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青州人为什么不说自己是潍坊的
这绝对是被同省的部分同胞给带节奏了。这种人,或许会有但是很少的好吧。尤其是这么说的那一小部分,也是不经常出省的。
以我所见,多数青岛对外自我介绍的标准答案应该是山东青岛人。单纯说山东人和单纯说青岛人的应该都属于较少数。当然这是我个人所见所闻,不代表权威数据。
首先,青岛是山东的,无论是历史,文化,还是情感上都是如此。全国人民也都知道。
其次,青岛固然是山东的经济龙头,但是论全国知名度,比起北上广深,西安南京,之流还是有差距的好吧。你单说一个青岛,很多地理不好的人未必第一时间反应的过来。
另外,青岛毕竟是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全国排得上号的城市。出门在外,强调一下自己的城市也是理所当然。
所以,山东青岛才是很多青岛人自我介绍的标配。
再举个栗子,一个西安人会说自己是陕西人还是说西安人,或者陕西西安?很明显的好吧。毕竟,人家西安一个市的知名度都盖过了本省。你光让人家介绍自己是陕西人,西安不要面子的啊。
心动只是一时的美丽,心懂才有一生的不离不弃,抚思漫游,看枯梗残叶,在风中茕茕孑立,曲卷消香,把落寞的景致,在几许青墨绿意里,敛了一池的风雅和禅意,宁静的轻柔的诗意的弥漫,欣赏这清幽婉怡的意境,就像看如莲的青字,落在柔软萱白的素笺上,所念所想落墨别有洞天。
赏青衣江岸边,迎风招展的雾松,犹如白发魔女,微风中飘飘欲仙,观西雪蓑,祈愿来年风调雨顺,如意吉祥的寓意,眺望雪域高原,珠穆朗玛峰白雪皑皑,风光无限,雅鲁藏布江把春夏秋的真诚一起化成最美好的祝愿,流淌到祖国的大江南北,捧一朵朵天山上的雪莲花,撷一颗颗南山的红豆,寄给有情人,作为纯洁爱情的定情物,采一片片含羞的红枫,赠一株株傲霜铿锵的菊花,祝福冬日温暖开心,幸福甜蜜,万事如意心想事成,沐浴灿烂的阳光,祝事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袖手水岸,酝生古韵的诗意,伫立在残叶清冽的烟波中,执手相看,岁月花间遇见阳光,千万花事,都有别样的红,唯卓尔不凡的花,风干了缱绻,素心也会沉静尘世苍茫,风月浸霜,红尘烟雨红妆,独绽寒枝,残迹留香,几许沧桑,留一径傲骨欣慰心绪。
秋已深,凋花卸了红妆,秋水寂无波澜,孤情瘦意,墨染了一池碎影,弦念清凉,昨日绝色的倾城,清寂安放,一缕遗落的幽香,沉淀了浮华,把寂色的种子,暂且隐藏在波下的青苔里,待冰雪融化,再度重逢,一池碧水之上,白莲朵朵,那开榭有度的风雅,便植在了心上,或许给心境涂上素色的画意,凋零才会有柔曼的诗韵,临风看浅黛,残容凝敛,三分生息,带着治愈的香息,将蓄发重生的梦,悄然勃发,今昔临近一池残荷的梦,借流殇,落几许清幽墨迹,眼底,风催枯蓬瘗馥香,心陌上洗尽铅华也显昂,陪着冬姑娘漫步于大自然,让心灵安逸修养,珍惜难得的休闲时光,把一片片带着秋意的落叶,小心翼翼地夹在冬日抒情散文集的页间,收藏在记忆的脑海中,此时此刻,在我的眼里,只有冬只有暖阳,她简单而复杂,浅显而深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拥抱着大自然特别赐予的纯真和朴实
② 关于祖冲之,贾思勰,郦道元的朝代,成就,影响和评价
贾思勰(xié)是一千四百多年以前,我国南北朝时代北魏一位杰出的农业科学家。他是山东益都(今寿光)人,出生在一个世代务农的书香门第。他的祖上并不只是那种“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农民,在劳作的同时,还喜欢读书、学习,特别重视农业生产技术知识的学习和研究。这些都无形之中在贾思勰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并不很富裕的家中却拥有大量藏书,使贾思勰能够从中摄取各方面的知识,这些都为他日后编撰《齐民要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成年后的贾思勰,开始走上仕途。他曾经做过高阳郡(今山东临淄)太守等官职,并因此到过山东、河南、河北等许多地方。他每到一处,都非常重视农业生产,认真考察和研究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并虚心向一些有着丰富实践经验的老农请教,从而积累了许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知识。
中年以后,他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开始亲自从事养羊、种庄稼等农业生产劳动和放牧活动。在经营农牧业的过程中,他对农业生产也有了亲身体会。在遇到问题时,他还时常到各地向有经验的农夫请教。
有一次,贾思勰养的二百多头羊因为饲料不足,不到一年就饿死了一大半。事后他想,下次我事先种上20亩大豆,这下准备的饲料应该足够多了。这样,他又养了一群羊。可是过了一段时间,羊又死了许多。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羊少饲料多,羊也会死亡。就在这时,有人告诉贾思勰,在百里之外有一位养羊的能手,也许能帮助他。贾思勰立刻找到这位老羊倌,向他请教。老羊倌在仔细询问了贾思勰养羊的情况后,找到了羊死亡的原因。原来是因为贾思勰随便把饲料扔在羊圈里,羊在上面踩来踩去,拉屎撒尿也都在上面。羊虽然不会说话,可羊是不肯吃这种饲料的,于是就饿死了。贾思勰又在老羊倌家里住了好多天,认真观察了老羊倌的羊圈,学习了老羊倌一套丰富的养羊经验。回去后,就按照这些养羊的方法去做,效果果然不错。
后来,贾思勰又陆续到过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许多地方。每到一处,贾思勰都虚心地向当地有经验的老农请教,学习他们多年积累下来的宝贵生产经验。比如:长着茅草的地要先让牛羊在上面踩过一遍,七月份翻地后,茅草才会死去;长得饱满的、颜色纯正的穗子,一般是首选的种子类型,把它们割下来,高高挂起,等到第二年春天再脱下粒来播种,庄稼长势才好;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气候环境,要选不同的作物种类。例如风大霜重的山地种谷子,就得选用茎杆坚强的品种;而温暖潮湿的低地种谷子,就得选用生长旺盛产量高的品种。贾思勰在探索、实践中,逐步掌握了许多丰富的生产经验。
贾思勰为什么会对农业生产经验如此感兴趣呢?因为他认识到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国家能否强盛起来,几乎决定于君主是否重视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要想有发展,就必须依靠提高政府官员和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他亲自进行农业生产活动,总结当时的经验,研究前人的成果。大约在北魏永熙三年(534年)到东魏武定二年(544年)期间,他将自己积累的许多古书上的农业技术资料,请教老农获得的丰富经验,以及他自己亲身实践后的体会,加以分析整理和归纳总结,写成了农业科学技术巨著《齐民要术》。
说《齐民要术》是巨著,是因为该书分为10卷,共92篇,11万字;其中正文约七万字,注释约四万字。另外,书前还各有“自序”、“杂说”各一篇。在“序”中,贾思勰广泛摘录圣明的君主,贤明的宰相以及有识之士等重视农业生产,从而国富民强的事例。《齐民要术》论述的内容相当丰富,涉及面极广,既包括各类农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香料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等田间作物,也包括水生植物、蔬菜、瓜果、实用木材等等,就连养猪、养鸡、制造酱醋等农副产品,也都有详细说明。可以说,《齐民要术》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农业网络全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提供了极为真实的详细史料。
《齐民要术》的内容和贾思勰的贡献,可从下面几个方面探讨。
《齐民要术》的最大成就,是使我国的农业科学第一次形成了系统理论,对以实用为特点的农学类目作出了合理的归划。在这部书里,贾思勰对当时各种农作物,从初始的开荒耕种及生产前的各样准备,到生产后的加工、酿造和利用等一系列过程,做了全面而详细的描述。比如,对农作物进行分类;分析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多种因素;针对农作物生长的各个阶段,都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如何改善农作物的生长条件?怎样才能提高农作物适应环境的生长能力?同时贾思勰在这本书里还论述了种植学、林学以及多种动物的养殖学。应该说,《齐民要术》内容异常丰富,结构极其严谨,论述有理有据,并与实践紧密结合。贾思勰所提出的这些问题,正是农业科学所要研究的主要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不但促进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就是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齐民要术》提出种子的优劣对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例如书中共记录各类种子八十多个品种,按照成熟期,植株高度和产量、质量,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等多种特性进行分析比较。同时说明了如何保持种子的纯度,种子播种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有哪些,如何做,才能保证播种下去的种子能发育完好,并长出茁壮健康的幼苗。更为可贵的是,贾思勰看到了各种事物相互联系这一辩证规律,描述了环境在生物的存活和生长方面所起的作用,以及生物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论述了人工杂交,人工选择及定向培育等育种原理。对于种植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扦插、压条和嫁接等育苗方法以及幼树抚育方面的技术作了说明。至今,我们仍然采用其中的许多方法。
贾思勰在进行了大量实地调查研究,总结他所生活实践的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点是:“春多风旱”。在《齐民要术》中详细探讨了抗旱保墒的问题。在书中,他还规范了耕、耙、耱(mo)等基本耕作方式,并与各种技术环节巧妙结合,在理论上说清道理和意义。另外,他还提出以轮换作物品种的办法恢复提高土壤肥力,还出现了绿肥植物的栽培及轮作套种的方式,明确提出农业生产的原理应是因地制宜。
《齐民要术》将动物养殖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书中用6篇记录了牛、马、鸡、鹅等家畜、家禽的饲养方法。对于畜力的使用,家畜的饲养,雌雄如何搭配才合适等问题,书中也都有描述。书中还有兽医处方48例,涉及外科、内科传染病、寄生虫病等多种疾病,提出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讲究卫生,以及积极配合防病治病等措施,直至今日,有的措施仍在采用。
农产品的加工、酿造、烹调、贮藏等技术也是《齐民要术》涉及的内容之一。从书中记载的酒、醋、酱、糖稀等的制作过程,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微生物在生物酿造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实际经验。书中记载的蔬菜保存方法,至今在我国北方地区仍在使用。
《齐民要术》还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植物生长发育和有关农业技术的观察资料。例如,书中说椒不耐寒,属于温暖季节的作物,因此越冬时要把它包起来。最可贵的是,书中记述了果树开花期于园中堆置乱草、生粪,漫烟防霜的重要经验。书中认为,如果雨过天晴,又刮西北风降温的话,那天晚上一定有霜。根据这一经验,人们可以提早做好预防准备,避免损失。
值得一提的是贾思勰十分重视对农业生产、科学技术与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在当时,他就能在书中把科学技术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依据一定的理论,从科学道理出发,描述多种经营的方法,可以增加经济效益,增加农民的收入。
《齐民要术》是一部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验的杰出著作,是一部具有高度科学价值的“农业网络全书”。农史学家称赞该书使中国农学第一次形成精耕细作的完整结构体系。经济史学家认为该书也是封建地主经济的经营指南,为增加经济效益提供了实际方法和途径。再有食品史学家认为该书在农产品加工、酿造、烹调、果蔬贮藏等方面也给出了很好的技巧、方法。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能得到各界史学家的高度评价,取得如此成功,是和他本人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分不开的。他非常重视吸收前人的经验。在《齐民要术》中,他引用的古书有一百五六十种。这些古书中有不少都失传了,幸亏贾思勰把其中一部分精华摘录下来。比如西汉时期的《氾胜之书》,《四民月令》等许多农学著作。贾思勰虽然十分重视前人的经验,可是并不迷信古书。例如《氾胜之书》中说,黍子的种植要稀一点。可贾思勰通过亲自实践发现,如果密植,棵虽然发得小些,但是籽粒匀称饱满,米色比较白,比稀植效果要好。于是在《齐民要术》一书中,他就纠正了《氾胜之书》的说法。
贾思勰不但吸收书本中的精华,同时还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积极向群众学习,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从而获得了大量确切的第一手资料。因此书中很多知识的描述相当精确,如果不是亲自实践,是无法做到这一点的。
贾思勰这种不人云亦云的严谨治学态度是难能可贵的,这和当时社会追求名利,崇尚空谈的作风是迥然不同的。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一书中表达了他济世救民,要求实行变革的政治态度。他认为,只有农业首先得到发展,国家才能富裕起来。他蔑视那些终日吃喝玩乐,不问百姓疾苦的达官贵族。贾思勰很有政治远见,在他看来,如果人民的基本生活无法保障,人们吃不饱,穿不暖,日积月累,达到极点定会引起人们的不满,国家也就难以维持稳定的局面了。
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提到的是:贾思勰不仅注意总结汉族人民的生产经验,同时还注意学习和吸收各兄弟民族的先进生产经验。例如书中关于畜牧方面的许多好方法,就是从兄弟民族学习来的。
《齐民要术》由于其内容广泛,记述丰富,内容详实,不仅在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国外也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日本早在宽平年间(889—897),藤原估世编撰的《日本国见在书目》,其中已收录了《齐民要术》。欧洲学者也翻译出版了英、德文本的《齐民要术》。
总之,贾思勰本人尊重劳动,敬重劳动人民,具有一定的远见卓识,能把富国的根本放在农业上,这是很可贵的见解。他还拥有丰富的知识,通晓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将实践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不只靠空想,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这些优秀品质在他所著的《齐民要术》中都得到了充分展示。《齐民要术》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无限的聪明才智,为保留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宝贵经验,推动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称得上是一部不朽的、具有很高科学价值的农学巨著。 祖冲之( 公元429年—公元500年)是我国杰出的数学家,科学家。南北朝时期人,汉族人,字文远。生于宋文帝元嘉六年,卒于齐昏侯永元二年。祖籍范阳郡遒县(今河北涞水县)。为避战乱,祖冲之的祖父祖昌由河北迁至江南。祖昌曾任刘宋的“大匠卿”,掌管土木工程;祖冲之的父亲也在朝中做官。祖冲之从小接受家传的科学知识。青年时进入华林学省,从事学术活动。一生先后任过南徐州(今镇江市)从事史、公府参军、娄县(今昆山市东北)令、谒者仆射、长水校尉等官职。其主要贡献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机械三方面。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北魏范阳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北魏平东将军、青州刺史、永宁侯郦范之子,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文学家. 著有《水经注》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地理学著作,并有很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
他们的成就表明了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人民的聪明才智及当时高超的科学文化。
③ 古时候青州府管辖哪些地方
山东省现辖17级市及49市辖区31县级市60县
(称九州十府百单八县)青州府称谓现青州县级市隶属潍坊市(级市)管辖
所说薄(我知道字写听爷爷说念BO)县(实际博山)现已经划归淄博市(级市)管辖淄博市区叫博山区(相于县)
博山济南市(山东省)东约150公处比淄博市远比潍坊市近两市间
④ 青州的历史及由来
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上古为东夷之地。至夏商间,先后为爽鸠氏、季则氏、逄伯陵氏所据。周初封吕尚为齐侯,地始归于齐。
历春秋战国之世,均为齐属。秦统一天下,置齐郡。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称青州城。东汉至三国间,青州城为东方之重镇。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东晋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慕容德陷广固,定为南燕国都。义熙六年(410年)刘裕灭南燕,夷广固,筑东阳城,置北青州刺史治于此。
(4)青州候成果扩展阅读:
青州的地理区域:
青州市,山东省潍坊市下辖市,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东临昌乐县,西靠淄博市的淄川、临淄两区,南接临朐,北与东营市的广饶接壤,东北与寿光市毗连,为古“九州”之一。
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1986年由原益都县撤县设市,现为省辖县级市。
青州市东临昌乐县,西靠淄博市的淄川、临淄两区,南接临朐,北与东营市的广饶接壤,东北与寿光市毗连,总面积1563.8平方公里,跨东经118°10′~118°46′,北纬36°24′~36°56′范围内。总面积为1569平方公里。
⑤ 青州十大名吃有哪些
有郑母烧饼、东台头五香豆腐干、隆盛糕点、庙子大锅全羊、清真酱牛肉、东门清真烧、老槐树水煎包、青州煎饼、云门陈酿、魏七小麻花。
1、郑母烧饼
青州有个镇子叫郑母镇,郑母镇是经学大师郑玄的归葬处。郑母烧饼是山东青州汉族传统名吃,郑母烧饼形为半球状,两个合为一球体来销售的习惯沿用到今。
4、庙子大锅全羊
庙子全羊起源于清代,经历代厨师发掘创新,无论菜品特点,还是烹调技艺。都是非常有特点的。一只全羊可做菜 100 多种,炸、溜、爆、烧……醇而不腻。
⑥ 青州市法院刑事庭庭长是谁
青州法院副院长、执行局局长--赵成果
⑦ 青州实验中学的历史简介
山东省青州第八中学31年历程:
青州八中在教学质量与学校基本建设两条战线上同时出击,1985年7月,首届百余名毕业生参加高考,有39名学生金榜题名,随后几年高考成绩稳步上升。
1988年,学校面积达14953平方米,拥有1700平方米的教学楼一座,2170平方米的办公楼一座和教工宿舍楼一座。有12个教学班,676名在校
学生,教职工77人,设办公室、教务处、总务处、团委等机构,高考突破“百名”大关,达到110名。8月,潍坊市政府特授予青州八中“千秋功业,为国育才”的锦旗。
1989年至1993年,学校仍旧保持原有规模,教学班级始终维持在10-12个班之间,在校学生人数600人左右,教职工由1989年的72人,增长到1993年的99人。在原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1990年设勤工俭学办公室,1992年设政教处,负责学生管理与德育工作。
1994年到2000年,随着学校建设的发展,招生数量成倍增长,学校迅速发展。教职工人数由1994年的98人,增加到2000年的155人,在校学生由1994年的1177人,增长到2000年的28个教学班,1492人。其间新增综合楼一座、教工宿舍楼一座、学生公寓楼一座,新增建筑面积11977平方米。学校机构在原有设置的基础上,1999年新设教科室,负责学校教科研工作。
2001年至2006年,学校突破30个教学班,发展到2006年的37个教学班,学生人数由2001年的1813人,发展到2006年的2160人,教职工人数也在不断扩大,到2006年已经达到201人,比2001年增加近50人。2001年建成3700平方米餐厅、礼堂一座,建成2852平方米四层教工宿舍楼一座;2002年学校规模扩大为31350平方米,新建仓库平房、音乐教室平房等共696平方米;2006年建成1953.44平方米的实验楼一座。在原有机构设置的基础上,2006年设计划财务处、信息宣传中心,原勤工俭学办公室改为伙管室。
1988年以来,学校被授予“青州市十佳学校”荣誉称号,连续被评为“青州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文明单位”,先后赢得了“青州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青州市教书育人先进单位”、“平安青州建设示范校园”、“潍坊市教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师德建设先进集体”“潍坊市平安学校建设示范学校”等多项荣誉称号。
1988年以后,青州八中完成了学校建设任务,开始专心致力于教育教学工作,教育教学质量、教学成绩连年提高。1992年8月,学校提出了“办一流学校,创一流业绩,当一流教师,做一流学生”的奋斗目标,全校师生对实现这一目标信心满怀,积极投入教育教学工作,积蓄力量,等待时机,迅速发展。
1993年11月,青州市委、市政府批准青州八中由副科级单位升格为正科级单位,学校千方百计筹资470多万元,兴建起“教学、图书、会议室”为一体的综合楼,并建起了教职工宿舍楼,使学校硬件设施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94年招生规模扩大了一倍,学校迎来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建立科学的管理机制方面,学校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先后制订了《教师岗位责任制》、《教师考核细则》,注重定期进行检查评比,有效地调动了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2000年以后,学校在强化基本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2600多万元,征下了青州大理石厂,拆迁了王府村的旧设施和房屋,使校园面积在短时间内扩大了近一倍,新建了可容纳上千人同时就餐的学生餐厅、学生公寓,整修了办公楼、教学楼、购置了200KVA变压器一台,进行了旧线路翻新改造,新建了两条排污管道,修建了学生操场,解决了长期困扰八中发展的“学生无操场”的问题。学校不断加大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建起了微机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购置120台计算机,使百分之九十的教师很快达到计算机中级水平。学校进入更大发展阶段。
为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学校狠抓了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了管理运行机制。制订完善了《青州八中教师日常行为规范》、《青州八中考核制度》等十几项规章制度,并制订了有关教师职称评定、教职工考核等多项规定,规范了教师行为,提高了教师工作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普遍高涨。在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竞赛中,先后有八十多名同学获得省三等奖及以上奖励,其中全国二等奖5人,国家三等奖6人,省一等奖10人,省二等奖20人。学校高考成绩也取得了全面丰收。1995年高考,陈伟同学以666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潍坊市“理科状元”,荣获潍坊市政府设立的“鸿启奖”第一名。1996年,韩志广和王志强同学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六名、第七名;1997年,赵迎辉同学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二名;1998年,任在成同学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七名;1999年,岳玉涛、刘洋和杨斌同学分别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四名、第五名和第八名;2000年,王轩同学获高考青州市文科第二名;2001年,尹海平同学获高考青州市理科第五名;2002年,孙娜和侯晓莹同学获高考青州市文科第一名和第三名。2005年,吴建伦同学获高考青州市文科第四名。
2006年,学校建成实验楼,郑重向社会承诺“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放心”,以教学为中心,在加强管理,严格制度落实的基础上,注重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教学形势,青州八中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实施名师工程,突出名师特色
学校围绕改进教学方法,组织开展了以“四课型”达标教学、优质课评选、青年教师汇报课、高三年级各科示范课和评选优秀教学论文为主要内容的岗位练兵活动,举办“教学能手示范课”、新老教师一对一帮扶活动,促进了广大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高自身素质。以教科室为科研龙头,建立教育教学科研网络,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学校涌现出一大批能力强、业务精、素质高的优秀教师。1993年,马湘华同志在国家教委举办的“苏、鲁、豫、皖”四省教育工作会议上,代表山东省作了示范课讲授,受到领导和专家的好评。1997年以来,马湘华、李炳文等教师多次在潍坊市举行教学能手巡回示范课。刘光耀、薛良玉、张德民等同志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孟祥民、刘光耀、刘长英、赵金星、谢玉荣、张德刚、李炳文、李承国等同志被评为潍坊市优秀教师,马湘华、房贤胜、赵宝德等二十多位老师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2002年、2005年李炳文房贤胜同志先后被评为潍坊市特级教师。2005年,刘长坤、马湘华和房贤胜同志又被评为青州市特级教师。
学校充分利用师资资源,注重发挥省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特级教师的带动作用,使学校教师整体业务水平和素质有了大幅度提升。1998年以来,先后有30多人被评为青州市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人被评为青州市“十佳”教师,4人被评为青州市“学生最喜欢的老师”,120多人被评为青州市优秀教师、教学能手,20多人获得青州市企业家英才奖,22人获青州市人民政府及青州市人事局、教育局嘉奖。获国家、省、市优秀成果奖、各类竞赛优秀辅导员奖、青州市高考单科质量优胜奖等各种奖项100多项,学校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⑧ 青州市来历
因地处东海和泰山之间,位于中国东方,“东方属木,木色为青”,故名“青州”。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设青州刺史部,驻广县,称青州城。
东汉至三国间,青州城为东方之重镇。
西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曹嶷弃广县,筑广固,为青州刺史治。
民国时期,撤消青州府,益都县直属山东省辖。
1948年青州解放,设立青州特别市,陈光任市委书记,冯毅之任市长,1952年恢复益都县。1986年改称青州市。
(8)青州候成果扩展阅读
青州的气候特征:
青州市处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春秋温暖适中。
地貌特征:
低山丘陵:约占青州市总面积的52.6%,有石质山岭、低山岭坡、近山阶地三种微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西南石灰岩低山地区,海拔高度多在60米以上。
河谷阶地:主要分布在大小河流两侧,包括河滩高地、河漫滩和河谷梯田三种微地貌类型,约占青州市总面积的8.9%。
⑨ 青州实验中学的教学成果
同心协力,众人划桨开大船。“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学校制定了教师群体发展和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实施梯次培养,以群体教师——骨干教师——名师为培养思路,既重视群体素质的提高,又强化骨干教师培养。坚持名师带动战略,全面实施“骨干教师成长计划”,启动了青年教师雏雁起飞、骨干教师群雁齐飞、拔尖教师头雁领飞的“三飞工程”。青年教师雏雁起飞,成绩喜人,冀常海等14人获得青州市教坛新秀称号,24名教师参加了青州市优质课评选,学校7门课程获第一名,14人获一等奖,10人获二等奖,获奖名次、等次、比例创历史新高;骨干教师群雁齐飞,在学科备课组长、班主任、高三教师等重要岗位上做出了突出贡献。齐立伟等4名教师获潍坊市政府教学成果奖;卜祥昆等14名教师获青州市优秀班主任、学科质量优胜奖。拔尖教师头雁领飞,担任着学校重点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教学改革方面起了很好的引领作用。到目前为止,学校有2人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1人被评为山东省师德标兵、山东省优秀教师,2人被评为潍坊市师德标兵、潍坊市优秀教师,29名教师被评为潍坊市教学能手,李福军老师获山东省优质课评选一等奖,赵国美老师的课堂视频入选“齐鲁名师讲堂——国家课程资源建设项目”。不拘一格——教学模式创新改革的是课堂,成长的是教师,受益的是学生。
为了实现“自主、合作、优质、高效”的课堂目标,学校推行了“第四次备课”制度。即第一次备课是教师自己根据课标、教材、教参等自己“粗备”。第二次备课是各课题组集体备课。第三次备课是教师结合集体备课所确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本班实际教学情况及个人的知识见解,对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步骤等方面进行详尽的书面形式的个性化备课。第四次备课是在前三次备课的基础上,与上课以后的情况进一步整合个人课堂教学的教后感,作业考试批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学生学习中提出的问题及教师间互相听课后取长补短时发现的问题,对原来所备的课再次调整,对教学设计再做修改和完善。“第四次备课”制度使得教师们及时梳理自己的所感所悟,综合思考教学过程中的“得”“失”“疑”,科学地改进教案教法,扬长避短,推陈出新,促进了教学的可持续发展。“苦心人天不负”,潍坊教科院领导对学校的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评价,肥城三中、重庆市綦江县教育考察团来校交流,对学校课堂教学给予充分肯定。在2009年高考中,赵海波同学以698分的成绩获得青州市理科状元,被清华大学录取,学校各项高考指标均为潍坊市前茅。
传授的是知识,提高的是素质,升华的是人生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养成教育为立足点,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学科教学为主渠道,创造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渗透德育教育;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形成个性鲜明的高品位班级文化,综合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积极参与、勇于实践的情感态度;以班队文明建设工作为依托,以重大节日为载体,积极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活泼、丰富多彩而又富有成效的艺术教育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为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供发展的平台。如“七博会志愿者活动”“亲情教育活动”“学生自我管理活动”“情系灾区,奉献爱心”“千名学子进社区”活动等,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动,心灵得到启迪,情操得到陶冶,将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行为。学校还积极开展社团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立了文学社、舞蹈队、民乐队、书画社等31个社团,大大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品味和素质。学校开展的亲情感恩教育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学校承办了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亲情教育进校园系列活动——青州市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