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创新的成果有哪些
创新的成果有 产品创新 商业模式创新 管理创新 新技术创新 服务创新 等等。
2.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取得哪些成果
1、我国TD-LTE产业链日趋成熟,2015年末4G用户数超过3.8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并进军海外市场;
2、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销售和交付运营;油气开发专项再造一个西部大庆;半导体照明技术加快应用推广,2015年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4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
3、第四期“超级稻”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的新纪录;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抗肿瘤新药成功上市。
(2)创新激情泉涌成果扩展阅读:
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北京、上海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全面启动。
2015年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等地区研发经费超过1000亿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13-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地区位居前列。你追我赶、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3. 我国近几年在 创新 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
我说一个没有技术的创新,是理念或者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创新——昂首斜面护脊床垫,如下,这其实也是很大的创新,请参考!
昂首床垫
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一)建立了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因模式
认为吉林宝力格银-金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深部岩浆,围岩中的矿质组分也参与了成矿。来源于岩浆的成矿热液经由矿区F5断裂向上运移,在平面上分别向SW、NE扩散,同围岩中被活化的矿质组分一起在合适的空间富集,随后经历了次生富集的重要阶段。
(二)对查干敖包铁-锌矿床成因认识有了新进展
综合认为查干敖包铁-锌矿与石英闪长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成因类型属矽卡岩型矿床。矿床形成于板块碰撞后的拉张环境下,含矿的古老残留洋壳部分熔融,受到富钾基性地幔的交代后侵入到浅部,岩浆交代大理岩、自身发生钠长石化析出成矿物质。
(三)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研究取得新进展
认为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具有多期次热液活动特征,早期以高温热液活动为主,晚期则以中-低温热液活动为主。矿床成矿物质来源于岩浆和围岩、是一与印支期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矿床。
(四)划分了研究区的矿床类型
将研究区内的矿床(点)划分为3种类型,即矽卡岩型金属矿床(点)、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金属矿床(点)和中低温热液矿床(点)。
(五)总结了东乌旗北部一带金属矿床空间分布规律
认为以东乌旗-伊和沙巴尔深大断裂(F2)为界,西侧主要为与花岗岩类侵入岩有关的铜、钨矿床;东侧主要为铁、铅、锌、银、金等矽卡岩型或中低温热液型矿床;铜矿点主要分布于额仁高毕复式向斜的核部;在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的交汇部位,矿床(点)分布密集。
(六)总结了找矿标志和提出了找矿方向
找矿标志包括:① 晚古生代的火山-沉积岩地层;② NW向张性断裂和NE向张扭性断裂;③ 正的航磁异常、低电阻率和高极化率;④ 面型分布的综合化探异常;⑤ 硅化、褐铁矿化、锰矿化、萤石化以及钠长石化等。有利找矿部位包括:① 白云呼布尔-满都宝力格大断裂(F3)和朝不楞西-乌拉盖断裂(F5)交汇的锐角部位;② 沿阿尔哈达-查干敖包呈NE向分布的印支期富碱花岗岩类的外接触带;③ 航磁正负异常交替部位,即航磁0等值线附近;④ 阿尔哈达西北部、吉林宝力格西北部以及查干敖包矿区外围已发现的化探异常位置;⑤ 已知矿区的外围和深部。
(七)花岗岩类研究获得了重要成果
认为吉林宝力格、阿钦楚鲁早期和晚期二长花岗岩属岛弧花岗岩,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而阿尔哈达岩体则属A型花岗岩,后两者形成于碰撞后拉张环境。
(八)首次获得了研究区内5个花岗岩类岩体的年龄
通过对岩体中的锆石进行SHRIMP U-Pb法年龄测试,获得吉林宝力格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314±8.8 Ma,阿钦楚鲁早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99±5 Ma,阿钦楚鲁晚期二长花岗岩的年龄为284.3±9.7 Ma,查干敖包石英闪长岩的年龄为234±6 Ma,阿尔哈达黑云母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为218±5 Ma。
5.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本次工作主要依托于近年在小兴安岭东南一带开展的国家基础地质大调查、黑龙江省矿产调查和多金属矿普查等项目的成果研究为基础,对研究区内的早中生代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早中生代花岗岩的成因、时空演化、形成的构造背景等研究基础上,对其成岩成矿作用特征、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矿床成矿系列划分和成矿规律、找矿标志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与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多金属成矿模式,并对研究区内进行了区域成矿条件分析、圈定了多金属、金等成矿远景区等,进行了找矿潜力分析等,取得的主要成果和新的认识如下:
(1)提出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由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组合和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碰撞后崩塌期正长花岗岩-碱长花岗岩、碱性花岗岩等组成,并新取得似斑状二长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年龄为191.4~231.0Ma、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年龄186.3~207.0Ma(全岩Rb-Sr等时线/全岩K-Ar法)和二长花岗斑岩的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90.8~202.08Ma年龄等成果;以上同位素年龄特征说明寄主花岗岩和闪长质包体、同深成作用岩墙——(辉石)闪长岩的形成年龄在误差范围内谐调一致、相近为特征;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U-Pb锆石LA-ICPMS年龄为175.1~222.0Ma;以上说明岩体形成时代均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2)提出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具有显著的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特征的新认识,岩石中普遍发育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MME型微细粒闪长质包体,寄主岩石与包体等具有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矿物不平衡结构的宏、微观特征和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主量、微量元素、同位素等特征。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岩体中的形态多样的(辉石)闪长岩、闪长玢岩等中基性脉岩(群),根据其出露规模、与围岩界面特征、产出形态、与闪长质包体共存特征,以及与围岩同位素年龄相近等特征,将其重新认识为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有关的同深成作用岩墙;并提出大安河矽卡岩型-低温热液蚀变岩型岩金矿床成因与早中生代壳幔岩浆混合成因的同深成作用岩墙——闪长岩密切相关的新认识。
(3)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首次厘定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铝质A:型正长-碱长花岗岩,其岩石成因可能与基性岩浆底侵作用下的地壳古老变质基底物质的部分熔融作用和一定程度的壳幔岩浆混合、分异作用参与,共同控制有关,岩石形成于大陆碰撞后垮塌、伸展体制的构造环境。
(4)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形成的构造背景表现出复杂多样性,暗示其形成环境由碰撞加厚-碰撞后崩塌、拆沉减薄至正常地壳-减薄地壳的大陆动力学构造背景有序演化的特征,但总体上反映出大陆碰撞向碰撞结束崩塌松弛初始阶段的开始环境,并提出研究区碰撞后的大规模伸展体制是多金属矿集区、(超)大型矿床形成有利构造环境的新认识。
小兴安岭东南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成岩、成矿年龄范围为175.1~231.0Ma,均值为192.12Ma,恰好与古亚洲构造域、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时间(峰值190 Ma)相互耦合,说明了小兴安岭地区的早中生代成岩成矿作用的峰期为两大构造域的转换期,即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
(5)依据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时空演化、成因及其大陆碰撞不同阶段的构造背景、成岩成矿作用特征,在小兴安岭东南地区划分出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一是:碰撞-碰撞后构造转变期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有关矽卡岩型-斑岩型Mo-Au-Pb-Zn-Fe成矿亚系列,二是:碰撞后崩塌期正长-碱长-碱性花岗岩有关岩浆热液型-矽卡岩型Fe-Pb-Zn-Mo成矿亚系列。上述两个矿床成矿亚系列中,存在着成矿元素、成矿特征、矿床类型、矿化强度等一些差异,前者以钼、铅成矿作用强烈、伴随铁、金、锌成矿作用,后者以铁成矿作用为主,伴随钼、铅、锌成矿作用,且成矿作用较弱和分散,这可能与成矿构造背景、岩浆源区性质、岩体成因与壳幔岩浆物质混合比例、混合作用强度、岩浆侵位深度、围岩性质等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早中生代花岗岩类有关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6)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与斑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Mo、Pb、Zb、Au、Fe等矿床关系密切,且其成矿作用强烈,形成了大型斑岩型鹿鸣钼矿床、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矿床,以及中小型翠岭钼金矿等众多多金属、金矿床、矿(化)点;岩体成因、大规模多金属成矿作用与古亚洲洋构造域碰撞后伸展动力学机制下的构造松弛和拉张环境的基性岩浆底侵作用有关,并建立了底侵作用下的区域成岩与多金属成矿模式。
底侵作用的识别,从壳幔深部演化角度审视成岩成矿作用,解释了研究区内与早中生代花岗岩密切相关的铁、钼、铅、锌、金等多金属矿床成矿机理,是由富含挥发分和成矿元素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为区域岩浆-热液矿床的成矿系统提供了成矿物质与热能,这些为该地区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多金属及金矿床成矿系列、找矿方向拓宽了思路。
(7)对小兴安岭东南的鹿鸣—兴安—前进地区最近几年发现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和典型小西林铅锌矿田等为重点进行了矿床的矿化蚀变特征,以及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同位素和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研究工作。在小西林热液充填交代型铅锌铁矿田中,新取得与成矿关系密切的细中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锆石LA-ICPMS年龄分别为:200±1Ma、197±1Ma、197±1Ma、207±2Ma;由此得出,小西林铅锌矿田中存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时期铅锌铁成矿作用叠加的新认识,说明矿田经历了早期火山喷流成矿作用,以及后期加里东晚期、印支晚期—燕山早期等多期岩浆热液-交代充填、改造等复杂多样的成矿作用。
在鹿鸣—兴安—前进地区的斑岩型钼金矿、矽卡岩-岩浆期后热液型铅锌矿床中,含矿花岗岩岩体U-Pb锆石年龄为195.3~225.0Ma,说明与多金属成矿有关花岗岩形成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
(8)据成矿微量元素分析认为,区域上的下寒武统西林群铅山组(
(9)在研究区内新圈定出与早中生代花岗岩有关的铁多金属、金等Ⅰ级成矿远景区3个,Ⅱ级成矿远景区2个,Ⅲ级成矿远景区1个,分别为:五星-小西林铁铅锌I级成矿远景区、鹿鸣-兴安-前进林场钼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二股-徐老九沟-神树铁铅锌金Ⅰ级成矿远景区、守虎山-北影林场金铜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丰茂-东风-格金河铁金多金属Ⅱ级成矿远景区、红星-清水铅锌铜铁铌钽Ⅲ级成矿远景区等,并对成矿远景区进行了多金属成矿规律、找矿标志和找矿潜力分析。
6. 我国近来的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果
具体如下:
1、航天上的太行发动机,我国起步晚,经验少,历史积淀少,取得航天发动机技术的进步,证明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
2、神舟系列飞船以及天空一号,北斗系列。
3、高铁技术,虽然不久前出现事故,但是技术还是领先的。
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环境。如果人们自觉而明智地去塑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就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就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学习各国在科技创新上的经验,无疑是提高上述自觉性的很好方式。
从各国的经验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
一种良好的文化环境。例如,有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有热爱科学的社会风气,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追求真理、实事求是的学术教养和规范,等等。没有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就很难形成科技创新能力生长的土壤。当前,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些科技诈骗、学术腐败的案例,尽管这类事在急功近利的风气下难以避免,但必须加以有效地扼制。
一个较强的基础条件。在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中,最重要的恐怕是教育体系。中国的传统教育体系偏重于知识传授,厚重有余,活力不足,在某种意义上不利于创造能力的形成。中国的教育在课程设置、教授方式、考评方式等方面均有诸多待兴待革之处。
一种有效的制度支持。国家对自主科技创新的制度支持应是全面而有效的。例如,有有效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有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明智的产业政策,有合理的知识产权制度,有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等等。
在人类社会中,做成一件事的条件无非是人、财、物。在三个条件中,人是主体、是最活跃的因素。在科技创新中,人的因素第一,人才第一,体现得更为突出。当然,人的因素并不仅仅指个人的才智,也包括人的社会组织水平。另一方面,有人而无财、物,便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是做不成事。因此,所谓科技创新的环境创造,就是让人、财、物能自然地结合、有效地结合,实现一种“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和谐状态。
7. 十八大以来的军事创新成果,求解答
1,东方棋兵。
2,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闪耀苍穹。
3,“悟版空”火眼金睛探权寻暗物质。
4,“天河二号”获全球超算六连冠。
5,“长征六号”首飞成功 “一箭多星”创新纪录。
6,打造信息化战争“最强大脑”。
7,闪耀海天的创新之光。
8,李恒年:与星共舞。
9,新式武警作训鞋列装 ,“解放胶鞋”“退役”。
10,复杂电磁环境变得不再“复杂”。
11,探索卫勤保障理论,研发第三代卫勤装备。
12,空军英雄试飞员群体。
13,中国陆军信息化征程上的先锋团长——满广志。
14,我军平原型无人机中继平台在高原首飞成功。
15,无人驾驶车。
16,驯服“飞鲨”。
17,磨砺“深蓝利剑”。
18,我军防空兵对高速空中目标进行导弹拦截3发全中。
19,执掌长缨舞九天。
20,高原机场,战鹰的温暖港湾。
21,“手语”兵王。
22,“鹘鹰”展翅长空。
23,海军某新型歼击机空中加油。
24,海军首次成功猎扫某新型智能化水雷。
25,神舟探空,十全十美。
8.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一)对深部找矿钻探技术理论有了新的提升
(1)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创造性地提出了钻机优选指数e概念。深部找矿钻探首先面临的问题是钻探设备的选择,其中最关键的是钻机的选择。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对具有不同技术性能特点的动力头钻机和立轴钻机进行计算分析,首次提出了钻机优 选指数e概念,并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不同可钻性地层条件下选择钻机的优选指 数e低=1.0297;e中=1.0303;e高=1.0402,成为优选钻机的重要依据。当动力头钻机与立轴钻 机的台月效率比Ed/El/E1>e时,选择动力头钻机才能取得更好的综合技术经济效果。
对这两种钻机来讲,不能简单地说哪种钻机适用于深孔钻探。当前的动力头钻机,虽 然技术性能先进,施工效率一般比立轴钻机高,且事故率低,安全性好,但是,由于其过 高的购置成本和提下钻速度慢的缺点,严重制约着其优良性能在深孔钻探中的发挥。目前 市场条件下,动力头钻机适用的孔深应根据地层的可钻性确定,一般情况下,中等可钻性 地层,适用于1500m以浅的深孔;高可钻性地层,适用于1200m以浅的深孔;可钻性较低 的地层,可用于3000m以浅的深孔。只有将动力头钻机与钻塔组合使用,才能在深孔钻探 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2)确立了深孔钻探方法体系。深孔钻探方法是事关深孔钻探的成败和钻探效率、钻探质量的关键。钻探技术首先是一项生产实用技术,要求钻探方法必须具有可靠性和良好 的实用性。在现实中,不能幻想有一种神奇的钻探方法来完全解决深孔钻探问题,而实际 上,无论哪种钻探方法都有其一定的实用条件和优势。对当前技术较成熟的取心钻探方法 进行研究,通过计算对比证明,WL钻探方法仍然是目前深孔钻探中完善可靠、适用高效、综合地质效果最佳的钻探方法。当前,先进实用的深孔钻探技术就是以WL钻探为首选方 法,根据不同情况优化组合其他方法而形成的钻探技术优化组合。将液动锤与WL钻探技 术组合形成液动锤WL钻探技术,可进一步发挥二者优势,成为目前深孔取心钻探效率最 高、技术先进的钻探方法,应进一步完善并推广应用。在特殊环境和地层条件下,结合实 际组合应用定向钻探、气动锤RC或泡沫钻进技术等,可有效解决深部找矿钻探诸多施工 难题,取得更好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对深孔钻探防斜有了新的认识。对一般各向异性和倾角小的非造斜地层,采取常规WL钻探技术、工艺即可控制孔斜,满足地质要求;对各向异性和倾角大的较强致斜地 层而言,钻孔发生弯曲是必然的,应研究掌握并利用矿区钻孔弯曲规律,采用满眼钻具、防斜钻头和液动锤冲击回转钻探(或组合采用)等防斜技术加以预防控制,以减轻孔斜,达到地质目的;但对严重强造斜地层,应研究采用人工受控定向钻探技术,方能从根本上 有效控制钻孔弯曲。
(4)优选了深孔钻探冲洗液体系。深孔钻探用冲洗液虽与浅孔用冲洗液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深孔钻探用冲洗液应具有更优的性能,即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护壁性、流变性和 低固相或无固相,最终要根据地层特性来确定。LBM泥浆具有低密度、低黏度、低切力、低失水和高分散性等“四低一高”特性,是一种深孔钻探性能优良的新型泥浆,尤其在破 碎、漏失等复杂地层中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
(二)创建了深部找矿钻探技术组合方案,并形成典型钻探技术组合体系
根据深部找矿钻探的特点,针对影响深孔钻探的7种主要客观因素:钻孔深度和地层硬度、破碎程度、造斜强度、水敏性、漏失程度、研磨性,运用试验优化技术原理,采取 正交试验法找出具有代表性的因素组合共18种,运用技术经济学原理和大量生产试验对比 对每种组合各因素不同水平进行具体分析、研究,从钻机、钻探方法和工艺措施等方面创 建了18种钻探技术优化组合方案。
深孔钻探,应根据实际施工条件采用相应的钻探技术优化组合。譬如,坚硬、破碎地 层深孔钻探,岩心堵塞和钻头寿命短,使WL钻探技术不提钻取心的技术优势大打折扣。将WL钻探技术与液动锤组合,形成液动锤WL冲击回转钻探技术,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岩 心堵塞并延长了钻头寿命,这样就能充分发挥二者的技术优势,大大提高深孔钻探效率。如2000m深孔钻探,在中等可钻性较完整地层和高可钻性破碎地层分别可节约钻探总时间 26.36%和38.81%以上。
当受地表特殊条件限制或因地层、矿体复杂,采用常规钻探技术难以达到地质目的,或者基于节省钻探成本、缩短勘探周期考虑,应在WL钻探技术基础上,组合应用受控定 向钻探技术,一可避开地表特殊条件限制;二可有目的地控制钻孔弯曲,从根本上解决因 自然弯曲而无法钻穿矿体的难题;三可有效解决孔内复杂事故,从而提高地质找矿成果质 量,节约钻探工作量和成本,缩短勘探周期。如一个设计孔深1500m、施工10个分支孔的矿 区,采用受控定向+WL钻探技术优化组合,可节约工作量11800m,节约直接成本381万元。
当矿区上覆岩层坚硬且其岩性、构成已较清楚而无需取心的情况下,可采用气动锤 RC与WL钻探技术组合,分别用于同一深孔的浅孔段和深孔段。这样可以充分发挥两种技 术的优势,尤其是发挥气动锤RC钻进速度快、成本低的优势,以提高钻探效率、缩短工 期、降低成本。如本溪铁矿区,24个深孔,共35940m钻探工作量,若每个孔上部600m采 用气动锤反循环施工,可节约成本324万元,节约时间22512h,合938d。
(三)指导生产实际,解决技术难题,取得新的突破
(1)利用和控制强造斜地层钻孔弯曲取得突破。在济宁铁矿典型强造斜复杂地层,研究掌握了矿区钻孔弯曲原因及其规律,并利用矿区钻孔弯曲规律,采用满眼钻具、防斜钻 头、液动锤WL冲击回转等钻探防斜技术组合,有效减轻钻孔弯曲,取得明显效果,钻孔 顶角弯曲强度分别比前期施工降低53.46%,61.66%,42.24%。保证了该矿区深孔钻探的 正常进行,共完成深孔41个,2000m以深的4个,最深达到2100.18m,曾创造国产机具固 体矿产钻探孔深全国纪录。
(2)液动锤WL冲击回转深孔钻探取得新的进展。在济宁强造斜铁矿区,应用液动锤 WL冲击回转钻探防斜、降斜效果明显,有效减轻孔斜,平均钻孔弯曲强度下降42.24,并成功应用至1870.12m。在玲珑东风金矿区硬脆碎酥地层,采用液动锤WL钻探技术,在 克服硬脆碎复杂地层钻进方面取得明显效果,完成深孔6个,工作量6910.88m,平均时 效2.10m、台效508.52m、回次进尺1.91m、钻头寿命39.27m,分别比同矿区常规WL提高 43.84%、12.88%、13.93%和20.89%。在本溪铁矿区坚硬打滑地层,克服坚硬打滑地层 钻探,试验完成进尺477m,平均时效1.03m、钻头寿命17.7m,分别比常规WL平均提高 41.9%和88.8%。
(3)动力头钻机合理选择应用效果明显。在玲珑金矿东风矿区及周边矿区硬脆碎漏复杂地层,应用动力头钻机完成深孔15个,钻探工作量18043.16m,平均机械钻速1.55m/h,台 月效率462.65m,分别比该矿区立轴钻机施工同类深孔提高6.2%和2.7%。
9. 到底什么是创新性成果具体写些什么
创新性成果,就是现在还没有在本行业有应用,可自己有所突破或改变的成果,也可作为创新性成果。这个方面的材料挺多,至于新的发明与创造就更是了。
具体的写法,标准,现状,差距,改进的措施,具体的效果,来写。
10. 主要进展和创新成果
(1)利用现代冷泉和冷泉碳酸盐的研究思路,研究了黔东地区新元古界南华系下统铁丝坳组冰碛层(相当于Sturtian冰期)之上,大塘坡组底部一套黑色岩系当中的含锰的碳酸盐岩(菱锰矿、含锰白云岩)沉积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冷泉碳酸盐岩:一是通过野外的详细调查和研究,在贵州松桃大塘坡地区南华纪早期冷泉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的、罕见的含沥青的孔洞构造、气孔构造、底辟构造、帐篷构造、上拱的纹层状构造、渗漏管构造、泥火山等典型的古天然气渗漏构造。其特征与现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构造十分相似。另外,在相当于Sturtian冰期沉积的两界河组(南华系最底部)-铁丝坳组含砾碎屑岩中又发现多个层纹状含砾白云岩丘或透镜体,构成了从南华纪两界河早期至大塘坡早期的一个较完整的天然气渗漏沉积系统。二是通过对黔东地区南华系大塘坡组底部黑色含锰岩系中的菱锰矿体、白云岩透镜体进行了碳、氧、硫稳定同位素特征的研究,发现碳稳定同位素表现出强烈的负偏移,一般δ13C同位素负偏达-8‰~-11‰,充填在气孔状菱锰矿石中的沥青碳同位素δ13C值则达-30.98‰。硫同位素表现出明显的正偏移,一般δ34S高达36.9‰~57.8‰,其特征与现代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的渗漏,释放与环境突变所形成的冷泉碳酸盐岩的特征十分相似。
(2)建立了新元古代南华纪“大塘坡式”锰矿的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模式,解决了过去锰矿成因解释上生物生成环境与矿床的形成环境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大塘坡式”锰矿成矿理论的创新,从而开拓了该地区乃至整个华南地区“大塘坡式”锰矿找矿视野并指导锰矿成矿预测,取得了重要突破。
(3)对导致Sturtian冰期结束的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是保存于冰碛层中的天然气水合物突然气化、逸出,引发甲烷等气体大规模释放导致的环境灾害所致。
(4)通过该课题的研究,拓展了海底天然气水合物研究领域和时空范围,对其所导致的成岩成矿作用、环境评价的分析研究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