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治理黄土高原!
C
修筑梯田不适合黄土高原 回加速水土流失
㈡ 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修建梯田,禁止砍伐树木.减少水土流失,做好水土保持工作.1、可迅速彻底治理水土流失。锁死一条沟,这个小流域的水土流失便得到了彻底治理,便由恶性流失转为还原性运动,一次根治一大片,而且是当年见效,一劳永逸,今后只要稍加维护即可,千秋万代,黄土地会越来越平整。
2、可充分利用奇缺的天上水。洪水拦在沟内,我们把其中的一部分提上山灌溉农田,浇树浇草;一部分均匀的送向下游,供下游利用;一部分则渗入地下,地下水增加,山泉会增多,气候会改变,实际上等于把集中暴发的山洪转化为源源不断的清水供给了黄河。只要有了水,植被自然容易成活,土地沙化问题也会解决。
3、可增加耕地。黄土高原的耕地被千沟万壑占去不少,而且还在继续侵蚀。修建拦洪坝,可逐步将山沟再还原为耕地。拦洪坝建成以后,少则七八年,多则十几年,坝内淤积的土壤里便可种高杆作物。淤到半山腰,沟底的淤积面占到整个流域面积的30%以上时,全沟都是稳产高产田了。
用以上的办法治理黄土高原,几十年后,支离破碎的黄土地开始“复原”,山泉增多,沟里新淤积的土地水肥充足,是稳产高产田。地下山泉增加,一年四季有源源不断的清水流入黄河。这美好蓝图能否实现,答案是肯定的。下面讨论它的可行性。
㈢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成功事例
庆阳合水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发展对策
合水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腹地,位于东经107051'~108042',北纬35036'~36037'之间,总土地面积为2941.7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1862
km2,占总面积的63.3%,地形以丘陵沟壑为主,山、川、塬相间,子午岭由西北向东南斜贯全境,东北部为子午岭林区,海拔在1380~1682m之间,面积约为1640.8
km2,占总面积的55.8%。中北部部分区域为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海拔在1110~1450m之间,面积约为309
km2,占总面积为10.5%,西南部分为于黄土高原沟壑区,海拔在979~1400m之间,面积约为992
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3.7%,年平均降水量562.8mm,年平均气温7.4—9.1℃,年平均日照总时数2376.0~2491.6小时,年平均蒸发量1592mm,全年平均无霜期151~167天。县内河流以子午岭为界,分泾河、洛河两大水系,马莲河、县川河、固城河为泾河支流,苗村河、葫芦河为洛河支流,年平均总径流量为0.595万m3。
一、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现状
(一)土壤侵蚀类型
合水县水土流失面积1862km2,占总土地面积2941.79km2的63.3%。土壤侵蚀类型主要有水力侵蚀、重力侵蚀及风蚀三种类型。水蚀有面蚀和沟蚀两种侵蚀方式。造成我县水土流失的内因是黄土高原土壤质地疏松,孔隙度大,节理发育,见水易崩解,外因是水力和重力侵蚀,其主要是水力侵蚀,风力侵蚀仅在前塬乡镇的坡耕地和植被较差的干旱地上较为严重,重力侵蚀实际上是在水力推动作用下,以重力为其直接原因产生的。
(二)土壤侵蚀状况
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400t/km2·a,局部地区侵蚀模数高达10000
t/km2·a,主要分布于我县的中南部。其中:轻度侵蚀区面积449km2,占总面积的24.1%;中度侵蚀区面积620km2,占总面积的33.3%;强度侵蚀区面积313km2,占总面积的16.8%;极强度侵蚀区面积430km2,占总面积的23%;剧烈侵蚀区面积50km2,占总面积的2.7%。
(三)水土流失成因
(1)地形影响。合水县的地形沟壑纵横,丘陵起伏跌宕,沟壑支离破碎。水土流失易受坡度、坡长影响,坡度、坡长大小,不仅影响水流速度,还影响水的渗透和径流量,由于全县地形坡度大、坡长长,水力冲刷强,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2)土壤质地疏松。全县处在黄土高原多沙区,黄土疏松,土层深厚,颗粒多在0.02—0.002mm之间,粉粒多,粘粒少,土壤有机质匮乏,孔隙度大,抗蚀性差,易被水力冲刷搬运。
(3)植被稀少。全县除子午岭林区有天然林91500hm2以外,其它均为人工林,植被较差,全县现有人工林仅为58122hm2,覆盖率为19.7%。由于植被稀少,覆盖率低,其截拦降水、减少降雨流速、分散水流流量、过滤淤泥、涵养水源等功能只在局部得到发挥。
(4)降水集中。降水量和降水强度对水土流失有较大影响,引起水土流失的主要外力是降水。全县降水绝大部分集中在7、8、9三个月,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历年平均降水量在350—620mm之间,降水量集中和高强度的降雨量是引发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5)人为因素。我县属陕甘宁革命老区,由于历史和自然因素,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其中乱垦乱伐、超载放牧是造成全县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因素,加之今后一个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全县将成为长庆油田的主要开发区,油田建厂、修路、钻井、弃土、弃渣,必将大面积毁坏原有地貌、植被,致使土壤裸露,将会造成更为严重水土流失。
(四)水土保持现状
多年来,合水县积极贯彻落实国家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积极开展梯田建设、淤地坝建设、植树种草、生态修复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先后实施了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一期项目、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生态修复试点项目,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水土保持项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淤地坝建设等多个国内外水保项目。经过多年实践探索,探索出了由分散小规模治理向集中连片大规模治理、由单一小片治理向以小流域为单元治理、由单纯治理向开发、保护和封育治理和由以常规手段为主的低层次治理向应用新技术为主要治理措施转变的工作思路,使全县水土保持工作走上了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生态屏障。截止2012年低,全县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145.74km2,治理程度达到61.5%;其中:兴修梯田33380hm2,人工造林58122hm2,人工种草15545hm2,实施生态修复封禁治理7527hm2,修筑治沟骨干坝20座、中小淤地坝45座,实施各类小型蓄水工程4110处。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田路综合治理和梯田、林草、骨干坝和小型水保拦蓄工程相互配套的综合防护体系,有效的遏制了全县水土流失及水土流失所带来的次生自然灾害,使全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
参考资料:http://gansu.gscn.com.cn/system/2013/03/13/010284513.shtml
㈣ 黄土高原的环境治理
新中国成立后,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一系列综合治理措施。 1、植被分布的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毋庸置疑的,自南向北,自然植被呈森林向草原过渡的总体趋势。不同土质、地形部位和坡向的地块,土壤水分状况存在一定差异,适合不同植被群落的生长。但黄土高原的植被分布也存在以下非地带性特征,其植被分布的总体特征应为植被的地带性分布与非地带性分布两者的自然组合。
2、土质非地带性
在《黄土高原森林分布与黄土厚度的关系》一文中对此已进行了较详细的论述。现将主要观点简述如下:1)黄土颗粒组成细,孔隙度高,孔隙以细孔隙为主。在降水不丰沛的半湿润、半干旱区,降水入渗浅,地面蒸发耗水多。厚层黄土坡地土壤水分条件相对干旱,自然植被为草原。2)裂隙发育的岩层,孔隙度低,孔隙以大孔隙为主,降水入渗深,地面蒸发耗水少。在降水不丰沛的半干旱、半湿润区,裂隙发育的岩质坡地,土壤水分条件较湿润,自然植被为森林。3)薄层黄土坡地,由于下伏不透水岩层埋藏浅,地下水位较高,树木往往可以通过发达的根系吸取地下水,自然植被也为森林。
3、微地貌非地带性
黄土高原沟壑密集,地形切割深。由于地表径流和土壤重力自由水向下运移,塬面、墚、峁等正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低,地下水埋藏深;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等负地形部位,土壤含水量较高,地下水埋藏浅。在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条件下,沟谷及沟坡中下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树木的生长,自然植被为森林,墚峁、塬面及沟坡中上部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适合草灌的生长,自然植被为草原。沟坡森林植被的分布高度,自南向北呈降低的趋势。
4、坡向非地带性
阳坡坡地的地面蒸发耗水大于阴坡,同一区域阳坡的土壤水分条件往往较阴坡干旱。因此,阳坡的植被群落往往较阴坡更耐干旱。沟坡的森林分布上限,阴坡高于阳坡。
5、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黄土高原50年来的人工林草建设,没有遵循土壤水分地可持续利用原则,片面追求人工林草的高生长量、高经济效益,结果多以失败告终。如20世纪50-70年代的“山顶戴帽子”,在墚峁顶上造林,树木初期生长尚好,但5至10年后多为小老头树或者死亡。20世纪80年代初期,飞播沙打旺,人工种植红豆草,沙打旺、红豆草3年内长势喜人,5年后逐渐衰亡。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等单位对人工林草地的土壤水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人工林草地出现了明显的土壤干层,土壤干化现象严重。洛川塬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面积发展的苹果园,也已普遍出现土壤干层。
自然修复恢复的植被,最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形成的群落最为稳定。吴旗县的封禁实践和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所的定位观测表明,完全可以依靠自然修复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时间也无须很长,3至5年就可以形成较好的植被覆盖。 处黄土高原的吴起县,是1935年中央红军经二万五千里长征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的地方。记者初次来到这里采访时,只在个别流域看到少许绿色,多数山山峁峁因开垦种粮而满眼土黄。
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吴起县特别注重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地方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大力推动舍饲养羊和林果业、草畜业、棚栽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劳务输出等农村后续产业的发展,使农民收入稳步提高。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58元,较1997年的887元净增2771元。
1999年来,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扶持下,吴起县计完成造林种草面积24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由1997年的19.2%提高到62.9%,成为全国退耕还林启动最早、面积最大、成效最好、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县。在最新的EOS卫星遥感图片上,一片浓绿的颜色清晰地勾勒出了吴起的地貌轮廓。 经过30多年的建设,位于黄土高原的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保试验站。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位于陕西省延安市的安塞县,始建于1973年,是科技部国家重点野外台站、中国科学院生态系统研究网点重点站。
这个试验站已建成山地、川地试验场,其中包括农田水分平衡试验场、养分循环试验场、土壤侵蚀试验场等160个小区以及先进的山地自动气象站和农林旱地微气候观测站,占地75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上面积和规模最大的水土保持试验站。
安塞水土保持综合试验站,重点研究领域是水土流失规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特征及演变规律、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系统结构功能及调控原理、流域健康诊断与管理理论及方法等多个方面。同时它还肩负研究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退化生态系统、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途径等任务。
这个试验站利用身处黄土高原的特有条件,30多年来先后承担了国家和陕西省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农业发展的科技攻关课题和中国科学院重大研究项目3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以及中国科学院和陕西省的各类奖项18项。这里还吸引了来自俄罗斯、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的同行开展合作研究。 小流域综合治理(以上措施之综合,外加农业技术和生物技术。农业技术:节水技术和提高单产量的技术。重点在保持水土)。黄土高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加大“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加大植被的覆盖面积和覆盖率,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压缩农业用地。尤其对于这个土质比较疏松的黄土高原来说,森林覆盖率一定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22%,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的防止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有11万平方公里特严重面积。大部分地区的侵蚀模数在4000吨/平方公里,最严重的地区达3.57万吨/平方公里。从地球上来看,黄土主要分布于中亚到我国的西北、华北和东北一带,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就是位于黄河上中游地区的黄土高原。它的范围大致是北起阴山,南至秦岭,西抵日月山,东到太行山,横跨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山西、河南6省,面积64万平方公里。黄土覆盖厚度一般在100米以下,而以陇东、陕北、晋西黄土层最厚,六盘山以东到吕梁山西侧,黄土厚度在100米~200米之间,最厚在兰州,达300米以上。黄土分布的面积和厚度,都居世界之冠。
㈤ 黄河黄土高原段目前治理得如何2015年最新状况,听说山东段经常断流,是不是治理得很差啊
治理的还不错,黄土高原在延安以南、陇东、晋中南及关中地区已经基本上绿化了,尤其是六盘山、子午岭、吕梁山、黄龙山等林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0%以上。延安以北的榆林80km内也看不到流沙。
㈥ 请写出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
黄土高原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在夏季暴雨的冲刷下,水土流失严重.可采取的措施有:a.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陡坡种草、缓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粮田外,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牲畜数量.(改天然放牧为圈养)近几十年来,通过对黄土高原进行大规模的整治,这里的生态环境逐渐发生了喜人的变化,不少地方已满目青翠,林茂粮丰,摆脱了昔日的贫困局面.
故答案为:a.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和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措施相结合.(陡坡种草、缓坡建梯田)b.除保留少量口粮田外,大量的退耕还林、还草、过度放牧的地方减少牲畜数量.
㈦ 黄土高原治理
缓坡梯田,因为缓坡才可以建梯田
㈧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整治措施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
关于黄土的来源,长期以来,中外学者有过不同的争论。其中,以“风成说”比较令人信服。认为黄土来自北部和西北部的甘肃、宁夏和蒙古高原以至中亚等广大干旱沙漠区。这些地区的岩石,白天受热膨胀,夜晚冷却收缩,逐渐被风化成大小不等的石块、沙子和粘土。同时这些地区,每逢西北风盛行的冬春季节,狂风骤起、飞沙走石,尘土蔽日。粗大的石块残留在原地成为“戈壁”,较细的沙粒落在附近地区,聚成片片沙漠,细小的粉沙和粘土,纷纷向东南飞扬,当风力减弱或迂秦岭山地的阻拦便停积下来,经过几十万年的堆积就形成了浩瀚的黄土高原。根据黄土堆积环境的不同,可将我国黄士发育分为三个时期:早更新世,相当于第一次冰期,气候比新第三纪干寒,发生午城黄土堆积;中更新世,发生第二次冰期,气候进一步变干,堆积了离石黄土,范围广、土层厚;晚更新世第三次冰期,气候更加干寒,堆积了马兰黄土,厚度虽小,但分布范围更广,南方称下蜀黄土。进入全新世,气候转为暖湿,疏松的黄土层,经流水侵蚀,形成了沟壑纵横、梁、峁广布的破碎地表。
科学在不断发展,近年来科学家发现许多现象是黄土风成学说无法解释的。譬如,黄土中粗粉沙含量由西北向东南递减,黏土的含量却从西北向东南递增,这种自西北向东南的有规律的排列呈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而不是平面模糊过渡。这种叠瓦阶梯状的分布过渡更像是洪水的杰作等等。
为了解黄土高原的“变脸”过程,专家们特意到黄土高原西部甘肃静宁县、秦安县、定西县等地采集黄土高原6个典型地质剖面的黄土标本,从中获得了700余块孢粉样本和209块表土孢粉样本,这近千份孢粉样本大约记录了公元前4.6万年至今黄土高原植被变迁过程。通过对碳14的测量,在6个典型剖面中共测得年代34个。经过分析,专家们发现,从黄土高原采集的20克样品中最多分离出孢粉颗粒达到1112粒左右,最少的则不足50粒,显示着4万多年来,环境和植被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过程。
李春海说,从孢粉的分析来看,发现了松、云杉、冷杉、铁杉、栎、菊科等数十种植物孢粉的记录,专家们认为黄土高原在最初的时候并不姓“黄”,在4.6万年的历史中,有一多半的时间,黄土高原是森林和草原的成分相互消长,在这段时间里,黄土高原经历过多次快速的“变脸”———历经过草原、森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化草原和荒漠等多次转换。
黄土高原的形成和青藏高原的隆升,加快了侵蚀和风化的速度,在高原周围的低洼地区堆积了大量卵石、沙子和更细的颗粒。每当大风骤起,在西部地区便形成飞沙走石、尘土弥漫的景象。被卷起的沙和尘土依次沉降,颗粒细小的粉尘最后降落到黄土高原区域,形成了一条荒凉地带。
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亚欧板块碰撞之后,印度大陆的地壳插入亚洲大陆的地壳之下,并把后者顶托起来。从而喜马拉雅地区的浅海消失了,喜马拉雅山开始形成并渐升渐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块的挤压作用隆升起来。
然而东西走向的喜马拉雅山挡住了印度洋暖湿气团的向北移动,久而久之,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越来越干旱,渐渐形成了大面积的沙漠和戈壁。这里就是堆积起了黄土高原的那些沙尘的发源地。体积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耸立在北半球的西风带中,240万年以来,它的高度不断增长着。青藏高原的宽度约占西风带的三分之一,把西风带的近地面层分为南北两支。南支沿喜马拉雅山南侧向东流动,北支从青藏高原的东北边缘开始向东流动,这支高空气流常年存在于3500—7000米的高空,成为搬运沙尘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由于青藏高原隆起,东亚季风也被加强了,从西北吹向东南的冬季风与西风急流一起,在中国北方制造了一个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对策
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从目前国内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项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们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们是一个统一体,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4.1.1 工程措施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坝淤地,引洪灌地。根据黄土高原现状,在一些坡度较小的缓坡上建设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种;打坝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坝内变成沟底平地,既拦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举两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产生的洪水漫灌川地、台地、坝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
4.1.2 林草措施
根据对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当覆盖率在20%~40%时,具有明显减少侵蚀作用;当覆盖率达到60%~70%时,可减少土壤侵蚀量90%以上。由此可见,植树种草可以有效的减轻水土流失。由于黄土高原气候干旱,应以乡土林种为主体,合理利用外来树种。在林种布局完整的基础上,要慎重选择经济林树种。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区,以营造灌木林为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和利用并举,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水源涵养林、分水岭防护林,可有效促进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4.1.3 耕作措施
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人为因素来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据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适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实行草灌间作,25。~30。坡地实行了草粮两轮间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沟种植,在缓坡地丘陵地尽量增加人工草场,发展畜牧业,在川地、坝地、发展耕作业,这样有利于保持水土、发展水土、发展生产。实践证明,黄土高原必须遵循客观规程,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2 ,防治水土流失的对策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区旱涝灾害严重的具体情况,要遏制生态环境恶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为此特采取以下对策。
4.2.1 加强领导,健全体系,合理规划
各级党政领导要组织各方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规划是组织实施中的依据,各地应在国务院水土保持建设总规划的指导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的规划,认真执行。 4.2.2 加强生态建设的科技支撑作用
利用科技加强黄土高原的生态建设主要包括:⑴提高适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速度,解决生态环境建设质量低下的问题。⑵加快推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整套技术。⑶完善科技服务和推广网络,提高科技的转化利用率。
4.2.3 多方筹集资金,统一管理使用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资金,由水保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投资项目要择优扶持,要扶持重点工程以及对脱贫致富能起较大作用的关键措施项目。
4.2.4 搞好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为了使水土保持规划顺利实施,必须加强水保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择具有较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其次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轮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
4.2.5 稳定落实退田还林(草)的补贴政策
黄土高原部分地区十分贫穷落后,要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必须首先考虑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应积极执行中央提出的“以粮代赈”政策,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4.2.6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减缓人口增长速度
黄土高原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人口数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现象十分严重,人口数量快速的增加,从而看你加剧对黄土高原的土地破坏。
4.2.7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总结前人的经验,贯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原则,兼顾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4.2.8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全民水保意识和法制观念
广泛深入地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提高公民的法制观念,使其自觉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义务和责任。
㈨ 黄土高原治理措施
治理 综合治理黄土高原是中国改造自然工程中的重点项目。治理方针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改土与治水相结合,治坡与治沟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实行农林牧综合发展。这种治理措施已取得重大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