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cl成果

cl成果

发布时间:2021-07-19 07:19:24

1. CL指的是哪部动漫

CLANNAD?你在哪看到的?能不能给过网站

2. 艾弗森有哪些成就

艾弗森成就:NBA最佳新秀(1997年)、NBA最有价值球员(2001年)、NBA常规赛得分王(1999、2001、2002、2005)。
简介:
阿伦·艾弗森,男,1975年6月7日出生于弗吉尼亚州汉普顿,前美国NBA著名篮球运动员,曾11次入选NBA全明星阵容,曾任美国男篮梦之队队长。
1996年6月26日被费城76人队选中,成为NBA历史上最矮的状元秀,绰号“答案(The Answer)”。艾弗森14年职业生涯先后效力过费城76人队、掘金、灰熊和活塞, 场均出战41.1分钟,获得26.7分、6.2次助攻和2.2次抢断。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艾弗森四次荣膺得分王,11次入选全明星,三次荣膺抢断王。2000-2001赛季,艾弗森打出了生涯最好表现,夺得常规赛MVP奖杯,并帮助76队打入NBA总决赛。
2013年10月30日,阿伦·艾弗森在费城正式宣布退役。

3. 余刚的学术成果

[1]余刚、杨小玲、黄俊,中国二恶英类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减排控制战略研究,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2]余刚、牛军峰、黄俊等编著.《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科学出版社,2005
[3]余刚、黄俊编,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知识100问,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4]余刚、刘希涛、郑叶青、杨波、蔡震霄译,等离子体电弧及其他热处理技术―应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5]余刚、张祖麟等译,水污染导论,科学出版社,2004 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SCI收录110篇,累计被他人引用1000多次。近期发表的主要论文:
[1]Qiongfang Zhuo, Shubo Deng, Bo Yang, Jun Huang, and Gang Yu. Efficient Electrochemical Oxidation of Perfluorooctanoate Using a Ti/SnO2-Sb-Bi Anode,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45, 2973–2979.
[2]Qian Sui, Jun Huang, Shubo Deng, Weiwei Chen, Gang Yu. Seasonal Variation in the Occurrence and Removal of Pharmaceuticals and Personal Care Procts in Different Biological Wastewater Treatment Processes.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1, 45, 3341-3348.
[3]DENG Shubo, ZHOU Qin, YU Gang, HUANG Jun, FAN Qing. Removal of perfluorooctanoate from surface water by polyaluminum chloride coagulation. Water Research, 2011, 45(4), 1774-1780.
[4]Qiaoying Zhang, Shubo Deng, Gang Yu, Jun Huang, Removal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by crosslinked chitosan beads: sorption kinetics and uptake mechanism. Bioresource Technology, 2011,102, 2265–2271.
[5]Yuqin Zheng, Shubo Deng, Li Niu, Fujian Xu, Mingying Chai, Gang Yu. Functionalized cotton via surface-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for enhanced sorption of Cu(II) and Pb(II).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92, 1401-1408.
[6]Wang Zhang, Jun Huang, Fuyuan Xu,et al. Mechanochemical destruction of pentachloronitrobenzene with reactive iron powder.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98, 275–281.
[7]Yang Bo, Deng Shubo, Yu Gang, Zhang Hong, Wu Jinhua, Zhuo Qiongfang. Bimetallic Pd/Al particles for highly efficient hydrodechlorination of 2-chlorobiphenyl in acidic aqueous solu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89 (1-2) , 76-83.
[8]Deng Shubo, LIU Han, ZHOU Wei, HUANG Jun, YU Gang. Mn-Ce oxides as a high-capacity adsorbent for fluoride removal from water.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1, 186(2-3), 1360-1366.
[9]T. Zhang, J. Huang, S. Deng, G. Yu., Influence of pesticides contamination on the emission of PCDD/PCDF to the land from open burning of corn straw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2011, 159(6), 1744-1748.
[10]Bin Wang, Gang Yu, Jun Huang, Tai Wang, Hongying Hu. Probabilistic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DDTs in the Bohai Bay based on a Food Web Bioaccumulation Mode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1, 409, 495-502.
[11]Jun Huang, Toru Matsumura, Gang Yu, Shubo Deng, Makoto Yamauchi, Norimasa Yamazaki, Roland Weber. Determination of PCBs, PCDDs and PCDFs in insulating oil samples from stored Chinese electrical capacitors by HRGC/HRMS. Chemosphere. 2011, 85, 239-246.
[12]T. Zhang, H. Fiedler, G. Yu et al.. Emissions of unintentional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from open burning of municipal solid wast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 Chemosphere 2011, 84(7), 994-1001.
[13]Theodore Chao Lim, Bin Wang, Jun Huang, Shubo Deng, Gang Yu. Emissions Inventory for PFOS in China—Review of Past Methodologies and Suggestions. The ScientificWorldJournal. 2011, 11, 1963–1980.
[14]SUI Qian, HUANG Jun, LIU Yousong, CHANG Xiaofeng, JI Guangbin, DENG Shubo, XIE Tao, YU Gang. Rapid removal of bisphenol A on highly ordered mesoporous carbo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2011, 23(2), 177-182.
[15]Li, Xue; Huang, Jun; Zhang, Wang; Yu, Gang; Deng, Shubo; Wang, Siwen. Determination of 41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in soil using a pressurised solvent extraction and GC-NCI-MS metho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alytical Chemistry, 2011, 91(12), 1135-1150.
[16]Qian Sui, Jun Huang, Shubo Deng, Gang Yu, Qing Fan. Occurrence and removal of pharmaceuticals, caffeine and DEET in wastewater treatment plants of Beijing, China. Water Research, 2010, 44(2), 417-426.
[17]Shubo Deng, Qiang Yu, Jun Huang, Gang Yu. Removal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from wastewater by anion exchange resins: effects of resin properties and solution chemistry. Water Research, 2010, 44, 5188-5195.
[18]Han Liu, Shubo Deng, Zhijian Li, Jun Huang, Gang Yu. Preparation of Al-Ce hybrid adsorbent and its application for defluoridation of drinking water.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9, 424–430.
[19]Shubo Deng, Zhijian Li, Jun Huang, Gang Yu.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a nanostructured Ce-Ti adsorbent for enhanced removal of arsenate from water.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9(1-3), 1014-1021.
[20]Xiaofeng Chang, Jun Huang, Cheng Cheng, Wei Sha, Xue Li, Guangbin Ji, Shubo Deng, Gang Yu. Photo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4-t-Octylphenol by NaBiO3 driven by visible light: catalytic kinetic and corroded proct characteriza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10, 173, 765-772.
[21]Wang Zhang, Jun Huang, Gang Yu, Shubo Deng, Wanpeng Zhu. Mechanochemical destruction of dechlorane plus with calcium oxide. Chemosphere, 2010, 81, 345-350.
[22]Qin Zhou, Shubo Deng, Qiaoying Zhang, Qing Fan, Jun Huang, Gang Yu. Sorption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and perfluorooctanoate on activated sludge. Chemosphere, 2010, 81,453-458.
[23]Qin Zhou, Shubo Deng, Qiang Yu, Qiaoying Zhang, Gang Yu, Jun Huang, Hongping He Sorption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on organo-montmorillonites. Chemosphere, 2010, 78(6), 688-494.
[24]Bin Wang, Fukuya Iino, Jun Huang, Yong Lu, Gang Yu, Masatoshi Morita. Dechlorane Plus Pollution and Inventory in Soil of Huai’an City, China. Chemosphere. 2010, 80, 1285-1290.
[25]Bin Wang, Fukuya Iino, Gang Yu, Jun Huang, Yixin Wei, Norimasa Yamazaki, Jianfang Chen, Xiaoli Chen, Wei Jiang, Masatoshi Morita. HRGC/HRMS analysis of mirex in soil of Liyang and preliminary assessment of mirex pollution in China. Chemosphere, 2010, 79, 299-304
[26]Xue Li, Jun Huang, Gang Yu, Shubo Deng. Photodestruction of BDE-99 in Brij 35 and Brij 58 micellar solutions. Chemosphere, 2010, 78(6), 752-759.
[27]Xiaofeng Chang, Jun Huang, Cheng Cheng, Qian Sui, Wei Sha, Guangbin Ji, Shubo Deng, Gang Yu. BiOX (X=Cl, Br, I) photocatalysts prepared using NaBiO3 as the Bi source: Characterization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2010, 11(5), 460-464.
[28]Bin Wang, Gang Yu, Jun Huang, Tai Wang, Hongying Hu. Probabilistic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DDTs in the Bohai Bay based on a Food Web Bioaccumulation Mode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1, 409, 495-502.
[29]Zhijian Li, Shubo Deng, Gang Yu, Jun Huang, Veronica Chao Lim. As(V) and As(III) removal from water by a Ce-Ti oxide adsorbent: behavior and mechanism.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 161,106-113.
[30]Li Niu, Shubo Deng, Gang Yu, and Jun Huang. Efficient removal of Cu(II), Pb(II), Cr(VI) and As(V) from aqueous solution using an aminated resin prepared by surface-initiated atom transfer radical polymerization. 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2010, 165, 751-757.
[31]Shu Wang, Bo Yang, Tingting Zhang, Gang Yu, Shubo Deng, Huang Jun. Catalytic hydrodechlorination of 4-chlorophenol in an aqueous solution with Pd/Ni catalyst and formic acid. Instrial & Engineering Chemistry Research, 2010, 49(10), 4561-4565.
[32]Bin Wang, Gang Yu, Jun Huang, Tai Wang, Hongying Hu. Probabilistic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OCPs, PCBs and DLCs in the Haihe River, China. The Scientific World Journal. 2010, 10, 1307-1317
[33]Bin Wang, Fukuya Iino, Gang Yu, Jun Huang, Masatoshi Morita. The Pollution Status of Emerging 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in China.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Science, 2010, 27, 215-225.
[34]Tian Bo, Huang Jun, Deng Shubo, Yang Shuwei, Yu Gang. Catalytic Decomposition of PCDD/Fs from Flue Gas. Progress in Chemistry. 2010, 22(9), 1836-1843
[35]Zhijian Li, Shubo Deng, Xueying Zhang, Wei Zhou, Jun Huang, Gang Yu. Removal of fluoride from water using titanium-based adsorbents.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10, 4(4), 414-420.
[36]Qiang Yu, Ruiqi Zhang, Shubo Deng, Jun Huang and Gang Yu. Sorption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and perfluorooctanoate on activated carbons and resin: kinetic and isotherm study. Water Research, 2009, 43, 1150-1158.
[37]Tingting Zhang, Gang Yu, Bin Wang, Heidelore Fiedler, Jun Huang, Shubo Deng. Bioanalyt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dioxin-like activity in sewage sludge from Beijing, China. Chemosphere, 2009, 75, 649–653.
[38]Shubo Deng, Rui Ma, Qiang Yu, Jun Huang and Gang Yu. Enhanced adsorption of selected anionic 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 onto an aminated biosorbent,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5, 408-414.
[39]Xiaofeng Chang, Guangbin Ji, Qian Sui, Jun Huang, Gang Yu. Rapid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CP-Na over NaBiO3 driven by visible light irradia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2009, 166, 728-733.
[40]Chang, Xiaofeng, Huang, Jun; Tan, Quanyin; Wang, Mo; Ji, Guangbin; Deng, Shubo; Yu, Gang.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CP-Na over BiOI nanosheets under simulated sunlight irradiation. Catalysis Communications, 2009,10(15), 1957-1961.
[41]Lei Fang, Jun Huang, Gang Yu, Xue Li. Quantitative structure-property relationship studies for direct photolysis rate constants and quantum yields of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in hexane and methanol.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2009, 72(5),1587-1593
[42]Deng Shubo, Yu Gang, Chen Zhongxi, Wu Di, Xia Fujun, Jiang Neng. Characterization of suspended solids in proced water in Daqing oilfield. Colloid and Surface A, 2009, 332, 63–69.
[43]Xia Zhou, Shubo Deng, Jun Huang, Gang Yu, Hongliang Lv. Occurrence and Distribution of Chlorobenzenes in the Tonghui River of Beijing, China. Archives of Environmental Contamination and Toxicology, 2009, 57(1), 32–41.
[44]Wang B, Yu G, Yu YJ, Huang J, Hu HY, Wang LS.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organic pollutants in Jiangsu Reach of the Huaihe River, China. 2009, 59, 907-916.
[45]Bin Wang, Gang Yu, Jun Huang, Yajuan Yu, Hongying Hu, Liansheng Wang. Tiered aquatic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 and their mixture in Jiangsu reach of Huaihe River, China.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nd Assessment. 2009, (157), 29-42.
[46]Bin Wang, Gang Yu, Tingting Zhang, Jun Huang, Tai Wang, Masafumi Nakamura, Hirosi Handa, Chunching Huang, Hirose Murata.CALUX Bioassay of Dioxin like Compounds in Sediment from the Haihe River, China. Soil and Sediment Contamination. 2009, (18), 397-411.
[47]Shubo Deng, Danmeng Shuai, Qiang Yu, Jun Huang, Gang Yu. Selective sorption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on molecularly imprinted polymer adsorbents. Frontiers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 Engineering in China. 2009, 3(2), 171-177.

4. (三)主要成果和认识

1.第四纪红土的地球化学特征反映了区域气候环境、流域物源特征和红土化作用强度的变化,对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恢复有重要意义

(1)红土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具一定的分带性

第四纪红土是湿热气候环境下风化壳进一步红土化的产物,它的物质组成与其地球化学过程有密切的关系。洞庭湖区第四纪红土与中国红壤在化学成分上相似,与北方黄土相比则为低碱性高酸性元素,总体以富Si、Al、Fe、Ti,低Ca、Mg、Na、K、Mn、P、N、C为特征。但在不同区域的红土中,成分上有差异,湘江流域红土脱Si,富Al、Fe 程度高,Ge、S、Sn、Zn,Cu、F、B、Se、I、As、Cd、Hg、Pb、Sb、Tl、U、Bi、Br、Ce、Cl、Ga、La、Li、Rb、Se、Th、W、Zr等显著偏高;而沅江流域红土富Si、Mo、Se、Ag、Li、Nb、Se、Sr、Ti、Y、Zr;澧水流域红土富Fe、Mg、Ti、Co、F、I、V、Cu、Zn、Be、Cr、Ni、U,其常量组分与母质中砂砾石含量、红土化强度有关,微量元素则与区域地球化学背景关系更密切。不同流域红土元素组合不同,湘江流域红土以 Cd、Ag、Bi、Zn、Pb、TOC、TC、Hg、Au、W、N、Cu、As、磁化率、Sn、F、Mn、Ni的组合为主,是有色金属矿成矿带所致;次为Ga、Sc、Ge、V、Ti、Cr、Fe、Ni、Al及与其负相关的Si、pH的组合,系红土化作用所致。沅水流域红土的主要组合为Rb、Th、Nb、Ga、B、Sc、Al、Sr、Ti、Zr、K、Tl、Ge、N、Sn、F、Y、Ba、Mg、W、La、Ni、Li、Bi和与之负相关的Ag、Si,为富铝红土化的粘土吸附作用所致,体现了表生作用中脱硅富铝所形成的相互关系;次为富铁红土化作用的Cu、Fe、Be、U、P、As、磁化率、Sb、–Si、V、Mo、Zn、Cd、Br、Se、Cr组合;此外,尚有Hg、Pb、Se、Mo和V的组合,与流域内著名的汞矿带有关联。

(2)红土元素的区域地球化学分布具一定的阶段性

不同母质发育成的红土在剖面上的元素组成变化趋势说明湿热的气候环境对各类型母质母岩的改造作用使得形成的红土具有趋同性,以Zr为参照,协变分析不同母质母岩风化、红土化等体积过程的元素迁移累积结果表明母质母岩常量元素在红土化过程中更多的是活性元素迁移,稳定元素富集;紫红色碎屑岩变化不大。但不同类型不同红土化程度红土以及不同时代红土的元素含量及组合亦不同,并有一定规律性变化的趋势。

在不同类型红土中,或随红土化作用增强,红土化作用由富铁红土化向铁铝分离的富铝红土化方向演化,有机吸附作用减弱,大多数微量元素淋失,元素组合有由复杂变为简单的趋势。富铁红土化的特征元素组合为Fe、Cu、U、Be、P、Mo、V、As、Se、Zn、Cr等;富铝红土化的组合为为Rb、Li、K、F、Tl、Nb、Ti、Ni、Mg、Ga、Sc、B、Th、Ge、Al、Ba、Y,以大离子亲石元素为主。网纹红土贫碱(土)金属,脱Si富Al、Fe的红土化程度最强,为典型的红土,相对于均质红土或褐黄土,除Cr等少量难风化迁移的元素外,易溶元素多为贫乏。均质红土是生物作用参与下对网纹红土的后期改造的结果。在表层红土或全新统红土中,Mn、P、N、TC和TOC含量最高,Cd、As、Hg、U等富集,与生物及人类活动作用强有关。

不同时代红土亦表现出元素分布的阶段性特征:

更新世早期的汨罗组(Qp1m)易溶的碱(土)金属与铝等酸性难溶的残余富集的元素共存,表明元素复杂且分异不明显,可能与有机质吸附有关。

更新世中期早时的新开铺组(Qp2x)时期,环境可能变得较稳定,植被繁茂,有机碳富集,地层中保存有一些易溶的盐类组分Cl、B等,在随后的风化、红土化过程中,随脱硅富铝铁作用的进行,V、Cr、Se、As、Br、Ge、Hg、Bi、I、Ga、Sc、Ti、P、Nb、Na、Sb、U与Al和Fe共残余富集,La与Si等淋失,而大部分元素因有机物及粘土矿物的吸附而形成最重要的特征元素组合。

更新世中期中时的白沙井组(Qp2b)有两种同等重要的元素组合:一种 F、Rb、Be、K、Ba、Ca、Ni、Zn、Mg、Tl、Li、Nb等,另一为Br、I、TOC、Na、TC、Mn、磁化率、N、Co等及负相关的Al;红土化作用表现富铁铝和富铁两种。

更新世中期晚时的马王堆组(Qp2mw)也有强的红土化,脱硅富铁铝过程中伴随强烈的元素贫化富集作用比前面各期强烈,显著富集的元素有 Sn、Cl、Bi、Mo、W、Th、Se、As、S、Br、Sc、Ga、Rb,多为易被粘土吸附的元素;显著贫化的元素为 Sr、Y、Co、Mn、Ag、Be、Mg、Ba、Na、B、Nb、Zn、Li、Ca、Cd、N及pH值。

更新世晚期白水江组(Qp3bs)主要的元素组合为沉积物形成时的Sc、Mg、Cu、F、N、Cr、Ni、V、Sb、Al、Se、Zn、I组合,后期红土化作用不强,表征信息度的方差贡献率为19.91%;有较弱的富铁红土化(方差贡献率仅为14.65%),元素组合为As、Ce、Nb、Fe、Th、P、La、W、Sn、U、Mn等的富集与 Si、Zr、Mo 的贫化;值得关注的是 Cd、Hg、Au、Bi、TOC、TC、Cl、Ag、Pb、W、Sb、Zn等,重金属与有机碳共生,说明其富集与生物作用有关。

全新世(Qh)有61%的信息表现为脱硅富铝作用,并且与大部分重金属元素与有机质正相关,说明风化淋溶成壤作用占主导,人类及生物活动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有影响。

(3)红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是地层对比、古气候恢复、环境变化研究的有效指标

红土的元素含量及其相对含量或比值是环境变化的结果,如硅-铁-铝三组分图可作为红土地球化学分类的指标;随着红土化作用的增强,Ca/Sr、Ca/Mg、Sr/Ba、K/Rb、B/Ga、Co/V、Mn/Cr、Ca/Cd等比值逐步减小,Fe/Mn、Rb/Sr、Cl/Br、K/Na、V/Ti、Zn/Cu、Zn/Cd、Ce/Y、Cr/Th、Ti/Nb、Zr/Nb、Al/Zr等比值增大,其变化反映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变化过程,可以将红土的元素含量及其比值进行地层对比、古气候恢复和环境变化研究,红土可作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研究的有效介质。

2.平原区沉积层元素含量等的规律变化是对物源及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反映

(1)地球化学与孢粉指标的综合可较好表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特征

洞庭湖平原区沉积物的地球化学指标与各种冷暖干湿类孢粉间的相关性显著,如孢粉总量与TOC、Ca/Sr正相关,水生植物类与Br/I负相关,指示干旱环境的蒿/藜比值与Al/Zr、Rb/Sr等正相关,说明本区气候条件或植物(孢粉)类型等与元素的地球化学分布关系密切,据其不仅可帮助查明元素及其比值组合的气候环境意义,而且其各种组合可相互补充和印证,可综合表征地球化学环境和气候环境,为本区的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分区及演化研究提供依据。

(2)沉积物的磁化率是对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综合反映

洞庭湖区沉积物的磁化率在空间上大致有从盆地四周向中心逐渐升高的趋势,与物质来源、搬运、沉积过程及人类活动有关,湘江源沉积物磁化率值较低,反映物质来源于南华地槽年轻的沉积岩——酸性岩类;西北部澧水、长江源沉积物磁化率较高,与来源于扬子地台较古老的变质岩——偏基性岩类有关。时间上,地层时代变老,磁化率有渐降的趋势。磁化率与常量组分Ca、Mg、Na、Fe,及TOC、pH值、粘粒、常绿与落叶植物孢粉比值等呈显著正相关,与Si呈显著负相关,其与 Cr、V、Ti、Ni、Sr、Sc、Nb、F、Cu、Co、La、Y、Ce、Zn、Zr、Ba、Li、Ga、N、Br、P、Mn、U等铁族、亲碎屑微量元素等的组合(方差贡献为40 %)是铁磁性颗粒富集所表征的特征微量元素组合;其与Ga、Th、Cl的负相关是铁磁性颗粒贫化、顺磁性和抗磁性物质富集的元素组合。可见沉积物的磁化率记录可作为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可靠的综合性因子。

(3)不同流域、不同时代沉积物元素组成规律变化反映了物源及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

从沉积物元素分布得知其含量变化受沉积时物源及气候环境的影响明显,后期的改造使元素丰度发生改变不是很显著。

不同时代沉积物中Si由老到新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全新世晚期为最低;Al含量变化不明显;Fe从中更新世以后为相对高值;K总的变化不大;Na、Ca、Mg、N、C均显示从老到新由低到高的变化,与气候环境变化关系密切。在各时期SiO2/Al2O3-K2O/Na2O-CaO/MgO三角图上不同流域样品聚集一起且表现出演化性趋势,说明该3组组分的相对含量可作为成因分析和地层对比的指标。

不同区沉积物的元素含量及其组合的规律变化反映了地质背景区、物源区、沉积区的气候环境、水动力环境、物理化学环境的不同。如长江物质分流进入洞庭湖沉积引起地球化学组分发生较大的变化,可由其在钻孔中出现的部位确定其进入洞庭湖的时间,不同区沉积物的元素组合可以作为区分主导作用、地质背景及物源的标志。从全孔样品的元素组合来看,长江物源区为Hg、Se、Sb,湘江尾闾区为Au、Sn、W,澧水下游区为Cu、Co、Sb、W、Sn、Zn、Hg,东洞庭湖湖区为Au、W、Co。从同一时段不同区域的元素组合来看,如从全新世晚期沉积物地球化学参数的对比可知,四水物源微量元素最丰富,长江物源次之,湖区微量元素较贫乏;湖区及长江物源的Ca/Cd、Cr/Th、C/N比值普遍高,四水物源比值则较低,可以其作为区分物源的标志。

3.文化层赋存了古代自然和人文环境信息,其地球化学记录是解读人地关系的钥匙

(1)文化层常量元素更多反映了自然环境状况,新石器中期以后的文化层微量元素则多反映人类活动特征

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区不同文化层常量元素由老至新的变化与丘岗区红土由老至新脱硅富铝化减弱的规律一致,说明文化层亦受表生地质作用控制;但文化层比其下生土层略富硅及碱(土)金属,较贫铝铁,亦别于表土层,说明文化层是在古风化壳上堆积而成的,其元素组合特征可表征文化堆积形成时的环境状况。

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区不同时期文化层微量元素地球化学分布控制因素差异明显:

旧石器不同时期的微量元素组合既有继承性(相似),又有演化性(相异),亲石元素较富,亲硫(或说亲生物)元素较缺,且愈老(往旧石器早期)愈明显,亦反映气候由温暖到干凉的转换。

新石器早期气候相对寒冷至中期逐渐变为暖湿,汤家岗至石家河时期微量元素丰度普遍较高,特别是大溪和石家河两时均出现峰值,元素多以与人类关系密切的重金属为主,说明人类制陶、烧土等活动对金属元素的富集有影响。

历史时期以来微量元素的丰度变化与铜、铁器冶炼等金属利用有更大的关系。春秋以Au、Hg和Mo等及TOC为特征,重金属Cd等普遍较低。战国文化及其以后重金属元素有增加的趋势,如Cd在唐代文化层出现高峰。

(2)农耕与城市不同文化属性文化层的元素组合不同

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层有多种元素组合,主要组合为Cr、V、Ga、Bi、Fe、Al等富集及Si的缺乏,代表了文化层的自然成土作用;次为P、Ca等“磷灰石型”的元素组合特征,可作为人文景观的指标;再次为TOC、TC、N、Cu、Hg等,与植物和有机物丰富、气候湿润有关,代表气候温润宜农宜人;第4组合为Mg、K及负相关的Ti、Si、Nb,反映了文化层堆积中的粘土类矿物特点,表明当时的气候相对较干热,雨水较少,掩埋古人生活器物的泥沙为较细的物质。

城市文化层元素主要反映人类的“工业”活动和城市功能进化,与气候关系不是很明显。长沙城市文化层的亲铁、亲硫元素、磁化率等、及负相关的易溶的碱(土)金属组合主要在唐代文化层为高值,说明铁族等与亚铁磁性矿物有关的元素有一定的富集作用;Au、Pb、Sn、Ag、Hg、Mo、As、Cu、Se、Sb、Zn、F的组合可能系人类“冶炼”等活动的元素组合,主要在北宋时为高,清文化层较高,说明冶炼等人类活动在此两阶段为最;Cl、I、Br、U、Ca、Ce、Sc、N、TC、TOC、Se、Sr、P的组合,以表生条件下易溶、易氧化分解的元素为主,主要在明清过渡的含煤堆积层和西周文化第三层高,前者系含煤堆积层,故该组合可作为含煤层或有机污染的标志元素;而既有表生条件下易溶,又有相对难溶的元素组合则代表了一种未经强烈表生作用改造、人为混杂堆积的元素组合特征,其在明代“废渣”状文化层高;以S、N、TOC、TC、Ce、V等亲生物元素为主的组合反映了人类城市生活排污特征,主要在汉代古井、次在明清文化层为高;Cd、P、Mn、Zn、CaO、Tl、Ni、Br的组合,可与澧阳平原农耕文化区的“磷灰石型”元素组合类比,主要在西周文化层第三层高,次在唐代文化层高,可能反映的是一种人类生活垃圾如动物骨骼的堆积;Al、Ga、F、Sc的组合,为表生条件下趋向残余富集的元素,代表了自然地质背景作用明显,主要在西周文化层之下的生土层为高。

对文化层的“少人类影响”和“人类影响”两类样品元素分布规律研究表明,Au、Ag、Pb、Sn、Cd、Hg、Zn、Cu、TOC、P等“人为源”元素,及La、Ge、Th、Tl、Sc、Co、Sr、Ni、Ga、V、Cr、Al、F、Ca、Mg、B、K、Fe、Br、I等“自然源”元素在两类文化层中均有显著差异。“自然源”元素的差异是物源区地质背景不同造成的。在少人类影响的文化层样品组中,散点图上的“人为源”元素与“自然源”元素可拟合出一呈显著相关的回归线;时间序列图上Cr/Ti、Ni/Ti比值同步呈周期性变化;Cd、Hg、Zn等元素与Cu组合;Cd和P同步变化,等等,证明大溪文化以前,人类活动较弱时期,文化层样品中影响这些“人为源”与“自然源”元素分布的地球化学过程主要为自然过程,元素含量变化受元素的地球化学性质控制,各元素的相对含量比例比较稳定,元素间的相关性明显。而将人类影响明显的(大溪文化以后)文化层样品投影到上述散点图上,则多不服从回归方程,并且镉锌与铜汞、镉与磷的分离,证明这些“人为源”元素的含量受自然与人类活动双重因素的影响。以La、Ni、Ge、V、Sc、Sr、Co、Tl等元素为参比元素,可以扣除自然作用的影响,估算“人为分量”的大小。计算结果表明“人为源”元素含量的人为分量在春秋以前是非常低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影响份额越来越大。据“人为源”元素的“人为分量”可将区域文化演化划分为狩猎文化、农耕文化和原始的“工业”(城市)文化3个历史阶段。在生产力低下的狩猎及初始农耕文化阶段以人类活动特征元素的“人为分量”低,Cd和P含量同步变化,Cd、Hg、Zn等与Cu组合在一起为特征;原始工业(城市)文化阶段的冶炼、铸造等人类活动造成文化层金属元素含量增高,原始的自然地球化学平衡被打破,以Ag、Au、Pb、Sn、Cd、Cu、Hg、P、TOC等元素含量高,Cd和P分离为特征。

(3)文化层的地球化学分类可实现对文化和环境的同一性认识

文化层地球化学指标的最优分割及因子分析所划分的“文化大层”(或类型)能将不同文化之间隐含的相同的自然环境信息及人类活动留在文化遗存中的踪迹紧密聚合在一起,揭示了文化发展(人类文明演化)与环境演化的阶段性、统一性本质。

(4)重金属富集是与人类原始工业活动同生的另一“文化遗产”

将长沙各文化层的元素含量与生土层比较,说明长沙地区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重金属富集问题,“秦汉古城”在给长沙留下丰富文化遗产的同时,也留下了人类影响环境的痕迹。农耕与城市文化区文化层相比,元素Ag、Au、Cd、Cu、Hg、N、P、Sn、Zn、TOC等含量及磁化率在城市文化区文化层中显著高于农耕区文化层;Hg/Sr、P/Co、Ag/La、Au/Ni、Cd/V、TOC/La、Sn/Ge、Cu/Ge等比值亦在城市高于农耕区,且在城市文化区中明显有随时代前进而增加的趋势,这些比值可作为区分古代城市与农耕区人类活动的有效指标。

4.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指标在空间上的数值及涵义分异,沉积区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时间序列模型揭示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变规律

(1)同一地球化学指标在风化剥蚀区与沉积区可能有不同的古气候古环境意义

在综合考虑风化剥蚀区的基岩类型、元素分布、气候环境、地形条件,以及洞庭湖沉积区的岩相古地理、气候环境、构造运动、湖泊开放封闭条件及时间因素等的基础上,参考孢粉分析结果,通过地球化学原理分析,认为反映本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30 余对元素对比值指标有两大类:

一是剥蚀区与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涵义相同者:TOC/N、Zn/Cu、Ti/Si、C值、Fe/Mn及磁化率等,其高值代表湿热(或热、或湿)气候;Ca/Cd、U/Th、F/Cl、Zn/Pb、Sa值、Saf值等,其高值代表干冷(或干、或冷)气候。

另一为剥蚀区与沉积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涵义相异者:Ce/La、Ti/Nb、Al/Zr、K/Ca、K/Na、Rb/Sr、Zn/Cd、Ce/Y、Zr/Nb,其在剥蚀区高值代表湿热(或热、或湿)气候环境,而在沉积区相反,代表干冷(或干、或冷)气候环境;B/Ga、Ca/Mg、Ca/Sr、K/Rb、Sr/Ba、Li/Si、Br/I、TC/N、Cl/Br,与上相反,其在剥蚀区值高代表干冷,在沉积区代表湿热气候环境。

虽然这些地球化学参数指示古气候的特征主要是在与本区较成熟的古气候指示剂——孢粉标志的相关关系规律之上建立的,它们仅为具有区域局部意义的参数,是否具有普遍性有待进一步探讨,但从文章的初步分析中可见古气候对这些参数的影响,不失为今后该区或其他区的研究提供了线索。

(2)沉积区18个地球化学环境指标的时间序列模型综合揭示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环境的演变规律

对沉积区全部钻孔样品按年龄排序(元素含量用Al标定),将4种重金属元素、4个环境参数(TFe2O3、TOC、磁化率和 C 值)、5 对元素比值(Rb/Sr、TOC/N、Al/Zr、Cd/Ca 和 Zn/Cd)、5 个因子(分别代表湿热、干凉、热、湿热和湿热气候环境的 F1、F2、F3、F4和“综合”)共18个指标建立的ARIMA模型结果表明,从整个第四纪2.6 Ma来看,可划分为21个生态地球化学环境演化旋回,重金属含量在0.12 Ma以来变化较小,而TOC和磁化率随时间演变而显著增高;地球化学“综合”因子的预测值显示气候环境将向湿热方向转变,约过30 a左右,有一转折点,与许多学者预测的公元2030年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0.5~2.5℃的结论吻合。对未来生态地球化学环境趋势的预测说明本区环境的变化总体上受非局部性因素控制,这对于正确把握环境趋势、指导资源合理利用意义重大。

5.洞庭湖区第四纪环境地球化学变化是对区域地质环境演化及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1)本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响应

将本区红土剖面与安徽宣城的红土剖面进行对比,发现本区红土剖面与宣城剖面反映的气候环境的变迁旋回具有明显的可比性,元素及其比值、磁化率、全氧化铁、有机质谷峰的振荡,证明了本区与我国南方红土地区从更新世早期晚时以来,发生了多次冷暖气候变化的旋回,与宣城的古土壤与古风化壳所反映的气候变迁的规律相近。证明本区红土与我国南方红土一样,存在着大量反映气候环境变迁的信息,可为全球变化研究作出新的贡献。

将本区沉积层与北方黄土的灵台剖面比较,说明本区钻孔沉积物0.7 Ma以来Rb/Sr等地球化学指标亦可相应划分5个以上旋回,年龄相当,两者具有明显的可比性。说明本区的气候环境和地球化学环境变化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紧密相联的。

将本区沉积层的TFe2O3、TOC、磁化率、Rb/Sr、Al/Zr及上述5 个因子等环境地球化学指标与深海氧同位素进行对比,表明在过去的0.8 Ma期间,与全球气候波动划分出的20个同位素阶段对应,本区沉积物的TFe2O3及“综合因子”等环境地球化学指标亦呈大致相似的趋势变化,与深海氧同位素的奇数阶段对应,指示温度升高,表明是暖期;而Rb/Sr、Al/Zr等与偶数的阶段对应,指示温度降低,是冷期。

由于纬度不同,尤其秦岭和喜马拉雅山脉的分隔,本区与北方黄土区及第四纪以来的海洋区域相比属于迥然不同的气候带,沉积物类型的重大差异就是证据,但它们又同时对全球性变化有所响应,关键是要确定这种反映全球变化标志的独特因素和参数。仔细分析深海沉积、黄土、冰盖和记录全球变化的共同标志或参数,发现主要为氧、碳同位素及Rb/Sr等少数几种比值。本书采用的多参数不仅突出了本气候带中物质成分的差异,而且其综合表达的趋势与深海氧同位素变化具某种相似性,说明经Al标定的参数明显是从区域或局部环境记录中抽取了的全球变化信息,是可以确定局部区域环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的。

(2)洞庭湖区生态地球化学环境与区域地质环境演化的关系

根据更新世早期沉积与第四纪以前老地层的接触关系,全区主要钻孔及阶地区所见剖面分析,早期盆地形成是区域地壳构造沉降差异形成湖泊的雏形,第四纪早期沉积物砂砾石以快速搬运沉积至湖盆地中心,形成较厚的砂砾石层,砾石成分以硬质岩石为主,砾度变化较大,圆度较差,多以次棱角状到次圆状为主,与基底岩层有显著的地球化学差异。

更新世早、中期沉积物之间为典型的不整合界面,周边阶地区地层剖面显示明显,如长沙、赤山等地就是以中期沉积物砂、砂砾石不整合覆盖于早期沉积的砂及砂砾石沉积表部,界面线上下凸凹不平,层理显示有一定的角度差,同时更新世中期沉积底部出现底砾层砾石大小混杂的结构。上下层沉积物ESR年龄差可达0.2 Ma。在地球化学成分上反映上下层也有较大的差异。钻孔剖面中磁极性倒转变化,其下早期为松山正极性世,其上中期为布容正极性世。显示其为全球地壳运动在本地区的反应。

全新世中期距今5000 a左右,长江南移江水向洞庭湖区分流明显增强。在本区北东部几个钻孔中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组分发生显著的变化,代表长江物源的物质大量进入洞庭湖区,洞庭湖成为典型的过水型湖泊,地球化学成分分析显示长江物源有更多的碱(土)元素,SiO2降低,Al2O3、Fe2O3增高,同时Cd、As、Hg、Sb、Pb、S、Se、Ge 等的降低均形成一个突变的界面,说明了长江之水大量进入洞庭湖这一重大事件的发生。

5. 取得的主要成果

通过对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内发育的印支期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相斑 (玢) 岩侵入体和赋存于其中的典型矿床-春都斑岩铜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岩成矿模式的研究, 主要取得以下成果:

(1) 通过野外观察和室内镜下鉴定、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综合分析研究表明: ①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 其次为花岗闪长斑岩, 均属于亚碱岩系中的钙碱性岩类。②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Sr、K、Rb、Ba、Th, 高场强元素Ta、Nb、P、Hf、Ti、HREE相对亏损, 具有岛弧火成岩基本特征; 斑 (玢) 岩中成矿金属元素W、Sn、Mo、Bi、Cu、Pb、Zn丰度高。③闪长玢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87.25~255.49之间, 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为轻稀土元素富集型, 分配曲线右倾, 有轻微的铕正异常; 花岗闪长斑岩稀土元素总量变化于184.34~294.87之间, 球粒陨石标准化图为轻稀土富集型, 分配曲线右倾, 有微弱铕负异常和微弱铈负异常。轻、重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高, 由早期的闪长玢岩→晚期的花岗闪长斑岩演化, 岩浆中的轻稀土富集程度和碱性程度趋于增强, 闪长玢岩岩浆侵入早于花岗闪长斑岩, 是同源或相似岩浆不同演化过程的产物。

(2) 在宏观地质研究基础上, 依据岩浆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同位素的分析, 对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岩成矿构造构造环境进行了判别, 对物质来源和岩浆演化进行了深入的探讨。①研究区侵入岩物质主要来源于与俯冲造山作用有关的地幔和地壳的混合, 产生于印支期甘孜-理塘洋壳向格咱微陆块俯冲的消减带 (俯冲带)构造环境; 具I型花岗岩的特征, 是活动大陆边缘的产物。②研究区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δ34S值变化于-6.54‰~0.14‰之间, 极差为6.40‰, 均值为-2.28‰, 硫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较窄, 成矿物质来源比较单一, 硫主要来自深部岩浆, 具幔源硫的特征 (0±3 ‰), 同时有一定数量的地壳沉积物还原硫的混入。 研究区铅同位素的206Pb/204Pb值变化于17.863~18.036之间, 极差为0.173; 207Pb/204 Pb值变化于15.448~15.614之间, 极差为0.166; 208Pb/204Pb值变化于37.753~38.188之间, 极差为0.435; 具有单一的成矿物质来源。依据硫化物的铅μ值及铅平均增长曲线图、铅同位素△β-△γ成因分类图解、铅同位素构造环境判别图的判别, 矿石铅主要来自于下地壳或上地幔。③通过含矿石英脉样品进行氢、氧同位素测试。δD值为-73.1‰~100‰, 变化幅度较大;δ18OSMOW值为13.2‰~13.9‰, 分布较为集中; 研究区成矿流体主要为原始岩浆水为主, 同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④闪长玢岩样品的DI值介于60.43~75.13之间, 平均为67.25; 花岗闪长斑岩样品的DI值介于77.60~90.55之间, 平均为81.16; 花岗闪长斑岩分异和酸性程度均较高于闪长玢岩。研究区闪长玢岩形成明显受结晶分异作用所控制, 受部分熔融作用控制微弱; 花岗闪长斑岩同时受部分熔融和分离结晶作用所控制; 二者具有同源岩浆结晶分异演化关系, 属于同源异相的产物。 闪长玢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质量百分数与lgSI值的线性关系均不明显。 花岗闪长斑岩SiO2、Al2O3、CaO、MgO、K2O、Na2O的质量百分数与lgSI值的线性关系均明显, 春都闪长玢岩发生同化混染作用,有地壳物质的混入; 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中也有少量大陆地壳物质混入, 同化混染作用较弱。

(3) 通过研究区侵入岩与埃达克质岩的对比研究, 并结合其宏观地质特征分析, 研究区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具有高Sr、低Y、低Yb、高Sr/Y、富轻稀土, 无Eu异常或仅有轻微的负Eu异常, 与埃达克质岩特征相似。

(4) 研究区蚀变分带明显, 存在以呈雁列式产出的花岗闪长斑岩岩枝或岩脉为中心,向外依次出现钾硅化带 (钾长石、黑云母及硅化带)→绢英岩化带 (石英绢云母化带)→(泥化带)→青磐岩化带→角岩化带, 具有与 “二长岩蚀变” 模式相似的蚀变特征, 但蚀变分带的规律性相对较差, 存在重复-偏对称现象, 显示蚀变类型及其分带受岩体控制的空间分布特征。 一般情况下, 铜矿化强度与蚀变类型有显著关系, 在硅钾化带、绢英岩化带及其过渡带矿化强度较好。

(5) 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展布于烂泥塘—雪鸡坪—刺来—春都一带, 斑岩体由闪长玢岩及其以岩枝、岩脉侵入其中的花岗闪长斑岩组成的复式岩体。春都硅化钾化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微区定年分析的年龄为246.1±3.0Ma~260.8±2.5Ma, 与雪鸡坪石英闪长玢岩体的角闪石40Ar-39Ar法年龄 (249.92±4.99Ma) 和刺来闪长玢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 (252.3±3.4Ma) 基本一致, 但推测实际闪长玢岩成岩年龄应晚于246.1±3.0Ma~260.8±2.5Ma, 大约240Ma左右。 春都含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17.5±1.9~217.3±1.8Ma, 表明春都含矿母岩花岗闪长斑岩体年龄与中甸岛弧岩浆活动的高峰成矿期215Ma基本一致。 无矿闪长玢岩形成比花岗闪长斑岩早约25Ma。 如此之久的岩浆-热液系统是形成具有规模的斑岩铜矿必要条件之一。

(6) 通过野外地质工作发现, 研究区花岗闪长斑岩中可见闪长玢岩捕虏和穿插闪长玢岩的关系, 矿化与蚀变以花岗闪长斑岩为中心, 从花岗闪长斑岩体向外蚀变逐渐变弱;同位素测年结果表明, 春都花岗闪长斑岩体年龄与中甸岛弧岩浆活动的高峰成矿期215Ma基本一致。 揭示了研究区成矿母岩为印支晚期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

(7) 建立了春都矿区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的斑岩成因模式。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甘孜-理塘洋壳开始向西俯冲, 随着俯冲深度的增加, 导致板片脱水和部分熔融, 引发地幔物质部分熔融, 从而形成了上侵的钙碱性系列的岩浆, 岩浆在上升过程中不断分异演化, 当演化至安山岩浆时, 于晚三叠世沿NNW向的格咱河区域深大断裂发生浅成-超浅成侵入, 形成早期呈岩株或岩枝产出的无矿闪长玢岩。 晚三叠世中晚期, 研究区底部的安山质岩浆演化为英安质岩浆, 英安质岩浆沿着闪长玢岩底部的构造薄弱带 (NNW向断裂构造系统) 上侵进入玢岩体内, 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 最终形成春都花岗闪长斑岩,同时由于岩浆热液的对流循环, 在斑岩体和围岩 (早期侵位的玢岩或三叠系地层) 中形成了不同矿物组合及蚀变分带。 由于西斑岩带先期侵位的闪长玢岩的阻隔或压制作用, 本阶段岩浆侵入活动主体区域向东迁移至中-东斑岩带, 所以西斑岩带岩浆侵入活动相对较弱或侵位较深。 岩体在东斑岩带主要呈岩株或岩枝产出, 而在西斑岩带主要呈岩枝或岩脉产出, 岩体规模相对较小; 本期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本期侵入体主要岩石类型有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 为斑岩型铜 (钼) 矿床的成矿母岩。

(8) 通过总结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 建立了春都 “雁列式斑岩脉” 控矿模式。 在东西向的洋盆挤压俯冲作用下, 中甸岛弧区西斑岩带的NNW向断裂构造产生左行走滑, 由此派生一定量的NE-SW向局部引张, 形成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 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沿NNW向雁列式走滑断裂构造系统侵入早期玢岩体内或围岩, 形成 “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 当含矿热液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中分离, 进入闪长玢岩或花岗闪长斑岩顶部的裂隙带, 与下渗的大气降水及溶解其中的部分成矿物质混合, 形成混合流体, 这种富含Cu、Pb、Zn、Fe等成矿物质和H2O、CO2、S2-、Cl-等挥发性组分的成矿流体进入围岩裂隙中, 与围岩发生硅钾化、绢英岩化等交代蚀变作用, 热液中的Cu等金属元素与硫结合,形成浸染状产出的黄铁矿、黄铜矿等金属硫化物; 或随着温度的降低成矿流体中的金属硫化物直接析出形成脉状的金属硫化物。 受NNW向雁列式花岗闪长斑岩脉的控制作用, 春都铜矿床的矿体也呈现出雁列式分布的特征, 形成与典型斑岩铜矿床不同的矿化格局。研究表明这种控矿模式在中甸岛弧西斑岩带具有重要的代表性。

(9) 系统分析了春都铜矿及中甸岛弧西斑岩带成矿地质条件, 总结了找矿标志。 对区内印支期发育的斑岩铜矿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分析, 依据春都 “雁列式斑岩脉” 控矿模式, 优选了6个找矿靶区。 同时指出, 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 应把握好 “雁列式斑岩脉”控矿模式对含矿斑岩和矿体的控制规律, 在平行NNW走滑雁列式断裂构造系统和沿其走向延伸方向做重点的控制和总体部署, 并加强深部找矿工作。

6. 陈柏超的成果

(1) 磁阀式可控电抗器全自动调谐消弧线圈及控制装置,1997年通过专家鉴定,国内领先水平。
获1998年度湖北省电力工业局科技进步一等奖。
(2) 电气化铁路可控电抗器动态无功补偿装置,2000年通过专家鉴定,国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
在研科技项目:
(1) 三次谐波注入方法改善大功率整流电路电流波形, 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 2000—2002
(2) 非晶材料在可控电抗器中的应用, 国家留学回国基金, 2000—2002
(3) 750kV系统过电压研究, 西北电力集团公司, 2001—2002
(4) 电气化铁路可控电抗器研究, 长沙变压器厂,
(5) 配网过电压研究, 苏州工业园华电公司, 2002—2003
国家专利: (1) 磁阀式可控电抗器
(2) 一种可调式消弧线圈 ZL 96 2 37927.1
成熟产品: (1) 新一代全自动快速响应调谐消弧线圈及选线成套装置
(2) 基于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的动态无功补偿系统
(3) 便携式配电网电容电流测试仪 专著
陈柏超 著,新型可控饱和电抗器理论及应用,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
期刊论文
1、Jiaxin Yuan,Jianbing Pan, Wenli Fei, Chao Cai, Yaojun Chen, and Baichao Chen,An Immune-Algorithm-Based Space-Vector PWM Control Strategy in a Three-Phase Inverter,IEEE Transaction on Instrial Electronics, Vol. 60, No. 5, May 2013
2、Yao Luo and Baichao Chen,Improvement of Self-Inctance Calculations for Circular Coils of Rectangular Cross Section,IEEE Transaction on Magnetics,VOL. 49, NO. 3, MARCH 2013
3、J. Yuan,B. Chen,B. Rao,C. Tian,Possible analogy between the optimal digital pulse width mol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equivalent optimisation problem,IET Power Electronics,2012, Vol. 5, Iss. 7, pp. 1026–1033
4、X. Chen, B. Chen, C. Tian, Modeling and Harmonic Optimization of a Two-Stage Saturable Magnetically Controlled Reactor for an Arc Suppression Coil. IEEE Transaction on Instrial Electronics, Vol.59, July,2012.5、Luo Y, Chen BC, Zhou H. Field and inctance of coaxial circular coils shielded by cuboid of high permeability.Journal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and Applications,2015.1016553.
6、JX Yuan, Z Zhao, BC Chen, CL,J Wang,CT, YJ Chen, An mmune-Algorithm Based Dead-Time Elimination PWM Control Strategy in a Single-Phase Inverter,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ume: 30, Issue: 7,2015 , Page(s): 3964 – 3975.
7、BC Chen,YJ Chen, CH Tian,JX Yuan,X Yao, Analysis and Suppression of Circulating Harmonic Currents in a Molar Multilevel Converter Considering the Impact of Dead Time, IEEE Transactions on Power Electronics, Volume: 30 , Issue:7, 2015 , Page(s): 3542 - 3552
8、Chen BC,Zhang CM,An Electrical-Magnetic Hybrid Power Quality Compensation System for V/V Traction Power Supply System,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IET Power Electronics.
9、JX Yuan, JW Zhou, ZT Yu, YX Wang, BC Chen, Study on Harmonics Characteristics of Magnetic-valve Controllable Reactor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IEEE Transaction on Magnetics,51(3), issue3, 2015
10、JX Yuan, Y Lai, LL Wei, CH Tian, BC Chen, A Novel Bridge Type Saturated Core Fault Current Limiter Based on Permanent Magnets, IEEE Trans. on Magnetics, 2015
11、陈柏超,曾永胜,刘俊博等,基于Sen Transformer 新型统一潮流控制器的仿真与实验,电工技术学报,Vol.27,No.3.,2012
12、罗垚,陈柏超等,倾斜轴空心矩形截面圆柱线圈互感计算,电工技术学报,2012.5
13、罗垚,陈柏超,空心矩形截面圆柱线圈互感计算,电工技术学报,2012.6
14、陈耀军,陈柏超,田翠华,袁佳歆,模块化多电平变换器的系统状态方程及等效模型,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15、袁佳歆,赵震,费雯丽,陈耀军,陈柏超等,基于免疫算法的逆变器多目标Pareto最优控制策略,电工技术学报,2014.12
16、袁佳歆,雷洋,熊信恒,程翔,蔡超,陈柏超,一种基于多导体静电耦合原理的非接触式过电压测量方法,电工技术学报,2014
17、陈耀军,陈柏超,袁佳歆,田翠华,模块化多电平逆变器电容电压及环流控制,电工技术学报,2014.10
18、陈柏超,张晨萌,袁傲等,基于V/V牵引供电系统的混合式电能质量补偿研究,电工技术学报,2013
获奖
1、 新型高压混合式有源滤波器及无功负序综合补偿的研究, 2007 年度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三;
2、 110kV 磁阀式可控电抗器研制与应用, 2008 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3、 磁阀式高压大电机软起动技术研究与应用,2011年度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
发明专利
1、陈柏超,宋继明等,一种升压装置及应用该装置的测试系统,CN201410189824.8
2、陈柏超,罗垚,田翠华,袁佳歆,一种LC耦合螺旋管滤波器及其设计方法,CN201210334544.2
3、陈柏超,罗垚,田翠华,袁佳歆,一种LC耦合盘式线圈滤波器及其设计方法,CN201210334550.8
4、陈柏超,田翠华,袁佳歆等,三项超导式变漏抗可控电抗器,CN201210207172.7
5、田翠华,陈柏超,袁佳歆,一种超导可变漏抗可控电抗器,CN201210191272.5

7. 钱乃荣的学术成果

提出有自己创见的学术观点有
1. 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
2.现代汉语动词重叠表示反复体,有短时反复和长时反复两种;
3. 吴语有时、体结合的复合形态,如现在进行时态,现在完成时态;
4.上海方言的分区;
5. 吴语连读变调的多样性,共分四种类行;
6. 吴语“来”字结构的语法化;
7. 汉语句法结构的“向心多分析句法”。
中国语言学会编写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第二卷977-984页有钱乃荣简历和有关论著的简介,包括一些有创见的学术观点,如对《当代吴语研究》(专著)、《现代汉语》(主编)的主要观点介绍。 1. 上海语苏州语学习和研究(与宫田一郎、许宝华合作,日本光生馆,1984年5月)
2. 奉贤县志·卷三十一,方言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3.奉贤盐政志·第五章方言谣谚·第一节方言(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3月)
4.上海市区方言志·第二章语音、第六章分类词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11月)
5.上海方言俚语(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年12月)
6.现代汉语(主编并撰稿,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
7.上海方言词汇(合作,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月)
8.当代吴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
9. 杭州方言志(东京好文出版公司,1992年11月)
10.汉语语言学(主编并撰稿,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年7月)
11.上海话语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
12.汉语方言大词典(撰稿,中华书局,1999年4月)
13.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主编,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14.酷语2000(主编并撰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15.现代汉语修订本(主编并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7月)
16.中国语言文学导论(主编并撰稿,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
17.上海文化通史·语言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1月)
18.跟我学21世纪新上海话(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
19.沪语盘点——上海话文化(上海文化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11月第2次印)
20.现代汉语概论(主编并撰稿,邓守信策划,台北市师大书苑有限公司,2002年12月)21.北部吴语研究(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22.上海语言发展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23.上海话900句(上海浦东电子出版社2004年8月)
24. 明清吴语词典(撰稿,石汝杰、宫田一郎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25. 新世纪上海话新流行语2500条(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年2月)
26. 上海俗语(上海文化出版社,2009年,钱乃荣 著;桑麟康 绘) 1. 论普通话的音位系统(与游汝杰、高钲夏合作,《中国语文》1980年第5期)
2. 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与许宝华、汤珍珠合作,《方言》1981年第2期)
3. 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二)(同上,《方言》1982年第2期)
4.新派上海方言的连读变调(三)(同上,《方言》1983年第3期)
5.关于苏州方言连读变调的意见(与石汝杰合作,《方言》1983年第4期)
6.语法学习漫谈(一)(《文科月刊》1983年第1期)
7. 语法学习漫谈(二)(《文科月刊》1983年第3期)
8. 语法学习漫谈(三)(《文科月刊》1983年第4期)
9. 语法学习漫谈(四)(《文科月刊》1983年第5期)
10.比喻纵横谈(《文科月刊》1983年第6期)
11.句法结构的多合性——评张志公主编《现代汉语》语法编中的词组、句子的分析法(与陆丙甫合作,《语文学习》1983年第7期)
12.上海话单音动词举例(与许宝华、汤珍珠合作,《语文论丛》第2期,1983年12月)
13.语素的异同和分类(《语文学习》1984年第3期)
14.上海市郊音变的词扩散(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Berkeley,1985年第2期)
15.上海方言的熟语(与许宝华、汤珍珠合作,《方言》1985年2期)
16.上海方言的熟语(同上,《方言》1985年第3期)
17.上海方言的熟语(同上,《方言》1985年第4期)
18.论汉字与现代汉语相适应(日本东京《アジア·アフリカ语の计数研究》第26号,1986年3月)
19.关于“连读变调”的再认识(与汪平、石汝杰等合作,《语言研究》1986年第1期)
20.汉语的语法单位(《电大教学》1986年第6期)
21.吴语研究综述(《语文导报》1987年第2期)
22.上海方言音变的微观(《语言研究》1987年第3期)
23.也谈吴语的语法、词汇特征(《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87年第3期)
24.奉贤东西乡的语音同言线(《复旦大学语言研究集刊》(一),1987年7月)
25.现代吴语中的是非问和反复问句(《文字与文化丛书》(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年12月)
26.论普通话语音的音位和区别性特征(《汉语学习》1988年第1期)
27.上海方言词汇的年龄差异和青少年新词(《上海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28.吴语声调系统的类型及其变迁(《语言研究》1988年第2期)
29.建设新的《现代汉语》教材(与游汝杰合作,《语文建设》1988年第3期)
30.上海话的虚词“辣”和“勒”(《吴语论丛》1988年9月)
31.论现代汉语的特点(《上海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32.话题句和话题链(《汉语学习》1989年第1期)
33.十里洋场话方言(《档案与历史》1989年第4期)
34.试论现代汉语的结构分析法(《汉语学习》1990年第1期)
35.宁波新派音系分析(《语言研究》1990年第1期)
36.上海方言音变的语法扩散(《现代语言学——全方位的探索》,1990年3月)
37.古吴语的构拟(一)(日本东京,《开篇》Vol.7,1990年6月)
38.古吴语的构拟(二)(日本东京,《开篇》Vol.8,1991年4月)
39.汉语规范之我见(《语文建设》1991年6月)
40.The Changes in the Shanghai Dialect ( 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Monograph Series Number 3 , Berkeley. U.S.A 1991)
41.汉字与现代汉语相适应(《语文论丛》第4期,1991年)
42.论纳兰性德词的人情美(《上海大学学报》199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古近代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转载)
43.学习汉语的难和易(《语文学习》1991年第10期)
44.论汉语的向心多分析句法和句型(日本福井,《福井大学教育学部纪要》第Ⅰ部人文科学,第41号,1991年)
45.古吴语的构拟(三)(日本东京,《开篇》Vol.9,1992年4月)
46.也谈短语的分类(《语文学习》1993年第1期)
47.汉语规范宜宽松(《语文建设》1993年第8期)
48.现代汉语的结构分析和句型(与金立鑫合作,《九十年代的语法思考》1994年1月)
49.《肉蒲团》《绣榻外史》《浪史奇观》三书中的吴语(《语言研究》1994年第1期)
50.比喻与类比的异同(《语文学习》1994年第12期)
51.上海市郊一县的语音考察——奉贤语音的内部差异(日本《开篇》Vol.12,1994年12月)
52.汉语方言研究中的新收获——祝贺现代汉语方言音库发行兼评《上海话音档》(《语文研究》1995年4月,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5期转载)
53.从上海话流行语中看到的(《上海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54.上海方言的语气助词(《语言研究》1996年第2期)
55.词类与句子成分的对应关系(《汉语拼音小报》1996年6月19日)
56.吴语中的“来”和“来”字结构(《上海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0期转载)
57.上海城市方言中心的形成(《上海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8年第10期转载)
58.加强《现代汉语》教材的现代性和科学性(《语文建设》1998年第5期)
59.吴语中的“个”和“介”(《语言研究》1998年第2期)
60.语言规范和社会发展(《语文建设》1998年第12期)
61.日常用语中的商务气息(香港《词库建设通讯》总18期,1998年12月)
62.新词新语访谈录(《文汇报》1998年11月29日)
63.吴语中的虚词“仔”(《方言》1999年第2期)
64.北部吴语的代词系统(《代词》,《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4辑,1999年3月)
65.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第一卷前言(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66. 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第四卷前言(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67. 20世纪中国短篇小说选集第五—六卷前言(上海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68.蓉薇轩诗词一百首(《当代诗词荟萃》第2卷,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11月)
69.吴语中虚词“仔”的意义和语源(NACCL 11,East Asian Language Programs,Harvard University,1999)
70.上海语言的变迁(《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71.体助词“着”不表示进行意义(《汉语学习》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0年第12期转载)
72.吴语中的虚词“咾”(《上海大学学报》2000年第8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1年第2期转载)
73.上海方言中的介词(《介词》,《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74.现代汉语的反复体(《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4期;又刊侯精一、施关淦主编《马氏文通与汉语语法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12月)
75.“酷语”在造词上的新特点(《语文建设》2001年第12期)
76.北部吴语的特征词(《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12)
77. 进行体、持续体和存续体的比较(《中国语文研究》2002年第1期)
78.20世纪初上海话和北京话中的体助词“着”(《东方语言与文化》,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3月)
79.论本世纪初流行的新词新语(《上海大学学报》2002年9月第5期)
80.苏州方言的语气助词(《吴语研究》,第2届国际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语文学会,香港中国语文学会合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
81.对整理异形词中区分“画”和“分”的几点意见(《语言文字周报》2003年1月22日)
82.论20世纪初20年的中国短篇小说(《聚沙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3月)
83.多元博采的海派文学(《海派文化之我见》上海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上海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转载)
84.苏州方言中动词“勒浪”的语法化(《中国语言学报》第11期,2003年9月,商务印书馆)
85. 安亭钱氏家族考述(《钱鏐研究》2004年2月)
86.质疑“现代汉语规范化”(《上海文学》2004年第4期)
87. 一个语法层次演变的实例——上海方言160年中现在完成时态的消失过程(《中国语文》2004年第3期,5月10日;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4年第7期转载)
88.上海方言中的虚拟句(《方言》2004年第2期,5月24日)
89. 拯救方言(《新闻周刊》2004年30期,2004年8月16日)
90.上海流行歌曲的春秋(《上海文学》2004年第10期)
91. 一次偶然的决定,会改变你的一生(徐红燕主编:《语言学家的故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
92.“好笔头”不如“烂记性”(徐红燕主编:《语言学家的故事》,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1月)
93. 论向心多分析句法(《汉语教学与研究文集》,纪念黄伯荣教授从教50周年,戚晓杰、高明乐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
94. 论语言的多样性和“规范化”(《语言的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2期,国家语委“语言文字网”转载,《新华文摘》存目)
95.《老娘舅》对沪语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视听》总第三期,2005年5月第一版)
96. 保护上海文化基因(《新民周刊》2005年第18期,2005年5月6日)
97.上海方言音变的双向扩散(《吴语研究》,第三届吴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9842字
98. 宋庆龄讲话的语音分析和出生地南市说(《上海大学学报》第4期,2005年7月)
99. 传承上海话,就是传承上海文化基因(《解放日报》观点栏,2005年7月28日)
100. 20世纪50年代海派文化的繁荣(《上海文化》第5期,2005年9月)
101. 沪剧与海派文化(《上海文学》第10期,2005年10月)
另有1400字以下的语言学小论文50余篇在此不列。

8. 图纸中cl什么意思

在建筑图纸及工业图纸常用的“CL”来缩写中心线。

在工业制图中,常常在物体的中点用一种线形绘出,用以表述与之相关信息。 中心线又叫中线,常用间隔的点和短线段连成一线表示。这样的线形叫做点划线,是中心线的特定标志。 中心线在机械、建筑、水利、市政等各大专业制图中,有其特定的用途,它能给物体以准确的定位。

道路中心线是道路路线几何设计中的重要特征线,也是道路交通管理中的重要控制线。从空间几何关系角度看,它是指l从道路起点到终点,由道路路幅各中心点依次连接而成的特征线,能反映道路的平面位置和曲直变化;在交通管理中,一般是用来区分往返双向车辆行使空间的标志线。

(8)cl成果扩展阅读

建筑图纸的注意事项

1、建筑图纸在纸上描绘建筑,作为工程师对建筑的专业描述,它是建筑工人施工的蓝本。对于建筑的理解,建筑的施工,建筑的使用,建筑的计算,更是唯一不可缺少的部分。

2、建筑图纸的寿命可以是五十年,一百年,还可以是一千年。作为建筑设计师的设计成果,设计师智慧的结晶,应该是完美无缺的,而不应该存在太大的问题,至少让别人能够看懂。

3、据了解,建筑图纸设计完整对各个方面都有好处。

①首先是建设各方能很快地看懂图纸,了解设计意图,明确各自的工作重点;

②其次是图纸明确了各个部位的施工要求,也就很快地知道施工规范的要求,更加明确地知道具体的施工工艺和工序;

③再者是图纸设计完整,清单编制就能很到位,特征描述就不会模棱两可,施工组织设计就不至于含糊不清,投标报价就会很明确,结算时因图纸的纠纷也就不存在了。

9. 建筑图纸中CL代表什么

建筑图纸中CL代表 窗帘

导读:

φ这个符号在通常表示直径,钢筋直径。&这个符号是表示谁和谁都一样的意思,如:B:X&Y φ8@150表示底部筋的XY两个方向钢筋配置相同。;分号,在钢筋梁平法施工图的集中标注中是表示上部和下部筋的分隔符号。

其实建筑图纸上写的符号多数是建筑构件汉字拼音开头字母的缩写,柱是Z,梁是L,板是B,门是M,窗是C。就在前面加它的汉字拼音缩写,如KZ是指框架柱,GZ是指构造柱,至于FM和FC我估计是指的防火门和防火窗。

(9)cl成果扩展阅读:

沿建筑宽度方向剖切后得到的剖面图称横剖面图;沿建筑长度方向剖切后得到的剖面图称纵剖面图;将建筑的局部剖切后得到的剖面图称局部剖面图。建筑剖面图主要表示建筑在垂直方向的内部布置情况,反映建筑的结构形式、分层情况、材料做法、构造关系及建筑竖向部分的高度尺寸等。

具有图纸齐全、表达准确、要求具体的特点。它是设计工作的最后成果,是进行工程施工、编制施工图预算和施工组织设计的依据,也是进行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技术文件。

一套完整的建筑工程 施工图,一般包括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给排水、采暖通风施工图及电气施工图等专业图纸,也可将给排水、采暖通风和电气施工图合在一起统称设备施工图。

阅读全文

与cl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