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成都经济区的发展进程
●2006年1月,四川构建成都、川南、攀西、川东北、川西北五大经济区决策出台。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等五市。
●2006年3月,成都、眉山签订了“成都经济区”提出后的首个区内城市间合作协议。之后,眉山市6区县与成都12个区市县先后建立合作关系。
●2008年4月,成都、资阳召开区域合作联席会并举行有关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合作开发成资工业集中发展区、三岔湖,议定了《成都—资阳区域合作工作协调机制》。
●2010年1月30日,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联席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上,成都与周边7市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区域合作框架协议》,这标志着成都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开始起步,也标志着成都经济区的合作从过去“点对点”的双边合作,正式步入了“抱成团”的多边合作。
●2010年1月31日,资阳、眉山正式接入区号028。
●2010年4月,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八市共同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8月再签 《成都经济区劳动保障区域合作社会保险工作框架协议》。
●2010年4月15日,以成都经济区为轴心,旨在“整合科技资源、提升创新能力、加速成果转化”的成都经济区区域科技合作框架协议在蓉签署。打破区域分制之墙,八市科技部门的抱团结盟,将在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标准共定、基金共设的合作框架之下,真正延伸科技成果转化的“半径”,力促区域科技创新合作,并最终以自主创新为动力,为成都经济区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强有力的创新支撑。
●2010年8月30日,在《成、德、绵规划合作框架协议》签字仪式上,公布了《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2009-2020)》。按照规划目标,到2020年,成都平原城市群将成为西部综合实力最强的城市群。
●2010年9月,四川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工作会议上提出,要规划建设天府新区,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2010年12月22日,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八地金融工作办公室在成都签署了《成都经济区金融合作备忘录》(简称《备忘录》)。按照该《备忘录》,从2010年12月22日起,八个城市在金融管理、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业务和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等领域21个方面展开的金融合作正式启动,推动成都经济区金融一体化进程。该《备忘录》的签订,预示着成都经济区今后将在金融领域打破行政区域限制,将八城市当成一城看待,让市民享受更便利的金融服务,最终实现成都经济区金融同城化。
●2011年9月9日,成都、绵阳、德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市的就业局共同签署了《成都经济区就业服务区域合作协议》,促进区域性城乡劳动者的充分就业和跨城区流动就业,逐步实现8地的就业服务“同城化”。
●2012年2月1日,成都经济区成都、德阳、绵阳、遂宁、乐山、雅安、眉山、资阳8市开始统一使用《成都经济合作区域通用门诊病历》,以方便区域内患者的就医,降低就医成本,经济合作区域内的外地病人到成都就医不需要再购买新的门诊病历,第一时间即可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2012年1-8月,成都经济区即成都、绵阳、德阳、乐山、眉山、资阳及雅安等七市实现合同外资额同比增长10.4%,占全省84.8%,新批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企业占全省80.3%,四川现代汽车、中新(成都)创新科技园及四川泉恩高科技管业等三家公司投资总额超过两亿美元;成都经济区作为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外商投资实际到位同比增长24.1%,占全省93.2%。成都经济区对引领全省外商投资,实现区域聚集发展,贡献极其突出。
㈡ 成都为什么能成为互联网热点城市
成都的经济水平不高,但是成都的建筑上既有现代的繁华商业街区,也有着古色古香的街道,还有不少的文艺小店,同时美味的川菜也吸引了不少人,较低的消费水平,让很多让人来成都旅游都可以玩的很巴适,正是因为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成都,人多了,在微博和朋友圈的出现频率就高了,各大网红也纷纷来成都,就这样,成都也就经常成为了网红城市。
㈢ 为何说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国
“天府之国”即成都平原,都江堰是秦国修建的一项很重要的水利工程。之所以大家认为都江堰成就了“天府之国”,是因为自从修了这个水利工程后,蜀地从“穷山恶水”变成了物产丰饶的“黄金”宝地。
李冰和他的儿子率一众人等修建了都江堰,让蜀地从“穷山恶水”发展为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可谓功不可没。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不断修整和维护都江堰,并提高了都江堰的灌溉面积,让两岸百姓获益良多。
㈣ 询问成都发展
“ 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 ”
东进:全面借鉴雄安新区,生态优先,中低度开发。东进的 “ 进 ” 字十分有扩张的意味,因此,许多人也都认为:未来,城东将成为成都的 “ 第二主战场 ” 。在《成都总规2040》中,我们也可以发现成都东进将充分借鉴雄安新区的规划经验及特色。不同于传统新区的理念,雄安新区的规划重点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是生态优先,第二是特色营城,第三是绿色智慧,第四是人民中心。
相比较,成都东进区域本身是有非常良好的生态本底,因此在此次规划中,是有着以生态优先为基本的原则,通过进一步构建以龙泉山和沱江为骨架的生态安全格局,来构建一个渗透整个东进全域的生态绿线、网络化的生态廊道。
同时,东进区域的整个开发强度是以中低强度为主,以多层和中高层的建筑为主,也将尽量保持建筑和自然丘陵和地形之间的一个协调和呼应,避免建设成现在中心城区的高楼林立的状态。虽然没有此起彼伏的高楼大厦,但这样与生态自然相呼应的规划设计别有一番味道,十分令人期待五年、十年后的城东。
西控:不是 “ 控制 ” ,而是 “ 西提 ” !
西控究竟从哪方面来控?目的是什么?究竟是控制还是要做提升?许多人之前对于西控的理解就是“控制”、“停滞不前”,字面上是西控,但实际是希望“控”这么一个手段,实现整个西部区域的更好的发展。
据悉,西控区域包括成都周边八个市县,面积7000多平方公里,占市域面积50%,涵盖了都江堰精华灌区和水源涵养地,是成都非常重要的生态区。因此,此次西控战略的核心重点是希望通过控制开发强度、控制产业门类、控制产业红线,以控来实现整个西部区域更好品质、更可持续的发展。
在控制产业门类方面,提出:西部区域重点是发展绿色、低炭、科技产业。鼓励发展一些低能耗、低污染、环境友好型的产业,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跟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引入旅游、文化康养以及创意科技等等新兴产业。
西控规划中一个非常重要举措,提出优化轨道交通线网。通过优化我们轨道交通线,选线和站点的设置,将沿线的特色镇和站点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轨道交通来带动西部区域更好的发展。
北改:提升区域城市品质
对于北改区域,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这里的北改不是我们以往意义的北改,而是成都北部区域,包括青白江、新都部分区域等。未来北改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提升区域城市品质上。
此次北改规划的亮点,也重点提出了 “ 三提升,四强化 ” 的规划策略。
三提升:提升宜业宜居的社区环境;提升支柱产业的能级;提升市域的生态屏障功能。
四强化:强化铁港文化的枢纽功能;强化首位城市的带动作用,重点是推动整个北部区域,以北向的德阳、绵阳共建一个产业集群,来推动城市区域的协同发展;强化区域快速高效的交通支撑;强化天府文化的挖掘和展示。
在北改的规划实施亮点中、在优化城市形态上整体降低区域的开发强度、针对一些老工业基地、老旧居住区、棚户区等进行改造以及划定了4类8个城市设计的重点区域(包括新都的北湖,凤凰山片区等)。
据悉,在交通方面,北改区域规划将构建4横11纵快速交通骨架,实现1高1区域高快速路达到南拓区域水平。
中优: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能级
就在前段时间,规划部门披露了《成都市“中优”规划优化方案》,这也是“十字方针”中首个完成的规划落实成果。而作为中优先行区,其中心城区两江环抱区目前多个项目即将启动。(“中优”先行区,宽窄巷子二期、文殊坊等在内的多个项目启动在即!)
对于中优的规划,这一块重点是三减和三增:减少我们的居住人口,减少开发强度,逐步疏解一些非核心的功能。增加文化功能,相应补齐公共文化设施短板;增强旅游业态,增强旅游的吸引力、竞争力;增加开放空间,并实现市民共享。
此外,针对开发强度、人口密度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将中优区域原有的产业外迁,而是叫产业结构的优化,也就是提升产业能级、提升产业层次,以产城融合的思路打造。比如,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的提升打造。
南拓:打造城市新形态
南拓区域早已成为成都人熟悉、无数大型开发商争先恐后入驻的区域。如今,南拓区域城市的规划更为明确了:着力打造绿色人文宜居、特色鲜明、独具魅力的城市新形态。并将从“培育新经济、塑造新形态、构筑新生活、区域协同发展”四个方面落实。
南拓将以城市设计加强形态管控,高水平打造天府大道文化景观轴,天府大道两侧将体现不同建筑风貌特征,符合“ 国际化 ” “ 现代化 ”定位。
在城建规划方面,南拓区域将城市中轴线、城市中心区、滨水地区、产业园区等划定为重点区域,开展城市设计;沿城市轴线、水系、山体、绿地、道路等区域划定天际线重点控制片区,开展天际线设计,构建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显山露水的城市天际线;突出城市色彩规划控制。
㈤ 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行的发展与成就
随着国家开发银行的改革发展和业务推进,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的主要职能不断丰富,业务领域明显拓宽。从重大项目建设到社会事业推动,从工业强省到旅游兴川,从县域经济发展到新农村建设,都能见到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的身影。近年来,在继续服务于“两基一支”领域的基础上,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加强了对惠民工程、中小企业、县域经济、新农村建设等城乡统筹发展领域的支持,并着力开拓教育、医疗、社区金融等民生领域,做到了国计与民生兼顾,强省与富民两促进。特别是在“5·12”地震以来,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快速反应、全行动员、多策并举,强有力地支持了四川省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截至2008年三季度末,国家开发银行四川分行已向四川省近900个项目累计发放贷款2093亿元,管理信贷资产总额达1615.87亿元。
㈥ 成都有哪些文化成就
开明王迁都成都
【开明王迁都成都】公元前4世纪,古蜀国开明五世(一说九世)废帝号称王,迁都赤里(今成都上南大街一带),建立庙宇,成都首次成为都城。
秦惠文王灭蜀
【秦惠文王灭蜀】公元前316年(周慎靓王五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蜀国内乱,蜀王派兵伐苴侯,苴侯求救于秦。秦惠文王派张仪、司马错伐蜀,古蜀国灭亡。
张若筑成都城
【张若筑成都城】公元前311年(周赧王四年,秦惠文王更元十四年)十月,秦惠文王派兵平定蜀国叛乱后,蜀守张若仿咸阳建制兴筑成都城,公元前310年(周赧王五年)九月完工。成都城分大城和少城,城曲缩如龟,成都因此又名"龟城"。
文翁兴学
【文翁兴学】西汉景帝年间(前156~前141),庐江文翁任蜀郡太守时,提倡教育,派人至京师太学学习,学成归来委以重任,并在成都城南修建石室学宫(在今成都石室中学),重奖品学兼优的学生,开蜀中官府办学之先河。
刘备成都称帝
【刘备成都称帝】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刘备领军灭刘璋,自领益州牧。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与魏、吴成三国鼎立之势。蜀汉于公元263年被魏攻灭。
李特、李雄据成都
【李特、李雄据成都】西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十月李特率众攻占成都,建立农民政权。公元306年,其子李雄在成都称帝,国号"大成"。公元338年其后继者改国号"汉",史称"成汉"。"成汉"政权前后历6世,至东晋穆帝永和三年(347)国亡。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
【唐朝皇帝避居成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因"安史之乱",玄宗入蜀避居成都。玄宗返长安后,唐朝政府升成都为"南京"。唐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起义,僖宗避乱入蜀,在成都居住3年。
浣花夫人卫成都
【浣花夫人卫成都】唐代宗大历三年(768),泸州兵马使杨子琳趁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崔宁奉诏入朝之机,乘虚突袭成都。崔宁之妾任氏(人称浣花夫人)出家财募众数千人,自帅以击之,杨子琳败走,成都得保。任氏护卫成都有功,朝廷封她为冀国夫人。成都人奉她为守护女神,后在成都西部浣花溪畔兴建了浣花夫人祠。
芙蓉花开成都城
【芙蓉花开成都城】五代后蜀后主孟昶喜赏名花,偏爱芙蓉,下令在都城成都的城墙上遍植芙蓉树,并派专人护理。后人继承此俗,遍地栽植芙蓉树,每到秋季,芙蓉花开,满城锦绣,花香四溢,成都因此得名"芙蓉城"。芙蓉现为成都市市花。
三范修史
【三范修史】三范指北宋学者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范镇参加纂修《仁宗实录》、《起居注》、《新唐书》、《类编》等书;范祖禹是范镇侄孙,纂修了《神宗实录》、《唐鉴》,并担任司马光修撰《资治通鉴》的主要助手;范冲是范祖禹长子,曾主持重修宋神宗、宋哲宗两朝实录。三范在中国史学、文学史上均占有重要地位,范祖禹所撰的《唐鉴》12卷,被誉为"深明唐三百年治乱"的史学名著。
设置益州交子务
【设置益州交子务】"交子",中国最早的纸币,是商人之间货款的支付凭证。"交子"最早出现在公元1008年,初在成都民间发行流通。北宋仁宗天圣元年(1023),宋朝政府在成都设置益州交子务,统一管理交子的发行与流通。
张献忠据成都
【张献忠据成都】清顺治元年(164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张献忠攻占成都,建立大西农民政权,改元大顺,自称大西王。
石达开就义科甲巷
【石达开就义科甲巷】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率兵入川,攻成都未成,在大渡河紫打地(今四川石棉县安顺场)被清军诱俘解至成都,同治二年五月初十被杀于成都科甲巷。
创办尊经书院
【创办尊经书院】清同治十二年(1873),四川学政张之洞集资在成都文庙街西侧石犀寺附近修建尊经书院,光绪元年(1875)春建成开学。书院以人才荟萃著称,王运、宋育仁等曾先后担任书院山长。尊经书院培养出了大批人才,近代四川诸多"蜀学鸿儒"和杰出人物,如杨锐、廖平、宋育仁、蒲殿俊、张澜、吴虞、吴玉章等均曾是书院的学生。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书院扩建为四川省高等学堂(四川大学前身)。
创办四川机器局
【创办四川机器局】清光绪三年(1877),四川总督丁宝桢在成都东门下莲池创建四川机器局,次年建成投产,这是四川最早的军用工厂。后规模不断扩大,辛亥革命后改称四川兵工厂。四川机器局是洋务运动在四川最突出的成果,客观上刺激了四川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四川保路风潮
【四川保路风潮】清宣统三年(1911)五月九日,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当劫夺商办铁路的"上谕"传到成都时,立即遭到成都立宪派的强烈反对。同年六月,清政府与英、美、法、德四国银行团签订"借款合同",其夺路款、卖路权的阴谋完全败露,成都绅商于六月十七日在岳府街铁路公司成立保路同志会,誓死"破约保路",保路风潮迅速由成都扩及全川。九月七日,四川总督诱捕保路同志会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人,屠杀请愿民众,制造"成都血案"。九月八日,成都附近的保路同志军揭竿而起,围攻成都,全川同盟会员借机发动了武装起义。四川保路风潮成为辛亥革命的导火线。
日军轰炸成都
【日军轰炸成都】抗战期间,日军多次轰炸成都,其中大规模轰炸有两次。1939年,成都市中心遭日机轰炸,数百平民被炸死。1941年,日机108架对成都实施大轰炸,死伤1000余人。
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
【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成都。1950年1月6日,成都市人民政府成立,周士第任市长。
㈦ 成都有多少年历史
成都距今有2385年的历史。
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市,特大城市,是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亦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中国十大古都之一。
公元前四世纪,开明王朝九世以“一年成邑,二年成都”,故名成都;先后有7个割据政权在此建都;一直是各朝代的州、郡治所;汉为全国五大都会之一;唐为中国最发达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史称“扬一益二”;北宋是汴京以外的第二大都会,发明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
成都拥有都江堰、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等名胜古迹,是中国最佳旅游城市。
2019年5月,成都获得2025年世界运动会举办权。
(7)成都发展成果扩展阅读
成都的历史文化
方言
成都市方言分布情况: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武侯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和金堂县的大部分地区讲西南官话-成渝片;邛崃市、崇州市,大邑县、蒲江县和新都区、温江区、都江堰市、郫县、双流区、新津县的大部分地区讲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
部分地区讲东北官话;锦江区、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温江区等区和各个县市的少数乡村讲客家语(该地称土广东话),以市郊洛带镇为中心的周边十几个乡镇最多;金堂县少数乡村讲湘语;都江堰市部分地区讲羌语。
宗教
成都市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5种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五斗米教于成都大邑鹤鸣山,为中国道教之始。佛教传入也很早,东汉末即已传入成都。
伊斯兰教于明代传入成都,至今也有600多年历史。天主教和基督教分别于明崇祯十三年(1640年)和清光绪七年(1881年)正式传入成都。成都有宗教活动场所178处,共有宗教教职人员1509名。
㈧ 成都市过去五年取得的主要成就
1、高速铁路运营里程突破1.6万公里,居世界首位。
2、建设了一批跨流域调水和骨干水源工程。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数字广播电视网、卫星通信等设施建设加快,逐步形成了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国家干线传输网络;
3、推动了三网互联互通和业务融合。
㈨ 改革开放以来成都市的变化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大为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和 “九五”计划期间,成都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又上新台阶。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10亿元,提前实现本世纪末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农业经济全面发展,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90万吨以上;工业经济在改革中稳步发展,工业增加值1997年达到387.2亿元;商贸、金融、交通、运输、邮电、房地产、旅游等第三产业迅速发展。1997年产业结构调整明显,一、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分别为12.1%、45.2%、42.7%。
成都市加快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建设,增强了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全市现有各类科技人员44万人,1997年可转化科技成果应用率由1987年的36%上升到69%,科技进步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87年的30%上升到43.7%; 1997年,生产资料和消费品市场达783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397.8亿元,年成交额上亿元的商品市场达25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983年的27.3亿元发展到410亿元;全市共有国内金融机构1582个,外资金融机构在蓉办事处10个, 1997年金融机构存款余额891.9亿元,贷款余额为702.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8%和15.7%,最近中央政府决定,在成都设立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管辖四川、云南、贵州、西藏; 1997年铁路完成货物周转量199.6亿吨公里,旅客周转量210亿人公里,公路总里程5300公里,公路密度43.1公里/百平方公里,位于成都的西南航空公司航空运输能力居全国第四位。1997年市内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18万门,全市电话用户超过100万户。
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挥特大中心城市作用。
成都市提出了“改革立市、开放强市、科教兴市、依法治市”的跨世纪战略方针。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是,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全面完成“九五”计划,确保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三番;城乡人民小康生活更加宽裕;经济、社会、人口和环境协调发展,逐步把成都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强、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进步的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重点要抓好“三中心、两枢纽”的建设,不断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发挥成都省会城市和特大中心城市的作用;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地方特色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格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开发区示范带动作用,改善全市的软硬投资环境,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大力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提高城市现代化程度;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跨世纪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市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坚持依法治市,切实提高政府机关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三、内外开放兼顾,加强经济合作。
成都市把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摆到同等重要地位,一方面以改善投资环境为重点,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以招商引资为重点,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以提高效益为重点,努力扩大对外贸易;以培育体制新区、经济强区为重点,加快开发区建设;另一方面通过联合协作,加强与各城市和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的联合协作,推动商品流通、科技交流、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加强同毗邻省区市、长江流域经济带的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合理选择和接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