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最新农业科技技术或成果. 知道有哪些吗.
2009年3月11日,中国海林城乡集团举行新闻发布会,隆重推出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成果——BGA 土壤调理剂和ATK 植物营养水。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BGA土壤调理剂属土壤调理剂,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林业生产资料。以秸秆、玉米芯、枯枝、落叶、锯末、刨花等有机物为主要原料,通过光量子作用,加入用中国海林城乡集团以物理技术为主的核心技术生产的BGA底料,制成了BGA土壤调理剂。这项科研成果具有改良土壤,治理荒漠.保水抗旱,增强农作物抗病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恢复农作物原生态等功能。能在其它产品无法种植的极端逆境条件下(干旱、严寒、高原、强紫外线、贫瘠、盐碱、重污染、低光照等)使农林作物正常生长,大幅度提高植树成活率和农产品产量;改善农林产品品质,恢复农林产品的天然风貌。完全无公害,无污染,无生物激素,绿色环保,不同于国际市场上各种化肥、农药、叶面肥和生物激素,是世界农林业种植的绿色生产资料。
BGA土壤调理剂,得到了美国沙漠研究所和联合国世界生态委员会等世界权威机构和专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通过了以三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为首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委员会的鉴定,并已经获得了中国农业部产品登记【农肥(2004)临字1574号】。该项创新技术成果的应用,为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食品安全、环境保护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效技术保障。
BGA 土壤调理剂和ATK 植物营养水的发明者——中国海林城乡集团总裁及发明人张建民先生
中国海林城乡集团董事局主席欧通国先生向记者介绍说,目前,中国海林城乡集团己经在北京建立了BGA 土壤调理剂和ATK 植物营养水研发基地和种植基地,在深圳光明新区投资3亿港元建立ATK 植物营养水生产基地。今年7 月、8月、9 月、10 月,还将在河南、山东、湖北、新疆建立四个BGA 土壤调理剂生产基地。(
B. 农业科技新成果有哪些
我国农业科研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大批新成果并加快示范应用。以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杂交大豆和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C. 农业科技成就有哪些
袁隆平杂交水稻
D. 农业科技成果的科技成果
【注音】nóngyèkējìchéngguǒ
科技成果的分类是比较复杂的。年10月26日国家科委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到1994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颁布,10月26日国家科委第19号令发布《科技成果鉴定办法》。对鉴定范围、鉴定组织、鉴定程序及鉴定管理等都作出规定。《科技成果鉴定办法》还规定“完成科技成果的单位或者个人窃取他人的科技成果的,或者在鉴定过程中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一经查实,组织鉴定单位应当中止鉴定。已经完成鉴定的,应当予以撤销。已经给国家、社会造成损失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直接责任人员行政处分。”
我国对农业科学技术成果是十分重视的。1993年7月2日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就提出了“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问题,“第十四条 国家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振兴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的现代化农业。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保障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和示范推广机构有权自主管理和使用试验基地和生产资料,进行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试验和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和推广,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实行有偿服务或者无偿服务。第十六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农村群众性科学技术组织的发展,对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等各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服务。”
E. 世界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有哪些
创造性的技术发展,使LED产生阳光光谱
新农业光照专家--中山光狐科技照明(0760-23670058)根据植物自身的光合作用及生长状态对特定波长光的需求,研发推出可调光LED植物生长灯,光狐科技LED植物灯可由客户任意调节的灯光颜色比例,以更好的满足植物各生长阶段对灯光的要求,也可以根据客户要求定制任意配比及波长的灯具。光狐科技无级调光LED植物生长灯,植物夜里也有阳光,节能大半效益加倍。1W=7W
1、光谱范围 对 植物生理的影响
280 ~ 315nm: 对形态与生理过程的影响极小
315 ~ 400nm :叶绿素吸收少,影响光周期效应,阻止茎伸长
400 ~ 520nm(蓝):叶绿素与类胡萝卜素吸收比例最大,对光合作用影响最大
520 ~ 610nm(绿):色素的吸收率不高
610 ~ 720nm(红):叶绿素吸收率低,对光合作用与光周期效应有显著影响
720 ~ 1000nm :吸收率低,刺激细胞延长,影响开花与种子发芽
>1000nm : 转换成为热量
2、从上面的数据来看,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光线,波长在400 ~ 720nm左右。440 ~ 480nm(蓝色)的光线以及640 ~ 680nm(红色)对于光合作用贡献最大。520 ~ 610nm(绿色)的光线,被植物色素吸收的比率很低。
3、按照以上原理,植物灯基本都是做成红蓝组合、全蓝、全红三种形式,覆盖光合作用所需的波长范围。在视觉效果上,红蓝组合的植物灯呈现粉红色。特别指出白光对光合作用同绿光类似,也无作用
4、植物灯的红蓝灯色谱比例一般在5:1 ~ 10:1之间为宜,通常可选7 ~ 8:1的比例。当然有条件的可根据植物生长周期调整红色和蓝色光的比例最好。
5、用植物灯给植物补光时,一般距离叶片的高度为0.5 ~ 1米
F. 农业新成果有哪些
我国农业科研取得新进展,涌现出一大批新成果并加快示范应用。以超级稻、矮败小麦、杂交玉米、杂交大豆和转基因三系杂交抗虫棉为代表的现代育种技术已走在世界前列.
G. 新中国农业方面有哪些成就
农业方面:到1952年底,土改基本完成!到1958nian10月底,全国74万多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改组成2.6万多个人民公社,参加公社的农户有1.2亿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9%以上,全国农村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但他是严重挫伤农民的积极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是我国农业又一次大发展,而今,农业税的免除更是为和谐农村的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部
农业技术 早在1956年,广东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 1998年9月,浙江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
H. 现代农业国内外研究成果有那些
(一)现代农业的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有关现代农业的研究成果比较多。其中,张培刚(2001)从工业化对农业影响的角度, 探讨了关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问题。他认为: 改造传统农业的实质是一个资本化的过程;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长期诱因,是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价格上升。此外,中国理论界对现代农业的内涵进行了研究,综合各家观点,现代农业的内涵可概括如下:现代农业以现代科学技术和先进技术装备为支撑,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确保农产品供给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是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实行集约化生产,产加销为一体,运用现代管理方式管理的一个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研究成果
国内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最近几年,主要研究成果体现在现代服务业的特征、作用及内涵等方面,并在很多方面有了共识。首先,朱晓青、周勇等认为现代服务业具有高技术性、知识性、新兴性、网络化、阶段性等特征;韩云(2005)认为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产业集聚的重要举措;而盛世豪、张树林等指出现代服务业具有聚集优势和聚集效应,是推动当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此外,刘重(2005)提出现代服务业是一个相对动态的概念,是第三产业的延伸和发展;裴 (2006)认为现代服务业与新型工业化之间存在耦合现象,并且随着专业化分工的加深,企业外包成为一种趋势。
I. 生态农业还有哪些新的成果
成果如下:
1、 农-牧复合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循环转化及其利用技术
2、桃源丘回岗区生态农业模式与答综合技术研究
3、高效鱼禽综合开发示范
4、环保型节能生态养猪及产业化
5、保安湖生态湖泊综合技术开发
6、水生经济植物开发利用及生态农业
7、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区高效生态农业生产模式研究及其产业化基地示范
8、生态家园富民工程技术应用与推广
9、湖北咸丰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
J. 新中国在农业上的成就
1、在品种培育方面,挖掘出一批优异种质资源及基因,基本完成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的基因图谱绘制和测序工作,以及猪、牛、羊等动物的基因组测序,建立了中国荷斯坦牛分子育种技术体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80年代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农业生产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以1985年与1952年相比,农业总产值从46.5亿元增至368.3亿元;粮食从1582万吨增至4006万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
3、改革开放初期,农民生产经营活动单一、收入来源单一,农民收入以农业收入为主体、以粮食收入为主体,实物收入占很大比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农村就业结构的变化和体制改革深化,农民收入来源市场化、多元化和非农化的趋势明显,农民收入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
4、党中央、国务院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建设为依托的农村非农产业快速发展。各地更加注重农产品加工转化和突出绿色品牌,建设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成为乡镇企业发展新亮点。
5、改革开放后,农民获得了自主进行择业和进城务工的权利,非农产业就业人数和比重迅速增长,进城务工农民稳步增加,农村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就业呈现新格局。
6、在技术研发方面,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综合治理、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动植物疫情防控和病虫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重大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趋于完善。高致病性禽流感疫苗研发处于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