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水准测量路线校核方法有几种,各有何优缺点,应用场合又如何
闭合路线、附合路线和往返路线三种, 闭合路线一般用于场地的环形测量回,从一个水准答点出发然后又环形回到起点,如果起始点的高程有错误,则发现不了,只能是用于测量与起点的相对高程。 附合路线一般用于公路、铁路等带状线路测量,从一个已知点附合到另一个已知点,进行对比。如是某一个点有错误则可以通过测量复核发现错误。一般的高等级测量都用这种方式。 返往测量用于没有附合点的带状路线测量,从起点出发,从原路返回。
B. 水准测量测试站校核方法有什么
常用的检核方法有两次仪器高法和双面尺法两种:
⑴两次仪器高法内
两次仪器容高法是在同一测站上用两次不同的仪器高度,两次测定高差。即测得第一次高差后,改变仪器高度约10cm以上,再次测定高差。若两次测得的高差之差未超过6mm,则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的观测高差。否则需重测。
⑵双面尺法
双面尺法是在一测站上,仪器高度不变,分别用双面水准尺的黑面和红面两次测定高差。若两次测得高差之差未超过6mm,则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的高差。否则需要重测。
C. 说出水准测量的精度检验和校核是怎样进行的
新仪器必须校核!用仪器测量距离,随后此段距离用米尺实测,都作记录。如此测二十次!把仪器和实测对比计算,利用最小二乘法算出仪器常数(校正系数) !用这台仪器测量,都用这个系数矫正。这才是正确测量值!
D. 水准测量成果计算时,校核的常数4687和4787是怎么计算的
校核常数K为4687或4787,因为你所用的校核方法是双尺校核法。塔尺同一点黑面和红专面刻度差4687或4787.
黑面尺底属端起始数为0,而红面尺起始数为4687或4787.
而K同一点黑尺读数与红尺读数之差!
E. 四等水准测量成果的计算方法
测量闭合后,对比测量高程与控制点高程的高差。
差值范围:三等水准为±12√L,四等为±20√L,L为路线长,这里的限差都是指平原地区的。
从已知点A出发,固定点A、B、C中间设置若干个转点。
每测站观测程序为:
(1)后视黑面尺,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读中、下、上丝读数。
(2)前视黑面尺,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读中、下、上丝读数,
(3)前视红面尺,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读中丝读数,
(4)后视红面尺,长水准器气泡居中,读中丝读数。

(5)水准测量成果校核方法扩展阅读:
水准观测应在标石埋设稳定后进行。两次观测高差较大超限时应重测。当重测结果与原测结果分别比较,其较差均不超过时限值时,应取三次结果数的平均值数。
设备安装过程中,测量时应注意:最好使用一个水准点作为高程起算点。当厂房较大时,可以增设水准点,但其观测精度应提高。
水准测量所使用的仪器,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应符合规定。水准尺上的米间隔平均长与名义长之差应符合规定。
F. 水准测量的计算校核,主要校核哪两项计算
后视度数+后视高程-前视度数=前视高程(待定高程)
这么多年就用这一种方式在干活啊。 不知两种指的是什么。
从高处导标高到低处, 或从低处到高处。 工程上所有的测量都可以解决啊
G. 水准测量观测记录的校核计算是如何进行的它说明什么
水准测量各站观测应顺序编号,各站前,后视点点号,观测的后视读数。前视读数,高差计算。高程推算均应及时记录,计算在规定的水准测量手簿上,以反映真实的观测结果
说明p24
第五节第二段
H. 水准测量路线成果校核的方法有几种
闭合路线、附合路线和抄往返路线三种
闭合路线一般用于场地的环形测量,从一个水准点出发然后又环形回到起点,如果起始点的高程有错误,则发现不了,只能是用于测量与起点的相对高程。
附合路线一般用于公路、铁路等带状线路测量,从一个已知点附合到另一个已知点,进行对比。如是某一个点有错误则可以通过测量复核发现错误。一般的高等级测量都用这种方式。
返往测量用于没有附合点的带状路线测量,从起点出发,从原路返回。

(8)水准测量成果校核方法扩展阅读:
闭合水准路线是从已知水准点BM.A出发,沿待测点B、C、D、E进行水准测量,最后测回到BM.A。相邻两点称为一个测段。各测段高差的代数和应等于零,即理论值应为零。
但在测量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误差,使得实测高差之和(测量值)往往不为零,从而产生高差闭合差。所谓闭合差,就是测量值和理论值(或已知值)之差,用Fh来表示。因此,闭合水准路线的高差闭差为: Fh=∑h测-∑h理=∑h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