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古文运动内容
具体说:就是指唐宋八大家所倡导文化运动。内容: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② 唐宋古文运动的成就
在政治思想方面,排斥了佛老,加强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文学方面,对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进行了革新,确立了一种切合实际,便于表达的新散文,缩小了骈文的的应用范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性散文,并由此促进了其他文学形式如传奇,变文的发展;在影响方面,对宋代的诗文革新运动,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思潮,清代桐城派散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 什么是"古文运动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 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先秦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④ 简答古文运动的主张和贡献
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
因古文运动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到了宋朝的古文复兴由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
⑤ 唐代古文运动的内容
一、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期以及宋朝提倡古文、反对骈文[1] 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
二、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逐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韩愈《答李翊书》)和“词必己出”(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⑥ 中唐古文运动的成就是什么
楼上的 从网上摘的挂上来干什么
要靠自己学习到的
古文运动历史上有很两个大的高潮据我所知,从唐代刀宋代大致是这个时候 的
你说的应该就是说的唐代的 吧 唐代中期古文运动的基础是唐代初期初唐四杰之一的陈子昂兴起 的 主要的目的表面上是发对追求辞藻华丽的骈文追求思想的解放 实质的目的应该是发对当时中唐安史之乱后的混乱的政治 追求政治的安定 在文化上反映出来的罢了 唐代的主要代表任务就是韩愈柳宗元了 他们主张明道 载道 追求先秦的古体文笔 主张人们的文章应该反映人们现实的思想 而不是疑问的追求华丽的辞藻 中唐到了唐明皇时期古文运动就减弱了是因为 这时政治已经相对稳定了 他的成就就是差不多纠正了当时只重形式的文风 更见人性化注重人的思想 为后来的宋代的古文运动奠定了基础
都是自己以前看书学到的 看着合适久给分吧
⑦ 简述唐宋古文运动的主要内容
韩愈、柳宗元等人提倡的一场文学运动,主要是反对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艳丽的浮夸文风,大力提倡“言之有物”的古文,强调学习先秦两汉的文章,主张“辞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
其实就是要求文章必须有实在的思想内容,文章必须为政治功用等服务。。
⑧ 古文运动简介
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是韩愈等人针对“时文”即魏晋以来形成、至初盛唐仍旧流行的骈
体文而提出的一个概念,指先秦两汉时单行散句、没有规定形式的文体。
诗的格律化、文的骈俪化,同是六朝文学的结晶和主要特征,而前者为唐人所继承
发展,后者到中唐以后却受到严厉的批判,这里面有一个根本的原因:诗歌,尽管也有
人会强调它的政治和伦理作用,但它的艺术性、抒情性总是不可否认的,它具有某种特
殊形式、特殊要求,也似乎是无可非议;文章则不同,它作为一切文化的最基本的语言
载体,形式上的过分束缚会使它的多种功能受到很大妨害;而从政教需要的角度来看,
骈文更显得不切实用。
从六朝文章的发展趋势来看,是越来越显示出以下几方面的严重的弊病:第一,是
骈体文的过度膨胀。本来,六朝人提出“文”、“笔”之分,包含着区别艺术性与实用
性文章的意识,但士人好尚丽藻的风气,不仅使抒情写景一类文章完全骈偶化,而且把
骈文的写作推进到奏议、论说、公文、信札等各种实用文的领域,使用散体文的几乎只
剩下历史、地理等不多的几种著作类型。第二,是骈体文的束缚越来越严重。本来,骈
文的基本特征只是使用对偶句式,而且也不妨散句和骈句杂用,到了后期,不仅对偶的
要求越来越严格,句式也定型为四字句和六字句交错,还要讲究用典、声律,实际成了
一种“格律文”。第三,对文章形式的极度讲究,原本和南朝文人回避社会矛盾的心理
有很大关系;而形式的严重束缚,又推进了程式化和好用陈词滥调的习气。因此,文章
的抒情、叙事、说理等各种功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削弱。能够在层层束缚中自由挥洒
的骈体文不是没有,但这毕竟太困难,大多数人只能靠套用陈旧的程式、典故、语汇来
写作,造出大批不痛不痒、半死不活的文字。由于以上弊病的存在,文体的改革就不可
避免。不但实用之文要恢复其实用性,就是艺术之文,也需要有更自由地表达思想、抒
发情感的形式。何况,文章的所谓实用性和艺术性也不是截然分开的因素。
由上述情况就可以知道,所谓“古文运动”,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文学运动。从基本
的特征来看,古文运动是要改革文体;而改革文体,却可以用于不同的目的。一方面,
古文家企图以此来复兴儒道,恢复散文宣扬正统思想的功能、以挽救唐王朝的衰亡;另
一方面,他们也需要以此来更好地表达个人在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感情,而这一种需要同
前一个目的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古文运动”之所以有文学史上的价值,主要还是
因为后面这一点。
骈体文的出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的贡献,但它是带着偏颇和弊病发展起来的;
古文运动也是如此。而且,尽管古文运动以一种“矫枉过正”的面貌出现,也并没有对
前者彻底“取而代之”。后代是骈体文与散体文两者共存,并互相融汇。我们需要知道:
文学同其他文化现象一样,从来不存在不偏不颇、十全十美的发展道路。
⑨ 古文运动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唐宋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两汉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西魏苏绰曾仿《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初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韩愈、柳宗元则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写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当时有一批学生或追随者热烈响应,终于在文坛上形成了颇有声势的古文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题欧阳生哀辞后》)。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①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答李翊书》),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韩愈《答李翊书》)。②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同前),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③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韩愈《送穷文》),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韩愈《答李翊书》),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韩愈《答刘正夫书》)。④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⑤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⑥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柳宗元《与友人论为文书》)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少,“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柳宗元《与杨京兆凭书》)。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与冯宿论文书》)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唐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中唐古文运动,虽然在当时文坛上取得了胜利,但骈文并未就此匿迹,晚唐以后,它还在继续流行。五代到宋初,浮靡华丽的文风再度泛滥,前蜀牛希济在他的《文章论》中曾提出:当时文章“忘于教化之道,以妖艳为胜”。宋初,王禹偁、柳开又开始提倡古文,都提出文道合一的主张,但二人孤军作战,没有形成有力的运动。真宗朝和仁宗初年,以杨亿、刘筠为代表的“西昆派”,追求声律骈丽的形式主义思潮,席卷了当时文坛。到石介诸人出来,才给延续百年之久的淫靡文风以有力打击。石介著《怪说》,猛烈抨击“杨亿之穷妍极态,缀风月,弄花草,淫巧侈丽,浮华纂组”,并在《上范思远书》中呼吁“二三同志,极力排斥之,不使害于道”,矢志“学为文,必本仁义”,宁死不作淫靡文章。但石介的创作,成就并不大。宋代的古文复兴,要到欧阳修倡导之后,才形成一场运动。
欧阳修凭借其政治地位,大力提倡古文,带动了一支写作队伍。他的同辈苏洵,学生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苏轼门下又有黄庭坚、陈师道、张耒、秦观、晁补之等人,都是古文能手,各树旗帜,扩大影响,从而使宋代古文运动达到波澜壮阔的地步。宋代古文运动的主要特点,第一是主张明道。欧阳修说:“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答吴充秀才书》)苏轼说“吾所为文必与道俱”(《朱子语类》引)。这一点继承了唐代古文运动的传统。第二是不高谈学习先秦两汉而直接取法韩愈。王禹□说“近世为古文之主者,韩史部而已”(《答张扶书》)。他们学韩的共同点,是学韩文“文从字顺”,平易近人的作风,而不学他追求奇古奥僻的偏向。因此,宋代古文,进一步奠定了韩、柳开创的新的书面语言的基础,更有利于表达思想,也更便于为人们接受,发扬了他们开创的新的散文传统的精神。明人朱右把欧、曾、王、三苏六家与韩、柳合称为“八先生”,茅坤编选了《唐宋八大家文钞》,唐、宋古文,取得了分庭抗礼的地位。明代宋濂、唐顺之、王慎中、归有光等人以及清代桐城派、阳湖派古文之所以取得一定成就,追根溯源,无一不是受到唐宋古文运动的启发或影响。唐宋古文运动,可说是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⑩ 古文运动的成就是什么啊
古文运动这种深刻的精神追求,是它有别于初盛唐散文创作的重要特征。文体上的骈散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期就已经开始,延及唐初,争论不断。唐初,魏征在《隋书•文学传序》中严厉批评骈文的弊病;李延寿在《北史•文艺传序》中大声疾呼南北文学合流;傅奕、吕才用散体文写反佛文章;陈子昂提倡诗文革新,力斥齐梁,他创造了不少散体文,如《上蜀川安危事三条》、《上军国利害事》等都深刻地抨击时弊,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了一批古文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如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粱肃、柳冕等,这些人对韩柳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古文运动之前的散体文创作,其艺术成就都无法与韩柳等人的古文创作相比,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韩柳之前的散体文作者,普遍缺少像韩柳那样深刻而丰富的精神追求。他们在批评骈文,提倡散文时,也多强调文章与道德教化的关系,如独孤及主张文章要“以五经为源泉”(独弧及《赵郡李公中集序》);柳冕认为“淫丽形似之文,皆亡国哀思之音也”(《与滑州卢大夫论文书》);他强调文章的社会教化作用,强调文学与儒学合一:“文章者,本于教化,发于情性。本于教化,尧舜之道也;发于情性,圣人之言也。”“文章风俗,其弊一也。变之之术,在教其心……经术尊则教化美,教化美则文章盛,文章盛则王道兴。”(柳冕《谢杜相公论房杜二相书》)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的讽时刺世功能,要 “救世劝俗”,“导达情性”。他认为文章应能“极帝王理乱之道,系古人规谏之流”(《二风诗论》)“尽劝怨之声音,可以上感于上,下化于下”(《系乐府序》),但这些作者对儒道本身的理解没有根据时代的要求而做出新的阐发,因此其文章不免有说教与僵化之弊,缺少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精神内涵。
韩柳之文,尤其突出的是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感激怨怼之情,韩愈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送孟东野序》),他所谓的“不平则鸣”在创作中主要指向由现实坎懔所激发的感激怨怼之情。在《荆潭唱和诗序》中,他提出:“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而柳宗元在被贬谪之后所写的“嬉笑之怒,甚于裂眦;长歌之哀,过于痛哭”的作品,也正是他对社会现实的不平之鸣,这就极大丰富了古文的抒情内涵。
其二,韩柳对古文艺术有丰富的思考,这也是前此的散体文作者所普遍缺乏的,他们的思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道而不轻文:他们都主张文与道二者必须互相结合。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说“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体不备不可以成人,辞不足不可以成文”。柳宗元也一再强调文要“羽翼夫道”(《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并强调“文”的重要性:“然而辅时及物之道,不可陈于今,则宜垂于后。言而不文则泥,然则文者固不可少耶”(《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2,韩、柳又十分强调作家本人的修养,即重视作家的思想、人格、气质、品德等内在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韩愈在《答尉迟生书》中说:“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是故君子慎其实。实之美恶,其发也不掩。”在《答李翊书》中,明确提出养气说:“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柳宗元也强调作家“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报袁君陈秀才避师名书》);“文章,士之末也,然立旨在乎其中。”(《与杨京兆凭书》)并特别强调作家应有严肃的创作态度,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惧其剽而不留也;未尝敢以怠心易之,惧其弛而不严也;未尝敢以昏气出之,惧其昧没而杂也;未尝敢以矜气作之,惧其偃蹇而骄也。”韩柳强调作家道德行为和文艺修养,对古文运动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能辨证处理文风的古今之辨。在文风方面,韩柳坚决反对六朝骈文的浮艳之风。韩愈批评骈文“其声轻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杂乱而无章”(《送孟东野序》)。柳宗元也明确反对“贵辞而矜书,粉泽以为工,道密以为能” (《报崔黯秀才论为文书》)的颓靡文风。但在创作中,他们并不一味排斥骈文,而是能吸取其长。韩柳之前的散体作者坚执骈散之壁垒,对骈文艺术采取了严厉的批评态度,在创作上也很少加以吸取,相反,韩柳则能广泛吸取各类文体的艺术成就,韩愈“文起八代之衰”,但其文章实集“八代之长”;柳宗元早年工于骈文,后期转为古文,对骈文艺术的精华也多有吸取。清人刘开说:“夫退之起八代之衰,非尽扫八代而去之也,但取其精而汰其粗,化其腐而出其奇。其实八代之美,退之未尝不备有也。”(《孟涂文集》卷四《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另一方面,韩柳虽主张师古,但反对因袭剽窃,韩愈明确主张,即使对古人的经典之作,也只能“师其意不师其辞”(《答刘正夫书》);柳宗元也反对食古不化,他尖锐地批评“荣古虐今”(《与友人论文书》)的不良风气,痛斥“渔猎前作,戕贼文史”的恶劣作风。总之,韩柳都能在创新中兼取古今之长,因而对古文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正是有韩柳的杰出建树,一大批作者参与到古文的创作中,一场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伴随着社会改革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