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周恩来的家乡
周恩来的家乡是浙江绍兴。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3月5日生于江苏淮安。
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极广泛的悼念。由于他一贯勤奋工作,严于律己,关心群众,被称为“人民的好总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来选集》。
(1)成果的老家扩展阅读:
1951年,周恩来的八婶母杨氏偕孙子周尔辉赴京,见到了她多年想念的侄儿周恩来。其实,周恩来也在想念着这位对他有过养育之恩的婶娘。周恩来关切地问:“八婶,家乡人现在生活好吗?”
“比原来好多了。”八婶回答他。
“北乡人也能吃到大米饭吗?”
“现在还不能。”
听到婶娘的回答后,周恩来告诉她:“八婶,家乡还要挖一条大河啦,从洪泽湖一直挖到海,那时就更好了。我们淮安北乡人也就能长水稻吃大米了。”
周恩来说要开挖的这条大河就是现在的苏北灌溉总渠。它西起洪泽湖边的高良涧,东到黄海边的扁担港,全长168公里。
在周恩来的亲自指挥调动下,苏皖豫3省共出动了130多万民工,用铁锹挖土,用石硪打夯,仅用83个晴天就全部挖成告竣,创造了人间奇迹,被当时前来参观的一些国际友人赞誉为:“中国人的手真是铁打的!”
淮河,这条为害千百年的“害河”终于被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治服了。如今,水到淮安抽水站后,已经是“东西南北任调遣”的一番景象。周恩来的“蓄泄兼筹”的治淮方略得到了彻底的贯彻。
周恩来的家乡,也就是今天的淮安区,已由当年南乡只能长一季小麦,秋天的水稻要看老天的“脸色”才能确定有无收成,而变成现在的旱涝保收了;北乡则由原来只能长些低产的旱谷作物,变成如今的水旱轮作,年年高产无忧的景象。
这就是苏北灌溉总渠带给淮安的巨大作用。当然,治淮的巨大成果是惠及豫皖苏3省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周恩来关心家乡、为人民办的一件最最具体的实事。笔者清楚地记得,就在苏北灌溉总渠开挖的同时,淮安来了4位高个子、大鼻子的苏联专家。
专家们帮助设计建造了淮安运东分水闸、运南节制闸、淮安船闸和运南水产养殖场等一系列现代化的水利工程和科学化的经济企业,使昔日名气不大的淮安,成为苏北排洪、抗旱、航运和灌溉的枢纽,一个管水的中心。
所以,每当我站在苏北灌溉总渠的岸边,看到和听到那哗哗东流的河水时,总会情不自禁地想到那是为伟人周恩来唱出的关心家乡、热爱故乡人民的乡情歌、爱民曲!
㈡ 家乡的辉煌成就 作文1000
来生,愿能生成一棵开花的树,长在我最爱的江南,与一草一木相伴,与一山一水相拥,然后,看着我爱的人从身边走过,就是一种向往和满足。
心中,纵然有千千梦想,生活,终究是平淡的,若能将所有的事物从繁杂写成简单,便能将平淡穿成华美。可否,让我把那些心心念念,写意成纯美的句子,于每个寂寥的黄昏,润泽光阴?可否,让我把曾经的过往,整理成温婉的诗篇,在每个寒凉的清晨,温润心境?
生命是一种缘分,每个从身边走过的人,都是和自己有缘分的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不期而遇的人,道一声::原来你也在这里呀!该是有着怎样的前缘呢,不言不语,只是一个眼神,心中已经感动万千,不语最深,只因懂得。有些温暖,看似很远,却是触手可及,即便隔着千山万水,依然铭记。
㈢ 说说近五年来你的家庭或家乡取得了哪些成就,发生了哪些变化
说说近五年来你的家庭画家中取得了哪些钱就发生了哪些变化,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有好多好用的。
㈣ 观察身边的环境变化 描述家乡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作文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
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
生态文明又同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说它们有联系,是因为生态文明既包含物质文明的内容,又包含精神文明的内容: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在这一点上,它是与物质文明一致的。
而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它又是与精神文明相一致的,毋宁说它本身就是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说它们有区别,则是指生态文明的内容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不能完全包容,也就是说,生态文明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㈤ 建党以来家乡的变化
开头可以概括家乡的变化,中间写出具体变化,最后总结。
家乡的名气越来越响亮。自古以来,黔山产佳茗,秀水融芳华。在家乡的深山里长着好几万棵野生“四球茶”古茶树,据说年龄最大的有四五千岁,最小的也有好几百岁,因此被评为“世界茶源地”“中国古茶树之乡”。
特别是普安与福建正山堂联手打造的“普安红”茶品牌,经北京马连道推介会后全国闻名,并漂洋过海,受到众多中外客商的青睐,家乡一下子声名鹊起。家乡群山起伏,空气清爽、景色迷人,弯弯拐拐的最美自行车赛道镶嵌在十几万亩茶园里,前来观光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挤破门槛”。
这几年,家乡的产业越来越兴旺。茶山、长毛兔产业园、民族工艺、山地旅游,特色产业在家乡创造了很多发展机会。如“一红一白”(“普安红”、长毛兔)产业兴起,乡亲们在家门口就可以务工挣钱,还可以照看家庭,许多外出打工的老乡选择回乡创业。
在茶山,勤劳善良的“茶山汉子”早出晚归,靠山种茶,靠茶致富,钱袋子越来越厚实;在园区,心灵手巧的“布依绣娘”一针一线,手工刺绣就业增收,技艺越来越精湛;在商海,独具慧眼的企业厂家诚信经营,将家乡的“普安红”茶、“龙溪砚壶”等特色产品远销国内外,生意越做越红火。
这几年,家乡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党和国家倾力支持农村发展、倾情关怀群众生产生活,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好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家乡的水、电接通群众家里面,家家户户用上放心水、安全电;
网络信号满格子,大数据支撑“黔货出山”,在家也能办成事;G60沪昆高速高铁、320国道都途径家乡山水,道路交通四通八达、“万峰畅行”,干哪样都很方便,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了触手可及的幸福。家乡的人们勤劳朴实、热情好客,期盼您来品鉴“普安红”的悠远味道、体验幸福乡村的美好生活。
“吃水不忘挖井人,翻身不忘共产党。”在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家乡的人们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新时代贵州精神,沿着新时代的康庄大道感恩奋进。
㈥ 老家籍贯是安徽滁州的名人,究竟有哪些成就呢
如今的安徽省滁州市,在汉末三国时期属于江都郡,一共出现了七位三国名人。其中,效力东吴的有三人,效力曹魏的有四人。籍贯细分为定远县三人,天长市四人。
第七位:陈粲。陈粲,先后效力于曹魏、西晋,滁州市天长市人。陈粲是陈本之子,陈本病逝后,陈粲以功臣之后的身份加入了曹魏集团,后跟随叔父一同效力西晋,主要事迹不详。
㈦ 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回到家乡是什么成语,同义词是“衣锦还乡”。
荣归故里:取得了骄人的成果回到家乡,跟衣锦还乡有些相似,但是,荣归故里一般指战场上归来的人。
有不明白的地方再问哟,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__^*)
㈧ 岳云鹏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老家,为什么朱之文做不到呢
岳云鹏是目前国内相声界名声最大的了,不敢说相声功力如何,但是名气绝对是排在前几位的,当然这些都离不开德云社和他的师傅郭德纲的栽培,本来岳云鹏只是一名来自河南小乡村的打工者,来到了北京打工,成为了北漂,怀揣着梦想,但是现实很残酷,做过饭店服务员,做过保安,经常的换工作,还被无情的开除过,险些睡大街上!不过也该着小岳岳幸运,碰到了郭德纲,从此开启了自己的相声之路!
虽然都是农村出去的,而且都是成名了,但是却有着不同的境遇,岳云鹏成为了村里的英雄榜样和偶像,朱之文却成了村民们口中不好的人。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小编认为可能真的和做人做事的方法有关,可能大衣哥真的太耿直了,当然也可能是一夜暴富,被人嫉妒。你们觉得呢?
㈨ 家乡的变化
对家乡环境问题的调查
寒假期间,我对家乡的环境问题做了相关的调查,收获甚多。其一,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有了很好的认识。其二,对家乡针对所采取的预防措施汲取得的成果有了深刻的了解,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我的家乡在云南丽江,一个美丽滇西小镇。每年,有许多人到那儿旅游,度假,旅游城了假想的支柱产业,如何治理好环境污染成了首要要解决的问题。为了禁止白色污染,当年各地政府于三年前提出了禁止使用白色塑料袋的办法。虽然这方法在过去的三年中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可是到了今天,市民们已经习惯了不使用塑料袋,而背着菜篮子去买菜。家乡的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曾经忙忙碌碌满天飞的塑料袋在我可爱的家乡消失了。
据调查显示,80%的市民“禁白”有意见,因为他们已经习惯用塑料袋买菜,而禁止使用塑料袋对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卖肉都要用麻绳记着提回来,卖豆腐要用菜叶包着拿在手里,特别的不方便。而仅有8%的人非常支持禁白。他们主动的把家里的塑料袋都拿出来。而12%的人反对禁白。而其中很多的中小学生认为,没有塑料袋太麻烦了,吃早点得带着饭盒,如果忘了,得弄得一手油辣。
在众多被调查的人中,他们现在已经完全接受了“禁止使用白色塑料袋”的事实,而且也很支持“禁白”,并且能主动地参与到这活动中。如果你拿着塑料袋在古城走上几步,便会有市民上前禁止。当然,为了解决市民习惯使用塑料的问题,政府制作了精致又好用的纸袋,而这牛皮纸袋,不仅好看,而且方便,深得市民及游客的喜爱。这措施不仅解决了白色污染的问题,而且切断了白色污染的源头。所以,如今家乡的市场上根本没不到塑料袋。
据调查,有67%的人对家乡的环境问题比较满意,而只有13%的人对家乡的环境问题并不满意。理由是现在的建筑垃圾越来越多。这又是一个污染的源头。白色污染的得到了有效的防治,这应该是家乡对环境治理做出的最好决策,而家乡的人们也为此做出了努力。从此,街道上,我们的房前屋前都没有了彩色塑料袋的踪影,心里有一种特别舒畅的感觉。
在调查过程中,我认识一名外国游客。他来到这里,在第一天就因为不知道这儿不允许使用塑料袋,而他那从外地拿的塑料袋装东西被纳西阿奶教育了一顿,而且还送给他一个漂亮的纸袋。他说在丽江,无论是在农舍还是在五彩的石板路上,都舍不得扔下一点垃圾。这话让我感动,也让我自豪。另外,我遇到一名来家乡的年轻女孩,她说,她对这地方的环境非常满意,特别是对白色塑料袋的禁止是许多地方应该学习的,而改用纸带,既实用,又美观,虽然成本有点高,不能做到免费赠送,但是一两块的价格还有不错的质量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的市民或是当地居民都能接受的,最后她说,她真心的希望家乡的环境越来越好,家乡越来越美。
据城管部门的同志介绍,自从禁止白色塑料袋,白色一次性饭盒以后,各旅游景点的白色污染明显减少。曾经一堆堆的一次性饭盒等难降解物的垃圾不见了,而只有一些生活垃圾和不能用的纸袋。因为纸袋实用,又美观。许多游客愿意将它带回去,所以环境得到了太多的改善。
在这次调查中,我感受到家乡的种种变化,也感受到家乡的人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同时也发现了许多危机。
网站里还有,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