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国家航天局的机构简介
中国国家航天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主要直属单位:
1 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
成立于2004年,主要承担探月工程总体技术和管理工作;负责工程技术、总体设计和实施工作;拟定总体方案和研制程序,制订研制总要求和总体技术文件、工程和研制计划,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管理相关固定资产投资和预先研究工作;编报重大专项及型号项目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对工程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承担工程相关的新闻宣传、成果和知识产权管理、市场开发与服务等工作;管理工程的文件、资料、档案等。
2 国家航天局对地观测与数据中心
成立于2010年,负责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工程(以下简称“高分”)实施和组织管理,承担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工作;负责高分专项技术与工程总体任务,组织制定工程总体方案;负责工程大总体和系统间协调;负责相关科研和建设项目的立项组织、考核监督及验收评价;承担对地观测数据服务、产业化推广、技术咨询及国际合作
3 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
成立于2004年。由国家航天局直接业务指导,接受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共同管理,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为依托。其任务是根据我国民用航天发展的思路,面向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和国际航天有关科学与技术发展方向,针对我国遥感系列卫星及其应用,开展一些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工作,民用航天领域的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
4 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
成立于2001年。是经中编办批准设立的全额拨款的正局级事业单位。主要承担组织开展航天重大新闻发布、重大专项和日常新闻宣传工作;承担国家航天局网站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等工作;承担音像资料的摄录编辑、影视宣传品的制作等工作;受托统筹管理、组织承办相关展览工作等。
5国家航天局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
成立于2015年。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为依托。主要职责是承办空间碎片和近地天体监测系统规划论证、总体方案设计和能力建设等相关工作;承办空间碎片和近地天体跟踪监测、风险研判和应急联动的日常运行保障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响应;承办空间碎片数据信息的共享和应用,建设和维护空间碎片自主编目动态数据库工作;承办空间碎片国际合作与技术交流,支撑开展空间碎片战略规划、技术发展和法律规范等研究工作。
6国家航天局卫星总装集成测试中心
成立于2017年。是国家航天局卫星项目工程总装集成测试技术实体及卫星总装集成测试基础设施对外合作单位。充分利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在卫星总装集成测试方面的基础设施和研制能力,在卫星工程、测试方法、标准、管理等方面与国际合作项目对接,加强我国航天技术实力和基础设施能力的对外展示及项目合作。
7 国家航天局空间法律中心
成立于2017年。是国家航天局法治航天工作的总体支撑机构,依托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和北京理工大学开展工作。其主要任务是开展航天领域法律问题研究,支撑国家航天局航天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航天法治战略和顶层规划论证;承担有关航天领域法律及相关条例、规章制度研究起草工作;参与航天法律与政策研究的国际合作;承担国家航天局日常法律事务工作,为国家航天局法治航天建设提供咨询;组织开展航天法律政策的国际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等。
8中国宇航学会
成立于1979年。其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推动航天科学技术的普及与推广,不断提高航天科技人才的素质,加速他们的发展和成长,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中国宇航学会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举办各种国内和国际学术会议、讲座、展览,促进民间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开展青少年航天科技教育活动,普及航天科学技术知识,传播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9中国遥感应用协会
成立于1992年。是我国遥感应用领域唯一经民政部批准登记注册、国防科工局主管的国家一级科技类社会团体,也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团体成员。协会宗旨是团结全国遥感信息技术队伍,规范遥感技术市场,促进全国遥感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10 中国空间法学会
成立于1992年,是由国家有关部门和空间法学研究机构、空间科学技术研究和应用机构及空间法律政策研究领域专家学者组成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组织。
11 中国航天基金会
成立于1995年。是在民政部登记注册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其宗旨是为中国航天事业服务,奖励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有功人员;资助航天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支持航天学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支持与国外航天界有关组织建立友好往来与合作;开展航天科普教育,提高全民航天意识,促进航天事业发展。
2. 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中国航天局CNSA 职能是不是一样
美国太空总署主要是管理、发射航天飞机,或者进行宇宙观测,进行卫星,空间站的修复工作,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太空机构,.而中国航天局主要进行航天贸易,发射火箭,卫星.
3. 宇航员加入CNSA 是几年前
本站2006年10月24日综合报道】 23日,俄罗斯“进步”M-58(NASA称之“进步”-23)货运飞船由“联盟”火箭从拜科努尔发射场发射,前往国际空间站。9分钟后进入低地球轨道,飞船的太阳帆及导航天线随后展开。
“进步”M-58货运飞船携带了约2.5吨的食物、水、燃料及其它补给,还为空间站上出现故障的氧气发生系统带去了关键的部件。氧气发生系统于9月出现故障。 航天员训练项目分八大类,即基础理论训练、体质训练、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心理训练、专业技术训练、飞行程序与任务模拟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及大型联合演练。以上除大型联合演练外,均为航天员职业训练过程中必须完成的训练项目。
基础理论训练:开设了《载人航天工程基础》、《航天医学基础》等13门基础理论课程,目的是使航天员了解载人航天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相关领域的科学知识。
体质训练:在航天员训练的各阶段均占有大量的训练课时,以保持和提高航天员的体能素质和健康水平。
航天环境适应性训练:包括前庭功能,超重耐力适应性、失重飞机飞行、跳伞、航空体验飞行、飞船着陆冲击等训练…… [详细内容] 失重是航天飞行中的一个特殊物理现象,载人航天实践证明,失重对人体的生理功能有很大影响,但不像原先想象的那样严重。 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地球重力环境相适应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特征,但进入太空后,由于地球重力作用几乎完全消失,生物有机体处于一种失重状态。人类40多年的航天实践表明,微重力环境对宇航员的健康、安全和工作能力会产生重要影响,中长期 航天飞行可导致宇航员出现多种生理、病理现象,主要表现为心血管功能障碍、骨丢失、免疫功能下降、肌肉萎缩、内分泌机能紊乱、工作能力下降等...[详细航天员在上天前都经过严格的身体检查,保证其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同时,飞船内也配备了各种医疗设备,如医疗监测设备,生理信号测试盒,心电信号磁记录器还有医监设备的备件等等,这些设备可以随时监查航天员的身体状况。此外飞船上还备有疾病防治的医保用品,假如航天员生病了,飞船上的航天药箱也能派上用场。
4. 如何进入中国航天局
好好学习,考上航空类重点院校,航天系统的院校:北航、哈工大、西工大、南航。
中国国家航天局(China National Space Administration),于1993年4月22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非军事机构,其职责是执行中国的国家航天政策。国家航天局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今隶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外保留国家航天局牌子。
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成立负责民用航天管理及国际空间合作的政府机构。履行政府相应的管理职责。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是在原航天工业部的基础上,于1993年4月22日成立并接替被撤销的航空航天工业部,负责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天和国际空间合作事务的国务院部委管理的国家局,现由工业和信息化部管理。
在一批批航天人的艰苦奋斗下,完成了包括东方红一号卫星、神五神六神七神九载人航天、嫦娥系列探月工程、天宫号空间站、北斗系列导航卫星系统、资源勘探遥感卫星等科研成果。
5. 中国航天局(CNSA)和美国航天局(NASA),哪个更厉害一点
毋庸置疑的,NASA是世界最强航天探索机构,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进行广泛的太阳系探测,旅行者1号已经飞行220亿公里,而它的主要目标是探测土星、木星等天体。
我国的航天其实起步就比美国晚很多,二战中美国本土没有遭受影响,而在二战后美国迅速推行工业化,在1950年代美国就成了工业化强国,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前往,同时笑话了德国的一些技术储备,所以工业化迅速且完善。在1960年代美国就设计了很多至今仍让人拍案的高精尖设备,包括高空侦察机黑鸟、迄今为止唯一曾投入载人飞行的超重火箭土星五号。
当然这和马斯克会炒作有关,但是咱不能否认它们技术底子确实丰厚。我国未来用于登月或者探测活性的重型利器长征九号,运载能力比土星五号大一些,但是土星五号可是50多年前的设备了,而写美国SLS的重型火箭也快进入试飞了,而它的运力比土星五号还强不少。
从工业化开始时间、航天发展时间以及火箭的运力、探测的广度,我国目前全面落后于美国。说句难听话,我国现在走的很多路,都是美苏的老路,包括航天器设计和登月程序设计,仍有美苏的影子。我们可以说是摸着美苏过河。知耻而后勇,能够看到差距才是最重要的,不怕慢就怕站着不同。
6. iso9001体系认证cnsa机构颁发的证书多少钱
国内机构认证约2.5万元,国际机构认证需要3万—4万元。
7. 改革开放30年来航天界的成就
这是权威回答 (中国航天局)
航天改革开放的30年
改革开放的30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辉煌成就、跨越发展的30年。改革开放不但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振兴和腾飞提供了机遇,带来了新的活力,而且也为我国航天科技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应用和走向世界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0年来,我们亲身见证了中国航天壮国威、振民心、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光辉发展历程。
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体制、新机制。根据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发展规模经济的要求,进行专业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推进企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和科研生产能力结构调整;加强和完善制度体系建设,加快财经制度、投资管理制度、科研生产管理制度、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的建设,完善经营管理的监督体系;形成了以总体为主导,专业为基础,军民结合、协调发展的格局。改革创新推动了航天科研生产的又好又快发展。
1978年以前,我国还只有“长征一号”和“长征二号”两种运载火箭,发射卫星6次,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只有1.8吨。而改革开放30 年,“长征”运载火箭已形成4个系列14种,覆盖了从近地轨道、太阳同步轨道、地球同步轨道的低、中、高轨道范围,其运载能力近地轨道达到9.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达到5.1吨,而且火箭总体性能及火箭入轨精度、有效载荷系数、运载能力等方面,都接近和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一箭多星技术、卫星回收技术、高能低温燃料火箭技术、静止轨道卫星发射测控技术、捆绑火箭技术等领域进入世界先进行列。30年,“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创造了114次发射纪录,共把80 多颗不同功能的国产卫星、7艘“神舟”飞船和1个月球探测器送上太空,特别是自1996年10月以来连续64次发射成功。在此期间,取得了载人航天和绕月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中国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船到太空飞行和出舱活动,“嫦娥一号”卫星飞抵月球轨道传回月球图像,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和奔月梦想。30年,我国在实现人造卫星上天的基础上,不但继续巩固了中国航天科技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而且还建立和开创了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二个和第三个里程碑。
科技强军
30年,我国导弹装备技术实现重大跨越。从20世纪80年代初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和潜艇水下发射导弹相继成功,到1999年8月成功发射新型远程火箭,我国的导弹技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995年7月、1997年3月先后在东海和东南沿海举行的军事演习和训练中,我国新型地地战术导弹、防空导弹、海防导弹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特别是1999年国庆50周年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阅兵典礼中,我国在改革开放时期研制的各种新型导弹武器,充分展示了我国国防实力,形成了一支强大的科技强军力量。
我国已经既有战术导弹又有战略导弹,拥有了有效的战略威慑力量和防御反击手段;我国的防空导弹已形成中高空、中低空、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系列,能满足区域防空、要地防空、野战防空、舰队防空和单兵防空的需要,具有了不同发射方式、攻击不同空域的防空能力,防空导弹技术实现了基本型、系列化、高起点、上水平;我国已研制成功岸舰、舰舰、空舰、潜舰等海防导弹,在小型化、高精度、超低空、抗干扰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具有了抗登陆、封锁重要海域和近海作战的能力。
30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各种导弹武器,为国家的领土、领空、领海筑起了坚固的钢铁屏障,成为完成祖国统一、保卫国防、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强大力量。
军民结合
30年,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从军工小天地走上为国民经济服务的主战场,更有效地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
30年独立研制和发射16种不同用途的卫星,实现了系列化、平台化,已形成返回式、通信、气象、资源、导航、海洋和科学探测等7个卫星系列。这些卫星在国民经济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促进了通信、气象、资源勘测、环境监测等的现代化,满足了日益增长的通信、广播、电视、教育事业的需要,提高了气候观测、气象预报、灾害监测的准确性,改善了国土普查、地质勘探、铁路选线、海上作业、农林开发、太空育种、城市规划、测量定位、海洋监测等先进手段,对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博采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如自动控制技术、遥测遥感技术、温控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复合材料技术、特种工艺技术等,不仅满足了航天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且也反过来提高了民用工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促进了民用工业的进步。军民结合,利用航天科技成果,开发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所需的技术装备和人民生活所需的产品。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在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汽车零部件与特种车辆、科技奥运等民用产业中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并在发展装备制造、电子技术、通信导航等新兴产业中越来越占着重要地位。航天科技工业产生了大量民用成果,取得了越来越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建立和完善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科研生产体系,在航天民用产业的发展中,突出主业,推动创新,优化布局,规范运作,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金融贸易、专用设备、节能环保等方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将大量航天成果移植到民用部门,建成成百上千条民品生产线,开发出成千上万种民用产品,在机械、电子、轻工、化工、石化、煤炭、电力、建材、纺织、铁道、民航、烟草、广播通信、医药卫生等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民品产值己占到航天科技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创造了新的奇迹。
走向世界
30年,我国航天科技工业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进入国际发射服务市场。1990年以来,我国冲破制裁和阻挠,承揽外国卫星发射业务,共有5次搭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的微重力试验装置,发射了29颗美国和欧洲国家制造的卫星,我国“长征”火箭成为国际市场上知名的高科技产品。从2004年起,我国承担了向尼日利亚、委内瑞拉提供卫星整星研制和发射交付服务,2007年研制发射成功尼日利亚一号通信卫星,实现了卫星整星出口的突破,中国航天科研在世界上已经赢得了一席地位。
我国还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航天科技的双边合作、区域合作、多边合作关系,特别是中国和巴西成功联合研制资源卫星,中国和欧空局联合实施的双星探测计划,中国和法国合作开发的通信卫星有效载荷,中国与英国、俄罗斯研制发射的航天清华小卫星等,已经取得了实际成果。
30年,我国航天人才建设也取得了新的成绩,顺利地完成了新老交替,培养造就了一支思想过硬、作风扎实、技术精湛的新一代航天人才队伍,孕育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航天精神。我国航天事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8. 美国太空总署NASA和中国航天局CNSA
美国太空总署主要是管理、发射航天飞机,或者进行宇宙观测,进行卫星,空间站的修复工作,是世界上最权威的太空机构,。而中国航天局主要进行航天贸易,发射火箭,卫星。
9. 中国航天局在哪里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
邮编:100048
E-mail: [email protected]
主要职能:
负责研究拟定国家航天政策和法规;
负责研究制定国家航天发展规划、计划和行业标准;
负责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组织论证与立项审批,负责监督、协调重大航天科研项目的执行;
负责航天领域政府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与合作。
航天体系:
国家航天局:
对航天活动实施行业管理,使其稳定、有序、健康、协调地发展。代表中国政府组织或领导开展航天领域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活动。
企业集团:
参与航天技术的开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承担国家重大、重点航天型号的研制、试验与生产。
应用部门:
航天技术在国民经济各领域的应用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提出航天技术应用需求和应用发展思路,开发应用领域。
大学与科研机构:
指从事航天领域先期技术探索与研究、空间科学研究、学科及专业发展和航天人才培养等航天活动的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主要有中科院、相关大学。
发射测控基地:
承担航天型号的飞行试验和发射任务的测试、发射、测控及相关后勤保障任务等。
探月工程中心:
负责组织探月工程的总体论证工作,编制探月工程各期的方案和研制总要求;负责研究制订探月工程有关的研制程序和管理办法,负责编报工程经费预算并监督检查经费执行情况;负责组织探月工程项目的实施,包括编制研制计划,分解工程总体技术指标,与各系统签订研制合同,对各系统进行协调、监督、检查,实施工程控制与考核等;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技术改造项目的管理;负责提出探月工程各系统总指挥、总师领导人选建议;负责与探月工程有关的新闻宣传、市场开发、成果管理,承办与探月工程有关的国际合作事务;负责探月工程文件、资料、档案的归档和整理工作;承担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
其他组织:
指为推进航天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航天技术向应用领域的推广应用而成立的各种学会、协会等团体或组织。
商业公司:
指为商业目的而运作民用航天活动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