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班语言纸风筝研讨成果怎么写
引导幼儿在看看、想想、说说的过程中建构儿歌语言,最大程度地给予专孩子表现、表达的空间属,锻炼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自由想象;儿歌里是怎么说的呢?(纸风筝、天空飘,)引导幼儿用儿歌里的句子来回答。带领幼儿回答。(脑袋摇,尾巴翘)请幼儿学说儿歌里的句子。,创意语言课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支架,支持孩子学习,让孩子们徜徉在花海中,体验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感受语言运用的乐趣。
2. 风筝的种类
1、软翅风筝:即一般常见的禽鸟风筝。它的升力片是一根主翅条构成翅子的下布是软性的,没有主条依附,主体身架多数做成浮雕式。它的造型多数是禽鸟或昆虫。鹰、蝴蝶、蜜蜂、燕子、仙鹤、凤凰、蜻蜓、寒蝉、螳螂等皆属此类风筝。
2、硬翅风筝:常见的元宝翅任务沙燕风筝即属此类。它的特点是升力片(翅)用上下两根横竹条做成翅的形状,两侧边缘高,中间凹,形成通风道。翅的端部向后倾,使风从两翅端部逸出,平着看象元宝形。
3、龙型风筝:主要以龙头蜈蚣风筝为主,也是潍坊风筝的一大特色。
4、板子风筝:即人们传说的平面形风筝。从结构和形状上看,它的升力片就是主体,无凸起结构,风筝四边有竹条支撑。此类风筝较多见,扎制容易,飞升性能好,又适合表现多种题材,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一种。
5、立体风筝:一般采用折叠结构的骨架,由一个或多个圆桶或其他形状的桶组成,如宫灯、花瓶、火箭等。
6、运动风筝:运动风筝又叫特技风筝,又称双线风筝或复线风筝。一般为三角形、滑翔伞状、眼镜形。运动风筝在我国是新近兴起的运动项目,与传统风筝不同,运动风筝不仅有单线的,还有双线的、四线的,可在空中做一些动作。
(2)风筝成果扩展阅读:
风筝的构造:
风筝的形状主要是模仿大自然的生物,如雀鸟、昆虫、动物及几何立体等。而图案方面,主要由个人喜好而设计,有宣传标志、动物、蝴蝶、飞鸟等,琳琅种种。
风筝的建造材料除了丝绢、纸张外,还有塑胶材料。骨杆有竹篾、木材及胶棒。有人设计出一种无骨风筝,它的结构是引入空气于绢造的风坑之内,令风筝形成一个轻轻飘的气枕,然后乘风而上。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及日本等,亦有一种大形的风筝,每到风筝节就将它放到蔚蓝的天空,该等风筝之尺码由十至二十尺不等。骨杆则用大竹升来造,由百余人来放。
3. 鲁迅《风筝》的感悟和启示
惊慌,失了色,瑟缩着 具体,动情低描述了弟弟被发现的惊慌和憔悴可怜的模样,仿佛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犯了大错,这样对下文作者认识到是自己错了,做铺垫,形成反差。更加使作者内疚。
折断一只翅膀,置在地上,踏扁,傲然走出 则描述了当时作者的愤怒和对弟弟心爱的玩具和劳动成果的践踏,其中也包涵了弟弟的感情。傲然走出,显示了作者当时对自己所作作为的肯定。
4. 风筝发明者是谁
不少外国专家、学者评论说: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世界科技》一书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明确记载:“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这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风筝的国家。国外多以“飞唐”、“飞龙”誉之。
风筝,是一种以线牵拉,借助风力升空的玩具,我国北方称为“纸鸢”,南方称为“鹞子”。后来不断改进,在纸鸢头上装有竹笛或琴弦,微风一吹,便发出古筝奏鸣之音,悦耳动听,由此得名为“风筝”。每到阳春三月,风筝高放,五彩缤纷,袅袅飘摇,犹如只只轻盈的蝴蝶、振翅的小鸟在空中争奇斗艳,情景十分有趣。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曾对乡村放风筝时的情景作了一番具体描写:“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都吐蕾,和孩子们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不久前,在上海中山公园举行的首届民俗风情游艺会的中央广场上空,几十只凌云高越、各带巧思的潍坊风筝,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美丽图景。的确,在气候宜人的春秋佳日,云淡风轻,人们到郊外旷野去放自己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风筝,眼看它随风扶摇,高入云霄,不仅是一种赏心乐事,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如同许多古老的文化成果一样,风筝首先出现在中国大地的天空上,且问世年代久远。那么,风筝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发明权应该归谁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问题。
据考证,纸鸢的前身是木鸢,其实是古人所制造的早期飞行器。可惜这种技艺久巳失传,古籍上只有片断的记载。有人认为,最早发明风筝的是春秋战国时的鲁班。《墨子。鲁问》篇说:“今输子(即鲁班)削竹木以为鹊(象鹰一样的风筝)。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淮南子。齐俗》称:“鲁般(班)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三日不集”,再次肯定了这种说法。《鸿书》则更明确地记载道:春秋时期,鲁国欲攻打宋国,于是“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意林》卷三也说:“鲁班刻木鸢,飞三日不下”。《抱朴子。释滞》也道:“公输飞木之翩翱。”所谓“木”就是“木鸢”的同义词。可见,如果把木鸢作为中国最早的风筝来看的话,那么,鲁班不仅是中国木工的创始人,而且还是最早制作中国风筝的先驱者。从风筝的产生过程来看,远在古代,人类就向往着飞上天空,向往着挣脱一切羁绊的自由,因而也产生了许多充满幻想的美丽的故事,木鸢的出现正是这种幻想的产儿。从鲁班当时的特殊地位看,以他的手艺是极有可能制作出木鸢这类原始的飞行器的。
也有学者指出,“鹊”与“鸢”有别,说鲁班作“木鸢”不可信。据古文献考证,世界上第一只风筝是墨子制作的。《墨子》说:“斫本为鹞,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鹞”、“鸢”方是中国风筝之雏型。
不少专家对此指出,把“木鸢”说成是最早的风筝。实乃千古错案。“木鸢“是用木头制作的靠滑翔前进的鸟形飞行器,而风筝则是用纸糊以牵引为动力的飞行器。据此,他们认为风筝实由汉初名将韩信所发明。根据是:(1 )宋高承《事物纪原》记载说:“纸鸢俗渭之风筝,古今相传云是韩信所作。高祖之征陈豨也(公元前196 年),信谋从中起,故作纸鸢,放之以量未央官远近,欲以穿地隧入官中也。“(2 )王三聘《古今事物考》亦有同样记载。又传刘邦与项羽决战时,韩信率大军围楚军于垓下,日夜赶制了一只风筝,派一个身轻的人坐在上面。乘着夜风悄然来到楚官上空,唱起了凄凉哀婉的楚歌,致使楚兵思乡心切,军无斗志,最后一败涂地。这些传说虽不可尽信。但以纸作风筝在汉朝就已出现,却是可能的。若此,则风筝的发明权就该归韩信所有了。
有人指出,古籍所记韩信制作“纸鸢”的文字中都未提到用绳子牵引这个关键问题,因而很难说韩信是风筝的发明者。五代的李邺剖篾扎架,糊纸引线,方最早发明了风筝。《询刍录》说:“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汉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者以竹为笛,使风人作声,如筝鸣,俗呼风筝。”朗瑛的《七修类稿》也载:“纸鸢本五代汉隐帝与李邺所造,为宫中之戏者。”这都证明,风筝的真正发明者为五代的李邺。
其实,这种风筝的首创下延到五代十国的观点,恐怕是不确切的,因为远在南北朝时期的萧梁时代,风筝就已经使用于军事方面了。据《独异志》记载:“梁武太清三年,侯景围台城,简文缚纸鸢,飞空告急于外。”这就是说:南北朝时的候景带兵围困粱武帝于台城,军事谋土羊侃给梁武帝想出了一个妙法:在城里放风筝,把讨救兵的告急文书通过空中的风筝送了出来。
不久,援兵赶到,梁武帝才被救出重围。而梁武帝太清三年,即公元549 年,这比五代十国时的李邺要早整整四个世纪。其实,至少在唐代,风筝不仅用于军事,也成了人们娱乐的高级玩具。风筝上不仅装有弦或笛,有的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上夜空,那景致无疑是很动人的。从上面的证据来看,说五代的李邺发明了风筝是不确切的,它的真正发明者是谁,至今还是个未解之谜。
大约在18世纪中叶,风筝传到了国外,并和不少国外著名科学家结下了缘分。1752年,美国的富兰克林,在雷雨到来时,利用风筝证实了雷电原是云层中的放电现象,从而揭守了雷电的奥秘,使风筝为科技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1915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天津风筝艺人魏无素制作的彩绘风筝,荣获了金质奖章。第二年,北京巧手哈长英制作的花式风筝,也获得了银质奖章。北京风筝艺术公司的费宝龄所研制的蝴蝶、燕子、齐天大圣等风筝,曾先后在20多个国家展出,受到了国际行家的赞美和好评。天津著名的杨柳青风筝厂生产的200 多种产品,已远销英、美、法以及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我国最大的风筝产地——潍坊所生产的各类特色风筝,更是在国内外市场上走俏。我国古老的风筝,现已风靡全球,当今不少国家兴起了“风筝热”。法国与我国电影工作者还曾合作拍摄过一部电影,片名就叫《风筝》,风筝已经成为各国人民友谊的纽带了。另外。国外现在还盛行“乘风筝飞行”的体育项目:运动员手攀风筝,脚踏滑板,伫立水面,向前快速滑行。
目前,包括风筝的发明权是谁等问题在内的有关风筝艺术的探讨,正吸引着众多的中外学者和一般市民,相信风筝的发明时间、创始人等问题,不久将被彻底弄清。
</TD></TR></TBODY></TABLE>
5. 求生之路2 l4d2 人形风筝 成就怎么做
c6m3(the passing救援关),出坦克时不能对它造成任何伤害,溜坦克让1代主角射杀它就能完成
6. 制作风筝的方法成果作文
上个星期,学校向每个班布置了一项任务:每位同学自己动手做一个风筝。我们还没有做过风筝,消息传到班上,全班就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的议论开了。“你说风筝用什么纸做?”“当然是用宣纸或报纸做了,你如果有布的话,用布做好了。”……回家后,大家各自大展身手,开始“劳动”起来。由于还没有做过能飞起来的风筝,竟一时不知所措。还是妈妈提醒了我:上网查查制作方法。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打开电脑,开始搜索。找到后,就按照制作方法开始制作起来。
取竹篾子两根(各50cm左右),一根横一根竖,把横的一根的25cm处用十字线法系在竖的一根15cm处,系牢固,并于十字中间留出线头 3-5 厘米,用于连结风筝线。
再用线绕竹篾儿骨架的四端绕结一周,每边应撑紧。
把菱形骨架平放在彩纸一方,沿菱形骨架边线多出 2 厘米边剪出一菱形彩纸,然后,涂胶水在菱形骨架上和纸边进行糊粘。
把菱形风筝放一边待干,再用余下的纸剪出宽 4 厘米的纸条,粘接成长度为 100 厘米的3个纸条,作为菱形风筝的配重,粘在菱形风筝的下端。
按照制作方法,我很快就做好了。由于时间来不及,我只用彩纸剪成花瓣形状,拼接成了花朵,简单修饰了一番。满怀着激动的心情,和爸爸妈妈到了楼下。心里不免忐忑不安,分不起来怎么办?这一切不就白费功夫了!妈妈拿着风筝,我拿着风筝线,随着妈妈松手的那一刹那,我奔跑起来。“成功了,你真棒!”妈妈喊道。我欣喜若狂!只可惜风筝飞的不是太高!
这次制作风筝,带给我很多的启发:我们要多亲自动手,这样才能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当然我们做的比不上外面卖的效果好!但这是我们自己动手得来的成果,毕竟在做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的智慧和耐心。做完并成果后,你心里的那种成就感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而且还充满乐趣!
7. 求生之路2 L4D2 人形风筝 成就怎么做
牺牲AI不能打一发子弹 只能受到一代人物的伤害。
8. 风筝是谁发明的
不少外国专家、学者评论说:凤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世界科技》一书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明确记载:“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这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风筝的国家。国外多以“飞唐”、“飞龙”誉之。 风筝,是一种以线牵拉,借助风力升空的玩具,我国北方称为“纸鸢”,南方称为“鹞子”。后来不断改进,在纸鸢头上装有竹笛或琴弦,微风一吹,便发出古筝奏鸣之音,悦耳动听,由此得名为“风筝”。每到阳春三月,风筝高放,五彩缤纷,袅袅飘摇,犹如只只轻盈的蝴蝶、振翅的小鸟在空中争奇斗艳,情景十分有趣。鲁迅先生在《风筝》一文中曾对乡村放风筝时的情景作了一番具体描写:“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都吐蕾,和孩子们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不久前,在上海中山公园举行的首届民俗风情游艺会的中央广场上空,几十只凌云高越、各带巧思的潍坊风筝,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美丽图景。的确,在气候宜人的春秋佳日,云淡风轻,人们到郊外旷野去放自己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风筝,眼看它随风扶摇,高入云霄,不仅是一种赏心乐事,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如同许多古老的文化成果一样,风筝首先出现在中国大地的天空上,且问世年代久远。那么,风筝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发明权应该归谁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问题。 据考证,纸鸢的前身是木鸢,其实是古人所制造的早期飞行器。可惜这种技艺久巳失传,古籍上只有片断的记载。有人认为,最早发明风筝的是春秋战国时的鲁班。《墨子。鲁问》篇说:“今输子(即鲁班)削竹木以为鹊(象鹰一样的风筝)。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淮南子。齐俗》称:“鲁般(班)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三日不集”,再次肯定了这种说法。《鸿书》则更明确地记载道:春秋时期,鲁国欲攻打宋国,于是“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意林》卷三也说:“鲁班刻木鸢,飞三日不下”。《抱朴子。释滞》也道:“公输飞木之翩翱。”所谓“木”就是“木鸢”的同义词。可见,如果把木鸢作为中国最早的风筝来看的话,那么,鲁班不仅是中国木工的创始人,而且还是最早制作中国风筝的先驱者。从风筝的产生过程来看,远在古代,人类就向往着飞上天空,向往着挣脱一切羁绊的自由,因而也产生了许多充满幻想的美丽的故事,木鸢的出现正是这种幻想的产儿。从鲁班当时的特殊地位看,以他的手艺是极有可能制作出木鸢这类原始的飞行器的。 也有学者指出,“鹊”与“鸢”有别,说鲁班作“木鸢”不可信。据古文献考证,世界上第一只风筝是墨子制作的。《墨子》说:“斫本为鹞,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鹞”、“鸢”方是中国风筝之雏型。
9. 《风筝》马小五从香港任务归来!郑耀先为何没有表扬
历经万难的马小五,终于从香港平安而归,回到山城后,他第一时间去牢教农场看望师父郑耀先。一见面就想来个拥抱,但是郑耀先却让他不要过来。
那是为什么呢?
原来是马小五此次任务的所保护的火箭导弹专家,被人当场击毙了,郑耀先说他这次的任务算失败。但是马小五却不这样认为,他说他很幸运,他拿回来的微型胶卷,经过专家鉴定以后,上面就是我党最需要的火箭方程式,这可是专家们全部研究成果和心血。
郑耀先说马小五是不是觉得自己立了大功了,说两句尾巴就翘上天了,如果不是你小子命大,如果不是专家提前有预见,把资料留了下来,你这次的行动丢人丢到家了。
马小五知道师父是为他好,也和他打趣着说,怎么也要给自己留点面子,再说了自己现在怎么说也是二等功臣。
这下师父骂的更厉害了,说功臣个鬼,让人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把目标干掉了,你以后被出门啊,不要说你是我的徒弟。
没想到这个小五还真实话实说“本来,我也不敢说,我是你的徒弟。”
听到这话,郑耀先惊讶了,但又同时感慨“你说的没错,在别人面前,我也不敢公开承认我是你师父。”
其实,郑耀先就是刀子嘴豆腐心,作为师父的他对马小五严格,当然是为了他好,所谓“严师出高徒嘛!”
10. 风筝是谁发明的 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放风筝是从古至今就受到很多人喜欢的活动,在今天的各大城市的广场一年四季都可以看到放风筝的人,按传统的观念认为,放风筝最好的时节是农历二三月,以为刚经历过秋冬的肃杀之气,大地回春生气上扬,有一种“上扬”的气可以很好让风筝飞起来,而二月的风比较柔和,比较好控制风筝。
在中学课本有一篇鲁迅先生的散文《风筝》写道“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鲁迅通过回忆自己而时对放风筝的鄙夷,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了内疚和自责,同时也表达一种乡愁和对封建家长式制度的批判。
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在《世界科技》一书中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向欧洲传播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明确记载:“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这充分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风筝的国家。国外多以“飞唐”、“飞龙”誉之。
风筝,是一种以线牵拉,借助风力升空的玩具,我国北方称为“纸鸢”,南方称为“鹞子”。后来不断改进,在纸鸢头上装有竹笛或琴弦,微风一吹,便发出古筝奏鸣之音,悦耳动听,由此得名为“风筝”。每到阳春三月,风筝高放,五彩缤纷,袅袅飘摇,犹如只只轻盈的蝴蝶、振翅的小鸟在空中争奇斗艳,情景十分有趣。不久前,在上海中山公园举行的首届民俗风情游艺会的中央广场上空,几十只凌云高越、各带巧思的潍坊风筝,组成了一幅绚丽多姿、光彩夺目的美丽图景。的确,在气候宜人的春秋佳日,云淡风轻,人们到郊外旷野去放自己制作的各种各样的风筝,眼看它随风扶摇,高入云霄,不仅是一种赏心乐事,也是一项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
如同许多古老的文化成果一样,风筝首先出现在中国大地的天空上,且问世年代久远。那么,风筝究竟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其发明权应该归谁呢?这是一个众说纷坛的问题。
据考证,纸鸢的前身是木鸢,其实是古人所制造的早期飞行器。可惜这种技艺久巳失传,古籍上只有片断的记载。有人认为,最早发明风筝的是春秋战国时的鲁班。《墨子。鲁问》篇说:“今输子(即鲁班)削竹木以为鹊(象鹰一样的风筝)。成而飞之,三日不下。”《淮南子。齐俗》称:“鲁般(班)墨子,以木为鸢而飞之,三日不集”,再次肯定了这种说法。《鸿书》则更明确地记载道:春秋时期,鲁国欲攻打宋国,于是“公输般为木鸢以窥宋城”。《意林》卷三也说:“鲁班刻木鸢,飞三日不下”。《抱朴子。释滞》也道:“公输飞木之翩翱。”所谓“木”就是“木鸢”的同义词。可见,如果把木鸢作为中国最早的风筝来看的话,那么,鲁班不仅是中国木工的创始人,而且还是最早制作中国风筝的先驱者。从风筝的产生过程来看,远在古代,人类就向往着飞上天空,向往着挣脱一切羁绊的自由,因而也产生了许多充满幻想的美丽的故事,木鸢的出现正是这种幻想的产儿。从鲁班当时的特殊地位看,以他的手艺是极有可能制作出木鸢这类原始的飞行器的。
也有学者指出,“鹊”与“鸢”有别,说鲁班作“木鸢”不可信。据古文献考证,世界上第一只风筝是墨子制作的。《墨子》说:“斫本为鹞,三年而成,蜚(飞)一日而败”;《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这“鹞”、“鸢”方是中国风筝之雏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