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案例分析题(20分) 某修配厂与某研究所签订一份技术转让合同,合同中规定:“因本合同发生的一切争议应提
您这题目断的
㈡ 跪求“一个技术转让的案例及分析”
http://www.tt.cas.cn/huiyi/success/2005/detail.htm
去这看看吧,应该有你想回要的答
㈢ 案例分析:中国甲企业与日本乙企业订立一份国际技术转让合同,合同中未规定应适用的法律。
1.应由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受理;
2.应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专。
理由如下:适用属当事人自主选择的法律是国际技术转让合同使适用最密切联系地法的前提条件。在当事人没有明确选择法律时,则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在转让技术所有权的合同中,转让方的习惯居所地法或营业地法是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在转让技术使用权的许可合同中,原则上技术保护国法是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但在保护国有多个时,技术主要利用地为保护国;在技术被许可给一个受让方在几个国家利用且都得到充分的利用时,被许可国法律为合同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在许可方和被许可方有相同惯常居所、营业地、中心管理地或国籍时,其共同的法律为合同最密切联系的法律;在许可合同明显与许可国有更密切的联系时,许可国法律为合同最密切联系的法律。
㈣ 求实用新型专利转让成功的案例。包括被转让专利的名称、内容、以及成交价格
转让很简单的,只抄要提交变更申请就行了,其实你想问的也就是价格者,这些内幕资料谁会提供给你啊,这基本就是商业秘密,根本就不能流传出来的,别做梦了,想知道值多少钱,可以委托评估机构进行评估,当然这不可能是免费,说真的,你在这里问到的价格你敢信吗?你不要以为评估一个专利值多少钱是件简单的事,这不是市场买菜,需要非常专业的评估。
㈤ 专利使用权转让的形式及其不同,用案例加以说明
专利权的转让的形式有很多种,但是按照使用权限来分,可以分为独家使用权、排他使用权、普通使用权这三种形式。其中,独家使用权主要指的是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卖方只把技术转让给某一特定的买主,卖方不得卖给第二家买主,而且卖方也不能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使用该技术和销售该技术所生产的产品。排他使用权主要指的是卖方在合同规定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只把技术授予买方使用,但是卖方自己保留使用权和产品销售权,不再将该技术转让给第三者。普通使用权主要指的是卖方在和同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可以向多家买主转让技术,同时卖方自己也保留技术使用权和产品销售权。
从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三种形式有以下不同点:
一、买方的数目不同。在独家使用权这种形式中,有且只有一个买主;在排他使用权这种形式中,也是只有一个买主;而在普通使用权这种形式中,有多家买主同时存在。
二、卖方有无使用权。在独家使用权这种形式中,卖主不得在合同规定的范围内使用该技术和销售销售该技术生产的产品;在排他使用权这种形式中,卖方自己保留使用权和产品销售权;在普通使用权这种形式中,卖方自己也保留技术使用权和产品销售权。
三、索价不同。在独家使用权这种形式中,卖方的索价最高。排他使用权和普通使用权中卖方的索价次之。
案例一:美国Liquidmetal液体金属公司在提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例行报告中称,他们已经和苹果达成协议,苹果公司将获得其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应用的独家授权(独家使用权)。
报告显示,双方在2011年8月5日达成了交易协议。根据该协议,Liquidmetal将成立一家全资子公司,并把自己的全部专利和知识产权转移给这家新公司。此后,这家“知识产权公司”将把这些技术在消费电子领域应用的全球独家授权出售给苹果公司,其他领域的应用授权则交回给母公司Liquidmetal。报告并公布苹果购买独家授权的价格为数十亿美元且出售后,Liquidmetal将不能再使用该专利技术和销售该技术生产的产品。
根据Liquidmetal官方网站描述的信息,其液体金属合金材料拥有独特的非结晶分子结构,与传统金属的结晶结构截然不同。除了低熔点(因此才被称为液体金属)的特色外,它最大的优势在于熔融后塑形能力,由于其凝固过程的物理特性与普通金属完全不同,使它的铸造过程更加类似于塑料而非金属,可以更方便的打造为各种形态的产品。
案例二:美国Intel同韩国LGElectronics公司于美国时间2001年8月28日宣布,签定了长期业务合作合同。合同的内容涉及产品的销售、技术开发、知识产权等多方面。两公司表示“此举强化了两公司的合作关系”。有关合作的金额等详细内容没有公布。
LGElectronics公司将扩充其采用Intel公司的微处理器及芯片组的产品开发和营业能力。Intel公司将同LGElectronics公司合作共同开展开拓市场以及销售业务。对于是否可以进一步扩大面向Intel公司的产品、制造、设计服务等内容,两公司也进行了研究。
另外,两公司还签定了排他性专利许可协议。虽然具体金额尚不清楚,但Intel公司将向LGElectronics公司支付专利许可费用。
案例三:专利大王IBM在2005年宣布,将向软件制造商们无偿提供500项主要专利的使用权。这一举措标志着蓝色巨人的知识产权战略正在发生重大转变,同时也给整个高科技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
IBM负责知识产权的副总裁吉姆.斯特林当日在媒体面前称,这500项专利涵盖了储存管理、多线程处理、图像处理、数据管理、网络和电子商务等各个领域。IBM的这一行动旨在鼓励其他公司公开专利文件以促进科技革新。
IBM在公布的声明中说:“这是迄今为止,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专利开放。”斯特林向软件开发商们表示:“你们可以使用、更新或改动这些开放的源代码,甚至可以在它们的基础上创造全新的东西。”
IBM在过去十多年来一直是全球获得专利权最多的公司。根据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去年的统计,IBM去年连续第12年成为年度获得专利权最多的公司,共获专利3248项,比名列第二的日本松下公司高出1314项。作为计算机服务行业的领头羊,IBM相信,在帮助其他公司利用开放的源代码发展新技术的同时,本公司的利益并不会受损。IBM仍然可以从它掌握的数千项硬件专利中收取专利税。
从以上的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验证,已总结的三点不同:
一、买方的数目不同。在案例一中,买方只有一个,即美国苹果公司;在案例二中,买方也只有一个,即:美国Inte公司;在案例三中,买方有很多家,即IBM的软件制造商们。
二、卖方有无使用权。在案例一中,由于是独家使用权的转让,且在合同中有规定,卖方即Liquidmetal在专利转让后无权使用;在案例二中,合同规定卖方即韩国LGElectronics公司保留了对美国Inte公司转让的专利的使用权,但是但Intel公司将向LGElectronics公司支付专利许可费用;在案例三中,IBM公司向其软件制造商们转让了多项专利使用权,同时自身也在使用这些专利 。
三、索价不同。在案例一中,Liquidmetal公司在向美国苹果公司转让独家使用权之后,向美国苹果公司收取了数十亿美元的独家使用权转让费用,与另外两个案例相比,这个应该是索价最高的。
总结,专利资产的转让按使用权限分成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各有不同。
㈥ 急求关于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案例!!!
“中国加入WTO后,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有了一些变化,那就是不再实行全面封锁,而只是把相对落后的技术产品出口到中国。但发达国家从来没有放松对华的高新技术出口管制。……美国自从2001年对高科技产品的出口许可证实行重新审查后,相当一部分原先批准的许
可证被冻结。对超级电脑、高科技电信设备、半导体设备,以及尖端的机械工具,几乎完全对华停止了出口。”
考察现实,我们面临着多种问题并存,一是跨国公司并没将先进技术或者关键技术投入中国;二是跨国公司虽然将一些先进技术投入在华企业,但是关键技术仍然掌握在外方人员手里;三是外方所投入的技术与产品只是其生产链中的一个环节,即使我方完全掌握,也无法生产出相应的产品;四我们引进的主要是先进的生产线,得到的是生产能力提升,但依然要依赖外方提升产品与技术水平。
从市场取向的角度,跨国公司在华企业有两种,一是出口导向型的,即产品用于出口世界各地。对华投资的目的是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其他低廉的生产成本、优惠政策以降低其产品的生产成本,中国只是其全球的一个生产基地。这在高新技术产业表现比较明显。实证分析表明这类企业往往采用其母公司的先进技术,生产其母公司最先进的产品。这实际上是跨国公司面向全球销售的一个生产车间。另一种是市场占领型的,以占领中国市场为目的。这是绝大多数跨国公司来华投资的主要目的。许多在发达国家市场已饱和的产品在中国的成长性依然很好,被普遍认为是全球最大的潜在市场,可望成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通过直接投资规避贸易壁垒,谋求占领中国的庞大市场。这类企业跨国公司投入的技术与母公司的最先进技术有一定差距。
根据对北京市科委认定的48家由跨国公司投资的高新技术企业技术水平的调查,与母公司相比,使用最先进技术的占26.3%,使用比较先进技术的占42.1%,比较先进技术与一般技术混用的占31.6%。但是对外方投入的技术作进一步分析可知,其中主要是生产技术,对于提高技术水平有限。
事实上,技术转移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2002年9月6日国家领导人宋健率团赴日,再次考察日本新干线技术,为中方是否引进日本技术的可行性进行论证。此事的起因是,9月2日向上海磁悬浮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蒂森克虏伯集团发言人表示,德国磁悬浮列车联合财团没有向中方提供全部德国磁悬浮技术的意向。开始因为日本不愿转让技术我们才选择德国的磁悬浮技术,我们与德国合作后日本又后悔,因为中国毕竟是一个大市场,还有不少线路要高速化,因而日本不断示意愿与我国就相关技术的转让举行谈判。但是与德方的合作过程并不顺利,每前进一步都是双方多次博弈的结果,其中关键点在我们必须要经过自己的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没有技术实力就不可能有平等的谈判地位,外方不会轻易将技术给我们。目前德国给了我们一部分技术,但都是在中方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部分相关研制成果的情形下德国才愿意转让的。即便如此,德方仍然不愿将全部技术转让。虽然该项目已在上海投入试运行,但是围绕技术转移的“斗智斗勇”还有一段较长路要走,宋健此行也是向德方表示,如果他们在技术转移问题上封锁太紧或设置的门槛太高,我们会有新的选择。
所以,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从企业层面上来看,跨国公司及其母国政府并没有放松对华技术转移的控制,特别在关键性技术引入方面还设置了很多障碍。我们正在西方跨国公司对华技术转移的控制与反控制中艰难前行。
跨国公司对华的生产转移与技术转移
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企业的技术水平整体上高于国内企业,但基本上不是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芯片厂商英特尔进入了中国,但并没有把核心技术带到中国,它在上海的工厂仅仅是芯片的封装线,最核心的芯片设计和制造、测试还是在国外。而从产品结构和生产能力上看,日本索尼在中国国内工厂的产品仍是以零部件为主,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品比较少见,如VAIO笔记本电脑、PS2游戏机都不是在我国生产,在我国工厂的产品线在索尼体系中还处于比较低端的位置。日本爱普生在深圳与苏州都投资建厂,并且在中国的企业所产生的效益已占到该公司全球效益的42%,但是爱普生的研发仍然放在日本,中国只是一个生产基地。
把研发的主要机构设在母国和其他的发达国家,将核心零部件和产品的核心生产过程与关键环节放在其母国进行,而将技术含量低的零部件、产品的最终成品组装生产放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在跨国公司中绝不是个别现象,而是大多数国际大跨国公司
的战略选择。尤其是许多现代高科技产品的加工工序多,有些产品的生产工序逾百道,即使中国掌握了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生产过程的工艺技术,也无法生产出该类产品,这种生产模式对我们掌握其完整的产品生产技术基本上没有可能。
仔细考察我们所认为的跨国公司已将其先进技术投入到中国,大多数都是先进的生产线,事实上是生产能力的转移,这与严格意义上的技术转移是有本质区别的。产品的技术,主要体现在产品的设计开发和关键部件的设计与生产工艺方面。轿车行业比较明显,这是中国最早引进外资的行业,国际上各主要大汽车公司都在中国设立了合资企业,投入了先进的生产线,中国汽车制造技术和制造工艺一跃而进入90年代,但是中国至今一直没有掌握轿车的设计技术,几乎没有自主设计的车型,作为轿车心脏的发动机的技术也没有掌握。没有掌握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我们的轿车行业只能严重依赖合资中的外方,进一步讲,我们的命运实质上完全掌握在他们手里。在通讯行业也是如此,成立于1984年的合资企业上海贝尔公司,是中国通讯行业的龙头企业,其核心技术从未让中国人掌握,电脑芯片一直从其母公司进口,通讯程序不让中国人接触,真正对我们转让的技术十分有限。从“以市场换技术”、通过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的角度来评价,上海贝尔公司这个项目并没有实现我们的初衷。
即使是高度自动化的现代生产线所体现的生产技术,如果跨国公司不转让生产线的设计原理和工艺,那么我们学会的只是这种生产线操作技术。通过工人和技术人员“干中学”无法掌握全面的生产技术,更难理解与掌握其设计原理,一旦跨国公司撤走,我们的生产技术又会回到以前的水平。再说,现代生产技术发展也非常迅速,每种产品的生产线每隔一段时间技术上就会过时。只有真正掌握该产品的生产技术,才有可能做到创新,从而跟上该产品生产技术的最新发展。否则就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怪圈。如果跨国公司再有意识地将不是最先进的生产技术投入中国,会使我们的追赶更为困难。如被称为工业粮食的集成电路,产品升级换代很快,为了发展中国的集成电路,1995年中国上了908工程,从国外进口设备生产0.9微米的芯片,两年后,世界集成电路已到0.35微米级的技术水平,中国又与NEC公司合资,生产0.5至0.35微米的芯片,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技术已达到了0.15微米级。
江苏省苏州市决策层以全球化目光思考新一轮的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时,已深刻地认识到,尽管目前IT产业是苏州的一大优势产业,众多外商,包括摩托罗拉等著名公司早已进入,但是这种两头在外,即技术和市场都在海外的格局,隐藏着较大风险,因此在新一轮国际和我国上海的产业转移中,苏州在沿江地带大力吸引“生根型”、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重化企业。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跨国公司进中国决不是来给我们送技术的,他们根本不希望有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在东道国出现。相反,从其逐利本性而言,总是想方设法削弱东道国企业的技术实力,以便它们通过技术垄断实现对市场的垄断。我们所赞赏的跨国公司投入中国的先进技术,始终严格的控制在其所投资企业中,严防扩散,关键技术与核心技术也一直主要掌握在外方人员手里,一旦外方撤走,这些“技术”也会随之而去。
综上所述,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跨国公司将其生产线投入到中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工业技术水平。然而对工业技术水平起决定作用的产品和工艺设计技术却没有实现很好的转移,中国企业更没有机会据此而形成自己的技术知识体系。
对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的再认识
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发机构并不能从根本上直接推动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关注:
——部分跨国公司在合资企业中取消原企业的研发机构,因为他们是技术提供方,不需要原企业进行研发,把合资企业改造成单纯的生产基地,置中方于技术方面的附属地位。而在企业内部对中方人员封锁技术,阻止中方人员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削弱了我方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经验表明,只有很好的消化吸收才能真正掌握引进技术,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实现二次创新。这本是我们的初衷。这也是外商直接投资相对许可证形式引进技术的一个重要弊端。从中我们不难理解日本与韩国为何坚持
以许可证方式引进技术。
——绝大多数研发机构的功能定位是在服务于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占领中国市场的需求,基本上从事的是一些适应性的工程化配套技术服务,很少从事创新研究,研发的高端,即基础性研究与核心技术研发工作仍放在母国。
——实力薄弱。如微软中国研究院是微软公司的全球六大研究中心,但是只有一百多名技术人员,而微软公司有数万名研究人员。同样,朗讯科技贝尔实验室基础科学研究院(中国)也只有一百多名技术人员,而朗讯公司有30000名研究人员。这与跨国公司研发经费投入结构也是一致的,如美国,资料显示1992年美国跨国公司的研发费用87%投在本土研发机构,仅13%花在海外分支机构和研发中心。这种现象至今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建立研究机构是跨国公司整个策略的一部分,即争夺中国最优秀的人才。如果跨国公司能够在中国获得最优秀的人才,会进一步增强其竞争实力,那么它们在中国将不会遇到有竞争力的企业,中国的市场也就是它们的了。对中国而言,实际上成为“人才不出国门的流失”。把中方技术人员在其研发机构开发出的成果按照其全球战略转移出去,也是中国技术资源的一种流失。
近年来,这种形式的中国高素质人才流失非常严重。自从IBM、HP、Microsoft等国际IT行业的跨国公司大规模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中关村的IT人才流失一半以上,绝大部分都去了这些跨国公司。人力资源已成为现代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决定因素。这对于刚刚起步、实力很弱的中国高技术产业是“雪上加霜”,人才流失成为制约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在这场新形式人才争夺战中,许多在华跨国公司已非常超前地把目光投向了我国著名大学的在校生和研发人员。
即便如此,主流观点认为无论如何跨国公司只要投入先进技术或者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就会有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因此就能推进我国企业技术进步。不可否认确有溢出效应,但对此不能估计过高。无论是国外学者还是国内学者均有技术溢出效应不大的研究结论。
结论与思考
理论研究与经验均表明,跨国公司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向我国转移技术,单纯从引进技术的角度来讲对我们不是最佳选择。能否真正引进先进技术?能否真正掌握引进的先进技术?对我们技术创新能力培养及提高的推进作用及大小都是很值得深思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策略在入世后如何变通?也是当前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现在大跨国公司大举进入中国,主要是想在这个蓬勃成长的市场上抢占更多的份额,日本企业甚至把中国市场作为它们走出困境的逃亡“福地”。对我们而言,如果最稀缺资源“市场”丧失了,而技术又没得到多少,那是违背我们“开放”的初衷的。另外,不能最终摆脱技术上的依附“地位”,依靠自己的实力把失去的市场夺回来,技术又有何用?“先进技术”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自发的接受技术溢出其效果更为有限。通过直接投资而引进技术对本国的研发有压抑的一方面,这也是每当我们在某方面研发取得一些突破,外方就积极主动的要转让同类技术,目的在于让我们放弃自己的研发全部用它们的技术,从而削弱我们的技术创新能力,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中国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最终要靠自己的努力,要在国际技术转移中使我们的研发队伍实力不断增强。怎样把“不出国门的人才外流”变成接受技术溢出的手段,是摆在我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在当前发达国家政府及跨国公司严格对我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完全靠个人自发的行为,很可能结果是真正的“人才外流”。反观运用引进技术提高本国技术创新水平最为成功的国家,如日本、韩国,都走的是另外一条路。对此我们要高度警觉。
我国应采取积极主动的形式,始终把技术转移中的技术能力转移作为我们的战略定位;对于国外的技术封锁,要思考与制定“反封锁”策略,采取有效手段打破“封锁”;应自觉主动与形式灵活地接受与扩大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应该把引进先进技术与培育提高自己的技术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形成自己的技术体系;中国的技术问题最终要靠自己解决,这一点无论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为此,适度的产业与市场保护是必须的,主动权与控制权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应该也必须采用“官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围绕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来设计安排我们的国际技术转移对策。
参考资料:http://www.jssti.net/bianjishi/jinghua/2003year/2003-12/kuaguo.html
㈦ 低碳技术的技术转让
“既然世界各国都强调,先进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是解决气候变化的最终手段。《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也都特别强调,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为什么技术转让这么难呢?”
“这些技术关乎发达国家的相关企业,甚至整个国家在低碳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怎么可能轻易地转让出去呢?”作为长期参与我国气候变化谈判的专家,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的刘滨对此有深刻的认识。
吕学都也认为,发达国家担心转让先进技术会影响其国内产业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10多年的气候谈判中,虽然在相关的公约和协议中都声称转让技术,但总是以各种借口拖延这项义务的履行。虽然缔约方会议已经就技术转让问题作出过大量决定,但真正实现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先进技术以减排温室气体的案例,还没有在缔约方会议上展示过。
“在每一次的缔约方会议上,发展中国家都要求发达国家切实履行转让先进技术的义务,谈了10多年,丝毫没有进展。”由于在气候变化谈判中负责技术转让这一部分,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的邹骥教授,一谈到这个“不老”的议题就显得特别沮丧。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技术确实是未来发展的竞争手段。发达国家虽然在政治上承诺了,但是在行动上却拖了10多年都不付诸实质性行动,到现在也没有任何迹象会改变这种状况。而对于那些具有很好经济效益的技术,要发达国家转让就会更加困难了。”
吕学都告诉记者,2005年7月,中国、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和韩国六国发表了《亚太清洁发展和气候新伙伴计划意向宣言》,这实际上是个联合技术研究和开发协定;2005年9月,中国和欧盟发表了《中国和欧盟气候变化联合宣言》,确定中欧将在低碳技术的开发、应用和转让方面加强务实合作,尤其是在提高能源效率、促进可再生能源开发方面加强合作,促进低碳经济发展。但这些宣言是否能够得到真正实施,还需时日检验。从到目前为止的进展看,还不能够说让人满意,至少中国方面对此寄予很高期望,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先进技术的合作和转让。
我们自己的技术水平不高,自主研发缺乏资金和相应的技术积累,发达国家又不积极行动转让先进技术,这道难题真的无解么?
2013年7月13日,家发改委能源所姜克隽研究员步出机舱,抬头看看灰蒙蒙的天空,无奈地叹了口气。他刚刚从欧洲飞回北京,仅仅十来个小时的航程,却分开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空气环境。
“北京现在的人均GDP已经突破5000美元,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来计算,已经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可是我们的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呢?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么?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不改不行了。我们怎么就不能投入些资金搞低碳技术,提高竞争力?”姜克隽的观点不无道理。“国际上对我们的减排压力,也许正是一次机遇,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升产业结构,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姜克隽告诉记者,据他了解,美国布什政府退出《京都议定书》,虽然没有了减排压力,但相应的,低碳技术研发的动力也就小了许多,在某些领域,美国的领先地位已经逐渐被欧洲和日本取代。“压力有时也可以变成动力的!”
姜克隽给记者举了个例子。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因此对“煤的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的需求就很大,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机组,一直以来我们都没能很好地掌握,但这两年却有了飞跃发展,已经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并且开始向其他国家出口设备了。
“其实,只要国家有硬性要求,又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再加上市场这只手的调控,中国人的创造力将是惊人的!”
虽然有专家不太认同姜克隽的观点,认为他把问题想得太乐观了,但大都认为应尽快找到应对办法,提高我们的研究技术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经济。
从另一个角度看,如果我们错失良机,将来就会陷入被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潘家华研究员说:“一般企业都是按50年的规模投资的,所以现在就要有所准备。”
潘家华担心,一些发达国家会把碳密集产业和高能耗项目向中国转移。未来数年,日本的一些钢铁产业就可能转向中国。而这些投资规模很大的项目,50年内很难搬走。“这些产业大规模转移进来,我们在第一个、第二个承诺期可以不履行《京都议定书》,但第三个承诺期到来时,我们却可能被投资套牢,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潘家华说。面对这道难解的题,我们已经无路可退!

㈧ 专利案例
您在佰腾上检索您想要的专利,下载即可了,不需要注册的!
㈨ 技术合同的案例
法院判决案例,请严谨地
界定:“技术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合同
福 建 省 泉 州 市 中 级 人 民 法 院民 事 判 决 书
(2005)泉民初字第35号
原告郑进泮,男,一九四六年七月二十三日出生,汉族,住永春县桃城镇大坪村一组。
委托代理人刘文革,福建泉州伟烈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福建省晋江市豪山建材公司,住所地晋江市磁灶镇钱坡村。
法定代表人苏志芳,董事长。
委托代理人蔡金钩,福建世隆律师事务所律师。
原告郑进泮与被告福建省晋江市豪山建材公司(下称豪山公司)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一案,经晋江市人民法院于二OO二年三月二十七日作出(2001)晋经初字第1212号民事判决,判决:被告福建省晋江市豪山建材公司应于判决生效之日起十日内付给原告郑进泮分配额人民币45715.2元及代购零件款人民币402.5元,并赔偿原告损失33600元。
后被告豪山公司不服向本院提起上诉,本院于二OO二年十二月十七日作出(2002)泉经终字第586号民事判决,撤销(2001)晋经初字第1212号民事判决,驳回郑进泮的诉讼请求。
福建省人民检察院于二OO四年九月七日以原终审判决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为由作出闽检民抗(2004)51号民事抗诉书,向本院提起了抗诉。
本院于二OO四年十一月二十日作出(2004)泉民监字第120号民事裁定,决定再审。并于二OO四年十二月三日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了审理,于二OO四年十二月十四日以本案的技术服务合同纠纷属于知识产权案件,原一审法院没有管辖权为由,作出(2004)泉民再终字第40号民事裁定,撤销原一、二审民事判决,发回晋江市人民法院重审。
晋江市人民法院于二OO五年一月十三日将本案移送本院审理。本院受理后,依法组成合议庭,于二OO五年四月十八日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原告郑进泮及其委托代理人刘文革,被告豪山公司的委托代理人蔡金钩到庭参加了诉讼。本院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郑进泮诉称,
原、被告双方于2000年5月23日签订合同一份,约定原告为被告安装干燥塔的重油乳化设备。被告口头叫原告先以代购、安装的重油表2个及零件款共计3885.50元未付。2000年9月11日,被告违反合同约定单方拆除乳化设备,不继续履行合同,造成原告损失订购乳化剂定金33600元,被供货单位抵销乳化剂2.6吨,价值36400元,被告对此应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原告损失70000元。合同履行中,被告只提供363890升(即350吨)重油供原告乳化,原告乳化这350吨重油可得分配金额43853元。被告承诺约定每月提供400吨重油供原告乳化,从2000年7月8日起至2003年5月23日,共应提供重油13800吨,被告已提供350吨,尚有13450吨重油未提供。如果被告履行合同符合约定,原告乳化重油13450吨,每乳化一吨重油可获得纯利益100元,共可获得利益1345000元。
为此,原告请求判令:(1)被告支付原告代购重油表、零件垫购款3885.5元、已乳化350吨重油应得分配金额43853元、乳化剂定金损失33600元、被抵销乳化剂2.6吨价值36400吨;(2)被告支付原告合同履行后可获得的利益1345000元。
被告豪山公司辩称,(1)合同的内容是为了完成企业的降污、节能的目的,由原告提供技术及相应的设备和原料,被告提供场所及燃料,是以技术合作成功计算利润的。但在试验阶段,发现原告是在被告提供的燃料中加水,根本不能达到降污、节能的效果,在受到工商部门查处时责令停止原告的非法活动,双方同意停止试验。(2)原告请求判令被告支付原告合同履行后可获得的利益1345000元属于增加诉讼请求部分,该部分请求已超过诉讼时效,在原一审法院审理中,原一审法院已告知原告另行处理。但过后几年原告并未起诉,其变更诉讼请求不符合法律规定。(3)原告主张其代被告购买重油表及零配件款3885.5元,与事实不符合,被告从未委托原告代购。(4)原告没有为被告乳化13450吨重油,其要求被告支付1345000元缺乏依据。(5)本案合同试验地、履行地均在被告处,被告从未发现原告存放“乳化剂”等物品,原告认为已购买乳化剂应提供正式购买发票,但原告并未提供,据此可认定原告要求赔偿其乳化剂定金损失33600元及被抵销乳化剂2.6吨价值36400吨的理由是不成立的。
综上,原告的诉讼请求均缺乏依据,要求予以驳回。
经审理查明,庭审中,
原告郑进泮提供了:
1、2000年5月23日签订的《合同书》,合同中,甲方(被告豪山公司)决定把干燥塔用的重油经乙方(原告郑进泮)乳化后直接输入燃烧机使用,第1条约定,甲方在中间罐(日用油桶)至供油泵间安装重油表(1)以示进油量,在乙方设备出口后安装重油表(2)以示用油量。第2条约定,乙方提供机械设备、工具材料、乳化药剂、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在甲方生产条件具备,重油、水、电正常供给下,乙方要能供应燃烧机燃油之需要,并且温度要能适用干燥正常要求,如果乙方不能达此要求,一切机械设备由乙方自行撤回。甲方可按原系统供油,不能影响燃烧工作。第3条中约定,禁止非乙方人员进入操作室。第4条约定了款项结付办法等。
2、2000年8月31日,由被告豪山公司的干燥塔负责人李训全及工人林显沉、董世国签名的证明,该证明称:本公司干燥塔未使用乳化重油之前,炉内结焦严重。自从使用郑进泮的乳化重油之后,炉内不结焦,火焰有力,该乳化重油能达到燃烧机燃烧的需要温度,能适用干燥塔烘干的干燥要求,且有节省油量的作用。2000年9月11日的证明一份,有被告豪山公司的机修组组长黄忠设、干燥塔负责人李训全及工人林显沉、董世国等人签字,该份证明称,遵照本公司总经理苏国川的指令,拆除郑进泮安装在本公司干燥塔的重油乳化设备。拆除时,重油表(1)的读数是363890升,重油表(2)的读数是411510升。
3、《干燥塔工艺参数记录表》四份,分别记录有乳化前后塔顶温度变化情况等,上有豪山公司的工人签名。
4、宝民公司的“宝”牌重油乳化剂使用说明书一份,该说明书上没有产品质量标准,生产许可证号等。
5、《燃料与燃烧》一书,主编韩昭沧,冶金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第十四章第四节,介绍了“油掺水乳化燃烧技术”。
被告豪山公司提供了,
两份其委托律师调查晋江市工商局磁灶分局的工作人员的调查笔录。
主要内容为:2000年夏天,两名工作人员在下厂检查瓷砖生产质量时,发现有人在豪山公司搞“油掺水”项目,要求其提供有关“油掺水”能节能降污的技术资料、生产许可证等,并告知“油掺水”是欺诈,因其说是在试制,豪山公司的老板也出面说情,表示要立即停止,故未再进一步处理。
在原一审中对该两份调查笔录质证时,原告郑进泮称,工商局这二人去检查,要求我带材料去工商局解释,我带了材料去,并说明了油掺水的技术、功能,工商局的人以后没有再去干预了。
在本案原二审庭审中,晋江市工商局磁灶分局的工作人员出庭作证称:
2000年6、7月间,到豪山公司检查工作时,发现郑进泮在豪山公司试验重油乳化设备,当时有制止他,但他说在试制阶段,要求其提供有关手续等,后来我有了解,磁灶镇有几家工厂均有类似本案情况,均不可能达到节省油的目的。郑进泮承认工商局人员在庭审作证中所陈述的过程,但指出当时工商局人员并没有说是欺诈。
本院认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三百六十一条的规定,技术服务合同的受托人应当按照约定完成服务项目,解决技术问题,保证工作质量,并传授解决技术问题的知识。
(编者注1:原合同可签订为设备租赁/乳化剂委托研发合同。合同载明,双方认可在学术界尚有争议的重油乳化助燃技术,认为该技术有助燃,减少黑烟、积碳的作用,是否节省燃油?有待在该实验中确认。如果该实验实现省油≧?g/m2时,甲方按重油实际用量计算,支付?元/吨的设备折旧、乳化剂款项和技术使用费用给乙方;如果该实验实现省油≤?g/m2时,乙方将无条件拆回设备和恢复原供油,同时甲方按重油实际用量计算,支付给乙方?元/吨的乳化剂款,原则上,在为期六个月的实验中,如果实验失败,甲方负担乳化剂费用,乙方负担设备投资和折旧。)
原告郑进泮与被告豪山公司于2000年5月23日签订的合同书,该合同书上虽然没有写明合同的性质,但根据双方当事人在该合同中约定的内容,原告郑进泮是以自己的设备材料和技术,为被告豪山公司提供重油乳化处理后直接输入燃烧机燃烧的技术服务。原告郑进泮为保守其技术秘密,防止被告豪山公司知悉其乳化燃烧技术,该合同约定禁止非乙方人员进入操作室。亦即被告豪山公司的人员是不能进入原告郑进泮的操作室,完全排除了被告豪山公司人员的参与。因此,该合同应该认定是一份技术服务合同。且该合同双方当事人主体具有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内容不违反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应认定合同有效。
(编者注2:委托研发合同,技术成果归乙方所有,当然可以合同约定禁止非乙方人员进入操作室。)
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的目的,合同书上没有直接写明,但根据合同的内容以及当事人在诉讼中的陈述,该合同是以实现节能降污、减少结焦为目的。原告郑进泮为被告豪山公司提供的技术服务是否达到合同约定的目的要求?
(编者注3:合同定性极为重要,否则,有被人利用的风险。如,本案被解释为技术服务合同,如果一开始,就定性为:技术合作合同呢?)
在诉讼中,原告郑进泮提供的主要证据除了合同书外,还有被告豪山公司工人的证明等。被告豪山公司工人的证明是否可以作为认定已经达到合同目的的证据?工人所作的证明的形式虽然是真实的,但内容却不能认定。理由在于原告郑进泮为被告豪山公司提供的是一种专门的技术服务,其所提供服务的效果,不是一般的工人所能证明认定的,应该要有双方共同的验收确认,或者是专家的鉴定。否则,是不能予以认定的。但被告豪山公司的工人并非专家,也没有被告豪山公司的授权委托,作出证明的工人虽然是被告豪山公司的人员,但因其不是“重油乳化”的验收人员或者鉴定人员,工人签名的证明中所作的描述,是不能作为认定已经达到合同目的的充分证据。原告郑进泮以工人的证明等为证据,主张其实施了合同约定的行为,实现了合同约定的目的,其理由不能成立。
(编者注4:合同中,确定简单明确的验收数据,是最简单的解决方法。如,实现每平方米地砖省油≧?g/m2时。)
晋江市工商局磁灶分局的工作人员所作的证词,亦说明了当时原告郑进泮在被告豪山公司所进行的 “重油乳化”,只是在试制。原告郑进泮称已接受过工商部门的认可,与事实不符,不能认定。
关于《燃料与燃烧》一书中所介绍的《油掺水乳化燃烧技术》,该内容只是一种学术研究,并不能说明油掺水乳化是国家已经承认并推广的技术,更不能证明原告郑进泮本人具有该技术能力。对于该技术,原告郑进泮不能提供具体的国家有关部门、机构的检测或者鉴定结论,亦不能提供自己已有成功的先例。
(编者注5:至研发者:技术研发难,遇到这样的要求就更难,怎么办?不用为了订单失自由,唯一的方法是,与对方真实沟通,将技术服务合同转化成委托或共同技术研发,区别在于,前者技术成果归研发者所有,后者技术成果归双方共有。还有,通过3-5个技术研发客户,建立有数据有分析有报告的成功案例何等重要!)
关于双方当事人提供的其他有关报道、影碟等材料,但有的只有目录没有内容,有的内容不详,与本案没有直接的关系,对各自的主张不起证明作用,不予采纳。
国家鼓励支持科学技术研究,但“油掺水乳化燃烧”是否科学,技术上应如何处理,其可行性如何,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研究。“油掺水乳化燃烧”,是否具有节能降污效果,科技界、学术界尚存在争议,未有定论。但作为一种生产经营活动,则应该具有明确的目的效果,必须具备进入市场的基本条件或者标准。本案中,原告郑进泮为被告豪山公司进行重油加水乳化燃烧提供的技术服务,其所提供的乳化设备及乳化剂,既无产品的国家质量标准,亦无行业或者企业质量标准。而重油乳化设备、乳化剂作为一种工业产品,根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应该具有产品质量标准,原告郑进泮不能提供该产品的质量标准,其所提供的技术服务亦缺少基本的验收标准。即原告郑进泮既不能提供证据证明自己具有提供该技术服务的能力,亦不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自己已为被告豪山公司实现了合同约定的目的。
(编者注5:如果该合同属技术服务类,本着解决节能降耗问题,双方都有试验和实验的意愿,并在合同中确认,该点就不会成为法院判决要件了。当然,产品量产时,对于产品没有相应的地区、行业、国家标准时,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产品标准:,产品的企业标准在我们国家是备案制。事实上,乳化剂产品是有相应国家标准的,问题是,合同中乳化剂不应该再叫乳化剂了,按合同中乳化剂功能应该是一种重油乳化燃烧助剂,所以,法院此表述有漏洞。)
对于原告郑进泮与宝民公司的合同,是原告郑进泮向宝民公司购买乳化设备和乳化剂。根据原、被告之间合同的约定,应由原告郑进泮负责提供机械设备、工具材料、乳化药剂。因此,对原告郑进泮向宝民公司购买机械设备、乳化剂等,是原告郑进泮履行与被告豪山公司合同义务的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应由原告郑进泮自行承担。原告主张被告豪山公司应承担原告郑进泮赔偿宝民公司损失的依据不足,不予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三百六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技术服务合同的受托人未按照合同约定完成服务工作的,约定承担免收报酬等违约责任。根据合同的约定,原告郑进泮的服务要能供应燃烧机燃油之需要,并且温度要能适应干燥正常要求,否则,原告郑进泮自行撤回机械设备,被告豪山公司按原系统供油,不能影响燃烧工作。因原告郑进泮未能完成技术服务,实现合同目的,被告豪山公司为恢复原正常生产的供油燃烧系统,拆除该乳化机械设备,亦在双方合同约定之内,并无不当。
(编者注6:仅字面理解,法院有误判。事实上,是法院的表述不清晰。试想一想,原告的“服务要能供应燃烧机燃油之需要,并且温度要能适应干燥正常要求”,完全实现了。问题是不上这套装置也能达成这样结果,这说明两点,原告有意,被告随意。所以,商业诚信是生命线,任何无视对方核心需求,以欺诈条款侥幸甚至蒙混对方的商业合同,终将付出沉重代价。)
原告郑进泮以被告豪山公司拆除该乳化机械设备,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应视为条件已成就,理由不能成立,不予采纳。原告郑进泮应自行承担其损失。原告郑进泮请求判令被告豪山公司支付合同履行后可得利益1345000元,由于合同已终止履行,且不能履行的原因在于原告郑进泮,故原告所称的可得利益明显缺乏依据,该请求同样不予支持。
原告郑进泮的诉讼请求,证据不足,缺乏依据,不予支持,应予驳回。
据此,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三百五十六条第二款、第三百六十一条、第三百六十二条第二款、《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第一款的规定,判决如下:
驳回原告郑进泮的诉讼请求。
本案受理费17323元,由原告郑进泮负担。
如不服本判决,可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本院递交上诉状,并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副本,上诉于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
审判长林锡平
审判员郭金旺
代理审判员郑程辉
二OO五年七月十八日
书记员陈铜坚

㈩ 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转让合同是否有效
此民事抄法律行为涉及的法律条文我认为如下:
《合同法》第52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合同法》第329条: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或者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无效
《合同法》第341条:委托开发或者合作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成果的使用权、转让权以及利益的分配办法,由当事人约定。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当事人均有使用和转让的权利,但委托开发的研究开发人不得在向委托人交付研究开发成果之前,将研究开发成果转让给第三人
此案例中,乙拥有转让的权利,且并未违反《合同法》第329条和第52条,虽然其行为违反《合同法》第341条,但该条文并未规定此类合同无效,乙应当赔付甲因迟于第三人获取研究成果所受到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