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走进名人-吕凤子
吕凤子
吕凤子(1886--1959)原名吕浚,字凤痴,晚以号行。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在南京、扬州、长沙、北京等地师范学校任教,又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正则艺专校长、国立艺术专校长等职,49年后,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主任委员,省美协副主席等职,逝世于苏州。
生平简介
吕凤子(1886~1959)中国画家,教育家。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别署凤先生。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 吕凤子
1886年7月7日生于江苏丹阳,1959年12月20日卒于南京。 他15岁中秀才,曾在苏州武备学堂和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后到上海创办神州美术院。 1909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曾任两江师范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兼专科主任。 1911年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19年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主任、教授兼大学研究院研究员。 1935年任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丹阳后,率部分教师内迁四川,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受教育部聘任壁山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2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1951年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 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兼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 1958年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曾当选苏南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人大代表。
编辑本段事迹
吕凤子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吕凤子
1951年,吕凤子受苏南行署文教处之聘,来到无锡苏南文教学院任美术教授。1952年秋,吕凤子随校迁苏州,在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任教。吕凤子看见自己毕生憧憬和追求的理想社会,而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成为现实,他由衷地感到高兴。1953年,他主动将“正则艺专”全部交给人民政府,家中没有留下任何一件用品。 吕凤子先生晚年,精心刻制了“而今乃得生之乐”,“老子犹龙”两枚印章,作画时钤在画上,以彰其志,他说:“这快乐是忘我无私的共产党给我的,是毛主席给我的。我又怎能不谢他呢?我感谢他,我爱他,等于我爱太阳。我爱太阳,我将画太阳,画人民爱戴的太阳,画太阳的光,画太阳的热,无休地画到手僵,笔直!” 吕凤子
吕凤子晚年多病,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北方的友人请他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画,他欣然提笔挥毫,一一画好寄去,还作了《马克思像》、《孙中山像》、《鲁迅像》等,表达了他对这些伟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1959年夏,吕凤子先生肺癌已进入晚期,被困倒在病榻上。国庆节,他生命垂危,还要家人扶着,画了老松三幅,其中一幅《寿毛主席》,题着思考已久的诗句:“辟地开天畅生力,谁实主之毛主席;主席其神乎?穷通一往变无极。谁使变皆成奇迹,主席其圣乎——主席非神也。从未自居是圣哲,却自喻拟而今而后,个个人人都得到炼成的那块历劫不磨铁。不磨铁,能发异光产奇热,光愈明,热愈烈。这便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共仰的毛主席。寿毛主席,一九五九年国庆日,卧病苏州,老凤。”这是凤先生不幸长逝前的绝笔。 吕凤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他一生在艺术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培育,播扬芬芳,鞠躬尽瘁,功在国家与人民,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
编辑本段画风
在近代中国画史当中有三位人物画颇见特点的画家,一为丰子恺、二为叶浅予,还有就是吕凤子了。而吕凤子在这三位中所留下的作品最少,这就愈显吉光片羽之贵了。 吕凤子幼时极为聪颖,十六岁就得中秀才,十八岁在苏州武备学堂习武。二十岁才开始习绘画,就读于李瑞清所开办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颇受李的器重,毕业后遂曾留校任教。而后的几十年里吕凤子便一直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着。 吕凤子
李瑞清主持的两江优级师范是清代大僚张之洞所支持下所开办的的,原是为兴办新学。而科目开设有博物、数学、音乐、图画、手工等等。其他科目均可聘请日籍教师,而美术则由山水画家萧俊贤和日人盐见竞、亘理宽之助教授。所以吕氏所受的绘画教育应是属于“中西合璧”式的。既学有传统的课徒式的山水画,也学有西方先进的素描观念。但是当时“两江”的素描教学是由日本人传授的,这与欧洲的学院派素描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吕氏虽受“中西合璧”式教育,但这与后来的徐悲鸿、刘海粟等人的“中西合璧”有着从角度上的本质区别。 正因为吕氏所受的素描教育并非欧洲学院教育,而是讲求、重视线条的“日式素描”,这与中国传统的线描似有共通之处。这对于吕凤子以线为主的画风奠定影响极大。 由于吕氏所受的“日式素描”的影响,其对于透视、解剖、色彩、构图,均深有研究。吕凤子曾编写过关于透视、解剖、色彩、构图等图画基础知识的讲义。因而吕氏的人物画特色与前代人物画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此。 《人物》
前代顾恺之的人物画今已失传,仅从摹本来看,或称"迹不逮意"。而吕氏的人物画则写形貌色极为生动,颇有顾氏"传神阿堵"的妙处。他的《罗汉图》颇具特色。往往造型古拙,线条流畅。其中《四阿罗汉图》题诗曰:“皆来闻见,弥触悲怀,天乎、天乎。狮子吼何在?有声出鸡足山,不期竟大笑也。"画面上四个阿罗汉仰着面,一个在悲天,一个在悯人,而后面两个阿罗汉则在嘲笑西北方的声音。作品借阿罗汉讽喻时局,耐人寻味”。 吕凤子的人物画的归类,虽有不少讽喻时局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但是绝不同于徐悲鸿的现实主义人物水墨画,吕氏的画品风格仍应归于文人画的范畴之中。 文人画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书入画”。吕氏的书法承清道人李瑞清之法,极有特色。且与其画风也能较好和谐。吕氏对于书法与绘画之间关系的论识极有见地:“中国画一定要以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是中国画的特点。所以中国画最好要用能够自由传达肩、臂、腕力的有弹性的兽毫笔来制作,用手指或其他毛刷等作画,只能构成一种缺少变化的线条,它不能用来代替兽毫笔。”而“成画一定要用熟练的勾线技巧,但成画以后一定要看不见勾线技巧,要只看见具有某种意义的整个形象。不然的话,画便成为炫耀勾线技巧的东西了。” 吕氏对于中国画的理解有两个层面:其一要用毛笔,即书法用笔。其二用线造型的目的是“形”,而不是笔墨技巧。而吕氏的这一主张应该是对于中国画发展极熨帖的建议:既不要放弃笔墨,又不要拘于笔墨。
编辑本段贡献
吕凤子早年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气,1901年十五岁时就与韩笔海、荆钟善、胡小石等一起考中秀才,与胡小石一起有“江南才子”之誉。吕凤子早年有以身报国的志向,曾一度考入苏州武备学堂学习武术,以后才转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从此走向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之路,逐渐成长为近、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美术教育家和著名的中国画家。 故居
按照吕凤子的说法,他一生做了三件事,其一是画画,其二是教书,其三是办学。 他曾先后在两江附中、宁属师范、常州五中、武进女师、长沙四师、扬州五师、镇江六中、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私立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任教,同时担任了不少教育行政职务和与美术相关的社会职务、学术职务,从事教育工作前后长达五十年,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在他晚年所有的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1957年参与江苏国画院的筹建工作。这一参与不仅对他个人极为重要,对于江苏美术事业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撰述的《中国画研究》一书,是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积累和研究成果而作的画学总结,将数千年中国画的基本原理、特征、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剖析,是一部带有个人创作和研究经验总结性质的美术理论著作,为新时期“江苏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编辑本段评价
吕凤子1909年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结业后,次年在上海创办神州美术学院;1912年在丹阳捐献家产,创办丹阳正则女子学校,1925年改为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抗战军兴,在陈立夫、张澜等人的支持下,1938年于重庆璧山县创办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1942年在教育部备案,正式创办正则专科学校。1946年回江苏前,将全部校舍捐赠璧山地方政府办学。同年秋,在丹阳重建正则,分四部分:正则小学、正则中学、正则职校、正则艺专。1951年将正则学校全部转交人民政府公办。 吕凤子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二三十年代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傅抱石、钱松岩等对他的品德和才艺均有着极高的评价。我国现代美术界卓有声望和成就的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吴冠中、李可染等都曾随其受学,受到他的美术教育和艺术熏染。 吕凤子山水、花鸟、人物画均极为精湛,但最主要的成就还是体现在人物画上。早年、中年时期的仕女画、诗意画,入蜀后的罗汉画以及建国后表现人民生活题材的绘画,都为他在不同时期赢得了盛誉。 吕凤子一生创作了为数不菲的绘画作品。所作松树题材的作品不下千幅之多,抗战期间于壁山县创作的罗汉题材的作品亦接近两千五百余幅,如果再加上他最为擅长、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仕女画、诗意画作品,一生创作的作品恐怕不下数千幅。吕凤子的绘画创作,主要是为了办学和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他的绝大多数绘画作品多用于馈赠和出售,以便向社会争取办学的费用,其中也有不少绘画作品是为学生创作以留作纪念的。 通过各种途径,吕凤子的许多作品自创作之后即散佚在私人之手,真正集中保存下来的很少。目前国内除了苏州市博物馆、淮阴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丹阳档案馆(家人委托收藏)以及萧平、马晓锋等人有部分集中收藏之外,其他大多零散地藏于私人之手;海外有关公私机构收藏、研究吕凤子作品的状况,也不是十分明朗。这为系统地展开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目前亦约有数百幅可确知线索的作品,况且不断有新的绘画作品和文字资料被不断地发现,这对于集中进行吕凤子绘画艺术的研究,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基本条件。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卓越的艺术家长期以来被忽略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吕凤子绘画研究、出版、展览及相关纪念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吕凤子学术研究会、吕凤子纪念馆等先后成立,有关吕凤子的研究论文及著作也不时发表,将吕凤子宣传、研究和纪念活动进一步推动起来。但迄今为止,对吕凤子的研究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系统性上看,都不能与吕凤子的地位和作用相符合。相信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吕凤子的艺术成就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主要著作
《美术史讲稿》 《中国画法研究》 《凤先生说美育》 《吕凤子仕女画册》 《吕凤子华山速写集》
Ⅱ 中国文化史与吕著中国通史一样吗
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
八十万字。成稿于20世纪20年代,初为教学讲义,又在《学衡》杂志上陆续刊载,后以著作形式出版,主要版本有:1932年钟山书局全二册本;1948年正中书局全三册本;200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上下册全本。除此之外,还有200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东方出版社等多种排印本、重印本。
该书规模宏大,流布甚广,引用资料自六经、诸子、二十五史、历代各家著述,旁及国外汉学家论著,兼涉近代杂志、报纸、统计、报告等无不详为搜集,各种史料多达600余种。举凡典章制度、文功武略、各派学说、文艺教育、民俗宗教、工商技巧、货币服饰、风土民情、特产建筑、图画雕刻之类,无不追本求源,究其发展,举其功用,论其得失。著作方法采取夹叙夹议,引进一段原始资料,随即一段评论,有史实有史观,以史立论,论从史出,探源溯流,援古证今,讲明当代典章文物,以达经世致用之目的。
由于作者亲睹清末政教腐败,对外国列强欺凌中国有切肤之痛,故蓄志阐明中国文化政教源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良文化传统,以增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这是其撰此巨著所秉持的宗旨。
全书分为三编: 第一编自邃古以迄两汉,是为吾国民族本其创造之力,由部落而建设国家,构成独立文化之时期;第二编自东汉以迄明季,是为印度文化输入吾国与吾国固有文化由抵牾而融合之时期;第三编自明季迄民国,是为中印两种文化均已就衰,而远西之学术思想、宗教政法依次输入,相激相荡而卒相合之时期。
柳诒徵(1880-1956),字翼谋,号劬堂,江苏镇江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代表著作有《中国文化史》、《国史要义》等。 [1] 《中国文化史(全套四册)》的图书简介
张维青、高毅清著《中国文化史》第四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文化史》以4卷、10编、175万字的鸿篇巨制,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发展、演变的脉络与历程作了大致的梳理与勾勒,并用生动的事例加以论证解说。书中既有对中国文化宏观概貌的把握,也有对各个朝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风俗等领域文化成果的概述。
作者旁征博引,论古说今,参考大量西方文化史家的研究构设,提出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史论研究框架,使这部著作站在世界人文高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剖析。书籍装帧典雅考究,版式设计大方庄重,插图安排灵活得体,既具学术品位又富有艺术魅力。该书为两位作者历经6年的时间完成,具有学术性、创新性、综合性的特点,可谓近年来不多见的一套研究中国文化史的力作。
Ⅲ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六介绍吕凤子
吕凤子
吕凤子(1886--1959)原名吕浚,字凤痴,晚以号行。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曾在南京、扬州、长沙、北京等地师范学校任教,又曾任中央大学艺术科教授、正则艺专校长、国立艺术专校长等职,49年后,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师范学院教授、江苏省国画院筹委会主任委员,省美协副主席等职,逝世于苏州。
生平简介
吕凤子(1886~1959)中国画家,教育家。原名浚,字凤痴,号凤子,别署凤先生。擅长中国画、美术教育。
1886年7月7日生于江苏丹阳,1959年12月20日卒于南京。 他15岁中秀才,曾在苏州武备学堂和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后到上海创办神州美术院。 1909年毕业于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曾任两江师范附属中学教师、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教授兼专科主任。 1911年创办正则女子职业学校,1919年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教务主任,江苏省立第六中学校长,南京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画组主任、教授兼大学研究院研究员。 1935年任其创办的丹阳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校长,日军侵占丹阳后,率部分教师内迁四川,创办私立正则艺术专科学校。后受教育部聘任壁山青木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 1940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校长,1942年创办正则艺术专科学校。 1951年任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教授、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 1953年任江苏师范学院图画制图系主任,兼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研究员 。 1958年任江苏省国画院筹备委员会主任。曾当选苏南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江苏分会副主席,江苏省人大代表。
事迹
吕凤子一生从事艺术教育,培养了大批美术人才。
1951年,吕凤子受苏南行署文教处之聘,来到无锡苏南文教学院任美术教授。1952年秋,吕凤子随校迁苏州,在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任教。吕凤子看见自己毕生憧憬和追求的理想社会,而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已成为现实,他由衷地感到高兴。1953年,他主动将“正则艺专”全部交给人民政府,家中没有留下任何一件用品。 吕凤子先生晚年,精心刻制了“而今乃得生之乐”,“老子犹龙”两枚印章,作画时钤在画上,以彰其志,他说:“这快乐是忘我无私的共产党给我的,是毛主席给我的。我又怎能不谢他呢?我感谢他,我爱他,等于我爱太阳。我爱太阳,我将画太阳,画人民爱戴的太阳,画太阳的光,画太阳的热,无休地画到手僵,笔直!”
吕凤子晚年多病,患有高血压、风湿性关节炎、心脏病等。北方的友人请他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董必武、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作画,他欣然提笔挥毫,一一画好寄去,还作了《马克思像》、《孙中山像》、《鲁迅像》等,表达了他对这些伟大革命家的崇敬之情。 1959年夏,吕凤子先生肺癌已进入晚期,被困倒在病榻上。国庆节,他生命垂危,还要家人扶着,画了老松三幅,其中一幅《寿毛主席》,题着思考已久的诗句:“辟地开天畅生力,谁实主之毛主席;主席其神乎?穷通一往变无极。谁使变皆成奇迹,主席其圣乎——主席非神也。从未自居是圣哲,却自喻拟而今而后,个个人人都得到炼成的那块历劫不磨铁。不磨铁,能发异光产奇热,光愈明,热愈烈。这便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共仰的毛主席。寿毛主席,一九五九年国庆日,卧病苏州,老凤。”这是凤先生不幸长逝前的绝笔。 吕凤子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艺术家,他一生在艺术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培育,播扬芬芳,鞠躬尽瘁,功在国家与人民,是永远值得人们怀念的。
贡献
吕凤子早年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气,1901年十五岁时就与韩笔海、荆钟善、胡小石等一起考中秀才,与胡小石一起有“江南才子”之誉。吕凤子早年有以身报国的志向,曾一度考入苏州武备学堂学习武术,以后才转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从此走向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之路,逐渐成长为近、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美术教育家和著名的中国画家。
按照吕凤子的说法,他一生做了三件事,其一是画画,其二是教书,其三是办学。 他曾先后在两江附中、宁属师范、常州五中、武进女师、长沙四师、扬州五师、镇江六中、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私立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任教,同时担任了不少教育行政职务和与美术相关的社会职务、学术职务,从事教育工作前后长达五十年,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在他晚年所有的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1957年参与江苏国画院的筹建工作。这一参与不仅对他个人极为重要,对于江苏美术事业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撰述的《中国画研究》一书,是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积累和研究成果而作的画学总结,将数千年中国画的基本原理、特征、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剖析,是一部带有个人创作和研究经验总结性质的美术理论著作,为新时期“江苏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评价
吕凤子1909年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结业后,次年在上海创办神州美术学院;1912年在丹阳捐献家产,创办丹阳正则女子学校,1925年改为正则女子职业学校。抗战军兴,在陈立夫、张澜等人的支持下,1938年于重庆璧山县创办江苏省正则职业学校蜀校,1942年在教育部备案,正式创办正则专科学校。1946年回江苏前,将全部校舍捐赠璧山地方政府办学。同年秋,在丹阳重建正则,分四部分:正则小学、正则中学、正则职校、正则艺专。1951年将正则学校全部转交人民政府公办。 吕凤子早在新中国成立前的二三十年代就已经享有很高的声誉,徐悲鸿、张大千、陈之佛、傅抱石、钱松岩等对他的品德和才艺均有着极高的评价。我国现代美术界卓有声望和成就的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吴冠中、李可染等都曾随其受学,受到他的美术教育和艺术熏染。 吕凤子山水、花鸟、人物画均极为精湛,但最主要的成就还是体现在人物画上。早年、中年时期的仕女画、诗意画,入蜀后的罗汉画以及建国后表现人民生活题材的绘画,都为他在不同时期赢得了盛誉。 吕凤子一生创作了为数不菲的绘画作品。所作松树题材的作品不下千幅之多,抗战期间于壁山县创作的罗汉题材的作品亦接近两千五百余幅,如果再加上他最为擅长、且延续时间最长的仕女画、诗意画作品,一生创作的作品恐怕不下数千幅。吕凤子的绘画创作,主要是为了办学和教学的需要而进行的,他的绝大多数绘画作品多用于馈赠和出售,以便向社会争取办学的费用,其中也有不少绘画作品是为学生创作以留作纪念的。 通过各种途径,吕凤子的许多作品自创作之后即散佚在私人之手,真正集中保存下来的很少。目前国内除了苏州市博物馆、淮阴市博物馆等文博机构、丹阳档案馆(家人委托收藏)以及萧平、马晓锋等人有部分集中收藏之外,其他大多零散地藏于私人之手;海外有关公私机构收藏、研究吕凤子作品的状况,也不是十分明朗。这为系统地展开研究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但目前亦约有数百幅可确知线索的作品,况且不断有新的绘画作品和文字资料被不断地发现,这对于集中进行吕凤子绘画艺术的研究,也提供了较为充分的基本条件。无论是什么样的原因,让这样一位如此重要、卓越的艺术家长期以来被忽略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20世纪80年代以后,有关吕凤子绘画研究、出版、展览及相关纪念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吕凤子学术研究会、吕凤子纪念馆等先后成立,有关吕凤子的研究论文及著作也不时发表,将吕凤子宣传、研究和纪念活动进一步推动起来。但迄今为止,对吕凤子的研究无论是从深度、广度还是系统性上看,都不能与吕凤子的地位和作用相符合。相信随着条件的逐渐成熟,吕凤子的艺术成就将会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主要著作
《美术史讲稿》 《中国画法研究》 《凤先生说美育》 《吕凤子仕女画册》 《吕凤子华山速写集》
参考资料:网络
Ⅳ 吕广仁主编的基础会计的第一章总论章答案
2008年基础会计课程社会专升本考试大纲
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掌握会计的基本原理,对会计核算的一般内容和核算方法具有概括性的系统理解。
2、掌握会计的六大要素和会计等式。
3、理解复式记账的意义,掌握借贷记账法的原理;能够运用借贷记账法处理一般经济业务。
4、能够熟练的运用会计科目设置账户、填制凭证、登记账簿和试算平衡;并做到算账准确,记账结账规范。
5、了解会计报表的基本结构、内容。
6、熟悉会计的核算流程。
二、考试内容
第一章 总论
1、会计的涵义、会计的职能、会计的对象
2、会计要素、会计等式(重点)
3、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重点)
4、会计核算的原则
第二章 会计科目与账户
1、会计科目 (重点)2、会计账户
第三章 复式记账原理及其应用
1、复式记账法2、总分类账和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
第四章 工业企业主要经营过程的核算和成本计算
1、筹资业务的核算2、供应业务的核算3、生产业务的核算(重点)4、销售业务的核算5、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重点)
第五章 会计凭证
1、会计凭证的种类2、原始凭证的内容及填制要求
3、记账凭证的内容及填制要求(重点)
第六章 会计账簿
1、会计账簿的种类2、账簿登记与使用的规则3、对帐与结账
第七章 财产清查
1.财产清查的种类2.财产清查的方法3.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重点)
第八章 财务会计报告
1、资产负债表2、利润表3、现金流量表
第九章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
1、记账凭证核算程序(重点)2、科目汇总表核算程序
3、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程序
三、参考教材
《会计学基础》,宋平编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
Ⅳ 阜新市育才中学的教学成果
十年来,学校发展迅速,以特有的办学理念,优异教学成果,倍受社会观注和瞩目。
育才初中建校几年来,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4年辽宁省初二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在阜蒙县赛区育才初中包揽了前8名(第一名刘实秋),前百名中有育才学生25人;2004年初三数学奥赛复赛中,阜蒙县赛区前10名中有育才学生5人,前20名中有育才学生11人,前百名中有23人;2004年初三化学化学奥赛预赛中在阜蒙县赛区前十名有5人,前100名有26人;2004年全国英语能力竞赛初一、初二、初三百名榜中育才学生84人,居全县第一。吕晶晶初三组第一名。苗亿博、闫春晓获初一第三、第四名;2005年初三数学奥赛中,在阜蒙县赛区前5名中育才占4名,前10名中占6人。,包揽前2名第一名师圣贤,第二赵亚楠;2005年第十五届全国初中生应用物理知识竞赛中吴天宇获全市第一名张红玉获全市第二名。55分以上获表奖的考生中育才43人居全县第一;2005年化学奥赛中阜蒙县赛区,刘赛楠获第三名,孟磊、师圣贤、刘阳或并列第四名,前百名中育才有33人居全县第一位。2006年12月全国初中英语能力竞赛复赛中桂鹏获九年级全市第一名。
2000年,周宏伟同学在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物理、英语竞赛初赛中分别获一、二、三等奖,2001年高考以688 分优异成绩获阜新地区理科状元,名列辽宁省理科第三名,被清华大学录取。2002年,吕春杉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这对一个刚刚起步的民办学校来说是个奇迹。在连续八届高考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入本率达90%以上;二本以上上线率及高考平均分连续六年居全市第三,(位居阜、彰两县第一名),连续七年,阜、彰两县汉生高考第一名均出自我校。有400多名学生考入全国重点大学,短短几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等科在全国奥林匹克竞赛中19人次获国家级二、三等奖、38人次获省级一、二、三等奖。2005年美术和书法获得国家及省、市级奖。多名指导教师获省级一等奖。
Ⅵ 吕凤子的艺术人生
吕凤子是与齐白石、徐悲鸿齐名的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1910年在上海创办我国最早的一所美术专科学校——神州美术院。他从江南小城走出,一生历尽艰辛。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吕凤子带领妻子和儿女及艺专部分教师,历尽千辛万苦,到达重庆,在偏僻的璧山创办“正则蜀校”。璧山远离重庆几十公里,没有重兵把守,经常发生抢人事件。有一天夜深人静,一群强盗将吕凤子家中的财产一抢而空,还将赤脚的吕凤子绑起来,押出家门,走了两百多公尺,旁边的驻军知道后,士兵们高举火把,追赶抢匪。抡匪们在慌乱中四处逃窜,吕凤子才幸免一难。他哀叹道:“没有国,哪有家?国破家亡,此恨难消!有些人不参加抗战,却乘人之危抢劫,令人痛恨。”
后来,吕凤子又举家迁江津。他的家离陈独秀的家很近。早年的吕凤子在北京女师教书时,就和陈独秀认识,抗日战争初期在渝重逢,自然常去看望陈独秀。陈独秀十分赞赏他的观点及实践,说:“国难当头,凤先生能继续坚持教育阵地,传播文化艺术,让愚昧的同胞看到光明,实属难得!”
1940年春季,张大千远道专程来璧山看望他,谈到办学,张大千知道吕凤子缺乏资金,就劝吕凤子不要自找苦吃,还是卖画谋生,可糊口养家。吕凤子却说:“矢志办学,吾意决矣!”张大千见他态度坚决,改口说道:“小弟限于财力,爱莫能助,无钱可以出力啊!这样吧,我助你到成都举办个人画展。”然后,陪同吕凤子去成都。吕凤子一鸣惊人,筹款五六千元,一分钱未留,全部作了办学经费。张大千感动地说:“吕凤子人品高尚,淡泊名利,与世无争,一心办教育,为人师表。”
1940年初,王若飞的舅舅黄齐生由于参加革命受到迫害,逃出老家,从贵阳到重庆逃难。吕凤子却不怕牵连,聘请黄齐生为文史教授。黄齐生常到八路军驻渝办事处,与董必武、周恩来、郭沫若、王若飞、黄炎培、陶行知等接触,了解到许多南北抗战形势与民主团结运动的新信息、新思想,随时向吕凤子传达。吕凤子不出学校,每当知道这些后十分兴奋。有一次,黄齐生对吕凤子说:“凤先生,延安是我国革命抗日司令部,宜有所慰问。”吕凤子很有同感,发动师生作书画数百幅,他本人也画了若干幅,转交给八路军重庆办事处,由王若飞带到延安分送。
黄齐生1944年赴延安,把吕凤子的画转给毛泽东,还向毛泽东介绍吕凤子和他在重庆办学的情况,毛不断点头说:“吕凤子先生精神可嘉,他的眼光已经投向了抗战胜利之后。整个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需要教育。黄先生,你替我转达问候,我还要叶志熊(秘书)写一信谢吕先生。我们这里开展大生产劳动,丰衣足食,而精神食粮正当需要之时。”1946年3月12日,当黄齐生返渝时,毛泽东又拿出一条延安毛毯,请他转交给吕凤子。
1949年春蒋家王朝兵败如山倒之时,张大千、陈立夫等都劝吕凤子带全家到台湾。吕凤子决定不去台湾。1959年夏,吕凤子患了肺癌。正值国庆节时,他巳经生命垂危,还要求家人将他扶起,画苍松三幅,其中一幅《寿毛主席》。 在近代中国画史当中有三位人物画颇见特点的画家,一为丰子恺、二为叶浅予,还有就是吕凤子了。而吕凤子在这三位中所留下的作品最少,这就愈显吉光片羽之贵了。
吕凤子幼时极为聪颖,十六岁就得中秀才,十八岁在苏州武备学堂习武。二十岁才开始习绘画,就读于李瑞清所开办的南京两江优级师范图工科。颇受李的器重,毕业后遂曾留校任教。而后的几十年里吕凤子便一直与美术教育密切相关着。李瑞清主持的两江优级师范是清代大僚张之洞所支持下所开办的的,原是为兴办新学。而科目开设有博物、数学、音乐、图画、手工等等。其他科目均可聘请日籍教师,而美术则由山水画家萧俊贤和日人盐见竞、亘理宽之助教授。所以吕氏所受的绘画教育应是属于“中西合璧”式的。既学有传统的课徒式的山水画,也学有西方先进的素描观念。但是当时“两江”的素描教学是由日本人传授的,这与欧洲的学院派素描是有所区别的。因此吕氏虽受“中西合璧”式教育,但这与后来的徐悲鸿、刘海粟等人的“中西合璧”有着从角度上的本质区别。
正因为吕氏所受的素描教育并非欧洲学院教育,而是讲求、重视线条的“日式素描”,这与中国传统的线描似有共通之处。这对于吕凤子以线为主的画风奠定影响极大。
由于吕氏所受的“日式素描”的影响,其对于透视、解剖、色彩、构图,均深有研究。吕凤子曾编写过关于透视、解剖、色彩、构图等图画基础知识的讲义。因而吕氏的人物画特色与前代人物画不同之处也正在于此。前代顾恺之的人物画今已失传,仅从摹本来看,或称迹不逮意。而吕氏的人物画则写形貌色极为生动,颇有顾氏传神阿堵的妙处。他的《罗汉图》颇具特色。往往造型古拙,线条流畅。其中《四阿罗汉图》题诗曰:“皆来闻见,弥触悲怀,天乎、天乎。狮子吼何在?有声出鸡足山,不期竟大笑也。画面上四个阿罗汉仰着面,一个在悲天,一个在悯人,而后面两个阿罗汉则在嘲笑西北方的声音。作品借阿罗汉讽喻时局,耐人寻味”。
吕凤子的人物画的归类,虽有不少讽喻时局的作品,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但是绝不同于徐悲鸿的现实主义人物水墨画,吕氏的画品风格仍应归于文人画的范畴之中。
文人画的最主要的特点是“以书入画”。吕氏的书法承清道人李瑞清之法,极有特色。且与其画风也能较好和谐。吕氏对于书法与绘画之间关系的论识极有见地:“中国画一定要以渗透作者情意的力为基质,这是中国画的特点。所以中国画最好要用能够自由传达肩、臂、腕力的有弹性的兽毫笔来制作,用手指或其他毛刷等作画,只能构成一种缺少变化的线条,它不能用来代替兽毫笔。”而“成画一定要用熟练的勾线技巧,但成画以后一定要看不见勾线技巧,要只看见具有某种意义的整个形象。不然的话,画便成为炫耀勾线技巧的东西了。”
吕氏对于中国画的理解有两个层面:其一要用毛笔,即书法用笔。其二用线造型的目的是“形”,而不是笔墨技巧。而吕氏的这一主张应该是对于中国画发展极熨帖的建议:既不要放弃笔墨,又不要拘于笔墨。 吕凤子早年就已经表现出非凡的才气,1901年十五岁时就与韩笔海、荆钟善、胡小石等一起考中秀才,与胡小石一起有“江南才子”之誉。吕凤子早年有以身报国的志向,曾一度考入苏州武备学堂学习武术,以后才转入两江优级师范学堂图画手工科学习,从此走向绘画创作和美术教育之路,逐渐成长为近、现代史上卓有成就的美术教育家和著名的中国画家。按照吕凤子的说法,他一生做了三件事,其一是画画,其二是教书,其三是办学。
他曾先后在两江附中、宁属师范、常州五中、武进女师、长沙四师、扬州五师、镇江六中、正则女子职业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大学、私立上海美专、中央大学艺术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国立社会教育学院、苏南文化教育学院艺术系、苏南文教学院、江苏师范学院任教,同时担任了不少教育行政职务和与美术相关的社会职务、学术职务,从事教育工作前后长达五十年,为中国的美术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在他晚年所有的活动中,最为重要的是1957年参与江苏国画院的筹建工作。这一参与不仅对他个人极为重要,对于江苏美术事业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他花费两年多的时间撰述的《中国画研究》一书,是根据自己多年的创作经验积累和研究成果而作的画学总结,将数千年中国画的基本原理、特征、方法等进行了系统地梳理、剖析,是一部带有个人创作和研究经验总结性质的美术理论著作,为新时期“江苏画派”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Ⅶ 吕富华的人才培养
吕富华是50年代由张昌绍教授主编的中国第一部全国药理学教材的主要作者,也是《医用药理学》第一、第二版的主要审稿人和作者。近年来,他积极筹划与支持多种药理专业书籍的拟定与出版工作,担任《心血管药理学》、 《临床药理学》等专著的审阅工作。他审稿认真,强调取材要严谨,重视论据,反对人云亦云。同时,他非常注意发现新理论、新观点,并强调百家争鸣。这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使编写者受到深刻的教益。
吕富华在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会委员工作中,对列入药典的药物名称,进行了反复推敲,力求完美无误。益母草是民间广泛用于产后调理的要药,公元659年唐代苏恭的《新修本草》首先记载此项用途。益母草应于花正开时采集青草,方有疗效,但药材公司常收购已全脱叶的枯茎,由此枯茎制成的益母膏,疗效可疑。药理实验证明,益母草叶有较强的收缩子宫的效应,而茎则无效。吕富华提议,医用的益母草必须是开花时采集的叶片丰富的青草,药典委员会采纳了他提出的意见。
在师资培养工作方面,他善于和敢于放手培养人才。他常用德国著名科学家Straub说过的一句话:“当一青年向我报到,我就把他像青蛙一样,丢到水里去,他必须自己游泳”,鼓励中青年教师深入到实践中去,培养和提高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他还指出,先进的仪器设备不等于先进的研究成果,只有加上创造性的科研设计,才能得出先进的成果。他举出Otto Loewi巧妙地设计用两个蛙心灌流发现了胆碱能神经递质、Claude Bernaud创造性地用一个青蛙确定筒箭毒碱的作用部位等例子,鼓励中国年轻药理工作者打破陈规,勇于创新,奋力攀登科学高峰。
1989年11月,中国药理学会第五届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在总结大会上,中国药理学会理事长王振纲和丁光生、宋振玉、徐叔云等,代表与会全体代表和全国3000名会员,祝贺吕富华82岁高寿,表彰了他50余年从事药理学教学和科研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Ⅷ 复旦大学吕蓬教授 简历
吕蓬,女,汉族,1963年10月出生,天津人,无党派人士,华北电力大学数理学院数理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文名
吕蓬
民 族
汉族
出生日期
1963年10月
职 业
华北电力大学数理学院数理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籍 贯
天津人
目录
1 教育经历
2 工作经历
3 主讲课程
4 研究领域
5 研究成果
6 在研项目
7 获奖情况
教育经历编辑
1984年河北大学毕业,学士学位.2002年获华北电力大学毕业硕士学位.
工作经历编辑
1984 -1998在华北电力大学保定任数学教师,1998-今在华北电力大学北京任数学教师。
主讲课程编辑
讲授本科生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与数理统计、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研究生规划数学、运筹学等课程。
研究领域编辑
最优化理论及应用研究,数理统计及其应用.
研究成果编辑
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1项; 共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中EI检索4篇、ISTP 检索3篇;国内核心期刊10余篇。教学成果获保定市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
在研项目编辑
数理统计及优化理论在水资源方面应用.
获奖情况编辑
1998年获电力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