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科技成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009年,我国10大科技创新成果回眸1.“嫦娥”探月圆满成功
2009年3月1日,“嫦娥一号”卫星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科技人员的精确控制下,准确受控撞击在月球东经52.36度、南纬1.50度的月球丰富海区域,为我国探月一期工程画上了圆满句号。随后,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全月球三维立体图自动构建技术、结合“嫦娥一号”原始影像制作完成的可实时浏览的全月球三维立体图,可为我国探月二期工程的月球软着陆器选址、月球机器人运动规划和仿真等提供技术支撑。
2.大洋科考实现多项突破
2009年3月17日,征程300多天、航程4.6万多海里的“大洋一号”科考船,稳稳地停靠在青岛北海分局团岛码头。“大洋一号”科考船两度横跨太平洋和印度洋,经历7个航段,创我国大洋科考时间最久、航程最长、成果空前的纪录。此次科考开展了深海底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深海海山区、富钴结壳、深海洋盆、多金属结核和深海生物多样性等多项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特别是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共发现了11个海底热液区和4个热液异常区。
3.煤间接制油技术试产成功
内蒙古伊泰集团投资近27亿元建设的16万吨煤间接液化示范项目2009年3月试车成功,产出了合格的柴油、石脑油等产品。这是我国首套试产成功的煤间接制油产业化装置,标志着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制油技术进入工业化生产示范阶段。
4.国产抗菌药上市
2009年5月底,由中科院上海药物所自主研发的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氟喹诺酮类(沙星类)抗菌新药——盐酸安妥沙星,获得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新药证书。这标志着我国的氟喹诺酮类药物打破了长期依靠仿制的局面,中国百姓可以用上疗效更好、安全性更高、价钱更便宜的“中华牌”抗菌药了。
5.ARJ21-700研制取得重大进展
我国首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涡扇支线喷气客机ARJ21-700飞机101架机,2009年7月15日成功从上海转场至西安阎良,实现了研制以来的首次城际飞行。这是ARJ21-700飞机101架机继2008年成功首飞后的又一重大进展。飞机转入西安阎良试飞基地后,将投入更加繁重的科研试飞和适航取证试飞,为下一步推进ARJ21-700飞机通过中国民航和美国适航当局联合适航审查,取得中国和美国的适航证,正式投入商业运营奠定坚实基础。目前,ARJ21-700后续2架飞机也在加紧研制。预计首架ARJ21-700飞机有望于2010年底正式交付用户。
6.万吨级重型设备制造实现国产
2009年7月,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成功完成热调试,这标志着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技术一举打破国外垄断并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万吨以上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属于先进制造技术的“极端制造”领域,是重大工业基础装备之一,主要用于大型电站、石油化工行业急需的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制造,代表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打破我国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依赖进口的局面,实现大口径厚壁无缝钢管生产的规模化、产业化,对大幅降低电力、石油化工行业的生产成本,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和电力、石化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7. 正负电子对撞机通过国家验收
我国“十五”期间重大科学工程、总投资6.4亿元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2009年7月17日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顺利通过国家竣工验收。验收后,正负电子对撞机将投入高能物理实验运行,并向同步辐射用户开放,提供同步辐射专用光。据介绍,正负电子对撞机采用最先进的双环交叉对撞技术,设计对撞亮度比原来提高了30倍至100倍,并实现“一机两用”(两用即高能物理和同步辐射),在世界同类型装置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成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双环对撞机之一。
8.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面世
2008年9月下线的中国第一台超百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5000A”,运算峰值速度为每秒230万亿次。一年后,2009年10月,国产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诞生,峰值性能提升到了每秒1206万亿次。这个数字意味着,“天河一号”计算1天,一台当前主流配置的微机需要计算160年。“天河一号”是我国战略高技术和大型基础科技装备研制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创新成果,实现了我国自主研制超级计算机能力从百万亿次到千万亿次的跨越,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世界上第二个能够研制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的国家,对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9.“绿色低碳”世博中心竣工
历经3年多的精心建设,由上海世博(集团)有限公司承建的上海世博会永久性建筑、“一轴四馆”中的重要场馆之一——世博中心于2009年12月25日正式竣工。它位于上海世博会园区世博公园内,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能耗低于国家节能标准规定值的80%,建筑节能率为62.8%,非传统水资源利用率为61.3%,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料比为28.9%,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600吨,年节水16万吨。作为中国公共建筑节能科技的典范,世博中心创造性地解决了国内外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环保和减排的世界性难题,在绿色建筑专项技术研究、应用、创新和集成方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标志着中国在大型公共建筑的“绿色低碳”建筑技术集成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0.武广高铁通车运营
世界上第一条时速高达350公里、里程最长的无砟轨道客运专线——武广高速铁路客运专线,2009年12月26日正式运营。列车最高时速达394公里,粤、汉实现3小时通达。武广高铁全长约1068.8公里,投资总额1166亿元,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第一条客运专线,也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首次建成1000公里的客运专线。武广高铁建成通车,标志着我国已在机车制造、铁路设计、施工建设以及列车运行控制、铁路运营管理等方面全面掌握了高速铁路技术,率先步入高速铁路新时代。
② 现代信息技术的成果应用成果哪些
20世纪最重大成就之一是计算机的发明和计算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2、两个理论:内相对论与量子论容
3、三项突破:核能利用, 空间科学, 基因序列
4、四个模型:夸克模型, 宇宙大爆炸模型, 地球板块模型,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
③ 遥感技术应用及成果
一、遥感地质技术
(一)ETM、QB数据处理技术
不同平台、不同类型、不同分辨率的遥感多光谱数据处理分别在PCI软件系统进行。遥感图像处理包括大气校正、几何校正、图像融合、地理配准、图像镶嵌、图像裁切等。
为宏观展现毛坪地区的三维立体全貌和分析主要地质现象,还利用QB高空间分辨率、多光谱的特性,在DEM(数字高程模型)的支持下,制作较大比例尺的重点区段的三维立体影像图。
(二)遥感地质矿产信息增强及提取技术实验
用于图像处理的核心技术方法是“比值+主成分分析”,采用掩膜方法去除植被及水体等干扰背景。在干旱、植被稀少、基岩出露较好西部地区,蚀变遥感信息提取效果较好。在潮湿、植被密集南方地区不甚理想,需要结合成矿地质背景综合分析加以利用。
(三)遥感线性要素统计方法
遥感线性体是指直线状展布、规模相对短小的线性要素,多由直线状冲沟、脊线、色线等组成。其展布具有一定规律性,成因多受构造控制,间接反映深部信息。遥感线性体分析的方法是在2cm×2cm网格单元内统计条数和长度值,在GIS平台,对不同方位线性体密度、强度实现定量统计并制作等值线图。
(四)遥感地质矿产图编图方法
利用多光谱图像,在遥感构造、遥感岩石单元解译标志基础上,发掘表达成矿源场遥感信息(遥感构造分区、影像地质体、区域性影像构造格架、岩石地层影像单元等)和成矿位场信息(含矿岩层、岩体、控矿构造等);叠合矿产、地球化学异常形成。
(五)基于GIS空间分析多元信息成矿预测方法技术
借助GIS技术,集遥感、矿产、化探找矿信息为一体,应用新的成矿预测理论,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矿产勘查预测,区划找矿远景,优选找矿目标地,圈定找矿靶区。
二、取得的主要成果
1)本区的铅锌矿床集中分布区多位于NE向和NW向构造相交部位及其附近,这种矿床分布格局特征与区内遥感构造格局相一致。铅锌矿集中区受转换断层和转换盆地控制。
2)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我们的勘查实践,认为滇东北地区震旦纪—早二叠世的铅锌矿床属喷流沉积成矿系统中的MVT型矿床(即容矿主岩为碳酸盐岩),进一步可划分为整合型矿床、层控裂隙型矿床、层控复合型矿床三类,它们是喷流沉积成矿系统的成矿作用过程中不同成矿阶段和不同部位的产物。
3)系统收集和整理了研究区9个图幅1∶20万地质图、矿产图,分析研究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为遥感地质解译与编图、异常提取和成矿预测提供了地质依据。
4)通过不同分辨率图像的遥感解译与地质分析、图像处理,编制了全区1∶5万、重点区1∶2.5万与1∶1万三个层次的遥感地质解译图,突出了不同类型、不同级别遥感构造展布特点及与矿产分布之间的关系,为异常提取、成矿预测奠定了遥感地质基础。
5)在区域地质分析及遥感构造解译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本区遥感构造格架。NE向与NW向构造长期活动,具有同生构造特点。构造演化过程为:在震旦纪—早二叠世NE向继承性海盆形成过程中,盆地离散扩展速率差异,导致主海盆(槽)局部产生NNW向转换断层及转换盆地;在各时期海盆(槽)关闭过程中强烈挤压,形成了NE向褶皱和压扭性断裂;由于地质体的不均一性,导致沿NE走向的不同地段,收缩敛合速度不一样,形成了本区既有NNE—NE向压扭性断裂,又有NW—NWW向压扭性断裂;既有NE向褶皱(为主),又有NW或NWW向褶皱的构造格局。首次提出了以转换断层为主的同生构造控制铅锌矿产分布的重要认识,比较合理地解释了铅锌矿(化)带呈NE向与NW向分布,其结点形成矿床集中区的矿化展布特征。同时,将遥感构造、遥感岩性单元量化,作为重要成矿预测依据。
6)采用信息定量提取技术,首次开展了全区遥感异常提取试验研究,提取了与金属矿化有关的铁化、泥化与碳酸盐岩化蚀变的遥感异常,分析了这些遥感异常特征,为遥感成矿预测提供了波谱异常信息。
7)进行了全区1∶10万遥感线性体的解译提取及方位、长度度量,通过编制6个方位区间线性体密度图及总强度图,分析了线性体密度与构造、矿产关系,为遥感成矿预测提供了微地貌构造信息。
8)在GIS及PCI支持下,进行了以遥感成矿信息(遥感断裂-线性构造、遥感面状构造、遥感岩类、遥感线性体统计结果、遥感蚀变异常)为主的成矿预测,提出了遥感成矿远景区40个,并在滇东北地区遥感成矿预测图上进一步圈定了41个找矿靶区。提出了本区铅锌矿找矿的新思路以及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新问题。
9)在1∶5万成矿预测基础上,分析1∶2.5万与1∶1万范围遥感地质成矿条件,首次建立了本区铅锌矿遥感地质矿产模型,筛选出10个遥感因素控制指标,为滇东北地区遥感成矿预测提供了具有统计意义的变量以及预测定量化,进一步指出了找矿方向。
10)1∶5万—1∶10万遥感地质调查方法对于区域地质找矿是十分有效的。该工作成果为滇东北地区控矿规律研究提出了新思路,对指导找矿和成矿预测将起到积极作用,是区域资源潜力评价的重要和有效的遥感方法技术。该方法适宜在类似于滇东北这样海拔高、切割深、植被覆盖少,交通条件差等复杂条件的地区推广使用。
④ 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科研成果评价指对科研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版等予以客观的、具体的、恰当的权评价。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方法: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审。对不同类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侧重,但不能偏废。对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学术价值;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研究印发展研究成果)应侧重于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在成果具体评价上,必须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原则。
⑤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分为三大类型:
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⑥ 什么是应用技术成果
就是在工业、农业、商业上有了什么发明或者解决某类问题的办法,能够大大的调高生产率,或者产量,增加效益,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应用推广的技术成果
⑦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分为三大类型: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7)应用技术成果扩展阅读: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在新的时期,为了明确认识,把“科技成果”分解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两部分,并把“软科学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围之外。
⑧ 什么是科技成果的初试,中试,成熟应用
科技成果的初始主要是指在实验室尺度的放大,中试就是可以作为商业开发,相当大的尺度(至少部分工业上可进行了);成熟阶段就是在工业上可以大规模广泛应用。
⑨ 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分为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
⑩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抄分为三种类型:袭(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