『壹』 陈芳允的主要论著
1《无线电电子学的新发展》科普出版社,1963(1979年内蒙古出版社再版)。
2《计量测试技术在空间测控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宇航学会计量测试年会上的报告,1981。
3《空间统一测控系统设计中的几个问题》中国电子学报,1985。
4《全数字通信技术》中国通信学会特刊:新的技术革命与中国通信,1984.4~10。
5《太平洋地区国家卫星发射与测控技术发展与合作的前景》(英文),国际宇航联学术会议上的报告,1986。
6《发展中国的星基定位通信系统》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87。
7《中国航天技术发展与技术科学》中国科学院院刊,1986。
8《中国航天测控网及其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英文),国际宇航联学术会议上的报告,1988。
9《关于建设中国灾害测报监控系统的建议》中国科学院地学部灾害防治讨论会上的报告,1990。
10《卫星测控手册》科学出版社。
『贰』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的科技成就有哪些
1959年,地质学家李四光等人提出了“陆相生油”理论,打破了西方学者的“中国贫油”内说
1960年,物理学家王淦昌容等人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
1964年,中国第一颗 原 子 弹 装置爆炸成功
1965年,生物学家们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
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
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70年代初期,数学家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向着解决哥德巴赫猜想迈进了一大步。
建成了正负电子对撞机等重大科学工程
秦山核电站并网发电成功
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在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方面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科学家完成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
在世界上首次构建成功水稻基因组物理全图
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
神州五、六、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叁』 陈芳允的人物故事
陈芳允5岁时开蒙,开始读《论语》、《孟子》。1928年秋,12岁的陈芳允进到黄岩县立中学,也就是现在的黄岩中学读初中,他是一个尊师好学的学生,当时他的国语、数学、英语等主要课程成绩优秀,从这时起,他打下了良好的学习基础。
在初三快毕业时,陈芳允在毕业纪念册上写了一篇题为《送秋》的小文章。这篇文章坦诚地谈出了他对人生的看法。他认为送秋不送秋无所谓,对一个人来说是秋还是春、夏、冬季都要努力,不能虚度。
1931年夏,15岁的陈芳允考进上海浦东中学高中部,进入高中没几天,就碰上了“九·一八”事变,陈芳允积极参加上海学生运动,抵制日货游行,上南京请愿,后请愿学生被蒋介石派兵押上火车送回上海。同样是“863”计划发起人之一王淦昌在1920年,也在上海浦东中学读书。 1934年,18岁的陈芳允高中毕业,7月份大学考试即将开始,陈芳允报考了当时的上海交通大学与北京清华大学,由于两所大学试卷不一样(交大的试卷考题多,内容繁杂;清华试卷难度虽大,但题目少而且灵活,这样的题风刚好对陈芳允的学习路子),所以上海交大落榜,清华榜上有名。
考入清华的机械系,当时上的第一堂国文课就是由著名文学家朱自清讲授。陈芳允在机械系读一年后,对机械不感兴趣,却对物理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物理课上,每周小考一次的物理成绩他总是优秀,物理课的期终考试成绩他得了最佳,分数为S+。那个时期,清华大学的考试成绩采用5分制的计分办法,S表示佳,S+当然就是最佳了。有了这优异的成绩加上物理课对陈芳允的强大的吸引力,他下决心做出了转换专业的选择,后他转换专业进入物理系,投在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门下。吴有训在教学过程中,也已经注意到这个物理成绩优异、又心灵手巧的学生陈芳允。他虽然不大爱说话,但做起实验来有板有眼、井井有序。他发现这个学生的眼睛非常专注地观察他的实验,不放过任何一点细节,不仅一丝不苟地做记录,而且善于动脑子提出问题。吴教授打心眼里喜欢这样的学生,所以当陈芳允提出想转换专业的请求时,得到了吴有训的大力支持。当时,物理系在清华是很难进的,因为陈芳允的普通物理课学的好,吴企孙等任课老师都很赏识他,因此在转系时被物理系所接受。陈芳允把对恩师的感谢深深埋在了心底,不断激励自己努力学习。 1939年,陈芳允结识了身材小巧玲珑,漂亮活泼沈淑敏,他觉得爱情悄悄钻进了他的心里。可是他不太善于同姑娘打交道。他过于文静,缺少其他男青年那种主动进攻的热情劲。一天,大家到吴有训教授家里去玩,吴有训说:今天在我家吃顿家常便饭,谁有拿手好菜就献上来。陈芳允立刻接上吴教授的话:做饭谁不会呀!大家尝尝我的手艺。说着卷起袖子就开始干。这一举动,使沈淑敏一下子注意到陈芳允。
印象之深,直到50年后的金婚,沈淑敏还清楚地记得那一幕。可惜,金婚时的沈淑敏猛然发现陈芳允做饭的本事已经退化得连煮面条都不会了。 1948年5月,陈芳允从英国回国。在上海不愿为国民党打内战出力,拒绝航空委员会调派去上海机场工作,同妻儿回黄岩老家,受到工厂记大过处分。10月,正值淮海战役期间,航空委员会调陈芳允去南京工作,他不愿帮国民党政府打共产党,跑回湖州找当医生的岳父为他拔去一个脚趾甲,造成假伤,回到上海住进医院里。
上海解放前夕,在地下党的领导下,陈芳允参加维持秩序的革委会,劝阻中央研究院的科技人员不要跟国民党去台湾。 有人说:要记住陈芳允,只需记住他的两个特点就行:一是自己给自己理发,二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陈芳允的头发长了,从来不去理发店。他说,去理发店太费时间,不是理发师傅等你,就是你等理发师傅,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结果还未必满意。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练出了一手绝活儿——自己给自己理发。陈芳允的另一招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由于他的祖父是有名的裁缝,所以他从小便与针线打上了交道。就是在81岁高龄,一旦衣服烂了需要缝补,只凭一种感觉和经验,他仍能将手中细细的线轻松地穿进那个小小的针眼。
陈芳允对工作是高标准,对生活却是低标准。他病逝后,在他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连褪了色的布窗帘也舍不得换。但他为我们国家所须所做的贡献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从863计划的提出到2000年,十五年,“863”计划15年中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作为黄岩中学毕业的校友,陈芳允对黄岩中学怀有特殊的感情,对黄岩中学的发展非常关心,1995年6月5日,陈芳允为黄岩中学题词:愿黄岩中学发展、提高,为家乡及全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材。
在1999年住院期间,陈芳允以《漫漫人生路拳拳报国心》为题,给他少年时黄岩中学的同学王克晟(黄岩中学的老师现已退休,也是王有器老师的父亲)写了一封信,信中讲述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自己思想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自己工作的情况,并希望自己的经历能对母校的学生起鼓舞作用。这封信后来在黄岩中学2000年1月的校报《清献园》上全文登载出来。此时的陈芳允已经病的很重,但他还特意托人给他的母校黄岩中学随信寄来2000元钱,表示支持母校建设的一点心意。这是陈芳允一生中写的最后一封长信。
陈芳允对黄中的学子怀有殷切希望,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诫我们的同学:人生道路的选择,思想观念的发展起着根本的作用。
『肆』 两弹一星科学家的资料
1、两弹一星的科学家是邓稼先,邓稼先是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2、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邓稼先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八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 8年零6个月 、美国用7年零3个月、苏联用6年零3个月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4、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1999年被追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由于他对中国核科学事业做出了伟大贡献,被称为“两弹元勋”。
5、邓稼先 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6、邓稼先不仅注重科技实验,还格外注重对科学理论的及时梳理和总结。邓稼先和周光召合写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是一部核武器理论设计开创性的基础巨著,它总结了百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这部著作不仅对以后的理论设计起到指导作用,而且还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教科书。
7、邓稼先对高温高压状态方程的研究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他还写了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即使在担任院长重任以后,他还在工作之余着手编写“量子场论”和“群论”。
8、邓稼先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邓稼先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
(4)陈芳允成果扩展阅读:
1、邓稼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他的祖国中国的强盛,为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了数十年。他常常在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出现在最危险的岗位上,充分体现了他崇高无私的奉献精神。
2、邓稼先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
3、1996年7月29日,是“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十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中国政府进行了第45次也是最后一次核试验,以使人们永远铭记他对中国核武器研制事业所作出的突出贡献,并郑重声明:“自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这标志着中国终于和其他核大国一样,跨过了原子弹、氢弹、第二代核武器、核禁试等四个阶段,进入了实验室模拟的自由天空。
『伍』 陈芳允的人物荣誉
提出并于1980年参与完成微波统一测控系统,成为支持中国通信卫星上天的主要设备,获1985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88年因航天测量船上电磁兼容问题的解决,获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曾荣获国防科工委先进科技工作者标兵称号。
1999年9月,与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王大珩等共23人一起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陈芳允兼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并被聘任为中国科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
陈芳允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第四届和第五届全国人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代表。是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和中国宇航学会的理事。
『陆』 陈芳允的爱国事例
要记住陈芳允,只需记住他的两个特点就行:一是自己给自己理发,二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陈芳允的头发长了,从来不去理发店。他说,去理发店太费时间,不是理发师傅等你,就是你等理发师傅,有时一等就是半个小时,结果还未必满意。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练出了一手绝活儿——自己给自己理发。陈芳允的另一招是自己给自己缝补衣服。由于他的祖父是有名的裁缝,所以他从小便与针线打上了交道。就是在81岁高龄,一旦衣服烂了需要缝补,只凭一种感觉和经验,他仍能将手中细细的线轻松地穿进那个小小的针眼。
陈芳允对工作是高标准,对生活却是低标准。他病逝后,在他家里,看不到一件像样的家具,连褪了色的布窗帘也舍不得换。但他为我们国家所须所做的贡献却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从863计划的提出到2000年,十五年,“863”计划15年中获国内外专利2000多项,发表论文47000多篇,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产生间接经济效益2000多亿元。
陈芳允同志的一生,是追求科学、艰苦奋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是无私奉献、鞠躬尽瘁的一生,是献身国防科技事业并做出重要贡献的一生。他崇高的革命理想,优秀的道德品质,强烈的创新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所展现的一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的高尚风范,永远镌刻在我们心中。(曹刚川原国防部部长)
陈芳允同志为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准确测量、预报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科学院)
『柒』 陈芳允发明过什么
陈芳允(1916.4.3-2000.4.29 ),浙江台州黄岩人,无线电电子学家,中国卫星测量、控制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