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护理科研
静脉留置针的临床应用护理研究进展
【摘要】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换代产品,具有减少血管穿刺次数,对血管的刺激性小,减少液体外渗,不易脱出血管,减少患者对输液的心理压力,可随时进行输液治疗,有利于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减轻护士的工作量等优点。留置针的诸多优点已越来越被广大患者及护理人员所接受。静脉留置针作为一项护理新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许多医院都将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输液治疗的主要工具。 本文对静脉留置针技术在临床应用使用方法及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及并发症,临床护理研究进展等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 静脉留置针 护理体验 留置时间
在进行静脉穿刺留置针操作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静脉血管的状况和对治疗的依从性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和部位;去除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和降低留置针的并发症;掌握好封管药液种类、剂量并保持正压封管;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从而减少静脉留置针的并发症,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使所有接受静脉留置针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能得到安全和舒适护理。其留置时间目前尚无严格规定,护士凭经验决定留置时间。留置时间过长,患者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留置时间过短,丧失了其本身的作用,从而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的痛苦。现从静脉套管针护理体会及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和对策、临床护理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
1 正确留置静脉套管针
1.1操作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尤其是神志清醒的患者,操作前应向其说明操作的目的、注意事项、配合方法,消除患者顾虑及紧张、恐惧感,使患者主动积极地配合治疗。神志不清醒的患者,也应该向其陪护解释清楚。
1.2 选择合适的血管 一般选择较为粗直、充盈、长度适宜留置针的血管进行穿刺,通常选择四肢浅表静脉,如足背静脉网、大隐静脉、前臂贵要静脉、颈外
浅静脉[1]。尽量不使用患者手背静脉,以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注意避开关节、静脉瓣、肢体受伤部位,瘫痪患者宜选择健侧肢体血管。患皮肤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置管。
1.3 做好物品的准备 根据病情选择型号相符的留置针,仔细检查其质量,检查产品的失效日期,包装是否完好,型号,套管与针芯是否粘连,导管边缘是否粗糙、针尖斜面应锐利无钩,套管完整无断裂。
1.4 正确的穿刺方法 在穿刺上方10 cm处扎止血带,2%碘伏消毒2次,待干,留置针外套管放松,针尖斜面向上,以15~30°进针,见回血后调整穿刺角度为10°左右顺着静脉走向将留置针推进0.5~1 cm,抽出针芯。遇有无法确定针尖是否刺入血管时,可先将针芯拔出少许,松止血带,让液体滴入少量,如静脉滴注通畅、局部无肿胀隆起,可再沿血管方向平行推进软管。
1.5 妥善固定 采用与留置针配套的透明胶贴固定,使其松紧适宜,牢固美观,保证针尖不扭曲、不折叠。再用填写好日期的胶布固定三叉接口,为换药、拔管提供依据。
2 正确的封管
2.1 封管液的种类 即0.9%氯化钠注射液(内用)。肝素钠封管液:即生理盐水250ml加肝素钠1.25×104 U。
2.2 封管液的量及封管时间 生理盐水5~10 ml停止输液后每隔6~8 h冲管1次[2]。肝素钠溶液3~5 ml,输完液后冲管,抗凝作用可持续12 h以上。不宜使用肝素钠的某些患者,两次输液时间较近的患者可选用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生理盐水封管不必配液,避免了配液时引起的污染,减轻护理工作量,患者可减少肝素钠溶液的应用。
2.3封管的技术 封管时应缓慢推注封管液,封管液推入过快,用力过猛可使血管内压力剧增,管壁通透性增加,容易引起外渗、肿胀。封管过程中先将针头拔出至仅剩针尖,推注封管液剩0.5 ml后,一边推一边拔出针头,使留置针腔内充满
封管液[3],避免了血液返流,凝固阻塞针头。留置针的小开关关闭位置一定要靠近套管针延长管的起始部,这样就不致使血管内血液倒流至套管针内,避免凝血堵管。输液过程中液体输入不畅时,应用注射管抽取肝素封管液2~3 ml连接输液,回抽凝血块,切勿直接推入或用力挤压输液管,以防小凝血块挤入血循环而发生栓塞。
3 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注意事项
3.1 防止感染 使用套管针进行输液时,应严格掌握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留置套管针时,每周更换透明敷料2次,同时进行皮肤消毒 ,由内向外作圆周状消毒,保持足够的消毒时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发现穿刺针眼处如有渗血、渗液时,应该立即重新消毒,更换敷贴。勿用手触摸穿刺部位以防感染。针眼处红肿,局部有渗液,患者如诉穿刺处发痒等不适应立即拔除。
3.2 注意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 一般来说,能扎上肢、不扎下肢;能扎健侧、不扎患侧,因下肢静脉瓣多,远端血液回流缓慢,以及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而导致静脉炎等不良反应的发生。另外,穿刺时应选择较粗的血管,避免选择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硬化、受伤、感染的静脉。
3.3留置套管针留置时间 目前尚无严格规定,护士凭经验决定留置时间。建议套管针在血管内留置时间一般以(5+2)d为宜,太长可导致套管针机械损伤血管壁而形成血栓等不良反应。患者发生局部并发症的危险性增加;留置时间过短,丧失了其本身的作用,从而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患者的痛苦。
3.4更换注射部位 对于长期输注浓度较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时,应充分稀释,同时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保护血管。
3.5选择适量封管液量 套管针封管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套管的长度,选择适量封管液量。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淤血斑,鼻腔、齿龈有无出血。
3.6 保护好留置针肢体 尽量避免肢体下垂,以防血液回流阻塞,每次输液前后检查穿刺部位及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热、痛及静脉硬化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
4 静脉留置针的护理体会
4.1首先护士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高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
4.2做好健康宣教 置管前护士应讲解有关静脉留置针的知识、常见的并发症及其预防方法,告知患者避免置管肢体过度活动,置管期间注意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预防感染、堵管、液体渗漏等并发症的发生。
4.3 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 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穿刺点以无菌敷贴覆盖,牢固固定套管针,输液管长短适宜。正确封管。
4.4加强巡视及早发现问题 (1 ) 观察局部反应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要经常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渗液、肿胀及局部炎症反应等,一旦出现局部红、肿、热、痛、静脉硬化等症状,应立即拔管,并根据情况及时给予相应处理,早期0~48 h采取50%硫酸镁湿敷。48 h后可用热毛巾敷或进行理疗。以促进血液循环,恢复血管弹性,减轻炎症反应。(2)观察输液是否顺畅。血管选择不当、进针角度过小、固定不牢、患者躁动不安、外套管未完全送入血管内或套管与血管壁接触面积太大等原因均可导致液体渗漏,导致输液不畅。为避免液体渗漏,护理人员除加强基本功训练外,应妥善固定导管,嘱患者避免留置针肢体过度活动,必要时可适当约束肢体,同时注意穿刺部位上方衣服勿过紧,并加强观察及护理。 导管堵塞也可导致输液不畅,造成导管堵塞的原因较为复杂,通常与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患者的凝血机制异常等有关。因此,在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每次输液完毕应正确封管,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并注意推注速度不可过快。有研究表明,缓慢推注堵管率明显低于快速推注。
4.5 置管期间护理 静脉留置针置管期间,应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全面护理。输液过程中,持续热敷穿刺肢体。特别是用湿热敷效果最好,1次/2 h,20 min/次。 穿刺部位用碘伏消毒,并盖以无菌敷料。连续输液者,应每日更换输液器1次。肝素帽至少每周更换1次。输液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滴速,以防输液速度过快造成循环负荷过重或药物不良反应。快速输液须严防液体滴空。
5 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相关因素
5.1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合理选择穿刺血管或部位有关 选择静脉如有静脉瓣,静脉不直或太细都将导致静脉留置针的留置失败。李娟炜等〔4〕在对262例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研究中发现,颈外静脉留置时间最长,而手背静脉、上肢前臂静脉、下肢大隐静脉则无显著差异。汤文决等〔5〕在研究500例1个月~10岁的儿童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效果分析时认为,手背静脉留置时间最长,下肢大隐静脉和足背静脉留置时间最短,建议大年龄组患儿首选手背静脉,小年龄组患儿首选颞浅静脉,尽量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因小年龄组患儿手背静脉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且患儿不易配合,撕扯粘贴膜造成留置针脱出导致留置失败,小儿头皮正中静脉渗出率高于颞浅静脉。路必琼等〔6〕探讨了老年患者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置管反应,结果显示置管反应的发生与血管管径大小有关,建议为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时,应尽可能选择直径≥3.0 mm的血管,头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大隐静脉的静脉管径平均为5.1 mm,可作为老年患者四肢浅静脉留置针的首选静脉。在关节、患肢、下肢远端部位选择血管穿刺不易留置成功,因为在关节处,随着关节的活动,留置针易移位滑出血管;在患肢,由于血供较正常肢体差,血循环相应较慢,留置针易发生堵管;在下肢远端静脉血流缓慢,不但影响输液效果,还因血栓形成影响留置时间。要避免反复多次在同一部位用留置针进行静脉穿刺,以免血管壁损伤,血栓形成,造成堵管。
5.2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发生时间有关 影响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主要的原因是静脉炎的发生。耿少英等〔7〕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中,以白兔双耳外侧的耳缘静脉血管炎症病理改变为依据,探讨静脉留置针最佳留置时间,推断留置针留置时间最好不超过96 h。姜丽等〔8〕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相关性研究中发现,留置时间3天内静脉炎发生率最低,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静脉炎发生率增高,建议常规留置时间定为3天较为合适,既可保证患者的舒适与安全,又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的优点。姜凤荣等〔9〕在对50只家兔研究静脉留置针最佳留置时间认为,其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的发生率密切相关,如果注射药物刺激性小且在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下操作,则可适当延长留置针保留时间7~9天,但如果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应严格控制留置时间,化疗或脱水药物不宜用留置针注射。静脉炎的发生与以下诸多因素相关:穿刺技术不熟练,反复穿刺,造成血管损伤;穿刺操作时无菌消毒不严,造成细菌性静脉炎;输液速度过快,大于血流速度,增加血管壁侧压力,药物对血管壁刺激增加,出现机械性静脉炎;输注药物的浓度、pH值、渗透压等静脉血管的刺激等继而发生化学性静脉炎等。因此,控制引起静脉炎的因素,延迟静脉炎的发生则可延长留置时间。
5.3 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封管技术有关
5.3.1 封管液种类和剂量的选择 封管液种类和剂量的选择是保持留置导管(针)通畅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应用封管液主要是稀释肝素,肝素在体内外应用时具有强抗凝作用,稀释后被常规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液而广泛用于临床。陈显春等〔10〕对165例用静脉留置针的患者进行了不同封管液封管的对比观察,发现稀释肝素封管堵管率低于生理盐水封管,其封管效果优于生理盐水封管,大剂量优于小剂量。黄美香等〔11〕在研究使用浅静脉留置针时,不同剂量肝素封管液对老年患者出凝血机制和留置针保留时间的影响时发现,出凝血机制正常的老年人使用四种不同剂量的肝素液:50 ml肝素封管液(含肝素6.25 u/ml)、10 ml肝素封管液(含肝素62.5 u/ml)、5 ml肝素封管液(含肝素62.5 u/ml)和2 ml肝素封管液(含肝素62.5 u/ml)进行封管是安全、可靠的,用50 ml肝素封管液(含肝素6.25 u/ml)封管可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因此,对有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脂质代谢异常、血液高凝状态等进行外周静脉留置针封管时,只要出凝血机制正常,首选稀释肝素封管,可降低堵管率,延长留置时间。再次为生理盐水,过去认为只有抗凝药物才能有效封管,并不完全确切。周晓慧〔12〕在对用肝素、保养液和生理盐水三种封管液封管效果研究中发现,这三种封管液封管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理盐水封管维持时间达23 h,用于留置针封管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生理盐水能维持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与体内水盐代谢及血液循环密切相关,对血管刺激性小,可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因此,对于用肝素封管有可能引起出血和过敏的患者,可用生理盐水作为封管液。蔡华等〔13〕研究用当日输液完毕后用输液器内液体作为封管液直接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并与用生理盐水封管进行封管效果的对比观察,发现封管维持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留置针保留天数4~9天者占87%,认为该方法值得推广,有利于留置针的广泛使用。
5.3.2 封管方法 正确的封管方法可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正压封管法:临床上多采用连续、不间断和边推注边旋转式退出针头的方法封管,使管腔内充满封管液,达到正压封管。瞬间正压封管法:无针密闭输液可来福接头则应用瞬间正压封管法,是一种无需使用封管液、特殊的、先进的封管方法。在输液完毕后,输液接头与可来福接头分离时,可自动产生瞬间正压,将留置(导管)针软管内液体向前推进,血液不能反流形成血栓而堵塞导管;对于医护人员,在进行封管操作时,无须使用钢针,可有效保护医护人员避免由于针刺造成意外感染〔14〕。双重正压封管法:杨丽等〔15〕在原正压封管的基础上采用反折留置针的延长管的根部,减少了套3腔与静脉腔的相通的长度,阻断血液回流,降低堵管的发生率,延长留置时间。庞溯摈等〔16〕在改良封管方法对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后认为,在输入高渗液或刺激性药物结束后,先静脉滴注20 ml的生理盐水,再用肝素封管,可显著降低静脉炎的发生几率,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
5.4 其他因素 如留置针型号选择与血管不相称,穿刺处皮肤过敏或炎症,留置针局部液体渗漏等。但以下一些特殊的或可能不太重要的因素也应引起护理人员的关注。
5.4.1 患者自身疾病原因 高血压患者,静脉穿刺操作拔除针芯时,血液常倒流至导管内,导致管腔凝血阻塞而使留置失败;有严重的心肺疾患或营养不良的患者,由于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肢体高度水肿,留置针穿刺后,液体慢渗,导致肢体肿胀加重,影响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魏晓兰等〔17〕在研究高血黏度患者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相关性时发现,留置时间的长短受血液黏度结果的影响,高血黏度患者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较正常血黏度者明显缩短,留置针堵管率增高。
5.4.2 患者体位不当或留置针上方衣着过紧 输液肢体长时间处于某种强迫体位造成肢体疲劳,发生不自主移动或躁动,导致留置针脱出;衣着过紧时,由于长时间压迫有留置针的肢体,血液回流受阻,导致血液凝固而阻塞。
5.4.3 置管后护理缺陷 如:留置针固定不妥,粘贴保护膜脱落,留置针被迫带出移位;昏迷、躁动、精神失常等患者看护不力,造成自行拔出或抓脱留置针;淋湿粘贴保护膜而无法继续留置。 6 延长浅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护理对策
6.1 做好留置针留置前对患者的评估和指导 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和护理干预。梁克清等〔18〕在对56例浅静脉穿刺留置针患者在留置前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发现接受干预的患者留置针平均留置时间为10.3天,患者对留置针使用满意度达92.8%,并发症明显下降。护理干预内容主要有,对患者及家属告知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意义、目的、注意事项和并发症预防等;指导患者避免碰撞或按揉留置针部位,避免留置针肢体剧烈运动或用力,适当限制留置针肢体的活动;下肢应用留置针输液时,应抬高肢体20°~30°,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等。护理人员应提高工作责任心,加强巡视,随时观察掌握患者病情和输液留置针的使用情况,对于不能配合、昏迷、躁动、精神失常患者给予置管肢体约束,避免留置针抓脱和滑出。发现异常及时处理,保证留置针的使用效果。尚玉芝〔19〕在研究影响留置时间因素分析时认为,为延长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输液过程中,要告知患者适当活动留置肢体,以促进静脉血回流,减少肿胀及静脉炎的发生。
6.2 改进和提高操作技术 提高穿刺、送管、固定、封管等技术。穿刺前,在不影响输液速度的前提下,应用细、短留置针和选用粗大的静脉,因相对小号的留置针进入血管后漂浮在血管中,能减少机械性摩擦及对血管内壁的损伤,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穿刺时,采取适当的进针角度与速度,正确掌握送管时机和技巧,提高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避免静脉内膜受损;穿刺后,留置针封管时注意封管液的选择和剂量,推注封管液速度宜缓慢,保证正压封管,防止药液刺激血管壁。徐朝华等〔20〕通过改进静脉留置针操作方法,降低了堵管的发生率,延长了留置时间。首先,在穿刺见回血后即松止血带并打开调速器,在液体缓慢输注的条件下继续送管,保证及时冲净残留在留置针腔内的血液,防止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而发生堵管。其次,输液过程中,延长管呈U型固定,肝素帽高于留置针尖端,不易回血,减少堵管的发生。再次,封管前将刺入肝素帽的针头外拔2/3使退针匀速,保证正压封管,同时采用脉冲式封管法在管腔内形成涡流,彻底冲走管壁内腔附着的药液、回流血液和大分子液体,降低堵管机会。李冬梅等〔21〕在探讨静脉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封管效果时发现,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的不同,直接影响留置针的留置效果,将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由延长管的远段改进为近段后,可显著降低导管内回血率和堵管率,延长留置时间。因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在远段时,液体空间相对较大,延长管的弹性面积相应加大,使血管内压力大于延长管内压后回血率和堵管率增加,留置效果降低。
6.3 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 在留置过程中应对穿刺点进行密切观察,保持粘贴保护膜清洁干燥,穿刺部位出现红肿、疼痛等异常反应,及时拔管,并给予局部热敷等。庄倩等〔22〕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应用“三消法”消毒皮肤,即穿刺前消毒、穿刺后消毒、拔针前消毒,可降低静脉炎发生率,延长静脉留置针保留时间。王荃声等〔23〕在探讨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的改良应用,可减少留置针的并发症,延长留置时间。方法是将透明保护膜中心开窗0.3 cm×0.3 cm,对准穿刺点,使保护膜与皮肤粘贴好,每天消毒穿刺点2次,用一次性输液贴覆盖穿刺点,改良后的保护膜可有效减少皮肤炎性反应和留置针脱出的发生。关于粘贴膜的更换时间,张易等〔24〕在对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粘贴膜更换时间的研究中提出,导管滑出和导管细菌培养阳性与更换粘贴膜的时间无关,可能与出汗、渗出多、活动度大、薄膜易脱落等因素有关,建议最佳更换粘贴膜的时间为每周二次,如有粘贴膜脱落现象及时更换。通过加强穿刺部位的护理,降低留置针的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率,延长留置针的留置时间。
7 小结
正确使用静脉留置针可减少普遍头皮针反复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降低对浅表静脉的损伤,可减少输液意外感染的机率。静脉留置针可使患者在整个输液过程中感觉舒适,且能够保持静脉管道的持续通畅,便于抢救,静脉留置针为一次性产品,对于长期输液的患者,既安全又可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在进行静脉留置针操作之前,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治疗目的、输入药液的性质、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等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穿刺血管和部位;去除影响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因素和降低留置针的并发症;掌握好封管药液种类、剂量并保持正压封管;加强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的护理。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最大限度地发挥留置针持续留置的优点,使所有接受静脉穿刺留置针技术进行治疗的患者能得到安全和舒适护理,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及质量。
【参考文献】
[1] 缪晓梅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05 ,2 (12)
[2] 梁燕.生理盐水用于静脉留置针封管液的临床观察.山西护理杂志,1988,12(2):80.
[3] 王小莲 .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 ,2006 , 3 ( 10 )
[4] 李娟炜,林雯倩,梁前芝,等.静脉留置针在不同部位留置时间的探讨.现代医院,2007,7(8):100-101.
[5] 汤文决,张旦红.儿童浅静脉留置时间与效果分析.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7A):41-42.
[6] 路必琼,刘惠凤,蔡伟文,等.老年病人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血管选择.护理学杂志,2003,18(2):91-92.
[7] 耿少英,赵改婷,高荣花,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2004,19(13):3-5.
[8] 姜丽,张炜,热依拉.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与静脉炎相关性研究.护理研究,2005,19(11B):2416.
[9] 姜凤荣,包影,初篮.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2006,21(14外科版):55-56.
[10] 陈显春,封悦,宋爽,等.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42-43.
[11] 黄美香,张燕燕,刘丽,等.不同剂量肝素封管液对老年病人出凝血机制的影响.护理研究,2007,21(8A):2013-2014.
[12] 周晓慧.静脉留置针3种封管液的效果观察.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10):8-9.
[13] 蔡华,隋莹,郑丽红,等.输液器内液体直接用于小儿静脉留置针封管效果的观察.护理研究,2003,17(8A):874-876.
[14] 吕瑞京,牛静.可来福接头和肝素帽接PICC导管的比较研究.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6,22(8A):46.
[15] 杨丽,赵媛,高春英.老年病人静脉留置针双重封管固定法.中华护理杂志,2002,37(9):713-714.
[16] 庞溯摈,郭冬梅,蒙国照,等.静脉留置针封管方式与静脉炎关系的实验研究.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1-2.
[17] 魏晓兰,孔凡玲,金敏.高血粘度患者静脉套管针留置时间相关性研究.护士进修杂志,2004,19(5):391-393.
[18] 梁克清,李卡路.护理干预对静脉留置针留置效果的影响.现代护理,2007,13(20):1863-1864.
[19] 尚玉芝.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护理研究,2006,20(11A):2878-2879.
[20] 徐朝华,冯雅男,王金兰.不同操作方法对浅静脉留置针堵管发生率的影响.护理研究,2007,21(6B):1578-1579.
[21] 李冬梅,何艳,景水丽.静脉留置针活塞夹闭部位对封管效果的影响.护理学杂志,2005,20(5):20.
[22]庄倩,单丽霞,田亚男,等.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液皮肤消毒法的改良及应用.现代护理,2006,12(1):30-31.
[23]王荃声,郭敏,冯素萍,等.2种浅静脉留置针保护膜应用方法效果比较.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6B):9-10.
[24] 张易,凌云.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黏贴膜更换时间的探讨.上海护理,2005,5(2):34-35.
『贰』 护理科研的撰写论文
科研论文是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和对所的结果的整理、归纳和分析等,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充分讨论。论文要求有一定格式,要求立意要新。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但内容要充实,文章应做到通顺易懂,全文结构前后应连贯和相互呼应,易于达到交流目的。科研论文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精练、平实、严谨,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文章写完后要进行多次修改。
『叁』 护理毕业论文怎么写
据学术堂了解,护理毕业论文的写作不仅是护理人员工作的总结和进行经验教训交流的手段,还是获得毕业证书的营销条件之一,护理论文一般分为科研型论文、经验总结型论文、个案报道、综述型论文4大类,下面将从这4大类型出发,详细解说"护理毕业论文怎么写",为大家介绍基层护理人员医学论文写作的详细步骤及方法.
一、护理专业4大类型论文怎么写?
(一)护理科研论文
1、概念:指按照科研设计方案,通过实验性研究和观察性研究获得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原始数据),并通过资料整理、统计学处理、分析而撰写的论文.
2、格式:文题、作者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等几部分组成;护理科研论文格式及要求如下:
(前置部分)
①文题--20字以内为宜.要具体、简洁、醒目、有特点,使读者对文章内容"一目了然".
②作者署名--以贡献大小先后排名,课题设计者贡献要大于具体执行者.
③摘要--200-250字,是对文章的研究目的、材料与方法、结果结论的简短、扼要而连贯的重述(摘要的信息决定读者是否阅读正文)
④关键词--其作用是让读者可以通过关键词找到索引,从而找到你的论文.
(正文部分)
⑤引言--起纲领作用.介绍文章的来龙去脉,包括研究的背景与动向,研究目的、范围、历史及重要的研究结果和结论.
⑥材料和方法(或临床资料)--一般包括研究对象(人、动物或标本等)、实验材料(试剂、药物等)、仪器设备、具体研究过程及统计学方法等.该部分尤其应注意的是设计和分组必须合理,各组具有可比性.
⑦结果--要求如实、具体、准确的交代用统计学处理后的实验观察资料,而不要求罗列原始资料.
⑧讨论--包括本实验观察的结论;与其他作者结论及其理论解释的比较、分析异同点;可能存在的缺点、教训;提出今后研究的方向及本结果可能的推广价值.
⑨参考文献
(二)护理综述论文
1、概念:作者针对某一课题在阅读大量文献之后的综合评述,具有专题性和综合性.叙事多,评论少,以叙述各个作者的观点为主,但仍该有综述者自己的观点.
2、格式:
文题
作者署名
摘要
关键词
正文:包括前言、中心部分、小结部分
参考文献
(三)护理个案论文
概念:是对罕见事例和个案病例进行的研究和报道,往往只有有1例或2例.例如第一次发现的病例、采用新的或特殊的诊疗护理方法、特殊的临床表现或药物毒副作用等等.
参考文献
(四)护理经验论文:
指护理人员临床工作中将对其某一护理问题通过长期的护理实践积累而总结出来的护理经验和体会,汇成文字而写成的专业文章.
二、护理论文的写作过程
1、选题与立题
2、设计
3、实验与观察
4、资料搜集与处理
5、拟写论文提纲
6、执笔写作
7、修改
8、定稿
三、毕业论文书写前的准备
1、查阅文献、专业著作等资料.
2、查阅相关资料:如统计学知识以及论文中涉及到的理论、概念等等、例如要使用PDCA,你首先必须知道PDCA理论,如何使用这一工具.
3、掌握熟练的写作技巧:"议论文三要素";论文书写格式、写法以及文章各部分的具体要求.
四、护理专业论文参考资料来源
1、医学期刊
2、医学网站
3、参考书籍:
A论题相关性书籍
B有关写作技巧的书籍
『肆』 求护理科研项目申请书范文
这个一般是不会公开的,属于秘密!!
『伍』 护理科研申请书范文
生活范文网——情书,检讨书,申请书,工作计划,生活感悟,读后感,工作总结http://www.mylove123.com/申请书http://www.mylove123.com/sqs/护士进修的申请书
http://www.mylove123.com/sqs/gongzuo/2393.html
『陆』 护理科研如何弄
护理科研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步骤:一、选题-----即提出问题和确立研究问题 。选题是进行科学研究的最重要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步,是每项科研工作的起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水平和研究成果的价值,同时也决定了最后论文的水平。选题应充分考虑和事先作好调查、阅读相关资料、了解课题背景和研究方向等。二、查阅文献 三、确认研究的变量 变量是指研究对象所具备的特性或属性,是研究所要解释、探讨、描述或检验的因素。因此也称为研究因素。四、假设形成 五、科研设计 研究设计是研究工作的总体方案,包括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所需的人力、物力等设计。任何一个好的研究题目如果没有精心设计的研究方案,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目的。六、原始资料的收集 七、科研资料的整理和分析八、撰写论文 科研论文是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论文内容包括选题背景、研究目的、资料来源、研究方法和对所的结果的整理、归纳和分析等,并对研究的结果进行充分讨论。论文要求有一定格式,要求立意要新。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但内容要充实,文章应做到通顺易懂,全文结构前后应连贯和相互呼应,易于达到交流目的。科研论文的文字表达要准确、精练、平实、严谨,语法修辞要合乎规范,句子长短要适度,要采用医学科技语体。文章写完后要进行多次修改。
『柒』 护理科研阶段性小结应该写什么内容
在医院领导的关心与支持下,护理部带领全院护理人员齐心协力推进护理科研工作,20**年在科研课题、学术论文、高新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现总结如下。
一、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
1、科研课题
(1)申报四川省科技厅课题2项,四川省卫生厅纵向课题6项。
(2)撰写标书10份,妇产科及儿科各5份。护理部资助10项。
(3)产科向洁荣获“2013年度中华医学会围产学分会围产母婴优质护理(全国仅10项)科研基金”。
(4)产科向洁的《住院保胎孕妇抑郁状况调查》和妇科陈静的《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团体心理治疗》荣获“新加坡依耀基金科研项目”。
(5)国际组织课题《儿童自我报告结局测量系统在儿童癌症人群中的测评》。
2、护理论文
发表护理论文74篇,其中统计源及核心期刊63篇,3篇SCI论文。其中妇产科33篇(核心及统计源24篇);门急诊及供应室6篇(核心及统计源6篇);儿科19篇(核心及统计源19篇);护理部16篇,发表2篇SCI护理论文。
3.高新技术
申报临床医疗新技术3项。其中妇产科2项,儿科1项。
4,专利申请
申请国家新型实用专利22项,获得授权6项。
二、科研队伍建设
1、培养学科带头人
新增成都护理学会常委1人(黄燕),罗碧如主任、赵秀芳副主任于12月成功竞选连任妇产科及儿科专委会主任委员。罗碧如任中华妇幼保健协会助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彭文涛任《中华护理教育》杂志编委。
2、培养护理科研人才
为了活跃我院护理学术氛围,进一步提升护理科研水平,护理部于7月成立期刊俱乐部(Journal club),并于7月和11月举办两期活动,为乐于从事研究的护理人员提供了很好的学习环境和交流平台。
三、规范科研管理
1、完善管理机制
为了加强护理教学科研管理,根据四川大学教学科研工作要求,结合我院护理工作实际,于6月成立我院护理教学科研管理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科研工作。本年度共受理各类项目申请10项,组织开题报告1次。
4、健全激励机制
为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护理部对各类科研项目给予资助,对发表高质量论文的个人予以奖励。
四、加强学术交流
鼓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鼓励各学科举办高水平的继续教育项目及学术会议。本年度申报4项并举办5项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培训学员400余人。
分别于5月和6月外派护士长及护理骨干参加中华护理学会妇产科和儿科护理学术大会,彭文涛凭借《早产儿经口喂养临床研究》参加大会论文交流并荣获优秀论文奖,妇科陈静就《妇科恶性肿瘤术后化疗患者的团体心理治疗》一文进行了大会发言。
外派1人赴美参加手术室学术会议,8人到香港参加护理管理学术会议、产时急救及助产技术培训级儿童血液疾病学术会议,马晶晶在会上对《不同年龄患儿PICC测量方法的研究》进行了大会交流。
『捌』 护理研究生论文怎么写
有本《护理学》期刊,你可以参考下,汉斯的开源刊可以直接看。
『玖』 延边大学护理学院的科研成果
为了充分利用高等护理教育的区域优势和民族特色,促进护理教育和护理科研事业的全面发展,延边大学创办了中国大陆地区首家护理学研究所—-延边大学护理学研究所,于2002年9月在延边大学护理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国内第一位留学归国的护理学博士李春玉教授任延边大学护理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所现拥有一支由护理学博士1人、硕士5人为骨干的学历层次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护理学科科研队伍。
延边大学护理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围绕着促进护理学科健康发展和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这一工作中心,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和对外交流沟通的能力,拓宽护理学术对外交流渠道,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护理理念和护理科研项目,提升延边医护界的护理理念。为了提升延边州医疗卫生机构广大医护工作者的急救及灾害应对能力,自2003年9月,在延边州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延边大学护理学研究所与美国Johns Hopkins(霍普金斯)大学联合举办了“急救及灾害应对能力培训班”,先后培训了一千余名医护人员,获得了地方政府及有关专家学者的好评。该项目近二十万元培训费用,全部由联合国护理实验项目支付,目前有关“急救及灾害应对能力”的后期培训项目仍在继续中。
延边大学护理学研究所成立以来,全体科研人员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中韩护理教育体系的比较分析》于2001年12月获吉林省高等教育第七届优秀高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地方综合性大学护理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被评为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单独承担或合作完成数十项课题,其中省级以上课题10项,校级课题20项。先后在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大韩护理学杂志等国内外医学刊物上发表了近200多篇论文;参编教材及著作共20部;先后派出人员参加了亚太护理联盟会、国际质性健康学术会、国际老人健康学术会、国际女性健康学术会、中韩护理学术交流会、全国科协会议等国内外护理学术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