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二届广西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奖是什么级别奖
年会奖算不上什么等级奖,在省级层次的奖励,只有省(区)政府奖算得上等级,一般称为省部级奖励。
B. 张举玺的科研奖项
1.《中俄教育管理体制比较》获得第一届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2.《中俄现代新闻理论比较》获得2011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中俄现代新闻理论比较》获得河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特等奖;4.《中俄现代新闻理论比较》获得开封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5.《中俄新闻功能比较研究》获得2010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6.《中俄新闻文体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7.《中俄新闻文体比较研究》获得200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一等奖;8.《中俄新闻文体的比较研究》获得开封市第十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9.《中俄教育管理体制比较》获得2008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10.《中俄教育管理体制比较》获得2008年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1.《中俄现代传媒文体的比较研究》获得开封市第十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2.《中俄现代传媒文体的比较研究》获得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科研究成果二等奖;13.《实用新闻理论》获得2007年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C. 田川流的获奖情况
(一)教学成果获奖:
1、2001年8月,与张士闪、杨丽娅、苏琪、刘金龙等共同申报的教学成果“文化艺术管理的学科的设置与探索”获得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5)。
2、2004年,与刘家亮、刘强共同承担的《艺术概论》课被评为山东省精品课程,(12)。
3、2006年,公共事业管理(文化艺术管理)专业被评为山东省省级特色专业,(本人为负责人)。
4、艺术学基本原理教学与研究,项目负责人,山东省省级教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二等奖;
5、艺术批评教学与实践,1/1,山东艺术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11);
6、《艺术学导论》,齐鲁书社,2004.10山东省教育厅教材成果二等奖,(11)。
(二)科研成果获奖:
1、《试论中国当代电影的意象追求》,(论文)1992年第5期《当代电影》,获 1993年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1993年山东艺术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
2、《中外影视名作辞典》,1993年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任主编之一,获1994年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获1994年山东艺术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1)。
3、《艺术家与文化市场》(论文),1993年第1期 《戏剧丛刊》,获第八届华东“田汉戏剧奖”三等奖 (1994年),(11)。
4、《电影艺术基础教程》(专著),1993年 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第二副主编,获第十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5年12月),(11)。
5、《探索的执着与困惑》(评论), 1995年第3 期《戏剧丛刊》,获第二届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996年12月),(11)。
6、《文化艺术管理学》(专著),1996年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获第十二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12月),获山东省首届“刘勰文艺评论奖”(1998年),(12)。
7、《艺术学概论》(专著),1996年 泰山出版社, 获1997年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获1997年山东艺术学院科研成果一等奖,(11)。
8、《重轭下的艰难超越》,996年第4期《戏剧丛刊》,获第十一届华东“田汉戏剧奖”评论三等奖(1997年),(11)。
9、《试论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当代走向》,1997年第4 期《齐鲁艺苑》,由《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年第2期选用,获山东省艺教委艺术教育论文评奖一等奖,(11)。
10、《艺术美学》(专著)1998年泰山出版社出版,获第十四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年12月),(11)。
11、《试论电影文化的当代特性》 ,2000年第4期《齐鲁艺苑》,2001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获2001年山东省教委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获第十六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1年12月)。(11)。
12《电影学概论》,2004年8月山东文艺出版社出版,获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5年),主编之一(16)。
13、《中国文化艺术可持续发展研究》,2005年3月,齐鲁书社,获第二十一次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7年6月),获山东软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07.年9月)(11)。
14、《论文化艺术管理的主体系统》,2005年第二期 《文艺研究》,获2008年度山东省 “刘勰文艺评论奖”,(11)。
15、《艺术美学》,2007年9月山东人民出版社,获2008年度华东六省一市“优秀图书奖”,(11)。
16、《文化管理学概论》,专著,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12西南地区大学出版社协会优秀图书奖,(1/2)。
D. 熊才平的成果获奖
1、2013年3月,获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会科学)回(教社科[2013]2号),获奖项目:答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城乡教师教研互动研究
2、2010年3月,获浙江省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浙政发[2009]79号),获奖项目:
教育信息化新视界(丛书)共8册
3、2008年3月,获得浙江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学术进步奖(浙社科规办〔2008〕3号),获奖项目:基础教育信息化城乡均衡发展:问题与对策(教育研究,2006第3期)排名:1/2
4、2007年9月,获得2007年度浙江省高校科研成果二等奖,获奖项目:“基础教育信息化区域性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践”,排名:1/3
5、2005年9月,获得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项目:“面向教师教育的信息化环境创建与应用”,排名:3/5
E. 罗小凤的博士罗小凤(广西师范学院)
罗小凤现执教于 。广西作家协会会员、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南宁市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桂学研究会会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网特约记者。参与编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诗歌年选》等选本;著有《中国新文学史一百年》教材与“作品导读”各1本(合著,任副主编)。
目前主持教育部课题一项,参与省部级课题多项;获广西第十二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等奖项;八十余篇论文见诸《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民族文学研究》《文艺争鸣》《南方文坛》《诗刊》等,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等转载。
业余时间从事诗歌、散文创作,数百篇(首)诗歌作品、散文、随笔等见诸《诗刊》《诗选刊》《星星》《诗歌月刊》《文艺报》《羊城晚报》等各种报刊;作品入选《中国诗歌年选》《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诗歌卷》《2011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诗歌选》《大诗歌》等各种选本。获“中国‘80后’诗歌十年成就奖入围奖”,被收入“湖南籍最具代表性十大80后诗人”“中国80后诗人名录”“中国80后诗歌的脸”等。著有诗集《或远或近的距离》(合著)、《空心人》(收入西川主编“中国80后诗系”)等。
1980年腊月出生于湖南武冈。
2003年9月考入广西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06年获得文学硕士学位;
2006-2008年于广西梧州学院从教,担任写作教研室主任;
2008年9月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师从王光明教授,2011年获文学博士学位;
2011年7月入广西师范学院文学院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担任中国现当代文学和语文学科教学两个专业的硕士生导师。 参与编写《中国新文学史》教材与作品导读各1本(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任副主编;
参与编选《九博士联合编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诗歌年选》等选本 (1)主持项目:
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930年代新诗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倾向研究”,项目批准号:12YJC751057;
2013年度广西教育厅教育改革项目“驻校作家制度:当下高校文学教学改革的新路径之研究与实践”。
(2)参与项目(4项):
广西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广西70后女性小说家作家群研究)(已结题,项目批准号:06FZW009,主持人:费振刚、邓玉莲);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广西形象”(在研,项目批准号:11BZW005;主持人:李仰智)
广西教育厅课题“文化生态视野下的西江文学研究”(在研,项目批准号:201106LX572;主持人:钟世华 );
广西梧州学院“2008年度院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在研,项目批准号:wyjg2008A002;主持人:邓玉莲) 1.获第十二次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奖论文:《被遮蔽的承传——五四时期新诗与传统的关系探察》(省部级,授予单位: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
2.获广西第九届文艺评论奖三等奖,获奖论文:《被遮蔽的承传——五四时期新诗与传统的关系探察》(省级,授予单位:广西文联)
3.获广西妇女联合会“先进性别文化建设”征文赛三等奖,获奖论文:《“超性别”:女性诗歌话语新策略——当下女性诗歌的一种性别策略》(省级,授予单位:广西妇女联合会)。 1.《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1930年代新诗的一种倾向》,《文学评论》2012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4期全文转载,《新华文摘》2013年第4期“论点摘编”。
2.《被遮蔽的承传——五四时期新诗与传统的关系探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期全文转载(原载《江汉大学学报》2010年9月)
3.《从非个人化到“感觉”——卞之琳对古典诗传统中“感觉”的再发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年第4期
4.《姿态美学的建构——何其芳对古典诗传统的再发现》,《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5.《“来自灵魂最本质的声音”——吉狄马加诗歌中灵魂话语的建构》,《民族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
6.《追踪诗的精灵——诗学家吴思敬浅论》,《文艺争鸣》2012年5月刊
7.《论壮族作家冯艺的散文艺术》,《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
8.《“晚唐诗热”现象的诗学启示透析》,《南方文坛》2011年第3期
9.《新世纪以来广西的新诗发展倾向与困境探察》,《南方文坛》2012年第2期
10.《震出来的诗潮——从《诗刊》“抗震救灾诗专号”及“地震诗潮”看诗歌的社会功能与艺术功能之关系》,《诗刊》2009年5月上半月
11.《穿行于现实与虚幻间的精神轨迹——李轻松近期诗作浅论》,《诗刊》2009年3月上半月
12.《广西“70后”女性小说家话语方式探究》,《南方文坛》2009年6月刊
13.《在现代与非现代之间——被诗歌史忽略的诗人李小雨诗歌之探》,《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14.《新世纪以来的“生态诗”景观透视——兼论“生态诗”之我观》,《南方文坛》2013年第1期
15.《废名话语系统中“诗的内容”新解》,《学术论坛》2013年第2期
16.《诗意瞬间的潜水采珠人——庞白诗歌浅论》,《南方文坛》2009年第2期
17.《论郑愁予的孤独感》,《名作欣赏》2010年11月刊
18.《灵魂叙事视阈中的“我们”》——读周庆荣散文诗《我们》,《青年文学》2010年11月刊
19.《安琪的词语实验》,《诗刊》2009年11月上半月
20.《切近舒婷诗歌的精神层面——〈神女峰〉赏析》,《青年文学》2011年12月下旬刊
21.《70后诗歌的重量》,《青年文学》2012年5月刊
22.《令人“朦胧”的朦胧诗——朦胧诗命名的再思考》,《星星》诗刊2010年1月(下半月理论版)
23.《卞之琳对古典诗传统精神的再发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24.《废名对含蓄传统的再发现》,《安徽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
25.《边缘之边缘的“突围”——新世纪十年散文诗发展态势探察》,《诗探索》2010年第5期
26.《灵魂话语缺失的迷途——当下诗歌病症之浅窥》,《艺术广角》2011年第6期 谢冕评语:
罗小凤是一位创作、评论和学术研究同时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新学者,以突出的创作成就和富于个人“发现”的学术成果成为“80后”中成绩突出的优秀者。
吴思敬评语:
她的现当代文学,尤其是现当代诗歌研究与创作,已取得可喜的成就,并开始被学术界所瞩目,这是很难得的。
费振刚评语:
“80后”博士罗小凤不仅研究与评论诗歌,自己也创作诗歌,以其数十篇公开发表的论文、评论和数百篇的文学作品显示了其多方面的杰出才华。
F. 郑传寅的获奖励及荣誉称号
1.1989年获美国王安汉学研究院颁发的“汉学研究奖助金”;2.1989年获湖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颁发的“湖北省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3.1992年起领取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1995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一等奖”;5.1995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首届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6.1998年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武汉市第六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7.1999年获湖北省文联颁发的“文艺理论明星奖”;8.200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湖北省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9.2002年获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0.2003年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武汉市第八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1.2005年获中国文联第五届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类)二等奖;12.2009年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著作类三等奖;13.2011年获武汉市人民政府颁发的“武汉市第十二次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与黄蓓合作完成,第一作者)。
G.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是什么意思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学规划办、社科联等部回门颁发的关于你在答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奖励。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含专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或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被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采纳的未公开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报该奖。一般情况下,优秀成果奖分著作、论文、调研咨询报告三大类,每类设一、二、三等奖。
H. 如何参评广西社科奖
《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
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第九次评奖实施细则
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办公室
2006年2月20日
为贯彻《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顺利完成自治区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任务并保证其质量,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奖对象和范围
(一)本次评奖参评成果的时限是2004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超出此时限出版、发表或鉴定的成果,不予评选。
(二)本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评选范围为:
1.正式出版(含电子出版)的专著、编著、译著、教材、科普读物、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公开发表的社会科学论文、调查研究报告;
2.经专家组鉴定合格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或其他应用课题研究成果;
3.被地市以上党政部门采纳使用并产生明显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且有证明材料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
4.同一作者在上述规定时限内针对同一专题发表且在发表时注明的系列论文。
5.申报参评的成果作者,必须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内工作或生活。自治区内作者与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作者合作的成果,自治区内作者应为主编或其完成的篇幅占总篇幅的50%以上;自治区内作者是第一署名的,其完成的篇幅比例可放宽到30%。
6.个人或集体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或研究报告集,不能以专著参评,但允许作者选择其中论文或研究报告参评。系列丛书,不能以丛书编委会名义参评,但允许作者以其中相对独立的成果参评。
7.以单位署名的成果,不能以个人名义申报参评。
(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能申报参评:
1.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2.有版权争议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3.非学术性的成果,包括大事记、概览、人物传略、统计资料、年鉴、地方志、文件、领导讲话、工作总结和工作汇报等(某些学术性很强的大事记、人物传记,经学科组鉴定合格的除外)。
4.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属于保密范围、不宜公开的。
(四)成果日期的认定:
1.著作类成果以版权页注明的第1版日期为准,内容有较大变动的修订版以修订版出版日期为准,但必须附带原著以作对照;
2.在公开刊物上发表的成果,以该刊物月期为准;
3.经专家组鉴定合格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或其他应用课题,以专家组鉴定日期为准;
4.被地市以上党政部门采纳使用的调研报告、决策咨询报告,以党政部门采纳时间为准。
(五)为体现评奖的公正性,严格实行回避制度,自治区社科评委会成员的成果不能参评。通讯评审专家的成果可以参评,但对其本人的成果评审要严格回避。
二、申报审核推荐
(一)每位作者限申报2项成果(含合作成果),同一作者如有1项集体成果已由其他合作者申报,则只能申报1项成果。
(二)申报参评成果需填写《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3份,可复制),连同成果12份(其中至少有1份为原件)一起申报。
申报者是自治区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会员的,向所在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城市或高校社科工作者,向本市或高校社科联申报;高校社科工作者属自治区级学会、协会、研究会会员的,亦可向所在学会、协会、研究会申报;未成立社科联的城市、柳铁的个人,可向当地党委宣传部申报;自治区直属机关未参加学术团体的个人,经所在单位确认合格并盖章后直接向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申报。
(三)受理申报的单位应按照《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及本细则,对成果的参评资格进行审核,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申报成果,要在《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上填写审核意见(只填“符合条件”,无需推荐等级),连同填写好的《广西第九次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申报成果汇总表》,在规定的时间内送至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申报成果,受理单位直接退还申报者。
(四)申报截止时间:2006年4月15日。超出此时限申报的参评材料,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原则上不再受理。
三、评审费
申报成果的作者应缴纳评审费,著作和研究报告类每项100元,论文类每项60元。
评审费收入的15%留给直接受理申报的单位,其余上交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
评审费全部用于评奖工作。
四、评选方法、步骤
(一)资格复查。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收到申报成果后,由工作人员对成果的参评资格进行复核。成果的参评资格被确认后,由工作人员统一编号。
(二)评奖步骤。本次评奖分通讯评审和评委会成员评审、集中评审两步进行。先由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聘请有关专家学者以通讯方式对参评成果进行评审,同时自治区社科评委会成员分别评审,提出评审意见;然后由评委会集中评审,通过预选和无记名投票,决定获奖成果及奖励等级。
1.通讯评审专家分别对参评成果进行通讯评审,依据《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指标体系》,在统一印制的打分表上打分。通讯评审的分值占总分值的40%。
2.自治区社科评委会成员分别审阅参评成果材料,同样依据《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指标体系》,在统一印制的打分表上打分。评委会成员评审的分值占总分值的60%。
3. 自治区社科评委会集中评审。(1)评委会成员协商确定奖项名额分配;(2)评委分学科组以综合评分(含通讯评议专家评分和评委会成员评分)为基础协商推荐获奖项目;各学科组集中评议后,由组长在《广西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奖申报表》上填写评审意见。(3)评委集中酝酿并进行预选,产生获奖候选项目;(4)评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产生全部奖项。一等奖项目须获得出席评委三分之二以上票数才能通过,其余奖项也须获得半数以上的票数才能通过。如通过的奖项多于拟定获奖名额时,从高票到低票按拟定获奖名额数确定。拟定获奖名额不能突破,宁缺毋滥。
(三)公告获奖项目。自治区社科评委会评定的获奖项目,由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予以公告,征求异议。公告期7天。如有异议,由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报评委会领导同意后复议。落选成果概不复评。
五、设奖数额
本次评奖按著作、论文、调研报告三大类分别设奖。
本次评奖总获奖数为总参评成果数的20%。著作、论文、调研报告各类具体获奖比例,由评委会协商确定。
在总获奖数中,一等奖占5%,二等奖占30%,三等奖占65%;著作、论文、调研报告类成果亦照此比例评出各等级奖。
评奖向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对策研究成果适当倾斜,应用对策研究成果获奖比例不低于获奖成果总数的60%。
六、本实施细则由自治区社科评委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参评申请表在下面网站中可以下。
I. 广西社会科学的介绍
《广西社会科学》是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是第五届、第六届广西十佳社会科学期刊,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等全文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