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20年黑龙江省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为什么认证不了了
可以重试一下。
黑龙江,是流经蒙古、中国、俄罗斯的亚洲大河之一,位于亚洲东北部。中国古称羽水、黑水、浴水、望建河、石里罕水等,蒙语称哈拉穆河,俄语称阿穆尔河。
黑龙江有南北两源,以南源额尔古纳河为河源,全长4440公里,在俄罗斯的尼古拉耶夫斯克注入鄂霍次克海峡。黑龙江总长度,自海拉尔河源起4440公里(一说4370公里[1] ),以克鲁伦河为源头计算约5498公里[1] ,中俄界河长3000公里,俄罗斯境内长1400多公里,流域面积185.6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境内流域面积89.1万平方公里。[2] 干流(自漠河县西北部的洛古河村石勒喀河河口起)全长2821公里。是中国四大河流(包括黑龙江、黄河、长江、珠江)之一、世界十大河之一。
黑龙江原为中国内河,仅次于长江、黄河,为第三大河流。清代,沙俄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上中游被划为中俄两国界河。哈巴罗夫斯克(伯力)以下的下游由全部俄罗斯内河。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签署最后边界协定,将两国国界以黑龙江为基本界限划清。[1]
黑龙江流域广阔,流域包括中国、俄罗斯、蒙古、朝鲜四国,15 个一级行政区,河源地区是蒙古草原地带,中下游大部位于大小兴安岭林区的低山和平原地带。流经内水力资源丰富,航运条件较好。
黑龙江,因河水含腐殖质多,水色发黑得名。[3-4] 古称“黑水”、“弱水”、“完水”,唐称“望建河”,《辽史》称“黑龙江”(辽金称松花江入黑龙江后至海为“混同江”)。清初,称“萨哈连乌拉”。满语,“萨哈连”意为“黑”,“乌拉”意为“江”。清代又称“乌江”、“乌龙江”。俄称“阿穆尔河”。黑龙江的名称来源,有学者考证,辽初,太祖多以“黑龙”二字命名,如祖州有太祖庙曰“黑龙”,太祖陵有门曰“黑龙”。《辽史·道宗本记》:“太康三年春正月癸丑,如混同江(即松花江)。夏四月乙酉,泛舟黑龙江”。至此,“黑龙江”之名方显于世。又有地方志记载:“黑龙江水黑,蜿如蛟龙,故名为黑龙江”。
希望我能帮助你解疑释惑。
2. 谁知道没有学位证能不能报考研究生!~
报考研究生有本科毕业证就可以。黑大报名并不要求学位证。
满族语言文化研究中心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01满族语言与历史文化研究
02满语文翻译与应用研究
03满族语言文化与相关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 6 ①101政治理论②英语或俄语或日语③清史与满族史④综合(含古汉语、现代汉语)
复试科目:满语
专业课参考书为:
清史与满族史
《满族简史》,《满族简史》编写组 中华书局
《简明清史》 戴 逸 人民出版社
综合 《古代汉语》王力(前2册) 中华书局
《现代汉语》 黄伯荣 廖序东 高等教育出版社
复试参考书目:
满语 《满语研究通论》刘景宪 赵阿平 黑龙江朝鲜民族出版社
先进行网上报名,持本人身份证、毕业证(学生证)和网报编号到报名点交费、照相。报名点为各省招生办指定。
基本就是这些。因为这个专业较冷,报名前最好先和学校研招办联系了解相关情况,这样最可靠。
希望有帮助 。
3. 谁介绍族
(一)蒙古族 menggu zu
Mengol ethnic minority group
蒙古族,现有人口4806849 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 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 地区。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 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 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 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 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 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 来,在历史、文学、语言、 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 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 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 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 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 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 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 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 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 里亚特三种方言。
洁白的蒙古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 “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 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 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 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 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 “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 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 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 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 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 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 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 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 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 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 使用。
马奶酒与手扒肉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 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 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 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 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 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 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必烈 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 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 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 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 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 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 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 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 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这时,客人理应随 即接住酒,然后能饮则饮,不能饮品尝少许,便可将酒归还主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 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见等等。主 人的满腔热情,常常使客人产生难别之情,眷恋之感。
草原“那达慕”
八月的草原,金风秋爽,牛羊肥壮,牧民们喜 庆丰收的季节到了。这时候他们便开始酿制马奶酒, 屠宰牛羊,缝制新衣,准备各种美味的食品,举办 不同规模的“那达慕”(蒙古语“娱乐”、“游艺” 的意思),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 赛马等传统体育比赛。
“那达慕”,一般进行五至七天。每逢此时, 牧民们穿着崭新的民族服装,骑着马、赶着勒勒车, 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在绿茵草地上搭起毡帐,熬 茶煮肉。整个草原炊烟袅袅,人欢马叫,一片欢腾。
“那达慕”起源于十三世纪初,在蒙古族人民 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那时候,蒙古族的头领们每 当举行大“忽力勒台”(大聚会)时,除了制定法规,任免官员,进行奖惩外,还要举行规模较大的 “那达慕”。当时,“那达慕”的主要项目就是进 行射箭、摔跤、赛马比赛。如今的“那达慕”已增加了物资交流、文艺演出等许多新内容。使这一传 统的民族盛会,更加喜庆、吉祥、欢乐而富于实效!
摔跤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没有摔跤不能称为 那达慕。摔跤手可多可少,最多达1000余人,且不受地区和体重的限制。摔跤手进行编排配对后,采 取单淘汰式,失败者不允许再上场。摔跤手上身着 牛皮或帆布制成的紧身半袖背心,裸臂盖背,边沿镶有铜钉。下身穿肥大摔跤裤,脚登蒙古靴,颈上 套五色绸缎制成的彩条“景嘎”,标志着获得过多 少名次。大部分地区摔跤手出场比赛前唱摔跤歌。出场、收场双方摔跤手都要跳跃。裁判员发令,双 方握手后开始交锋,不限时间,不许抱腿和跪腿摔, 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参加那达慕的摔跤手都有奖品,前三名的奖品较贵重。
蒙古族历史器重“达尔罕摔跤手”,这是终身 的荣誉。在授予光荣称号的仪式上,获“达尔罕” 称号的摔跤手,穿上比赛的全套服装,三唱摔跤歌 后跳跃进场进行表演。由主持那达慕的领导人发给 证章、证书和纪念品,并按民族习惯请他喝一碗奶酒和鲜奶。此时,获“达尔罕”者挑选一名最有前 途的摔跤手,把自己的摔跤服脱下来赠给他,自愿 担任业余教练,然后互相拥抱, 一齐跳跃出场。
成吉思汗陵
在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绿草丛生,溪水萦绕、 牛羊遍布的伊金霍洛草原上,高高耸立着一座精美 别致的宫殿。数十里外,就可遥见它那闪烁的光辉、 雄伟的身姿,这就是蒙古人心中的圣地、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安息的地方--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陵园总面积55000多平方米,建筑面 积1500多平方米。陵宫坐北朝南,建筑在一米多高的长方形台基之上。共分正殿、东殿、西殿、寝宫 和东廊、西廊六部分。正殿高26米,上面为蒙古包 式的穹庐顶,上面有俏丽的圆柱形装饰品和用黄蓝两色琉璃瓦镶砌的祥云图案。下面是双层蓝色八角 飞檐。东西两殿比正殿略低一点,顶部与正殿相同, 设有单层屋檐。三殿相互连通。正殿内安放着成吉思汗的雕像,两侧殿内的墙壁上绘有歌颂他丰功伟 绩的壁画。殿堂的后面紧连着寝宫,安放着四个黄 锻覆盖的蒙古包。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孛儿帖、二夫人呼伦、三夫人伊绪,其胞弟别力 古台、胞妹哈撒尔、四子拖雷和夫人伊喜哈图的灵 柩,包前盛放着历代相传的成吉思汗的马鞍等珍贵文物。
成吉思汗是一位伟大的传奇人物。关于他的逝 世、葬地、灵柩的迁移等也有许多历史记载和传说。尽管由于秘葬的原因,今天的成吉思汗陵并未真正 安放着他的真身,但几百年来,蒙古人仍把它当作 自己圣主的长眠之地。对成吉思汗陵寄以无限的崇敬和向往。这里经常是香烟缭绕,祭奠活动不断。 直到今天,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五月十五日、 八月十二日和十月初三,还要举行四次隆重的祭奠活动。每到这一天,众多的拜谒者怀着虔诚的心情, 不辞辛苦地长途跋涉而来。站在这位伟人高大的雕像 前,献上洁白的哈达、明亮的蜡烛、芬芳的香炷、肥壮的整羊、乳黄的酥油、醇香的马奶酒等祭品,追忆 他的雄才伟略,寄托对他的不尽思念。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藏族是汉语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日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悦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语言文字】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宗教信仰】藏族信仰藏传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 “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饮食习惯】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是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的炒面,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羊肉。
【服饰风格】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用纱或丝绸织成。
藏袍是藏族的主要服装款式,种类很多,藏袍花纹装饰很讲究,藏袍较长,一般都比身高还长,扎上腰带。跳舞时放下袖子,袖子在空中翩翩起舞,非常优美。
帮典,即围裙,是藏族特有的装束,是已婚妇女必备的装饰品,帮典颜色,或艳丽强烈,或素雅娴静。
藏帽式样繁多,质地不一。有金花帽、氆氇帽等一二十种.藏靴是藏族服饰的重要特征之一,常见的有“松巴拉木”花靴。
头饰佩饰在藏装中占有重要位置,佩饰以腰部的佩褂最有特色,讲究的还镶以金银珠宝、头饰的质地有铜、银、金质雕镂器物和玉、珊瑚、珍珠等珍宝。
【礼仪禁忌】藏族在迎接客人时除用手蘸酒弹三下外,还要在五谷斗里抓一点青稞,向空中抛撒三次。饮茶时,客人必须等主人把茶捧到面前才能伸手接过饮用,否则认为失礼。吃饭时讲究食不满口,嚼不出声,喝不作响,拣食不越盘。献哈达是藏族待客规格最高的一种礼仪,表示对客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敬意。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敬酒时,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不得跨越法器、火盆,经筒、经轮不得逆转。忌讳别人用手触摸头顶。
【节日庆祝】藏历新年,藏族称新年为“罗萨”。藏历新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一年最大的节庆。藏民族过年是从藏历十二月二十九日开始的。晚上,家家户户要团聚在一起吃“古突”(面团肉粥),以此辞旧迎新,求得太平康乐。一家人在欢声笑语中吃完九道“古突”后,举着火把,放起鞭炮,呼喊着“出来”,走到十字路口祈望给来年带来好运。藏历除夕是个十分忙碌的日子。这天,各家都要在一个叫“竹素琪玛”的木斗内装酥油拌成的糌粑、炒麦粒、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花彩板。然后把琪玛、“卡赛”(油炸果子)、青稞酒、羊头、水果、茶叶、酥油、盐巴等摆放在正堂藏柜之上,在大门前用糌粑或白粉画上吉祥八图,预祝新年五谷丰登、人畜两旺。藏历初一,是在凌晨时分吉祥的“折嘎”说唱中迎来的。藏族人大年初一会来一个“抢水比赛”,每户要出一名青年人到河边、井口或自来水下“抢”头道水。当太阳升起时,盛装的人们按长幼次序已吃完几道节日食品。那时,邻居间就要挨户端琪玛、敬青稞酒,高诵沿传已久的“扎西德勒品松措”、“艾玛帕卓贡康桑”等表示吉祥、健康、幸福、和睦的祝辞。此后,全家会闭门欢聚。
雪顿节,雪顿节是藏族传统节日,藏语“雪”意为“酸奶”,“顿”意为“宴会”,雪顿节即为酸奶节,每逢藏历6月30日举行,为期四五天。雪顿节活动后演变成为以藏戏汇演为主,宗教和文娱活动相结合的重要节日,故又称“藏戏节”。节日期间有哲蚌晒佛、藏戏表演、逛林卡等活动。
萨噶达瓦节,四月十五日是藏族的萨噶达瓦节。关于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纪念释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一说是纪念文
成公主到达拉萨的日子。这天西藏各地都要举行宗教纪念活动。
【丧葬习俗】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才可享受此待遇。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另有其他水葬、火葬仪式。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的,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
【建筑风格】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为石木结构,外形端庄稳固,风格古朴粗犷。碉房一般分两层,底层为牧畜圈和贮藏室,层高较低;二层为居住层,大间作堂屋、卧室、厨房。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
PS.因着对此民族的特殊感情,对其一些方面的介绍较其他民族更为详细。期待与你的再次相会,扎西德勒。
4. 全国大约有多少姓吉的
吉氏在宋版
中排序为第一百九十位
,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九十五位,人口约六十万三千余
补充:吉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吉姓起源于兮姓。上古时黄帝分封他的一个孙子于南燕国(今河南省延津县一带),同时黄帝还赐给他一个“姞”姓,后来他的子孙省去女旁,简化成“吉”,并保留至今。这一支吉姓多聚居于洛阳一带。吉姓还有一支起源,时间上比较晚,是在西周时期。当时周宣王时有大臣叫兮甲,字吉甫。吉甫能文能武,为周朝的中兴立下了显赫战功。他的家族很昌盛,子孙后代中有以他的字命氏的,称为吉氏。在古代,吉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冯诩。
吉(姞)姓源流的归纳与演绎
中华吉(姞)姓源流悠悠,至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上古之时,“吉姓”和“姞姓”族群的时空分布当是“多元并行”的,在中原地区的“华夏部族集团”中就有多支“吉姓”和“姞姓”部族,其中既有游牧族、也有农耕族,如“驯马造车船”的“吉光”部族和
“作臼作舂”的“姞姓雍氏”当为典型的游牧族和农耕族。除了中原地区外,东部地区的“东夷部族集团”中也有“吉姓”部族,如上古的“吉夷氏”、夏初时教后
羿学射的“吉甫”等,当是东部地区的“吉姓族人”。....在先秦和秦以后,“上古十二姓”之一的“姞”姓,逐渐被“吉”或其他姓氏所取代,原先的各“姞姓氏族”要么改以“吉”为姓氏,要么就改以“燕、须、雍、鄂、阚、光、杨、孔、尹、蔡、鲁”等为姓氏。....到了汉唐时期,中原吉氏族人的聚居地主要分
布于陕、豫、晋、鄂等地,并从中涌现出冯翊、洛阳等吉氏郡望。其间,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后,随着中原吉氏族人的迁徙,冀、苏、鲁、皖、甘等地已
有吉氏族人定居落籍,浙、赣、川、湘等地也已成为吉氏族人的活动领域。....五代宋元时期,中原吉氏族人同其他中原士族
一样,常因战乱或其它原因从原聚居地南渡,多次迁徙到江南各地定居,粤、桂、闽等地又成为吉氏族人的新迁居地。元末明初,山西吉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
之一,分迁于陕、冀、鲁、豫、皖、苏等地;而苏、皖吉氏族人中则有随军而迁云、贵者。到了明代中叶,吉氏族人开始迁入台、琼等地。到了清代,一些满族旗人
改而姓吉,中华吉氏族群中又增添了新成员。清康雍乾以后,冀、鲁、豫等地的吉氏汉族人中有因闯关东而定居于东北者。清咸同年间太平天国时期,江南吉氏族人
中则有因避战乱而迁居江北者。....如今,中华吉氏族群在时空上“多元并行”分
布的特征更为显著,除了汉族和满族的吉氏外,在黎族、土家族、蒙古族、彝族、回族、藏族、哈萨克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中,都有以“吉”为姓的。
5. 古代没普通话,皇帝上朝的时候,是如何跟满嘴方言大臣交流的
近两年古装剧非常火热,电视网络几乎都被各大古装剧霸屏了,如果小编问大家看过没有,肯定大部分人能说出来一长串。我们在看古装剧的时候,除了英雄侠义和儿女情长,更被震撼的一定是皇帝上朝那个场景,场面之宏大,人数之多让人咋舌。公公一嗓子:“上朝”!只见皇上威严地坐在龙椅上,下面是全国而来的大臣们整装跪拜,“五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在此刻多少人会想象自己就是那个皇帝。
慢慢到了清朝后期,满语成了固定场合的语言,就像现在晚会开场的中英双语一样,当时宴会开场,是满语和北京话双语,显得更加的高大上了。所以说古人的聪明才智也不容小觑的,他们为自己创立了无障碍交流的条件,也就是官话的流通,使得人民之间更加的团结,社会更加稳定,国家更加强盛。
当然我们现在不仅仅说普通话,更多的也把方言保护起来,国家也在推行说方言,因为方言也是我们社会进步的结晶,保护方言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多元,而统一语言是让我们更团结,如果大家有时间,小编也建议大家考考普通话证书哦。感谢大家陪伴,我们明天再见。
6. 粤语接近古语言还是客家话
粤语、闽语、客家话和北方话
作者 gdzzsw
对粤语来说,唐、五代到北宋对粤语的影响更大。
南宋之后南迁的基本都是客家话了,客家人也和当地畲族融合,吸收
畲语成分,他们南迁于南宋,南宋的时候就有文天祥在当地征客籍兵
的记载,但在明清之前大多还没有进入广东,而是游离在闽/粤/赣边界,
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被认为是外来者的原因。
闽南语更像是南朝音演化来的(日语在唐朝时到中国学习汉语的吴音
部分),从五胡乱华后就随晋室南迁了,所以南朝音更加古老(但也
融入了三国时东吴的口音,到了闽南/潮汕/雷州/台湾/海南之后也吸收当
地少数民族的少量语言成分),但闽南民系同样不可能是在东晋时就
直接进入广东的,那时可能还在吴越一带,直到唐朝时才有陈元光入
闽南,五代十国的时候漳州有个开闽王王审知建立了闽国,我怀疑闽
人大概是在南宋到元的时候才进入广东,注意闽语民系是东晋时南迁
南宋时进入广东,而客家民系是南宋时南迁但还没有进入广东。
粤语更像是北朝音演化来的,不过北朝人当然不可能南迁,否则
南朝早被北朝兼并了,北朝音南迁是在唐之后的事,所以我们当然不会
说是北朝音,我们说他是唐音(日语在唐朝时到中国学习汉语的汉音部分),
其实唐是从隋来的,而隋是从北周来的,北周是从北魏来的隋朝陆法言
(鲜卑人)的《切韵》就已经指出南北音异,有人说《切韵》是北朝音
和南朝音的大杂烩,可见那时南北音就已经分开了,但不要把现在的
北方话当作北朝音,不是的,现在的北方话是金元音演化而来的,这是
后话
清代广州出了个音韵学家叫陈澧,他写过一本《切韵考》他在一篇
叫《广州音说》的文章里论证过粤语最切合隋唐音韵。
那有人说唐之前早在东汉苍梧等地就有士燮、陈元等人活动,甚至
早在秦末西汉就有赵佗建立南越国,我说北京在战国时还说的是燕国语,
元朝时元大都里的忽必烈还说蒙古语,清朝时皇宫里的贵族还说满语
呢,古代时的四川还说古蜀语呢,在南北朝的时候还有史载大量獠人进入
西南,今四川、陕西汉中一帝当时全是獠人的天下呢,莫非就是现在
的四川话。个别不能代表全部,过去不代表现在,而是要看他们之间
的联系到哪个程度。
再说宋代音,也是从隋唐音(其实是从北朝音演化来的,但我们
不喜欢这么叫)来的,但经过五代十国肯定有点变化,但变化没有
南北朝时汉语分裂成南音和北音那么大,这就是为什么客家话和粤语
相差没有那么大,而粤语和闽南语却相差比较大的原因,但有人说
客家话有些字音词汇却近闽南语不近粤语,这是什么原因呢?这是因为
“客家本部”和“闽南语本部”所在的地方都比较接近,像梅州和潮州
都在粤东,长汀和漳州部在闽南,但我们发现客家话和粤语的近似点
更多,像“花”,恐旧只有粤语和客家话用f作声母(fa),其余f声母
的字同理;像“会”,粤语是wui,客家话是vi,闽南语是ei,普通话是
hui,听感上粤语和客家话最接近,其余粤语w声母的字同理。还有
o类声母的,客家话也和粤语同,像“堂”,粤客都读tong,全国方
言只有粤客赣这类清况最多,所以有人分类汉语的时候北方话一组,
南方话里粤客赣一组,闽吴湘一组(闽吴湘这一组相差更大,我怀疑
闽语是正宗南朝音演化来的,湘语可能是从古楚语演化来的,吴语的
情况比较复杂,受历代北音的影响,但南吴语和闽语的接近更坚定了
我认为闽南语继承南朝音的想法)
所以粤语和闽语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改大分裂时期(南北朝)
分野的,那时上古汉语迁入南方融合了少量三国时东吴口音(东吴口音
也不完全等于古时吴越人的语言,也是有发展历史的)形成了南朝音,
北方汉语融入胡语成分变成的北朝音(即后来的所谓中古汉语)闽
南语就是南朝音(金陵音)演化来的,虽然随着历史有变化,但中古、
近古直到现在都不能改变她的底子。回头说北朝音,经过隋、唐,到
唐代的时候广东有了大发展,广州更是成为当时第一大港,加上后来
唐末北方又爆发了战乱,唐音就随着移民传入广东,唐结束后刘氏兄弟
在广东更是建立南汉国,与此同时在福建建立的就是闽人王审知建立
了闽国。
而粤语和客家话的分野是就是在小分裂时期(五代十国)形成的,
之所以说是小分裂时期,是因为大约只有一百年不到,而第一改大分裂
时期长达几百年但就是这小分裂时期也足够变化,你看1949年到现
在几年变化多大。何况在古代而且第一改大分裂时期有五胡,小分
裂时期也是有少数民族的,最主要的就是沙陀族,像唐末的李光弼、
哥舒翰、安禄山,五代时建立后唐国的李克用,五代时儿皇帝石敬塘
。所以可以想象,到了宋代音肯定和唐代音有差异,但差异没那么大而
已,这就是为什么研究《切韵》(陆朗)的陈澧说广州音最切合隋唐
音韵,而一般认为客家话和《广韵》(宋代)最像,当然粤语和《广
韵》也像,因为唐音和宋音差别不大(但不是没有差别)
再说北方话,和宋代音的分野是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二改大分裂时期
(宋金对峙)远在北宋,就有辽、西夏,但影响还不是那么大,到
了金,已经和南宋划长江而治了(原文如此,有误)而历史记载南宋音
和金国音(女真化汉语)也是不同的直到元朝,虽然统治者操的是蒙古语
,但北方汉人操的还金国音汉语,北方各地的方言当然也有点不同,
但都属于金国音范畴,元朝初有个叫周德清写了本《中原音韵》,已经
和现代的官话比校近了,但却和宋代的《广韵》相差巨大,虽然名为
中原音韵,但那时的中原早已在金国统治之下,所以辛亥时的国学大师
章太炎才会说北方话是金元虏语,到明朝时,朱元璋的江淮方言也属于
金国音范畴,清朝时本来想用满语,但行不通,最后还是用了金国音,
这个统治者也可以接受,因为满族就是女真族演化来的,但他们又不
是完全照搬明朝音,而是经过满族统治者改造的,这就是为什么你听
到的北京话(普通话)的音调只和东北话那么像,而像附近天津等地的
冀鲁官话却都和北京话都不一样,同在东北的辽东的胶辽官话和东北话
也不一样,因为辽东半岛的居民多来自山东胶东半岛移民
从《切韵》、《广韵》、《中原音韵》的差别和联系你就能看出粤语
、客家话、北方话的来源,闽南语没有对应的南朝音韵,那是因为南
北朝时还没有形成音韵学,但我们从闽南语没有f声母等语言现象可以
知道,因为像f音读b音这是很古老的,直到魏晋南朝汉语还是这种格
局。
从存古程度上来说,闽南语大于粤语,粤语大于客家话,客家话
大于北方话。上面说的不一定就是古代的官话,像粤语不一定就是唐朝
音官话,但一定是唐朝音的方言,就像东北话和北京话,基本相差不大
而且每一种当代的方言都会变化的,但不能就因此否认他的源头的存在。
我认为闽南语是晋音方言(注意这个晋音不是指现在山西的晋语,是指
西晋东晋的那个晋,不过奇怪的是闽南人自称来自河东,河东在哪
里?今山西是也,源自第一改大分裂时期一一南北朝划江而治的南朝
音)。粤语是唐音方言(源自第一改大分裂时期一一南北朝划江而治的
北朝音)。客家话是宋音方言(源自第一改大分裂时期一一南北朗划江而
治的北朝音,并经过一改小分裂时期一一五代十国后有所变化)。北
方话是金元音方言(源自第二改大分裂时期一一宋金划江而治的金国
音)。
。
7. race和ethnicity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1、race主要是从人种上,也就是体貌特征来区分的不同的race的。这个词多用于指人种,跟人的长相、体形这些有关系。
2、而ethnicity这个词是按文化区分的。这个跟人种没有太大关系,而跟语言、宗教、文字、起源这些有关系。
(7)满语证书扩展阅读
race释义
英 [reɪs] 美 [res]
n.
赛跑; 民族; 人种; 竞争
v.
参加比赛; 使比赛; 快速移动; 剧烈跳动
ethnicity
n. 种族地位,种族特点,种族渊源;
[例句]He said his ethnicity had not been important to him。
他说他的种族渊源对他向来都不重要。
8. 百家姓中有承吗
百家姓中没有承姓。
承姓少见,却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承姓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卫国大夫成叔承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初年,周公旦平定了弟弟管叔、蔡叔与商纣之子武庚发动的叛乱之后,封周文王第八子康叔封于卫邑,侯爵,康叔建卫国,立都于朝歌(今河南淇县),史称卫侯。
春秋时期,卫国有个大夫名叫成,字叔承(一说承成),史称其为“成叔承”。在成叔承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承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承氏正宗。
(8)满语证书扩展阅读:
承姓名人:
1、承名世
承名世, 号横岸、横岸邨民,早年斋名有“横岸草堂”,中年后有“香蒲室”,晚年多用“求一笔是斋”。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著名书画家、文物鉴赏家,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君陶艺术院顾问、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等。
能画擅书,精鉴赏,对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的《高逸图》内容提出独到见解。山水画初学“四王”,雅逸清丽;后由石涛而入“元四家”,直追宋人,兼具雄浑萧逸之气。
2、承淡安
承淡安(1899.09.01 - 1957.07.01),原名启桐、秋悟,1899年9月13日出生,江阴华士人。中医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少时随父亲学医,17岁时师从名医。
1951年,中国针灸学研究社在苏州司前街恢复社业,承淡安带病参加教学和管理。1954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聘请为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校长,后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从此,他更加奋发有为、力疾从公,为中国针灸走向世界倾注了全部心血,被誉为中国针灸一代宗师。
9. 普通话的历史,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普通话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这是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的。这个定义实质上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提出了普通话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如何理解呢?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指的是以北京话的语音系统为标准,并不是把北京话一切读法全部照搬,普通话并不等于北京话。北京话有许多土音,比如:老北京人把连词“和(hé)”说成“hàn”,把“蝴蝶(húdié)”说成“húdiěr”,把“告诉(gàosu)”说成“gàosong”,这些土音,使其他方言区的人难以接受。另外,北京话里还有异读音现象,例如“侵略”一词,有人念“qīn lüè”、也有人念成 “qǐn lüè”;“附近”一词,有人念“fùjìn”,也有人念成“fǔjìn”,这也给普通话的推广带来许多麻烦。从1956年开始,国家对北京土话的字音进行了多次审订,制定了普通话的标准读音。因此,普通话的语音标准,当前应该以1985年公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以及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为规范。
就词汇标准来看,普通话“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指的是以广大北方话地区普遍通行的说法为准,同时也要从其他方言吸取所需要的词语。北方话词语中也有许多北方各地的土语,例如北京人把“傍晚”说成“晚半晌”,把“斥责”说成“呲儿”,把“吝啬”说成“抠门儿”;北方不少地区将“玉米”称为“棒子”,将“肥皂”称为“胰子”,将“馒头”称为“馍馍”。所以,不能把所有北方话的词汇都作为普通话的词汇,要有一个选择。有的非北方话地区的方言词有特殊的意义和表达力,北方话里没有相应的同义词,这样的词语可以吸收到普通话词汇中来。例如“搞”、“垃圾”、“尴尬”、“噱头”等词已经在书面语中经常出现,早已加入了普通话词汇行列。普通话所选择的词汇,一般都是流行较广而且早就用于书面上的词语。近年来,国家语委正在组织人力编写《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将对普通话词汇进一步作出规范。
普通话的由来
普通话的语法标准是“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个标准包括四个方面意思:“典范”就是排除不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作为语法规范;“白话文”就是排除文言文;“现代白话文”就是排除五四以前的早期白话文;“著作”就是指普通话的书面形式,它建立在口语基础上,但又不等于一般的口语,而是经过加工、提炼的语言。
普通话前身是古代北方官员的官话,因为北京做过多朝首都,官话也就更接近北京话,今天南京方言不像其他苏南地区,也因为南京做过多朝首都,有点接近官话。
“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汉民族共同语早已存在,现在定名为普通话,需进一步规范,确定标准。“这种事实上已经逐渐形成的汉民族共同语是什么呢?这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为简便起见,这种民族共同语也可以就叫普通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增补和完善,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10. 普通话是如何形成的,起源于中国哪地方
普通话的形成: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是根据元杂剧的用韵编写的,书中归纳的语音(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已经相当接近今天的北京话,因此,成为近代普通话形成的原始基础。到了清朝末年,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汉民族共同语实际上已经形成。
普通话起源于中国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200多年的历史断层,“洗”掉了滦平原先的方言;满清旗民在滦平开田建庄,又让滦平成为北京官话的推广区。滦平既然像是空白磁带,大量来源多样的移民没有强势方言,通用的就是清朝推广的北京官话,可以说在清朝时滦平就是北京官话推广的先行区。
(10)满语证书扩展阅读:
清朝高级贵族群体在滦平纷纷建立“口外庄田”,在空白区域形成一个新的贵族区。北京官话是北京雅音,区别于北京胡同音,雅音以当时有文化的贵族群体为主要使用人群(并带动其他人模仿学习),学习汉语韵典,在语速、气流、韵味等方面有讲究,形成高雅音质。
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滦平话,受北京官话影响很深,演变中也具备了自己的特点,比如直接、清晰、明确。也许这些恰好符合推广的标准吧。”从清末到民国,再经过新文化运动,影响广泛的北京官话最终成为新中国普通话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