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科技成果混交林

科技成果混交林

发布时间:2021-07-18 18:52:31

Ⅰ 四川汶川的地理位置

汶川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州境内东南部的岷江两岸,是阿坝州的南大门。县城—威州镇,居县北部杂谷脑河与岷江交汇地,海拔1326米,距省会成都159公里,距州府马尔康204公里。县境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

全县现辖六镇七乡(六镇:威州镇、漩口镇、水磨镇、映秀镇、绵虒镇、卧龙镇。七乡:克枯乡、龙溪乡、雁门乡、草坡乡、银杏乡、三江乡、耿达乡)。2005年,全县总人口106119人。

汶川县是羌、藏、回、汉各族人民相交会融合的地带,是全国仅有的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

汶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居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东南部,东邻彭州市、都江堰市,南靠崇州市、大邑县,西接宝兴、小金县,西北和东北分别与理县、茂县相连,县域东西宽84公里,南北长105公里,总面积408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48%。县城威州镇位于县境北部岷江与杂谷脑河交会处,海拔1325米,周围有茶坪山脉、邛崃山脉等众多山体围绕,距省城成都146公里、州府马尔康246公里,国道213、317线穿城而过。

自1963年恢复建县至今,全县辖6镇8乡,总人口11178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057人;羌族人口29839人,占总人口的26.69%,是我国四个羌族聚居县之一。岷江纵贯县境西部地区,长达88公里,主要有杂谷脑、鱼子溪、草坡等河流,流域面积1429平方公里。全县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348万千瓦,可开发量170万千瓦,现已开发100万千瓦,开发潜力巨大。

矿产资源和动植物资源富足,旅游资源更是别具一格,拥有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生态旅游风景区等自然景观以及禹、羌文化和三国文化遗址等人文景观资源。汶川县既是“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羌绣之乡”,也是动物活化石——大熊猫的故乡,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熊猫研究中心卧龙就在县之西南部。汶川是阿坝州的南大门,也是阿坝州的“工业经济走廊”。

到2002年底,国内生产总值达125852万元,农业总产值达16543万元,粮食总产量达1642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678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建立了1500亩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基地和500亩两个无农药污染IPM示范园区,注册和启用了“西羌牌”、“岷江牌”两个商标和五个蔬菜水果绿色标志,被国家绿色食品中心列为无公害蔬菜、水干果生产建设基地。林业三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封山育林9403.9公顷,飞播造林813.4公顷,人工造林3723.1公顷;完成还生态林3.28万亩,还经济林0.42万亩;完成治沙面积14605.54万公顷。工业经济发展迅猛,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已形成漩口、映秀地区州、县的工业经济走廊和水磨工业经济园区,正抓紧建立桃关工业经济园区,成规模、效益好、资产上千万元的招商引资企业已有潘达尔工业硅厂、跃发冶炼有限公司等6户;电力工业更是异军突起,目前,已建成投产各级电站40余座,装机容量达100余万千瓦,1986年初被评为全国首批5个“初级农村电气化县”之一。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已开发三江生态旅游区、西羌第一村、姜维城古文化遗址、萝卜寨民俗村等景区。交通建设成绩显著,已建成以国道213、317线为主干,县、乡、村道为支线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实现了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机耕道。邮电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移动、联通通信网络覆盖率达85%以上,县城及主要集镇已开通了小灵通通信,实现了通信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县城威州城区面积已达3.53平方公里,初具现代化城市规模,已逐渐形成阿坝州的交通集散地和教育科研基地,“四面环山,三山竞秀、二水争流,一城跨江尽新楼”是对今日威州的精当描绘。

文化教育事业快速向前推进。县域内有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阿坝州财贸校、阿坝州电大等6所大中专院校,州水电、农业机械、交通、牧业等4所州级技工学校,农牧林科研所3所以及初、高中9所。被列为省重点中学的威州中学,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育质量快速提升,走在全州教育最前列,为省内外大中专院校培育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Ⅱ 目前,我国设立了几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几万公顷

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始于5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努力,到1997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已经发展到926个,面积7697.9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7.64%
已建立的926个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24个、面积2646.06万公顷,省级392个、面积4606.46万公顷,市级84个,面积65.93万公顷,县级326个、面积379.45万公顷。并有长白山、鼎湖山、卧龙、武夷山、梵净山、锡林郭勒、博格达峰、神农架、盐城、西双版纳、天目山、茂兰、九寨沟、丰林等14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扎龙、向海、鄱阳源、东洞庭湖、东寨港、青海湖等6个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这些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使我国70%的陆地生态系统种类、80%的野生动物和60%的高等植物,特别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的绝大多数都在自然保护区内得到较好的保护。同时,这些自然保护区还起到了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稳定地区小气候等重要作用
回答者:wang0192034 - 秀才 二级 2-17 10:55

--------------------------------------------------------------------------------

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概述

2003 年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

截止 2003 年底,全国共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区 1999 个,保护区总面积 14398 万公顷(其中陆地面积 13975 万公顷,海域面积 603 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 14.4% 。与上年相比,自然保护区数量增加了242 个,面积增加了1103.1 万公顷,增长率分别为 13.8% 和 8.3% 。在已建的自然保护区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26 个,面积 8871. 3 万公顷 。 2003 年新批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8个。

(一)

地球,是据今所知仅有的一个有生命存在的星球。自从地球出现人类以来,人为活动就不断地影响着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迅速提高,这种变化就来得日益明显而急遽。

人类的生存原本就是以各种方式改造自然、获取大量物质财富为前提的,地球的丰富资源特别是生物资源,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有关重要的影响和巨大作用。然而,人类这种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力量却有着两重性,它一方面创造了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破坏了自然界原有的稳定、协调和平衡。长期以来,人类一直就在这种矛盾的夹缝中繁衍生息着,直至受到大自然的严酷惩罚之后,才逐步认识到自身在地球上的地位和与大自然的关系,开始从"地球属于人类"的误区回到"人类属于地球"的正确观念上来。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谆谆告诫人类不要过分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次这样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虽然每次胜利开始都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但是在以后的发展中却呈现出完全不同和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取得的效果又取消了。历史上的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和意大利等地由于森林被大量破坏,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山泉在一年中大部分的时间内枯竭了,而在雨季又使洪水更加凶猛地倾泻到平原上来。这个例子,清楚地表明了人类肆无忌惮、不加节制地攫取生物资源严重破坏自然环境所遭到的无情报复。地球上原有三分之二的陆地约76亿公顷的面积均为森林所覆盖,而到本世纪的八十年代所余已不足28亿公顷。目前,全世界的森林正以每年1800万公顷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从而大大加快了物种消失的速率,平均以每天消失一种的速度趋于灭绝。近200年来,濒于绝灭的已有593种鸟类、400多种兽类、209种两栖爬行类,以及两万多种植物,比自然淘汰的灭绝速度快1000倍。

实际上,自然界的生物种类极为丰富,而人类对它们的了解却十分有限。据科学家测算,地球上现存生物种大约有500-1000万种,但迄今被定名的只有143万余种,其中植物34.6万种(内有被子植物25万种),动物109万种(内有昆虫75.1万种、鸟兽13368种)。人类的食物主要来源于动植物中的几百种,其中90%的食物仅来源于20多个物种,然而却有成千上万种生物为这几百种动植物和人类提供了生存所需的各种条件,满足了人类的多种需求。这些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是人类的巨大财富。

自然界中的生物,既受环境的影响,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这种复杂的关系形成一个十分庞大的自然生态系统。有人测算,地球上的陆地生态系统,每年生产1170亿吨干重的有机物,其中有800亿吨在森林中。这些物质能量的转化和贮存,主要是通过植物光合作用固定下来,并从物种群体数量上明显地反映出来。这就是说,物种在结构上要协调,在功能上要保持平衡,自然界才能维持正常循环,进行不停地代谢与再生,生物才能适应自然环境,生存和繁衍后代。

生物对于人类,有关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保存生物的多样性,成为当今人类唯一明智的选择。许多国家已经把它作为解决生存与发展问题的基本国策之一,把对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对生物资源的利用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当今世界,由于社会、人口的发展和科学文明的进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无论在量或者质的方面都在不断提高。而生物资源在提高其周围速度进行大量繁殖的过程中,一方面因受时间、空间因素及开发方式的制约,保持着一定的增长速率;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量也必然急剧增加。因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妥善保护生态系统中物种遗传的多样性,不仅成为保护自身生存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也成为国际社会衡量各国政府政绩和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尺度。大家知道,六十年代以前,美登木、三尖杉等植物的重要药用价值尚未为人知,六十年代以后才发现其含有抗癌成分。生物的某些特殊性状和功能,是在人们对它有了一定认识之后才引起重视,并开始研究和仿效某些生物的性能,以解决生产斗争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因此仿生学也随之兴起。如果动植物种大量先此而灭夹绝,这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无疑是不可挽回的巨大损失。

人与自然既存在着相互矛盾的一面,也存在着可以而且必须协调的一面。为了自身的生存繁衍,人既需要合理地改造自然,又需要有效地保护自然。然而,人类既不能单纯地为了保护自然而回到蒙昧时期,更不能为了自身的生存而破坏生物的多徉性。正确的出路,只能是科学地研究和预测在各种自然环境条件下人类对生物可能造成的影响,从而在实践中统筹兼顾,协调平衡人与自然、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趋于相对稳定状态。因此,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便成为当今世界各国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有效途径。

(二)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夏杂,环境的变化和差异很大,南北纬度相差 49度,最南部的南沙群岛曾母暗沙距赤道仅400公里,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岛屿 5000多个。全国的地形地势西高东低,起伏变化很大。地貌类型多样,其中山地占 33%,高原占 26%,盆地占1 9%,平原占12%,丘陵占10%,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形成独特而复杂的自然环境。全国的地形地貌按高度有明见变化,从西到东分为高寒、干旱、湿润三大部分。

(1)青藏高原是新生代第三纪中期强烈隆起,急剧上升的高原,海拔 4000--5000米,由高大的山岭、台地、湖盆、谷地相间组成,气候寒冷干燥,冻裂风化作用显著,寒漠、砾漠分布面广。高山终年积雪,分布着现代冰川,是山地冰川最发育的国家之一。内陆咸水湖泊有1500多个,是高寒动物及多种候鸟的栖息繁殖地。高原南部有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屹立于祖国边境,在北纬 29度附近的山麓、河谷地带,如墨脱、波密,雨量充沛,分布有热带季雨林。高原东侧是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受印度洋暖流的影响,高山峡谷随海拔高度的变化出现垂直气候带的自然景观,生物资源分布的垂直变化十分典型。

(2)西北内陆是广阔的高原、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东部内蒙古高原地形起伏缓和,鄂尔多斯高原多短小内陆河和盐湖,黄土高原易受冲刷和侵蚀,阿拉善高原河流稀少,高原海拔1000一2000米。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海拔 3000--5000米,形成有名的吐鲁番盆地、伊犁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全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温差大,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形成了大面积的干草原、戈壁、荒漠。少数山地有小片森林与草原相间分布,地表植被稀疏而单纯,草食性有蹄类、啮齿类动物为优势种群,内陆湖泊及水湿地是水禽候鸟的栖息繁殖地。

(3)东部是山地、丘陵、平原从北到南相间分布,受季风环流的影响和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形成湿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典型的季风气候,四季十分明显;河流向东、向南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水量丰富,但含沙量大,湖泊星罗棋布,水网交织。在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盆地中,形成喀斯特低山地貌。有从寒温带到热带的各种动植物成分,生物资源种类最为丰富。

我国生物资源的分布,既有比较典型的地带性,又有明显的过渡性和垂直分布的特殊性,形成森林、草原、荒漠、水域、湿地、海涂、岛屹等各种不同的自然景观。本部地区从北到南,森林植被有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 叶阔叶林、阔叶混交林(含常绿、落 叶成分)、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此外还有竹林;其它植被有灌丛、稀树草原、草原、草甸、草本沼泽等。西部地区除阿尔泰山为寒温带针叶林外,大部属于草原、草甸、草本沼泽、荒漠等植被。

全国现有高等植物 30000多种.仅次于巴西和马来西亚.名列世界第三,其中近200个属的植物为我国所特有,如银杉、银杏、水杉、白豆杉、金钱松、珙桐、钟萼木、杜仲、水青树、香果树等,是我国特有的孑遗物种。裸子植物全世界现存12个科近800种,我国就有10个科230多种,各种松树、落叶松、云杉、冷杉从我国的寒温带到热带,由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高寒地区,形成大面积天然林或混交林。被子植物是现代最为繁荣、分布广泛的植物类群,我国有25000多种。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植物资源更为丰富,如东南亚热带雨林的代表龙脑香科植物,我国有坡垒、青梅、望天树、龙脑香、竭布罗香、婆罗双树6个属10多种。很多珍贵稀有的树种,如子京、母生、蚬木、格木、石梓、金丝李、树蕨、苏铁、樟、楠等,大都零星散生,分布范围狭窄。在各地还保存了一些栽培植物的原生种如野生稻、野核桃、野荔枝、野苹果、野板栗、野大豆等,是良种繁育极为宝贵的种质资源。许多植物如杜仲、三尖杉、罗芙木、美登木、龙血树、木香等,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其它可提取脂肪、淀粉、香料及作果品的资源也很丰富。在全国各地还保存很多天然或栽培的古木大树。

我国的陆栖脊椎动物(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在世界动物地理分布区中分别属于古北界和东洋界。古北界包括蒙新、青藏、华北及东北地区;东洋界包括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在黄河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之间,两界的动物互相渗透,成米一个广泛的过渡地带;横断山脉地区,动物区系在整体上属于东洋界,但在海拔较高的地方,古北界动物沿山脊向南延伸,成为两界动物万分混杂的地区。

全国现有兽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2200多种,是世界上野生动物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大熊猫、金丝猴、白唇鹿、羚羊、台湾猴、白鳍豚、褐马鸡、黄腹角雉、蓝腹鹇、黑颈鹤、扬子鳄、大鲵等100多种是举世闻名的珍稀动物。被誉为"动物活化石"的大熊猫,历史上分布很广,现今仅在我国的邛崃山、凉山、岷山及秦岭南坡有少量 分布。鹤类全世界有15种,我国就有丹顶鹤、黑颈鹤、白鹤、白头鹤、白枕鹤、蓑羽鹤、灰鹤、赤颈鹤、加拿大鹤等9种。灵长类动物,我国有长臂猿(4种)、叶猴(4种)、金丝猴(3种)、蜂猴(2种)、猕猴(6种)白臀叶猴6个属20种。几种长臂猿分布于热带雨林、季雨林中;叶猴分布于季雨林中;黑金丝猴分布于滇西北和藏东南深山区;猕猴分布很广,北到河北兴隆,西到青海、西藏,以南方数量最多。雉鸡我国有56钟,占世界雉鸡的五分之一,其中19种为我国特有,在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地区种类和数量都很多。其它有科研、经济价值的鸟兽有近300种,资源比较丰富。我国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堪称得天独厚,世所罕见。

(三)

我国是一个有着古老文明的国家。在黄河流域,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历史遗产和自然历史遗产。两、三千年前,燕山山地有天然森林分布;太行山及其以东的山地丘陵也为森林所覆盖;黄土高原植被广泛分布。野生动物也比现在丰富多样,春秋时代从华北平原到长江中下游盛产麋鹿;明清时代,鄂西、湘西北及川东还有大熊猫分布。古代一些有卓识远见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科学家,对保护自然资源提出过一些正确的主张,广大民众在生产实践中也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周朝时天子、贵州都有不同范围的禁猎区,规定"天子百里,诸候40里",不许入内砍伐捕猎。据《周礼》记载,当时对自然资源的管理不仅设置了机构,而且设置了专职管理人员,如"山虞"掌山林之政令;"迹人"管田猎之令;"囿人"管野生动物资源。周文王的苑囿"灵台",养着鹿、鹤、鹭、鱼等多种动物;秦汉时代规模浩大的"上林苑",饲养的兽类中就有大熊猫;此后如晋代的"灵禽苑",唐代的"华清宫",元代的"琼花岛",明代的"西宛",清代的"避暑山庄"等,在客观上对一些珍稀动植物物种都起到了保护作用。其它诸多名山、庙宇、皇家陵园及少数民族的"龙山"和"风水地"以及宗教文化胜地如峨眉山、天目山、黄陵、东陵、泰山、衡山、九华山等,至今仍是层林迭翠,
古木参天。可以说这些都是中国古代自然保护区的雏形,也是中华民族对保护生存环境的朴素思考。

由于长期的封建统治,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方式原始落后,对资源的盲目滥用造成的破坏是严重的。在唐代以前,川、黔、湘、鄂几省交界地区,有15个州、郡尚有犀角作为贡品,由于长期捕杀,加之自然环境变化,北宋以后遂趋于灭绝。明成祖朱棣在迁都北京后,以"十万众入山辟道路",从南方大量采运木材达数年之久。历次战争砍树、焚林、掘题、毁堰等,给自然资源带来的破坏更为严重。比及近代,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生物资源又肆无忌惮进行掠夺,许多珍贵物种也惨遭破坏。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才逐步发展。1956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秉志、钱崇澎等科学家提出《请政府在全国各省(区)划定天然林禁伐区,保护自然值被以供科学研究的需要》的92号提案。这个提案由国务院交林业部会同中国科学院办理。同年十月,林业部制定了《关于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划定草案》,提出了自然保护区的划定对象、划定办法和划定地区,在全国15个省(区)划定40余处禁伐区方案。并在全国科技规划中,把自然保护区建设及研究工作,列为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之一。此后不久,便先后在广东鼎湖山、海南尖峰岭、福建莘口、广西花坪、云南西双版纳的小勐养、勐仑、勐腊、大勐笼、吉林长白山、黑龙江丰林等地,陆续建立了20多处自然保护区,填补了我国自然科学发展中的空白。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及林业部组织了一批专家及调查队伍,对一些边远山区,如西双版纳、梵净山、神农架、呼中、高黎贡山、花坪等地的生物资源进行了纵使考察和森林调查,为了解和掌握我国的生物资源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62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积极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运动资源的指示》,提出在珍稀鸟兽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建立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破坏严重地区建立禁猎区;对大熊猫等19种珍稀野生运动严禁猎捕,加以保护。1963年,全国人大代表竺可桢等科学家又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建议,对于在我国开展自然保护工作的重要性,世界各国自然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以及我国自然保护工作开展情况作了系统发言。

"文化革命"十年浩动,使我国方兴未艾的自然保护区事业受到严重摧残,野生动植物资源也遭到很大破坏,一些已经建立的自然保护区被迫下放或撤销。在1973年农林部召开的全国重点省、市、区珍贵动物资源调查座谈会上统计,全国自然保护区仅存十几处。1975年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在珍贵动物主要栖息繁殖地区,要划为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区的建设工作才逐步恢复开展起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发展迅速。这一时期,各省相继建立了一大批自然保护区。1979年全国已恢复和建立自然保护区48处,面积150万公顷。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使自然保护区布局合理,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成立了由林业部牵头,有关部、委参加的自然保护区专业组,开展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建设工作。同年10月,林业部、中国科学院等八个部、委、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区划和科学考察的通知》。1980年9月专业组在成都召开了全国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会议,研究和部署了全国开展自然保护区区划工作的原则和步骤,这时全国已有20个省(区)建立自然保护区72处,总面积约200万公顷。会议确定以省(市、区)为单位开展自然保护区区划和考察工作,并提出在全国划定自然保护区的四条原则:

1、 具有代表各种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自然生态系统地区;
2、 国家一类保护珍稀动物、珍稀树种或有特殊保护价值的其它野生动植物的重要生存繁殖地区;
3、 自然生态系统或物种已遭到破坏,具有重要价值而必须恢复或更替的地区;
4、 有特殊保护意义的地质剖面、冰川遗迹、岩溶、温泉、化石产地等自然历史遗迹和重要水源地区。

在各省(区)的支持下,三年期间共组织专业技术人员2500人,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论证,编写出区划方案。1983年8月,林业部在乌鲁木齐召开了首次全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工作会议,研究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原则通过了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区划方案,并提出在国内有典型意义、科研上有特殊价值、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56处自然保护区,报请国务院批准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时,全国已建立自然保护133处,总面积806万公顷。

目前,保护区管理机构的设置已逐步健全,全国各级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人员由1983年4000人增加到13000人,建设资金已逐年增长率加,政策法规也逐步建立健全起来。到1993年,全国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已达501处,面积5059万公顷。经国务院批准,将花坪、武夷山、长白山、西双版纳等77处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无论就其建设规模或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种而言,在全国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发展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有关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法规,进一步加强法制管理。1984年六届人大常委会七次年六届人大常委会七次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明确规定:"国务院林业主管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森林生态地区,珍贵动物和植物生长繁殖的林区、天然热带雨林等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林区,划定自然保护区,加强保护管理。"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林业部公布施行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做出具体明确的规定。1988年,七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通过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定:"国务院野生运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应当在国家和地方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管理?quot;国家颁布的这些法律、法规,使我国的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工作有了确实可靠的依据和保障。

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资源的一项重要设施,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林业部门都先后建立了管理机构,初步形成了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目前,保护管理工作大都建立了岗位责任制,逐步开展规范化管理。为了加快自然保护区的基本建设,提高工程建设设计水平,落实各项保护措施,把保护区建设成永久性的经营实体,充分发挥保护区功能和效益,林业部于1988年颁发了《自然保护区工程总体设计标准》。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大都在边远山区或林区,周围有群众居住,为妥善解决安排好他们的生产生活问题,武夷山、桃源洞、梵净山、南滚河等许多自然保护区,采取积极措施,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开拓新的生产门路,开展既可保护生态环境和物种资源,又能增加经济收入的经营活动,调动群众做好自然保护区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山区、农村科学技术的发展。

自然保护区管理是一项涉及学科门类多、技术性强的工作,保护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能。1980年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逐步增多,管理任务也随之加大,林业部与中国科学院、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教学部门,在学校或自然保护区联合举办了各种形式的自然保护区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班,很多省(市、区)也分别举办培训班,使管理人员受到不同层次的业务、技术培训。为了学习和掌握国外的先进管理技术,林业部与有关国家、地区和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共同举办研讨会,安排部分保护区管理人员到香港或国外培训,逐步提高保护区管理人员的素质。许多保护区,如长白山、武夷山、天目山、
专院校和中小学生,前往参观访问和教学实习,增加了他们的自然保护知识,并受到了直观的现实教育;各地通过电视、广播、电影等多种形式,向广大群众广泛进行宣传,不断提高人闪的自然保护意识,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为增强保护区的活力,在保护好环境和物种资源的原则下,一些保护区在实验区内,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种值、养殖以及加工利用等多种经营,并取得了很多好的经验或效益。同时,开发利用一些有观赏价值的景观资源,开展以自然景观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活动,是我国保护区建设中的一种特殊方式,各种生态旅游设施具有乡土风情,朴实而富有野趣,与国内其他的风景区旅游相比,可谓别具一格,成为参观游览者获得自然科学知识的理想课堂。

许多自然保护区,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在探索大自然的演变规律和合理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方面,开展了多方面的考察和研究。西双版纳、武夷山、梵净山、茂兰、井冈山、梅花山、太白山、八大公山等几十处自然保护区,通过组织多学科的综合考察,鄱阳湖、庞泉沟、松山、扎龙、官山等200多处自然保护区,则通过组织单项或多项专业考察,基本上摸清了保护区的本底资源,不但为开展保护管理工作提供了依据,还为进一步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是我国建立最早的保护区之一,经过 30多年努力,基本查清了区内的动植物资源和濒危动植物种类,建立了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站,发表了数十篇学术论文,出版了几本学术专著。武夷山、鼎湖山等自然保护区,也设立了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对区内的资源与环境进行监测和研究。为抢救、保护我国珍稀、特有、濒危野生动植物,如大熊猫、华南虎、褐马鸡、鹤、扬子鳄以及银杉、珙桐、金花茶、白豆杉等,有关的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专题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许多考察、研究项目,如扬子锷繁殖研究、大熊猫野外生态研究以及茂兰、牯牛降、松山自然保护区考察等,都分别达到国际水平或国内同行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家或省(部)级科学研究成果奖或科技进步奖。

近些年来,我国在开展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中,与许多国际组织和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加强。我国先后参加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华盛顿公约)、《关于保护世界文化与匀自然遗产公约》和《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公约)。我部与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合作,在卧龙建立了大熊猫研究中心,对大熊猫栖息地的野外生态及繁殖进行了研究,取得丰硕的成果;对热带雨林、华南虎、雪豹的野外凋查和湿地保护及黑嘴鸥繁殖调查,进行了广泛的合作;与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合作引进麋鹿,使之重返故乡;与世界鹤类基金会(ICF)合作,对丹顶鹤、白鹤、黑颈鹤等进行研究。我国的长白山、卧龙、梵净山、神农架、武夷山、鼎湖山、锡林郭勒、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先后加入了国际《人与生物圈》计划(MAB)保护区网;扎龙、向海、东洞庭湖、鄱阳湖、鸟岛、东寨港 6处自然保护区,被列入《关于特别是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中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另外,还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有关部门在自然保护区领域,进行了合作与交流。我国在自然保护区建设方面的成绩,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赞当。

如今,建立在不同自然地带的典型生态系统地区,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主要栖息繁殖地区的我国各类自然保护区,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都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各个地带的自然植被类型、水源涵养林以及珍贵树种得以保存、繁衍;一些濒于灭绝的物种逐渐得到恢复,种群数量有了较大的发展。

按照国家的要求,到本世纪末,全固将建立自然保护区1000处,总面积将占国士面积的10%左右,形成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的自然保护区网,自然保护区建设也将走向管理科学化、建设标准化、科学研究系统化的健康发展道路,从而为人类保存一批巨大的自然财富。

Ⅲ 陈鹏的科研成果

教材专著等(按出版年代顺序)
1、《世界各地珍奇动物》(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4(一版);1982,4(二版)
2、《动物地理学》(主),东北师范大学,1981,12
3、《生物界的奇迹》(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1
4、《地理基础知识》(参),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3
5、《长白山》(主),科学出版社,1982,7
6、《生物与地理环境》(主),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8
7、《动物地理学》(主),高教出版社,1986,11
8、《草地调查法,12章》(参译),科学出版社,1986,12
9、《简明生物手册》(编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6
10、《地理野外实习指导》(参),东北师大出版社,1988,6
11、《生物地理学》(主),东北师大出版社,1989,10
12、《土壤动物区系生态地理专辑(1)》(主),东北师大出版社,1990,5
13、《吉林省志卷四--自然地理志》(参),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4
14、《长春自然地理》(参),东北师大出版社,1992,7
15、《土壤动物区系生态地理研究》(主),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3
16、《尼尔基水利枢纽生态环境研究》(主),地质出版社,1993,10
17、《中学生网络》(参),东北师大出版社,1994,618
18、《长春市志—自然地理志》(参),吉林文史出版社,1955,5
19、《动物生态地理研究》(主),成都地图出版社,1996,2
20、《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参),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9 (1963--2002年)
基础理论
1、试论现代生态动物地理学的内容和研究方法,《生物地理和土壤地理研究》,科学出版社,1990年
2、试论陆地动物群的基本区域分异规律,《东北师大学报》,1986年3期
3、试论鸟类地理区划的原则和方法,《动物学杂志》,1964年6卷2期
4、吉林省鸟类地理区划,《东北师大学报》,1978年1期
5、吉林省动物地理区划, 《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3期
陆地动物生态地理
6、长白山鸟类及其垂直分布,《动物学报》,1963年15卷4期
7、吉林省土们岭--左家附近鸟类调查报告,《吉林师大学报》,1965年1期
8、土们岭附近晚秋鸟类组成与地理分布,《野生动物》,1983年6期
9、图们江流域陆栖鸟类调查报告,《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4期
10、都陵河流域景观类型分化与繁殖鸟类群结构的研究,《地理科学》,1991年11卷2期
11、长春市绿地的鸟类群结构和景观生态建设,《中国鸟类研究》,科学出版社,1991年
12、吉林省鸟类地理分布,《吉林师大学报》,1964年1期
13、吉林省的候鸟及其保护,《东北师大学报》,1983年1期
14、人类开发活动对鸟类的影响--长白山二道白河附近鸟类组成和数量的变化,《东北师大学报》,1981年2期
15、榛鸡的生态,《动物学杂志》,1964年6卷1期
16、灰喜鹊生态的初步研究,《动物学杂志》,1966年1期
17、栗斑腹鹀的分布及其繁殖习性,《动物学报》,1966年18卷2期
18、吉林省中部平原啮齿动物及其地理分布规律,《动物学杂志》,1982年3期
19、吉林省小型哺乳动物的生态分布(英文),1985,CONTEMPORARY MAMMALOGY IN CHINA AND JAPAN,Mammalogical Society of Japan
20、吉林省陆栖脊椎动物的生态地理分布,《动物学报》,1981年27卷3期
21、黑龙江省西部脊椎动物群落组成及其分布,《动物学杂志》,1980年2期
22、中国药用动物的地理分布,《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2期
土壤动物生态地理
23、长白山北坡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动物初步调查,《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0年1期
24、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蚯蚓的生态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1年2期
25、长白山北坡针叶林带土壤动物调查,《野生动物》,1981年3期
26、长白山北坡冰缘环境与土壤动物,《地理科学》,1983年3卷2期
27、长白山北坡高山苔原带土壤动物的生态分布,《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3年3期
28、长白山红松阔叶林下土壤动物群及其在时间上的变化,《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4年4期
29、长白山红松阔叶林土壤水分、温度对土壤动物活动规律影响的初步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研究》,1984年4期
30、长白山土壤动物在物质循环中作用的初步探讨,《生态学报》,1984年4卷2期
31、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下土壤动物群集的研究(日文),《EDAPHOLOGIA》,1986年,35,JAPAN
32、长白山土壤动物六年的研究综述(英文),1986,The Temperate Forest Ecosystem, ITE Symposium No.20,INSTITUTE OF TERRESTRIAL ECOLOGY
33、长春净月谭地区土壤螨类的调查研究,《动物学报》,1988年34卷3期
34、长春净月谭地区土壤跳虫的生态分布,《昆虫学报》,1990年33卷2期
35、图们江流域土壤动物初步调查,《动物学杂志》,1986年21卷5期
36、吉林省东部山地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动物,《东北师大学报》,1984年2期
37、吉林省森林土壤动物调查研究(英文),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Soil ,HAERBIN CHINA
38、吉林省东部山地土壤动物系列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2期
39、吉林省土壤动物的组成与分布,《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增刊1期
40、吉林省土壤甲虫的地理分布,《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增刊1期
41、吉林省土壤动物组成与生态分布的初步研究,《地理学报》,1991年46卷3期
42、黑龙江尚志市老爷岭土壤甲虫的分类,《土壤动物区系生态地理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
43、小兴安岭森林沼泽土壤动物群结构特征,《土壤动物区系生态地理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
44、小兴安岭森林落叶分解与土壤动物的作用,《地理研究》,2002年21卷6期
45、小兴安岭人工云冷杉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群落动态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星球地图出版社,2002年
46、凉水自然保护区的土壤动物,《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47、土壤动物的生态分布,《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48、凉水土壤动物对林木落叶的分解消耗作用,《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49、原始红松阔叶混交林土壤动物的动态变化,《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50、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生态特征,《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51、帽儿山森林土壤甲虫的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1年
52、帽儿山凋落物层的土壤动物及生态特征,《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53、帽儿山森林落叶分解消耗过程与土壤动物季节动态的关系,《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54、帽儿山土壤动物对林木落叶的分解消耗作用,《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55、帽儿山土壤动物对枯木分解消耗作用,《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56、帽儿山森林落叶分解消耗与土壤动物关系的研究,《应用生态学报》,1999年10卷4期
57、帽儿山地区土壤动物群结构特征,《土壤动物区系生态地理研究》,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年
58、实验林场大型土壤动物及生态特征,《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
59、嫩江中上游地区土壤动物的组成与生态分布,《尼尔基水利枢纽生态环境研究》,地质出版社,1993年
60、东北羊草草原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3期
61、土壤动物在灌区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中的作用及应用研究,《水电站设计》,1998年14卷4期
62、吉林省蚂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1期
63、吉林省东部山区蚂蚁资源研究,《山地研究》,1995年13卷3期
64、吉林省蚂蚁资源及其实用价值的研究,《自然资源学报》,1997年12卷3期
65、吉林省左家蚂蚁及生态分布,《昆虫知识》,1996年33卷4期
66、我国蚂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展望,《资源开发与市场》,1995年11卷1期
67、日本弓背蚁群体结构研究,《资源开发与市场》,1997年13卷6期
68、辽宁省金龟子类昆虫区系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增刊1期
69、辽宁营口地区虎甲的生态分布,《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增刊1期
70、东北地区土壤动物的调查研究,《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增刊1期
71、中国东北隐翅虫的区系分布,《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增刊1期
72、中国东北土壤叩甲的地理分布,《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增刊1期
73、中国东北几类土壤甲虫的区系研究A、扁甲总科、阎甲科、葬甲科、锥须步甲亚科,《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增刊1期
74、中国东北几类土壤甲虫的区系研究B、象甲科、地甲科、蝼甲科、拟步甲科、长翅类,《东北师大学报》,1990年增刊1期
75、中国东北土壤动物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生物和土壤资源利用与保护》,科学出版社,1993年
76、白浆土中的土壤动物调查简报,《土壤通报》,1984年15卷1期
77、土壤动物的采集和调查方法,《生态学杂志》,1983年3期
78、土壤动物呼吸量的测定方法,《东北森林土壤动物研究》,2001年9月教学研究
79、动物地理学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几点做法,《教学研究》,1991年2期
80、动物地理课程考试命题的改革初探,《教学研究》,1984年,2期
81、动物地理实验教学改革初探,《教学研究》,1993年1期
82、动物地理学野外实习改革初探,《教学研究》,1991年1期 获得奖状、奖章、证章、证书
1、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教授)(02011003038号),吉林省科技干部局,1985,7
2、“国家级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证书”(360117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1988,10
3、“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证书” (850090号),吉林省人民政府,1991,6,25
4、“吉林英才奖章”(绶带)吉林省委,省政府,1993,10
5、“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证书”,Cambridge,ENGLAND,1994,7,19
6、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360352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92),1992,10
7、“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8727501),1988,7(吉林省东部山地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系列研究)
8、“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证书”(92-10801),1993,6(东北地区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系列研究)
9、吉林省教委优秀教学奖(二等)证书(93059),1993,5,6
10、东北师大优秀教学奖证书(93011),1993,1,15
11、东北师大优秀科研工作奖证书,1988,12,30
12、中国“九五”优秀科研成果奖证书(16518),1999,11(吉林省蚂蚁资源及其开发利用问题)
13、东北师大优秀科研成果奖证书(0247),1984,4,23
(吉林省陆栖脊椎动物生态地理分布;《地理基础知识》)
14、东北师大优秀科研成果奖证书(86616),1988,1,20 (《动物地理学》,高教出版社出版)
15、东北师大优秀科研成果奖证书(0087118),1988,12,1(《动物地理学》,东北师大出版)
16、东北师大优秀科研成果奖证书(0087128),1988,12,1(Review of the study on soil animals ring the past 6 years (1979-1985)on Chang Mountain)
17、东北师大优秀科研成果奖证书(86584),1988,1,20(长白山针阔混交林下の土壤动物群集の研究(日文))
18、从事地理科学工作三十年荣誉证书(20),吉林省地理学会,1985,12
19、中国当代高级科技人才系列词典,入典证书,1993,12,8
20、中国当代名人大典,入典证书,1994,5,1
21、科普工作积极分子奖状,吉林省科协,1979
22、东北师范大学文库纪念证书(《动物生态地理研究》,1996,10,10

Ⅳ 怎网上哪里可以找到林学方面的知识

林学
网络名片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形成、发展、管理以及资源再生和保护利用的理论与技术的科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学科,它是在其他自然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

目录

简介
研究对象针叶林
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阔叶林
研究意义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护田保土
改变大气候
发展目标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
树木生长发育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森林生物灾害预防与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
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的研究
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制
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专业内容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要求
知识和能力
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
高校情况
简介
研究对象 针叶林
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阔叶林
研究意义 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护田保土
改变大气候
发展目标 森林植被恢复、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研究
树木生长发育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森林生物灾害预防与可持续控制的基础研究
森林生产力形成与调控机制的研究
林木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学机制
森林与环境相互关系的研究
专业内容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要求
知识和能力
主干学科
主要课程
高校情况
展开 编辑本段简介

森林是人类重要的资源宝库,但它与其他矿藏资源不同,是可以更新和再生的自然资源。林学是有关林业生产(特别是营林生产)科学技术的知识系统及与其有关的科学基础知识系统的集合,基本上是一门应用学科。林学是一门研究如何认识森林、培育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森林和合理利用森林的应用学科,它是一个相当广阔的知识领域。林学概论则是这门学科的综合的、概括的论述。 广义的林学包括以木材采运工艺和加工工艺为中心的森林工业技术学科。 狭义的林学以培育和经营管理森林的科学技术为主体,包含诸如森林植物学、森林生态学、林木育种学、造林学,森林保护学、木材学、测树学、森林经理学等许多学科,有时也可称之为营林科学*,尤其是现在对于森林的重新认识,已经把合理的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渗透到森林经营中,重视的不是砍伐而是科学的经营手段。 林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森林,它包括自然界保存的未经人类活动显著影响的原始天然林,原始林经采伐或破坏后自然恢复起来的天然次生林,以及人工林。森林既是木材和其它林产品的生产基地,又是调节、改造自然环境从而使人类得以生存繁衍的天然屏障;与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一项非常宝贵的自然资源。 林业是一项古老的经营事业,但林业的内容随时代的变迁而异。古代的林业主要是开发利用原始林,以取得燃料、木材及其它林产品。中世纪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及森林资源渐次减少,局部地区出现缺林少材现象,人们开始关心森林的恢复和培育,保护森林和人工种植森林逐渐成为林业的经营内容。近代的林业认识到森林资源,特别是木材的永续利用的必要性,要使开发利用森林和培育保护森林保持相对的均衡,开始把林业经营放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之上。现代的林业则正在逐渐摆脱单纯生产和经营木材的传统观念,重视森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以多目的综合经营森林和高效率深度利用森林资源为其特征。 林学是一门与浩繁的生物界及多变的环境密切相关的学科,要掌握这门学科必须要深刻理解其基本原理,具备必要的基本知识,并善于灵活地运用这些基本原理和知识。结合具体地区的条件和特点,进行全面的周密的分析和综合,得出适当的结论,以解决林业生产上的问题。 森林除了能直接为人类提供木材、能源和多种林副产品外,还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对于保障农牧业的高产稳产,保护和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防治污染都具有重大作用。 林学
世界林业科学的发展,大体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德国的林业科学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此后,北欧、北美和苏联等国家的林业科学研究也有了很快发展,从而带动了林业科学在世界内的全面发展。中国林业及森林经营历史虽然可追溯到尧舜时代,但由于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统治,严重束缚了科技的发展,林业科技研究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世界林业先进国家。解放前,只有少数几所农学院和农业专科学校开设有林学课程。解放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林业科技事业才有了很大的发展。目前,己建立了一定规模的林业教育和科研体,培养了大批不同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在林业科学和技术方面,也取得了大量成果。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森林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人们对于森林资源的需求也日趋全面,不仅要求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经济效益,而且随着人类的生活和文化科学的发展,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亦日益增高。实现森林资源多种效益的永续利用,扩大无林少地区的森林覆被和城乡的绿化面积,建立游憩林场、森林公园等,以满足人类对森林的多方面需要是今后林业科学研究的总趋向。因此,林业科学所要解决的理论和生产实践问题很多,牵涉的面很广,从整体上来说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任务。只有不断深化相关关学科和专业的研究,进行多学科合作,才能有效。 林业科学中所设的各个学科(专业),有的侧重基础理论,有的则以应用技术为主,但相互间又有密切关系,各学科自身的不断发展都将促进邻近学科的进一步深化,围绕科学培育和经营森林资源。建设森林生态保障体系和林业的可待续发展的总任务,发挥各自的作用。林木遗传育种学是研究林木遗传与变异的基本原理,对森林实行遗传管理和对林木进行遗传改良,建立空间培育林木良种和繁育的技术体系;森林培育学是研究森林营造和抚育更新的理论和技术,生态学、土壤学和遗传学是森林培育的重要基础理论;森林保护学是关于森林病虫害及春有害生物防治理论与技术,肩负保护森林的重要任务;森林经理学是研究森林区划、调查、评论和讨论为主,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并扩大知识面。
编辑本段研究对象
林学
森林,是指一个拥有高密度树木的区域。俄国林学家G.F.莫罗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动物及其与环境的综合体。森林群落学、地植物学、植被学称森林为森林植物群落,生态学称之为森林生态系统。在林业建设上森林是保护、发展,并可再生的一种自然资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三大效益。这些植物群落覆盖着全球大面积并且对二氧化碳下降、动物群落、水文湍流调节和巩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构成地球生物圈当中的一个最重要方面。理论上,森林可以出现在任何经纬度,任何树木可以生长的地方,森林中通常拥有很多不同的树种,并具有不同的高度。而森林中拥有的植物、动物的种类往往比其他的植被系统多很多。森林通常根据存在于其中的生物群系来分类,按照主要树木种类的树叶寿命(它们是否常青的或落叶的) 来区分。按照生态学的分类方法,森林通常被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林学 雨林(热带和温带) 树林 丛林 针叶林 温带阔叶林 温带针叶林 热带和亚热带针叶林 热带和亚热带雨林 热带干旱森林 中国森林现状 中国现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南天然林区。按森林外貌划分,针叶林和阔叶林面积约各占一半,前者49.8%,后者占47.2%,其余3%为针阔叶混交林,如下:
针叶林
针叶林在中国分布广泛,但作为地带性的针叶林则只见于东北和西北两隅以及西南、藏东南的亚高山针叶林,其余的则常为次生性针叶林,如各种次生松林,更多的则是人工营造而成,如杉木林等。这些针叶林不仅植物组成丰富,而且还栖息着大量的动物种类,成为众多特有种类的栖息地和避难所。 A.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 它们分别作为高纬度水平地带性植被和较低纬度的亚高山带植被类型。在分布区和地理环境方面,差异很大,但都属于亚寒带类型,其外貌、组成、结构都十分相似。 B.暖温带针叶林 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辽东半岛,主要的建群种有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赤松(P. densiflora)、侧柏(Platyclas 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 bungeana)。 C.亚热带针叶林 类型很多,如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云南松(P. yunnanensis)、细叶云南松(P. yunnanensis var. tenuiformis)、卡西亚松(P. kesiya)、华山松(P. armandii)、高山松(P. 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柏木(Cupressus funebris)、冲天柏(干香柏)(C. 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铁坚杉(K. davidiana)、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等。 D.热带针叶林 树种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亚松(Pinus latteri)、海南五针松(P. fenzeri-ana)和喜马拉雅长叶松(P.roxburghii)。 林学
针叶与落叶阔叶混交林
A.红松阔叶混交林 红松阔叶混交林是中国温带地区的地带性类型,主要分布于东北长白山和小兴安岭一带山地,向东一直延伸至俄罗斯阿穆尔州沿海地区以及朝鲜北部,主要建群种是红松(P. koraiensis)和一些阔叶树,如:核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紫椴(Tilia amurensis)、色木(Acer mono)、春榆(Ulmus davidiana var. japonica)等。 B.铁杉、阔叶树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中国亚热带山地。是常绿阔叶林向亚高山针叶林过渡的一种垂直带森林类型,主要有长苞铁杉(Tsuga longibracteata)和铁杉(T. chinensis)与壳斗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亚热带西部山地海拔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间形成特殊的针阔混交林带,喜马拉雅铁杉(T. mosa)与阔叶树混交林常常占据主要的地位。
阔叶林
秋天的阔叶林 A.落叶阔叶林 广泛分布在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广阔范围。主要的森林类型有华北、西北地区的落叶阔叶混交林、栎林、赤杨(Alnus japonica)林、钻天柳(Chosenia arbutifolia)林、尖果沙枣(Elaeagnus oxycarpa)林;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形成的栗树林、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林、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林;北方针叶林和亚高山针叶林的次生林类型的山杨林和桦木林以及发育在亚热带山地的山毛榉林和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Platycarya strobilacea)、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榔榆(Ulmus parvifolius)林和黄连木(Pistacia chinensis)林等。 B.常绿阔叶林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湿润亚热带森林地区的地带性类型,所含物种丰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约占中国种类的1/2以上。常绿阔叶林的优势种不明显,经常由多种共建种组成。有青冈林、拷类林、石栎林、润楠林、厚壳桂林、木荷林、阿丁枫林、木莲林。 C.硬叶常绿阔叶林 在川西、滇北和藏东南一带曾为古地中海的地区,有类似地中海硬叶常绿阔叶林残遗的群落存在,主要见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阳坡,一般山地常见的类型以滇高山栎(Quercus aquifolioides)林、黄背栎(Q. pannosa)、长穗高山栎(Q. longispica)林、帽斗栎(Q. guayvaefolia)林、川西栎(Q. gilliana)林、藏高山栎(Q. 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区常见有铁橡栎(Q. cocciferoides)林、锥连栎(Q. franchetii)林、光叶高山栎(Q. rehderian)林和灰背栎(Q. senescens)林的分布。 D.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 这类森林种类组成相当复杂。它又可分成几种不同的类型,如分布在北亚热带地区的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主要见于东部亚热带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绿、落叶混交林,以及分布于亚热带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等。 E.季雨林 中国季风热带的地带性代表植被类型,大多数分布在较干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区。它们多数属于长期衍生群落性质。如麻楝(Chukrasia tabularis)林、毛麻栎(C. tabularis var. velutina)林、中平树(Macaranga denticulata)林、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林、劲直刺桐(Erythrina stricta)林、木棉(Bombax malabarium)林、楹树(Albizzia chinensis)林、海南榄仁树(Terminalia hainanensis)林、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林、枫香、红木荷(Schima wallichii)林等最为常见。 F.雨林、季节性雨林 多见于中国热带地区海拔500~700m以上山地,海南岛一带山地以陆均松(Dacrydium pectinata)、柯类(Lithocarpus)等为主,云南南部则多为鸡毛松(Dacrycarpus imbricatus)、毛荔枝(Nephelium chryseum)等,石灰岩季节性雨林主要见于广西南部,组成种繁多。
编辑本段研究意义
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Ⅳ 李景文的研究成果

他揭开了红松成材之谜。50-60年代,林业界对红松是阴性树种、阳性树种或中性树种,曾有过热烈地争论,但都没有更多的试验根据。60年代初他在凉水林场蹲点期间,对红松人工林调查中,发现红松生长因相邻阔叶树遮光方向不同、其生长差异极大。凡周围有阔叶树而上方透光的红松,不仅生长最高,而且干形最好; 受阔叶树上方遮荫的红松生长最差。全光条件下生长的红松,虽比较健壮,然而干形尖削度大,且多数受球蚜危害。继之1965年,他在临江林业局与营林工人共同劳动时,了解到抚育红松时有句“挨着别挤着,护着别盖着” (意即侧方庇荫,上方透光)的顺口溜。再联系到原始林内的红松能成为“参天大树”的林隙效应,从而明确提出红松成材的最适生境,既不是林下庇荫条件,也不是林外全光条件,而是处于两者之间的林冠空隙,即从幼苗到大树应有一个上方透光的垂直空间。所以称红松为“林内更新和林隙中生长的树种”。同样观察到原始林内与红松混生的一些伴生树种,也具有这一特点。说明红松及其主要伴生树种,“高干良材和大径巨木”的形成,是由于“先高后径”不同步增长的结果。林隙中上方透光的垂直空间,犹如山峡里生长出来的树木,先是有一个拔高向上生长的成材期,达到成材高度后便扩大树冠和加大径级生长。相反,人工红松纯林一直在全光照射下,初期生长快并过早结实,没有更长的拔高生长期,所以难以成为栋梁之材。这一说明比争论红松是阴性或阳性更具有现实意义。
他阐明了红松混交林自我维持的机理。60年代他在对原始红松混交林调查中,就曾注意到原始林是由不同年龄斑块树群所构成的镶嵌体。但始终没有机会对红松混交林进行采伐来加以验证。1984年在凉水进行科研期间,有一块5公顷多的红松混交林要进行采伐,决定以红松混交林结构和动态作为两名硕士研究生的论文题目。采伐前对胸径超过3厘米的红松及其他伴生种2 000余株树木,均挂牌编号,详细绘制了林木位置图和记载树高、胸径与和冠幅。之后全部查数伐根的年轮数,测定了相应根径生长量。胸径小于3厘米的幼树有1 000余株,全用扩大镜或解剖镜查数其准确年龄。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弄清了原始红松混交林斑块树群实际分布格局和斑块流动的规律性。森林内每一斑块树群的形成实际就是自然力(风倒、病虫害、火灾等)或本身力量(自然腐朽死亡)的局部干扰形成的林内空隙,然后在空隙内生长起来的近同龄斑块树群。由于干扰时间不同,斑块树群处于不同发育阶段,斑块间和斑块内的树群始终是处于大小循环变化的过程。经计算,斑块树群间循环的周期,因立地条件不同,大致变化在200~300年。这一研究结果说明了原始红松混交林整体的相对稳定性是由诸多局部不稳定的斑块树群来维持的。证明各树种在林隙内前更和后更的幼苗所形成的树群(近同龄斑块),是红松混交林发展的基本单位和持续不衰的基础。从而揭开了原始红松混交林生态系统自我维持的机理和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过程,为红松混交林的恢复和可持续经营提供了生态理论的依据。
探求森林可持续经营之路创造性提出近自然经营理论
李景文在长期从事原始林的调查研究中,深刻认识到原始林是在自然法则下生成的产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完全达到了和谐,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他常常把原始林比作是天然实验室和大课堂,也是一部活的“天然的书”,发展林业科学就必须向自然学习,通过观察和实践,破译这部“天然的书”,才能学到更多更好天然成林的方法,使森林走向健康和繁荣的道路。东北东部山地的原始红松混交林,百年前还是万木参天,数百里不见天日的林海。但百年后的今天,原始林已遭到极大破坏。如何恢复这些破坏后的林子,一直是他关心和研究的课题。他认为要恢复破坏后的森林,必须追根求源,向原始林学习,决不能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他所著的《红松混交林生态与经营》一书中就是根据他多年研究原始红松混交林和人工纯林所积累的丰富资料为基础,依据生态系统学的理论,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了在现有破坏后的广大山地森林中,实施生态林业的新途径。书中明确提出的原始红松混交林是一种具有“物种丰富、结构复杂、生物量高和自我维持能力强”的森林,它是世界上北温带针阔混交林中少有的最多样、最多效的森林,是本区发展森林的最好选择。他根据原始林人为破坏程度的不同,将现有森林分为四大类: 原始天然林、过伐天然林、次生天然林和人工林。提出总的经营方向应是: 以原始林的结构和动态为模式,过伐林着重进行林相整理,次生林加以优化培育,人工林逐步走向天然化。同时重视原始林的保护和天然母树林的建设等途径,达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发挥森林整体功能和多效益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他创造性地提出了近自然经营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建立红松混交林可持续经营的体系,以期昔日健康生长的含有红松的针阔混交林,更多地回归自然。

Ⅵ (二)河口海岸缓冲带地区三种混交栽培的生态建设模式

通过上述分析研究,提出了三种河口海岸缓冲带地区混交栽培的优化模式:生态景观型混交模式、生态型针阔叶林混交模式、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

1.生态景观型混交模式——河口海岸生态景观的构筑

特点是建筑小品和植被有机结合,通过引入水土保持效果较好的常绿或落叶阔叶树种,改善以往的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效益差的针叶纯林分层次结构,提高防护林的综合效益。下面以辛安河入海口为例,说明生态景观型混交模式的设计与建设。

辛安河位于烟台市高新园区东侧。是城市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防洪生态廊道,更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一山两河”山水格局中的重要一环。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一心两翼”城市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辛安河流域已划入城市东翼的高新园区,这条原来仅作为莱山、牟平两区的界河也转变成为园区内部的一条重要景观河流。在高新园区“一心四带”的空间格局中,辛安河作为四带之一的“滨河科技文化观光带”,也成为带动园区整体发展和建设高品质园区的重要载体。

由于辛安河的重要作用,结合国内外高新科技园区、城市滨水区、“生态RBD”等各种专题研究,明确了此次辛安河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与设计策略,总结出应把握地域性、多样性、可达性和生活品质这几个成功要素,把辛安河规划成为充满活力和凝聚城市纽带的生态带。

(1)设计策略

辛安河应体现宜居、宜商、宜游的多元互动的发展模式,以科技回归人性,文化融入自然为主题。为此,本次规划设计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开放空间的渗透。通过滨海与滨河水系廊道的相互渗透,将水景空间延伸以赢得高品质环境,带动周边土地价值升值。

与旅游、休闲相结合。从烟台大旅游为出发点,充分利用辛安河山、河、海相连的特点,根据不同河段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滨河休闲、滨海度假、科技文化等特色旅游产品。

多层级中心。充分结合高新园区总体规划,强化滨水空间服务城市功能,沿岸建设一系列特色鲜明的科技与文化主题公园,创造亲水宜人和极具人气的城市公共活动走廊。

多样化居住。本着以人为本和经营城市的理念,沿辛安河发展旅游房产、景观房产等多样居住板块。打造理想生态宜居城市。

在自然中生长。优先生态、尊重自然,最大限度地保护原生态的自然山、海、河环境,充分挖掘和利用景观资源,使城市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

(2)景观设计

辛安河的景观设计与高新园区总体规划及两岸城市设计密不可分,为强化景观与城市的纽带作用,我们分别由北向南引入四个主题概念来突出各河段的景观特征与特色:

第一,北部河口,以“城市引领生机活力”为主题,突显具有现代感、标志性和充满活力的河海景观群。

河口右海岸,结合滨海生态林带,建设水岸休闲娱乐设施,充分体现出具有魅力的现代滨海新景观。

河口左海岸,结合辛安河支流的重塑,设置海上观光塔,成为科技商务金融区的轴线端点。左右海岸这些各具特色的标志性设施,将共同谱写辛安河河口的绚烂美景。

河口西岸,结合原有污水处理厂及中水的排放,在宽阔的河滩地建立生态水循环的湿地景观带,并通过设立青少年生态科普基地,寓教于乐,寓教于游。

河口东岸,结合原有黑松林并将其延展到滨河绿地,运用自然的设计手法和材料,在保护和保持原有生态风貌的基础上加以适当整理,为游人设置游览栈道和林中休息设施,形成森林氧吧与城市绿洲。

第二,中北部河段,以“城市创造美好生活”为主题,为滨河两岸大量居住社区提供休闲、健身、文娱等生活景观群。

在滨河两岸建设林木茂盛、花镜穿梭等多样明快的绿化环境,并完善游路、休憩设施及各种艺术小品的同时,为丰富市民的活动,还设置音乐广场、滨水庆典广场、市民健身广场和各种文化园地等节点空间,营造一处富有生气的滨水活动空间。

第三,中南部河段,以“城市带动科技创新”为主题,突出高科技园区的发展动力,形成科技创意景观群性。

结合与本区段相邻的两个科技研发组团,在滨河西岸布置动漫文化创意园、航天科技广场、IT广场等体现现代科技生活的景观主题园,表现科技发展与市民生活的息息相关。各主题园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和技术先进等手段对园区未来发展的产业进行充分的演绎。东岸配套展示科技文化的艺术长廊、展览馆及商业等设施等。

第四,南部河段。以“城市延展绿色生态”为主题,强调生态城市在未来城市发展的趋势,也起到高新园区后花园的重要作用。

结合本区段与山地相依及河滩浅缓等特点,发展科技观光农业园、生态花卉植物园、水塘湿地游憩园等体验田园风情的景观,尤其让市民在节假日尽情体味那花果飘香、阡陌田园、荷塘蛙鸣这些曾经熟悉而亲切的记忆,感受返朴归真的亲切。

(3)生态专项设计

以维护和修复辛安河流域的湿地特征和生物多样性为目标,有效平衡“生态”、“防洪”与“景观建设”之间的利益关系。

海口、河流、湿地向陆地梯度演变的水陆生态格局,为最终实现生境、生物、景观及活动多样性的统一提供了环境基础。

河道整治工程以满足防洪、多层次景观及生态完整作为设计原则,有效的协调好泄洪、景观亲水以及与水上游览之间的矛盾。

结合辛安河综合治理规划,此次设计范围内设置四座橡皮坝。新建橡皮坝与原有橡皮坝一起实施分段蓄水。局部形成不同标高和宽度的常水位水面,满足河道枯水期的景观需求。

我们相信辛安河的规划建设与发展,将为高新园区和烟台市带来勃勃生机和更美好的明天!

2.生态型针阔林混交模式——沿海防护林改善途径

(1)沿海防护林建设现状与问题

沿海防护林,是沿海以防护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沿海防护林在防灾抗灾、护岸固沙、维护生态、美化景观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建设绿色之岛的第一道防线。

我国大陆海岸线长18340km,北起辽宁的鸭绿江口,南至广西的北仑河口,范围涉及沿海11个省(市、区)的195个县(市、区)。沿海地区集中70%以上的大城市、50%以上的人口和近60%的GDP,是带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但由于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每年均造成数百亿元的经济损失。20世纪末的10年间,因风暴潮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134亿元人民币。为了沿海地区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1989年,林业部启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该工程东北起自辽宁丹东,西南抵南海的北部湾,包括长山、庙岛、舟山等群岛和海南、台湾及其周边诸岛。

经过近20年的工程建设,沿海地区累计造林381.8万hm2,森林覆盖率由不足25%提高到了现在的34.2%,海岸基干林带总长达1.7万km,初步实现了合龙;营造农田防护林2.2万hm2,新增农田林网控制面积近50万hm2,控制率达80%;沿海地区村镇绿化进一步加快,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初步构建起了以村镇绿化为“点”,以海岸基干林带建设为“线”,以荒山荒滩绿化、农田林网建设为“面”,点线面相结合,立体配置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基本框架。

森林生态功能逐步恢复,防灾减灾成效初步显现。据调查,沿海防护林带可减弱风速28%~40%,林带内空气相对湿度比空旷地提高10%左右,林内蒸发量比空旷地减少20%,减少枯叶率30%~60%,减少烂秧率37.3%,水稻每亩可减少损失7.5~30kg,风折率可减少37.3%,提高粮食产量5%~15%。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从1988~2000年一期工程营造林249万hm2,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1.8万hm2。截至1998年,已经累计完成营造林217.8万hm2,建设海岸基干防护林带1.5万hm2,使沿海地区有林地面积从1988年544.3万hm2增加到730.6万hm2,森林覆盖率由实施前的24.9%上升到29.1%,沿海部分地区的生态初步改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烟台市沿海防护林建设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是树种偏少,林龄老化,结构不合理。砂岩海岸基干林带组成树种以黑松、刺槐为主,面积比例达90%以上,树种单一,生态系统稳定性差,潜伏着有害生物大面积发生的危险。这些树种为20世纪50年代栽植,刺槐已进入衰老期,林木开始枯死,防护功能逐年下降,更新改建工作迫在眉睫;泥质海岸多为21世纪初发展的黑杨,树种单一,结构不尽合理,防护效能不高。

二是基干林带缺口断带较重,部分地段宽度偏窄。烟台市大陆海岸曲线长702km,适宜营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的长度381.4km。其中达到国家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建设标准的长度298.5km,占适宜营建沿海防护林基干林带长度的78.3%;缺口断带长度63.2km,占16.6%;需加宽造林长度19.7km,占5.1%。沿海基干林带缺口及偏窄长度82.9km,占适宜绿化长度的21.7%,严重地影响了防护功能的发挥。

三是人为破坏现象仍然存在。个别区段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违反《沿海国家特殊保护林带管理规定》,在基干林带内采沙挖矿、围滩养殖、修建公路、违法建筑等行为时有发生,造成基干林带损坏、林地流失,破坏了基干林带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四是沿海防护林建设投入严重不足。沿海防护林建设属于生态公益事业,各级政府是建设和投入的主体。最近几年国家每年向烟台沿海防护林投入200万~300万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大致相当,农村主要以投工投劳为主。这些投入显然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工程建设需求,影响了沿海防护林建设及成果的巩固。

(2)生态型针阔林混交模式改善造林质量

由于树种之间的相互作用,更能有效的发挥种间的互补效应和协调促进的有益影响,促进林分生长和提高森林质量,收到良好的造林效果。但必须注意混交比例的调配,并在林分生育过程中根据种间关系的发展变化,采取各种有效措施适时进行调节,保证混交林分的顺利生长。

由于林分环境影响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单一的黑松纯林必将导致生物群落的减少,使得森林生态系统脆弱。从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角度看,改单一树种为多元树种,改单纯林为混交林,为海防林生物群落多样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建设改造第二代海防林工程的一项重大的课题,也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此,以维护生态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改单树种纯林为多元树种混交林,为生物群落多样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并采取各种营林技术和方法,使生态系统得到进一步稳定,各种有害生物能够长期得到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典型针叶树有:獐子松、红松、油松、黑松、雪松、白皮松、大阪松、五针松、马尾松、华山松、落叶松、云杉、冷杉等。典型阔叶树有:法桐、鹅掌楸、丝棉木、菜豆树、七叶树、青桐、黄连木、合欢、椴树、栾树、皂角、桷树、枫杨、柳、杨、桃、李、梨、槐、榆、朴、栎等。其中杨、柳、刺槐、泡桐、臭椿是常常栽种的植被。

(3)生态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模式种植与改造的方法

生态常绿落叶针阔混交模式种植与改造的方法和原则:树种调整的必要性和树种选择。目前,海防林多为黑松纯林,且为同期林龄,地下水分、养分、地上空间利用形成同步竞争,生态功能弱化。为改变这种状况,改单一树种为多元树种,改单纯林为混交林势在必行。近几年经过实地调查、实验、筛选,我们认为,适宜沿海防护林的树种有:乔木、黑松、刺槐、麻栎、火炬、臭椿、白榆,灌木:单叶蔓荆、牛奶子、簸箕柳、棉槐、酸枣等。这些树种较耐盐碱、耐干旱、耐瘠薄,可以说是胶东营造沿海防护林的先锋树种。

林分改造方式。逐步对黑松纯林实施改造,改黑松纯林为多元树种混交林;变单层林冠结构为主林层、辅佐层和灌草层的立体结构。具体方法:第一,有计划地实施株间间伐,采取留稀去密、留优去劣,适当照顾距离的方法。随即选配黑松、麻栎,黑松、火炬混交造林,麻栎、火炬树与黑松配置形成辅佐层。第二,有计划地实施行间、带间间伐,可根据地形,陵地选配黑松、麻栎混交。沟坡选配黑松、臭椿;黑松、火炬混交。第三,有计划地实施带状、块状皆伐(带状皆伐要结合开防火道进行,伐宽控制在树高10倍以内),带状、块状皆伐可实行松刺混交。第四,实施乔灌混交,无论是株间、行间、带间或块状混交都可选配适当灌木进行混交灌木可采用:单叶蔓荆、牛奶子、酸枣、簸箕柳、棉槐等。棉槐与簸箕柳是条编品原料,与黑松实行带间混交,冬季采收枝条后,既能获得林副产品,又能起到防火道的作用,棉槐有固氮作用,可收到树势旺、条增产、地收良的效果。改造后的混交林分既有利于生物群落多样性,又能提高防护效能。因不同冠层对不同层面的海风产生阻抗作用,林冠上横断面凹凸不平,当海风掠过林冠顶部时形成旋风上升气流,能有力阻抗海风侵蚀强度。

要注意造林密度。密度是影响林分生长和防护效能的主要因子,目前对密度的研究还没有一个最佳的密度值。就防护结构看,如果把海防林带密度分为三部分:前沿林带→中间林带→后方林带,其密度应相应为:稀→较密→密。从流体力学讲,当海风侵入时,这种结构能迅速减少风力静压,减少上升气流,逐级阻抗风力,削弱风的通透性。随着密度的适当增大,树高相对增高,形成一个从前沿林带到后方林带林冠逐渐增高的梯度,当海风掠过林冠顶部时,气流呈斜向上的流向,增大了防护区域。

3.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

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是基于生态经济学基础上的使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发展的一种生态建设模式。围绕着人类经济活动与自然生态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从综合性、层次性、地域性和战略性的角度考虑,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适合在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中推广应用。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作为多种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具有保持水体、蓄洪防涝、净化水质、降解环境污染物等多种功能,是世界上生产力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也是生物多样性的摇篮和重要遗传物质(基因库)的贮存地。

湿地生态系统沿河流廊道分布。主要的湿地类型为浅海滩涂湿地、河口湾湿地、河流湿地、河滩湿地、小型湖泊湿地、库塘湿地、水田湿地等。夹河湿地位于烟台市的中部,是烟台市最大的河流湿地和水库湿地的综合体,夹河湿地水源比较稳定,为物种的多样性提供了基础。

下面以夹河东珠岩生态湿地植被的恢复与建设为例,说明生态经济型混交模式在湿地恢复工程中的应用。

近年来,由于盲目的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加之人为活动比较频繁,导致湿地面积萎缩,湿地植被减少,湿地生态功能明显下降,对湿地保护带来严重威胁。为此,湿地恢复工程通过退耕还湿、芦苇等水生植物种植、草皮护坡、人工造林等措施,恢复湿地植被,提高湿地生态功能。

(1)退耕还湿

东珠岩湿地区面积为760亩。其中450.11亩已被开垦为农用地,16.25建有简易临时性建筑,需对其进行征收、补偿退还为湿地,共计466.36亩。

(2)引水涵洞

为控制勤河和朱岩河汇入夹河的水质,在勤河和朱岩河河口处靠近湿地区一侧分别建设引水涵洞,用于控制湿地区的引水和排水,将勤河和朱岩河河水引入东珠岩湿地区表面流湿地区进行生物净化。新建引水涵洞垂直穿过现有堤坝,为单孔胸墙式涵洞,包括进口段、闸室段、洞身段和出口段等四部分。进口段顺水流长度10.0m,采用八字翼墙与底板形成整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闸室顺水流向长度5.0m,闸门为潜孔式平板钢闸门,孔口尺寸为2.0m×2.0m,闸底板顶高程10.50m;洞身段为钢筋混凝土箱涵,横断面2.0m×2.0m,进口洞底高程10.50m,底坡i=0,洞身长14.0m;出口顺水流长度5.0m,采用八字翼墙连接,钢筋混凝土结构。出口消能采用浆砌石护底。

(3)土方调整

东珠岩湿地区需对工程区现有涝洼地、农用地进行开挖,在湿地区中心开挖滞洪库塘,兼具滞洪、拦蓄和景观综合功能,滞洪库塘占地面积约190亩,设计底部高程为10.00m,水面高程为12.00m。共需进行土方调整152075m3

河道走廊湿地区需要对部分台田及荒地进行开挖,以还原湿地本来面貌约30.0万m3,共需进行土方调整284080m3

为减少挖方运输量,挖方可就近用于湿地围堰、巡护道路等工程。

(4)水生植物种植

基于工程区内整治后的地形,根据不同水深栽植不同水生植物;同时对湿地外侧的耕地实施退耕还湿工程,种植芦竹、杞柳及耐湿林木;并对湿地区内的道路实施绿化工程,种植紫穗槐、白蜡、垂柳等植物,护坡栽植草坪,通过采取以上措施来保护东珠岩湿地区的生态环境。

挺水、浮叶植物。在滩地及浅水处(0~1.2m),可选择具较强净化能力的植物:湿生植物(水葱、水芹和千屈菜等)、挺水植物(香蒲、芦苇、茭白);水深较深处(1.0~1.5m),选择具有净化能力和观赏能力的浮叶植物(莲、野菱、睡莲和芡实)。通过构建、修复滩地植被,以提高湿地系统的水质净化能力及生态稳定性。

沉水植物。在湿地系统内的深水区,选种常见的喜温、且具较强净化能力的金鱼藻、苦草、黑藻、红线草及喜凉的菹草,不同植物分片进行种植。水生植物种植工程技术路线如图5-4所示。

图5-4 水生植物种植工程技术路线

(5)人工造林、草皮护坡

在东珠岩湿地区和河道走廊湿地区现存部分涝洼地,现被当地农民种植速生杨,经济和景观效益不大。基于以上现状,在涝洼林地开展生态林业,林地树种主要以湿生杨树、柳树、湿地松、池杉、水杉和落羽杉等,构建湿地区稳定生态系统。其中东珠岩湿地区造林面积230亩,河道走廊湿地区造林面积924亩。

在河道走廊湿地区自然土坡种植草皮,草种选用当地常见草类。常见种类包括耐旱、耐湿灌木和草本:蔷薇、结缕草麦冬、狗牙根、苜蓿等。共计进行草皮护坡1386亩。湿地恢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详见表5-20:

表5-20 湿地恢复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一览表

(6)植物种类

1)植物种类与区系基本情况。区内野生维管植物104科、395属、688种(含24变种、3变型、3亚种),科、属、种分别占山东野生维管植物科、属、种的70.7%、62.0%、43.0%;野生种子植物91科、377属、663种(含23变种、3变型、3亚种),科、属、种分别占山东省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种的74.0%、63.1%和44.2%。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种(栽培),国家Ⅱ级保护植物2种;山东特有植物4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植物3种;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植物3种;“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20种;中国特有植物5种。区内维管植物包括蕨类植物门、裸子植物门和被子植物门。详见表5-21。

表5-21 维管植物各门科、属、种统计表

该区从植物区系分区上属泛北极植物区的中国-日本森林植物亚区——华北地区中的辽东、山东丘陵亚地区。地处鲁东丘陵,具有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而且地形相对多样,区系具有植物种类丰富、优势现象明显、特有物种有分布、分布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古老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区内种子植物主要科含属、种数,详见表5-22。50种以上的科2个,即禾本科(83种)、菊科(77种);20~40种的科7个,即豆科(36种)、蔷薇科(36种)、莎草科(27种)、十字花科(26种)、唇形科(25种)、百合科(23种)、蓼科(23种);10~19种的科7个,如石竹科(16种)、伞形科(15种)、玄参科(14种)、毛茛科(12种)、大戟科(11种)等。10种以下的科75个,共218种。含10种以上的科16个,共238属、445种,属和种数分别占建设区植物区系属、种的63.1%、67.1%,而科数仅占17.6%,表明上述科构成了区系种子植物的主体。含20种以上的9个科均为世界广布科,其中禾本科和菊科是山东省最大的两个科,常成为各种草地植被(草本层)的建群种或优势种;蔷薇科是被子植物进化中由初级到中级的过渡类型,分布于世界各地,但以北半球温带和亚热带成分最多,常被视为北半球温带的典型科;豆科是在温带和热带都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世界分布科,是人工草场和牧、草地的重要组成科;百合科和莎草科分布区广泛,但温带地区和寒温带地区的种类较多;唇形科等科分布范围相当广泛,从泛热带至温带都有分布,但地中海—中亚地区是它们分布和多样化的中心。由上可以看出,从建设区植物区系优势科的总体来说,是一个温带性质的区系,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同时兼有北温带区系和亚热带区系的过渡成分。

表5-22种子植物主要科含属、种数统计表

建设区种子植物主要属含种数,详见表5-23。10种以上的属3个,分别是蒿属(16种)、蓼属(15种)、薹草属(13种);5~10种的属16个,如鹅绒藤属(8种)、委陵菜属(7种)、堇菜属(7种)、胡枝子属(6种)、大戟属(5种)、野豌豆属(5种)、早熟禾属(5种)、画眉草属(5种)等。19个5种以上的属占本区系总属数的5.0%,而种数共132种,占本区系总种数的19.9%。其中有世界性大属,如蓼属、蒿属、薹草属等;也有十分进化的属,如禾本科中的马唐属、早熟禾属、画眉草属等一些草本属。植物区系优势科、优势属的分析来看,上述优势科、优势属构成了本区系植物的主体,优势现象明显。

表5-23种子植物主要属含种数统计表

特有物种有分布。该区地处山东半岛东部,地理位置优越,气候条件良好,周围没有高山相阻,山东特有植物有分布。据调查,建设区有山东特有植物4种,分别是长冬草(Clematis haxapetala var.tchefouensis)、宽蕊地榆(Sanguisorba applanata)、泰山韭(Alli-um taishanense)、泰山前胡(Peucedanum wawrum)。同时,银杏(Ginkgo biloba)、水杉(Metasequoiaglyptostroboide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枳(枸橘Poncirus trifoliata)、虎掌(Pinellia pedatisecta)、刚竹(Phyllostachys sulphurea)等5种中国特有植物,在建设区均能正常生长。

2)重点保护植物。根据国家林业局、农业部1999年9月公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区内维管植物中,有2种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分别是中华结缕草(Zoysia sinica)、野大豆(Glycine soja)。列入《中国珍稀濒危植物红皮书》植物有3种,分别是黄耆(Astragalus membranaceus)、朝鲜槐(Maackiamurensis)、杜仲(Eucommia ulmoides),(栽培)。根据《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区内含“建议”中的“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20种,其中渐危种8种,稀有种12种。详见表5-24。

表5-24 区内山东稀有濒危保护植物统计表

Ⅶ 王旭的研究成果

近五年研究成果:
1、王旭,郭胜群,杨怀,周光益,廖宝文. 海桑-无瓣海桑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防浪效应研究. 林业科学,2012.06
2、王旭,周国逸,孙阁,张德强,闫俊华,赵辉.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辐射通量特征.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5):28-34.
3、王旭,尹光彩,周国逸,孙阁,唐旭利,王春林,闫俊华.鼎湖山针阔混交林光合有效辐射的时空格局.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7,29(2):18-23.
4、王旭,周国逸,孙阁,周传艳,王春林,张德强.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外向辐射通量研究.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7,33(3) :328-337.
5、王旭,马宗耀,杨怀,周光益,楼坚. 海南东寨港无瓣海桑-海桑人工红树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2008,29 (3) :376-381.
6、王旭,尹光彩,赵辉,余雪标.“地球科学导论”创新课程教学体系的实践与探索. 高等理科教育,2008,(4):51-53.
7、王旭,周国逸,张德强,王春林.南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土壤热通量研究.生态环境,2005,14(2):260-265.
8、王旭,尹光彩,周国逸,闫俊华,王春林.鼎湖山针阔混交林旱季能量平衡研究.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2005,13(3):205-210.
9、朱智强,王旭,苏永秀,杨怀,夏福军. 广西南部地区坡地桉树生长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生态环境学报,2009,18(1):263-267. (通讯作者)
10、尹光彩,周国逸,张德强,王旭,褚国伟.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水文学过程中的总有机碳(TOC)动态.应用生态学报,2005,16(9):1655-1660.(通讯作者)
11、尹光彩,周国逸,王旭.鼎湖山针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研究.生态环境,2005,14(4):1672-1675.(通讯作者)
12、黄志宏,王旭,周光益,吴志祥. 不同理论方程模拟华南桉树人工林蒸散量的比较. 生态环境,2008,17(3):1107-1111.(通讯作者)
13、Estimating forest ecosystem evapotranspiration at multiple temporal scales with a dimension analysis approach.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2008, 44(1):1-14.
14、Impacts of a large-scale reforestation program on carbon storage dynamics in Guangdong, China.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08, (255):847–854.

Ⅷ 汶川大地震剧本

订阅该问题

Ⅸ 孙儒泳的科研成果

60年代,孙教授研究了中国大家鼠属能量代谢和水代谢,阐明与栖息生境相适应的种间差异,并在电子计算机尚未普及情况下引入协方差分析,促进了中国脊椎动物生态学研究中数学的应用。
随着70年代末国内形势的变化,他的研究工作也得以深入发展,由描述鼠类的生理生态牲,深入到生理生态特征和能量代谢的机理研究。在能量收支研究中,他通过探讨每日平均代谢率与静止代谢率的关系,提出Weiner的能量收支预测模型需要修正。这引起来华专家重视,推荐到西德Oecologia发表。在体温调节的个体发育研究中,他发现晚成鼠的胎后体温发育分三阶段,呈S型发育曲线,并将体温调节胎后发育过程数学模型化,据此能预测胎后不同时期的体温调节能力。他又根据田鼠的体温发育特征,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优于Ricklef指数的恒温能力指数,可对不同物种动物的恒温能力进行定量比较这些工作引起国内外学者兴趣和关注,1989年美国《生理动物学》聘他为该刊编委。 近年来,孙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从亚细胞水平上研究动物对低温的适应产热和胎后产热发育,将中国兽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由个体水平推向细胞水平。证明了晚成鼠体温发育的S型曲线,正是与其细胞的产热发育相关,并证明生活在不同栖息地的野生小哺乳动物,对寒冷的生存对策之一,是通过提高专性产热及非颤抖性产热,同时又表现出能量代谢上的地理变异。
在实验技术上,他应用同位素标记水技术,测定野外自由生活田鼠的水代谢,比实验室内饲养条件下的测定更为真实。
他进行了多方面行为生态学研究。对布氏田鼠婚配制度和繁殖行为,由直接观察深入到实验研究;对高原鼠兔繁殖的季节性研究追溯到神经内分泌机制,证明了松果体的褪黑激素的重要作用;在与英国联合培养博士生的过程中,进行了野生小家鼠的行为发育、化学通讯、亲缘识别等行为生态学的前沿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为更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孙教授将生理生态学研究扩展到鱼类。1977年在北京市重点课题“机械化养鱼综合技术研究”中,进行了罗非鱼雄性化、最适生长温度和耗氧量研究,其结果于1982年在澳大利亚的国际太平洋生物地理学学术会议报告时反映热烈,索取论文者达20余单位。1986-1989年他带领博士生开展南方鲶能量收支的研究,其论文被评为国内鱼类能量学首次系统研究。1992年他又带领硕士生进行密度、规格、箱型对水库小网箱养鱼实验获得平均226kg/m3的高产。由于孙教授对渔业生产做出了贡献,1983年被聘为北京市人民政府渔业顾问组成员至今,1987年聘为北京市科委《网箱养鱼对密云水库水质影响》重点课题咨询组长。
在兽类种群生态研究中,孙教授也取得一系列成绩。他不畏艰难,长期野外观察、实验,在东北针阔混交林、内蒙草原、青藏高寒草甸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早在1959年他就参加了森林脑炎自然疫源地调查,对鼠类宿主进行生境分布、季节消长、垂直分布和繁殖生态等基础研究,为中国陆生脊椎动物生态研究起了示范和促进作用。
其中雄性繁殖强度研究具有独创性,对预测数量变动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孙教授克服困难连续四年参加鼠疫疫源和流行规律研究,当1988年全国鼠疫病防治基地成立时,他被聘为顾问。80年代他结合中国科学院海北生态系统定位站研究,进行鼠类标志流放、巢区、生命表、繁殖生态和次级生产力的系列研究。在参加农牧区鼠害综合防治的“七五”攻关中,开展鼠类种群生理年龄结构与繁殖生态关系、空间格局与数量的季节和年变动的研究。其中种群生理年龄结构研究在理论上具有独创性,尤其是把当年鼠参加繁殖行列旺盛度定量化,具有预测种群动态价值。他带领硕士生进行藏系绵羊最优种群结构和出栏方案研究,此成果已被应用到马鹿饲养种群,为生产带来了效益。

Ⅹ 江门鹤山桃源镇的历史

桃源镇-历史沿革
桃源镇位于鹤山市区西南5千米处。清属古劳都,1912-1953年为鹤山县一区,1954年改属二区,1957年称桃源乡,1958年称桃源人民公社,1959年并入龙口公社,1961年复置桃源公社,1983年称桃源区,1986年称现名。镇区(桃源圩)始建于清光绪元年(1875),因圩南一古庙四周广植桃树而得桃源之名。

[编辑本段]广东省江门市鹤山市桃源镇
基本概况
鹤山市位于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缘。总面积1108平方千米。总人口36万人(2003年)。鹤山市辖1个街道,10个镇:沙坪街道、龙口镇、雅瑶镇、古劳镇、桃源镇、鹤城镇、共和镇、址山镇、宅梧镇、云乡镇、双合镇。市人民政府驻沙坪街道,邮编:529711。代码:440784。区号:0750。拼音:Heshan Shi。 桃源镇位于珠三角腹地,距鹤山市城区3公里,325国道横贯全境,佛开高速公路、兴建中的江肇高速公路、广珠铁路越过境内。全镇总面积54平方公里,辖11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常住人口2.2万人,旅外华侨、港澳台同胞1.8万人,外来人口1万多人。2007年及2008年,桃源镇连续两年被评为江门市招商引资先进单位、江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先进单位。 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9.28亿元,比2007年(下同)增长15%;社会总产出41.1亿元,增长20.5%;其中第一产业产值1.61亿元,增长22%;第二产业产值31.47亿元,增长20.5%;第三产业产值8.02亿元,增长20%;地方财政收入4860.7万元,增长32.43%;农村经济总收入21.6亿元,增长11.2%;农村人均纯收入6992元,增长4.5%。
经济概况
2004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5.28亿元,比2003年增长10%;社会总产出25.72亿元,增长18.5%,其中,工业总产值20.05亿元,增长20.4%,农业总产值1.02亿元,增长5.2%;新上、增资扩建项目20个,实际到位资金合共3.13亿元,其中外资1886万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目前桃源镇已形成了三业齐飞的发展势头。农业方面,桃源镇拥有了一批生产规模较大的“三高”农业生产基地,包括年上市鸡苗500万羽的国荣鸡苗孵化场,年上市肉猪1万头的美德洲农场和开发山地5300亩、被列为国家财政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的桃源“三高农业品牌”——甘棠花木基地。工业方面,外资企业与民营企业已渐成气候,其中外资企业有30多家,民营企业有180家,构成了以电子电器、新型材料、纺织制衣、五金制伞等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并涌现出北丰、联塑、法罗力·比力奇、安柏、康佰、制伞等工业品牌。第三产业方面,君威酒店的落成开业,桃花源商住区和桃源影剧院的相继落户,以及色色会所,马山风景区和金峡水库度假村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进一步巩固了第三产业在桃源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工业经济长足进步 工业方面,桃源镇拥有较大规模的外资、民营企业共300多家,形成了以电子电器、五金制伞、纺织制衣、新型材料等为主要产业的工业体系,并成功打造了北丰家用纺织、联塑管道、法罗力比力奇水暖设备、桃源彩伞等四大龙头工业。其中,制伞业是桃源镇的特色传统产业。目前,该镇已成为华南地区配套齐全的伞具生产基地、出口集散地和行业信息交流中心,并于2007年强势启动“桃源彩伞”区域品牌。此外,桃源镇着力完善工业配套设施,以新325国道为轴线,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开发了富民、建桃、德胜等三个工业园,各园的路网、电网、供水等工业配套已全面完善。 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农工作方面,桃源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要求,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推进农业产业提升,深化农业保障机制,以整治农村环境卫生作为切入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色产业方面,甘棠花木基地被列为国家财政部农业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种植面积突破6000亩;茶科所“金马牌”桔普茶被评为江门市20个优秀旅游商品和“2007江门市五邑八宝(特产)”之一;年上市鸡苗500万羽的国荣鸡苗孵化场和总种植面积达500亩的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等也属较具规模的“三高农业品牌”。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 第三产业方面,桃源文化广场、桃源影剧院已相继建成,三星级君威酒店是全市为数不多的星级酒店之一,镇区三大高品质商住楼盘建设如火如荼,投资近亿元、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全市第一家经营日本料理的综合性特色酒店----椰林酒店正式开业。桃源墟镇逐渐形成以富源大道为主干道的新兴文化商贸区。同时,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城区发展规划,大力推进“桃源组团”的落实和“服务江门、辐射珠三角、面向粤西和大西南”的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以进一步增强桃源镇的综合竞争力。
历史沿革
清雍正九年(1731年)析置鹤山县。因县内有山如鹤而得名。 1993年11月8日,民政部批复(民行批[1993]208号)撤销鹤山县,设立鹤山市。 2000年,鹤山市辖12个镇:古劳镇、双合镇、沙坪镇、雅瑶镇、龙口镇、宅梧镇、共和镇、址山镇、云乡镇、鹤城镇、桃源镇、合成镇。总人口405779人,各镇人口: 沙坪镇 143888 龙口镇 35888 雅瑶镇 35236 古劳镇 32148 桃源镇 24333 鹤城镇 29649 共和镇 23929 址山镇 26541 宅梧镇 32354 云乡镇 4315 双合镇 9798 合成镇 7700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鹤山市辖11个镇(沙坪、雅瑶、共和、桃源、址山、云乡、鹤城、宅梧、双合、龙口、古劳)。截至2005年12月31日,鹤山市辖11个镇(沙坪、雅瑶、共和、桃源、址山、云乡、鹤城、宅梧、双合、龙口、古劳)。2007年,撤销沙坪镇,设立沙坪街道。4月19日,沙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成立。
文化与名人
王老吉凉茶 “老老实实王老吉”,这是家喻户晓的广东王老吉凉茶广告语。但这也是王老吉始创人的写照,王老吉始创人为桃源镇钱塘人王泽邦,又名王阿吉。清道光年间,王阿吉为草药医生,与其子不断探索,以岗梅根、金樱根等10余种山草药,配制成独家凉茶,在桃源圩以大碗茶形式摆档。因卓有功效,故极受欢迎,生意兴隆,且驰名远近。清道光8年(1828),王阿吉全家迁广州,在十三行靖远街开设“王老吉”凉茶店,经营方式照旧。由于疗效优异,适用面广,价格低廉,饮用方便,不久风靡羊城。1840年,始出售袋装凉茶。至其第三代时,“王老吉凉茶”已行销全球华人地区,其孙王裕恒1870至港,在文武庙设店,市道兴旺。随社会发展,“王老吉凉茶”剂型也不断推陈出新,20世纪60年代中期,制成凉茶精,1988年又浓缩成冲剂,饮用更为方便。 竹朗金龙 鹤山市最负盛名的舞龙要数桃源镇竹朗的金龙。竹朗的舞龙习俗相传已有200多年。竹朗的金龙以龙头到龙尾都用金黄色饰物,故称“金龙”。金龙全长102米,龙头龙尾各重五六十斤。每次出动要动员70多人,表演时舞龙与舞狮同台演出,还配上龙珠、鳌鱼、鲤鱼等行当,表演“翻龙肚”、“金龙追狮”、“狮子洗龙须”、“鱼鳌游龙门”、“鲤鱼跳龙门”等套路,场面壮观,气势魁宏,充分体现我市民间文化艺术之精华。每年中秋节或喜庆,舞龙是竹朗人最喜爱的活动,青壮年男子几乎全部出动,老人、妇女结队观看,附近顺德、南海、高明的客人及亲友都来捧场。其时,锣鼓鞭炮喝彩鼓掌响成一片,呈现出热烈、欢乐、祥和的气氛。雅瑶镇陈山村每年农历8月底都要举行一连三晚别开生面的舞龙活动,他们的龙不点灯烛,而是在龙身上插满点燃的香火,在夜间看去宛如一条繁星万点的银河,叫做香火龙,远看尤为壮观。陈山分有几个里,各个里都有门楼,龙经门楼侧身而过,村里人在门楼等候,给龙灌酒,灌龙酒时,大家都一饮而尽。鹤山民间舞龙活动相当普遍,历代相传,形成习俗,可说是源远流长。 古今名人--李锦泉 大学教授。桃源镇宿坳村人。小学毕业于沙坪镇小,在鹤山一中念初中,高中就读于华师附中,1960年8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物理系,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学,后迁西安交通大学任教。1984年至1993年,任西安交通大学物理系副主任。1987年获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荣誉证书,1993年10月获政府特殊津贴,多年来发表论文20多篇,其教学改革成果和教材编写曾获陕西省和国家教委奖励。 古今名人--施义鎏 总工程师,科技工作者。桃源镇竹朗人。1959年在鹤山一中高中毕业,考入暨南大学化学系,就读5年后留校任教,并从事化工仪表,化工工程及化工机械设计等方面的研究。1982年至1986年间,连续获省、市科技成果奖6项,并将研制成功的系列热分析仪、联检仪,在暨大仪器厂投入生产,推向市场。1987年调进暨南大学科技服务公司,为科研项目主持人,肩负对外科技开发、科技咨询及科技转让服务。1991年以其胶粘剂新技术成果作价150万,与珠海东区房地产公司合作,由珠海方面直接注资150万,创办广州天河万大科技实业公司(生产系列胶粘剂),并兼任总工程师工作。 古今名人--李国荣 桃源甘棠犁迳嘴人。全国劳动模范。李国荣鸡苗孵化场创办人。一向居家务农,1982年始,为创业致富,钻研孵化技术,并向银行贷款2万元,办起了简陋鸡场,因经营得法,到1995年规模逐渐壮大,评为鹤山农业种养大户。到1999年底该场扩展占地2.2公顷,建筑栏舍总面积15000平方米,有19台电脑自动孵化机,年孵化量480万羽,父母代种鸡5万羽,产值600万元,纯利200万元,种鸡畅销全国各地。他致富思源,富而思进,向家乡农民传授技术,使当地鸡苗场鸡苗成活率达99%以上;为本村道路硬底化捐资12万元;多次资助甘棠小学改善办学条件,极受大家赞誉。
旅游景点
色色会所 色色会所位于群山环抱、环境幽雅、空气清新的鹤山市桃源镇甘棠乡,总占地面积12万M2。内设食肆、宾馆、游泳池、钓鱼台、快艇园、烧烤场、足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娱乐、运动设施依次掩映在青山碧水之中。这里没有都市的灰蒙蒙的天空、川流不息的车流、脚步匆匆的路人。抛开忙碌工作、烦心的琐事,甩开城市繁嚣,与蓝天白云对话,与轻风拥抱。携妻带子、呼朋唤友,在山水田园之中,自由自在享天伦之乐。投身碧波荡漾的游泳池畅游,细细品尝美味的佳肴,全身的每一寸肌肤都完全放松,与家人、朋友共享美好时光。色色会所设有酒楼、卡拉OK厅、图书室、高贵客房、天台花园等,设施一流。在美丽、静谧的色色桃源之夜,与最爱、最亲的人围坐天台花园,一起欣赏清月辉星,聆听松涛声韵、蛙唱鸟鸣,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远古时代的桃花源。 马山叠翠-鹤山八景之一 指距城区14公里处的马山风景游览区。面积15000亩,由数十个低山岗组成,绵延起伏,构成绿色海洋般的丘陵自然景观。325国道纵观其间。最高的岗顶建有鹤林亭,因树林长高所掩,遂于其上加盖三层的六角亭,名为亭为亭,登亭可俯览马山全貌。四周山头层林尽染,山花吐艳、山中的叠翠湖可供荡舟、垂钓,周边岗头上有造型各异的凉亭。射击场、游泳池、网球场、卡拉OK歌舞厅等掩映绿荫中。1992年落成的“骏马苑”设有宾馆、餐厅、会议室等。叠翠湖边新建的桃花源假日俱乐部,别墅群错落其间。专业研究、生产、销售鹤山名茶“单丛茶”的鹤山市茶叶科学研究所就坐落于此,1987年茶科所首次从广东省饶平县引进单丛茶,种植了8亩示范田,获得一次引种成功。所研制的成品单丛茶具有色泽油润,汤色橙黄明亮、回甘力特强,具有天然花密味等特点。一九九二年,鹤山单丛茶荣获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九九三年,荣获广东省茶叶学会颁发的银杯奖。该产品质量优良,价格适中,深受广大顾客欢迎。 金峡水库 金峡水库位于桃源境内的桃源河上游,距镇府所在地4公里。水库于一九五七年动工兴建,一九五八年建成,集雨面积22.35KM2,设计正常水位22.75M(珠基,下同)相应库容461万M3,校核洪水位(P=0.2%)25.60M,相应库容884万M3,是一座小(一)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6078亩,坝后电站装机容量160KW。一九九八年一月二十一日经广东省水利厅批准,将水库扩建为中型水库,扩建后正常水位24.25M,相应库容665万M3,校核洪水位(P=2%)26.35米,相应库容1160万M3,设计水(P=0.1%)位26.9M,相应库容1160万M3,灌溉面积扩大到10968亩,扩建工程于二000年十月动工,二00一年十二月竣工,工程建设内容:土坝增厚加固,溢洪道改建。 鹤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 鹤山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于1982年建立,属鹤山市林业局管辖的事业单位,差额拨款、自主经营,位于鹤山市中部,广湛公路从旁经过,距沙坪镇13公里,广州市80公里,交通方便。现有职工11人,土地总面积2000亩,其中有林地1700亩,育苗地100亩,鱼塘50亩。建设面积共1500平方米,包括办公楼、职工宿舍、试验室、展览室、招待所和饭堂等,84年与华南植物研究所合作成立“中国科学院鹤山丘陵综合试验站”,97年成为中国科学院十大重点开放台站之一,中科院鹤山试验站现有研究员2人,副研究员6人,具有一群总体知识水平较高,知识结构合理的青年群体,承担和主持国家、中科院和广东省的重大研究项目15项,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本研究所肩负著鹤山市造林绿化、林业良种选育、新品种示范推广、生态公益林营造、森林病虫害防治等任务,优化的针阔叶混交林已推广23万亩,成为广东省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混交林,“林-果-草-鱼”优化生态模式被广泛推广应用,成为洼地的支柱产业,建立了绿化苗园场和乡土树种繁育基地,成功地繁育了二十多个乡土树种,其中有观光木、格木、伯乐树等国家二级保护树种,建立了2000亩江门市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园。本研究所与华南植物研究所、广东省林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参与了“热带亚热带退化生态系统重建与恢复”重要科研项目,承担省森林病虫害松爽圆蚧监测任务,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江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鹤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加强同国内外同行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已有英、美、德、奥、台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60人次来本研究所考察和指导工作,并给予了肯定和鼓励。

阅读全文

与科技成果混交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沙雕发明博主 浏览:105
禹城市工商局合名 浏览:977
网络侵犯著作权报案 浏览:734
税务报到期限 浏览:6
怎样查询银行卡有效期 浏览:19
浙江省温州市工商局企业查询 浏览:592
马鞍山全套多少钱 浏览:568
艾丁顿发明了什么 浏览:651
希腊谁创造了人类 浏览:415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总结 浏览:66
学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方案 浏览:752
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总结 浏览:490
郴州学府世家纠纷 浏览:197
马鞍山ok论坛怎么删除帖子 浏览:242
马鞍山恒生阳光集团 浏览:235
麻城工商局领导成员 浏览:52
乡级公共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方案 浏览:310
乐聚投诉 浏览:523
轮子什么时候发明 浏览:151
马鞍山陶世宏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