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王喆之的学术成果
1985年起一直从事棉花、水稻、辣椒和槐树等植物以及多种中药材的组织细胞培养、花药培养、原生质体培养及外源抗病、抗虫基因转化等工作。
先后以主要参加人身份参与国家“七五”棉花育种攻关项目和教育部有关棉花组织培养方面的研究工作;
“八五”期间分别主持国家“八五”攻关项目“棉花优异新材料创造”子专题、国家教育部和陕西省科委有关植物组织培养及抗病、抗虫基因转移等方面的课题3项。
1996年至2000年主持国家“九五”攻关“普通棉花育种材料与方法新技术、新方法研究”项目;
2000年至今主持教育部重点课题“利用生物技术保护与开发秦巴山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研究”项目1个,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棉花蕾铃脱落相关基因的克隆”项目1个,科技部“十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酸枣仁等五种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以及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丹参、绞股蓝和山茱萸优良品种选育研究,陕西省科技厅“十五” 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薯蓣、丹参等16种陕西地道大宗中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承担陕西20多个中药材产区县的规范化种植技术指导等工作。
先后在《Plant Cell Tiss Organ Cult》、《植物学报》、《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中草药》和《中国中药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参与出版专著3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
② 张风波的成果
主持国家七五重点项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民经济系统研究》、国家技术创新基金《信贷管理系统》等。
在国内外出版十多部著作,包括:
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获87年度中国图书奖第1名) 英文版日文版
中国宏观经济结构与政策(张风波主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集体执笔,中国财经出版社,获88年度中国图书奖)
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研究(张风波主编,中央有关部委和研究机构数百名学者参加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党校,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人民大学研究生院,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等36名学者执笔,上海人民出版社)
中国交通经济分析(人民出版社), 微电脑与经济活动分析(经济日报出版社)
A Chinese Economist's Journey WorldCat收录的部分著作 国际著名出版发行公司Books LLC与维基网络于2010年5月编辑出版了经济学家人物传记《经济学家指南: Mark Drabenstott, Laurence Kotlikoff, Jacob Viner, Stephen Salant, Fengbo Zhang(张风波), Stanley Engerman, Eric Ghysels》。 这部1166页的巨著介绍了享誉国际的500著名经济学家的学术成就。张风波及6位欧美经济学大师名列书名。 该公司还同时编辑出版了《中国学者传记》。汉学家钱德明、民族学家黄现璠、经济学家张风波、国学家余英时、科学家路甬祥、《淮南子》作者刘安、经济学家林毅夫等一批为世界学术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享誉国际的学术大家被精选入书。
③ 饶云江的学术成果
在光电精密测量与光纤传感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公认的、较系统的、突出的创新性成绩。
1.作为第三主研人参加的“光栅测角系统提高测角精度的理论体系”课题获国家教委1995年科技进步二等奖(甲类)。
2.主持研制出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单模光纤自动熔接机,获国家“七五”攻关优秀成果奖。
3.在光纤低相干性干涉传感器与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研究方面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已初步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体系,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低相干性光源合成方法,被同行认为是在光纤传感领域中的一个突破,该工作发表于国际光学权威杂志Optics Letters上,至今已被引用32次,并被应用于光学相干成像及光学干涉显微术中,在光学干涉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有关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研究现状的综述文章“In-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s”自1997年发表以来被国际同行引用达68次,已成为该领域的经典文献。
4.在国际上首创采用高频CO2激光脉冲制造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新方法,已获专利。应用该技术研制出的低噪声光纤放大器经专家鉴定认为整体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撰写英国出版的光纤传感技术系列专著三章,共计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44篇论文被SCI核心杂志收录,3篇为国际知名杂志特邀综述文章(已被国际同行引用110次),论文共被国际同行引用240余次,二十余次在光纤传感器年会及相关重要国际会议上宣读论文。
6. 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开展“新一代光纤传感技术基础研究”的项目。荣获中国光学学会2001年度“王大珩光学奖”。
④ 十年文化大革命中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有哪些
//我不同意楼上的观点。
当时还是有一些爱国科学家,他们顶着各种栽赃的帽子,潜心研究的。像两弹一星中除了原子弹是在1964年,其余都是在文革期间。还有陈景润的“陈氏定理”等。
一九六六年,仿制苏联的66式152毫米口径榴弹炮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0 年,自主研制的70式130毫米口径火箭炮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四年,自主研制的74式火箭布雷车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自主研制的69式40火箭筒开始制造并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自主研制的69式主战坦克开始制造并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自主研制的69式水陆两用坦克开始制造并装备部队。
一九六六年,仿制苏联的导弹艇入役。
一九七一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导弹驱逐舰---105舰入役。
一九七三年,我国研制的第一型反舰导弹,鹰击1号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中型常规动力鱼雷攻击潜艇035型入役。
一九七四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核动力鱼雷攻击核潜艇长征1号入役。
一九七六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水上轰炸机,水轰5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六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型反舰导弹,海鹰1号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在建造第一艘核动力攻击型核潜艇的同时,我国的第一艘核动力弹道导弹潜水艇也完成了全部的研制工作并开工建造,于其后不久的一九八一年入役。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歼7战斗机仿制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型轰炸机,轰5仿制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型地空导弹,红旗2号导弹研制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八年,我国的第一型中型轰炸机,轰6仿制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主研制的歼8战斗机首飞成功,并于七十年代末装备部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主研制的强5型强击机制造成功并开始装备部队。
一九七二年,强5核武器运载机制造成功并装备部队。
一九七五年,歼侦6型飞机制造成功并装备部队。
一九七六年,歼教6型飞机制造成功并装备部队。
一九六六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枚中程地对地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台2200马力的柴油机研制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台自行设计的红旗轿车制造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艘自行设计的海洋科学考察船制造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台3.2毫米波段的太阳射电望远镜研制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2号导弹仿制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的第一架轰炸机,轰5仿制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制造成功。
一九六六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程地对地导弹发射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台新型晶体管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台无线电望远镜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台自主研制的100吨矿山铁路自翻车制造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的第一台自动化立体摄影机研制成功。
一九六七年,我国开始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640工程开始建设。
一九六八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一九六八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深井石油钻井机制造成功。
一九六八年,我国仿制的第一架中型轰炸机,轰6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仿制的第一架强击机,强5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地下核爆炸。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型坦克,69式坦克研制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研制的第一台电子式中文电报快速收报机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研制成功抗菌新药,庆大霉素。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主设计的第一台12.5千瓦双水内冷式汽轮发电机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 我国的第一台五千马力内燃机车研制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万吨级油轮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行设计的32吨自卸载重汽车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大型煤气化溶渣炉制造成功。
一九六九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条地铁建成。
一九七0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一九七0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一步法”染印机制造成功。
一九七0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40万倍的大型电子显微镜制造成功。
一九七一年,我国研制的第一颗科学实验人造地球卫星制造并成功发射。
一九七一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导弹驱逐舰制造成功。
一九七一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两万吨级货轮“长风”号制造成功。
一九七二年,我国自行设计的容量为七点四兆字节的磁盘机制造成功。
一九七二年,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组合式机床制造成功。
一九七二年,我国研制出第一颗新型氢弹。
⑤ 张本仁的研究成果
1、区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学的探索(1981—1986)
20世纪60年代,张本仁就开始了成矿作用地球化学与勘查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以期提高矿床地球化学研究的实际意义,并为勘查地球化学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80年代初,他根据上述思路和以往的经验形成了将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和因素转化为地球化学背景、条件和因素,并查明地球化学参数和异常的地质意义;再将控矿地球化学背景、条件和因素转化为异常评价的指标和参数的“两个转化”的构想,试图突破当时勘查地球化学的单一找矿目标和就异常特征评价异常的局限,以及开拓地球化学测量数据用于解决基础地质和成矿问题的途径。
“六五”期间,张本仁和他的科研集体,按此预期目标,以学校与地质队合作的形式,采取区域基岩地球化学测量同矿田和矿带地球化学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先后通过豫西卢氏灵宝、陕西柞水山阳等6个省市的7个成矿区带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实现了将成矿环境条件诸因素引入异常评价系统、扩大找矿信息的目标;在他所指导的青海赛什塘日龙沟矿带专题研究中,预测出后来经钻探证实了的锡矿盲矿。同时,地球化学研究深化了矿带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的认识,在应用基岩测量数据揭示区域地球化学背景,进行构造单元分界、沉积环境、控矿因素、岩浆岩演化序列、地层对比及火山机构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展。这使中国在区域基岩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解决区域地质和成矿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处于国际该领域的前列。这一有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通过他对地质、冶金、有色系统组织的技术员与工程师三十多次各类短训班的地球化学系统讲课,使近千人素质有所提高,从而对于中国区域地质调查、成矿带研究和基岩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2、区域地球化学理论与实践的开拓(1987—1991)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针对国际范围内尚缺少能适应现代地学和地球化学发展水平的区域地球化学理论方法体系,以致阻碍了已积累起来的大量区域地球化学资料和数据的有效综合,并且不利于区域地球化学研究成果与全球研究的接轨,张本仁和他的科研集体又开展了区域地球化学的探索。在板块构造学说和全球岩石圈新认识的基础上,他提出了区域地球化学研究以区域岩石圈为系统、以各类地质体的地球化学记录为基础、以历史地球化学理论和观点为指导、以地球物质和元素在层圈间的交换和再循环为主线,在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状态的约束下开展区域构造及成岩成矿作用探讨的理论框架,以及相应的一套研究岩石圈深部组成、区域构造和区域成矿规律的方法和途径。
在此有特色的理论构想与配套方法指导下,结合他所承担和主持的地质矿产部“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秦巴地区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及主要矿产成矿规律研究”地球化学二级课题,通过5年的集体努力,于1991年完成了“秦巴岩石圈、构造及成矿规律地球化学研究”报告及成果性专着,开创了在同一区域将岩石圈地球化学研究与区域构造、岩石、成矿地球化学研究有机结合,以解决固体地球科学某些基础理论问题和矿产地质问题的先例。其突出成果有:首次提出秦岭及邻区地壳各结构层与上地幔化学组成和元素丰度,并探讨了岩石圈热结构;系统研究了区域花岗岩类、火山岩、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和形成构造环境,并联系区域岩石圈组成和热状态阐明了秦岭花岗岩类及其成矿的特殊性;通过岩石圈化学不均一性的约束、构造环境的多岩类和多岩套的综合判别,以及碎屑岩物源区和沉积水体特征的地球化学鉴别等综合论证的途径,系统探讨了秦岭构造发展历史,包括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古洋封闭时限等;在区域岩石圈系统特征的约束下,以类比选冶过程的成矿观点为指导,结合区域构造与各类岩石形成过程中元素集中和分散的分析,阐明了秦岭可能的优势和劣势矿产、区域成矿分带的控制因素及主要矿产形成的规律和模式;在岩石圈的层次上,对秦巴地区进行了地球化学省、区、场的划分,并编制了区域地球化学分区图。涂光炽、王鸿祯、李廷栋三院士为首的评审委员会认为:这项研究“在理论体系和方法的特色、完整性上,在研究内容、对象和时空范围的系统和综合性上,在运用其成果阐明秦岭地质构造演化、岩石圈演化、成矿规律的水平和深度上,是国内外没有先例的,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3、瞄向大陆动力学的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1992—1996)
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八五”“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成矿背景”重大项目课题研究中,张本仁和他的研究集体及时地将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引导入探索大陆动力学的方向。通过区域壳幔演化和壳幔相互作用及其深部过程研究,约束造山带岩石圈的结构及构造的分区和演化,探讨和揭示造山带发展的运动过程与动力学因素。为此着重采用了多同位素系统和多微量元素联合示踪技术,揭示幔源和壳源岩浆源区及地壳深部和地幔的化学特征与过程;同时开展了岩石圈三维化学结构研究,进行了秦岭岩石高温高压下(传播)地震纵波波速的系统实验测定。经5年实践,于1996年底完成了秦岭重大项目地球化学课题的研究报告。经过进一步加工提炼,于2001年出版了该项目多学科研究成果专着——《秦岭造山带及大陆动力学》(撰写地球化学部分),并且现在地球化学课题成果专着——《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也在出版过程之中。
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有:开拓了伊川—宜昌的地球化学断面研究,通过岩石地震波速的实验测定值与地震测深剖面观察值的拟合等途径,建立了秦岭及邻区地壳的结构岩石模型,进而揭示了区域岩石圈的化学和热结构,并对壳、幔中的高导低速带做出了新解释。在4个构造单元内,开展了地壳增生历史、早期地幔性质和演化、Pb同位素填图及微量元素对玄武岩地幔源区化学特征的示踪等研究。据此综合论证了:华北和扬子早期应为独立发展的陆块,南秦岭属于扬子板块,而北秦岭早期应是在扬子板块洋壳洋岛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微陆块。开展了深部过程的地球化学综合研究,为秦岭元古宙曾发生镁铁质岩浆底侵、商丹古会聚带曾发生洋壳俯冲和壳幔再循环、印支期陆陆碰撞晚期扬子被动大陆边缘(南秦岭)陆壳基底曾俯冲垫置于北秦岭地壳下部、尔后秦岭又发生过岩石圈下部的拆沉等提供了较充实的证据。论证和提出:松树沟和勉略蛇绿岩具有洋壳残片性质,所代表的洋盆均属于扬子板块岩石圈内部裂开类型,它们的地幔源区属于特提斯构造域的地幔类型。由地幔柱源区岩浆活动的论证,初步探讨了秦岭复合造山带发展的动力学特征,后者表现为扬子的裂解和华北的增生。⑥编制了反映区域地壳化学和热结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及壳幔演化的秦岭造山带(四维)地球化学图(1∶100万)。这项研究大大深化了秦岭造山带岩石圈结构、演化及造山过程的认识,揭示了浅部构造与深部过程的联系,架设了沟通地表地质研究与地球物理测深的桥梁,展现出地球化学在多学科研究中的独特作用和优势,提供了改善、充实地学断面地球化学研究及开展造山带系统综合地球化学研究的经验,使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研究跨入国际的先进行列,部分成果处于领先地位。所编制的秦岭造山带地球化学图,与秦岭造山带大地构造图和秦岭地球物理断面图一起在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展出时,引起国际同行的兴趣与好评。
1997年至今,张本仁和他的科研集体正在进行大别造山带壳幔结构、演化及深部过程的地球化学研究。这个课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九五”重大项目——“超高压变质作用与碰撞造山动力学”研究的组成部分。
⑥ 陈有安的主要成就
参与制定了全国“六五”、“七五”能源发展规划、电力工业技改规划及全国“七五”、“八五”利用外资计划的编制工作,参与全国5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保税区、保税仓库利用外资政策的制定。从金融支持、内外贸企业体制改革及政府公共管理转型等角度参与了西部大开发。2005年被评为首届亚洲管理创新十大新闻人物。曾先后在国家能源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家计划委员会、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国家开发银行、甘肃省人民政府、中央汇金公司任职服务。历任国家开发银行华东地区信贷局(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山东、江西)副局长;国家开发银行兰州分行(甘肃、青海、宁夏)行长兼党委书记;甘肃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兼省贸易经济合作厅厅长、厅党组书记;甘肃省省长助理、省政府党组成员兼省商务厅厅长、厅党组书记、省农信社理事长、党委书记。甘肃省第十届、第十一届人代会代表,中共甘肃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中共甘肃省委第十一届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主要著作及编著有《今后10年的世界经济及货币、资本市场》、《项目融资与风险管理》、《日本电力工业的发展》、《银行内部信用评级与信用风险建模研究》、《西部九年—陈有安所思、所说、所做》等。现任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中国银河金融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中国银河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⑦ 刘宪亮的科研成果
1.国家七五攻关项目:三峡大型压力钢管结构分析方法及伸缩节等技术研究。合同金额8万元,1990年-1994年。伸缩节研究项目主持人,总项目第三完成者。水利部鉴定,国际先进。94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大连理工大学科技进步一等奖。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水利部基金共同资助项目:地下埋管抗外压弹塑性失稳屈曲破坏的机理分析及有限元计算。合同金额8万元,1991年-1995年。主要完成者,水利部鉴定,国际先进。96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应用成果二等奖,95年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3.南水北调工程中线U形薄壳渡槽结构分析及优化设计,共四项系列研究成果。该系列研究成果1996年12月通过水利部鉴定,与会专家认为结构稳定性分析及优化设计填补了国内空白,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总经费30万元,本人为项目负责人。1997年获华北水利水电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4.广东省水利厅科研项目:广东省东江--深圳供水改造工程渡槽方案优化设计及整体稳定分析。项目经费15万元。该研究成果2003年3月通过河南省鉴定,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5.河南省电力局科研项目:安阳电厂丰安桥贮灰场灰坝动静力分析。项目经费19.8万元。该研究成果2003年3月通过河南省鉴定,与会专家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6.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项目:水工结构计算机智能自动化设计研究。项目经费12.0万元。
7.河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优化及智能CAD设计。
8.黄河水利委员会科研项目:黄河坝岸工程导流功效、冲刷机理、及新型结构研究。项目经费10万元。
9.水利部科技重点项目: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后评价。项目经费23.0万元。
10,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科研项目:子牙新河口纳潮冲淤水流泥沙数学模型。项目经费6.0万元。
11.国家电力公司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西龙池抽水蓄能电站招标阶段高压岔管三维有限元分析计算。项目经费10万元。
⑧ 许祥源的成就
长期从事原子物理和核物理的实验和理论研究,在原子高激发态谱学、激光共振电离谱学、原子碰撞物理、中子极化核反应以及 π 核反应机制方面作过专门研究,发表论文 90 多篇。在原子高激发态、尤其是复杂原子双电子高激发态研究领域的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承担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 ( 攀登 A) 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项,获国家“七五” 科技攻关重大成果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
⑨ 朱勤文的代表性成果有:
1、火山岩岩石学及其与大地构造关系、矿产关系研究方向
(1) “三江特提斯火山作用与成矿”( 地矿部“七五”科技攻关项目成果)1993年12月获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二等奖,本人为第四获奖人。
(2)李兴振、刘文均、王义昭、朱勤文等. 西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构造演化与成矿(总论).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9,
(3)“ ‘三江’地区中段铜、金区域成矿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地矿部科技攻关项目课题成果)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本人为第三获奖人。
(4)朱勤文、王方正、路凤香等. 湘南中新生代玄武岩成因研究及构造环境分析. 地球科学,1997,22(6):584-588
(5)朱勤文、叶德隆、叶松. 中条山北段元古宙岩浆活动与陆壳生长机制. 地质论评,1997,43(3):257-263
(6)朱勤文、路凤香、谢意红等. 大陆边缘扩张型活动带火山岩组合——松辽盆地周边中生代火山岩研究. 岩石学报,1997,13(4):551-562
(7)朱勤文、张双全、谭劲. 确定南澜沧江结合带的火山岩地球化学证据. 岩石矿物学杂志,1998,17(4):296-307
2、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与高校党建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
(1)负责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一般项目:“高校行政管理机构与管理创新研究”(2007-2008年)。朱勤文、陶继东、龚育、王莉、丁为等。
(2)负责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项目:“当代大学生入党问题及对策研究”(2008—2009年)。朱勤文、陶继东、黄小衡等。
(3)郝翔主编、丁振国、朱勤文、傅安州副主编.《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来自基层的党建调研报告》.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6年。
(4)朱勤文.上下联动,创造性地做好新时期高校统战工作.《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统战工作理论创新--第九届全国高校统战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集》.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2月p296-298
(5)朱勤文. 依法管理、精细管理是提高高校管理水平的关键.《第二届大学女校长国际论坛论文集》.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P473-479
(6)朱勤文、陶继东、黄小衡. 高校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思考.《思考与创新—湖北高校先进性教育活动理论研究与制度建设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417-423页
(7)朱勤文、李鹏翔. 弘扬艰苦奋斗校风,培养合格创新人才.中国高教研究,2008年第1期,p86-87
(8)朱勤文、王小趁. 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误区与对策.中国高等教育,2008年第12期,P36-37
(9)朱勤文、李素矿。试析完善校务公开在建设和谐校园中的效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年第12期P44-45
(10)“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创建一流的岩石学课程”. 1993年9月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本人为第五获奖人。
3、古玉器宝石学和地质学研究方向
(1)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凌家滩——田野考古发掘报告之一》.文物出报社,2006年。本人参编第七章,玉器的研究;本人负责的《安徽凌家滩出土部分古玉器玉质成分研究报告》《安徽凌家滩出土古玉器玉材来源考察初步结果》作为本报告的附录出版。
(2)2007年8月完成曾侯乙墓部分出土古玉器特征及玉质研究项目报告(朱勤文、杨若晨 韩壮丽 蔡路武 等;湖北省高校社科“十五”项目、“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定量预测及勘查评价开放研究实验室研究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助)。
(3)朱勤文. 张敬国. 凌家滩出土古玉器软玉的化学成分特征.宝石和宝石学杂志,2002,4(2):18-21
(4)朱勤文、张敬国、吴沫. 凌家滩出土鸡骨白古玉器玉质研究. 岩石矿物学杂志,2002,21(S1):129-133
(5)朱勤文、廖任庆、张敬国. 安徽凌家滩出土古玉器玉材来源研究。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四辑。岳麓书社, 2007年12月,P158-165
4、教学工作
(1)曾经给本科生主讲6门课:岩浆岩岩石学、费氏台、岩类学、晶体光学、岩浆岩专题、岩石学。
(2)目前,主讲3门本科生课:中国古玉器与玉文化、玉石与玉器鉴赏、中国玉器概论。
(3)招收高等教育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4)招收宝石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