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产学研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产学研合作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1.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
高校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筹措教育经费,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以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
该模式的优势在于,便于学校统一有效地管理和规划;能更好更快地把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能促进学校主动进行市场定位,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能快速地获得收益,为学校创造新的就业岗位,缓解人事体制改革带来的人力资源闲置的压力;能较好协调教学、科研与产业间的关系。但该模式由于学校既是企业的创办者,又是企业的经营者,因而自己的优势不在商品的生产与经营,而是人才、科研与技术,把精力花在合作的经营上,就势必偏离教学与科研的中心。
2.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高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市场化的经营与生产不是高校的优势,学校市场开发能力弱,校内企业资产薄弱。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产学研有必要与校外企业结合。通过与高校合作,校外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的拓宽。
该模式的特点是迅速直接,合作多以单个项目或成果为主,优势互补明显,主要侧重一次性操作,技术转让、项目转让、服务咨询、人员培训是其主要形式,转让或项目履行完成,合作终止,学校无须再投资,不承担什么风险。然而,这种合作模式由于是限于直接利益双方,因行业差异导致各自不同的出发点,引发诸如观念与认识上、权益与利益上、信息与沟通上、经费与政策上等的分歧难以调和,致使合作成功率不高。
3.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市场是有风险的,谁都想把风险化解到最低程度。有的成果、特别是大型项目,尽管有市场,因投资大,是双方合作无法解决的,于是就出现以三主体为主要形式的多向合作模式。三向包括:技术成果方(高校)、出资方(金融机构或个体资本投资者)与生产经营企业。
其特点是:合作紧凑规范,风险低,合作期限长潜力大,收益明显。由于投资需求大,出资方非常谨慎,合作前期的谈判颇费周折,有的技术成果方涉及到多所高校,几方同样存在着权益与利益的问题,故成功率较低。该模式追求的是规模效益,大市场。
4.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由于前几种合作主体都是直接利益方,在合作的整个过程中,有的分歧难以消除,如技术成果的成熟度问题、资金投入是否到位、产品开发与市场进入是否有效、权益与利益的拥有与分配标准等。另外,经常因为信息交流渠道不畅导致校方成果价值与企业方的市场机会流失。于是,近年出现了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中介机构有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校产业推广服务中心、社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一些媒体附属的科技成果传播机构等。
其特点是:广泛收集产学研合作的供需信息,多形式传播信息,主动牵线搭桥,以中介人的身份协调各方分歧,并提供某种形式的担保,负责信息真实性的调查与利益分割等,可潜意识地降低供需多方的风险程度,促进合作成功。
② 有关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有哪些联合的方式的文章
2016年12月,山西安装集团和南京戎光科技在BIM应用领域达成深度合作。本次的战略合作是一次互惠共赢、有着深远影响的合作,戎光将利用自身的优势,将山西定制的BIM+体系解决方案融入到山西安装公司项目设计、施工和运维管理的全过程中。戎光以专业的产品与服务,为山西安装公司提升企业竞争力、加速企业转型升级,实现山西安装BIM技术应用的标杆型企业。
山西省工业设备安装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山西安装,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建工部第八工程局第二安装公司,自80年代国家和各省市开展工程质量创优评奖活动以来,山西安装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是山西省综合性建筑安装龙头企业。
在建筑行业中,山西安装公司是一家低调而富有内涵的企业了,然而戎光是一家纯研发的软件公司。两家企业文化截然不同的公司,到底达成什么样的合作呢?
戎光座落在南京一家知名科技园内,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工程兵学院893研究所。经过业内长期积淀,戎光汇聚了一大批长期从事软件研发、软件定制的专业人才,具有雄厚的技术开发实力。并且,戎光与全国各地的建筑、人防设计院,企业集团公司,系统集成商等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智慧城市的应用与发展,在BIM应用领域,公司从2014年初即投入大量技术专家和研发人员,依托于清华大学和解放军理工大学BIM中心的科研力量,以基于BIM的建筑运维管理系统为突破口,拓展了BIM云服务平台;基于BIM的智慧施工管理平台,云族管理系统等,制定了从BIM协同设计、BIM智慧施工到BIM智慧运维的BIM全生命周期整体解决方案。
建筑业向来是信息化、互联网化的洼地,而BIM技术作为建筑业的数字化基础,使建筑业有了信息化、互联网化的可能。
目前,建筑安装行业大多数单位都比较重视BIM技术在机电安装工程中的应用,BIM技术未来也必将成为新型建筑工业化、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的重要科技手段之一,也是建筑安装业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戎光将不断提升BIM技术在山西安装的利用价值,也将继续深耕建设工程领域,积极创新,开拓进取,为客户提供最优秀的BIM体系与服务,为客户创新BIM+体系解决方案。
http://www.njrgrj.com/news/show-393.html
③ 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的主要成果
促进会成立以来,在中央领导的关心下,在各有关部委的指导和大力支持下,先后在北京、深圳、天津等地举办了每年一届的中国产学研合作高峰论坛,对推进中国产学研合作产生较大影响;经科技部和国家奖励办公室批准,促进会组织了“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评选工作, 197个单位和个人荣获了首届“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促进会在国内31个园区、联盟、企业建立了全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试点),启动建设了基于互联网的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支持地方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对接活动。
④ 什么是产学研合作创新
“产”指企业,“学”指高等院校,“研”指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回是技术与经济的答结合,国家技术创新体系的主要构成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结构、政府部门、中介机构等。其中,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该系统的核心部门,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科研、成果、育人、信息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所以,三者之间的相互结合的创新模式日益促进着科技与经济的发展。
⑤ 什么是产学研合作项目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产学研合作中的“产”是指产业界及各类产业中依托技术创新的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家;“学”泛指学术界;“研”主要指以进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各类技术开发为中心的应用型科研院所以及高校中的科研机构。
(5)产学研合作成果扩展阅读:
在我国,“产学研合作”一般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与产业界的合作。其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是指教育与生产劳动有机结合以及科学研究在人才培养、科技开发和生产活动中的有机结合。
狭义的产学研合作仅指高等学校、企业和科研院所三方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所进行的合作与交流 。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
国内外产学研合作的形式包括:高校和企业自主联合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共建研究中心、研究所和实验室;建立科技园区,实施科学研究与成果孵化;建立基金会,设立产学研合作专项基金;吸纳企业公司和社会资金成立学校董事会,建立高校高科技企业;
高校与地区实行全方位合作等。其中,大学科技园作为教学、科研与产业相结合的重要基地,成为高校技术创新的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基地、创新创业人才培育的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催化的基地。
⑥ 产学研合作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有什么作用
【摘要】本文立足于如何加强产学研合作,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来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和整个社会发展的一种最强劲的动力。【关键词】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剩余3303字)
⑦ 产学研合作方式有哪几种
产学研合作按合作主体的关系可分为: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1.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
校内产学研合作模式是高校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筹措教育经费,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创办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并将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以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
2.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双向联合体合作模式是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高校合作,校外企业获得了人才、成果与技术的有力支撑,提高了企业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促进了企业的不断发展与市场份额的拓宽。
3.多向联合体合作模式
有些成果、特别是大型项目,尽管有市场,但因投资大,而双方合作无法解决,于是就出现以三主体为主要形式的多向合作模式。三向包括:技术成果方(高校)、出资方(金融机构或个体资本投资者)与生产经营企业。
4.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
中介协调型合作模式是以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合作模式。中介机构有政府的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校产业推广服务中心、社会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以及一些媒体附属的科技成果传播机构等。
【(7)产学研合作成果扩展阅读】
产学研合作是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之间的合作,通常指以企业为技术需求方与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之间的合作,其实质是促进技术创新所需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
随着高校功能从人才培育、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延伸,高等教育、科技、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社会中,大学将被推向社会发展的中心,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⑧ 企业在攻克关键技术,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哪些需求
一、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主要模式,不能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衡量产学研合作水平企业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之所以较少采用科技成果转化模式,主要利用联合开发模式,有多方面的原因:
一是一种新产品能进入市场并产生经济效益,必须综合考虑技术、质量、成本和价格、服务、进入市场时机等多种因素,需要在技术先进性、质量稳定性、价格低廉性、服务优质性等之间综合平衡。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主要关注技术先进性,但技术上很先进的产品不一定就能适应市场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大量科技成果实际上不具备直接转化的条件,科技成果转化很难成为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二是大量实际调查发现,目前80%以上的产业技术创新是市场需求拉动而不是技术推动的结果,即是市场需求触发技术创新需求,高校和科研院所以技术先进性为主要驱动力形成的大量科技成果不一定切合市场需要,服务于企业技术创新需求的联合开发、甚至委托开发和咨询服务等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方式更符合目前企业技术创新的规律,更受到企业的欢迎,应该是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
三是高新技术的基本特征是具有高风险性,这实际上意味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可能很高,如果绝大多数成果都能转化,就说明高技术不具有高风险这一基本特征。
因此,按照客观规律,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也不可能很高,科技成果转化很难成为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方式。由于科技成果转化不是产学研合作技术创新的主要模式,不能把产学研合作等同于科技成果转化,不能把科技成果转化率作为衡量产学研合作水平的主要指标。对产学研合作水平的评价,不能主要考虑供应方即高校和科研机构有多少成果并得到转化,更应从需求方企业的角度考虑,分析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一方面分析创新型企业中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企业所占的比例,即产学研合作的广度;另一方面分析在开展产学研合作的企业中,有多少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把多少研发投入用于产学研合作,企业产学研合作形成的科技和经济产出在其总产出中占有的比重等,即产学研合作的深度。
⑨ 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奖金多少
目前比较流行的产学研合作方式有三种:
项目纽带合作模式,它是比较松散的合专作模式,属主要特点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以具体项目为纽带,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项目完成,合作即解散。这种合作模式主要由三种具体形式:技术转让模式、项目委托模式、联合研发模式。
建设平台合作模式,这是一种关系比较紧密的合作模式,其特点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共同投入资源建立平台,以平台为主体进行科学研究。具体形式有共建科研基地模式和衍生企业模式。
产业技术联盟合作模式,他由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创新技术创制、共性技术攻关组建相应的产业技术联盟,集中优势力量实现产业技术创新,共担风险,共享利益。具体模式有契约产业技术联盟方式和实体产业技术联盟方式。
⑩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
大学、科研机构拥有科技开发人才、实验设备、仪器等优势,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版却不足;企业技术开权发能力相对薄弱,但资金优势明显。因此,企业依托大学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就有产学研合作传统的日本十分重视加强企业与大学、研究机构的合作,合作形式多种多样:联合研究;大学接受企业委托进行研究;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高校接纳企业研究人员在学校里进行项目研究;高校接受企业的捐赠等。英国的科技创新主要由大学来推动,一批相似、互补为特征的中小高科技企业围绕大学校园建成,使高科技企业蓬勃发展。可以说,产学研相结合是各个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形式。可是,我国的科研单位和企业往往自成体系,缺乏紧密联系,使许多处于国际前沿的科技成果束之高阁,形成科研成果的极大浪费。为改变这一现状,政府应该强化宏观调控手段,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