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根据任务要求、勘察阶段、工程特点和地质条件等具体情况版编写,并应包括下列权内容:
1.勘察目的、任务要求和依据的技术标准;
2.拟建工程概况;
3.勘察方法和勘察工作布置;
4.场地地形、地貌、地层、地质构造、岩土'性质及其均匀性;
5.各项岩土性质指标、岩土的强度参数、变形参数、地基承载力的建议值;
6.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水位及其变化;
7.土和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8.可能影响工程稳定的不良地质作用的描述和对工程危害程度的评价;
9.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的评价。
2. 工程地质勘察的勘察的成果有哪些
序言 第一章勘察区概况
第二章勘察区地质环境问题
第三章勘察区地质评价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
第五章结论与建议
3. 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工作内容与主要成果
李寅等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危机矿山勘查实物成果集成项目的工作内容,总结了取得的主要成果,论述了成果特点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 危机矿山;勘查;实物地质资料;集成
一、前言
为了在有资源潜力和市场需求的老矿山周边或深部,新发现并查明一批储量,延长危机矿山服务年限,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规划纲要(2004~2010)》,国土资源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成立了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领导小组和项目管理办公室,组织实施“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工作(以下简称“危矿专项”)。
我国自2004年开始,至2011年,共在230个危机矿山开展了深部找矿勘查工作,累计投入资金31.9亿元人民币,完成钻探工作量249×104m。危矿专项取得了重大成果——获得了一批资源储量,使矿山平均延长开采年限17年,稳定矿山职工约60万人;危矿专项除了使一批老矿山重新焕发生机,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外,还在勘查技术和成矿理论、找矿预测方法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面提升了我国深部找矿能力。
危矿专项在取得多方面丰硕成果的同时,获得了十分丰富而又特别珍贵的实物地质资料。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不仅是危矿专项成果的实物见证,同时也是反映我国主要固体矿产矿床特征和成矿类型的实物代表,具有重要的保存意义和开发利用价值。为了使危矿专项取得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管和开发利用,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以下简称“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展了“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成果集成”工作。
在危矿专项办公室领导下,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精心组织实施该项工作,并得到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危矿勘查主管部门、实施单位、矿山以及众多专家的支持帮助,圆满地完成了任务,于2012年12月提交了成果报告。该项工作成果得到危矿专项办公室和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获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先进集体”称号;成果集成报告得到终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评为“优秀”。
根据该项工作成果报告,笔者撰写了此文,简要介绍工作内容与工作方法,总结工作成果,供相关工作借鉴。
二、目标任务与主要工作内容
1.目的意义
收集典型矿山代表性岩(矿)心,同时采集系列标本和大标本,进行整理、建档、著录、数字化及实物展示与信息集成,使危矿专项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长久保管;建立危矿专项实物地质资料成果档案,充分展示危矿专项取得的显著成果和突破性进展;丰富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库藏,完善全国典型矿山实物地质资料体系,为提供社会服务建立基础。
2.目标任务
全面跟踪危矿专项实施进展,系统收集全国主要固体矿产大中型矿山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对所收集实物地质资料进行初步研究与成果集成,为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专项提供实物成果资料,服务于社会。
3.主要工作内容
(1)实物地质资料采集
主要采集危矿勘查实物地质资料。具体工作内容是:在危矿勘查项目中,选择找矿成果突出的典型矿山(新增矿产储量巨大,或在勘查技术方法、成矿理论、矿产预测与深部外围找矿等方面取得突破进展的矿山),每个矿山选取1~3个代表性钻孔,收集全孔岩心或重要孔段岩心,同时采集一套反映矿石类型、围岩与蚀变特征的系列标本,再采集1~3块代表矿床主要矿石类型的大型标本;另外,为了说明实物来源及矿山地质矿产条件,收集相关的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影像资料,形成相对完整的实物地质资料系列。
为了丰富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本项目除重点采集危矿勘查实物地质资料外,还适当开展其他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工作,主要包括:中国主要含煤盆地和主要煤田代表性煤样品;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非金属、稀有金属矿山代表性矿物标本;湖南、贵州重点矿集区矿物晶体标本。
(2)实物地质资料库藏管理与数字化
实物地质资料整理工作包括:核查、清洁、倒箱等。
实物地质资料库藏工作包括:登记、上架等。
实物地质资料建档、著录工作包括:编号、编制目录,著录实物地质资料类型、数量、产出背景、相关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摘要(说明)等。
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工作包括:岩心扫描、图像处理、绘制钻孔柱状图;标本照相;相关文本资料数字化等。通过该项工作,建立矿山实物地质资料档案和数字化实物地质资料成果。
(3)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展览展示
实物地质资料成果展示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①开辟展厅,陈列典型矿山岩心、标本,配合图像和文字说明,展示危矿勘查实物成果,反映危矿勘查突破性进展和显著成绩;②大标本保护与展示,即建设大标本园,对大标本进行清洁、保护和陈列,制作标本园说明和标本描述。
(4)典型矿床实物标本物性测定与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及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效益评估研究
A.典型矿山实物标本物性测定
选取典型矿山的代表性岩心和大标本,测定密度、磁化率、剩余磁化强度、电阻率、极化率、波速、放射性等参数;总结物性测定和参数统计方法,制定《馆藏实物标本物性测定方法与技术要求》。
B.危矿专项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研究
研究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方法和表达方式,开发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
C.危矿专项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效益评估研究
研究实物地质资料效益评估理论方法,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模型,选择典型矿山进行实验性评估实践。
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见图1。
图1 危机矿山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成果集成工作内容与流程示意图
三、取得的主要成果
1.危矿勘查专项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
在230个危矿勘查项目中,筛选收集了116个典型矿山的254个钻孔125469 m岩心,采集了3811件系列标本和174块大型矿石标本。
(1)采集实物地质资料的矿山(项目)具备的特点
1)找矿成果突出,新增矿产资源储量达到超大型、大型、中型矿床规模的矿山。
2)在矿床区域组合、矿床分带特征、成矿构造与成矿地质作用、成矿流体标志研究等方面取得突破性新发现、新认识的矿床。
3)在其他方面是具有典型意义的矿床。
(2)在勘查项目(矿山)中,收集下列钻孔的岩(矿)心
1)主勘探线或矿体连续性好的勘探线上的钻孔。
2)穿过主要矿体、能够反映主要矿床类型及矿床特征的钻孔。
3)尽可能选择矿石类型和围岩以及主要蚀变类型齐全的钻孔。
4)优先选择深孔和岩心采取率高的钻孔。
(3)根据条件采集系列标本
1)不同开采区段和开采水平段的矿石标本、岩石标本、地层标本。
2)反映矿石类型、围岩与蚀变特征及矿床成因、成矿方式、构造条件的标本。
(4)采集的大型矿石标本具备的特征
1)位于主采矿层内。
2)含矿品位较高,代表该矿床主要矿石类型。
采集实物地质资料的矿种主要包括:铁矿(共17个),成因类型包括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等,代表性矿床有辽宁弓长岭铁矿、湖北大冶铁山铁矿等;铜矿(共25个),成因类型包括矽卡岩型、受变质型、沉积改造型等,代表性矿床有辽宁抚顺红透山铜锌矿、湖北大冶铜录山铜矿等;金矿(共30个),代表性矿床有山东招远玲珑金矿,山东莱州新城金矿等;其他矿床,如铅锌、钨、锡、锑、钼、镍、铬、锰、铝、银、磷等,成因类型包括沉积型、热液脉型、石英脉型等,代表性矿床有云南个旧大箐东锡矿、湖南冷水江锡矿山锑矿、广东韶关大宝山钼多金属矿、西藏曲松罗布莎铬铁矿、云南鹤庆小天井锰矿等(表1)。
表1 危矿勘查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统计
采集实物地质资料的矿山分布在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除辽宁、河北、山东、安徽、陕西、江西、湖南、广东、四川、云南等东部、中部省(区)外,还包括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北部、西部地区。
从矿山分布特征看,采集项目广泛分布在主要成矿区(带)上。
2.煤炭样品与矿物标本采集
(1)中国主要煤田煤炭样品采集
在我国13个煤炭基地的40个重点煤矿区采集了106件标准样和系列样品。系列样品包括:反映煤化作用的煤级系列样品;表征煤岩基本属性的宏观煤岩类型系列样品;显示煤体构成特征的煤的结构、构造系列样品(表2)。
表2 采集的煤炭样品
采集煤炭样品的矿区覆盖东北、华北、西北、西南和东南地区。采样层位包括石炭-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古近系和新近系。
对样品进行了整理、描述、显微组分照相以及工业分析、显微组分鉴定、镜质组反射率测定。
(2)矿物标本采集
在新疆阿勒泰地区采集非金属、稀有金属矿物标本20 种、155块;在湖南、贵州重点矿集区采集矿物晶体标本和富矿标本81件。
3.实物地质资料数字化与成果展示
完成42个矿山、88个钻孔、46509.16 m岩(矿)心的扫描工作。
开辟了大约300m2的展厅,展示了55个危机矿山勘查实物成果,包括代表性岩(矿)心、系列标本及相关图件和文字说明。
建设了占地约30亩的大标本园,陈列了60个矿山的127块大型矿石标本。
4.典型矿床实物标本物性测定及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与效益评估研究
完成3个典型矿山、1552个岩心标本、29件大型矿石标本的11项物性参数测定,编写了《馆藏实物标本物性测定方法及技术要求》;开发了危机矿山勘查实物地质资料信息集成系统,编写了系统管理与使用手册;收集了30个危机矿山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成果,对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效益进行了试评估。
四、成果的突出特点与应用价值
1.突出特点
(1)系统性、完整性
本项目工作取得的成果,不仅涵盖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馆藏管理、利用服务的全部内容,而且涉及每一过程的各个环节——在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收集方面,不仅筛选收集了典型矿山的代表性钻孔岩(矿)心,而且专门采集了系列标本和大型矿石标本,还收集了相关成果资料与原始资料,并专门编写了采集报告,从而形成了完整的资料体系;在馆藏管理方面,除了整理入库、保管外,还进行了编目、著录、扫描、数字化;在利用服务方面,开发了服务产品,针对地质勘查、科学研究和专业教学、科普宣传需要,开展了全方位的社会服务。
(2)开拓性、创新性
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已有几十年或更长历史,但远落后于地质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02年国务院发布实施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2008年国土资源部发布实施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成立了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建设了国家实物库,基本落实了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责任及委托保管工作;但在此项目实施前,实物地质资料库的藏品寥寥无几,馆藏管理和服务利用工作也刚刚起步。在这种情况下,本项目开启了我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业务工作的先河,因此,本项目各项工作均为开拓性工作,取得的成果均为首创性成果。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①首次系统采集了我国典型矿山代表性岩(矿)心和系列标本、大型矿石标本,实现了地质勘查项目实物地质资料汇交;②首次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编目、建档、著录、岩心扫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建立了首份地质勘查专项实物成果档案;③系统总结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与馆藏管理工作经验,首次建立了技术要求与工作方法。
(3)科学性、先进性
本项目开展的各项工作贯彻了《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采用的工作方法符合地质资料与科技档案管理的基本理论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特点,岩心扫描以及信息集成等工作采用的数字化、信息化技术体现了地质资料管理的最新技术。
(4)推广性、应用性
本项目取得的成果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在实物地质资料采集方面,本项目实现了项目管理与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有机结合,即由危矿办牵头协调,通过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省级危矿勘查主管部门、危矿勘查项目(矿山)、有关专家的相互配合,顺利完成了实物地质资料筛选采集工作。这种模式和机制,可推广应用到其他地质工作(特别是大型地质专项)的实物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工作中。本项目建立的馆藏管理技术方法与工作制度,可推广应用于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及委托保管单位。
2.项目成果意义和应用价值
本项目成果对于危矿勘查、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建设以及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都具有重要意义。
1)通过本项目,使危矿勘查取得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得到有效保管和科学管理,而且形成了系统的实物地质资料档案,进一步反映了危矿勘查取得的突破性进展。本项目成果成为危矿勘查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实物地质资料中心被国土资源部授予“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先进集体”称号。
2)本项目是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奠基性工作,采集的实物地质资料极大地丰富了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藏品,成为国家实物地质资料库藏体系的基础;本项目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信息,是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的重要信息资源,为实物地质资料中心的社会化服务提供了基础。
3)本项目是我国实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的第一个大型地质勘查工程,建立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工作模式,可在其他地质工作项目中推广应用;总结的馆藏管理技术方法,可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对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管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4. 勘查示范成果总结
云南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采用多种勘查方法组合,对典型示范区进行勘查研究,共完成1∶5万遥感解译1900km2,1∶10万遥感解译4482km2,1∶5万水文地质调查2042km2,1∶1万专门水文地质调查61km2;采用音频大地电场法、EH-4电导率成像系统、高密度电法完成物探剖面测量1853m、物探点344个;布置实施探采结合井270口,完成钻探总进尺9932.80m,抽水试验181 层/次,采集、测试水样82件;建立地下水动态观测点18个。取得的成果主要有:
(1)更新了红层地下水资源的价值观。
按照一般水文地质调查评价的标准,红层含水层往往富水性很弱,通常认为这些含水岩组中的地下水不具有开采利用价值。而这些含水岩组分布区往往又是严重缺水的地区,长期的忽视使这些地区的地下水资源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开发利用。通过红层地下水勘查示范,使红层地下水资源的价值得到了重新认识。根据农村生活需水量小和红层含水层富水性普遍弱但分布广泛的特点,采用经济适用的钻探工程、抽水设备和供水方式,以解决红层缺水地区农村生活用水为主要目标,兼顾发展庭院经济用水需求,红层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对于广大红层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深化了对红层地下水富集规律的认识。
示范区岩性组合复杂,往往出现不同类型的含水层在空间展布上相互叠置、交错分布的情况。但在总体上,地下水的富集仍主要受水文地质因素所制约,即岩性是地下水赋存、富集的基础,构造是地下水赋存、富集的控制因素,地貌是地下水形成和运动的必要条件。构造和地形上的双重盆地是最有利的富水块段形成区;厚度大、分布连续的砂岩是红层区主要的层间裂隙含水层,可形成规模较大的富水块段;可溶蚀成分含量高,易形成溶孔、溶隙的钙质泥岩、钙质粉砂岩和泥灰岩、泥质白云岩等地层,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是红层重要的含水岩组;缓倾角地层区,在同等深度内钻孔揭露的含水层数较多,钻井涌水量较大,成为解决人畜饮水困难的有利地段;丘陵、谷地区的低矮岭脊不具地下分水岭功能,地下水可从较高谷地顺岩层补给邻近的低谷,使丘陵区成为红层地下水的富集区;红层区褶皱发育,背斜轴部张裂隙发育、地下水易在背斜转折端富集,特别是背斜谷地区往往可获得较大钻井涌水量。
(3)基本掌握了红层地下水的开采潜力及开发技术条件。
1)盆地、丘陵宽谷区往往是地下水的富集地带,也是村落密集、缺水问题严重的区域,两者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可利用盆地、丘陵宽谷区相对较为富水、地下咸淡水界面埋藏深、垂向上可开发利用的空间较大的有利条件,通过适宜的勘查开发方式解决农村缺水困难。
2)云南红层区泥质岩分布广泛,往往也是缺水村庄分布集中的地区,但泥质岩中砂岩夹层分布普遍,裂隙发育,赋存一定量的地下水,与缺水村庄具有较好的对应性,因而泥质岩中的砂岩层间裂隙水对于解决农村饮用水困难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潜力。
3)云南红层风化层分布零散,厚度变化大,风化裂隙多被泥钙质充填,赋存的风化裂隙水有限,单井出水量普遍较小,且枯、雨季水位变幅大,枯季多出现吊泵现象,故仅仅依靠浅井开采风化裂隙水解决农户用水效果较差。
4)目前探采井比较密集的区域,最大开采水量约为补给资源量的40%,且小于允许开采量;探采井稀疏的区域,可将井孔涌水量作为允许开采量,能满足农村供水的资源需要,探采井和观测井水位动态稳定。开采红层地下水解决农村生活用水困难在资源上是有保证的。
5)浅丘平坝、河谷低阶地、谷地底部的浅埋藏松散层孔隙水、风化裂隙水适宜采用浅井开采;缓丘平坝、河谷阶地、丘陵台地埋深40~60m的层间裂隙水、溶蚀裂隙孔隙水适宜采用中深井开采;低山丘陵区埋深60~90m的层间裂隙水、溶蚀裂隙孔隙水适宜采用深井开采。
(4)初步评价了红层地下水的防污性能。
勘查示范区多为河谷、盆地和丘陵区,地表冲洪积粘土和残坡积层分布较广,基岩中泥质岩较多,红层地下水的天然防污性能总体较好。其中,覆盖和埋藏型层间裂隙水和溶蚀裂隙孔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较好,裸露型风化裂隙水的天然防污性能较差。
(5)加深了对咸水分布特征的认识。
根据岩石化学成分、岩性组合和地下水水质的差异,通过剖面对比和实测,在地层含盐层较多的大姚示范区进一步细划出含盐岩性段,缩小了咸水分布的范围,再通过探采井验证,基本掌握了咸水分布规律,在含盐地层中寻找淡水取得初步成效。在大姚县夏家坝团山含盐地层区实施探采井24口,成井23口,其中可饮用水井9口,占成井数的39.1%。获得总涌水量1074.6m3/d,其中可饮用水量483.5m3/d,占总涌水量的45.0%。
(6)形成了有效的红层地下水勘查方法体系。
通过示范实践证明,所采用的勘查方法简易适用,取得的成果精度能够满足红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掌握开发技术条件和防污性能,布置开采井、设计和施工的要求。以勘查示范成果为依据,布置实施的开发示范井成井率达97.4%,单井出水量5.0~243.4m3/d,获得总水量7536.9m3/d,解决了示范区13201人的饮用水困难。
(7)总结了红层地下水勘查的工作要点。
1)云南红层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分布不均,缺水村庄往往处在地表缺水、地下水贫乏的地区,且为农户提供生活用水的供水井不能离村庄太远,可供找水布井的范围有限。因此,红层地下水勘查首先应明确目标,由面到点,在调查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重点是查明构造的形态、含水层的空间展布、厚度、边界条件、有利于补给汇流的地貌特征等,圈定富水块段,研究富水块段地下水的富集特点和规律,紧密结合需水量大小确定适宜的开采目的层和井位。
2)钻探是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耗资最大的勘查手段,应充分发挥物探快速、经济的优点,在地质和物探成果基础上合理布孔,以减少钻探工作量,经济合理地完成勘查工作;钻孔深度以揭露含水层、满足开采量要求为原则,避免因限制孔深而导致达不到目的的情况发生。
3)地下水动态与均衡研究工作是一项追索历史和预测未来的工作,观测效果的好坏对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影响较大。对农村分散供水勘查来说,地下水动态观测一是要合理布点,除利用开采孔外,在重要区段还应设适量的专门监测孔,并尽可能采用自动监测装置进行监测;二是要责任到人,并定期督促检查,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云南红层严重缺水地区地下水勘查示范,为红层地下水勘查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方法和经验,勘查总体方案布置合理、成效显著,可在红层地下水勘查与开发中推广。鉴于红层水文地质条件的差异性和勘查示范点的局限性,在推广利用时尚应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和完善。
5. 化探勘查成果
(一)土壤化探结果
对矿区局部地段进行地表1∶5000土壤化探,线距100m,点距40m,化探面积约1km2,共圈出10个金异常,其中Au1、Au2号异常分别与金矿体及矿体南西侧的硅化带相对应,Au3、Au4、Au5、Au6、Au7 共5个异常分别与黑云斜长花岗岩中的辉长闪长岩或闪长岩的出露空间吻合,这种岩脉附近常伴有石英细脉沿张裂隙充填,Au8异常与矿体北东侧零星出露的石英脉带有关,并有稍许位移,Au9和Au10异常位于覆盖区(图2-24)。
总之,通过1∶1万地质草测及土壤化探,区内土壤化探Au异常规律性明显,与区内地质体、石英脉体等重合性好,具有明显的指导找矿意义。
图2-23 吉拉拜金矿脉地质草图
(二)地电化学测量结果
为了解决吉拉拜金矿深部的找矿问题,由桂林工学院在吉拉拜金矿区约0.6km2范围内按120×20m测网布置8条剖面开展了面积性地电化学详查找矿研究工作,结果在测区发现了具有找矿前景的地电提取Au异常4个,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4个。
图2-24 新疆布尔津县吉拉拜金矿区土壤化探异常平面图
1.地电提取金异常分布及特征
地电化学测量结果对230个数据统计算出该测区地电提取Au元素的背景含量为10×10-9,由此按>20×10-9为外带,(20~40)×10-9为中带,大于40×10-9为内带的三级浓度分带标准,在区内圈出了4个地电提取Au异常,Au异常编号从测区东往西依次为D1、D2、D3、D4(图2-25)。
(1)D1号Au异常:异常位于测区最东部。出现在J1、J2、J4、J6、J8线的1~5号测点范围内,呈长条带状NW-SE向展布,长500多米,平均宽约20m,异常强度为38×10-9~113×10-9,异常高出背景3~11倍,异常浓度分带明显,异常最高值113×10-9出现在J2线的1号测点位置,在异常通过的J4线1号测点和J8线5号测点处地表发现有石英脉露头出现。
图2-25 新疆布尔津县吉拉拜地区地电提取金异常平面图
(2)D2号Au异常:异常位于测区基线以东,呈树枝状NW-SE向展布长达900余米,贯穿整个测区,异常最宽处达15余米,强度为20×10-9~2556×10-9,浓度分带明显,异常最佳浓集中心分布在J2、J4、J6、J8线的5~14号测点处,最高异常值位于J2线的11号测点,达2556×10-9,即2.5g/t,而且在该浓集中心地段,连续出现60×10-9以上的高值异常点7个,其中180×10-9~242×10-9的异常点3个,最佳异常浓集中心长350m,平均宽50m,在异常浓集中心通过的J2、J4、J6线的7号测点,在地表均见到有一定规模的石英脉分布。
(3)D3号Au异常:异常位于测区基线以西,呈香肠状NW-SE向展布长达900余米,贯穿整个测区,异常平均宽约100m,强度(20~1053)×10-9,高出背景2~100倍,三级浓度分带明显,异常最高值1053×10-9,出现在J2线的16号测点位置,次高值211×10-9出现在J1的17号测点位置,此两异常高值点分布的地段,正是位于正在开采的2号金矿脉位置,很显然该地段出现的Au异常应该是由2号矿脉或者是已开采完后的2号矿脉剩余的矿体引起。该异常的内浓度带发育较完整,一直向NW-SE向延伸,而且在J3线19号测点,J4线20号测点,J5线19号测点,J6线19号测点等异常浓集地段地表也见到很好的石英脉出露。
(4)D4号Au异常:异常位于测区SW角,呈长条带状,NW-SE向展布,异常分布规模较小,异常内浓度带发育不完整,最高异常值160×10-9,单点出现在J线的27号测点,平均异常强度仅50×10-9。
2.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及分布
吉拉拜地区测出的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分布范围较宽,按照5~10μs/cm,10~15μs/cm,大于15μs/cm 的3级异常分级标准,在测区划分出了4个异常,编号从测区由东往西依次为T1、T2、T3、T4号异常(图2-26)。
图2-26 新疆布尔津县吉拉拜地区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平面图
(1)T1号异常:异常位于测区东部呈一鲢鱼状,NW-SE向分布,异常规模不大,浓度分带不完整,仅在J3线的2号测点出现20μs/cm高值异常点,平均异常强度为6μs/cm。
(2)T2号异常:异常位于测区基线以东,呈蛇状,NW-SE分布,长达800余米,贯穿整个测区,异常平均宽约100m,异常强度为5.2~48μs/cm,浓度分带明显,异常浓集中心分布在J1、J2、J4、J6线的8~13号测点,最高异常值48μs/cm,出现在J2线的11号测点,与地电提取出现的最高Au异常11号测点相吻合,整个异常带的分布与电提取D2号Au异常相吻合,异常内浓度带长500m,宽25余米,在浓度带内连续出现几个30μs/cm的高值异常点,在这些高值异常点出现的地段,地表均见到石英脉分布。
(3)T3号异常:异常位于测区基线以西,呈香肠状,NW-SE向分布,长达900余米,贯穿整个测区,异常平均宽度为100m,异常强度为5.2~104μs/cm,浓度分带明显,最高异常为104μs/cm,出现在J2线的16号测点,异常分布形态、出现部位都与地电提取D3号Au异常极为相似,吻合完好,在极高值异常出现的地段,同样在地表见到石英脉露头分布。
(4)T4号异常:异常位于测区西部,呈长条带状,NW-SE向分布,异常强度不大,出现的高值异常点很少,仅在J2线的23号测点测出24μs/cm高值点一个,异常浓度分带也不完整,平均异常强度为6.5μs/cm,但异常分布还是具有一定规模,外浓度带长达900余米,平均宽50余米,基本与D4号地电提取Au异常相吻合。
3.地电化学异常的评价及找矿预测
经过对吉拉拜地区地电提取Au异常、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征的综合分析研究,按照异常的规模大小、强弱变化、吻合程度、异常分布的地质部位及其他一些地质因素,将区内的D2、D3号地电提取Au异常和T2、T3号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划归为Ⅰ类靶区,在该靶区内,两组地电化学异常分布范围大,其规模长度均超过900m,平均宽度也达100m以上,异常的三级浓度分带清楚,异常轴线均呈NW-SE向展布,与区内主构造线的走向相一致,两组异常形态很相似,呈雁行排列分布,异常都集中分布在同一地质位置,吻合性非常好,而且在该靶区内集中分布了多个高异常值,在J2线6~14号测点和15~18号测点,J4线的6~12号测点和19~22号点连续分布(60~200)×10-9以上的地电提取Au异常和连续分布18~40μs/cm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特别是在J2线的11号测点处,地电提取Au异常高达2550×10-9,土壤离子电导率异常值也高达48μs/cm。并且在这些高值异常区范围内,即基本都在每条线7~11号测点和19~21号测点处的同一地质部位,都见到石英脉露头(图2-27)。
图2-27 吉拉拜金矿Ⅰ、Ⅱ号矿体纵投影图(a)和吉拉拜金矿Ⅱ线剖面图(b)
通过对Ⅰ类地电化学异常靶区的综合分析,推测区内测出的两组地电化学异常均是由两组含Au的石英脉所引起,根据地电化学异常最佳浓度集中分布的位置来看,含矿主体部位应在J2、J4、J6线的6~13号测点范围内,并且在J2线11号测点测出的Au含量已达2.5g/t,推测在J2、J4、J6线的6~13号测点范围内,是最有希望找到具有一定规模的含Au石英脉矿体,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6. 主要矿种勘查成果——锡
新发现矿产地4处(图26),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8处(图27)。

图27 2008年锡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个数及勘查程度结构图
湖南省茶陵县锡田矿区普查,可新增锡资源量(333+334)18.9万吨,钨(WO3)11.2万吨。
7. 岩土工程勘察成果报告包括哪些内容
你是外行吗?如果是的话,我就跟你说一下主要的详细勘察报告成果吧,包括详细勘察报告书和对应的图表,就好比勘探点一览表,图例,勘探点平面位置图,岩土层综合描述,工程地质剖面图,综合固结曲线图,分层土工试验成果报告表,原位测试统计表,钻孔柱状图示例,对吧。详细勘察报告书里说的情况更是要结合当地的初步勘察成果来做补充或者删减,一般常见的内容有取得附有坐标及地形的建筑物总平面布置图,各建筑物的地面整平标高,建筑物的性质和规模,可能采取的基础形式与尺寸及其预计埋置的深度,建筑物的单位荷载或总荷载、结构特点和地基基础的特殊要求。查明不明地质现象的成因、类型、性质、分布范围、发展趋势及危害程度,并提出计算参数及整防治措施。查明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各岩土层的类型、成因、分布、深度、工程特性和坡度并对地基的稳定性、均匀性和承载力进行计算和评价。对需进行沉降计算的建筑物,提供地基变形计算参数并对建筑物的沉降、沉降差或整体倾斜进行估算和预测。在抗震设防烈度等于或大于7 度的场地,对饱和沙土或饱和粉土,应判定其地震液化势。查明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必要时还应查明地层的渗透性、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判定环境水和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判定地基土及地下水在建筑物施工和使用期间可能产生的变化和影响并提出防治建议。提供为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性计算和支护方案选择所需的参数,对基坑开挖、降水等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作出论证和评价。为选择桩的类型与长度、确定单桩承载力、计算群桩的沉降以及选定施工方法提供岩土工程参数。
我回答的这么仔细,请采纳吧,大佬
8. 主要矿种勘查成果——金
新发现矿产地73处(图31),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174处(图32)。
图31 2007年金矿新发现矿产地规模数量结构图(单位:处)

图32 2007年金矿完成阶段性勘查矿产地个数及勘查程度结构图
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详查,提交金(333)金属资源量42.7吨;(334)资源量40.0吨,阳山矿带(332+333+334)总资源量达308.1吨。
陕西省镇安县东沟金矿详查,获得金(331+332+333)资源量81.05吨,伴生银金属量104.87吨。
河北省张家口地区水泉沟—大南山二长岩杂岩体东部金矿地质普查,已控制金(333)资源量21.3吨。
黑龙江省东宁县金厂矿区及外围岩金普查,新增(333)资源量11.6吨,累计探获(333)资源量63.41吨,已达特大型规模。
山东省莱州市新立矿区村西矿段金矿勘探,探明金(333及以上)资源储量32.67吨。
甘肃省岷县寨上金矿普查,新增金(333+334)资源量30.52吨,累计(333+334)资源量达74.71吨,属特大型金矿床。
江西省德兴市杨家湾金矿普查,发现并查明6条金矿(化)体,可新增金(333+334)资源量8.0吨,具大型以上远景。
青海省泽库县瓦勒根金矿IV矿带详查及全区普查,可新增金资源量18.8吨,预计全面勘查后,瓦勒根金矿将达到大型矿床规模。
9. 地质成果
一、地质成果概述及成果分类
(一)地质成果概述
地质成果是地勘单位在我国领域内通过合法勘查活动,按规定申请登记后获得的可供进一步勘查和开发利用的勘查成果及与之相应的探矿权和优先采矿权的总称。它既不同于实物资产,也有别于无形资产,是一种与自然矿床(矿体)等资源型资产及探矿权、采矿权密不可分的知识性、信息性资产。
(二)地质成果分类
按其性质、用途不同,可以分为:
1.矿产地勘查报告
矿产地勘查报告,是指在特定区域或成矿区带或已知矿产地,按照地质勘查工作程序,运用地质科学理论和各种技术方法、手段,对客观地质体进行调查研究所取得的用文字、图件、表格等形式表述的阶段性勘查报告或最终勘查报告。按地质工作阶段(或工作程度)不同,划分为:
(1)地质普查成果,包括固体矿产普查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初查、概查、普查报告;1∶20万及小于1∶20万比例尺(不含区调)的水文地质普查报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概查、普查报告。
(2)地质详查报告,包括固体矿产详查报告;水文地质详查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详查报告。
(3)地质勘探成果,包括固体矿产地质勘探报告;石油及海洋地质初勘、详勘、早期开发、油气田开发地质报告;水文地质勘探报告。
2.有价值的勘查资料
有价值的勘查资料,是指具备以下条件的勘查资料:
(1)以进行了地质勘查成果登记为基准,最早独立说明某一矿产地的地质状况,可作为矿产地发现权的证据。
(2)为其他地勘成果做出重大突破的不可缺少的早期成果。
(3)由某种勘探手段而获得的有价值的资料成果。
(4)能作为勘查登记的唯一依据。
3.实物成果
实物成果是指地质勘查单位在地质勘查过程中取得的可以单独评估入账的实物成果,具体包括:
(1)新发现的矿产地(点)、水源地;
(2)工业用油气井(探采井);
(3)探采结合扩孔水文成井。
地质成果按其所有权不同,可以分为:
(1)地勘单位自有地质成果,是指地勘单位使用自筹资金(包括主管部门投入的资金)等进行地质勘查工作,依法取得矿权的地质成果。
(2)国家地质成果,是指地勘单位使用国家预算资金(包括中央及省级财政预算)进行地质勘查工作,其矿权属于国家的地质成果。
在现行会计制度中将地质成果视作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和核算,这主要是从地质成果具有无形资产的某些特性来考虑的:①地勘单位主要是承担国家预算内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其所有权属于国家,地勘单位不存在地质成果作为资产入账问题。地勘单位承担的社会地勘工作,除了以地质成果作为交换条件的地质项目外,也是一种劳务性的承发包关系,也不涉及地质成果入账问题。②地勘单位自筹地勘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是以对外转让或投资为前提的,地勘单位报经批准将地质成果对外转让或用于投资,既是国家对地勘单位的追加投入,也是一种资产让渡行为。因此,必须将地质成果作为资产入账。③用于转让或投资的地质成果,同购入或自行开发取得的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在获得目的上是不同的,前者是为了出让,后者是为了持有。④地质成果实际上是地勘单位的工作成果,类似于企业的产成品,属于存货范畴。正因为如上原因,现行制度将地质成果视同地勘单位的一种特殊产品核算是合适的,并不是否定地质成果所具有的无形资产属性,也不构成与财务制度的矛盾;同时也便于与会计准则规定的无形资产范围一致。
二、地质成果的计价
(一)地质成果的计价
地质成果的计价是指地质成果的入账价值的确定。地勘单位拥有的各项地质成果并不是全部计价入账,只是用于自行开发、转让或向其他单位投资的地质成果,才予以计价入账。也就是说,地勘单位自筹资金进行勘查工作取得的地质成果以及报经批准用于对外转让或投资的国家地质成果,才应作为资产计价入账。因为地勘单位的自有地质成果,主要是用于自行开发、对外转让和投资;地勘单位使用国家预算资金取得的成果,在授权给地勘单位进行对外转让或投资时,既是国家对地勘单位的资产投入,也是国家对该项地质成果所有权的让渡,所以,都应该作为资产计价入账。
地勘单位的地质成果一般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地质成果的实际成本是指在取得地质成果过程中实际发生的勘查、申请登记及为获得探矿权、优先采矿权所支付的总成本费用。按其来源不同,可作以下处理:
(1)地勘单位使用自筹资金自行勘查取得的,按其地质项目总成本以及申请登记过程中发生的费用计价入账。
(2)地勘单位购入的地质成果,按实际支付的价款即买价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计价入账。
(3)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由国家作为资产投入用于对外投资或转让的国家地质成果,按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计价入账。
(二)地质成果入账时间
地勘单位应作为资产计价入账的地质成果,其入账时间也不同:
(1)地勘单位经批准准予转让、对外投资的国家地质成果,在转让、投资行为确立、产权发生转移时,按评估确认价值或协议价计价入账;平时以备查簿形式登记反映。
(2)购入的地质成果,在取得产权时,按实际支付价款加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各项税费计价入账。
(3)地勘单位自有地质成果,应于申请登记被主管机关批准后,按其实际成本计价入账。
三、地质成果的会计处理
(一)科目设置
地勘单位应设置“地质成果”科目进行核算。该科目借方登记由各种渠道取得的地质成果的增加数,贷方登记地质成果转让、投资等的减少数,期末借方余额反映地质成果的结存数。
(二)地质成果取得
(1)自筹资金取得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通过自筹资金进行地质勘查取得的地质成果,其发生的各项成本费用应先在“地勘生产”科目进行归集,待地质项目完成验收、报告已备案,按规定的程序申请登记后,再按其实际成本,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地勘生产”科目。
(2)国家批准转入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用于对外投资或转让的国家地质成果,由于其实际成本费用已作为国家地勘工作支出由国家预算拨款核销,因此,地勘单位在取得国家授权时,应对该项地质成果的价值进行重新评估确认,以其评估确认价值作为地质成果入账价值。批准确认时,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国家基金”科目。
(3)购入的地质成果。地勘单位购入地质成果,按实际支付价款及交易过程中发生的税费计价入账。会计处理为,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三)地质成果转让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成果使用管理试行办法》明确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及管辖的其他海域依法取得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实行有偿使用;有偿转让地质勘查成果必须经有资格的评估机构进行资产评估;转让价格以资产评估确认价值为基础,本着自愿、协商的原则确定。由于地勘单位地质成果的转让方式不一样,其转让收入的确定、会计处理方法也不一样。
(1)地勘单位以拍卖、出售等形式转让自有地质成果,以收取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凭据时确认收入的实现。按实际收取的转让价款,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账款”等科目,贷记“经营收入——地质成果转让收入”科目;同时,按地质成果账面价值,结转地质成果实际成本,借记“经营成本——地质成果转让成本”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发生的交易费用及上缴税金,分别借记“经营费用”、“经营税金及附加”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交税费”等科目。
(2)地勘单位报经批准,用国家地质成果对外进行有偿转让时,应在地质成果资料正式移交受让方验收签证同时收取价款或取得收取价款凭据时,确认转让收入的实现。由于国家地质成果资料转让实现的收入必须先扣除原已由国家预算拨款核销的实际成本(作为转增国家基金)后,其剩余部分才作为经营收入处理;如果没有剩余或者转让价格低于实际成本时,则应将全额转入国家基金。因此,其账务处理与转让自有地质成果账务处理是不一样的。将地质成果入账并计算差额(净收入)时,借记“地质成果”,贷记“国家基金”、“经营收入——地质成果转让收入”;支付交易费时,借记“经营费用”,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收到转让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如低于实际成本,则按转让价款全额转入国家基金即可。
(四)地质成果长期投资
1.科目设置及核算方法
地勘单位以自有或国家地质成果作为投出资产,与其他单位联营或折价入股,或者投给多种经营企业,应在“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核算。核算内容应包括地质成果的投出、收益和收回等。视其对被投资单位有实际控制权与否,如有实际控制权,应采用权益法核算;反之则采用成本法核算。
2.在成本法下地质成果对外投资的核算
(1)地质成果投资投出的核算
① 以自有地质成果进行投资,按合同价或协议确定价值,借记“长期投资”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当合同价或协议价大于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合同价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地质成果”科目,按其合同价大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贷记“地勘发展基金”科目;当合同或协议价小于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合同价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地勘发展基金”科目,按地质成果账面价值贷记“地质成果”科目。
② 以国家地质成果投资,按评估确认价借记“地质成果”科目,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同时,借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贷记“地质成果”科目。
(2)地质成果投资收益的核算
地勘单位以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取得的收益,主要是联营单位分来的利润收入或被投资单位派发的股利。这两部分收益与其他长期投资收益一样,在“投资收益”科目中进行核算。收到联营单位分来的利润或被投资单位派发的股利时,借记“银行存款”或“应收股利”科目,贷记“投资收益”科目。
(3)地质成果投资收回的核算
地勘单位用地质成果对外进行投资,联营期满或转让股权收回投资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该项投资的账面金额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收回金额与账面金额之间的差额,如属自有地质成果,借记或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如属国家地质成果,借记或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① 以自有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大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投资收益”科目;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小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投资收益”,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② 以国家地质成果进行长期投资,当收回的投资金额大于该项地质成果投资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按其差额,贷记“国家基金”科目;当收回的金额小于该项地质成果账面价值时,按实际收回金额,借记有关资产科目,按其差额,借记“国家基金”科目,按账面价值,贷记“长期投资”科目。
3.在权益法下地质成果对外投资的核算
地勘单位采用权益法进行地质成果投资的核算,其会计处理方法与成本法有所不同,可参照长期投资中股权投资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在此不再赘述。
(五)地质成果摊销的会计处理
1.地质成果摊销期限的确定
地勘单位已登记入账的地质成果用于自行开发的,应在其收益期限内平均等额摊销。由于开发性地质成果的受益期限与矿产地有效开采年限密切相关,一般可根据预计矿山服务年限加以确定,没有服务年限的,按预计受益期限不短于10年期间内摊销。
2.地质成果摊销的账务处理
地勘单位自行开发的地质成果,应从开始开发利用之月起,在其有效服务年限内分期等额摊入管理费用。其账务处理为:地质成果转入自行开发利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先转入无形资产,再按每月地质成果的应摊销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