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离合器成果

离合器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26 13:12:03

『壹』 缤越10个月的陪伴1.2万公里的路,成就一份幸福!

分享到这里,未来还是缤越相伴,过吉利的车生活。

『贰』 自行车的链条和气车离合器的压轴盘哪个重

咱们自行车一般都是走左边上的把,推行也是在左边,那么为了上车方便,避免上车时擦到链条。故链条设置在了右边!

摩托车的刹车不是在手柄上了把,左手的刹车变成了离合器,刹车在右脚上,因为人们习惯于左边上下车。摩托车刹车也是鼓刹,那么,刹车安在右边视乎更加协调,直接一根拉丝就行。避免下穿机身,装在左边麻烦!所以链条就跑到另一边去了!在一声声哀嚎声中,数学老师带着一摞试卷走了进来。

好像是因为冬天天冷,体育老师冻感冒了。

所以变成了两节数学课,顺便考个试。

数学老师名叫欧岛,一个很富有数学气息的名字,常年带着一个黑框眼睛。

卷子陆续分发。

作为一个学渣,苏牧无奈的拿出了数学参考资料,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原题。

“叮!查看了数学题目,数学积分+1,当前积分1/100,等级:一级”

突然,从脑海中冒出来的声音,将他吓了一大跳,差点没从凳子上滑落下来。

一旁的同桌颜小珂忍住没有笑场。

欧岛则是狠狠的瞪了苏牧一眼。

“???…”

苏牧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置信。

“这是什么鬼东西?这是系统??居然真的有系统这种东西?”

苏牧继续翻动,又出现了同样的声响。

“叮!您查看了数学题目,数学积分+1,当前积分2/100,等级:一级”

他只是瞟了一眼,居然就增加了积分?

苏牧觉得自己的脑子清明了些。

这些陌生的数学题目,似乎看起来也熟悉了几分。

他越发的激动起来。

这些都是真正出现在他眼前的变化!

苏牧翻书的动作越来越快,积分也越来越多,直到欧岛走过来站到了他的面前,才反应过来迅速收了回去。

这个时候,他的积分已经达到了81/100。

他并没有慌张,而是继续将试卷上的题目查看了一遍。

终于,系统迎来了新的提示音。

“叮,您的数学积分已经足够,等级:二级,当前积分0/1000!”

这一瞬间,苏牧仿佛像醍醐灌顶一般,曾经那些陌生的数学题,仿佛变成了多年的好友!

他居然!

看懂了!

看懂了!!

居然看懂了!!

苏牧的内心顿时内流满面,颇有苦尽甘来的感觉。

仿佛是要检验自己的成果,苏牧的心思完全沉寂在了试卷之中,这是一个学渣对于知识的渴望。

时间一点一滴的过去,就连苏牧自己都没有发现。

可惜的是,虽然他的数学已经达到了二级,但还是有些题目没办法运算出来。

“叮…..”

这一次不是系统的提示音,而是下课的铃声。

苏牧真的是头一次感受到了时间过的如此之快。

曾经漫长的两个小时,现在居然还让他有些意犹未尽。

这就是学霸的感觉吗?他默默的想到。

这张试卷,苏牧觉得自己应该是103分。

因为不会的题目他都空着。

而那些简单一点的题目,苏牧有一种迷之自信。

他得出的答案,一定是正确答案!

……

“我要好好学习了。”

强忍住内心的激动,苏牧摆正了

『叁』 怎么控制车速和离合器啊我都控制不好

离合控制是场考的关键,不在于离合高度或软硬,而在于如何去适应和控制。把握好如下几点,就能把离合控制好。

一:左脚支点。有些人认为不需要脚跟支点,有些人认为需要。科学地说,需要。没有脚跟支点就能长时间准确稳定住半离合,只能说这个人左腿和常人很不 一样。腿部悬空难以长时间稳定控制好离合半联 动。平时开车和考试完全不同,平时开车可以悬空控制半离合,因为持续时间不长,悬空腿部控制离合还有种潇洒的感觉。所以,不要被某些教练悬空腿部控制离合 的现象所迷惑,那是短时间示范控制,和你长时间持续控制离合练车考试完全不同,他可以,站着不腰疼,你不行,你要考试。

二、如何正确寻找脚跟支点。有脚跟支点并不足够,脚跟支点准确位置更重要。有些学友一上车就把脚跟支点固定,然后挪动脚尖或前脚掌寻找控制点,这是 不正确的,或者说难以完成任务的。正确有效的做法是:先把前脚掌踏住离合踏板,踩到底。踩住不放,这时感受找出前脚掌最舒服的点。悬空脚后跟抬起腿部,慢 慢放离合。注意:这个时候还不需要脚跟支点,悬空脚跟让腿部跟随离合的弹力自由回收。当感觉到发动机开始抖动时,保持前脚掌不再回收腿部,迅速压下脚后跟 ------记住,这时的脚后跟支点是准确有效的。

三、调整脚后跟支点。既然脚后跟支点已经准确有效了,干嘛还要调整?因为我们想要做到更好。调整脚后跟支点有什么作用呢?为了考试,一切为了考试,平时开车肯定不是这样的-----试探一下脚掌的自由度,放松试探,放一点点离合,看车子运动情况:
1、如果发现放一点离合就过了,前脚掌用点力恢复离合。然后脚后跟往前挪一丁点,就一丁点。这时你会发现离合非常听话了;
2、如果发现放一点离合不起明显作用,脚后跟往后挪一丁点,就一丁点。这时你会发现离合非常听话了。

『肆』 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工作原理

双离合器变速箱的工作原理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简称DCT)基于手动变速箱基础之上。而与手动变速箱所不同的是,DCT中的两幅离合器与二根输入轴相连,换挡和离合操作都是通过一集成电子和液压元件的机械电子模块来实现。而不再通过离合器踏板操作。就像tiptronic液力自动变速器一样,驾驶员可以手动换挡或将变速杆处于全自动D挡(舒适型,在发动机低速运行时换挡)或S挡(任务型,在发动机高速运行时换挡)模式。此种模式下的换挡通常由挡位和离合执行器实现。两幅离合器各自与不同的输入轴相连。如果离合器1通过实心轴与挡位1、3、5相连,那么离合器2则通过空心轴与挡位2、4、6和倒挡相连。
发动机的输入轴通过缓冲器与两幅离合器外片相连。发动机启动后自动挂1挡。由于离合器1处于打开状态,因而没有扭矩传到驱动轮。当离合器1关闭时,离合器1的外片逐渐贴合内片并开始通过第一挡的实心轴、齿轮组和同步器传动发动机扭矩至差速器,最终至驱动轮。同时,由于离合器2此时并不传递扭矩,因此第二挡已被预先选定。从第一挡换到第二挡时,由于第一挡的解除和第二挡的挂挡在同一速度,车辆有足够的前冲力。当第离合器2完全接合后,第三挡已被预先选定,因为此时离合器1没有接合,不传导扭矩,挂挡原理依次类推。此时驾驶员仅感觉到离合器转换。对快速换挡操作来说,换下一挡即意味着与之相连的离合器开放,但此挡位预先选定。通过变速箱控制软件的复杂算法,根据驾驶员各自的需要调整换挡类型和换挡速度确保了选定正确挡位。通过设计,双离合变速器中的最大差速小于传统的液力自动离合器,该类离合器操作起来简便快速,与传统的液力自动离合器相比,其舒适感也更高,或不低于液力自动变速器。通过简单的控制软件即可实现从运动型到高舒适型驾乘体验的改变,因此可有效的控制成本以满足不同层次市场、客户的需求。

离合器位于发动机与变速器之间,是发动机与变速器动力传递的“开关”,它是一种既能传递动力,又能切断动力的传动机构。它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汽车能平稳起步,变速换挡时减轻变速齿轮的冲击载荷并防止传动系过载。在一般汽车上,汽车换档时通过离合器分离与接合实现,在分离与接合之间就有动力传递暂时中断的现象。这在普通汽车上没有什么影响,但在争分夺秒的赛车上,如果离合器掌握不好动力跟不上,车速就会变慢,影响成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汽车工程界就弄出了一个双离合系统变速器,简称DSG(英文全称:Direct Shift Gearbox),装配在赛车上,能消除换档离合时的动力传递停滞现象。例如 布加迪EBl6.4 Veyron的新型7速变速器是装置了双离合器,从一个档位换到另一个档位,时间不会超过0.2秒。现在,这种双离合器已经从赛车应用到一般跑车上。奥迪汽车公司的新型奥迪TT跑车和新奥迪A3都已经装置了这种DSG。这些汽车装配DSG的目的是可以比自动变速器更加平顺地换档,不会有迟滞现象。
奥迪这种双离合系统变速器是一个整体,有6个档位,离合器与变速器装配在同一机构内,两个离合器互相配合工作。这好比喻一辆车有两套离合器,正司机控制一套,副司机控制另一套。正司机挂上1档松开离合踏板起步时,这时副司机也预先挂上2档但踩住离合踏板;当车速上来准备换档,正司机踩住离合踏板的同时副司机即松开离合踏板,2档开始工作。这样就省略了档位空置的一刹那,动力传递连续,有点象接力赛。双离合系统两套离合器传动系统,通过电脑控制协调工作。
当汽车正常行驶的时候,一个离合器与变速器中某一档位相连,将发动机动力传递到驱动轮;电脑根据汽车速度和转速对驾驶者的换档意图做出判断,预见性地控制另一个离合器与另一个档位的齿轮组相连,但仅处于准备状态,尚未与发动机动力相连。换档时第1个离合器断开,同时第2个离合器将所相连的齿轮组与发动机接合。除了空档之外,一个离合器处于关闭状态,另一个离合器则处于打开状态。
两根传动轴分别由第一、第二离合器控制与发动机动力的连接与断开,分别负责1、3、5档和2、4、6档的档位变换。考虑到零件使用寿命,设计人员选择了油槽膜片式离合器,离合器动作由液压系统来控制。
自动双离合器变速箱的换档控制方法
一种用于对一个自动化的双离合器变速箱进行换档控制的方法,该双离合器变速箱包含一个第一分变速装置,其配有一个第一变速箱输入轴、一个第一发动机离合器和一个第一档组;该变速箱还包含一个第二分变速装置,其配有一个第二变速箱输入轴、一个第二发动机离合器和一个第二档组,利用此方法,在一个负载档和一个分配给同一分变速装置的目标档之间实现一个换档过程,为此利用一个分配给另一个分变速装置的中间档来作为多重换档,换档步骤是,S1:接入中间档;S2:从负载档的发动机离合器转换到中间档的发动机离合器的离合器变换;S3:解脱负载档;S4:接入目标档;S5:从中间档的发动机离合器到目标档的发动机离合器的离合器变换;利用此方法,将所配置的驱动发动机的发动机转速n↓[M]在换档过程结束时引导到目标档的同步转速n↓[MS],根据本发明如此设置:在换档过程开始时(t=t↓[0])预定出一个初始额定转速梯度(dn↓[M]/dt)↓[0],利用此额定转速梯度,发动机转速n↓[M]在一个估计的总换档时间Δt↓[s∑]’时在换档过程结束时便达到同步转速n↓[MS];驱动发动机的发动机转速n↓[M]在换档过程开始时首先按照预定的初始-额定转速梯度(dn↓[M]/dt)↓[0]加以改变;在换档过程中求得实际的换档进程,并将之与所估计的换档进程进行对比;使额定转速梯度dn↓[M]/dt在确定的换档进程偏差的情况下匹配于实际的换档进程。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DCT由机械系统和控制系统组成,控制系统是的DCT关键部件,而起步控制策略的制定、综合智能换挡规律的制定和换挡品质的改善方法是控制系统的核心技术,对整车的起步性能、换挡品质、动力性和经济性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1 DCT的起步控制技术
1.1 DCT的起步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
综合当前的研究成果,通过优化离合器的动力学模型、完善离合器接合的控制策略及提高离合器执行机构的跟踪品质,是提高车辆起步性能的主要途径。
离合器起步过程中的动力学模型是进行离合器控制策略研究的基础,包括离合器执行机构动力学模型、接合过程中转矩传递的模型及离合器接合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杨树军等对电控液动湿式离合器执行机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研究,并建立了接合过程的动力学模型。李焕松、张俊智、申水文和葛安林等对电控液动干式离合器执行机构的工作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离合器接合速度的控制策略是优化起步性能的关键,总体可分为基于现代控制技术和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控制策略。
基于现代控制技术的控制策略 车辆起步性能的评价指标中,冲击度与滑摩功是相互矛盾的,不可能使二者同时达到最优。在满足各种约束条件的前提下,为了找出比较满意的综合最优解,基于约束条件的最优算法及最优控制方法,在离合器起步控制中得到了应用。葛安林等基于离合器的动力学模型,以平均冲击能量和滑摩功为目标函数,进行多目标函数的综合优化,从而获得在不同操纵规律下,任一坡度、载荷和挡位下起步时的最佳接合规律。孙承顺、张建武和秦大同等基于最小值和线性二次型的最优控制原理,综合考虑冲击度和滑摩功两项评价指标,以解析形式推导出离合器的最优接合轨线。席军强、陈慧岩和丁华荣等根据离合器输出轴转速和发动机转速与离合器输出轴转速差,得到理想离合器输出轴加速度,并通过控制离合器驱动机构的行程增量,使得实际离合器输出轴加速度和理想相一致,实现了起步过程中的自适应控制。
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控制策略 模糊控制等智能控制技术的最大优点,就是对非线性、大滞后及难以建立精确数学模型的控制对象,具有更好的适应性。LUCAS等分析了40位驾驶员的起步操作数据,总结了相应的起步控制规则,为起步过程中模糊规则的制定奠定了基础。TANAKA等基于驾驶员经验建立了模糊规则库,根据驾驶员踏板的操作过程,模糊推理出驾驶员的意图,实现了离合器的模糊起步控制。与此同时,葛舜、王云成、申水文和汤霞清等国内学者也开展了离合器模糊起步控制技术的研究,并进行了实车测试,取得厂预期的效果。
提高离合器执行机构的跟踪品质,应研究鲁棒性强、跟踪品质好的执行机构控制器。建立控制决策系统和硬件机构之间的良好接口,是精确实现离合器的控制策略、优化离合器起步性能的关键。张俊智等采用预测控制的方法,有效地克服了液压控制系统对电磁阀开、关指令的滞后,实现了离合器接合的高精度控制,并提出了离合器的容错控制方法。高炳钊、葛安林等将反馈信号由液压缸柱塞的速度转变为位移量,避开了液压系统的高度非线性和时变性的影响,实现了接合速度精确控制。孙承顺、张建武等根据非线性控制理论和滑模控制原理,构造了等价线性系统滑模控制器,使之具有高精度的跟踪品质和较强的抗干扰能力。何忠波等利用控制电动机正反向运转时间的办法,解决了执行电动机在低转速下匀速运动精度不高的问题,实现了离合器的精确控制,叶明等设计了基于模糊控制的速度环和基于PI控制的电流环双闭环控制系统,使伺服电动机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
1.2 DCT起步控制技术的评价及发展动态
应从提高离合器动力学模型的精度、完善离合器控制策略及提高执行机构的跟踪精度三方面来优化离合器的起步性能,离合器控制策略的完善最为关键,其各种方法的评价及发展动态如下。
最优控制等综合优化方法需要建立精确的离合器动力学模型,且不适应控制过程中参数变化引起的决策凋整。建立完全精确的动力学模型十分困难,而且由于车辆起步时载荷、挡位等变化,使离合器传动系中参数具有不确定性,限制了最优控制的性能。
模糊参考自适应控制策略的稳定性、鲁棒性等方面的理论尚不完善,不易建立性能较好的自适应控制系统。因此应从优化离合器动力学模型和完善自适应控制系统两个方面,来提高基于现代控制技术的离合器起步的性能,但难度较大。包括模糊控制在内的智能控制可以利用人的知识和经验,达到模仿人的思维来控制车辆起步的目的,而且对难以建立数学模型、非线性和大滞后的控制对象,具有很好的适应性,非常适用于离合器起步控制领域,应用前景较好。但模糊控制在其参数的模糊化过程中,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控制规则中参数特性与控制目标关系不明确,不易于参数的调整,获得较优的控制参数困难。
因此基于优秀驾驶员的起步操纵经验,不断丰富模糊控制规则的基础上,研究如何通过少量的调试次数,即可获取较优控制参数的方法,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2 换挡规律的制定
基于经验的换挡规律HAYASHI等利用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方法,对优秀驾驶员的换挡规律进行辨识,建立了基于经验的换挡规律,提高了车辆在爬坡及制动工况时的性能。实际工程应用方面,三菱汽车公司率先应用神经网络逻辑电路,成功开发了能最优选择变速挡位的INVECSⅡ型软件系统。
基于约束条件的换挡规律早期使用的单参数换挡规律目前应用较少。彼得罗夫提出了以车速和油门作为控制参数的二参数换挡规律,二参数换挡规律引入了油门参数,实现了驾驶员的干预换挡,与单参数相比,整车的动力性、经济性和换挡品质有了较大的提高,当前被广泛采用;葛安林等在发动机动态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车速、油门开度和加速度为控制参数的动态三参数控制规律,试验结果表明,该规律优于静态的二参数换挡规律。
智能修正的换挡规律WEIL等提出了一个挡位决策的模糊专家系统模型,详细介绍了获取换挡控制规则的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证明了该方法的优点。三菱汽车公司也开展了相应研究,并在上、下坡等特殊路段进行了对比测试。国内学者也开展了智能修正换挡规律的研究。申水文、葛安林等通过增加转向盘转角传感器和道路坡度传感器,引入坡道和弯道信息,采用模糊逻辑技术修正二参数换挡规律,减少了爬坡和弯道行驶时的换挡次数。
综合智能的换挡规律秦贵和等将路面和驾驶员意图分为良好路段、颠簸路段、加速和停车等典型工况。首先求出各典型工况较佳的换挡规律。然后利用易于测量的车辆的状态参数,依据模糊推理方法,形成一个描述路面特征、驾驶员意图和车辆状态的模糊集合,求出当前状态与各典型工况的贴近度,计算得到最终的挡位数值。葛安林等在综合国内外对驾驶员类型、驾驶员意图和行驶环境路段、路况和路形实时识别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由路段和路况识别信息建立标准行驶工况的换挡规律,按照驾驶员的类型进行标准换挡规律的个性化处理,并依据路形、驾驶员意图识别的结果,进行局部信息占优再修正,获取最佳的换挡规律。
综合智能换挡规律是实现汽车的可驾驶性、燃油消耗、废气排放和其他性能达到综合较优的最佳途径,也是换挡规律发展和应用的方向。可以从提高基于约束条件换挡规律的精度以及丰富换挡决策的知识库、加强综合智能换挡规律的试验研究两方面来完善综合智能换挡规律。
3 换挡品质
换挡品质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缩短换挡时间,且使换挡过程中的冲击度和滑摩功符合要求。优化离合器的切换规律,控制离合器的接合、分离速度,是提高DCT换挡品质的重要途径。应直接以各电磁阀的占控比,直流电动机电压的方向、占控比或运转时间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控制指令时的换挡品质。考虑系统温度、离合器磨损等因素对换挡品质的影响,对控制指令进行补偿。最终得到使各挡位的换挡品质达到综合较优时,各电磁阀或各电动机控制指令的数值表。
动力传动系的综合控制也是提高换挡品质的重要途径,基于CAN总线的动力传动系综合控制,能够根据发动机电子控制单元和变速器电子控制单元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发动机的供油控制,缩短换挡的时间,优化换挡品质。应该考虑离合器的执行机构、电子油门的执行电动机和各传感器对控制指令的滞后情况,制定并优化各控制指令发出的时序,合理制定每个挡位升、降挡过程中,电子油门执行电动机控制指令的数值表,实现动力传动系的综合控制。

『伍』 20世纪伟大的科学成果

20世纪重要科技成果
20世纪,是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突飞猛进的100年,是科技成果大丰收的100年。这期间,许许多多的现代化科技成果,对我们的衣、食、住、行、医疗保健、信息交流乃至认识宇宙……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甚至是彻底的变化。如今已实现的许多科技成果,在20世纪初似乎还只是遥远的幻想,因当时连夹纸用的一枚小小的回形针,还刚刚获得专利。

回顾即将结束的20世纪,我们一定会深刻认识到,这些丰富多彩、甚至近乎神奇的科技成果,是颇足珍贵的,是通过几代人聪明才智的积累和辛勤耕耘才取得的收获。

1900年

齐柏林飞艇;地震仪;布罗斯南回形针。

1901年

电动打字机、伊莱克特装置。

1902年

空调机;电弧灯的碳棒;电气助听器;头发吹干机;火花塞;速度计。

1903年

飞机;用作镇静剂或安眠药的“巴比妥”类药物;钢筋混凝土摩天大楼。

1904年

安全防护头盔;用作局部麻醉剂的“奴佛卡因”;胶板印刷术;车轮雪地防滑链;真空

管。

1905年

直接输血法;灭火器。

1906年

动画(卡通)片;冷冻干燥法;无线电广播。

1907年

塑料;钨丝电灯泡;真空吸尘器。

1908年

制造透明玻璃的原料“赛璐玢”;电动剃须刀;纸质杯;枪械消声器;肺结核皮肤试验。

1909年

香烟打火机、宫内避孕器。

1910年

“化学疗法”(即利用化学制品治疗感染和疾病的方法);电动洗衣机;消毒碘酊。

1911年

胃窥镜;发现超导现象。

1912年

“活性污泥”(一种污水处理法);座舱式双翼飞机;电热垫。

1913年

人工肾脏;抗白喉疫苗;“盖革”计数器(一种电子设备,可检测并记录核辐射、宇宙

射线等的资料);乳腺X光照相术;T型福特汽车的现代化总装配线。

1914年

电传打字机;使用35mm胶卷的照相机;交通信号灯;拉链。

1915年

耐热玻璃;无线电话机;声纳(利用声波或超声波于水下测距);坦克。

1916年

爱因斯坦发表《广义相对论》;汽车挡风玻璃刮水器。

1917年

用于战争的芥子毒气。

1918年

电动食品搅拌器。

1919年

恩尼格马式编码机(可将电文编成电码);短波无线电收音机。

1920年

“邦迪”牌医用胶布(将胶布和消毒纱布连为一体的护创胶布);冲锋枪;袋泡茶。

1921年

人工养殖的珍珠;“测谎器”(可同时描记动静脉、心脏及呼吸的动态);显微外科手术。

1922年

自动表;放送背景音乐的广播系统。

1923年

推土机;抗肺结核疫苗;抗百日咳疫苗。

1924年

冷冻食品;便携式收音机;用螺旋形金属丝或塑料丝装订的笔记簿。

1925年

商用传真机;量子力学。

1926年

流体燃料火箭;自动跳停式烘面包器;有声电影。

1927年

全电动电唱机;防冻剂;合成橡胶;铁肺机(帮助肺功能衰竭患者呼吸);磁带录音机。

1928年

黑白电视机;可吹成泡泡的口香糖;青霉素;石英钟;机器人。

1929年

脑电图;水栽法(在含养分的溶液中无土栽培植物)。

1930年

回旋加速器;发现冥王星;医用止血棉塞;喷气式发动机;粘贴用透明胶带;超级市

场诞生;抗斑疹伤寒疫苗;汽车柴油发动机。

1931年

电吉他;调频(FM)收音机;“氟利昂”致冷剂;立体声录音。

1932年

车用收音机;彩色动画片;心脏除颤动器;磺胺类药物。

1933年

荧光漆;电子显微镜。

1934年

雷达;“免下车”剧场(观众坐在汽车内的露天剧场)。

1935年

人工心肺机;“可的松”(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的药物);甚高频(VHF)电视广

播;柯达彩色胶片;罐装啤酒。

1936年

直升机;硫喷妥钠(一种静脉麻醉剂)。

1937年

射电望远镜;静电复印术;尼龙(聚酰胺纤维的统称);抗组织胺药;二进制电路;抗

黄热病疫苗。

1938年

人工臀;圆珠笔;荧光灯;速溶咖啡。

1939年

自动离合器;“滴滴涕”(DDT);电动切肉刀。

1940年

彩色电视机;涤纶(“的确良”)。

1941年

心脏导管;按钮式喷雾罐;电视广告。

1942年

核反应堆;反坦克火箭筒。

1943年

电子计算器;肾脏渗析机;大屏幕显示;致幻药物;潜水呼吸器具。

1944年

金霉素;V-1,V-2型火箭。

1945年

原子弹;微波炉;现代除草剂;家用塑料制品。

1946年

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NIAC);移动式电话;比基尼;一次性尿布。

1947年

晶体管。

1948年

有线电视;拼字游戏。

1949年

高倍音乐放大器。

1950年

信用卡;牛体胚胎移植。

1951年

汽车转向助力装置;强力胶(“Super Glue”)。

1952年

热核反应;变性手术;麻痹灰质炎疫苗;羊膜穿刺术;电话应答留言机;三维(立体)

电影。

1953年

脱氧核糖核酸(DNA);肾脏移植;汽车子午线轮胎。

1954年

直升机;硅片太阳能电池;口服避孕药;不粘底平底锅。

1955年

光导纤维;场离子显微镜(一种利用高电压电场内产生离子,能在金属表面上显示原

子形象的显微镜);四环素;人造钻石;气垫船;“扑热息痛”。

1956年

计算机硬盘;人工合成DNA;人体生长激素。

1957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洲际弹道导弹;抗小儿麻痹症活性疫苗;高速牙钻;Fortran计

算机编程语言。

1958年

体外心脏起搏器;集成电路;调制解调器(Modem);超声波胎儿检查。

1959年

体内心脏起搏器;心电图仪。

1960年

胸腔植入管;用合成纤维做成笔尖的自来水笔;卤素灯。

1961年

奶油分离器;“安定”(一种安眠药)。

1962年

激光眼科手术;盒式磁带录音机。

1963年

肝脏移植;肺脏移植;抗麻疹疫苗;导航卫星;立即成像的彩色胶片;影碟。

1964年

按键式电话机;丙烯酸树脂漆;定形纤维。

1965年

BASIC语言;全息图形;便携式磁带录像机;虚拟现实技术;软质隐形眼镜。

1966年

汽车燃油喷射系统;抗风疹疫苗。

1967年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心脏移植。

1968年

集成电路计算机;计算机鼠标。

1969年

“阿帕网”( 因特网雏形);人工心脏;银行自动柜员机(ATM);Unix操作系统;条

型码阅读器;“阿波罗”登月;体外(试管)受精。

1970年

菊瓣字轮式打印机;计算机软盘。

1971年

点阵打印机;液晶显示技术;太空站。

1972年

激光唱片(即光盘);地球资源探测卫星;电子乒乓游戏(第一种计算机游戏);文字

处理机。

1973年

基因剪接。

1974年

可粘贴的便条纸。

1975年

以太网(Ethernet);激光打印机;个人电脑(PC机)。

1976年

喷墨打印机;电视录像(VHS)系统。

1977年

“苹果Ⅱ”(AppleⅡ)电脑;光纤通信技术;核磁共振透视;中子弹。

1978年

试管婴儿。

1979年

人造血液;24位微处理器;魔方。

1980年

基因转变;抗乙肝疫苗。

1981年

航天飞机;磁盘操作系统(DOS);克隆(即无性繁殖)斑纹鱼;人造糖精。

1982年

IBM个人电脑兼容机;通过基因工程从细菌中获取人体生长激素;采用细菌制成的人

体胰岛素。

1983年

蜂窝式移动电话网络;计算机病毒;人体胚胎移植;“环孢霉素”(用于降低器官移植

接受者的排异能力)。

1984年

凝血因子(用于治疗血友病);“麦金塔”电脑;动态随机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

(CD-ROM);采用计算机技术制作的第一部动画片《最后的星球战士》;胎儿外科手术。

1985年

遗传指纹法;植入式心脏除颤器;桌面排版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

1986年

数字录音磁带。

1987年

基因抑制剂;移植细胞以治疗帕金森氏病;立体视频游戏机(也称“博弈机”)。

1988年

多普勒雷达;触摸屏输入技术;正电子显微镜;一次性隐形眼镜片。

1989年

全球定位系统(GPS);高清晰度电视;隐形轰炸机。

1990年

万维网(WWW)。

1991年

数字应答设备;塑料裂缝探测器。

1992年

狒狒-人体肝脏移植;晶体全息摄影存储器;动态语言翻译器;能移动到指定位置的

“智能药丸”。

1993年

在受力情况下能变硬的“智能金属”;雄性染色体的排列;奔腾(Pentium)微处理器。

1994年

英吉利海峡隧道建成通车;艾滋病毒蛋白酶抑制剂;微波干衣机。

1995年

CO/CO2逆变器;发现肥胖基因;Java语言(一种对不同网络操作系统兼容性极强的

计算机编程语言)。

1996年

实验室研制成功“反物质”;商品化电动汽车;网络电视。

1997年

克隆绵羊;以天然气为原料的燃料电池。

1998年

阿尔法磁谱仪(用于太空高能物理学实验);Windows 98操作系统。

1999年

Windows2000操作系统。

『陆』 宝马和奔驰谁的离合器做得更好

宝马和奔驰谁的离合器做得都差不多的好。
开宝马坐奔驰"是以前的评价,强调宝马的运动性,具有优良的驾驶性能,开起来最舒服;奔驰的舒适性,奔驰具有优良的乘坐性能,坐起来最舒服. 宝马为什么适合“开”:1.跑味十足,正因为宝马动力发放偏重中高转速,配合低啸的发动机声,令宝马车多出一分跑车味道,再搭配独特的倒L形手自排一体化变速箱,只要油门控制得宜、维持中高转速,绝对可以让你为所欲为,当然,这样的驾驶方式不太讨好宁静至上的后座买家,比较适合热衷驾驶快感的车主。换个角度想一想,这也正是宝马的独特之处,把豪华车造得舒适很多厂家都做得到,但是令那些达官贵人心甘情愿地当司机恐怕也只有宝马做得到了。2.操控完美,操控一向是宝马的传统强项,在市区里与高速公路上拥有出色的行车表现,而且在弯道中也能够拥有极为精准的转向反应与稳定性。以强力的方式拉动方向盘切弯,车身扭动的情形几乎让人无法察觉,方向盘的路感回馈依然直接,只不过从路面传来的震动比正常驾驶时强烈了一些,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说明车身刚性足够。底盘的扎实度很高,转向反应更是快、准,尤其是回正的速度,也就是头尾间有极佳的协调性。3.设置独特,引擎是设置在前轴之后的FMR设计,因此前后配重可达到完美的50:50境界。其前悬挂全为铝合金构成,形式为麦花臣结合下控制臂,用意是让轮胎与地面随时保有最适当的接触,后悬挂则从E46的四连杆架构,改为更精确的五连杆设计,循迹防滑控制有DSC动态稳定系统辅助,它会视情况降低动力或对各轮进行刹车,如此配合高刚性车体几乎毫无弱点可言。 奔驰为什么适合“坐”:1.安全鼻祖,安全车身是由梅赛德斯—奔驰率先研制并应用的,属于被动安全装置,包括“经得起碰撞的车身”和“吸收冲击力的保险杠”,简言之就是“车身”和“保险杠”。其设计原理是:为了减轻汽车碰撞时乘员的伤亡,在设计车身时着重加固乘客舱部分,削弱汽车头部和尾部,使前部发动机舱和后部行李厢刚度相对较小。当汽车碰撞时,头部或尾部被压扁变形并同时吸收碰撞能量,而乘客舱不产生变形以便保证乘员安全。50多年来,梅赛德斯—奔驰的专利技术、技术革新层出不穷,如:安全气囊、助力转向、防抱死制动系统、主动悬挂系统、碰撞褶皱区、陶瓷制动器、PRE—SAFE(乘员与驾员安全保护系统)、可调节的照明设备和ABS、ETS、ASR、ESP等大量的电子辅助安全设备,这些技术成果现已在汽车业内广泛应用,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2.乘坐体贴,老话都说奔驰是给坐车人设计的,一般奔驰车也都由专业司机驾驶,车主和宾客感受奔驰的舒适和满足。后排的空间活动自由。真皮座椅手感非常好,皮面的纹路清晰,尤其是手工缝制的工艺水平和质量显露出车辆的豪华和档次。座椅靠背和垫部支撑性很好,软硬度中。再配合良好的底盘系统,真正使乘坐者感到最大的舒适。当然除了座椅的舒适,安静的空间、优秀的空调系统,让人坐在车内就觉得舒适放松。3.力道厚重,奔驰车在重踩油门时,并不容易感受到凌厉的加速力道。其实这并不奇怪,奔驰的引擎一向是以柔中带刚著称,就像早上在公园里打太极拳的老人,整套拳法过程中,姿态虽然不急不慢,但底蕴十足。当你踩下奔驰的油门,认为推背力并不强烈,刚开始甚至给人没力的感觉时,但看到时速指针时,必定让你吃一惊,车子已被送上了快车道。 现在,宝马也好坐了,奔驰也好开了,宝马奔驰互借所长,一时伯仲难分.

阅读全文

与离合器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
马鞍山茂 浏览:5
通辽工商局咨询电话 浏览:304
谁发明的糍粑 浏览:430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 浏览:646
pdf设置有效期 浏览:634
广告词版权登记 浏览:796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考核方案 浏览:660
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领导小组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