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冯新亮的主要学术成果
包括首次报道了来自下而上化源学可控宏量制备高质量、无缺陷且边缘结构确定的单根石墨烯纳米带;首次报道了以氧化石墨烯为模板来复制合成其他二维功能材料及其在能源存储领域的关键应用;首次研究合成了新型的具有三倍对称性、三角形分子以及锯齿边缘的盘状石墨烯片段,从化学角度提供了纳米石墨烯的新型合成路线和设计方法;首次提出和证明了控制盘状液晶分子空间螺旋堆积排列结构对一维载流子传导体系在有机电子学性能的至关重要影响;开拓了以氧化石墨烯或者纳米石墨烯分子为前驱体制备高导电率石墨烯膜的新技术;创造性地研究了基于有机和有机金属前驱体的结构可控的高分子多孔材料、石墨烯和碳/金属杂化材料,为新型高效储氢,锂离子电池,电容器和燃料电池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等。

Ⅱ 简历上的主要学术成果是什么意思
简历上学术成果;
指是在系统的专门的或者在对存在物及其规律的学科化论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成绩。
发表于学术期刊上的论文,参与结题的科研项目均属于学术成果范畴。
Ⅲ 网申的里面“主要学术成果”和“主要学术成果摘要介绍”怎么填写
应视实际情况复和项目要求进行填制写说明即可。
申请表中的有关栏目应视实际情况和项目要求进行填写,如无相关情况可不填(如工作经历)。申请人提交的书面申请表应与网上报名信息内容一致。申请人提交申请表后,在受理机构接收前可以提回修改,受理机构接收后不能提回申请表。
如确实需在受理机构接收后修正内容,需联系受理机构退回,并在项目开通期内再次提交申请表。因此,申请表填写完成后,请务必仔细核对无误后方可提交。申请人需在申请材料“申请人保证”栏中签名。

(3)主要学术成果扩展阅读:
网申的相关要求规定:
1、提供成绩单应包括本科、硕士(如有)、博士(如有)学习阶段,直至最近一学期的成绩。成绩单应由就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或有关学生管理部门开具并盖章。在外人员可提供外文成绩单,如为英语以外语种,需另提供英文翻译件。
2、申请人应提供所持有的最高学历及学位证书的复印件。应届本科毕业生无需提供。如最高学位在境外大学/教育机构获得,可仅提交学位证书复印件,无需提供最高学历证书复印件。
Ⅳ 李继定的主要学术成果
序号 鉴定项目 鉴定单位 1 千吨级渗透汽化苯脱水中试研究 国家教育部鉴定 2 千吨级C6溶剂油脱水中试研究 中石化鉴定 3 500t/d超滤膜中水回用技术 北京市政管委会 4 新型聚电解质膜和聚电解质
复合物膜及其应用技术 国家教育部 1、李继定,陈剑,林阳政,一种渗透汽化汽油脱硫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023323.1
2、李继定,陈剑,林阳政,一种液化气脱硫用膜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申请号:200910023153.7
3、李继定,陈剑,林阳政,周强,王建春,刘敏忠,用于工业污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平片滤膜的制备,发明专利,公开号:200810243970.9
4、李继定,陈剑,林阳政,周强,王建春,刘敏忠,用于市政污水处理的膜生物反应器平片滤膜的制备,发明专利,公开号:200810235358.7
5、李继定,操建华,林阳政,二氮杂萘聚醚砜酮类聚合物平板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710177247.0
6、李继定,操建华,林阳政.,一种用于有机蒸汽分离的PDMS/ PVDF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710176855.X
7、李继定,展侠,叶宏,林阳政,一种用于优先脱醇的多层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710118481.6
8、李继定,叶宏,陈剑,林阳政,一种用于渗透汽化芳烃/烷烃分离的聚氨酯-酰亚胺膜制备,发明专利,公开号:200710118480.1
9、李继定,叶宏,陈剑,林阳政,用于渗透汽化芳烃/烷烃分离的含氟聚酰亚胺膜制备方 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0710117733.3
10、 李继定,陈剑,叶宏,林阳政,一种渗透汽化汽油脱硫聚乙二醇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专利,公开号:200710099601.2
11、 李继定,陈剑,叶宏,林阳政,一种用于渗透汽化分离苯和环己烷的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710117722.5
12、 李继定,王璐莹,林阳政,优先透碳酸二甲酯的渗透汽化膜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710176754.2
13、 李继定,王璐莹,林阳政,一种用于分离甲醇/碳酸二甲酯共沸物的分离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710064633.9
14、 李继定,王璐莹,林阳政,一种用于分离甲醇/碳酸二甲酯共沸液的渗透汽化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0610169592.5
15、 李继定,陈剑,叶宏,操建华,林阳政,陈翠仙,一种有机蒸汽分离的共混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0610012264.4
16、 李继定,林阳政,叶宏,陈剑,王丽华,陈翠仙,一种汽油脱硫聚酰亚胺非对称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610113875.8
17、陈翠仙,李昕,李继定,含酚酞侧基的聚芳醚砜或聚芳醚酮中空纤维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510011473.2
18、 赵长伟,李继定,赵之平,陈翠仙,一种渗透汽化汽油脱硫共混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0510011355.1
19、 陈翠仙,郭红霞,王平,李继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微孔滤膜表面的亲水化改性方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410062258.0
20、陈翠仙,李继定,刘寿山,张丹霞,一种低温等离子体接枝渗透汽化膜及其制法,发明专利,公开号:200410015893.3
21、陈翠仙,贠延滨,秦培勇,陈镇,李继定,新谷卓司,安藤雅明,二氮杂萘聚醚砜酮中空纤维超滤膜及其制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200310115544.4
22、陈翠仙,陈镇,李继定,贠延斌,二氮杂萘聚醚砜酮类新材料中空纤维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03124222.7
23、陈翠仙,石国领,李继定,陈镇,二氮杂萘聚醚砜酮高分子合金超滤膜及其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03122366.4
24、 陈翠仙,李继定,韩宾兵,邹键,秦培勇,用于渗透汽化的聚电解质膜和聚电解质复合物膜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00109130.1
25、 蒋维钧,李继定,陈翠仙,余立新,采用梳流式膜框的板框式膜组件,发明专利,授权号:ZL99126357.X
26、 陈翠仙,蒋维钧,李继定,余立新,具有加热板的板框式膜分离器,发明专利,授权号:ZL99126356.1
27、 陈翠仙,余立新,李继定,张立平,一种制备渗透汽化复合膜的方法,发明专利,授权号:ZL98123190.X
28、 蒋维钧,陈翠仙,余立新,张立平,李继定,用于渗透汽化过程的板框式膜组件,发明专利,授权号:ZL981000833.X (共358篇,以下为部分论文)
1.Chen J, Huang JQ, Li JD, et al, Mass transport study of PVA membranes for the pervaporation separation of water/ethanol mixtures,Desalination,2010,256 (1-3): 148-153
2.Chen J, Li JD, Qi RB, et al. Pervaporation Separation of Thiophene-Heptane Mixtures with Polydimethylsiloxane (PDMS) Membrane for Desulfurization,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2010,160(2): 486-497
3.Zhan X, Li JD, Huang JQ, et al. Enhanced Pervaporation Performance of Multi-layer PDMS/PVDF Composite Membrane for Ethanol Recovery from Aqueous Solution,Applied Biochemistry And Biotechnology,2010,160(2): 632-642
4.Junqi Huang, Jiding Li, Jian Chen, Xia Zhan, Cuixian Chen,Pervaporation Separation of N-Heptane/Organosulfur Mixtures With PDMS Membrane: Experimental and Modelling, Canadian Journa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2009, Vol:87(4): 547-552.
5.Xin Li, Cuixian Chen, Jiding Li, Formation Kinetics of Polyethersulfone With Cardo Membrane Via Phase Inversion, 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9, Vol.340(1-2):272-274
6.Peiyong Qin, Cuixian Chen, Binbing Han, Shintani Takuji, Jiding Li, Benhui, Sun, Preparetion of poly(phthalazinone ether sulfone ketone) asymmetric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II the gelation process, rate,Journal of Membrane Science, 2006, 268: 181–188 (SCI) 7.Chuyi Zeng, Jiding Li, Ding Wang, Tianquan Chen, Changwei Zhao, Cuixian Chen. Infinite Dilute Activity and Diffusion Coefficients in Polymers by Inverse Gas Chromatography, Journal of 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Data 2006, 51:93-98 1、可工业化应用成果
渗透汽化脱水技术(乙醇、正丙醇、异丙醇、正丁醇、异丁醇、叔丁醇、戊醇及其异构体、酯类、醚类、酮类与水形成的恒沸体系。苯、甲苯、己烷、环己烷、庚烷等溶媒脱水)
有机汽体膜法回收技术(汽油汽、醇、醚、酮、芳烃、烷烃、烯烃等汽体)
MBR生活污水处理回用技术
MBR可生物降解工业污水处理回用技术
蛋白质提取和浓缩膜技术
大分子天然物提取和浓缩膜技术
2、可工业中试成果
渗透汽化脱甲醇技术
渗透汽化脱乙醇技术
渗透汽化脱酯(碳4或碳4以下)技术
渗透汽化汽油脱噻吩硫技术
油脂生产溶剂回收循环使用技术
单糖低聚糖分离膜技术
高浓工业废水处理技术

Ⅳ 邵建东的主要学术成果
1、《德国新史》(与陈晓律合著),香港开明书局1991年版,台湾年重印。
2、《竞争法研究》(与戴奎生、陈立虎合著),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本书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东亚法律经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与丁邦开、戴奎生共任主编),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3年版。
4、《中国竞争法》,独著,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Unternehmensgruppen und Zusammenschlusskontrolle in China: Empfiehlt sich eine Regelung nach deutschem Modell?》, Peter Lang Verlag, Frankfurt am Main, 1996.
6、《中德商法热点问题研究》(主编,列第二),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德法典编辑与法律继受》(主编,列第二),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8、《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9、《Chinesisches Zivil- und Wirtschaftsrecht》 (Hrs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Hamburg 2001。
10、《Chinesisches Zivil- und Wirtschaftsrecht》 (Hrsg.), Institut für Asienkunde, Hamburg 2001。
11、《德国法学教育的改革和律师职业》,编译(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德国民法总则编典型判例17则评析》,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德国的康采恩与康采恩立法》,载《国外社会科学信息》1993年第4期。
2、《从德国康采恩法看中国企业集团的法律问题》,载《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3年。
3、《论德国合同法中的合同自由原则和社会约束原则》,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年创刊号。
4、《析德国竞争法对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控制》,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4期。
5、《论德国民法中的可撤销法律行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4年秋季号。
6、《德国康采恩法研究》,载《现代法学》1994年第6期。
7、《论可撤销的法律行为:中德民法比较研究》,载《法律科学》1994年第5期。
8、《德国环境责任法中的损害赔偿责任》,载《国外社会科学信息》1994年第5期。
9、《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民事责任》,载《法学》1994年第8期。
10、《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一般构成要件》,载《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4年。
11、《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载《法学》1995年第2期。
12、《德国竞争法对中小企业的特殊规定》,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5年春季号。
13、《不正当竞争民事责任应采推定过错责任》,载《法学与实践》1995年第2期。
14、《德国反垄断法对卡特尔的规定》,载《法学杂志》1995年第3期。
15、《论意思表示的发出与送达――德国法的启示》,载《外国法译评》1995年第3期。
16、《Irrefuehrende Werbung als unlautere Wettbewerbshandlung im chinesischen UWG》, in: GRUR Int. 10/1995.
17、《论意思表示的解释》,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本文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制作成民商法类学术卡片)。
18、《德国法学教育制度漫谈》,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6年秋季号。
19、《德国民法中附保护第三人效力的合同》,载《比较法研究》1996年第3期。
20、《论雇主责任》,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7年春季号(本文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制作成民商法类学术卡片,并被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民商法学》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
21、《德国民法典与中国民事立法》,载《中德经济法研究所年刊》1996/1997合刊。
22、《规范企业合并――德国反垄断法的启示》,载《国际贸易》1998年第4期。
23、《论旧中国民法继受德国民法的原因》,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春季号。
24、《外国反垄断法对名牌商品的特殊保护》,载《外国法学研究》1998年第1期。
25、《中国法律对企业合并的控制》,载王晓晔主编《反垄断法与市场经济》,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6、《Zur Aufnahme des BGB im alten China》, in: Juristenzeitung 2/1999, S. 80-86. Besprechung in Frankfurter Allgemeiner Zeitung vom 11. Februar 1999 (Vorbildlich). (本文题为《旧中国对德国民法典的继受》。作者先后在德国多所大学作该领域的专题报告。文章发表在德国著名法学刊物《法学家报》(Juristenzeitung)上。对于本文,德国最大的全国性日报《法兰克福汇报》(Frankfurter Allgemeine Zeitung)1999年2月11日作了专题评论,影响甚广)。
27、《论德国民法中的让与担保制度》,载《外国法学研究》1999年第1/2期。
28、《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春季号。
29、《竞争法方案――德国新招标投标法介评》,载《国际贸易》1999年第9期。
30、《论正当竞争权》,载《中德商法热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1、《论德国商法的最新修订》,载徐学鹿主编《商法研究》第一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
32、《Die juristische Ausbilng in China》, in: Newsletter der deutsch-chinesischen Juristenvereinigung, 2/2000
33、《卡特尔——自由竞争的天敌》,载《人民法院报》2000年8月16日理论版。
34、《中国继受德国民法的实际效果与历史功绩》,载《中德法律继受与法典编纂》,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35、《德国反限制竞争法的最新修订》,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0年春季号。(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全文转载,收录入《中国经济法学精粹》2001年卷)《表示意识是否意思表示的要素――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错误担保案研究》,载《民商法论丛》总第17期,金桥文化出版香港公司2000年版。
36、《表示意识是否意思表示的要素――德国联邦最高法院错误担保案研究》,载《民商法论丛》总第17期,金桥文化出版香港公司2000年版。
37、《德国民法的百年发展》,中国人民大学“民商法前沿“系列讲座第八讲,2000年12月5日在人民大学作报告,报告内容登载在《中国民商法网》(China Civil and Commercial Law, http://www.civillaw.com.cn/lawfor/salon/lawfore/04.asp)。
38、《德国竞争法如何规范比较广告行为》,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春季号。(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
39、《包机合同纠纷案研究》,载王利明主编《判解研究》(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编)总第三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
40、《善良风俗――德国法界分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一般标准》,载杨紫烜主编:《经济法研究》第二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德国“双轨制”法学教育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载《法学论坛》2002年第1期。
42、《论折扣与不正当竞争》,载《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2期。
43、《中国竞争法应当从实体上规范打折行为》,载《海峡两岸经济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1卷),徐杰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不正当竞争法律责任比较研究——以中国和德国竞争法为考察对象》,载徐杰主编《经济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45、《中国学习借鉴德国民法经验之我见》,载【台湾】《月旦民商法》2003年特刊。
46、《中国不应当对德国民法说“不”》,论文,载《法治时代》2003年秋季号。
47、《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论文,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号(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12期全文转载)。
48、《论私法在维护正当竞争秩序中的作用》,载《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49、《宪政与民法》,载《唯实》(江苏南京)2004年第1期。
50、《中国大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制环境及其完善》,载【台】《社会文化学报》(台湾中央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学报)2004年春季号。
51、《德国法学教育最新改革的核心:强化素质和技能》,载《比较法研究》2004年第1期。 1、【德】松尼曼编:《美国和德国的经济和经济法》,法律出版社1991年。
2、【德】梅迪库斯著:《德国民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获江苏省第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德】帕拉斯著:《内陆亚洲厄鲁特历史资料》,邵建东、刘迎胜译,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德】拉伦茨著:《德国民法通论》,王晓晔、邵建东、程建英、徐国建、谢怀栻译,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5、《德国反限制竞争法》,载《外国法译评》1999年第4期,2000年第1期至第4期。
6、《德国债法现代化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Ⅵ 网申的里面“主要学术成果”和“主要学术成果摘要介绍”怎么填写
再填获奖的时间填成果的具体名称、以最高为准,颁奖的单位(注意:一件成果
Ⅶ 申报高级职称主要学术成果是哪些
申报高级职称主要学术成果,单位不同,成果的形式不同。比如教育单位,主要学术成果,指的教师的论文;科研单位,既有论文也有科研成果。医疗单位也是既有论文,也有医术成果。
Ⅷ 伍俊斌的主要学术成果
专著:
《公民社会基础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获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三次科研评奖一等奖。
论文:
1.《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内涵、限度及其互动》,《河北学刊》2007年第6期。获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青年学者优秀论文、广东省委党校(广东行政学院)第十二次科研评奖科研成果一等奖、“社会公平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征文二等奖。核心内容被新华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
2.《推进中国政治文化现代化之基本路径论析》,《中州学刊》2011年第5期。
3.《论政治国家的限度》,《理论与现代化》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政治学》2009年第5期全文转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
4.《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5.《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互动维度下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6.《论中国公民社会的两重性》,《学术界》200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9年第10期全文转载。
7.《中国市民社会的文化建构:从身份走向契约》,《学术界》2006年第2期。《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收录;《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 篇目辑览》收录;《资料通讯》2006年第5期转载。
8.《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中的中国市民社会建构》,《福建论坛》2006年第1期。
9.《人性假设与政府建构——中西政府建构传统的人性基础之比较研究》,《福建论坛》2006年第9期。
10.《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析》,《福建论坛》2008年第7期。
11.《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福建论坛》2010年第6期。
12.《从自然状态到政治社会的契合与分殊——以霍布斯、洛克、卢梭为例》,《福建论坛》2011年第7期。
13.《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探析》,《江淮论坛》2009年第5期。
14.《追求正义与善:古典时期西方政治合法性思想的缘起》,《江淮论坛》2011年第6期。
15.《中国公民社会建构的结构性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6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政府创新网等转载。
16.《中国特色社会生活契约化》,《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第2期。中国选举与治理网等转载。
17.《论政治合法性的构成要素》,《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1期。
18.《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价值、挑战和路径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2年第3期。
19.《国家与社会:内涵、分化及其范式转换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11年第4期。
20.《论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共存共强》,《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人民网、中国改革论坛网、全国马克思主义论坛网等转载。
21.《论当代政府建构的四个转变》,《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2.《社会转型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对策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获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2011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
23.《现代公民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分析》,《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第3期。
24.《论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基本类型》,《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25.《尼采价值哲学初探》,《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获湖南省第五届“挑战杯”三等奖。
26.《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的范式转换》,《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27.《论公民社会的限度》,《内蒙古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
28.《市场经济视野下公民社会的发展》,《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9.《有限政府理念建构的哲学之维》,《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8期。
30.《协商民主的价值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31.《马克斯·韦伯合法性思想评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32.《霍布斯政治合法性思想探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33.《利普塞特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34.《论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9期。
35.《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36.《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评析》,《理论月刊》2009年第10期。
37.《“开放社会”的四大悖论及其解决——析波普尔的民主和自由理念》,《北方论丛》2004年第1期。
38.《哲学视阈中的有限政府——兼论有限政府理念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之意义》,《新疆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39.《论从权力本位到权利本位的嬗变》,《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9期。
40.《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分析》,《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4期。
41.《国外发展理论的历史嬗变及其意义》,《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42.《社会转型期公民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43.《政治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44.《洛克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
45.《分权制衡理论的发展逻辑及其意义》,《前沿》2011年第1期。
46.《政治合法性理论评析》,《前沿》2007年第12期。
47.《公民社会的契约文化》,《学习时报》2006年5月22日。人民网、中国选举与治理网、中国管理科学院《前沿论丛》第75期等转载。
48.《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学习时报》2007年10月8日。人民网、中国政治学网、中国社会学网等转载。
49.《马克思论市民社会之克服——从政治解放走向人类解放》,《学习时报》2008年4月21日。人民网等转载。
50.《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
51.《civil society 意涵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2月16日。

Ⅸ 林继中的主要学术成果
1991 年获山东大学学术委员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称回号,1997年获“福建省答师范教育工作优秀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福建省优秀专家”称号。多次获得福建省政府颁发的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第三届)、二等奖(第五届)、三等奖(第一届、第二届、第四届),完成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课题二项:《历史唯物主义与文学方法论研究》,《文化诗学的中国化及其实践》。主要著作有《中晚唐小品文选(注译)》、《文化建构文学史纲(中唐一北宋)》、《杜诗赵次公先后解辑校》、《唐诗与庄园文化》、《诗国观潮》、《中国佛教名山胜地寺志》、《唐诗:日丽中天》、《栖息在诗意中——王维小传》、《文学史新视野》、《杜诗选评》、《文化建构文学史纲(魏晋一北宋)》、《激活传统——寻求中国古代文论的生长点》等多部学术专著,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州学刊》、《厦门大学学报》、《文艺理论研究》、《文史哲》、《中国文哲专刊》、《东南学术》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研究领域涉及古代文学、文艺理论等,是海内外知名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