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申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教学成果来奖包含有很多的种类源,有国家高等教育成果奖、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市区县教育教学成果奖还有各级的赛课奖。 以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例,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
2. 北京大学历史
学校名称:北京大学 中文简称:北大 英文名:Peking University 英文缩写PKU(英文媒体也常用Beijing University)成立时间:1898年(京师大学堂)学校网址: http://www.pku.e.cn/ 请查看网络“北京大学”
参考资料: http://ke..com/view/1471.html?wtp=tt
3. 张生勇的教学成果奖
1989年
1、全国普通高等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思想政治理论课‘三基一综合’教学法
2、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2项
医学基础机能学科专题综合实验教学法
军事医学学习教学法
3、军队院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项
学科建设的规律认识运用及成效
1993年
1、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高校系列教育评估指标系的构建
2、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大学英语“两化、三习、四不变”教学法
3、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4项
军医大学临床实习基地正规化建设与管理
构建五大实践教学模式 确定学员德育新体系
按专业分层次的流行病学课程建设
寓德育于专业教学全过程的研究
4、军队级优秀教学成果四等奖1项
部队三年制口腔医学专科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1997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培养献身国防卫生事业的高素质人才
2、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狠抓五个环节,深化教学改革,培育一流人才
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
“两环融合、三段实施”军事医学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放射影像学》光盘教材及其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口腔医学形象化教学的建设与实践
人体解剖学教学体系改革
4、军队级教学成果四等奖2项
外科理论课程“五位一体”教学改革系列研究
“一校两网”开放协作,探索提高佃学效益之路
2001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
构建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新体系
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分子生物学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
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
寓创新理念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之中,大力培养军队卫生事业创造型人才
外科学课程组合教学模块和网络教学应用研究
4、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优化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有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创建医学学生毕业前临床能力综合评价方案及其应用
医学课程电视教材系列化建设
5、总后优秀教学成果1项
全方位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高标准培养新时代教学人才
2005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与实践
外科学及野战外科学教学模式的创新与与实践
军事教育技术基本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军队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创“四新”促“三进” 铸牢学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定信念
3、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围绕学员“三大能力”培养构建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新体系
口腔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系列课程综合改革
4、总后优秀教学成果2项
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评价研究与实践
创建有军事特色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
2009年
1、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医学课程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应用与实践
2、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现代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研究与教学实践
3、军队级教学成果二等奖3项
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
人体解剖学课程体系的改革
构建政治理论教学四大升级系统 铸就军校学员的军人核心价值观
4、军队级教学成果三等奖3项
生物化学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实践
眼科学现代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以“SP、PBL、模拟人相结合”为核心的军医大学外科临床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5、总后优秀教学成果1项
军医大学理工基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模式的创新
4. 您好,请问那个网址打不开了,如果您那里有袁行霈的资料可以告诉我网址吗
1936出生,江苏武进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人文学部主任、国学研究院院长。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 中文系,留校任教至今,1984年晋升教授,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82年4月至1983年3月任日本东京大学外国人教师;1992年7月至1993年9月以及1998年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客座教授;1997年9月至12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学者。2004年9月至11月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9月开始兼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与北大联聘)。此外,还先后在日本爱知大学,美国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以及香港大学、台湾大学讲学。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常委,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个人生平
男,原籍江苏武进。
1936年4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出身于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家庭,家庭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1953年他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
1957年北大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从此开始了教学与科研生涯。
1958年秋先是带着学生到北京城子煤矿半工半读,每周三天下矿井挖煤三天上课,持续了两个多月。接着又到密云钢铁公社劳动了大半年,烧过锅炉,做过炉前工、木工、铸工。
1959年夏他又下放到斋堂公社白虎头大队劳动。
1960年3月才回到北大。
1962年以后那段狠抓阶级斗争的岁月里,先生被定为全校的“白专”典型。
文革开始后,很自然地受到批判,下放鲤鱼洲“五七干校”劳动了一年多,在一次翻车事故中,从波阳湖大堤上摔下来,差一点丢了性命。在那种压抑的氛围中,先生感到动辄得咎,无所适从,“那是我一生中最不开心的时候”。
1977年高校恢复招生后,袁行霈在北大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中国文学史、中国诗歌艺术研究、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李贺研究、唐宋词研究等课程。他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进取,取得较好的效果。
1979年晋升讲师。独自撰写了《山海经初探》、《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考辨》、《魏晋玄学中的言意之辨与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等论文在1979年发表,开始引起学术界的注意。
1980年任副教授。
1982年至1983年,他应日本东京大学的邀请,前往讲授陶渊明研究等五门课程。
1984年成为中文系特聘教授。
1986年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
1992年,袁行霈兼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国学研究》主编。
1992年至1993年,他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4年任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中华文明之光”(150集)总顾问。
1997年以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身份在哈佛大学访问研究,并在哈佛、耶鲁、哥伦比亚、华盛顿、夏威夷等大学演讲。
1998年再次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客座教授。
1999年出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主任。
2000年又出任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
2004年任香港城市大学客座教授。
2005年被北京大学确认为资深教授,享受理科院士待遇,同年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聘为教授(与北京大学联聘)。
2006年1月18日,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
先生走上学术道路和他从小所受的文化熏陶有很大关系。他出身于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培养了他对古典文学的爱好,启迪了他对文学的慧心和妙赏。
1953年,先生考进北京大学,从此受到严格的学术训练。
1957年毕业,被林庚先生留 袁行霈
做助教。
在1960年至1964年的几年间,他和陈贻焮先生一起跟随他们的导师林庚先生主编了《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还参加了林庚、冯沅君主编的《中国历代诗歌选》的选注工作。做这些工作需要阅读大量的作品和史料,为他今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78年先生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篇文章《“纵通”与“横通”》,文章不长,却是先生第一次公开地表白自己的学术追求,预示着他学术道路上一个新的开始。文章指出:所谓“纵通”是“就文学论文学,着重研究文学史上各种现象、体裁、流派的发生、发展和衰落;研究一个个时代和作家的成就,及其承上的作用和启下的影响;力求将上下三千年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整理清楚”。所谓“横通”就是力求将文学和史学、哲学、宗教、艺术乃至自然科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努力从他们的关联上,从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渗透的关系上,寻求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他认为将“纵通”与“横通”结合起来,从更广阔的背景上观察和研究文学发展的历史,“一定会有很多新的发现,甚至开拓出一些新的学科领域”。
1987年他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出版,此后在日本又出版了此书上编的日文译本,在韩国出版了全书的韩文译本。此书于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学界对于这一专著的认可令先生感到欣慰,然而谈及这本书的时候,先生屡屡提及的却是林庚先生所作的序言,其中显示了两代学者心灵的脉脉相通,特别是他对导师的感恩之情。林庚先生在序言中说:“人之会心,或囊括宇宙,或隐于针锋,灵犀脉脉,若相问答。行霈为学多方,长于分析,每触类而旁通,遂游刃于群艺,尝倡边缘之学;举凡音乐、绘画、宗教、哲学,思维所至,莫不成其论诗之注脚。本书上编盖由浅入深,沿波以探源;下编则青山历历,峰峦自见。仿佛两条坐标轴构成一幅坐标图,交辉映照,互为表里。话固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譬喻又总是跛足的,不知其可耶非耶。多年来行霈时叩我柴扉,每纵谈终日,乐而忘返;盖习以为常,亦性之所近也。” 袁行霈主编《国学研究》
1987年他应邀到日本爱知大学讲学,此后不久出版的《中国文学概论》就是这次讲学的讲稿。1994年,先生与弟子孟二冬教授、丁放教授合著的《中国诗学通论》出版,随即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随着学问的精进和学术成就的积累,先生对做学问的见解愈加高屋建瓴。他认为做学问无非是两种方法:一种是把复杂的事情说得简单明白;另一种是对简单的事情,作出深入细致的分析。先生认为,学问也和诗歌一样具有气象。“学问的气象,如释迦之说法,霁月之在天,庄严恢弘,清远雅正。不强服人而人自服,无庸标榜而下自成蹊。”而形成这种气象至少有三个条件:第一是敬业的态度,对学问十分虔诚,一丝不苟;第二是博大的胸襟,不矜己长,不攻人短,不存门户之见;第三是清高的品德,潜心学问,坚持真理,堂堂正正。先生说,具有大家气象的学者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学术的格局和视野开阔,能够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显示出总揽全局的能力;他们的学问都具有开山之功,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发凡起例,垂范后学;他们都是学问和道德并重,用正直、诚实、刚强成其宽容、独立之气象。
1995年,教育部请袁先生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他约请了19所高校的29位学者,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气氛,大家团结一致,经过两年半的努力,完成了全部书稿,共四卷。他不但将这部书定位为教材,也定位为学术著作,因为好的教材都应反映最新的学术成果,并有独到的见解。他为这部书花费了大量心血,从组织班子、草拟编写要点、确定全书体例、拟定编写工作条例、统改编写大纲,直到全书初稿完成后对全书进行统改润饰定稿,以及看校样,他总是事必躬亲。他还亲自撰写了总叙论、第三卷叙论,以及第三卷的两章。他利用去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研究的机会统改书稿,在哈佛大学的图书馆夜以继日辛苦了将近四个月。他手提着一箱子书稿,从中国到美国,又从美国返回中国。他说自己从不做挂名主编,这部书就是证明。关于这套教材的编写方针,先生提出“守正出新”四个字,先生还确立了撰写文学史的三条原则:文学本位、史学思维、文化学视角。这与先生关于诗歌艺术研究经验的总结(博采、精鉴、深味、妙悟)同样有其个人特点,即强调会通化成。傅璇琮先生认为该书“打破传统概念,开拓研究视野,展示了学术发展的新方向”;杨义先生认为全书的总绪论和各编的绪论,“从文化学的大视野考察了文学与政治社会、宗教信仰、学术思潮、传媒和受众等诸因素的联系,荦荦大端,层次分明,有些地方写得非常大器”。该书在1999年8月出版,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01年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又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已经印刷了多次,被许多高校采用。这是对他们这个集体的高度肯定。
主要著作
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中国文学概论》 《陶渊明研究》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中国文学史纲要》(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卷、元代卷) 《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合著) 《中国诗学通论》(合著) 《历代名篇赏析集成》(主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主编之一) 《袁行霈学术文化随笔》 《当代学者自选文库·袁行霈卷》 《中国文学史》(主编) 《陶渊明集笺注》 《中华文明史》(主编) 《中国文学作品选注》(4卷本)(主编) 《愈庐集》1989年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优秀教学成果奖国家级特等奖1991年获国家教委和人事部授予的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称号暨人民教师奖章1993年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的北京市人民教师称号(公众推选的十佳教师)1995年获北京市先进工作者称号。1987年出版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于1991年获北京市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一等奖,于1992年获国家教委授予的高等学校出版社优秀学术专著特等奖。1994年,先生与弟子孟二冬教授、丁放教授合著的《中国诗学通论》出版,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全国高等学校第二届优秀社科成果奖二等奖。1999年8月出版的先生主编面向21世纪教材《中国文学史》2000年获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2001年获得第五届国家图书奖,2002年又获得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人物评价
马嘶先生说:“袁行霈没有年轻人通常具有的心猿意马、轻佻浮躁、好高骛远那等凌厉之气,也从无生活懒散、读书不求甚解的郎当作风。他从不张扬夸耀、显示自己的长处,也从不干华而不实、哗众取宠之事。他于朴实无华的为人处世之中,时时洋溢着一股蓬勃向上、昂奋进取的朝气,表现出一个有志有为青年的高洁品质。” 学生说:“在我们的眼里,先生总是带着亲切的微笑,他不会让你感到局促和紧张。他认为两个人之间——哪怕是晚辈和长辈,也应该平等地对话。他从来都是那样心平气和,那样波澜不惊。在先生面前你会以为这种气象的背后一定有曲折离奇的故事。”
社会评价
为人师表:雅量高致
在北大中文系,当得起“儒雅”二字的,老一辈教授中非林庚先生莫属,接下来就该是他的学生袁行霈了。这固然得益于其研究对象古典文学的熏陶,更重要的是他们强调知行合一,注重学问与道德的合一,因而这份儒雅是从骨子里透出的儒雅,不会随身份、地位的变化而变化。 袁行霈和学生
袁行霈在北大中文系任教已有半个多世纪了。对于一茬茬学子来说,他的课是很多人的美好记忆。 上袁行霈的课,的确是美的享受。俊秀飘逸的板书竖写始终是他的习惯,一节课下来,黑板上就是一篇优秀的书法作品。他把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称为好友,兴起时便在课堂上吟诵他们的佳作,优美的音质,潇洒的气度,陶醉过无数学子。 他的课是北大中文系最受欢迎的课之一,每当他上课时,教室内外几乎水泄不通。袁行霈讲授的陶渊明研究、唐诗研究等专题,成为中文系学子心中的经典课程,他本人被视为北大学者风度的象征。听过袁先生课的人,只要被问及感受,多半是“如沐春风”,有位学生说:“上袁先生的课,你经常有这样的体验,不知怎么,咦,一节课就过去了。” 袁先生带博士生时,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十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总是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国学研究院博士生曹胜高说:“袁行霈老师很有雅量,尽管他是一位声名远播的学者,但是他非常虚心,非常坦然地倾听同学的不同见解。”国学研究院每一届学生开学典礼时,袁先生在讲话中都要提到:这里的学生要提交两篇论文,一篇是学术的论文,一篇是个人品德的“论文”。他要求学生做到学问与道德的统一。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他的学生中才涌现出孟二冬这样的时代俊彦和学界翘楚。而他本人先后获得国家级与市级嘉奖,并于2006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这是被北大师生公认的“北大教师最高荣誉”。
治学之道:横通与纵通
作为一名治古典文学的学者,袁行霈的研究领域偏重于六朝诗、唐诗、宋词、文言小说,但他没有囿于这些,而是由此开拓出一派雅正恢宏的格局。 早在1978年,袁行霈在《光明日报》发表《横通与纵通》的文章就提出治学主张。“横通”原是贬义词,袁先生赋予它褒义,强调多学科交叉研究,左右打通;“纵通”则指对研究课题有纵向把握,上下打通,并加强对学术史的关注和了解。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
奠定袁行霈学术地位的《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即是横通与纵通的成功尝试。后来他用二十年的时间撰写了《陶渊明研究》、《陶渊明集笺注》和《陶渊明影像》三本书,把自己的学术能量全部释放在陶渊明这一个点上,以求突破。又由文学史而美术史、音乐史,继而从中国文学史出发,扩大到中华文明史的研究。由他担任主编的《中国文学史》四卷本,先后获得国家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至今已经印刷了多次;他与数十位学者一起,经过近7年的潜心研究编辑出版的4卷本《中华文明史》,则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出贡献。此书英译本将于201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仅学术上注重横通与纵通,袁行霈还喜欢一边欣赏古典音乐一边读帖。他说:“眼前是二王,颜柳,苏黄米蔡,耳边是巴赫,海顿,莫扎特,贝多芬。书法与音乐,中国和欧洲,颇有可以沟通的地方。巴赫与颜真卿的恢宏,贝多芬与苏东坡的雄放,肖邦与文征明的俊逸,往往令我惊异其间的相似。当读到笔墨酣畅之处,又恰逢五音繁会之际,浸润在一片不可言说的愉悦之中,如痴如醉,物我两忘,不知时光之流逝。”这大概就是文化的融会贯通之境吧。
开门办馆:广纳天下贤才
自1999年开始,袁行霈成为继符定一、章士钊、杨东莼、叶圣陶、萧乾、启功之后的中央文史研究馆第七任馆长。这固然是他的荣誉,但他更视之为社会责任——文史研究馆是名流耆宿汇集之地 袁行霈
,如何延揽人才,凝聚馆员智慧?去年年初,在他的提议下,任继愈、饶宗颐等6人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在袁行霈的主张下,文史馆面向社会,开门办馆,服务大局,回报人民。当汶川发生特大地震后,袁行霈和中央、地方各馆精心创作了360余幅书画作品赠给灾区。他还将自己书写的对联交由荣宝斋义卖,所得收入全部捐赠给灾区。他注意到馆员中有很多著名诗人,但一直没有一本诗选,便经过5年的努力,编辑出版了《缀英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诗选》。他的另一大手笔是编撰国家重点文化项目《中国地域文化通览》,全书预计1500万字,将于2012年出版,可称为集全国文史研究馆之力的“文化地图”。袁行霈说:“对参加工作的馆员和馆外专家,第一要尊重,第二要尊重,第三还是要尊重。” “常怀感激之心,常存惭愧之意”,这是他的真情话语,绝非谦虚之辞。从书斋到社会,从教授到馆长,袁行霈都以高洁、扎实的道德学问践行着自己的人生追求。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大约只有“表里俱澄澈,心迹喜双清”如袁行霈这样的人,才能有从骨子里透出的儒雅吧?
编辑本段其他信息
最好认的代表 尽管袁行霈代表做事一向低调,不喜欢“出头露面”,婉拒了几乎所有记者的采访要求,但在本次两会上,年已71岁的袁行霈代表依然十分惹人注目。“袁教授最好认了,满头银发,这里只有他一人如此仪表。”其实,袁行霈代表最引人注目的还是他的身份:国学大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研究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在他看来,作为一个学者,应该远离媒体,充分利用时间,扎扎实实地做学问。 “得慢慢来”、“急不得” 针对当下的国学热、现代私塾的是与非等问题,袁行霈代表表示自己不好发表过多的评论。不过,记者追问之下,他说,国学的传承和复兴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得慢慢来”、“急不得”。毕竟,作为“一国固有之学问”(梁启超语)的国学,是经过几千年积累、传承下来的学问,内容十分丰富,不能以实用主义的态度简单对待。 国学不是要不要的问题 袁行霈代表一向认为,国学不能救中国,也不能引导中国走向现代化。然而,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充分重视中国的国情,国情既包括中国的现状,也包括中国的历史,以及中国的学术和文化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入研究国学是很有必要的。“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谈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的或优或劣的特色。而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深层的部分,已经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现代生活。”袁行霈代表说。所以,对国学不是要不要的问题,而是必须认真面对、认真研究,吸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应当抱着分析的态度、开放的态度、发展的态度来对待国学。这个过程,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5. 刘业政的教学成果
1、 杨善林,刘业政,梁昌勇,李兴国,何建民,任明仑,倪志伟 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的教学团队建设 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2.12
2、 刘业政 电子商务概论 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 2012.123、 刘业政 电子商务核心课程教学团队 国家级教学团队 2010.094、 刘业政,何建民,任明仑,梁昌勇,倪志伟, 电子商务新专业建设与实践, 安徽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2010.095、 杨善林,刘业政,梁昌勇,李兴国,赵惠芳,任明仑,何建民,倪志伟,朱卫东,马溪骏, 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9.096、 杨善林,刘业政,何建民,倪志伟,任明仑,梁昌勇, 创新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8.127、 刘业政, 电子商务概论, 国家级精品课程/安徽省级精品课程, 2006.108、 刘业政, 2005年度最受欢迎的老师, 2006.099、 杨善林,刘业政,马溪骏,李兴国,梁昌勇, 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研究与实践, 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2005.0910、 杨善林,刘业政,马溪骏,李兴国,梁昌勇, 信息管理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研究与实践, 安徽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2004.1211、 杨善林,刘业政, 管理信息学, 国家级精品课程/安徽省级精品课程, 2004.1212、 何建民,刘业政,左春荣, 电子商务课程教学系统, 安徽省优秀教学软件二等奖/合肥工业大学优秀教学软件特等奖, 2003.10 1、 刘业政,何建民, 电子商务概论(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08
2、 何建民,刘业政, 网络营销(普通高等学校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01
3、 杨善林,刘业政, 管理信息学(普通高等学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08
6. 吴国珍的教学成果
本来就资金很紧的学校,2004年我市又要迎接省“普九”的复查。面对这一重大事件,中美UPS西下营小学又是一所对外窗口学校,怎么办?她几夜失眠,辗转反侧,深知虽然学校教学楼堪称一流,但学校的硬件和内部设施却很差。仪器室、音乐室、美术室、少先队活动室、多媒体室、图书室、卫生室几乎是零的设施,只有微机室基本上达标。这可不是一点资金就能解决的问题呀!最后一咬牙,决定还是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按“普九”的要求,把这所学校办成达标学校。于是,她首先拿出家里的一万多元,把急需购置的物品买好,使这七室先有大概,然后又积极主动地和美国UPS公司的名誉校长雪丽尔取得联系,向她汇报了学校的工作和美好前景,雪丽尔非常满意,副总裁威尔曼先生也表示支持,拨给3万美金。购买了仪器设施和多媒体设备。首先建好了这两室。当威尔曼和雪丽尔校长在2004年6月份来访时,看到了学校内外的变化很大,非常高兴。她又有了组建学校自己的乐队的想法,威尔曼先生被这样的大的变化和盛情的接待所感动, 又为学校购置了价值十万元的乐器。这样,音乐教室又符合了验收的标准了。她的奔走大见成效,她鼓起勇气,决心向着更高、更好迈进。在省人大会上,结识了唐山财政局的局长,经她的介绍,局长对中美UPS西下营小学的现在和将来非常关注,给予大力支持,拨款20万元。学校领导班子通过研究,首先购置了三万五千元的图书和书柜,学校的全体教师暑假里在图书室一干就是半个月,对图书进行了分类、编号、填写卡片。一道道的工续一点儿都不马虎。对所有仪器的标号、登记也是一丝不苟。她和教师们一起干。一天,她觉得自己的身体总是不舒服,也没有在意,班子成员和教师们都劝她去医院检查一下,可她觉得教师们坚持工作,自己不在学校坚持怎么能行呢?一直把图书和仪器都整理好了,她才去医院,一检查,得了心肌炎,这又是“普九”的关键时刻,身体不行怎么办,医生建议她住院治疗,可是她开了些药又返回了学校。图书室达标了,我们又投入到少先队活动家室进行布置。又购买了体育器材、药品和应具备的医疗器械,经过三个多月的奔走,终于使应验收的七室达到标准了。此后,对校园的美化、绿化、净化、硬化都进行了合理的布局。2004年l0月河北省验收小组成员来到中美UPS西下营小学,进行了逐一检查,一致认为符合标准,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几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再大的苦和累化作了欣慰。
2005年,学校又投入到了普及学前三年教育这项工作当中。无论怎样,也要把“普三”这项工作按照上级的要求做好。她又开始为资金的事发愁,首先她召集了六村干部会,把“普三”的重要性讲给他们听,开始一些村干部认识不足,不愿拿出资金,通过她苦口婆心的讲解,最后使他们提高了对普三重要性的认识。这样集资6000多元,于是,立即购买了幼儿普三急需的物品,利用暑假时间,她和教师们一齐对幼儿三个教室和一个幼儿活动室进行布置,初见成效。尽管如此,普三的一些硬件问题还急待解决,于是她和丈夫商量又拿出家里仅有的3000多元,购置了幼儿图书,图书虽然买了,还没有书架,她又暗暗地对自己说,以前比这还要大的困难都努力地克服了,办法是靠自己想出来的,假期里她没有休息,多方奔走,筹集资金。又筹到了一万多元资金,于是购置了幼儿书架,杯巾架,而且更换了三个幼儿教室的桌椅,她又和教师一起垒水池、垫沙坑,当教师们知道她靠吃药打针坚持工作时,教师们劝她在家好好休息,被她谢绝了,一个月的假期,她大半时间吃住在学校,普三工作就续后,她邀请了各村的村干部,当他们参加完幼儿园发生的变化时,一致认为他们的资金用在了刀刃上,满怀感激地说:“吴校长你为我们西下营的孩子们着想,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我们非常感谢。”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校的幼儿园由原来的三类园升为一类园,同时各项软、硬件都达到了普三的要求,受到了上级的表扬。
7. 张晓明的教学成果
长期以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从事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曾担任过木材加工专业和建筑装饰专业的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先后教授过《木材学》、《家具设计》、《木制品生产工艺学》、《室内装饰设计》、《建筑构造》等多门课程,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任教以来在省部级以上刊物近 20 余篇, 2000 年参加教育部“面向 21 世纪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中等职业学校木材加工专业整体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的教科研项目,该项目获省“九五教科研成果”二等奖;主持黑龙江省“十五”教科研课题《 21 世纪我国家具工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已结题验收。现正参加教育部“林业工程类专业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的课题。
主参、编三部教材, 1988 年主编《木材学》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1998 年参编《木制品生产工艺学》一书,由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 2002 年主编人全国规划教材《木制品装饰工艺学》一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8. 马凌飞的教学成果
2011年 指导学生Zea Huang考入Berklee College of Music(伯克利音乐学院)。
2013年指导学版生扈智杰考入Academy of Art University(旧金山艺术大权学)。
9. 林晶的教学成果
声乐研究所所培养的学生,均在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上获金奖和银奖。在200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新人新作”声乐大赛中获美声组一等奖,在全国“金钟奖”声乐大赛上获美声组三等奖,特别演唱奖。在全国少数民族声乐比赛“孔雀杯”声乐大赛上获二等奖、三等奖。第二届全国朝鲜族声乐比赛美声组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