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国家级成果图
附图 1-1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自然质量等别图
附图 1-2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利用等别图
附图 1-3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国家级经济等别图
㈡ 编制的成果图件
( 一) 基础地抄质图件
1) 全国袭 1∶100 万第四纪遥感地质图。
2) 全国 1∶100 万遥感地貌类型图。
( 二) 专题因子分布与动态变迁图件
1) 全国 1∶100 万现代冰川雪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2) 全国 1∶100 万海岸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3) 全国 1∶100 万土地荒漠化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4) 全国 1∶100 万石漠化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5) 全国 1∶100 万湿地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6) 全国 1∶100 万黑土分布与动态变迁系列图。
7) 全国 1∶100 万城市扩展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 三) 综合研究成果图件
1)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图。
2)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图。
a. 全国 1∶100 万现代冰川演化规律图。
b. 全国 1∶100 万荒漠化演化规律图。
c. 全国 1∶100 万湿地演化规律图。
3)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图。
4)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图。
5) 全国 1∶100 万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建议图。
㈢ 成果图件
(一)基础地质因子
1)1∶100万第四纪遥感地质图。
2)1∶100万遥感地貌类型图。
(二)环境地质因子
1.环境地质因子分布现状图件
荒漠化:
1)1975年MSS基准数据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分布现状图。
2)第一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3)第二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石漠化:
1)1975年MSS基准数据1∶100万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2)第一监测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3)第二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石漠化分布现状图。
河流湖泊、湿地:
1)1975年MSS基准数据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分布现状图。
2)第一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分布现状图。
3)第二监测周期数据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分布现状图。
2.环境地质因子动态变迁图
荒漠化:
1)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一监测时段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2)第一监测周期与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二监测时段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3)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末次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全监测时段1∶100万荒漠化(沙质荒漠化、盐碱质荒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石漠化:
1)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一监测时段1∶100万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2)第一监测周期与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二监测时段1∶100万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3)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末次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全监测时段1∶100万石漠化动态变迁图。
河流湖泊、湿地:
1)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一监测时段,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动态迁图。
2)第一监测周期与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第二监测时段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动态变迁图。
3)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末次监测周期数据对比,形成全监测时段1∶100万河流湖泊、湿地动态变迁图。
3.环境地质因子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1)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叠加,形成1∶100万现代冰川雪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2)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叠加,形成1∶100万海岸线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三)社会经济因子图件
1975年MSS基准数据与第一监测周期、第二监测周期数据叠加,形成1∶100万城市扩展分布与动态变迁图。
(四)综合研究成果图件
1)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背景图。
2)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演变规律图。
3)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发展趋势预测图。
4)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分区图。
5)全国1∶100万生态地质环境治理建议图。
㈣ 求全套壁纸图, 如图
搞定,没了完事!!!顺手采纳吧
㈤ 成果图形展示
资源评价的结果,除了用资源量数据表来表达外,一种重要的展示方式就是用图形来表达。图5-73展示的是系统在GIS地图上绘制各盆地的油资源量,图5-74展示的是系统在GIS地图上绘制各盆地的气资源量。
图5-72 成果数据查询统计
图5-73 成果图形展示——油资源量图
图5-74 成果图形展示——天然气资源量图
㈥ 求这张成果狗哥的图完整原图,谢谢
头像原图如下:
网页:右键单击图片,选择“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可以查看大图
成果图片壁纸
㈦ 省级成果图
附图 1-4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自然质量等别图
附图 1-5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利用等别图
附图 1-6 海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经济等别图
㈧ 跪求 大神把图片改成果6壁纸的尺寸 跪谢呀
一共做了两个版本,横版和竖版的。
㈨ 主要成果图件的编绘
(一)实际材料图
(二)作者原图、编稿原图、地质圈
(三)构造纲要图
(四)遥感地质解译图的修编
(五)综合柱状图
花岗岩区可按岩石谱系单位建立综合柱状图,其格式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参见表5-2。
表5-2 花岗岩区单位综合柱状图(表格式)
以上成果图件(除综合柱状图外)的编制方法均与沉积岩区成果图件基本相同(参见本章第一节相关内容)。
(六)地质图上表示的内容及技术要求
根据我国《花岗岩区1:50000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对地质图编制的方法与内容要求归纳如下:
(1)以侵入体、岩脉、岩墙、蚀变带、变质带表示的地质实体,在图上用不同的线条圈出其范围,标以特定的颜色、岩性符号(规模小的岩脉、岩墙可不标岩性花纹)和蚀变、变质花纹。
(2)花岗岩类以单元为表示单位,标以由时代和单元名称组成的代号;没有划归单元的岩脉、岩墙或时代不明的小侵入体,标以岩性代号;对岩相带、蚀变带、变质带的范围,可以规定的颜色和花纹表示,并保留原来地质体属性的代号,不再另加代号。
(3)对花岗岩侵入体间的接触关系以及不同蚀变带、变质带间的渐变过渡关系等界线,应选用特定的线条表示(附录Ⅲ)。
(4)花岗岩类与沉积岩、变质岩之间以及不同花岗岩侵入体之间的接触面产状,花岗岩体内及沉积岩、变质岩、围岩中的叶理、线理及其产状,应尽可能多表示。数量过多、密度太大时,可有选择地表示。
(5)图切剖面应尽量选择在穿过超单元数最多、单元完整,且接触关系明显的地段。
(6)在综合柱状图或图例中,花岗岩类应尽量以柱状形式表示,以便醒目的突出各超单元、单元的花岗岩的先后形成关系以及花岗岩类与沉积岩地层的上下关系。
(7)尽量利用地质图周侧的有效空间,插附调查区花岗岩类的一些具有规律性或典型的图表,以补充地质图本身的不足。
(8)花岗岩类区单元、超单元地质代号表示方法。
单元 是花岗岩类区最基本的填图单位,按照国际地层指南(1976)应属广义地层学范畴。从岩浆演化的持续时间上,一个单元大约为3~5Ma,一个超单元大约为10~15Ma或15~20Ma,它们分别相当于岩石地层单位的组与群,年代地层单位的阶与统。因此,其表示方法基本上要与岩石地层单位相符合。
表示方法:地理专有名称加术语构成。如:春坑单元T3C,T3为时代,C为“春”的汉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大写正体字);若相同时代两个单元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则晚单元加第二个汉字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用小写斜体表示。如石教坪单元J3Sj,相当于阶。因此,其时代应尽量表示到世。
超单元 是在岩石学和演化序列的特征上具有相同或相似性,在时间上相近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名称,其在图上表示不用专门代号,而只在图例中给予表明。
侵入体 是花岗岩类区填图的地质实体,凡能划归为某一单元时,其表示方法按单元表示;不能划归为某一个单元的独立侵入体,其表示方法为地理专有名称加岩性,如长坪二长岩为Chξ;小岩墙及岩脉只表示岩性,如花岗斑岩为γπ(附录Ⅰ表Ⅰ-4-2)。
㈩ qc成果发布选择什么背景图比较吸引人
好神奇,居抄然在网络知道里还能看袭到QC,还能看到排列图,我表示好亲切。 不是一定要用排列图的,可以用调查表、分层法、简易图表、排列图、直方图、控制图、散布图等,只是排列图被运用的比较成熟,比较清晰。 有什么需要交流的,随时可以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