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东川的主要研究成果
这是孙东川教授等人自2004年以来全力以赴开展的研究工作。他们认为,研究与创建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是当代中国人、尤其是管理学界的历史使命和历史机遇。
现代管理科学中国学派的英译为the Chinese school ofmodern guanli science(CSGS),其中guanli为汉语“管理”之拼音。中国人的管理理念很丰富,涵盖了英语的management,administration等单词,没有哪一个英语单词可以完整地确切地表达汉语的“管理”;“管理科学”的丰富内涵也不是management science(MS)或administrationscience(AS)所能表达的,唯有表达为guanli science(GS)。就是说:
管理(guanli)= management + administration + ……
管理科学(GS)= management science(MS)+ administration science(AS)+ ……
中国人研究管理和管理科学,不能简单套用英语世界的概念,不能削足适履、自废武功、“被绑架”。孙东川教授等人主张构建中西合璧的管理科学话语体系,争取中国人在管理世界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他们提出:管理是人类的第二类活动,它为第一类活动服务,使之提高效率和效益(第一类活动是生活的与生产的作业)。这是一个很有创意的基本定义。
图1表示管理科学的内涵与结构。这是一个内容丰富的知识体系,大大超过了西方的MS和AS。
?
CSGS具有以下特点:
1.它是中国的:具有显著的中国特色,它是在中华大地上生长起来的,适合中国国情,能够有效地解决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问题,而且,中国人应该是创建中国学派的主力军;
2.它是现代的:运用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体现世界上最新的管理科学与管理工作成就;
3.它是先进的:博采众长,推陈出新,综合集成;
4.它是世界的:具有普适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尤其是可以为发展中国家所借鉴;
5.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将会不断完善与发展,永葆青春。
创建CSGS的基本途径是:洋为中用,古为今用,近为今用,综合集成。其中“近为今用”是重点,其含义是从我国近期的社会实践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上升到理论高度,指导当前和今后的社会实践。所谓“近”,主要是改革开放的30多年—新中国的60多年—中国共产党的90多年;“近”还可以上溯到辛亥革命(1911年)—洋务运动(始于1860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图2是创建途径的形象化表示:“三室一厅”的工作模式。
“中国模式”是“中国学派”的学术形式,“中国学派”是“中国模式”的实践形式。实践先行,理论随后。有了实践形式,才能产生学术形式;有了“中国模式”,才能产生“中国学派”。各行各业都是这样,尤其是经济领域和管理领域。在管理领域,“中国模式”已经基本形成并且不断发展与完善,CSGS要靠管理工作者和管理科学研究者积极打造和创建。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黑格尔)。凡是发展的都是合理的,凡是成功的更是合理的。中国模式是存在的,发展的,成功的,无疑是十分合理的。经济发展与管理工作是正相关,社会安定团结与管理工作是正相关。尽管当前我国的管理工作还有不少问题,甚至很严重,但是,我们应该把握大方向——对于我国的管理工作基本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同时,克服缺点和错误,加以改进与提高。
研究中国的管理,在理论和方法上有所建树,建立一个体系或框架,并且为它起一个名称——国内许多学者都想到了,而且采取了行动。目前名称多种多样,例如:和谐管理(HeXie management),和合管理,中国管理学,东方管理学,中国式管理,中道管理,中国管理科学,中国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科学,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管理科学,等等。虽然这些名称在字面上差异比较大,其实学者们的心愿都差不多:研究中国的管理,创建一些理论与方法,用以改进和提高中国的管理工作,并且为管理科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CSGS具有最大的兼容性,是个大平台(大舞台)、聚义厅,是个大家庭。
CSGS是一个大学派,是一个总的名称,它可以而且必然会分为若干小学派。如同先秦诸子百家,CSGS也会有新的诸子百家。
CSGS可以借鉴和移植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许多内容。
创建CSGS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千军万马长期作战。“干”字当头,又好又快地完成我们当代中国人的历史使命!
孙东川教授及其学术团队相信:再有5-10年时间,中国的管理工作将会有极大的改观,CSGS的创建工作将会基本就绪。事实上,两者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CSGS将为世界的管理科学宝库增添具有中国特色而熠熠生辉的丰富内容。 孙东川于1980年开始由工科专业转向系统工程与管理科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由于他有较好的数学、运筹学和控制论的知识基础,并且具有在企业工作的经验,所以,很快就完成了转型,成为新领域的佼佼者。
他推导了PERT等效计算的一组公式,证明了确定critical path的必要条件与判别定理,提出了“最紧急路线”的概念和判别准则。在一些企业成功地开展了PERT的应用研究。
他在系统模型、系统工程方法论和系统工程基本原理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进展。例如,面对一些教科书上以讹传讹的Hall三维结构,他追根溯源,找出A.D. Hall的原作,指出其中第三维应该是“专业维”而不是“知识维”(1983)。
孙东川教授先后编写了三部系统工程教材:《系统工程简明教程》(孙东川,陆明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张钟俊教授写序,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此书出版后被推荐为“七五”期间全国高等工科院校试用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系统工程引论》(孙东川,林福永,孙凯),中国工程院院士汪应洛教授写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版,2009年第2版,此书每年重印,总印数已超过2万册;中国科学院规划教材《系统工程基本教程》(孙东川,朱桂龙),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教授和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前理事长、国际系统研究联合会前主席顾基发研究员写序,科学出版社,2010. 这三本教科书都很受欢迎,在系统工程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书中较多的内容被其他教科书引用。
孙东川教授坚持按照钱学森体系来阐述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他指出:系统工程中国学派已经形成——这就是钱学森学派,这是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系统工程学科的宝贵资产;他认为:系统工程在中国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功,同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系统工程在中国可以实现更大的辉煌;人类社会到了共产主义还需要系统工程,一万年以后也需要系统工程,系统工程将与时俱进,永葆青春! “中山文化”这一重要的创新理念是孙东川教授在1998年提出来的。1999-2001年他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99BJL048)“中山文化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的现实意义研究”,取得丰硕成果。专家鉴定意见是:“本项目立论正确,有创造性,开辟了研究孙中山先生的新领域,研究成果堪称佳作,填补了研究‘中山文化’这块学术园地的空白,具有国内领先水平。”2001年11月初,以项目研究成果为基础,在澳门召开了“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暨中山文化研究成果报告会”,海峡两岸四地学者出席,会议开得很成功,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博士从夏威夷专程到澳门赴会。
“中山文化”定义为: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40年,他和以他为首的革命志士,在为实现振兴中华的目标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奋斗过程中所创立的革命学说、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所表现的革命风范、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及其合理延伸。
中山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
(1)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学说 孙中山先生的著作在1000万字以上,不同版本在国内外大量出版,影响深远。孙中山先生在遗嘱中特别指出:“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是所至瞩!”
(2)孙中山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 孙中山先生的价值观念和思想理念,不但反映在他的著作中,而且凝聚在他提出的奋斗口号和题词中。例如,“振兴中华”,“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等。为了培养革命和建设事业人才,1924年春季他亲自倡导成立两所学校:“武学校”黄埔军校,“文学校”广东大学(1926年更名为中山大学),他给文学校的题词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他在生命弥留之际呼吁:“和平,奋斗,救中国”。他说:“革命者是要做大事,不是要做大官。”他认为革命者都是人民公仆,大总统也不例外。
(3)孙中山先生的革命风范、奋斗精神和献身精神 孙中山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伟大的,他的精神感人至深,有众多至死不渝的追随者。他干革命不屈不挠,愈挫愈奋。他一生不知道遇到了多少挫折,多次危及生命,但是他从来不退缩。许多亲密战友牺牲了,但是丝毫不能动摇他的革命决心。孙中山先生是勤政廉政的楷模。在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募集了大量的革命经费,但是他从不为自己谋一点私利,全部奉献给革命事业。他的大哥孙眉先生倾家荡产支持他的革命事业,从夏威夷富甲一方的“茂宜王”变成一贫如洗的平民;1912年初,广东省革命力量推举孙眉担任广东省都督,孙中山先生不予批准。孙中山先生的家事遗嘱是:“余因尽瘁国事,不治家产。其所遗留之书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庆龄,以为纪念。余之儿女已长成,能自立,望各自爱,以继余志。此嘱。”
(4)以上所说,特别是(2)(3)还包括:在孙中山先生漫长的革命岁月中,他的战友、学生和追随者等一大批革命志士的杰出表现、创造和奉献。他们前仆后继,义无反顾,抛头颅,洒热血,很多人牺牲了年青的生命。
(5)中山文化还包括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以后,以上各点的合理延伸这里所说的“合理延伸”,包含两个方面。其一,他的革命继承者们尤其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于丰富和发展中山文化所作出的贡献,包括思想理论的贡献和革命实践的贡献。其二,在全中国普遍出现的社会现象,例如大中城市一般都有中山路、中山广场、中山公园及孙中山先生塑像等;又如,每年11月12日和3月12日,孙中山的诞辰与忌辰,北京、南京、广州等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翠亨故居、广州中山纪念堂、南京中山陵,北京香山碧云寺衣冠冢等,都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参观和瞻仰的重要地点。神州大地到处都有中山文化氛围,令人追念伟人,激励革命斗志。
中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孙中山先生留给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孙东川教授多次参与广州、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相关的全国性纪念活动和学术活动,积极宣扬中山文化。在他的推动下,澳门辛亥革命与中山文化研究会、澳门辛亥·黄埔协进会先后成立,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和社会活动。他还多年担任中国辛亥革命研究会常务理事。 孙东川教授还开展过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省级劳改系统研究、高等教育管理研究等,都取得了比较出色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孙东川教授的研究领域比较宽,成果比较丰硕。但是,他自己认为有利有弊。弊端在于不能朝着一个方向深入下去,作出系列性的重大研究成果。(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他自己感到身不由己,很惋惜。)
因此,他告诫他的弟子和年轻学者:要与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白头偕老!千万不要“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他呼吁青年学子学习袁隆平院士几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研究杂交水稻的精神;要做到:心无旁骛,目不斜视,勇往直前,持之以恒!
孙东川教授认为,市场经济给教育界和学术界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浮躁,普遍的浮躁。不少人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挣钱很多却永不满足。这样,中国出不了大学问,出不了大师。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他认为,借鉴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共同致富的重大举措,现在需要大力提倡:让一部分人先静下心来做学问!逐步带动越来越多的人静下心来做学问。这需要大学校长和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门大力支持,出台有关政策措施。
孙东川教授表示:要把自己的余生奉献给CSGS,哪怕只有绵薄之力,哪怕只能作铺路石子,也心甘情愿,在所不辞。他认为:老教授应该超越马斯洛,上升到第六层次:物我两忘——孜孜以求,做学问不带功利性。
孙东川教授的座右铭: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2. 陶钢的主要研究成果
1. 发展了多变量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的稳定性和鲁棒性理论; 针对执行器故障,深入发展了自适应故障补偿理论; 针对不平滑非线性系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自适应反演方法; 推进了自适应技术在解决航空器安全性问题方面的应用。
2. 撰写、主编了6部学术著作, 其中3部由世界著名学术出版公司Springer-Verlag出版,2部由著名科技图书出版社Wiley出版。
3. 在控制领域内的顶尖学术期刊如《Automatica》、《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 《IEEE Trans. Control Systems Technology》、 《Int. J. of Control》等和众多国际著名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50余篇。
3. 李永宪的研究成果
1.《昂仁县文物志》(李永宪霍巍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
2.《阿里地区文物志》(李永宪霍巍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3.《吉隆县文物志》(霍巍李永宪尼玛),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4.《错那、隆子、加查、曲松县文物志》(霍巍李永宪更堆),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
5.《西藏石窟遗迹》(中国四川连合大学霍巍李永宪チベット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专著,日本株式会社集英社出版,1997年11月30日。6.李永宪:《西藏原始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二次印刷。7.霍巍、李永宪:《西藏西部佛教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8.《西藏古近代交通史》(第一、二章执笔),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年8月版。9.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大学考古系、陕西省考古所:《青藏铁路西藏段田野考古报告》,科学出版社,2005年8月。10.霍巍、李永宪主编:《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 1.《盐边县岩门公社僳僳族调查》(李永宪马云喜),研究报告,载《四川省苗族、僳僳族、傣族、白族、满族历史调查》,四川省社科院出版社,1984年。
2.《陈列设计中的形与色》(李永宪),论文,载《中国博物馆》第三期,1985年。
3.《川大博物馆的陈列形式设计》(李永宪),论文,载《博物馆工作》第二期,1986年。
4.《大汶口文化的骨牙雕筒不是斧柄尾饰》(李永宪霍巍),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88年10月14日第三版。
5.《我国史前时期的人体装饰品》(李永宪霍巍),论文,载《考古》1990年3期。
6.《西藏记原新发现旧石器》(李永宪霍巍),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0年10月4日第一版。
7.《藏族先民的人体装饰品》(霍巍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0年第3期。
8.《西藏壁画中的藏族古代体育史料》(霍巍李永宪),论文,载《文史杂志》1990年6期。
9.《藏南吉隆崖葬习俗的调查与初步研究》(霍巍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3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
10.《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原始文化》(霍巍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1年3期。
11.《西藏拉萨曲贡村新石器时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工作队、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考古报告,载《考古》1991年10期。
12.《西藏史前时期的骨器》(李永宪霍巍),论文,载《雪域文化》1991年第1期。
13.《西藏史前考古的新收获》(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1年12月6日第三版。
14.《略论西藏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1992年1期。
15.《关于琮、璧的两点刍议》(霍巍李永宪),论文,载《考古与文物》1992年1期。
16.《西藏吉隆罗垄沟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7.《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流域的石器遗存──兼论西藏细石器的相关问题》(李永宪),论文,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8.《西藏昂仁古墓葬的调查与试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19.《西藏昂仁日吾其寺的调查》(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4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2年。
20.《叶村的玛尼石刻》(李永宪),论文,载《邦锦花》1992年2期。
21.《略论鲁日朗卡岩画的狩猎场面》(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2年第3期。
22.《西藏高原西部发现石器遗存》(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3年3月7日第1版。
23.《西藏山南拉加里宫殿勘察报告》(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文物》1993年2期。
24.《漫话拉加里》(李永宪),论文,载《雪域文化》1993年第2期。
25.《吉隆贡塘王城及卓玛拉康遗址的调查与阿里贡塘王国若干问题的初步研究》(索朗旺堆霍巍李永宪),论文,载《西藏研究论丛?5》,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11月。
26.《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曲松、加查两县古墓葬的调查与发掘》(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南方民族考古》第5辑,四川科技出版社,1993年12月。
27.《西藏岩画述略》(李永宪),论文,载《中国文物报》1994年3月13日第3版。
28. The present Archaeology of the Neolithic period in Tibet,
Current Issues in Sino-Tibetan Linguistics,1994,Osaka,Japan.
29.《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地点》(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
30.《西藏山南隆子县石棺墓的调查与清理》(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
31.《西藏吉隆县发现唐显庆三年〔大唐天竺使出铭〕》(西藏自治区文管会文物普查队),考古报告,载《考古》1994年7期。
32.《西藏仲巴县城北石器遗存及相关问题的初步分析》(李永宪),论文,载《考古》1994年7期。
33.《西藏岩画艺术》(李永宪霍巍),论文,载《西藏岩画艺术》(图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1994年8月。
34.《西藏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几个问题》(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35.《塔博寺壁画》(美托玛斯原著,李永宪译),译文,载《西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36.《西藏西部佛教考古新收获──阿里高原皮央?东嘎石窟考古调查记》(霍巍李永宪),综述,载《中国文物报》1995年9月3日第3版。
37.《西藏西部皮央?东嘎佛教石窟群遗迹调查记》(霍巍李永宪徐朝龙),综述,载日本《茨城大学教养部集刊》29期,1995年12月。
38.《西藏石器时代文化的新发现》(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西藏》1995年5期。
39.《吉隆的崖葬习俗》(李永宪),论文,载《西藏民俗》1996年2期。
40.《略论四川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四川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12月。
41.《西藏阿里东嘎?皮央石窟考古调查简报》(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四川联合大学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文物》1997年9期。
42.《试论中国西南地区的细石器》(李永宪),论文,载《中国考古学会第九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7年12月。
43.《西藏原始艺术》(李永宪),专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1月。
44.《四川云阳县李家坝遗址1994~1995年考古发掘》(四川联合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考古报告,载《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35周年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45.《西藏岩画初考》(李永宪),论文,《中国西南文化研究》第3辑,云南民族出版社,1998年12月。
46.《西藏岩画之旅》(李永宪),论文,《西藏旅游》19988年3、4期合刊、1999年1、2期单刊(连载)。
47.《三峡库区李家坝遗址发掘获重大成果》(黄伟、李永宪、白彬),报道,《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21日头版头条。48.李永宪:《中国西南细石器与石器时代文化的几个问题》,《四川大学考古专业创建四十周年暨冯汉骥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49.李永宪(执笔):《西藏日土县塔康巴岩画的调查》,《考古》2001年第6期。50.李永宪(执笔):《西藏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调查简报》,《考古》2001年第6期。51.李永宪(执笔者之一):《西藏札达县皮央-东嘎遗址1997年调查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1年第3期。52.李永宪、姚 军:《云阳东洋子遗址考古勘探发掘报告》,《长江三峡工程文物保护项目报告——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科学出版社,2001年11月。53.李永宪:《初论西藏岩画》,《宁夏国际岩画研讨会文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1年11月版。54.李永宪:《细石器与中国西南的石器时代文化》,《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版。55.王华、李永宪、冯玉梅、涂林玲、张会领:《西藏昌都热底垄石棺墓人骨年代的研究》,《地球学报》2003年12期。56.李永宪:《在5000米高度生存》,《文物天地》2003年第12期。57、李永宪:《札达盆地岩画的发现及对西藏岩画的几点认识》,《西藏考古与艺术》,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58、李永宪、霍巍:《西藏阿里噶尔县“琼隆银城”遗址》,《中国重要考古发现》(2004),文物出版社,2005年5月。59、李永宪:《考古西藏》,《中国文化遗产》2005年第5期。60、李永宪:《田野考古的教学实践与检视》,《四川大学2004~2006年本科教学实习交流文集》,四川大学教务处编辑出版(内部交流文集),2006年8月。61、李永宪:《聆听天路的远古銎音》,《西藏人文地理》2006年第7期。62、李永宪:《略论四川的细石器》,《川大史学·考古学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63、李永宪:《再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国立政治大学民族学报》25期,2006年12月。64、李永宪:《略论吐蕃的“赭面”习俗》,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藏学学刊》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5、李永宪译、姜源校:[美]托玛斯。J。普瑞兹克尔:《塔波寺壁画》,《越过喜马拉雅——西藏西部佛教艺术与考古译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66、李永宪:《卡若遗址动物遗存与生业模式分析》,《四川文物》2007年第5期。2008年:(2)67.李永宪:《略论西藏考古发现的史前栽培作物》(1.66万字,西藏史前研究中期成果之一),《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68.赵德云、吕红亮、代鹂娟,冷文娜、李永宪:《四川昭觉县好谷村古墓群的调查和清理》(报告,约1.2万字),《考古》2009年第4期,页30-40。
4. 王艳林的主要研究成果
1. 钙网蛋白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序列研究成果。
2. 发现,克隆, 鉴定人类新基因:SPERMINE 氧化酶 (PAOh1/SMO) 基因。
3. 发现,克隆,鉴定人类新基因Polyamine-molated factor-1 (PMF-1)。
4. 发现PAOh1/SMO 基因的4种交替剪接产物。
5. 克隆和鉴定PAOh1/SMO基因的启动子(promoter)并研究该启动子对PAOh1/SMO基因表
达的调控作用。
6. 发现13种乙酰多胺氧化酶基因交替剪接体并研究其在多胺代谢中的功能变异。
7. 在人SSAT基因的启动子内鉴定出多胺效应元件,一个由9个碱基对组成的顺式调控系列。
发表研究论文100多篇, 其中在SCI杂志上发表论文24篇, 在美国基因银行注册新基因和DNA序列29项, 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论文16篇.
5. 苏东海的研究成果
苏东海同志具有丰富的金融工作经验和较为深厚的金融理论素养,多年来,他结合工作实践,在金融改革、金融稳定、金融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性工作,主持完成次贷危机与中国金融稳定问题研究、金融控股公司风险监测体系研究、金融稳定评估与金融风险监测预警应用模型研究、中央银行资产负债问题研究、金融稳定监测分析指标体系研究等重大课题,一些研究报告得到国务院、天津市政府和人民银行总行的肯定。他还撰写了《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我国经济影响的实证性研究》、《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发展问题研究》、《关于维护金融稳定的研究与思考》、《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研究》、《产业投资基金——国际模式探讨与中国的路径选择》等30余篇金融方面的研究文章,在《金融研究》、《中国金融》、《金融时报》、《天津经济》、《华北金融》等刊物上发表,部分文章获得研究成果奖。
6. 前人相关研究成果
前人关于本区古地热场、煤化作用和煤层生烃作用的研究工作极少,且工作基本上是大区域性的,关于区内的详细研究成果尚未见报道。尽管如此,前人工作仍是卓有成效的,其中的某些结论或学术观点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启示和线索。
张抗(1983)采用断块学说的观点,研究了华北中生代大型沉积盆地的发育特征,对中生代沉积厚度进行了恢复,发现本区三叠系沉陷中心位于南部的晋城—阳城一带,沉积厚度达3000余米,向北逐渐变薄,并认为本区在侏罗系和白垩系发生过沉积。周兴熙等(1984)和仇复康(1993)采用TTI方法,孙国凡等(1985)、刘绍龙等(1986)和张抗等(1989)从区域构造和盆地演化角度,分别反演了华北中生界原始沉积厚度,得出了相似的结论。
杨起等(1988)在华北地区煤化作用的研究中,对沁水盆地煤级展布、煤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特征进行了分析,测得晋城矿区凤凰山矿煤系脉体包裹体的平均均一温度为234~267℃,将晚古生代煤的煤化作用历史划分为稳定期深成变质、活化早期区域岩浆热变质和活化晚期变质三个演化阶段,认为本区较高煤级煤的形成是深成煤化作用与深成岩浆热变质作用相互叠加作用的结果,晋东南阳城—陵川—高平一带的正磁异常可能是燕山期深成隐伏岩体的反映。
研究区南部晋城一阳城—翼城一带的高煤级煤一直延伸至豫西北的济源—焦作地区。作者曾对豫西北晚古生代煤煤化作用古地热场背景进行过研究,认为该区对煤热演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晚中生代古地热场,其煤化作用最高古地温温度在200~300℃之间,古地温梯度高达10~12℃/100m,古大地热流密度值约为3~5HFU,异常古地热鼎盛期的时限为几至10Ma,即该期古地热场具有高地温梯度、高大地热流密度值和瞬时性三个特点(秦勇等,1990,1992)。研究区东南缘与豫西北的煤级分布具有连续性,可以认为沁水盆地南缘的古地热场特征与豫西北具有极大的相似性。
自“八五”以来,石油部门对华北地区上古生界的有机成熟史和生烃演化进行了系统的区域性研究。冉启贵等(1994)认为,沁水盆地上古生界有机质的成熟度是印支期前、后两期地热场相互叠加的结果,但是由于忽略了燕山期岩浆热事件的影响,故认为本盆地不存在二次成熟及生烃作用。钟宁宁等(1996)较为完整地考虑了热历史,但由于对沁水盆地中生代沉积史和煤层含气性未做全面考察,尽管承认本区二次生烃作用的存在,但认为生成的烃类不具有保存条件。
7. 清华团队新成果在《自然》发表,这次研究成果有何重要作用
有人说,如果能在《自然》上发表一篇文章,国内高校随便你选。从中可以看出,能在Nature上发刊的难度之高了。
光刻机是制造微机电、光电、二极体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关键设备。其分为两种,一种是模板与图样大小一致的contact aligner,曝光时模板紧贴晶圆;另一种是利用类似投影机原理的stepper,获得比模板更小的曝光图样。高端光刻机被称为“现代光学工业之花”,制造难度很大,全世界只有少数几家公司能制造。 因此曝光机价格昂贵,通常在 3 千万至 5 亿美元。
那制作光刻机究竟有什么用呢?
可以说,如今我们使用的任何智能设备,都离不开一个东西,那就是二极体大规模集成电路,而光刻机就是制造这个东西的。
所以,完全自主生产光刻机也被认为中国制约中国科技发展的又一大障碍。
8. 科技成果签定会的新闻报道怎么写
吉林省白抄城一中尹钟祥袭《学习报告》汇编(四)(2006) 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的碰撞——全国创新写作教学浙江德清现场会学习报告 吉林省白城一中 尹钟祥 2005年12月9—12日,笔者在浙江省武康镇,同时参加全国中语会召开的“创新写作教学观摩研讨暨首批实验学校结题现场会”和“十一五”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指标分配工作会。东道主湖州市德清县介绍了他们“小县办大教育”的经验,德清一中展示了课题研究成果;全国中语会理事长陈金明、“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课题组长赵明、首都师大附中郑晓龙老师等在大会向近二百位与会者作了专题报告;20位来自各地的初、高中参赛教师展示了作文教学研究课。笔者领取并学习了专家组对我校课题的鉴定书,又有幸成为高中竞赛组的评委,因此,对此次研讨活动显现出的高中作文教学问题与策略的碰撞,有了如下新的感受。
9. 老师发了一张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成果报告
课题名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研究方法:观察法、分析法、统计法
研究内容:早入校门到教室一段时间内所用到的、发现的数学知识。
统计内容:1.今天早上6:50-7:10到校人数多少人?2.7:10-7:30到校约多少人?3. 7:30-7:40到校多少人:7:40-7:50到校多少人?计算出那一时间段到校人数最多?得出学生入校高峰期的时间。到教室,如上方法,统计学生各科作业完成情况,本班学生到校情况等方面的信息。
如上内容可以制作成统计表、统计图等,进行统计(知识点,统计知识)。还有这一时间段遇到的数学知识,比如:钟表上的时刻所称的角度(知识点:角的的知识)?排座位怎么排列整齐(知识点:两点确定一条直线)?闭门时,门沿门轴转动所形成的图形(知识点:面动成线),等等。
课题结论: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处处是生活。数学源于生活,为生活服务。
注意:课题最好是做到有理有据,有结论。说理透彻,论事有据,结论明确。
(仅做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