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临盘采油厂职称,成果,论文自动算分系统
好的啊,,,亲
『贰』 孤东采油厂的技术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紧紧围绕制约采油厂原油生产的关键技术和影响效益增长的主要矛盾及技术难题,大力实施“科技兴厂”战略,转变技术创新工作思路,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勘探开发理论创新成效显著,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先导试验课题进展顺利,综合配套技术系列进一步发展完善,为推动采油厂的持续有效发展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完成科研项目40个,有两项成果分别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三等奖,12项成果获有限公司科技进步奖,9项科研成果申报有限公司技术评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得到进一步提升,全年科技增油12万吨。同时采取“宏观引导,重点扶持”的工作思路,支持生产一线开展技术革新,一大批创新成果更直接、更便捷地服务生产。全年开展基层技术创新课题58项,创直接经济效益2000余万元,申请国家专利21项,取得国家专利17项。
『叁』 听说中石化华东采油厂近期获得了多项专利,谁知道具体情况
国内的专利都很水,国际的专利才有分量
『肆』 定边采油厂采油工2015年工作总结范文
我作为一名一线的石油 工人,我秉承老一辈石油人的精神传统,在工作上肯吃苦、讲奉献、有理想、守 纪律,与全站人员上下齐心,兢兢业业、拼搏苦干、克服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确保油井产量,完成队上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下面我将2015年的思想、工作、学习情况向各位述职如下:
一、加强学习,注重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
一年来,不断加强自身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提高自身的政治理 论水平和业务能力。坚持自觉参加机关组织的学习,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 策。深刻领会上级文件精神,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贯彻。
通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使自己能够树立大局意识,比较客观、全面、准确地看待问题,分析和解 决问题。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精益求业,不断探索,使自已更加胜任本职工作。
二、工作方面
认真履行职责,脚踏实地做好工作,用满腔热情积极、认真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在现场管理上,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及标准化操作规程,对油、水井及时平整井场,修整井口,基本做到井场无油污,无杂草,无垃圾。做好日常的巡回检查,认真、严肃的对巡井中发现的油、 水井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及时处理和整改, 确保油井的产量。
在设备管理上,我在做到定期对设备维护保养的基础上,坚持做到“六不” ,即不脏、不松、不渗、不漏、不缺、不锈。保证设备完好,防治跑、冒、滴、漏等 现象的发生,消除安全隐患。在资料的管理上,为了保证量油数据的准确性,我加大了量油的密度,通过不同时间多次的测量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三、学习方面
认真学习岗位职能,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在班组工作比较繁忙的情况下,正确 处理工学矛盾,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业余时间,系统学习了采油 工程有关法律法规和理论知识。在工作期间,我不错过,不浪费每一次锻炼的机 会,加速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利用闲余时间向队领导及同事请教有关地质及采油方面的知识。通过多看、多问、多学、多练来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各项业务技能。
四、存在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回顾过去的一年,由于业务水平不足,缺乏经验等原因,工作上在有些方 面还做得不够。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努力做到: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使工作更进一步;努力学习,提高综合素质,提高操作实践能力。
『伍』 沈阳采油厂的概况
全厂共有员工3468人,下设大队级单位13个,基层党支部73个,党员731人。
沈阳油田自1984年4月投入全面开发建设以来,累计生产原油3800多万吨,生产天然气30多亿立方米;先后荣获“全国部门绿化四百佳单位”、“辽宁省环境保护先进企业”、“辽宁省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辽宁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十佳单位”等许多荣誉称号。重组分立后,面对没有优质后备储量、措施难度逐年增大、生产能耗高、成本缺口大的实际,厂党委始终坚持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宗旨,认真贯彻落实集团公司和辽河油田分公司的各项工作部署,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围绕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等五个方面,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市以来,累计超缴油气综合商品量13.19万吨,并先后被辽宁省授予“文明单位”、“优秀职工之家”、“模范职工小家”、“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辽河油田“思想政治工作特殊贡献奖”、“集团公司“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创新成果奖”等殊荣,取得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厂家属区分“东,西,南,北,点。”五区。居住有2万多人。共有三所学校,一个是辽河油田沈采中学,一个是小学,一个是幼儿园。
『陆』 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胜利油田获得了什么奖项
你好:在7月25日召开的全国企业文化年会上,胜利油田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案例奖,胜利油田胜利采油厂荣获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奖。
据悉,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浙江大学,共同开展2014~2015年度全国企业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优秀案例和突出贡献人物评选表彰活动,受到企业界、经济界、学术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此项评选表彰活动每两年举办一次,是目前国内企业界企业文化最高荣誉。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您哦!满意请采纳,谢谢。
『柒』 中石化华东采油厂喜获5项实用新型专利,求详情
12月2日,华东采油厂科技与技术监督部门再次从国家知识产权管理局领回5张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于今年4月申报的这5项发明成果全部喜获通过。至此,采油厂已累计拥有各类专利24项。
多年来,采油厂十分重视专利成果的申报与研发,围绕推进油田开发的技术水平,通过每年召开科技大会、组织科研成果交流、开展重点项目攻关、成立创新工作室等多种载体形式,鼓励和调动员工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着力以技术革新解决油田生产中存在的各种疑难问题。
如刚刚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的5项发明成果中,“一种快速抽汲排液技术”革新了“低渗储层测试排液工艺”,提高了常规油井测试评价的工作效率。“一种水平井带压钻塞捕屑装置”,可实现页岩气井地面返排测试在高回压条件下连续钻塞捕屑、除砂、大排量返排,加快了工程进度,减少了作业时间和费用。“一种小井眼封堵采油工具”,与井下作业难度大的小井眼相匹配,提高了油井产量。“一种新型注水带压可取式堵塞器”,较旧型堵塞器制造工艺更简单、成本更低廉、使用寿命更长、更安全可靠。“一种衬管二次固井简易丢手回插装置”,替代了液压套管悬挂器,简化了施工工序,能够大大减轻劳动强度。
除5项实用新型专利,采油厂还于今年2月获得一项国家发明专利的授权。“空气源与太阳能复合加热原油储运系统”这一项目申报于2012年3月,历经2年终获授权。该发明主要由空气源热泵机组和太阳能集热器等节能环保型设备替代传统燃煤锅炉,达到节能、降耗、减排和清洁生产的目的,目前已在采油厂金南和广山两个集输站区进行应用推广。
『捌』 采油工先进事迹怎么写
收获2008
——作业一区员工xxx先进事迹
2008年是我从事一线采油工作的第10个年头,作为一名采油工人,在总结08年各项工作的同时,让我感觉到采油五厂正在向建设一流采油厂目标日益迈进的坚定步伐,也让我对10个年头的工作有了一次更加剖析的、清晰的认识,从而更加坚定了做一名合格采油工人的信念。
一、 注重理论学习,提高工作能力
理论学习是基础,作为一名新时期下的采油工人,我清楚的认识到,只有不断的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不断的提高工作能力。为此,我不仅在工余时间对专业知识进行学习补充,还虚心向师傅求教,并结合工作中的经验,对照书中的理论知识进行举一反三的学习深化,互为补充,为工作服务。通过不间断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在我参加的“采油厂第四届技术大赛”中,取得了一等奖,并获得“技术能手标兵”的光荣称号。
在作业一区管理四组的工作过程中,我能很好的配合管理组组长的工作,并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各项任务,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工作责任心落实不到位的事故。
二、 注重安全细节,筑牢安全堡垒
安全工作一直都是采油厂工作的重心,在日常工作中我也时刻将安全放在首位,不存在侥幸和思想的麻痹大意。自从“六大禁令”颁布后,我以禁令的内容作为工作标准,不仅按要求穿戴劳保和使用劳保用品,而且还能在生产工作中识别和发现隐患,仅08年我就检查出设备存在隐患20余处,及时处理事故隐患15回。
要筑牢安全工作基础,不仅要善于发现和及时整改隐患,而且还要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为安全生产献计出策,当好“安全分析员”,提出安全合建,截止到目前,我一共提安全合建12条,其中有8条被管理组采纳实施。
三、 积极创新工作,助力原油上产
采油工作不是每日一成不变的工作,要积极的创新工作,只有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才能夯实工作基础。在采油厂开展的“我说我井”活动和“稳升井组扶植”工作的深入开展,对管井工的工作职责有了明确细致的规定,也促进了管井工对创新工作的日益求新。
由油井的地面工作延伸到地下油藏生产规律的摸索认识,只有打破以往工作的规律,不断创新出符合简化优化后工艺需求的工作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原油产量。
四、 及时总结工作,追求完善提高
08年的工作,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带给的成果,在一点点成绩面前,我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自己的目标有一定距离。在09年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加强理论学习,真正将“我说我井”中的“人井合一”的工作理念融入到实际生产中,为建设一流采油厂的进程中奉献力量。
『玖』 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二采油厂的科技创新
加大科技攻关投入,研究解决制约稳产上产的瓶颈技术,成立特低渗储层开发攻关项目组,加强特低渗透储层开发和提单产的研究,0.3毫达西试验区庄9井区平均单井产量由0.5吨上升到2.0吨,庄平7井试油获得31.8吨的高产;在元城油田完钻水平采油井7口,平均单井产油17吨,为提高老油田采收率探索了新的开发工艺技术。初步形成了特低渗油藏压裂改造、水平井开发等配套技术,为陇东特低渗油藏大规模开发储备了关键技术。全年完成科研项目40项,7个项目获得省、市级技术成果,科技增油突破10万吨。
『拾』 谢俊的主要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描述技术与预测方法》
经过多年的攻关,已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不同储层地质特点的提高油田采收率行之有效的方法。该技术在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推广应用后,增油降水效果明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胜坨油田胜一区利用项目研究成果,自2003年12月对注聚扩大区分井区调整注聚浓度,进一步优化注聚方案;对含水反弹井改层促使二次见效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扩大区注聚效果。针对注聚先导区转后续水驱含水上升快、产能递减快的开发特点,在潜力井区开展补孔改层、堵水调剂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区块含水上升速度。统计到2004年8月底,该油田累计增产原油10.8万吨,创造经济效益6480万元。胜坨油田二区和三区的主力区块通过精细油藏描述研究,不但掌握了剩余油的空间分布特征,提高了油田的开发效率,而且还形成了剩余油描述和挖潜的一系列综合配套技术。该研究成果在油田开发调整中得到了较好应用,通过在潜力井区布新井,完善基础井网;细分韵律层,精细挖潜;大面积开展区块整体堵水调剖等措施,大大提高了油田注水开发效果。自2001年8月应用该研究成果以来,截止到2004年6月,胜坨油田二区和三区的沙二段直接增产原油50.5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03亿元。
研究成果经华北油田的实际应用,通过在剩余油富集区进行注采井网调整,改变平面液流方向等措施,见到明显经济效益,共增产原油2.6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达2100万元。
研究成果在辽河油田得到广泛应用,收效显著。牛12断块是辽河油田茨榆坨采油厂的一个主力断块,针对油田开发暴露出的矛盾,通过加强剩余油精细描述和下步挖潜对策研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累计增油超过3.5万吨,增气2000万方,创经济效益1200万元。然后又对牛—青地区砂岩油藏的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采用油藏描述新技术和静动态结合分析方法,对复杂小断块油藏的地质特征和水淹规律及剩余油分布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指定出有效的调整措施,通过现场实施调整对策,有效控制了含水上升,明显改善了开发效果,两年内共增油4.2万吨,增气1500万方,直接经济效益2500万元。还在海外河砂岩油藏的剩余油分布的研究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搞清了剩余油分布规律,从而有效地指导了注采开发调整。通过调整治理和进一步完善井网和注采开发系统,增加注水井数,改变液流方向和补钻调整井等措施,截止到2000年8月,共增油11.9万吨,气600万方,直接经济效益8600万元。
2004年11月15日,山东省科技厅组织赵鹏大、刘宝珺、冯士筰、秦蕴珊四位院士和多位高校教授、油田总地质师组成的专家组对项目规划、项目研究报告、用户使用证明等材料进行鉴定后认为:该成果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践,针对我国不同类型油藏性质差异大,油水关系复杂的特点,遵循驱油机理研究与现场试验结合、室内物理模拟与油藏数值模拟相结合、单项方法与优化配套技术相结合,油田地质、油藏工程与采油工艺技术相结合,油藏描述、油藏工程与油藏数值模拟技术相结合,剩余油宏观、微观的定性描述与剩余油饱和度定量描述相结合,认识油层和改善油层密切结合的原则,提出了我国油田高含水期改善开发效果的理论和方法,为老油田调整挖潜和三次采油后进一步提高原油采收率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该项研究在高含水油田增产降水、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解决了油田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得到了油田的大力推广应用。取得了以下突破和创新:
(1)综合应用了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系统研究了剩余油的形成机理、剩余油的微观和宏观分布特征以及多种实用的定量确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技术,提出了一套综合研究高含水油藏剩余油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2)定量描述了油藏三次采油后各地质小层剩余油和聚合物的平面分布,为高含水油藏调整挖潜提高采收率指明了方向,为四次采油充分利用残余聚合物提供了依据,丰富和完善了油藏描述理论。
(3)在对油藏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二次开发的基础上,将不同聚合物、不同配注方案划分为“组”,在同一模拟器上对不同“组”的聚合物特征进行描述,达到了对比评价注聚效果的目的,攻克了一个油藏同时注入两种聚合物产品、多个配注方案的油藏数值模拟技术。
(4)该项研究紧密结合油田生产实践,
为制定高含水油田开发调整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通过胜利油田、辽河油田、华北油田以及其它油田的广泛推广应用,在增油降水、提高原油采收率方面获到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这对我国高含水油田开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不仅开拓了一套高效开发高含水油藏行之有效的方法,完善了油藏描述理论,并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明显的社会效益。
主要研究成果之二: 《盆地中央气藏形成的地质条件及成藏模式》
(1)该项研究指出了我国国内油气工业发展的主要战略接替领域,对于推进我国21世纪油气勘探开发将发挥重要作用。盆地中央气藏的新概念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什么地方存在整装大气田,怎么去寻找整装大气田。按照盆地中央气藏的地质理论和评价方法,这些盆地富含非常丰富的油气资源,在油气勘探中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不会改变的。盆地中央气藏的新概念为实施油气再创业战略提供了资源保证。
(2)通过该项目的研究,改变了传统的勘探现状,从而使天然气的勘探开发进入了新的阶段,必须重新认识那些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区,重新评价已经被废弃的区带和层序。根据盆地中央气藏的新概念,油气勘探由浅层向深层发展,由构造或背斜控制转向岩性或向斜油气藏,提出了在盆地中央和构造下倾部位去钻探去寻找油气富集区,一定会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目前盆地中央气藏的概念正在油气勘探开发中发挥直接的作用,不仅为油气的风险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也在精细勘探中发挥了直接的作用,大大拓宽了油气勘探领域。
(3)该项目对盆地中央气藏的评价是建立在新的成藏理论之上,不仅对鄂尔多斯、四川和塔里木盆地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对中国其它盆地的类似气藏的分布规律乃至世界各盆地气藏的分布规律评价具有深远意义。利用新的成藏理论对鄂尔多斯、四川及塔里木盆地的盆地中央气藏分布规律进行评价,一方面可以明确勘探目标,同时又指出了有利地区,这对于提高天然气的勘探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在盆地中央气藏分布有利区及较有利区内开展围绕已知气田的源岩与储层精细描述,进一步扩大了天然气的有效勘探面积和储量。
(4)该项研究对中国含油气盆地的盆地中央气藏分布有利区进行了成功预测。在该项目预测的四川盆地盆地中央气富集最有利的邛崃地区和新场地区,已成功地钻获工业气藏,证实了该地区广阔的盆地中央气远景。本项目对鄂尔多斯盆地盆地中央气藏的有利分布区进行了成功预测,目前发现的气藏均分布于盆地中央气有利分布区内,可见盆地中央气藏的新概念对于提高天然气的勘探成功率是十分重要的,根据盆地中央气藏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进行了重新试气和钻探,收效显著。
(5)该项研究利用新的盆地中央气藏成藏理论对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的侏罗系气藏进行了研究,提出英南2气藏有着与盆地中央气藏相似的地质条件,可构成一个大的间接型盆地中央气藏,其他类似地区也具备形成大型间接盆地中央气藏的地质背景,尽管其后期改造明显。这一认识对塔里木油田英吉苏地区的天然气勘探工作起到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不仅提出了盆地中央气藏形成机理的新理论,而且对中国多个含油气盆地的盆地中央气藏进行了预测,这将在开拓发现大中型气田的勘探领域、提高勘探效果和增储上产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主要研究成果之三: 《东营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与精细勘探》
《东营凹陷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与精细勘探》课题针对东营断陷湖盆斜坡带的地质特征,运用岩性、电性、地震资料,结合古气候、古环境的研究和各种相标志对沉积相进行了综合表征,并通过对湖盆斜坡带砂体储层的多源沉积动力学体系结构的分析,建立了三角洲、粗粒三角洲、滩坝、重力流水道、近岸水下扇和滑塌浊积扇等各种储集砂体的发育模式。阐明了斜坡带沉积相、成岩相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并应用流体历史分析技术划分了油气成藏时间,提出了沉积-成岩-成藏一体化模式和油气运聚演化与预测技术。针对斜坡带油气成藏条件和相控成藏规律,结合三维地震资料,首次提出一套精细解释、储层识别、储层反演等沉积约束勘探技术系列、环洼控砂的滩坝砂体模式和环洼探边勘探预测模式,三角洲旋回复合输导成藏模式和勘探技术,以及粗粒三角洲的近源高势能深洼控砂模式及其勘探技术,这些勘探模式有利地指导了斜坡带油气精细勘探,也被实践所证实。
本项研究提出一系列适合斜坡带油气藏勘探的成果技术,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理论和技术。这些研究成果的应用,使得东营凹陷油气勘探取得巨大进展,相继发现和落实了一批有利区块。截止到2005年11月,新增控制储量8795万吨,直接增产原油195.58万吨,新增产值达30亿元以上,在增储上产方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目前该项研究成果仍在继续应用中。
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研究成果不仅提出了斜坡带油气富集成藏的新理论,而且在油藏精细勘探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主要研究成果之四: 《地质录井油气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制》
“地质录井油气快速检测技术与仪器研制”是对国家863子课题“地质录井油气快速检测技术与评价方法”、国家863子课题“地质录井烃源岩成熟度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和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等一系列重大研究成果的集成和创新。
该项研究是在钻井、测井、地化、荧光、气测、热解等研究的基础上,以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各种先进方法为手段,从录井资料的采集、处理、解释总体上,建立各种类型油气水层的评价方法和模式,研究井口油气的赋存状态,建立相应的快速检测技术及识别方法,研制出适合油田现场录井的快速色谱仪,以此提高油气层的识别精度,最终达到充分发现油气层和评价油气层的目的。主要技术创新点有:
(1)提出了油气层快速检测技术及识别方法,对赋存于地层中的油气被钻开后随钻井液返至地面的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含油气的岩层被钻头破碎后,所含油气分散到井筒中,井壁附近地层中的油气也有一部分向井筒扩散。按照携带油气的载体和油气赋存状态的不同,井口油气可以分为六个部分:(岩屑、岩心、井壁取心)实物中的吸附油、实物中的吸附气、钻井液中的游离气、钻井液中的溶解气、钻井液中的吸附气和钻井液中的油。每一部分油气都有相对应的检测技术。
(2)通过对各项录井资料的综合研究,得出了不同类型油气水层的评价方法和模式,为随钻过程中实时评价油气层提供了有效方法,采用单项解释、专家知识和数学方法等多种方法对油气层进行评价,提出了复杂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技术。
(3)针对薄油气层,自主研制了快速色谱仪,使得快速色谱气测方法成为可能。分析速度常规色谱快,这就意味着快速色谱气测仪能够分辨更薄的油气层。
(4)对油气的分类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在众多的检测方法中认为快速色谱在分析速度方面优于普通气测录井。如果每一项技术都对它所检测对象的全部(而不是样品)进行测量,则岩石热解(荧光、热解色谱)、罐顶气轻烃、气测(快速色谱)、全脱气分析、薄层棒状色谱测得的油气丰度之和约等于地下油气的真实含量。各项技术测得的油气丰度和组份分布特征之间都存在消长关系。
该成果在地质录井技术研究和油藏勘探方面有所创新,特别是油气快速检测技术方面、录井仪器研制方面形成了配套技术系列,为隐蔽油气藏的勘探提供了快速、有效、针对性很强的勘探手段,提高了勘探效益,所提出的复杂油气层综合解释评价技术,突破了传统随钻过程中实时评价油气层的方法,实现了油气层精细解释和定量化评价。该项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大力推广和应用,具体措施如下:
(1)针对实际生产难题,加大攻关研究力度,改进和提高地化、荧光图像等录井单项新技术及其应用方法,努力在岩石可钻性研究、压力系统预测、储集层物性及流体精细评价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
(2)现今油气勘探开发目标已向深层方向拓展,其特殊的油藏地质特征将进一步增加录井的施工难度,应开展复杂地层压力预测技术、特殊钻井工艺下的大斜度定向井、水平井、空气钻井、欠平衡钻井、PDC钻头钻井等录井技术研究,解决困扰录井行业的技术难题,适应油田勘探开发的需要。
(3)课题组所研制的针对薄油气层快速色谱仪在国内外无生产此类仪器的厂家,这一成果的研制成功,使仪器实现了国产化,使石油开发过程中的决策更具有现场化和科学性。此仪器在油气勘探开发钻井的录井过程中推广应用效果反应良好,提高了地质录井工作质量。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提高了地下地层油气的检测精度,完善了录井资料的处理解释方法,研制了适合隐蔽油气藏勘探的录井仪器。项目研究成果已在胜利油田应用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勘探快速及时发现油气藏提供了有力保障,从国内外来看,大量地区等待勘探开发,因而该项目推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提出了地质录井油气快速检测技术,开发了新型气测录井仪,在油气勘探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主要研究成果之五: 《砂砾岩油藏精细勘探技术与勘探实践》
“砂砾岩油藏精细勘探技术与勘探实践”研究工作历时多年,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新的认识:
(1)在地层对比的基础上,运用录井、测井、地震资料,结合沉积构造、粒度、古生物、电性等特征,并通过对湖盆陡坡带砂体储层的多源沉积动力学体系结构的分析,进行沉积相分析,划分沉积微相,提出了济阳坳陷等地区的辫状三角洲、重力流水道、滑塌浊积扇、近岸水下扇、水进型扇三角洲和深水碎屑碳酸盐岩沉积等新沉积模式。
(2)通过对沉积体系综合描述,从油藏成藏的各种地质条件入手,研究成藏地质要素,对济阳坳陷等地区的各类沉积相和砂体分布进行有效预测。在其宏观控制下,开展高精度构造研究、古地貌恢复和沉积沉降研究、古地貌和构造演化史模拟、约束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约束储层预测和描述,最终将勘探研究和实践的结果反馈到沉积体系研究成果,达到充分认识油气成藏的地质基础和条件,准确预测油藏分布,提出钻探目标和最佳井位。
(3)针对不同类型砂砾岩油藏及沉积体系约束油藏分布规律,提出了浊积水道砂砾岩体描述技术、浊积扇砂砾岩体描述技术、舌状浊积砂砾岩体描述技术、扇三角洲砂砾岩体描述技术等高效实用的配套技术系列。同时结合三维地震资料,提出了重力流水道古沟控砂模式和古浊积水道追踪勘探技术;滑塌浊积扇的沟谷控砂模式和浊积岩性油藏滚动勘探开发技术;近岸水下扇和扇三角洲的近岸深洼控砂模式及其砂砾岩扇体精细勘探技术,包括砂砾岩体地震识别预测技术、砂砾岩体地震描述技术、砂砾岩体测井识别及描述技术。
(4)本项研究成果提出一系列适合砂砾岩油藏精细勘探的配套技术系列,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油气藏的勘探理论和技术。该项目自开展以来,取得了一系列新认识和新突破,勘探发现了多个新油藏,新增控制地质储量13109万吨,累计生产原油240.2万吨,创直接经济效益15.4亿元,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山东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项研究成果具有开创性,提出了砂砾岩油藏精细勘探新技术,并在实际勘探中取得重大突破。
通讯地址: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前湾港路579号山东科技大学地质学院
邮政编码:266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