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么是科技成果社会应用的最根本的价值标准
具有实用性
是科技成果社会应用的最根本的价值标准
因为实用的科技才能产生利益
⑵ 科技成果转化主要有哪些方式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科技人员、管理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大量探索、试验,科技成果转化已经逐他形成了“政府计划推动和技术市场扩散”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双重模式。政府计划推动主要体现在由政府组织实施的各种国家级、省级科技开发与成果商品化及推广计划,其中大部分也是指导性计划。市场扩散主要是根据市场的需求,在产、学、研之间进行,形式有:自主开发、技术转化、联合开发以及组成科技经济联合体等。随着市场体制的发展和完善,成果转化的市场扩散作用将越来越大,形式也会更加多样化,效果会更加显著。
⑶ 举例说明在应用科技成果时如何趋利避害
第一,科技水平再高,假如被坏人所用,用于谋取私利,那么,这些科技不仅不会促进版人类权社会的发展,而且还有毁灭人类的可能。譬如二战时期希特勒,就是把德国科学家研究的成果,大量用于研发战争武器。。。第二,由此可见,所谓“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存在巨大的瑕疵!真正的答案应该是,包括科学技术的发明及使用者们在内的广大劳动者,才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生产力!!
⑷ 如何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科技成果转化分为直接转化和间接转化:
⑸ 科技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科研成果评价指对科研成果的工作质量、学术水平、实际应用和成熟程度版等予以客观的、具体的、恰当的权评价。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价方法:从学术价值、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三个方面进行评审。对不同类型的成果,要有不同的侧重,但不能偏废。对基础研究成果,主要侧重于学术价值;技术研究成果(应用研究印发展研究成果)应侧重于经济效果和社会影响。在成果具体评价上,必须坚持科学性、客观性原则。
⑹ 如何避免科技成果的不当应用
只有通过立法,才可以,
近年来,食品质量安全事故频发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猪肉中的瘦肉精、禽蛋中的苏丹红,等等,给畜禽产品消费带来了不小的影响,老百姓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信心直线下降。一系列农产品质量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暴露出产品质量监管方面的漏洞,同时也让一些从事非法生产销售的企业和个人浮出水面。
不少人都在谴责养殖端、奶站与奶企的无良,但却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传播源头。是谁把那些东西引进到国内,并通过“山寨”版将合成成本降低,以适于国内推广的?养猪户哪能发明什么东西能够让猪长出更多的瘦肉来?鸡(鸭)场老板肯定不懂什么化学成分能让蛋黄又好看又流油。农民连蛋白质是什么估计多半都讲不清楚,更不会发明出一种让牛奶中的蛋白质含量增加的东西来。这些都是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技术,没有专业科研人员的参与,普通人是没有本事做出来的。这些害人的产品,某种程度上都是由一些科技人员受利益驱动而引进来或仿制而成的,当初还可能以科学研究的名义得到不少的国家科研经费资助,有些甚至被相关部委列为重点研究课题,后来又以科技成果转化的名义推广出去(这些产品背后都有业内知名高校企业的推手说明了问题所在);最后养殖端东窗事发,而这些“学术败类”早已名利双收,安然转身。《“瘦肉精”背后的科研江湖》(《南方周末》2009年4月8日封面文章)还原了瘦肉精在中国最初的传播过程,追根溯源,把那些以科学的名义但实际在进行危害社会行为的人给暴露了出来。
据报道,以盐酸克伦特罗为代表的“瘦肉精”,早在大规模引进中国之前,已在国外出现过大面积的中毒事故,并被多个国家禁止。但当时中国的专家却“忽视”这一重要信息,反而踊跃引进。这里有的人是出于专业研究之需,有的人却不乏利益驱动。连引进与推广“功劳最大”的专家自己也承认:那时国家正力倡培育瘦肉型猪,他学生的研究吻合政策方向,“我们也不宜和政府唱反调。如果在论文中介绍了副作用,我们(的论文)也发不了,所以我们有一些顾忌。”结果,研究人员在明知美国禁用β-兴奋剂(“瘦肉精”是β-兴奋剂的一种)的情况下,申报了课题,领到了经费,但并未向国内透露美国禁用一事,随后还获了奖。三聚氰胺、苏丹红也有着类似的传播过程。
更有甚者,据《新型“瘦肉精”现身黑市》(《南方周末》2009年4月23日封面文章)报道,一些无良知的科研工作者又根据国外专利仿制合成了“瘦肉精”的升级版——莱克多巴胺,此物在2002年就被农业部列入禁用目录,但有部分专家在国家明令禁止后,仍唱好莱克多巴胺。为躲避产品检测,某农业高校专家竟然搞出掩蔽剂,这种掩蔽剂会先跟检测试剂发生反应,如此,检测试剂就不再与莱克多巴胺发生反应。
在此,我们姑且不议论到底这瘦肉精、三聚氰胺、苏丹红的发明(引进)与推广者是谁,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我们只是由此看到一些科研工作者社会责任赤裸裸的缺失,甚至天良丧失,追名逐利的浮躁心态驱使科技成果无所顾忌地走向滥用和恶用。
在科学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的过程中,人们曾陶醉于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利益、福音。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当科学与社会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科学社会化和社会科学化时,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就摆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这也打破了人们关于科技中性论的传统看法。科学研究不是在世外桃源进行,科研工作者进行创造,也要为创造的后果承担责任。前苏联科学家谢苗诺夫曾指出:“科学的社会功能越大,科学家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一个科学家不能是一个‘纯粹的’数学家、‘纯粹的’生物学家或‘纯粹的’社会学家,因为他不能对他工作的成果究竟对人类有用还是有害漠不关心,也不能对科学应用的后果究竟使人民境况变好还是变坏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不然,他不是在犯罪,就是一种玩世不恭。”
而且,科研工作者有责任思考、预测、评估他们所生产的科学知识的可能的社会后果,因为他们比其他人掌握了更多的专业科学知识,对于科技进步可能带来的某些危害比其他人认识得更清楚。科研工作者对其研究负有责任意识是一种自律的过程,这要比在应用的负效应出现以后,再加以研究抑制负价值的手段更有效。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韩启德在去年“中美科学家社会责任论坛”开幕式上指出,科学家要慎重考虑研究工作的社会影响,审慎评估科研成果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自觉把求真与求善结合起来,把好奇心与责任心结合起来,把个人兴趣和解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需要结合起来,推动科研成果的合理运用,不断增进人类的福祉。同时,要对科学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风险和危害保持高度警觉,主动对研究课题进行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评估,拒绝从事有悖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科学研究,尽力防止和排除科研成果的不当运用,自觉采取措施控制和防范潜在的技术危害,避免科研成果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不利影响。
其实,在任何一个社会中,总有一部分人,例如医生、律师、科学家、工程师或统治者,由于他们掌握了知识或特殊的权力,他们的行为会对他人、对社会、对自然界带来比其他人更大的影响,因此他们应负有更多的社会责任。但是,当代社会绝大多数科研工作者把科学研究作为谋生的职业,导致一些人为实际应用的功利目的而进行科学研究。因此,对于他们应付的社会责任,我们不仅需要有特殊的行规(比如医疗界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以及一些国家和地区行政首长的就职宣誓)来约束,更需要通过法律规范来约束。
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让科学有所为有所不为。目前,对科学研究成果的奖励措施在不断加大和完善,而且奖励是巨大的和眼前的,而惩罚似乎是不可能与科学研究联系起来的,若有的话,也是长远的,这种奖励与惩罚的不对等性,也从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意识。当前人类文明的发展,一方面仍然需要社会加大力度支持科学的发展,科研工作者应该由于对社会文明的进步所作的贡献而获得很高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要对那些可能给社会带来不良影响的科学研究进行严格限制,对那些只为个人利益而不顾社会利益的科研人员加以法律惩处。通过瘦肉精事件我们看到,在学术规范和科学精神已经很明确的情况下,那些无良知的研究者明明知道他们的产品副作用很大,但在暴利与不受惩罚面前一而再,再而三地越过道德底线。如果再不进行必须的惩罚,接下来新进入科研界的跟风逐浪者一定会越来越多,那我们以后听到的害人新名词、新技术、新产品也会越来越多,这几年正是这样一幕幕悲剧在不断地上演着。
据悉,科技部正着手进行1996年10月1日施行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的研究工作。笔者建议,修订中应增加对科研工作者社会责任的法律约束性规定,尤其是对涉及生命科学领域、食品、饲料等方面的科技成果转化,要同时提供其“负效应”研究报告;对用于食品、饲料、食用植物的人工提炼物或合成物的科技成果转化,应如药品一样,提供相关毒理试验、动物试验等的实验报告,并通过相关的安全评估;若对引进或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的负效应进行隐瞒或者出现不应有的“疏忽”,且由此成果转化生产的产品使消费者(使用者)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发明、引进(进行纯学术研究,并采取措施严格限制其外溢者除外)和成果转化推广者应与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同样承担连带责任。适当时候,在《科学技术进步法》等法律中也应增加对科研工作者社会责任的法律约束性规定,以使奖惩对等。
科学研究无止境,但是否能转化、运用于生产,一定要符合法律规定。今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6月1日起就要正式实施了,条文中明确要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制度,明确食品生产经营和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实行许可制度,这从法律上为食品安全提供了制度保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还要强化执法力度和监管措施,要加大对违法者的惩处力度,为人类的安全筑起坚实的盾牌。
⑺ 科技成果应用于生活
纳米技术用在牙刷上
纳米牙刷可以更牛逼的清洁牙垢
⑻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抄分为三种类型:袭(1)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2)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3)软科学成果,是指对科技政策、科技管理和科技活动的研究所取得的理论、方法和观点,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研究报告。
⑼ 科技成果有哪些类型
科技成果可分为三大类型:基础理论成果,是指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领域取得的新发现、新学说,其成果的主要形式为科学论文、科学著作、原理性模型或发明专利等。
应用技术成果,是指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应用中取得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新设备,以及农业、生物新品种、矿产新品种和计算机软件等。

(9)科技成果应用扩展阅读:
科技成果的基本成就: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1]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在新的时期,为了明确认识,把“科技成果”分解为“科学成果”和“技术成果”两部分,并把“软科学成果”排除在“科技成果”的范围之外。
⑽ 什么是科技成果的初试,中试,成熟应用
科技成果的初始主要是指在实验室尺度的放大,中试就是可以作为商业开发,相当大的尺度(至少部分工业上可进行了);成熟阶段就是在工业上可以大规模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