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部门分工
规划处:负责拟定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增补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专家;拟定和发布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课题指南;组织年度课题申报和评审立项;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研究类、跨学科类)和委托研究项目。
基金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拨款;负责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和监督;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用研究类)和西部项目。
成果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期管理和最终成果的鉴定验收与结项;负责组织和编发《成果要报》;组织实施学术期刊资助和管理;组织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奖。
调研处:负责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动态的调查研究;组织评审出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组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
宣传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和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日常宣传;负责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专刊、专栏;负责管理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
综合处: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内设的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日常文秘、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会议组织、网络服务、内外联络、后勤保障工作等。
㈡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三阶教史怎么样,国家
总结抄之作。细地探讨了自北袭朝至隋代三阶教创立与初禁的史实,分析了唐代三阶教屡禁屡起的现象和原因。其间,纠正了一些前人研究中的讹误,补充了许多新发现的史料,提出了不少富有启发性的作者的独到见解,有些对当今佛教的发展也具有借鉴的意义。
㈢ 李晓的主要学术论文有
《新经济”为什么出现在美国?》,《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1期;《苦涩的“独立宣言”──从日本银行的利率调整看日本的金融制度改革》等。
李晓学术论文(2000年以来)主要有:《新经济”为什么出现在美国?》,《东北亚论坛》2000年第1期。《东アジア通货システムの构筑及び円のアジア化》(1,2,3,4)、(日)「世界経済评论」2000年9月号、10月号、11月号、2001年4月号。《苦涩的“独立宣言”──从日本银行的利率调整看日本的金融制度改革》,《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第6期。
《布什新政权的“以日制中”战略及其影响》,《国际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3期。《论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的具体构想与实现路径》,《经济科学》2002年第8期。《论东亚货币合作的具体措施》,《世界经济》2002年第12期。《关于东亚地区汇率制度选择的若干争议》,《经济学动态》2003年第10期。《当前日本经济形势及中日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东北亚论坛》2003年第3期。
(3)国家社科成果文库2013扩展阅读:
李晓相关介绍:
1、1982年考入吉林大学经济系世界经济专业;1989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1995年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2、科研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问题研究 进行 2015-07-31;省校共建项目 “一带一路”建设中吉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研究 进行 2017-10-08。
3、获奖情况:著作《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国的视点与战略》入选2014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荣获第四届金融图书“金羊奖”;第三届“刘诗白经济学奖”,入选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㈣ 张国庆的代表作品
主要著作:《中国古代美学要题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11月出版。主要论文:《校中有五——杜十娘内心世界简析》,载《文史知识》1985年第6期;《论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86年第4期;《论中和之美》,载《及艺研究》1988年第3期;《论意境说的源流》,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13辑,1989年9月上海出版3{论创作方法的层次结构》,载《文学评论》1991年第5期;〈中和之美的几种常见形式》,载《文艺研究〉1992年第4期;《论儒家诗教的思想性质》,载《思想战线》1992年第5期;《近体诗声律结构体现的美学文化精神》,载《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第6期;《再论中和之美》,载《文艺研究》1999年第6期。获云南省政府颁发的“云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I项,云南省教委颁发的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云南省委高校工委、省委宣传部等联合颁发的教书育人论文奖二等奖1项。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张国庆教授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中国编译出版社出版)入选第三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以下简称《文库》)。张国庆教授是我省社科界第一位获此殊荣的学者。9月20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在北京京西宾馆举行《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第三批优秀著作出版座谈会,张国庆教授应邀出席了会议。云南大学副校长肖宪教授、科研处处长杨毅也被专门邀请参加了会议。
《二十四诗品》是中国古代一部经典诗歌美学著作,理论蕴涵丰厚,言极简而意极深,对后世诗歌理论有很大影响。2002年张国庆教授以同名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的资助(课题组成员有:冯良方、蒋永文、孙兴义)后,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又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其最终研究成果《<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43万字)成为我国第一部从诗歌美学角度深入研究《诗品》的专著。
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是《诗品》研究带有总结性的一部理论性专著”,“研究基础扎实,学术价值厚重,创新性明显,极大地推动了《诗品》理论研究”。与会专家认为,《〈二十四诗品〉诗歌美学》体现了张国庆教授十年磨一剑的治学精神和打造学术精品的不懈努力,以及勇攀学术高峰的执着追求。同时也说明,做学问没有捷径可走,只有力戒浮躁,甘于坐“冷板凳”,耐得寂寞,才有可能取得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学术精品。
㈤ 陈卫东的已出版的主要科研成果
1.专著:《WTO例外条款解读》,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专著:《美国对中国保障措施及特保措施案例解析》,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 合著:《WTO国际服务贸易成案研究》(与石静霞教授合作,撰写13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研究》(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主编万鄂湘教授),参编,撰写9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5.《WTO争端解决年度报告(2009-2010)》(主编王军教授),参编,撰写3万字,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6. 《国际经济法》(主编左海聪教授),参编,撰写3万字,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世界贸易组织法教程》(主编沈四宝教授),参编,撰写10万字,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入选北京市精品教材。
8. 独立编著:《国际法学》,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9. 《国际公法原理》(译著,参与翻译第21章), 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 《国际法》(主编曾令良教授),参编,撰写第八章,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11. 《国际经济交往法律问题研究》(主编余劲松教授),参编,撰写第四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成果项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1. 《从中美“双反措施案”看外部基准的适用》,载《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12年第2期,1.4万字。
2. 《条约入宪基本问题研究》,载《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期刊)2012年第3期,1.7万字。
3. The ‘Specificity’ of Cultural Procts versus the ‘Generality’ of Trade Obligations—-Reflecting on ‘China- Publications and Audiovisual Procts’, Journal of World Trade (SSCI期刊), Volume 45 (2011), No.1, pp.159-186. (第二作者,与石静霞教授合作)
4.《WTO体制下文化政策措施的困境与出路——基于中美出版物和视听产品案的思考》,载《法商研究》(CSSCI法学类期刊)2010年第4期(第一作者,与石静霞教授合作),1.8万字。
5.《中国诉美国轮胎特保措施案的法律分析——以入世议定书第16条为重点》,载《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1.4万字。
6.《论美国对自动执行条约与非自动执行条约的区别》,载《法学评论》(CSSCI法学类期刊)2009年第2期,1.3万字。
7.《论国际法院判决在美国的执行——以涉及<领事关系公约>的判决为重点》,载《当代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0.9万字。
8. 《论条约在美国国内适用中的“后法优先规则”》,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法学类扩展版期刊)2009年第1期,1.4万字。
9.《论国际习惯法在美国国内法中的地位》,载《东方法学》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2.5万字。
10. 《从争端解决的实践看WTO体制下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实施》,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核心期刊)2006年第11期,0.8万字。
11. Food Safety and Trade: How to Decide the Appropriate Level of Food Safety?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de Dispute Settlement about Food Safety in WTO and EC, The Hague Academy of International Law, Martinus Nijhoff, Leiden and Boston, 2006.
12.《从国际法角度论多边贸易自由化与国内公共健康政策的冲突与协调》,载《当代法学》(CSSCI法学类期刊)2006年第2期,1.1万字。
13. 《东亚地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法律框架初探》,载《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学科学版)》(核心期刊)2006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 国际法学》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1.1万字。
14. 《美国禁止通过互联网提供赌博服务的贸易争端评述》,载《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0.8万字。
15. 《美国对中国特保措施立法与实践初探》,载《国际经济法学刊》2005年第2期,2.0万字。
16. 《区域贸易协定中的保障措施的若干问题及中国的对策》,载《国际商务》2004年增刊。
17. 《中国对外缔结区域贸易协定的法律框架初探》,载沈四宝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规则评析》,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8. 《穿越特保措施的迷雾——美国对华纺织品与服装特保措施规则》,载《国际商报》2004年8月2日第4版。
19. 《关注我国保障措施法律规定新变化》(第二作者,与沈四宝教授合作),载《国际商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主办)2004年5月24日第4版。
20. 《评美国ITC对中国产品“市场扰乱”的认定标准》,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4期。
21. 《服务贸易领域能实施保障措施吗?——围绕GATS第10条的争论及中国的对策》,载《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22.《论WTO保障措施制度与我国保障措施立法的完善》(第二作者,与曾令良教授合作),《中国法学会世界贸易组织法研究会成立大会研究文集》,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版。
23. 《论WTO协议的直接效力》,《中国国际法学会“展望21世纪国际法发展”武汉研讨会论文集》2001年版。
24. 《WTO<政府采购协议>初探》,载《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5. 《论WTO一般例外条款(GATT第20条)与我国应有的对策》(第二作者,与曾令良教授合作),载《法学论坛》2001年第4期。
26. 《WTO保障措施适用条件的新发展及中国的对策》,载《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27. 《欧共体围绕WTO协定直接效力问题的争论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一)(二)》(第二作者,与余敏友教授合作),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3期、第4期。
28. 《从国际法角度谈WTO协定的实施》,载《法学评论》2001年第2期。
29. 《“世纪之交”中国的法律变革模式》,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5期。
30. 《从欧共体看21世纪区域一体化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影响》(第二作者,与曾令良教授合作),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31. 《从国际法角度评欧共体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政策与实践》,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㈥ 孙正聿的主要作品
《理论思维的前提批判》,辽宁人民出版社,1992;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现代教养》(合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6;
《崇高的位置》,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人民出版社,2010;
《哲学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007;人民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超越意识》,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人民出版社,2002;
《哲学修养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思想中的时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013;
《孙正聿哲学文集》(九卷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合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
《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上下卷)(合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入选“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孙正聿讲演录》,长春出版社,2011;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理想信念的理论支撑》,吉林人民出版社,2014;
《人的精神家园》,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中国社会科学》(中英文版)发表论文(13篇)
对科学的人文主义理解,1990;
辩证法的批判本质,中文1992;英文1995;
寻找意义:哲学的生活价值,中文1996;英文1999;
塑造和引导新的时代精神,2001;
建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前提性思考和理论资源分析,2006;
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重大理论问题,2007;
辩证法:黑格尔、马克思与后形而上学,中文2008;英文2008;
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2008;
“现实的历史”:《资本论》的存在论,2010;
列宁的“三者一致”的辩证法——《逻辑学》与《资本论》双重语境中的《哲学笔记》,2012;
《哲学研究》发表论文(12篇)
认识的内容和形式的二重性,1985;
从两极到中介,1988;
本体论批判的辩证法,1990;
论哲学对科学的反思关系,1998;
关于哲学教育改革的几个问题,2000;
怎样理解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2001;
生存论转向的哲学内涵,2001;
历史的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2007;
历史唯物主义的真实意义,2007:
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2010;
哲学研究的理论自觉,2011;
恩格斯的“理论思维”的辩证法,2012;
《求是》发表论文(2篇)
以理论方式面向现实 探索和回答时代课题,2011;
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2014;
《新华文摘》转载论文(21篇)
从两极到中介,1988;
哲学前提的现代文化批判,1991;
崇高的位置:徘徊于世纪之交的哲学理性,1996;
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1997;
解放思想的哲学与哲学的思想解放,2000;
恢复“爱智”本性的哲学,2000:
反思:哲学的思维方式,2001:
哲学创新的前提性思考,2002;
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与新世纪哲学的理论自觉,2004;
努力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魅力,2004;
20世纪上半叶哲学观论争与当代中国哲学发展道路,2005;
哲学学科建设与哲学教育改革,2006;
以哲学的工作方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2007;
前提批判的哲学理论——一种哲学研究范式的自我阐释,200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与逻辑,2009;
解放思想与变革世界观,2009;
理论及其与实践的辩证关系,2010;
“哲学就是哲学史”的涵义与意义,2011;
哲学的形而上学历险,2012;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当代课题,2013;
《资本论》与马克思主义哲学,2014。
㈦ 入选国家社科文库的成果相当于什么等次的成果
入选国家社科文库的成果相当于第三等次的成果
㈧ 张海波的学术成果
1、著作
2012,《中国应急管理:理论、实践、政策》(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著),社科文献出版社。入选2011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2012,《中国转型期公共危机治理》(独著),社科文献出版社。
2012,《公共安全管理:整合与重构》(独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0,《灾害与公共管理》(童星、张海波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7,《中国转型期社会风险及其识别》(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著),南京大学出版社
2、论文
张海波、童星,2015,《中国应急管理的结构变化及其理论概化》,《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Zhang, Haibo, Collaboration in Emergency Response: Evolution from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to the 2013 Lushan Earthquake, in Caroline Brassard, David Giles, Arnold Howitt, eds.,Natural Disaster Management in the Asia-Pacific: Policy and Governance, Springer, 2015, pp.69-84.
翟进、张海波,2015,《巨灾的可持续恢复》,《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1期。
史晓晨、张海波,2015,《中国地方政府公共安全财政支出效率研究——基于DEA-Tobit的二阶段分析》,《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第1期。
张海波,2013,《体系下延与个体能力——应急能力增长关联机制的实证研究》,《中国行政管理》,第8期。
Zhang, Haibo. 2012. What has China Learn from Disasters: Evolution of the Emergency Management System after SARS, Southern Snowstorm, and Wenchuan Earthquake,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olicy Analysis, Vol.14, No.3, 234-244. (SSCI)
2010,《基于中国问题的灾害管理分析框架》(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社会科学》,第1期
2007,《群体性突发事件及其治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社会科学内刊》,第5期。同时刊载于《学术界》2008年第2期;《新华文摘》2008年第10期篇目辑览。
2006,《被动城市化群体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学研究》,第2期
2010,《公共危机治理与问责制》(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政治学研究》,第2期。《光明日报》社光明网(理论版)全文转载。
2012,《柔性社会管理:可能与可为》,《中国行政管理》(独撰),第6期
2009,《应急能力评估的理论框架》,《中国行政管理》(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第4期。入选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9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07,《社会风险研究的范式》,《南京大学学报》(独撰),第2期
2012,《信访制度改革与社会管理创新》(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天津社会科学》,第3期
2012,《巨灾救助的理论检视与政策适应》(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科学》,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2012年第6期全文转载。
2012,《公共管理视角下的中国危机管理研究——现状、趋势与未来方向》(第二作者,与吕孝礼、钟开斌合撰),《公共管理学报》,第3期
2012,《我国当前社会矛盾的基本特征、生成逻辑与化解之道》(独撰),《学海》,第1期
2012,《应急管理创新:分化、前延与转向:以日本“3.11”大地震为案例》(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3期
2011,《社区在公共安全整合管理中的角色整合与能力建设》(独撰),《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国家减灾委《2010年国家减灾战略与可持续发展论文集》全文收录。
2011,《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网络和现实两种方式的比较》(第一作者,与王明生教授合撰),《南京社会科学》,第9期
2011,《中国应急预案体系的运行机理、绩效约束与管理优化》(独撰),《中国应急管理》,第6期
2010,《高风险社会中的自然灾害管理》(独撰),《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6期
2009,《高风险社会中的公共政策》(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南京师大学报》,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0年第1期转摘。
2009,《战略性治理: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新思维》(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第6期
2008,《地方政府应急预案的编制、评估与优化》(独撰),《江苏社会科学》,第6期
2006,《风险社会与公共危机》(独撰),《江海学刊》,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公共行政》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
2006,《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适应》(第一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科学研究》,第1期。《新华文摘》2006年第8期转摘。
2006,《失地农民的社会认同与社会建构》(第二作者,与郁晓辉合撰),《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 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导刊》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
2006,《农民工社会政策及其建构》(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社会保障研究》,第1期,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制度》2006年第8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7年第2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社会政策:特点与经验》,景天魁、张志敏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06,《“十一五”期间江苏失业社会风险的发展趋势、结构特征与应对策略》(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江苏社会科学》,第4期
2005,《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社会》,第6期。 《新华文摘》2006年第4期目录索引。
3、政策建言
童星、张海波,2014,《关于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下进一步统筹应急管理职能的政策建议》,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2014年第6期。
童星、张海波,201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访制度的政策建议》,国家社科规划办《成果要报》,1月第7期。
童星、张海波,2009,《关于开展应急能力评估的政策建言》,国务院办公厅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家建言》,2009年第6期。
4、报刊文章
2012,《公共危机:“药到病除”需系统治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教育报》(理论版),2月28日,第03版
2011,《西方社区的公共安全管理》,《中国社会报》(社会管理周刊),10月24日,B4版
2010,《为高风险社会引入“全灾害管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社会报》,5月17日,B3版
2009,《应对风险危机首先靠政府》(第二作者,与童星、耿弘合著),《中国教育报》(理论版),3月30日
2009,《社会风险:群体性事件源头治理》(第二作者,与童星教授合撰),《中国教育报》,9月3日
㈨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办公室隶属哪个部门管理
规划处:负责拟复定国家哲学制社会科学研究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调整增补学科规划评审小组专家;拟定和发布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课题指南;组织年度课题申报和评审立项;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基础研究类、跨学科类)和委托研究项目。
基金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经费拨款;负责社科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和监督;组织实施和管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应用研究类)和西部项目。
成果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期管理和最终成果的鉴定验收与结项;负责组织和编发《成果要报》;组织实施学术期刊资助和管理;组织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评奖。
调研处:负责国内外社会科学研究及管理工作动态的调查研究;组织评审出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组织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和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评审。
宣传处:负责国家社科基金和社科规划管理工作的日常宣传;负责主编“国家社科基金”专刊、专栏;负责管理全国社科规划办网站。
综合处:全国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内设的综合职能部门,主要负责日常文秘、行政管理、财务会计、会议组织、网络服务、内外联络、后勤保障工作等。
㈩ 沙武田的主要论著
出版专著《敦煌画稿研究》、《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敦煌石窟艺术概论》、《藏经洞史话》、《敦煌文明再现》、《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等6部。参与编著《敦煌石窟知识小辞典》、《敦煌归义军史研究续编》、《敦煌莫高窟百年图录:伯希和敦煌石窟图录》等专著。计约180万余字。其中国家级成果两部,《敦煌画稿研究》入选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入选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1 《敦煌画稿研究》(第二批《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5月
2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研究》(2012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
3 《藏经洞史话》,民族出版社,2004年
4 《敦煌石窟艺术概论》,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
5 《敦煌文明再现》,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6 《敦煌壁画故事与历史传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 先后在《文物》、《敦煌研究》、《中国史研究》、《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敦煌学辑刊》、《中国藏学》、《西域研究》、《普门学报》(台湾)、《兰州大学学报》(哲社版)、《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新疆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圆光佛学学报》(台湾)、《人民日报》(海外版)、《图书与情报》、《中国宗教研究年鉴》、《兰州学刊》、《人乘季刊》(台湾)、《人大复印资料》、《西域历史语言研究集刊》、《奈良美术研究》(日本)、《故宫博物院院刊》、《西藏研究》、《石窟寺研究》、《艺术设计研究》、《装饰》、《文物世界》、《藏学学刊》、《光明日报》(理论版)、《法音》、《西夏研究》、《山西档案》、《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丝绸之路》(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30余种学术刊物与30余种学术会议论文集发表论文100余篇,计约130余万字。
1 莫高窟吐蕃期洞窟第154窟——主尊彩塑造像的性质与定名考 装饰 2010-04-01
2 敦煌莫高窟第158窟与粟特人关系试考(上) 艺术设计研究 2010-03-15
3 《汉唐佛教造像艺术史》出版 敦煌研究 2009-12-15
4 榆林窟第25窟八大菩萨曼荼罗图像补遗 敦煌研究 2009-10-15
5 敦煌引路菩萨像画稿——兼谈“雕空”类画稿与“刻线法” 敦煌研究 2006-02-28
6 莫高窟第231窟阴伯伦夫妇供养像解析 白天佑;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6-04-30
7 敦煌写真邈真画稿研究——兼论敦煌画之写真肖像艺术 敦煌学辑刊 2006-03-30
8 《金光明最胜王经变》在敦煌吐蕃时期洞窟首次出现的原因 兰州大学学报 2006-05-28
9 麦积山第127窟为乙弗皇后功德窟试论 郑炳林; 沙武田 考古与文物 2006-07-30
10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壁画绘于西夏时代考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8-15
11 包罗万象的敦煌石窟壁画艺术 图书与情报 2006-08-30
12 敦煌藏经洞封闭原因再探 中国史研究 2006-08-20
13 莫高窟第138窟智惠性供养像及相关问题研究 敦煌学辑刊 2006-09-30
14 由敦煌各类绘画反映出的画稿问题试析 敦煌研究 2006-10-30
15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研究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12-30
16 斯坦因与敦煌文物的劫难 郭海成; 沙武田 寻根 2007-04-10
17 敦煌遗书壁画表录研究 兰州学刊 2007-05-15
18 供养人画像与唐宋敦煌世俗佛教 敦煌研究 2007-08-15
19 敦煌石窟粟特九姓胡人供养像研究 敦煌学辑刊 2008-12-15
20 莫高窟“报恩吉祥窟”再考 敦煌研究 2008-04-15
21 敦煌吐蕃译经三藏法师法成功德窟考 中国藏学 2008-08-15
22 刘萨诃与凉州瑞像信仰的末法观 张善庆;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8-10-15
23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 中国藏学 2003-05-15
24 莫高窟第454窟窟主的一点补充意见 沙武田; 段小强 敦煌研究 2003-06-15
25 旧义军时期敦煌文献中的太子 沙武田; 赵晓星 敦煌研究 2003-08-15
26 关于莫高窟窟前殿堂与窟檐建筑的时代问题 考古与文物 2003-01-30
27 敦煌P.4049“新样文殊”画稿及相关问题研究 敦煌研究 2005-06-30
28 敦煌千佛变画稿刺孔研究——兼谈敦煌千佛画及其制作技法演变 沙武田; 梁红 敦煌学辑刊 2005-06-30
29 莫高窟“天王堂”质疑 敦煌研究 2004-04-30
30 敦煌壁画榜题写本研究 敦煌研究 2004-06-30
31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天子窟”考 西域研究 2004-06-15
32 俄藏敦煌艺术品与莫高窟北区洞窟关系蠡测 敦煌学辑刊 2004-12-30
33 敦煌画中的“色标”资料 敦煌研究 2005-02-28 期刊 2 69
34 S.0259V《弥勒下生经变稿》探──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二 敦煌研究 1999-06-30
35 曹氏归义军时期敦煌石窟艺术程式化表现小议 沙武田; 魏迎春 敦煌学辑刊 1999-12-30
36 关于敦煌莫高窟北区石窟资料 敦煌学辑刊 2002-06-30 期刊 0 59
37 莫高窟“三清宫”漫谈 敦煌研究 2000-06-25 期刊 2 45
38 S.P.172与莫高窟五代宋窟顶壁画关系试论──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三 敦煌研究 2000-09-25
39 S.P.76《维摩诘经变稿》试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四 敦煌研究 2000-12-25
40 关于莫高窟第130窟窟前殿堂建筑遗址的时代问题──兼及“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关系 敦煌学辑刊 2000-06-30
41 20世纪敦煌白画研究概述 沙武田; 邰惠莉 敦煌研究 2001-03-25
42 S.P.76《观无量寿经变稿》析──敦煌壁画底稿研究之五 敦煌研究 2001-06-25
43 2000年纪念敦煌藏经洞发现一百周年敦煌学国际研讨会(香港)综述 郑炳林; 沙武田 敦煌研究 2001-06-25
44 莫高窟盛唐未完工中唐补绘洞窟之初探 敦煌研究 2002-07-30
45 敦煌莫高窟第72—76窟窟前殿堂遗址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 2002-10-15
46 SP.83、P.3998《金光明最胜王经变稿》初探──敦煌壁画粉本系列研究之一 敦煌研究 1998-12-30
47 敦煌莫高窟北区洞窟清理发掘简报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
48 试论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的波斯银币和西夏钱币 彭金章; 沙武田 文物 1998-10-15
49 敦煌石窟于阗国王画像的几个问题 丝绸之路民族古文字与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 2005-08-01
50 莫高窟第61窟中心佛坛造像为绘塑结合“新样文殊变”试考 沙武田; 梁红 2005年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研究卷) 2005-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