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玄奘取经的历史影响
玄奘法师是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以下是他取经、游学的简要过程、影响和成就:
玄奘法师于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并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 唐太宗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举盛大的欢迎仪式。
玄奘法师带回经像舍利等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唐太宗极钦重玄奘法师,尊从他“阐扬遗法”之志,助其译经工作,建立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
玄奘法师组织译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19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 除了佛经,还翻译了古印度的其他学术著作。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多用直译,笔法严谨,准确。
玄奘法师建立了译经的新规则,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后代译经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他们称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和学术著作,将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都传到中国了,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还为古印度佛教和学术文化保存了珍贵典籍。
玄奘法师通过翻译经、论,创立了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宗派——“唯识宗”。 此宗学术极为精深。在中国近代,有些学者主张弘扬唯识学说,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
玄奘法师回国后,应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国家的要求,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极高价值,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印度的古代历史也是靠这本书才得以重建的。
参考资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玄奘西游记”
❷ 玄奘取经有哪些收获
最大的收获就是想取得真经不易,那么自然倍加珍惜。
最简单的道理,你父母小时候给你钱,你觉得随便就花了,当你日夜辛苦赚来的血汗钱,你却不会那么容易的花掉。
当然,经书自然不能这么相比。
只是告诉你,心诚,不怕艰难,艰苦才能取到真经。人读经,念经,当和尚,当尼姑,就是为了锻炼自己的心。
❸ 玄奘去天竺取经,主要贡献有那些
促进中国佛教文化发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知名度;坚韧不拔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励著後人。
❹ 玄奘取经的时间和路线其最后成果是什么
玄奘出行的基本路线:公元627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偷渡玉门关,取道伊吾(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南麓西行,经阿耆尼国(今新疆焉耆)、屈支国(今新疆库车)、跋禄迦国(今新疆阿克苏),翻越凌山(今天山穆素尔岭),来到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西南)。后经飒秣建国(今撒马尔罕城东)、翻越铁门(今乌兹别克斯坦南部布兹嘎拉山口)到达吐火罗(今阿富汗北境),由此南行,经大雪山(今兴都库什山),来到梵衍那国(今阿富汗之巴米扬),东行至犍驮罗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城),进入印度。
玄奘法师于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并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 唐太宗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举盛大的欢迎仪式。
玄奘法师带回经像舍利等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唐太宗极钦重玄奘法师,尊从他“阐扬遗法”之志,助其译经工作,建立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
玄奘法师组织译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19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 除了佛经,还翻译了古印度的其他学术著作。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多用直译,笔法严谨,准确。
玄奘法师建立了译经的新规则,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后代译经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他们称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和学术著作,将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都传到中国了,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还为古印度佛教和学术文化保存了珍贵典籍。
玄奘法师通过翻译经、论,创立了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宗派——“唯识宗”。 此宗学术极为精深。在中国近代,有些学者主张弘扬唯识学说,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
玄奘法师回国后,应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国家的要求,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极高价值,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印度的古代历史也是靠这本书才得以重建的。
❺ 玄奘的重要成就
将西域的经书传入中国。
❻ 玄奘在思想学术上有哪些成就
玄奘(602~664)通称三藏法师,俗称唐僧,姓陈名祎,唐代洛州偃师(今河南偃师偃缑氏镇)人。祖父、父亲都做过官。玄奘30余岁时,已蜚声佛教界。随着学问的增长,他深感各派学说分歧,难做定论,决心赴天竺探本究源。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历尽千难万险前往天竺取经求法,前后17年,学遍了当时大小乘各种学说,携带回许多经籍,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由于其深厚的佛学造诣,他被人们给予了“解脱天”和“大乘天”的极高荣誊。他对佛经的译介大大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事迹被吴承恩改编写入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❼ 玄奘的主要功绩是什么
玄奘的主要功绩是:公元645年玄奘归来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他的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7)玄奘取经的成果扩展阅读: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西行途中的最大障碍来自妖魔鬼怪。在小说中,唐僧是由唐太宗亲自任命去西天取经的。临行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然而,真实的玄奘在西行伊始,最主要的障碍却来自朝廷。
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国人不允许出境。贞观元年(627年),玄奘几次三番申请“过所”,以西行求法,但未获唐太宗批准。此事并没有打消玄奘西行求法的念头,他决心寻找机会西行。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所以他的这个决定非常危险。
贞观三年(629年),长安遭遇大灾,政府允许百姓自寻出路,玄奘借机混入灾民中偷渡出关。那年,玄奘刚好二十七岁。从这一天开始,他踏上了一条充满未知的道路。
真实的玄奘具有坚定的勇气和过人的胆识,完全和小说中胆小怕事的唐僧不同。玄奘的西方行历程虽没有九九八十一难,却也危机重重,多次险些被抓,但他最终都能顺利过关。
玄奘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地界时,住了一个多月,为当地僧众祭坛说法,很受欢迎。凉州是甘肃河西走廊的一个大都会,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镇。
当时为防备颉利可汗的突厥军队侵扰,凉州都督李大亮接到朝廷圣旨:封锁边关,禁止人员西行。当玄奘打算继续西行时,凉州守关官兵不敢自作主张开关放行,只好先行呈报李大亮定夺。李大亮知道玄奘的名声,让部下转达他的命令:不许西行取经,立即回京。
玄奘顿时陷入进退两难境地。也许天无绝人之路,凉州有一位叫慧威的和尚帮了他。慧威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很有权威。
慧威得知李大亮的限令后,决定帮助玄奘。他派了慧琳、道整两个弟子护送玄奘偷偷出关。白天官兵防守甚严,无法出关,于是他们夜半更深时找个无人处顺着绳索偷偷出城。
玄奘在慧琳、道整两个和尚的护送下,一路上风餐露宿,昼伏夜行,几日后到达瓜州(今安西)。瓜州刺史独孤达敬重佛法,听说玄奘法师来到,热情款待。此时凉州都督李大亮追访玄奘的公文很快也跟来了。他们对玄奘的身份产生了怀疑。
一个叫李昌的官员私下将公文拿给玄奘看,并问道:“法师是不是此人?”玄奘迟疑着不敢作答。李昌又说:“请法师说实话,如果你就是玄奘,我为你想办法。”玄奘只得如实相告。知道实情的李昌为玄奘的行动和精神所感动,当着玄奘的面撕掉文书,让他尽快动身。
离开瓜州后,他为了避开官府的盘查,不敢公然行官道,却又必须依傍官道,以免遭迷路,但随时有遇到官兵的危险。在瓜州以前,玄奘虽然也遇到了困难,但基本上还算是一路顺利。从瓜州开始,直到伊吾(今新疆哈密)之间的九百里旅途,才是玄奘西行求经最为艰难的一段。
❽ 玄奘取经学会了哪些东西
http://ke..com/view/14742.html?wtp=tt#4
创立学说
①五种姓说。进一步发挥了印度戒贤一系五种姓说,即把一切众生划分为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认为根据人的先天素质可以决定修道的结果。玄奘在此总赅印度诸家的学说,对五种姓说作了系统的阐述。②唯识论。玄奘及其学派主张,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类的自我)皆非独立存在的,而是由人们的意识变现出来的,即所胃“唯识所变”。最根本的意识称作“阿赖耶识”,是世界各种事物、现象的一切“种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识论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识论》外,有“唯识三大部”,即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慧沼《成唯识论了义灯》、智周《成唯识论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学系中就十分发达。世亲之后,经过陈那和护法的发展,因明和唯识学说就紧密地结合。玄奘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识量”。回国以后,除翻译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并对因明辩论、论证的性质作了精细的发挥,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论进行了精细的分析。
翻译佛经,传播学说
另外,从玄奘由翻译而传播的学说看来,纲举目张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纪以后印度佛学的全貌。当时印度那烂陀寺等处的佛学,已显然分为因明、对法、戒律、中观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译出《理门》和《入正理论》,树立了在论议基础上的佛家逻辑轨范。于对法科,声闻乘方面以《俱舍》为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论,以及其后发展的《顺正理》、《显宗》等论,他都原原本本地传译了出来;大乘对法译出了《集论》和他的注书《杂集论》,显示对法经不同于瑜伽论的特点,并指示大小对法相通的途径。于戒律科,译传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萨戒》,并辑出《受戒羯磨》以为实行的规范。于中观科,特别译出护法的《广百论释》,以见瑜伽系贯通中观的成就。于瑜伽科,则“一本(《瑜伽》)十支(《显扬》、《庄严》等)”,差不多全部译出,如上所举,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大唐西域记
玄奘口述,辩机记录的游记《大唐西域记》,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门徒
玄奘之学,博大精深。一时硕彦,俱集门下。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号称奘门四哲,皆为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宝、神泰,则称俱舍三大家;窥基、神泰、顺憬又为因明巨匠。
窥机
窥基俗姓尉迟,十七岁得玄奘指导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岁参加译场,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称。他对玄奘所传的唯识学说尤有领会,糅印度解释唯识十家之说而辑译为《成唯识》一论,即是出于他的建议,他所撰《成唯识论述记》,为后世治此学者所奉的圭臬。他释《瑜伽》有《略纂》,解《杂集》有《述记》,弘五姓说有《法华玄赞》,详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经论都有《疏》、《记》,发扬师说,建立了“慈恩”一宗。
普光
普光,于《俱舍》造诣最深,撰《俱舍论记》三十卷,为学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详。神昉撰有《十论经抄》三卷,《成唯识论文义记》十卷,《种姓差别集》三卷等。嘉尚参加译事,玄奘临寂之前,特命他具录译经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殁后,曾撰《杂集论疏》。
圆测
圆测 系新罗人,为奘门新罗学人的领袖。他曾在译场充证义,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识》等《疏》,多用真谛等所传的旧说。
法宝
法宝撰《俱舍论疏》十五卷,与普光《记》并称,见解时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论》,不同意五姓各别之说。故在奘师门下,被视为别系。
此外还有:新罗元晓,为华严大家;西域利涉,为护法名僧;南山道宣,为之证义,乃律学宗师;玄应,义学名家;东塔怀素,后为新疏之主。
http://ke..com/view/14742.html?wtp=tt#4
❾ 唐玄奘取经的影响和成就 急急急!!!!!
玄奘法师是唐代著名的三藏法师,佛教学者、旅行家,与 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
以下是他取经、游学的简要过程、影响和成就:
玄奘法师于唐朝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从凉州出玉门关西行,历经艰难抵达天竺,并在那烂陀寺从戒贤法师受学。后又游学天竺各地,与当地学者论辩,名震五竺。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正月还抵长安。 唐太宗敕命梁国公房玄龄等文武百官举盛大的欢迎仪式。
玄奘法师带回经像舍利等数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请回佛经梵文原典520夹657部。
唐太宗极钦重玄奘法师,尊从他“阐扬遗法”之志,助其译经工作,建立长安译经院,诏译新经。
玄奘法师组织译经,先后于弘福寺、大慈恩寺、玉华宫译经凡19年,共译出经、论75部,1335卷。主要经典有:《大般若经》六百卷、《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毗婆沙论》二百卷、《俱舍论》、《成唯识论》、《摄大乘论》等。 除了佛经,还翻译了古印度的其他学术著作。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多用直译,笔法严谨,准确。
玄奘法师建立了译经的新规则,提倡忠于原典、逐字翻译。后代译经家常以玄奘所立之定则为法式。他们称玄奘以前的僧人所译之经为旧译,称玄奘以后所译之经为新译。
玄奘法师翻译的佛经和学术著作,将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都传到中国了,不但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还为古印度佛教和学术文化保存了珍贵典籍。
玄奘法师通过翻译经、论,创立了中国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宗派——“唯识宗”。 此宗学术极为精深。在中国近代,有些学者主张弘扬唯识学说,建立中国自己的科学。
玄奘法师回国后,应唐太宗想了解西域国家的要求,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西域、印度、锡兰等138国之历史、地理、宗教、神话传说、风土人情等,亲践者110国,传闻者28国。该书在佛教史学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亚、南亚之史地、文化上,乃至于中西交通史料上,都有极高价值,是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印度的古代历史也是靠这本书才得以重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