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的主要内容和优缺点
一、决策有用观
1、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
(1)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会计的着眼点在于会计报表本身的有用性;
(2)只要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无论信息的主观程度如何,信息量是多多益善;
(3)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多种计量属性(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并存择优,还倡导物价变动会计模式;
(4)不过分强调会计信息的精确性。
2、决策有用观的优点:
(1)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2)在会计计量模式上采用多种计价方式并存,反映了配比原则。
(3)坚持决策有用观有利于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促进社会资本的流动性和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3、决策有用观的缺点:
(1)对“有用”的评价太主观,可操作性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是多元的,不同的信息使用者对有用性的要求必然不同,即使是同一信息使用者,在不同的时期对会计信息也有不同要求。此外,从决策有用观的主要内容上来看,是各种观点的糅合,比较含糊而不明确,因此可操作性低。
(2)“决策有用”与审计目标的不协调。从审计产生的背景看,审计的产生在于受托责任,而不是决策有用,如果会计目标定位于“决策有用”、审计就可能达不到目的。
二、受托责任观
1、受托责任观的主要内容:
(1)会计目标在于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强调对委托方的忠实性;
(2)受托责任实际上是一种产权责任,产权必须如实反映、不偏不倚并可以验证,以维护产权主体的权益,因此更加强调可靠性;
(3)在计量属性和计量模式的选择上,主张采用历史成本;
(4)为了客观、有效地反映受托责任,会计信息应尽可能精确。
2、受托责任观的优点:
企业采用受托责任观,有助于外部投资者和债权人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责任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3、受托责任观的缺点:
(1)受托责任学派强调真实地反映过去,主要关注企业的历史信息,而对于未来事项很难得以反映,例如,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和报酬。
(2)在会计处理上,用现时收入与历史成本计量的费用进行配比,难以体现真实性的原则。
(3)在会计信息方面,受托责任学派很少会顾及到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忽略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因而难以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4)适用环境方面,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而在现代社会中,两权不分离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普遍存在。而且,在现代社会中,委托方并不总是明确的。
2. 决策有用观的实质
从上述介绍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重在向委托者报告受托者的受托管理情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来谈的,而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暗古了“会计信息观”,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但向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两者侧重的角度不同,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侧重于信号角度,即会计信息能够传递信号,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3. 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
所谓决策有用观,就是指会计是为企业各利害关系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观点。
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但向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同时,两者侧重的角度不同:
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
决策有用观侧重于信号角度,即会计信息能够传递信号,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暗含了“会计信息观”,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信息。
决策有用观——资产负债表观
具有:预测性
强调:未来
强调:价值
受托责任观:美国会计学家沃尔特.梅格斯说:我们正生活在一个受托责任时代。
委托人将资产的经营管理权授予受托人,受托人接受托付后即应承担所托付的责任,这种责任就是受托责任。
受托责任的内容必须加以计量,而会计和审计就是受托责任内容的最好计量者、控制者,是受托责任关系中联系委托人和受托人的桥梁。
会计、审计在受托责任机制中的运作看,管理会计是起始环节,它通过计划、预算和控制等手段来确定、分解受托责任目标,并协助受托人完成受托责任目标,提出管理业绩报告,这使得受托责任具有可计量性、可保证性、可操作性。
财务会计是在受托人接受托付后,按照我国会计准则的要求,对受托责任的完成情况进行自我认定、自我计量,并定期编制各种受托财务责任报告,为委托人审核受托财务责任的完成过程和结果提供信息;
受托责任观——利润表观
利润:鉴证经营者业绩
强调:收入与费用配比
强调:权责发生制
备考初级会计,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初级会计考试的相关信息,请关注环球快问会计在线。
关注环球网校快问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
4. 决策有用观的简介
所谓决策有用观,就是指会计是为企业各利害关系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观点。1953年斯多波斯(G.J.Staubus)率先提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的观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资成立的特鲁彼拉特委员会(Trueblood)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后在1973年提出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十二项财务报表的目标,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FASB在其发布的第1号会计概念公告中《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正式表达了这一观点。
5. 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要为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不同相关方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侧重点是什么
会计的决策有用观认为,
会计要为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不同相关方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侧重点是各有不同的,
比如说一些关联企业需要对市场情况有了解有提供市场方面信息的需求。
6. 我国财务报表主要是决策有用观吗
我国财务会计目标的构建——确立“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事实上,无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都各有其生存的客观经济环境。结合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实际状况,我认为,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并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确立我国以“受托责任为主,兼顾决策有用”的财务会计目标应成为我国会计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7. 决策有用观的介绍
决策有用观,就是指会计是为企业各利害关系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观点。1953年斯多波斯(G.J.Staubus)率先提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的观点。其主要观点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会计的目标是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
8. 受托责任观 决策有用观的区别
一、区别:
1、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
受托责任观偏向于信息的可靠性和客观性;决策有用观偏向于信息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2、会计确认方面
受托责任观仅对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确认;决策有用观不仅关注已发生的经济事项,还关注对企业产生影响的现时和未来事项。
3、会计计量方面
受托责任观采用具有可验证性的历史成本法进行计量;决策有用观更倾向于公允价值法或现行价值法。
4、财务报表列报方面
受托责任观关注经营业绩的计量,即偏向于“利润表观”;决策有用观更关注企业经济资源的计量,即偏向于“资产负债表观”。
二、事例:
1、《公司会计准则绪论》将会计的目标阐述为会计以供给营业机构之财务资料为目的;此种财务资料,必须编成报表,以应管理者、投资人、及一般公众之需要。
2、关于报告使用者的范围,它进一步阐述为:公司最重要的责任,并非以一个或多个兼任经营管理的所有者为对象,而应该以某一类或某一组不参与经营的、现有或预期的投资者为对象。
(8)决策有用观的主要成果扩展阅读
1、受托责任观的发展与公司制和现代产权理论的发展休戚相关,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以公司制为代表的企业形式开始出现并广泛流行,随之而来的便是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所有者和经营者相分离,资源的受托方(资源经营者)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资源所有者)所支付的资源。
2、所谓决策有用观,就是指会计是为企业各利害关系人进行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观点。1953年斯多波斯率先提出了财务会计的目标是决策有用性的观点。上个世纪7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资成立的特鲁彼拉特委员会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后在1973年提出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十二项财务报表的目标,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
9. 会计决策有用观认为,会计要为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这里的相关各方包括哪些
会计决策有用观认为,
会计要为有关各方提供决策有用的相关信息,
这里的相关各方可以是决策者企业领导等,
这里的相关各方就是包括跟决策有关的各方各面。
10. “决策有用观”是一种关于( )的观点。
决策有用观是一种关于会计信息作用的观点。 会计信息的作用,主要分为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源委托者提供信息;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不但向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同时,两者侧重的角度不同,受托责任观是从监督角度考虑,主要是为了监督受托者的受托责任;决策有用观侧重于信号角度,即会计信息能够传递信号,即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