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八 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国土资源部大力提高国土资源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国土资源事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屏蔽室与三维线圈及其集成磁场空间装置
该装置可以衰减环境磁场强度(达到<300nT),改善环境磁场的梯度(达到<50nT/m),使线圈系统的均匀区不失真;可以屏蔽和抵消外场,达到零磁空间,产生矢量磁场;可以完成线圈系统的本身功能,实施对屏蔽室的磁清洗。
屏蔽室与三维线圈的复合套装,成功解决了线圈在屏蔽室内的几何定位及其相互隔震;形成零磁场或产生矢量的背景场的高度均匀;三维线圈对屏蔽室六面可在不发散磁场的情况下,实施磁清洗。可调节三组线圈的间距和几何姿态,具备调节正交性的功能,储备扩展不同指数均匀区的机构。屏蔽室构建采用大循环包镶及无焊点、少铆眼、大封挤的新方法,这样可以提高屏蔽系数,降低资源消耗。配置检测设备,可以由平面坐标到立体坐标,由小区域到大范围,在空间任一点支持三分量的准确定位。项目研制的系列产品在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工委、高等院校、国土资源部、石油及地震系统得到广泛应用。
野外数据采集界面
GPS/PDA土地调查新技术示范应用
国土资源部在大兴举办调查之星技术培训班,学员们在现场实习
在嵌入式3S集成技术、基于GPS网络差分/高精度单点动态定位技术、矢量图形自动分割技术、基于GPS/PDA的土地调查作业流程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形成了调查精度满足1:10000到1:2000及1:1000、数据导入/导出符合OPENGIS通用交换标准、变更图斑能自动分割的土地调查作业系统。
在2004年北京大兴综合示范应用的基础上,2005~2006年国土资源部又在北京、吉林、河北、江苏、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九省市13个区县进行了较大范围的示范应用,试点县市地处东部、西部和南方、北方,地形包括平原、山区、丘陵,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GPS的定位精度,优化了系统的作业流程,完善了系统的软件与硬件。在此基础上,对系统的软件进行了权威测试,对产品的硬件进行了工业化设计,形成了定型后的符合工业化标准的“调查之星”系列产品。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已将定型后的“调查之星”设备装备到14个区县。
Ⅱ 科技成果转化
我部十分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近年来加大了资源利用技术、工程勘查施工技术以及环境技术的开发研究力度,现已形成了一批具有部门特色的先进技术。通过广泛应用,带动了这些领域的发展,初步形成产业化。新型中空玻璃专用分子筛生产新工艺
国内目前的中空分子筛沿用传统的3A分子筛生产工艺,产品质量无法适应迅速发展的中空玻璃行业的要求。通过研究,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小粒径中空分子筛新工艺和新产品(IG-3A)。该产品的粉尘仅有25微克/克,粒度小(0.6~0.85毫米),粉尘和强度指标均优于普通3A和进口产品。IG-3A分子筛采用多种粘结剂混配方法,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小粒径分子筛成型的技术难题。利用独创的表面活化处理技术,有效地提高了产品表面硬度,降低了产品粉尘。
IG-3A中空玻璃分子筛打破了国外产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通过工业试验产品的初步销售,目前已占领国内40%的市场,为降低中空玻璃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我国新型中空玻璃行业的迅速发展作出了贡献。产品成本7000元/吨,售价按13000元/吨计算,吨产品利润达5000~6000元,经济效益显著。
IG-3A分子筛
矿物纤维替代部分木浆造纸试验及产业化研究
以云南省的硅灰石为原料,通过超细粉碎、改性复合,然后将矿物纤维与植物纤维以不同比例混合,抄造出书写纸、胶版印刷纸、铜版原纸和灰底白板纸。印刷试验表明,纸张适应性良好,且纸品中灰分达28%~33%,留着率61%~75%。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矿物复合纤维材料与植物纤维一起,构成了新型的植物纤维-矿物复合纤维网状结构,矿物纤维在纸品中不只是简单的填料,而是以功能材料形式存在的。该项技术大大节约了森林资源,降低了纸张的成本,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该项技术已实现了5000吨/年的产业化规模,产品先后成功地在全国5~6家造纸厂推广应用。2000年被国家计委列入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添加矿物纤维抄纸图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Ⅲ 科技成果转化最重要的环节是什么
科技成果转化最重要的环节是科学实践。Ⅳ 科技成果转化情况
由于本项目是结合项目管理单位———贵州省地矿局地质队长期从事南华纪锰矿勘查开发的基础上进行的。带着问题进行研究,针对性强,故理论一旦突破,科技成果在生产应用中效果就十分突出。
如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队在黔东北及其毗邻地区运用南华纪锰矿是古天然气渗漏系统成矿的新理论指导锰矿成矿预测与找矿。结合松桃黑水溪锰矿床和外围杨家湾一带地质特征分析,认为该地区南华纪古天然气渗漏沉积特征明显,具备“大塘坡式”锰矿成矿条件并圈定锰矿找矿靶区。经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队实施钻探验证,结果新发现了杨家湾锰矿床,经详查地质工作,2008年初求获332+333锰矿资源量1444万t。如按沉积盆地划分,其远景可突破2000万t。该锰矿成矿新理论指导杨家湾锰矿找矿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也是黔东北及毗邻地区锰矿找矿20余年来最重要的进展。潜在经济价值达80亿元。
由于有了这一重大锰矿找矿成果,松桃三合锰业公司已成功建成了年产30万t矿石的矿山。并建成了目前世界上规模较大、工艺先进的电解金属锰厂。新增年产值5亿元以上,新增税收0.5亿元,解决当地500个劳动力就业,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
同时,在松桃地区的西溪堡锰矿及外围、大塘坡大坪盖地区和杨立掌外围,贵州省地矿局103地质队运用该新理论进行锰矿找矿均取得重要突破。预计新增锰矿资源量1000万t以上,现仍在进行勘查评价。预计潜在经济价值将超过50亿元。
Ⅳ 高新技术企业认证中,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哪些证明材料需要详细点
以下7类材料可以作为科技成果转化证明材料:Ⅵ 科技成果转化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
缺乏资金,缺少相关支持
缺少资金投入是制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中小型企业较多,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对于技术创新和产品开发的投入不足。民营企业缺少融资渠道,受资金问题的影响对科学技术成果的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项目因为资金不足而停止。相比中小型企业,国有大型企业有相对雄厚的经济基础,但是对于科技成果转化的存在的风险,企业不愿意冒险尝试,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体系还不够完善,原始科学技术的产业化不好,是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部分问题。
项目不够成熟
众所周知,大部分前沿科技成果掌握在高校以及科研机构手中,此类机构往往更加重视理论研究和论文,对科技成果的经济效益不够重视,所以部分前沿科技成果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不能给企业带来切实的经济效益,相当一部分科研单位只是为了完成指标,和企业之间的沟通不顺畅,没有真正的实现与企业的合作,对技术的投入不重视是项目不成熟的重要原因。科技项目的不成熟使企业在转化过程中存在着风险,所以企业不愿意面临这种风险而减少了资金投入和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
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
很多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过多的追求切实的经济利益,而忽略了对科研人员的重视,相关研究人员很难获得对等的经济回报,仅仅靠理想来推动科技创新是行不通的,这会大大的降低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非常不利的。
Ⅶ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偏低的原因是什么
科技成果转化率、高科技产业产值比重偏低,除了部分技术确实不 符合生专产需要或不成熟的属原因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新技术企业融资 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就会严重影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 力的提高。我国已经转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转化资金靠自筹的占56.8%, 国家科技计划拨款占26.8%,一般意义上的市场化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仅占 2.3%。我国极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过 程中的融资困境。目前,融资问题成为制约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持续、快速发 展的现实问题。
Ⅷ 科技成果转化难在哪儿
客观原因 1、 高校科研机制的限制 高校内容很多科研项目、科技成果和专利都是老师在承担职级评定、为了完成某项科研任务、完成某些奖励政策、支持论文和学术观点而开始的结果。很多项目理论性较强,但是实际操作和市场可行性缺少验证。 2、 经费和精力的投入不足 很多项目是为了一个初步的结果而订立的,在完成初期实验后,国家、院校很少有多余的资金支持老师的进一步研究,这就导致了项目的夭折和中止。学校不能进一步提供可试行的场所、资金,老师也有其他项目和教学工作在身,没有更多的时间。 3、 研究和市场脱节 以市场为导向的科研必须紧紧围绕用户的需求体验,而老师的研究除了纯理论性较多外,很多都属于闭门造车型。而围绕市场的研究时间长、周期多、成熟度要求比实验室高出许多,这也导致了高校的科研成果较难转化。 4、 信息的不对称 企业有独立的研发机构和知识产权办公室,高校的成果转化办公室和科研中心也相对独立。尤其是在初期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双方不能很专业、直观、准确地表达技术难题的参数,双方出于谨慎考虑的原因,都会造成信息的不对等情况。 5、 中介机构机制不健全 虽然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 也做了不少的尝试,包括搭建独立的网站、发布高校科技成果等。但是在国际上,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是其成果走向市场的重要环节,如设立咨询公司、高校中介公司,但是现在高校很多都是在其科技处下属设立一个部门,老师也只是兼职负责成果转化工作。 6、 缺少专业的技术经纪人 目前我国市场缺乏统一的技术转化网络体系,技术市场的法律法规也不健全,技术的经营机构里缺少懂技术、懂法律、懂经营管理的精英人才。而且目前市场上的技术转让、专利交易、专利评估等鱼龙混杂,很多技术拥有者很难鉴定其真伪,也导致了技术拥有者的危机意识和畏惧心理。 主观原因 1、商业保密 企业出于保护自身产品机密和防止恶性市场竞争等因素,在和高校合作的过程中会或多或少有意识地规避隐瞒某些研发机密,这就导致了企业技术难题的关键问题得不到专家的认识和鉴定,因此对于难题的解决也只能浮于表面。 2、 市场推广 高校老师在科研过程中,可能对于自身产品非常熟悉,但是在推广的过程中,学校这样的人才又非常紧俏。很多时候成熟的技术成果都是通过自身网站发布、交流会、或者其他政府组织的产学研活动体现的。这种依靠政府的推动和自己被动式推广的方式不可能做到成果的及时发散。而且有些项目一旦研究成功,成果拥有者往往尝试隐藏其成果,将关键技术束之高阁。 3、合作盲区 企业在和高校进行初步的合作之后,企业急于解决自身技术难题,而高校老师需要繁琐的流程:开题立项,申报领导,调配人手等等。高校目前很少有专职做成果转化的教授,因此本身的流程要求会导致其进度缓慢。 4、资金和时间问题 企业在进行校企合作的时候都希望越快越好,但是如果没有对应的资金投入,高校的研究过程肯定也是比较缓慢的。其次,企业在对于高校到底能否解决技术难题也没有把握,以市场为导向的企业肯定是不能等待太长时间的,企业不希望把技术难题的过程变成高校实验室缓慢研究的过程。 5、 企业对于新技术重视不高 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比较不是很高,还达不到企业年收入的2%,而且企业内容的研发人员的比例、研发资金的投入、领导的重视程度都不尽相同,这对于企业吸收先进技术,运营到实际产品的开发之中都是不利的。在国外,企业的研发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我国。 6、 高校的奖励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法规没有明确的说法,尚未形成完善的系统:如科技政策、税收政策、产业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等等。而且很多出台的政策的配套法律法规和法律细则都没有同步完善。法律比较空泛,可操作较差,导致了老师的研发积极性也不高。 科易网让科技成果转化变得更加便捷简单!
Ⅸ 科技成果转化是什么意思
科研成果转化是指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已转化成成品、样机、技术得到全面推广应用等,证明一般是如转化为新产品,可以用该产品新产品证书、生产批文(药类的)、销售合同、订单、销售发票等一种或多种材料证明;若转化为新设备,则用该设备说明书、设备备案文件、发票等证明;转换为新技术,一般是要多个使用单位的推广应用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