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时间是多少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我国在北京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
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中国和周边多个国家的关系得到极大提升。
② 中国睦邻友好周边外交政策对促进世界和平的重要性
周边外交是中国和平外交的战略基点,中国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进入21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政府明确提出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作为新时期中国睦邻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这标志着中国的睦邻外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此外交新理念的指导下,中国积极展开与周边国家的友好交往,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长足发展,取得了丰硕的外交成果。与此同时,在周边外交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以双边和多边为基本合作形式,通过建立对话与合作机制实现共同安全、共同发展。
③ 中国周边外交的亮点和难点有哪些
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主动应对各种挑战。一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周边在中国发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展开一系列外交活动,亮点频现。
一是加强政策宣示,倡导友好合作,化被动应对为积极进取。一年来,中国主要领导人频繁出访周边国家,接待周边国家领导人来访,摸清情况,果断决策,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重大友好合作倡议。2013年10月,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重申我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同时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这一重要政策宣示,对内统一思想认识,对外解疑释惑,推动了各项合作倡议的实施。
二是加大外交资源投入,与陆疆近邻乃至大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踏上新台阶。一年来,进一步巩固与深化了同俄罗斯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通过双边和多边合作加强了同中亚和部分南亚国家的政治互信、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妥善处理同印度的边界争端和经贸关系,提出建立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发展同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东盟西部国家的互联互通合作。从近邻出发,友好合作进一步向西亚、外高加索和中东欧地区扩展,我国经略大周边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三是在东部和东南部海疆战略方向,我国采取果决行动,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中央建立权威的维护海洋权益领导机构,确定大政方针,协调各方面工作。国家建立统一的海上执法维权机构,加大执法维权投入,实现对钓鱼岛附近海域常态化巡航执法,打破了日本对该海域的实际控制局面。建立三沙市,统一经略我国南海海域的安全与开发事务。坚持对黄岩岛、仁爱礁等海域的管控,增强了我国在整个南海地区的实际存在。对存在海权争议的国家,有针对性地做工作,就共同开发海上油气资源同文莱达成共识,同马来西亚达成一定默契,推动越南与我国相向而行,孤立了菲律宾,使其绑架东盟国家一致对我国的图谋遭到失败。
四是反制美国遏制与围堵我国的战略图谋取得一定成效。我国提出同美国建立“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新型大国关系,深化同俄罗斯、欧盟和新兴大国的合作,牵制了美国对我国遏制的图谋。同时,我国加强海空军一体化建设,现代化舰队从原来的近海维权向外发展,挺进太平洋深海,展示了我建设海洋强国的坚定决心和巨大潜力。
但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我国周边安全环境还有很多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有的甚至仍在恶化,还有新的问题在涌现。我们应密切注视东亚和整个周边局势的演化,科学预判,主动应对,以便在任何情况下都立于不败之地。
把握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加强整个对外战略的统筹运作。紧紧抓住和好好利用当前的战略机遇期,全面深化改革,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进一步增强我国的综合实力。以建立国家安全委员会为契机,根据不断变化的新形势,对国内与国际安全全面谋划,稳定与发展大国关系,加强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商同有关国家尽快落实我国提出的一系列加强与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建议。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我国不想通过军事手段解决同任何国家的领土争端,但必须做好随时进行军事斗争的准备。
精心谋篇布局,反制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实施。要通过倡导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钝化美国对亚洲战略调整的进攻锋芒,牵制其实施的步伐,削弱美国在亚太的战略支点。通过揭露日本改变二战结果的图谋和在东亚挑起战端的危险,促使美国提高对日本重走军国主义老路的警惕。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巩固与扩大我国在钓鱼岛维权斗争中取得的成果,挫败日本借钓鱼岛争端反华的战略图谋。大力加强海上执法队伍建设,积极有效地承担起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巡航任务,使巡航活动常态化,打掉日本的所谓“实际管辖权”,逐渐实现我国对钓鱼岛附近海域的全面管控。东海航空识别区已宣告建立,有关规定要坚决落实到位。揭露日本以捍卫“海上权益”为借口强军备战,重温“大东亚共荣”旧梦的妄想。揭露和挫败日本利用金钱和“共同价值观”在我国周边构建制华包围圈的阴谋。对安倍政府的一系列挑衅行为,不仅要严词谴责,还要制定具体的严厉反制措施。
大力做东盟国家的工作,缓解南海争端,增强我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加大对南海海域的巡查,扩大我国在那里的有效存在。东盟国家是我国经贸合作的重要伙伴,要加紧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和互联互通命运共同体的建设。要针对不同国家采取有所区别的政策,消除政治安全上对我的疑虑,实现经贸合作上的互利共赢。
密切关注整个陆地周边形势的变化,进一步加固我国陆地战略屏障。朝鲜政局变幻莫测,俄罗斯对亚洲战略调整,中亚国家内部的不安定因素增加,北约国家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美国在中东启动收缩政策等,这一切都可能给我国相关地区带来复杂因素,特别伊斯兰宗教极端势力的增长和恐怖主义暴力活动的加剧。对此,宜未雨绸缪,及早采取防范与应对措施。□
④ 中国2015外交面临哪些新的国际形势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和深化、世界格局变动和转型的形势下,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不确定性在增加。跨国创造、制造和消费使全球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流动加快,世界各国需要共同维护国际秩序,共同面对环境、移民、反腐败、跨国犯罪、粮食、能源等问题。同时,中国与外部世界经济的相互依赖挑战着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一些传统观念。
崛起中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具有身份和利益的不确定性和矛盾性,这对中国处理对外关系构成非常严峻的挑战,也给中国制定对外政策和发展国际关系提出新的要求,“如何维护自身利益”“如何坚持国家对外战略目标”“如何处理中美及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如何在国际上发挥积极和建设性作用”“如何确保我国外交保持其正确性和合理性”均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贾庆国提出,我们需要认清形势,充分认识新时期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既要维护过去和现在的利益,也要维护未来的利益,慎重界定核心利益,保持低调务实、谨言慎行、顺势而为、量力而为、有所为、有所不为、借力而为,不要急于出手,更不要随意“亮剑”。
针对中美关系问题,虽然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无可撼动,但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其经济遭到重创,军事能力的增速大幅减缓,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相对下降;与之对应的是,中国的经济规模开始快速接近美国,拥有了以航母、歼20为代表的一系列先进武器装备,解放军的军事训练质量也有明显改善。中国不搞领土扩张,在国际上主要通过贸易的方式来增加国家财富、谋求地位和声望,在诸如市场经济、法治、人权和民主的价值观念上与美国的差距也在缩小,这些都有利于避免中国在崛起过程中与美国发生对抗。当然,中美要避免对抗、实现合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审慎处理这一关系,避免使彼此的担心变成敌对、对抗甚至战争。中美在气候、朝核、双边投资协定等许多具体问题上的合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步子还不大,成效还不太明显。
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存在两个重要问题:一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以及与日本的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二是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如何坚持原则,管控争端,避免冲突,是对新一届党和政府领导人的考验。”贾庆国认为还是要回到邓小平提出的“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上,此原则适用于过去,也适用于现在和将来。
⑤ 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时间是哪一年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中国和周边多个国家的关系得到极大提升。
⑥ 如何解读"一带一路"政策对中国周边外交乃至中国外交的影响
长期以来,作为全球霸权的美国不仅是中国处理大国关系的主要对象,也是塑造中国周边环境最重要的外部因素之一,在战略、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等各个维度深刻影响亚太及欧亚地区。由于美国在“一带一路”构想所涉及的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中东等地均长期以来拥有重要的战略存在及外交运筹,因此中国在规划和实施“一带一路”构想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将受到美国的影响,也进一步凸显了研究把握美国学界、政策界及舆论界对“一带一路”意图、方式及前景看法的重要意义。
一、美方对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意图的认知
美方看来,出于抗衡美国“亚太再平衡”等一系列考虑,中国提出陆海并进的“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在战略空间上可以实现向西拓展,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资源进口需求及急迫的海上通道安全需求。此外,中国在双边关系、地区及全球事务上拉拢俄罗斯,意在振兴欧亚地缘板块,在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打造“去美国化”的地区及全球秩序。
(一)陆上“西进”和海上扩展:拓展战略空间
美方认为,中国既是陆上大国,也是海上大国。不断崛起的中国势力将加速扩张,必然会将自身力量扩展至全球地缘政治的支点,覆盖整个欧亚大陆。当前,中国已经深入欧亚大陆,通过拓展贸易、修建油气管线等方式紧密加强与中亚国家的联系,但是“扩展的范围还远远不够”[4],中国力量还将继续在陆上向西延伸,在海上加速扩展,追求陆权和海权的齐头并进及再平衡。
从陆上来看,“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为中国提供了在经济和外交上拉近“本国与南亚、中亚和包括沙特阿拉伯在内海湾国家关系”的机遇”[5],超越长期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和交往主要面向的东亚及太平洋方向,向广阔的西部方向大力拓展。下一阶段,中国将在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际密切与阿的经济和商业联系,进一步拉拢巴基斯坦以打通赴印度洋通道,增强与资源丰富的海湾及非洲国家的互联互通。另外,欧盟也将成为中国扩大共同利益的工作重点[6]。从海上来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将使中国的触角超越西太平洋海域,向南深入南太平洋、向西开辟进入印度洋通道,与美国、印度、日本等国在这些海域的海上力量抗衡。此外,“西进”还与中国国内区域发展战略相辅相成,将会加快中国“西部大开发”的进程,加强西部边界和各省的安全[7]。
(二)抗衡美国“亚太再平衡”
美方认为,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安全上推动与地区盟友及伙伴的军事联盟,政治上靠近和拉拢中国周边国家,经济上打造具排他性质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以下简称TPP),被中国视作全方位遏制和打压中国的战略手段。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中美关系越来越具有冲突和零和博弈的性质[8]。
中国主动出击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本质上是在美国主导力缺乏、区域合作机制化程度较低的中亚、南亚、中东及其他相关地区推行一体化战略。中国一方面可以避免在东亚与美国的竞争和对抗进一步激化,另一方面扩大自身影响力,以经济合作为先行力,逐步带动和整合政治和安全领域的协作。
以中亚地区为例,中国在中亚尚无类似自由贸易协定一类的地区机制,这抑制了中国与中亚经济融合,而中国必须把握中亚为中国提供通向世界市场出口通道的意义[9]。随着俄罗斯在中亚实力的相对下降和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中国在中亚影响力将日益上升,在资金方面比美国更具优势,从而对美国在中亚的存在形成挑战[10]。
一种更为激进的观点认为,中国新领导人上任后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及举措,意在与美国寻求陆上及海上战略空间的权力分享甚至势力划分。中国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理念实质在与美国瓜分太平洋水域,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目的在于将东盟海洋空间划归自己的太平洋水域势力范围[11]。中国将在东亚地区之外打造以自身为中心的经济圈,更多地与发展中国家而非仅仅是发达国家进行经济融合,化解美国以TPP为手段对中国的挤压,进而对美国在亚太地区对中国进行的遏制和围堵形成有效的反制。
(三)联合俄罗斯等国,重振欧亚地缘战略板块,构建“去美国化”地区秩序
美方认为,2013年以来,中俄首脑互访、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显著加强、中俄天然气协定签订等一系列双边重大往来表明,两国正摒弃分歧,空前加强战略团结并形成事实上的“准同盟”,打造“新的反美轴心”[12]。中俄明确指向美国,旨在对抗和反击美国在亚太和欧亚地区的控制力,重新夺回地区主导权。两国在斯诺登事件、叙利亚危机及乌克兰危机上的协作,实质是对抗以美欧为中心的价值观,重新制定地区和全球秩序,同时对包括日本等国在内的美国地区盟友起到震慑作用。在这一过程中,中俄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俄罗斯获得了来自中国的经济动力,中国则得到了巨额的能源利益。
此外,中国对俄罗斯、印度、蒙古等中国周边欧亚大国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除俄罗斯以外,2013年蒙古和印度总理相继访华。这说明,中国加速实施外交和周边战略,重心向亚洲内陆调整,一方面有利于打造贯穿欧亚大陆的经济集团,另一方面也降低俄罗斯和印度影响力,获取这些国家的资源并让其在外交上向中国靠拢[13]。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认为中国正在加强自身主导下的地区机制,通过打造亚信峰会、提振亚太经合组织(以下简称APEC)构建“去美国化”秩序。2014年中国主导召开亚信峰会,并将继续担任接下来两年的轮值主席国,美国及在亚太最重要盟友日本仅作为“观察员”身份参会。这表明,中国试图在美国缺席的情况下,通过反恐、经济合作等手段加强亚洲内部的多边机制化交流。尽管亚信峰会能否成为具有凝聚力的多边安全体系尚存不确定性,但是它“可能会决定亚洲未来发展的方向”[14]。另外,作为2014年APEC轮值主席国,中国大力强调APEC的重要性,这是因为“美国近年来不太重视APEC,这让中国看到了一个机会”
.................
⑦ 新一届中共中央周边外交座谈会上提出的中国周边外交战略目标要服务于什么
中国周边外交的战略目标,就是服从和服务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维护和用好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努力使周边同中国政治关系更加友好、经济纽带更加牢固、安全合作更??加深化、人文联系更加紧密。
⑧ 中国周边经济外交的成就及现状论文1500字左右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有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了汉朝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交往密切。隋唐宋元时期采取比较开明开放的国策,同周边国家的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比如东部的日本朝鲜,东南下附属国,以及同印度西域、中亚等国的交往是外国的商品不断流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商品等流入外国,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大多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同外国经济交往有所减少,但是同周边国家的交往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开昂的国策,同外国经济交往处于黄金时期,各项经济指数不断提高。加入到了东南亚经济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同欧洲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合作协议,特别是区域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成就:
其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中国正式成为WTO一员,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外交政策取得极大成功,意味着中国将与占世界经济贸易额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意味着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由此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其二,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作为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成员国沟通与协调、寻求利益交汇点以及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
其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最新尝试。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加强双方业已存在的经济合作,也将有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
其四,中国近年来在非洲、中亚以及南美地区开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大亮点。
中国的经济外交成就是显著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近年和缅甸关于石油管道的合作以及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建设、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不可忽视;海峡两岸已经签订ECFA,确保经济合作双赢。 中国经济外交战略是中国推动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诠释,是中国坚持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拓展国际市场起到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担忧,改善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拓展国际经济影响力、展现大国国际形象。具体现状:
其一,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中国进入了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这将是中国在经济崛起中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
其二,在全球资源日益短缺、中国经济又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能源和资源的依存度急剧增高,并因在全球资源市场缺乏国际定价权而陷入被动局面。
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挑战并非偶然,在国际贸易市场与全球资源市场获得“规则制定权”对于中国来说绝对具有战略意义。中国走到了经济崛起、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和平崛起,中国的经济外交还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完善。
⑨ 2015中国外交,一个重点,俩条主线分别指什么,详细
2015中国外交“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令人期待
2015-03-10 10:56 人民日报客户端
中国释放着感染世界的力量,中国的“朋友圈”自然越来越大,好朋友、好伙伴越来越多。中国已同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诸多地区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用结伴但不结盟的全新实践诠释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
“一个重点、两条主线”,这是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就是这个重点,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倡导共同发展的理念,锁定合作共赢的目标,“不是中方一家的‘独奏曲’,而是各国共同参与的‘交响乐’”。做好和平与发展这两篇大文章就是两条主线。中国将同国际社会一道办好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以史为鉴,开辟未来——世界将共同感受中国维护和平的强大力量。中国将积极参与联合国发展峰会和国际气候变化合作,推动制定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2015后发展议程和新的应对气候变化安排——世界将共同感受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建设性作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国和平发展的新路,开创了人类的历史。各国合作共赢的新路,正在中国同世界的互动之中向前铺展开来。这就是中国外交的故事,饱含“为国家担当、为世界尽责”的动人故事,展示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⑩ 2015年中国外交新气象"新"在哪里
三大新气象
1、主场外交:两场盛会展示新角色
北京APEC会议与上海亚信会议相互呼专应,集属中展现了中国正担负起的新角色——前者是在亚太乃至全球的经贸引领地位,后者是在亚洲安全事务方面的积极作为。
2、特色外交:大国外交新起点
中国要培育有自己特色的大国外交理念,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争取世界各国对中国梦的理解和支持,追求中国人民和各国人民的共同福祉,作出了五个“不会改变”的战略判断。这个新起点也可以视为中国开启了外交新常态。
3、进取外交:不避分歧凝聚新共识
中国守信重义,不避矛盾分歧,塑造互利共赢格局的大国外交,中国外交新常态下的2015年,旧问题或将继续存在,新问题可能随时出现,但一两朵云彩遮不住中国外交的晴空,中国外交将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