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研究思路及方法
本图集在板块构造、地幔柱和盆地分析等理论框架的指导下,在分析相关资料基础上,选取11个时间节点(600Ma、520Ma、470Ma、430Ma、390Ma、330Ma、260Ma、220Ma、160Ma、120Ma、50Ma)进行全球古板块再造研究成图。通过借鉴前人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板块再造图上,补充并更新了区域地质、同位素测年、沉积岩相、古生物地理、古气候恢复、烃源岩分布和干酪根类型等资料和数据,依次得到了震旦纪、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和始新世等11个时代的古地理图、重要古生物分布图、沉积岩相图和烃源岩分布图。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全球古板块再造主要依据古地磁学的方法,基于全球古地磁数据库(GPMDB 4.6),更新补充了2004年之后新发表的古地磁数据,采用国际上通用的V90判别标准,筛选品质因子Q≥3的古地磁数据。通过“Fisher统计”的方法合并相同时代的古地磁数据,利用“球面样条法”(Spherical Spline Method),选择Q值为加权值以及合适的样条参数,对各个板块的视极移曲线进行拟合,最后使用Gmap等软件对古板块位置进行恢复。
(2)对于没有精确古地磁数据的板块,主要采用生物地层对比及构造-热事件分析来制约古板块的位置。中-新生代以来的古板块再造,除了利用古地磁数据制约其古位置外,还通过分析热点和地幔低速带(LSVZ)异常区位置之间的关系,来制约板块绝对位置(经度)以及运动指向。同时,参考前人成果图件,对古板块位置进行校对和修正。
(3)利用ArcGIS软件,结合IHS(Information Handling Services)全球含油气盆地数据库、USGS(United States Geological Survey)等全球含油气盆地资料及大量的相关文献,建立全球含油气盆地地层综合柱状图,通过恢复沉积岩相来推断原始沉积环境。同时利用Gplate软件对各种地质特征进行原位恢复,在全球板块构造图上叠合相应的地质特征信息。对于部分资料缺乏的地区,主要利用沉积相分析进行合理的延伸和推测,来恢复其岩相古地理。另外,结合前人对全球重要造山带的研究成果复原古山脉的位置。
(4)基于全球沉积岩相图和古地理图的研究,结合全球重要烃源岩的现今分布特征,对不同时代全球重要烃源岩分布进行原位恢复,并投影在相应的沉积岩相图上,通过以上各种地质条件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考虑,来分析全球烃源岩分布的有利区带、重要影响因素;同时,综合考虑各个时代典型古生物的分布特征分别进行成图。
㈡ 本次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成果
为了贯彻落实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提出的“积极开展矿产远景调查和综合研究,科学评估区域矿产资源潜力,为科学部署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依据”的要求和精神,国土资源部于2006年部署并启动了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并把该项工作定位为我国矿产资源方面的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目的是通过系统总结地质调查和矿产勘查工作成果,全面掌握矿产资源现状,科学评价未查明矿产资源潜力,建立真实准确的矿产资源数据库,为实现找矿重大突破提供依据。作为其中一项主要的工作内容,“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偏重于成矿理论的研究,是矿产预测和找矿勘查的基础。因此,本次研究以“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成矿规律组单矿种汇总任务为依托,以“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技术要求”和矿床成矿系列思想为指导,拟通过对中国东部钼矿,特别是中生代各类钼矿已有地质勘查和研究成果的全面搜集和综合分析,并结合中国东部自北而南大兴安岭、秦岭-大别和南岭三个地区新发现的宜里、沙坪沟和园岭寨三个钼矿床的典型研究,点面结合,探讨中生代环太平洋成矿域西带我国境内钼矿的区域成矿规律,为今后钼找矿规划、勘查部署提供依据,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为了完成上述目标和任务,作者对全国多座钨锡钼铁等矿山进行了考察和实际工作,为本次工作的顺利完成提供了保障。最终选择内蒙古大兴安岭北段的宜里钼矿,安徽大别山地区的沙坪沟钼矿和江西南岭东段的园岭寨钼矿三个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的矿床学研究。通过对三个矿床的岩石学与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成岩成矿年代学、流体包裹体、稳定同位素等方面的研究,基本理清了三个矿床的成因;总结了全国主要钼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岩体的地球化学数据、矿床地球化学数据等,对钼矿的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探讨。本次工作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重要进展:
1)分别对中国东部自北而南大兴安岭、秦岭-大别和南岭三个地区新发现的宜里(中型)、沙坪沟(超大型)和圆岭寨(大型)三个钼矿床的进行了典型研究,首次获得了三个矿床的成岩成矿年龄;理清了宜里和园岭寨矿区岩浆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岩石成因类型及构造背景,建立了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模式;理清了三个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及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建立了矿床成矿理想模型;通过对宜里钼矿蚀变剖面和平面蚀变分带的圈定和原生晕分带序列研究,明确指出了宜里矿区的具体找矿靶区,并得到验证。
2)编制了首份以成矿区带为背景的中国东部钼矿分布图,圈定出14个钼矿床集中区;指出中国东部钼矿主要分布在古陆块的活动边缘,东部燕山期深断裂与前燕山期古老的近东西向构造的交汇部位严格控制了中国钼矿床的定位;从成矿时代上看,中国东部钼矿床沿华北陆缘北缘西段-西拉木伦近东西向展布的三叠纪钼矿集区和南岭中段-赣北浙西(钦杭带南缘)北东向展布的中晚侏罗世钼矿集区两条带对称分布,对指导找矿有一定的启示。
3)全面统计了截至目前发表的中国东部中生代钼矿床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数据和成矿岩体的锆石U-Pb年龄,详细划分了主要钼矿集区的钼成矿期次,指出中国东部钼矿以侏罗纪—白垩纪为最主要的成矿阶段,呈现连续成矿的特征,成矿峰期出现在165 Ma,155 Ma,135 Ma和110 Ma四个年龄值左右;绘制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钼矿的成矿年龄谱,为进一步探讨成矿区带的成矿历史奠定了基础;认为中国东部燕山期钼矿均为板内成矿的表现,并受古太平洋对中国东部洋-陆消减作用远程效应的影响,与中国东部构造体制的转换有关,岩石圈减薄-伸展或拆沉作用是最重要的动力学机制。
4)钼成矿与中酸性小岩体有一定关系,小岩体通常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岩系列,一般具有高的SiO2含量(72.29%),K2O含量(3.52%~9.87%)、K2O+Na2O含量(8.52%)、K2O/Na2O值(1.60%)等岩石化学特征,岩石类型一般为钾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石英二长闪长岩或其相应的斑岩,岩石成因类型可为I,S和A型三种类型;对围岩没有选择性,但可能受不同地区不同时代不同地层(或地层组合)的影响,地层岩石的性质对矿床的富集及矿化类型可能有明显的影响:老地层可能更有利于大规模钼矿床的赋存,碳酸盐岩层可出现矽卡岩及其有关的钼、铁、铜等矿床。
㈢ 成果简述是什么意思
阶段性,是证明你做这是是有分阶段分步骤的,
阶段性成果,你这阶段的成果专或发现,
然后简述出来属。简述:简单的叙述。你可以这样说:xxx事情,的第几阶段(或初级阶段,中期阶段后期)的成果是,1,2,3~(或成果是发现什么,得到什么)
例如;
写论文,计划第一阶段是,市场调查。这个阶段性的成果是:1。xxx得到什么数据
2。什么问题完成3.~~~
简述最好分点说明~
㈣ 成果内容怎么写
每个课题研究结束,都要针对研究成果写简介的,而且这简介的内容写的好不好,会影响到专家对成果验收和鉴定的成果。作为课题负责人是要有撰写这方面内容的能力的。那么,课题研究成果内容简介怎么写?
课题研究成果内容简介,在填写的表格中,是有相关内容与要求提示的,给予课题负责人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1、简介内容包括:该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略写);研究成果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观点或对策建议(详写);成果的学术价值、应用价值,以及社会影响(略写)。
2、简介内容应由课题负责人撰写:文章内容要层次清楚、观点明晰、用语准确、文风朴实,要有实质性内容,并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得简单排列篇章目录。
课题研究成果内容简介,撰写起来是很让人头疼的,撰写的思路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先写针对的问题,几句话搞定。比如针对**的情况产生的**问题。
2、再写提出的方法,也就是方法简介。比如提出了***方法,**解决方案,**框架。
3、然后写达到了的效果,也就是所上面提出的方法达到的效果。比如性能提高了**倍,开销降低了**。
4、最后写写这个研究点的学术成果,比如在**会议期刊发表了**论文,申请了**专利等。另外,如果有产业化的成果当然也要写在最后了。
课题研究成果内容简介怎么写?以上就是本文关于该问题的介绍,更多关于课题申报方面的疑问,可以随时咨询我们兰竹文化网的在线编辑。
每个课题研究结束,都要针对研究成果写简介的,而且这简介的内容写的好不好,会影响到专家对成果验收和鉴定的成果。作为课题负责人是要有撰写这方面内容的能力的。那么,课题研究成果内容简介怎么写?
㈤ 论文研究思路怎么写
在研究思路中,最重要的就是研究方法了,所以这里整理了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1、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
归纳就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原理;演绎则是从一般性原理、概念引出个别结论。归纳是从个别到一般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到个别的方法。
门捷列夫使用归纳法,在人们认识大量个别元素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化学元素周期律。后来他又从元素周期律预言当时尚未发现的若干个元素的化学性质,使用的就是演绎法。
2、分析方法与综合方法
分析就是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征和因素而加以认识。它是把整体分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简单的要素分别加以研究的一种思维方法。
分析是达到对事物本质认识的一个必经步骤和必要手段。分析的任务不仅仅是把整体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而且更重要的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通过偶然性把握必然性。
3、比较分析法
比较分析法又称类推或类比法。它是对事物或者问题进行区分,以认识其差别、特点和本质的一种辩证逻辑方法。在资料不多,还不足以进行归纳和演绎推理时,比较分析法更具有价值。康德说:“每当理智缺乏可靠论证的思路时,类比这个方法往往能指引我们前进。”
4、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
5、文献研究法
文献研究法是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或课题,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地、正确地了解掌握所要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文献研究法被广泛用于各种学科研究中。
㈥ 成果报告
7.2.1 编写原则
1)遥感地质解译成果报告是遥感地质调查成果系统全面的总结。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具体任务要求和测区丰富翔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总结客观地质规律。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内容要求全面、重点突出,既不烦琐,又要避免简单化,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测区地质研究水平,又要敢于从地球科学国际先进领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层次规律问题。因此,它既是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同时又是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
2)遥感地质解译报告编写前,必须组织全体调查人员对测区内主要地质构造问题进行深入讨论,在统一观点、认识的基础上编制出详细编写提纲,然后按照详细提纲所列内容,按项目技术人员各自业务特长分工负责进行编写。
3)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
7.2.2 编写提纲
第一章 绪言
简要说明上级下达的任务与要求、工作起止时间、完成工作量(编制工作量分布图)、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附交通位置图)、研究程度(附研究程度图)、工作方法及技术路线(附技术流程图)及主要技术成果和贡献等。
第二章 方法技术
第一节 卫星影像图制作方法
详细论述遥感数据种类及质量,数据处理、几何纠正与配准、数据镶嵌等方法、技术、控制指标,标准影像图生成过程中的整饰与注记,以及检查与验收的技术要求和质量评价。
第二节 遥感地质解译调查方法
详细论述宏观影像分区、影像单元、影像岩石单元建立划分的方法与技术,信息增强处理法的方法与技术及填图单位划分方案和填图单位种类。
第三章 区域遥感地质特征
按地层、侵入岩、构造、矿产、生态地质环境分别介绍。
第一节 地层
介绍测区地层系统,岩性特征、组合特点、影像规律、解译程度、形成环境、相互关系、时空展布与变化规律等。
第二节 侵入岩
按基性-超基性岩和中酸性侵入岩,依时代从老到新分述侵入岩的特征,出露面积、数量、产状、形态;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蚀变、内外接触带特点,单元划分、影像特征变化、解译程度,以及节理、岩脉、岩墙的发育情况和产状变化规律等。
第三节 地质构造及构造发展史
按类型分别介绍影像标志、形态、规模、展布、序次与组合关系,进行构造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以及构造运动历史与沉积作用、沉积环境、岩浆活动、成矿作用等的关系和新构造特征及其影响。
第四节 矿产
按矿产种类分别介绍成因类型、成矿规律、影像特征、遥感找矿模式,不同层次控矿、成矿信息解译、提取方法及找矿预测等。
第五节 专项调查与专项研究
视具体情况,根据任务书编写。如属于与遥感地质解译同时开展的生态环境地质等专项调查,则应在总体报告中增加此章节进行叙述。
第四章 结论
叙述取得的重大成果、存在的问题和工作建议。
㈦ 成果与认识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大量的分析测试资料和数据,按照上述的研究路线和思路,通过对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层序地层格架内成岩演化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
1)在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北部陡坡带区域构造特征以及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详细研究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层序地层特征。将沙河街组共划分出了2个二级层序和6个三级层序,并建立了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
2)通过大量岩石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分析、粘土矿物分析等测试数据、资料的分析,详细研究了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主要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主要成岩作用包括压实、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交代作用等类型。其中,不同的层序内以及不同构造部位的成岩作用有所差异。并详细研究了陡坡带沙河街组内5种不同沉积体系内的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3)详细研究了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层序形成演化与成岩作用的关系。结果表明:层序界面对成岩作用有着控制作用,层序界面之下通常发育碳酸盐胶结和溶蚀作用,界面之上通常发育粘土矿物胶结和石英次生加大,此现象在盆地边缘的二级层序界面表现尤为明显;体系域对成岩作用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例如湖盆扩张体系域通常发育有石英次生加大和铁碳酸盐胶结和黄铁矿胶结。不同层序内的成岩作用组合也存在差异,从SQ1—SQ6层序演变过程中,由于湖盆水体的变化,使成岩作用演化存在差异,导致成岩作用差异。
4)划分了东营箕状断陷湖盆北部陡坡带沙河街组成岩演化阶段。东营凹陷沙河街组主要处于早成岩A期、早成岩B期、中成岩A期和中成岩B期。SQ1—SQ6层序演化阶段对应于中成岩B期—早成岩A期。
5)对沙河街组成岩演化进行了恢复研究。结果表明,一个层序形成之后,后期的成岩作用受到了原始水介质、构造条件、成岩酸性流体的控制。同一层序,由于后期埋藏深度和地温条件的不一样,成岩作用存在差异性。总体来讲,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内带比外带的成岩演化要快。
6)首次系统详细研究了箕状断陷湖盆陡坡带不同层序内的成岩相特征,划分出了5种主要的成岩相和8种成岩亚相类型。5种成岩相分别为早期弱压实成岩相、早期弱胶结成岩相、中期溶蚀成岩相、中期再胶结成岩相、晚期紧密压实成岩相;8种成岩亚相类型分别为塑性组分溶蚀、方解石胶结、(含)铁碳酸盐胶结、石英次生加大、高岭石充填、混层粘土矿物充填、泥青质胶结和硬石膏胶结。最后,详细研究了研究区不同体系域内成岩相的平面展布特征。
7)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成岩演化与储层发育的关系。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北部陡坡带层序地层格架内储层发育与成岩演化过程中各类成岩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最后,引入成岩综合指数的概念,探讨了陡坡带不同层序内成岩演化强度与储层发育的定量关系,成岩综合指数大小与储层质量优劣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成岩综合指数高的地方,储层的储集性好。
㈧ 总结报告 成果内容 研究方法有何特色
结题报告可以是论文或研究报告,也可以同时都写,也可以只写其中一个,只要能够表达出你的研究成果就可以。研究性学习的结题报告包括论文和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又分为综合研究报告、科研报告、实验设计、调查报告、读书报告等。我搜索到了相关资料,你参考一下吧。 (一)论文 1.论文的主要特点 论文和研究报告相比最大区别在于研究报告突出的是研究的过程性,而论文着重体现研究的结论性和理论性。论文最重要的是要有鲜明的观点和理论体系。作者通过自己研究所取得的大量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通过周密的推理,论证自己的结论和观点的正确性和实际价值。 2.论文的结构 ①题目 ②作者 ③内容摘要 ④绪论 ⑤本论 ⑥结论 ⑦参考文献 3.撰写论文的注意事项 论文的题目是文章的总纲,它必须反映文章的中心。论文的题目要简明,易于理解并吸引读者。内容摘要是用简短的语言向读者介绍文章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研究的过程、方法和成果。较长的论文其摘要能节省读者的时间,让读者选择是否继续读下去。如果论文并不长,此部分也可以省略。绪论是论文的引子,它向读者介绍课题的背景、目的、意义,并提出观点,引出下文。本论是作者向读者展示自己研究过程和结果的部分。作者通过大量的事实论据和理论论据,通过有效地组织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本论部分条理要清晰,逻辑推:理要严密。语言阐述必须精确、通俗,尽量使用简洁的语言,专有名词术语要用的准确、适当。论文行文一般不采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饰手法,不采用想当然的描述。结论是对前文的高度概括和总结。结论观点要鲜明,要与前文相呼应。参考文献是指研究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章或作品。列出参考文献一方面是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为读者核实和深入研究提供方便。中学生的论文列出参考文献也是研究过程的一个佐证。 (二)综合研究报告 综合研究报告适用于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或手段的课题。 1.综合研究报告的特点 综合研究报告与论文相比在于它能很好地展示研究的过程,同时它又与科研报告和调查报告不同,它不像后者个性那样鲜明,所以它体现报告的综合性和一般性,其着重点在于介绍研究的过程。 2.综合研究报告的结构 ①题目 ②作者 ③课题的由来 ④课题的目的、意义 ⑤人员分工 ⑥方法、步骤 ⑦研究的过程 ⑧研究的结果 ⑨结论 ⑩对上级的意见或建议 ⑩体会 ⑩参考文献 3.撰写综合研究报告的注意事项 综合研究报告和论文相比其特点在于能全方位反映课题的要素,尤其是课题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由于报告强调的是过程,所以过程和结果是此类报告的重点。 (三)科研报告 此类报告适用于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课题。 1.科研报告的特点 科研报告的个性比较鲜明,它主要适用于科学实验类的研究。它不仅体现了研究的过程性,更应体现其科学性和周密性。其着重点应体现在原理的科学性,过程的完整性、周密性,数据的准确性,结论正确性。 2.科研报告的结构 ①课题名称 ②项目负责人及课题组成员 ②课题的由来 ④课题的目的、意义 ⑤人员分工 ⑧方法、步骤 ⑦实验的原理及预期结果 ⑧实验的器材、物品 ⑨实验的过程 ⑩实验的结果 ⑥关于结果的讨论 ⑩结论 ⑩参考文献 3.撰写科研报告的注意事项 此类报告不仅强调研究的过程性,尤其强调科学性;报告中的数据必须全面准确、必须尊重客观事实,反映实验的本来面貌,不能夸大和杜撰。 (四)调查报告 此类报告适用于用调查的方法研究的课题。 1.调查报告的特点 调查报告不仅要反映调查的过程,还必须明确调查的要素(时间、对象、范围、内容、方法等),其着重点应反映调查方法的科学性,范围覆盖性和对象的代表性,突出表现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调查者透彻的分析找出规律,使读者正确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决策者提供有价值的建议。
㈨ 主要研究思路
近些年来,黑龙江省特别重视矿产资源财源建设,通过财政直接划拨、匹配及财政贴息投入等多种手段扶持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同时,矿产资源的勘查与开发也丰富了财政资金来源,从而为进一步促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入提供了资金保障。本书站在战略的高度,对黑龙江省多年来勘探开发的矿产资源及其相关产业财源现状进行了系统调查。在此基础上以系统论为依据,综合运用资源产业经济、管理学、财政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经济、政策、管理和法律等各个层面,分析国内外矿产资源财源现状;研究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财源现状;探讨适合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财源优化方案,提出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财源新生长点,为政府相关政策的制订和招商引资及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主要的研究思路为:资料收集-重点实地调查-数据分析-综合研究。
(一)资料收集
收集有关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财源现状,主要包括近年来全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建设对财源建设的贡献现状,主要包括上缴的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矿业权价款等相关税费的收入现状及矿产资源环境收益财源现状;矿产资源财源支出现状主要包括近年来财政直接划拨投入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近年来财政给予资金匹配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近年来财政给予贴息贷款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现状等相关资料;收集全国和全省矿产资源财源建设现状的资料;收集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有关的财政政策法规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方面的资料。通过以上数据及相关情况的汇总,基本查明黑龙江省近年矿产资源财源建设现状及其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有关问题,为进一步系统研究打下基础。
(二)实地调查
对重要的区域及矿山企业进行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矿山企业性质、规模、产品、收入利润及税收等相关的经济技术指标;调查黑龙江省矿业权的设置情况及其对财源的贡献,调查黑龙江省近年来矿业财源的收入、支出现状,综合分析研究对调研、收集的国内外与黑龙江省对应的税种的资料信息进行对比分析,评价黑龙江省矿资源对黑龙江省区域经济的贡献,为黑龙江省矿业财源新增长点分析及相关政策建议打下基础。
(三)数据分析
按照本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使资料收集、数据整理、综合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
(1)比较分析法。主要体现为国内外矿业经济发展及其财政税收支持政策体系的比较分析。
(2)统计分析。在研究中主要运用统计分析等方法调查统计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财源现状,并验证相关研究结果的科学性、有效性。
(3)逻辑思辨与模型推理相结合。逻辑思辨与模型推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通过逻辑思辨提出假设,并通过模型构建与推理对逻辑思辨的假设进行修正,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更有利于内容体系与理论框架的完善。据此,可以保证最后提出的政策建议能够建立在大量的实证研究基础上,从而避免先入为主、妄加价值判断。
(四)综合研究
综合运用资源产业经济学、财政学和管理学等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黑龙江省矿业财源现状,对矿业经济运行现象及其规律作进一步地揭示,探讨黑龙江省矿产资源财源新生长点,分析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财税政策影响因素及其绩效,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综合研究流程如图1-1所示。
图1-1 课题综合研究流程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