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卡夫卡代表作城堡的思想成就
《城堡》写于1920至1922年间,是卡夫卡创作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不仅表现出“卡夫卡式”小说的主要特点,同时也是卡夫卡一生思想探索与艺术探索的总结。“城堡”这个象征物就是他一生所感到的那种与人敌对、压抑着人的精神和肉体的社会超验的力量的象征。
思想内容:西方学术界关于《城堡》主题内涵的三种理解:第一,犹太人长期漂泊而寻找精神家园。第二,人类寻找上帝。第三,人类追寻真理和人生目的。此三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但它更是当代西方知识分子对人与荒诞境遇关系的真实反映。《城堡》所表现的是人在世界上荒诞感、孤独感、绝望感这一存在主义哲学命题。卡夫卡是一位严肃的作家,他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败,用寓意、象征、变形、自白、反讽等手法来表现“自我”,表现现代西方人道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感受。他的作品通过具体刻画“人”如何变成“非人”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酷关系,始终贯穿着一个反复出现的主题,即普通人与现代资本主义环境之间的深刻矛盾和专制极权统治对人在精神上构成的威胁。
艺术贡献:1、独特的叙述角度与叙述手法。
2、象征寓意的意象构筑。
1、 精确、细致、严密的语言风格。
⑵ 失落城堡全成就一览 失落城堡全程就怎么完成
关于LOL英雄成就点的计算方法以及增加到5级需要的局数说明,还有快速增加成就点的介绍,需要的这里看吧!
⑶ 古罗马建筑的成就有哪些
1、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2、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
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3、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古罗马建筑艺术成就很高。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罗马人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
⑷ 欧洲中世纪的城市及及建筑的历史演进主要成就有哪些
欧洲中世纪建筑 拜占庭的建筑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拜占庭原是古希腊与罗马的殖民城市。其建筑按国家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前期:即兴盛时期(4-6世纪),主要是按古罗马城的样子来建设君士坦丁堡。在6世纪出现了规模宏大的以一个穹隆为中心圣索菲亚大教堂。二、中期:(7-12世纪),由于外敌相继入侵,国土缩小,建筑减少,规模也大不如前。其特点是占地少而向高发展,中央大穹隆没有了,改为几个小穹隆群,并着重于装饰,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三、后期:(13-15世纪),十字军的数次东征使拜年占庭帝国大受损失。这时建筑既不多,也没有什么新创造,后来在土耳其入主后大多破损无存。
圣索菲亚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
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
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
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东欧的小教堂华西里.伯拉仁内教堂除了圣索菲亚教堂,拜占庭没有重大的建筑活动。教学的规模都很小,穹顶直径最大的也不超过6米。不过,这些教堂的外形有改进,穹顶逐渐饱满起来,举起在鼓座之上,统率整体而成为中心,真正形成了垂直轴线,完成了集中式的构图,这体形远比早期的舒展、匀称。
在俄罗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等正教国家,都流行这种教堂。格拉尼查茨教堂加洛林修道院西欧中世纪建筑早在罗马帝国的末期,西欧的经济已经十分破败衰落。5世纪,大举涌来的落后民族,踏遍了西欧各地,把它淹没在刀光剑影、血雨腥风之中。在一片荒芜之中,形成了封建制度。教会利用人民的苦难,宣传禁欲主义,愚昧和迷信。
因此,5-10世纪,西欧的建筑极不发达,在小小的、闭关自守的封建领地里,罗马那种大型的公共建筑物和宗教建筑物,都是不需要的,相应的结构技术和艺术经验,也都失传了。修道院是当时唯一质量比较好的建筑物,也很粗糙。
可是,封建制度毕竟比奴隶制进步。以手工业工匠和商人为主体的市民们展开了对封建领主的斗争,争取城市的独立解放。同时,也展开了市民文化对天主教神学教条的斗争。
建筑也进入了新阶段。城市的自由工匠们掌握了比古罗马的奴隶们娴熟得多的手工技艺。建筑中人力物力的经济性远比古罗马的高。除了教学外,各种公共建筑物也逐渐多了起来,城市市民为城市的独立或自治同封建主的斗争,以及市民文化同宗教神学的斗争,也在建筑中鲜明地表现出来。
封建制建筑大体上分二个时期:
一、10-12世纪以教堂为代表的“罗马风”建筑
二、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罗马风建筑早期基督教建筑是同拜占廷建筑同时发展起来的。包括古罗马迁都后帝国西部,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长达三百余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建筑。
公元9世纪左右。西欧一度统一后又分裂成为法兰西、德意志、意大利和英格兰等十几个民族国家,并正式进入封建社会。。这时的经济属自然经济,社会秩序较稳定,于是,具有各民族特色的文化在各国发展起来。这时的建筑除基督教堂外,还有封建城堡与教会修道院等。其规模远不及古罗马建筑,设计施工也较粗糙,但建筑材料大多来自古罗马废墟,建筑艺术上继承了古罗马的半圆形拱券结构,形式上又略有古罗马的风格,故称为罗马风建筑。它所创造的扶壁,肋骨拱与束柱在结构与形式上都对后来的建筑影响很大。
早期的教堂的建筑者主要是修道士,教堂不事装饰,也不讲求比例,反对偶像崇拜,连耶稣基督的雕像都没有。墙垣和支柱十分厚重,砖筑很粗糙,沉重封闭,毫无生气。
后期,随着城市手工业、商业和兴起,出现了由世俗工匠建造的城市教堂,表现出追求感性美的强烈愿望。教堂内的装饰逐渐增多,追求构图完整统一,教堂的整体和局部的匀称和谐等也大有进步、砌工精致多了。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教堂罗马风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就是12-15世纪西欧以法国为中心的哥特式建筑。
“哥特”原是参加覆灭罗马奴隶制的日耳曼“蛮族”之一,15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封建神权,提倡复活古罗马文化,乃把当时的建筑风格称为“哥特”,以表示对它的否定。
哥特建筑就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公元10世纪以后,随着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和商业和逐渐活跃,在一些交通要道、关隘、渡口及教堂和城堡附近,形成了许多手工业工人与商人聚集起来的城市,并到12世纪大多通过赎买或武装斗争从封建领主和教会手中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这时期的建筑仍以教堂为主,但反映城市经济特点的城市广场、市政厅、手工业行会等也不少,市民住宅也大有发展,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而是以尖券(来自东方)、尖形肋骨拱顶、坡度很大的两坡屋面和教堂中的钟楼、扶壁、束柱、花空棂等为其特点。兰斯主教堂兰斯主教堂1211-1290年建,法兰西国王的加冕教堂,主教堂内设有主教座,每个教区只有一所。该教堂以形体匀称、装饰纤巧著称。教堂前后建了百余年,由于墩柱形式与装饰主题一致,格调统一。
亚眠主教堂亚眠主教堂1220-1288年建,中厅系典型的法国哥特式,宽约15米,高约43米,由于起伏交错的尖形肋骨交叉拱与把柱墩造成束柱的样面,看上去比真实的还要高。
科隆主教堂始建于1248年,欧洲北部最大的哥特式,平面143×84米,西面的一对八角形塔楼建于1842-1880年,高达150余米,体态硕大,中厅宽12.6米,高46米。教堂内外布满雕刻与小尖塔等装饰,垂直向上感很强。 科隆主教堂科隆主教堂夏尔特尔主教堂夏尔特尔主教堂1194-1260年,西面两座塔楼建造时间相差400年,形式也各不相同。
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1163-1250年,法兰西早期哥特建筑的典型实例,位于巴黎城中。入口西向,前面广场是市民的市集与节日活动中心。教堂平面宽约47米,深约125米,可容近万人。东端有半圆形通廊。中厅很高,是侧廊(高9余米)的三倍半。结构用柱墩承重,使柱墩之间可以全部开窗,并有尖券六分拱顶,飞扶壁等。正面是一对高60余米的塔楼,粗壮的墩子把立面纵分为三段,两条水平向的雕饰又把三段联系起来。正中的玫瑰窗(直径13米)西侧的尖券形窗,到处可见的垂直线条与小尖塔装饰都是哥特建筑的特色。特别是当中高达90米的尖塔与前面的那对塔楼,使远近市民在狭窄的城市街道上举目可见巴黎圣母院马克思在谈到天主教堂时说:"巨大的形象震撼人心,使人吃惊。……“这些庞然大物以宛若天然生成的体量物质志影响人的精神。精神在物质的重量下感到压抑,而压抑之感正是崇拜的起点。”
意大利的比萨主教堂比萨主教堂比萨主教堂,它的钟塔和洗礼堂,是意大利中世纪最重要的建筑群之一。它是为纪念1062年打败阿拉伯人,攻占巴勒摩而造的。
主教堂是拉丁十字式的,全长95米,有四排柱子。中厅用木桁架,侧廊用十字拱。正面高约32米,有四层空券廊作装饰,形体和光影都有丰富的变化。比萨主教堂
钟塔(1174年)在主教堂东南20多米,圆形,直径大约16米,高8层,中间6层围着空券廊,后来,由于基础不均匀沉降。塔身开始逐年倾斜。但由于结构的合理性和设计施工的高超技艺,塔体本身并未遭到破坏,并一直流传至今,历时近千年。也就是享誉世界的比萨斜塔。
威尼斯的总督府威尼斯的总督府威尼斯当时是海上强国,地中海贸易之王。总督府是威尼斯打败尽敌热那亚和土耳其的重大胜利的纪念之物。建于1309年-1424年,是欧洲中世纪最美丽的建筑物之一。
总督府的主要成就在南立面和西立面的构图。立面最高约25米,分为二层。第一层券廊,圆柱粗壮有力。最上层的高度约占整个高度的二分之一,除了相距很远的几个窗子之外,全是实墙,墙面用小块的白色和玫瑰色的大理石片贴成斜方格的席纹图集,没有砌筑感,从而消除了重量感。这一处理方式,虽然受到伊斯兰建筑的影响。这个立面构图极富独创性,奇光异影,世界建筑史中几乎没有可以类比的例子。它们好像是盛妆浓饰的,却又天真纯朴,它们好象是端庄凝重的,却又快活轻俏,似乎时时在变化着它的性格。西班牙的伊斯兰建筑阿尔罕布拉宫8世纪初,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占领比利尼斯半岛,并从西亚带来当时先进的建筑物类型,型制和手法,10世纪后,伊斯兰国家分裂,被西班牙天主教徒逐个消灭。但伊斯兰的建筑,由于水平远高于当时西班牙天主教地区的,所以对西班牙建筑保持着很强烈的影响。
西班牙格兰纳达的阿尔罕布拉宫,是伊斯兰世界中保存得比较好的一所宫殿。它位于一个地势险要的小山上,有一圈3500米长的红石围墙蜿蜒于浓荫之中,沿墙耸立着高高低低的方塔。围墙的大门叫公正门,在南边,君主在这里审理诉讼。宫殿偏于北面,它以两个互相垂直的长方形院子为中心,南北向的叫石榴院,以朝觐仪式为主,比较肃穆。东西向的叫狮子院,比较奢华,是后妃们住的地方。
建造阿尔罕布拉宫的时候,西班牙的伊斯兰国家已经十分窘蹙。格兰纳达王国臣服于西班牙的天主教君主,偏安一隅,屈辱求存。面临着不可挽回的没落,一种无可奈何的哀愁笼罩着宫廷。这就造成了阿尔罕布拉宫的艺术风格,精致而柔靡,绚丽而忧郁,亲切而惝恍
⑸ 失落城堡全成就指南 失落城堡成就怎么达成 成
1、道具成就。这类成就需要获得特定道具或使用某个特定道具来获得,这类成就有些成就纯看脸的。
2、骷髅仆从。通过使用道具#060诡异的头骨或有技能,召唤骷髅的武器(boss#012死亡领主解锁)获得。
3、精灵小可爱。获得道具#078~#083 6只精灵中的任意一只获得。
4、精灵王。在一局游戏里同时获得三只精灵。(ps:精灵只能出在台子上,也就是说:不能通过开箱子和哥布林奸商的途径获得精灵。这就比较看脸了)
5、幽灵护卫。在一局游戏里获得道具#095幽灵铠甲三次。(ps:可以通过开箱子等途径获得一个,之后的就祈求 怪物 #020 屠夫机器人 #051 #052恶灵铠甲 能在一次游戏里掉2次这个道具了,比精灵王更看脸……打过了宝藏猎人和亡灵,拿齐了装备和精灵,却被幽灵护卫卡了好长一段时间)
6、邪恶腐蚀。使用技能邪能之触一次。(ps:老虎机专有装备“被腐蚀的xx” 独有技能,当然我也见过 武器 #206 哥布林权杖 随机到了这技能……)
7、基本就是酱紫啦,嗨,因为我平时木有什么空暇时间,不得不用个扶助:游戏蜂窝(免ROOT),支持自动主线任务 支线任务 每日任务及自动副本等等、、嗨,可怜的上班狗、
⑹ 天天酷跑魔法城堡成就有哪些 魔法城堡成就一览
一、铜成就
成就名称
成就点数
奖励
单局吃BOSS关奖励的彩色花朵280个
5
钻石*5
单局使用道具制造浮梯80处
5
积分*40
累计使用道具制造浮梯620处
5
金币*3000
单局躲避导弹20个
5
宠物蛋*1
累计躲避导弹240个
5
金币*2500
单局完成perfect砍杀30次
5
宠物蛋*1
累计完成perfect砍杀100次
5
积分40
单局吃黄色花朵100个
5
金币*1500
累计吃黄色花朵7000个
5
金币*1500
单局吃空心黄色花朵300个
5
金币*2000
累计吃空心黄色花朵1800个
5
积分*40
累计吃BOSS关奖励的彩色花朵1200个
5
金币*2000
单局砍矮怪180个
5
积分*40
累计进入40次BOSS奖励关
5
积分*40
累计砍矮怪5500个
5
金币*3000
累计使用神圣祝福道具18次
5
钻石*10
二、银成就
成就名称
成就点数
奖励
单局躲避导弹50个
6
-
累计躲避导弹588个
6
-
单局吃到大熊头18个
6
-
累计吃到大熊头200个
6
-
单局吃蓝色花朵350个
6
-
累计吃蓝色花朵7550个
6
-
单局吃空心蓝色花朵200个
6
-
累计吃空心蓝色花朵9200个
6
-
单局吃飞行空心蓝色花朵48个
6
-
累计吃飞行空心蓝色花朵1050个
6
-
单局砍掉导弹70个
6
-
单局处于冲刺状态88秒
6
-
累计处于冲刺状态1080秒
6
-
累计打爆BOSS关宝箱20个
6
-
累计砍掉导弹600个
6
-
累计使用开局冲刺道具15次
6
-
三、金成就
成就名称
成就点数
奖励
单局吃飞行红色花朵55个
7
-
累计吃红色花朵18500个
7
-
单局处于变大状态168秒
7
-
累计处于变大状态3200秒
7
-
单局进入5次BOSS奖励关
7
-
单局砍矮怪500个
7
-
单局吃BOSS关棒棒糖8个
7
-
累计吃BOSS关棒棒糖650个
7
-
单局完成perfect砍杀60次
7
-
累计完成perfect砍杀350次
7
-
单局躲避野猪追追3次
7
-
累计躲避野猪追追40次
7
-
单局吃红色花朵410个
7
-
累计吃飞行红色花朵880个
7
-
累计使用死亡冲刺道具15次
7
-
累计砍矮怪6000个
7
-
⑺ 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成就
我们学校刚考过
这些给你吧:
中世纪(Middle Ages 约395~1500):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很多人认为中世纪艺术怪诞、迷惑,甚至贬为丑恶,也有人认为此间艺术丰富,反映出了东方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蛮族文化的融合。中世纪基督教占主要地位,于是图画也为之服务。包括五个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绘画(2-5世纪);二.拜占庭绘画(5-15世纪);三.蛮族及加洛林文艺复兴;四.罗马式(10-12世纪);五.哥特式(12-15世纪)。
早期基督教艺术(Paleo-christian Art或Primitive Christian Art):亦称古代基督教艺术。从基督教创始时期起到大约6世纪早期的建筑、绘画和雕塑,特别是这一时期意大利和西地中海一带的艺术。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后期流行的神秘主义和唯灵论思潮的一部分。能够确认的最早的基督教艺术作品,是2世纪罗马墓穴的壁画和天顶画,这种墓穴的装饰大体是按照古罗马印象主义所形成的一种简略风格,一直持续到4世纪。它们为了解基督教艺术的题材发展的某些方面提供了重要材料。早期基督教的图像运用偏重于象征。单画一条鱼就足以暗指基督,饼与酒引起圣餐的联想。最早的基督生平场面都取材于《圣经》所叙述的一些神迹。耶稣受难,特别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在基督教盛行之前一般避而不提。早期基督教艺术在基督教受迫害时期就已存在。直到313年,后来继承皇位的君士坦丁大帝信奉了基督教,为基督教成为国教铺平了道路,从此基督教开始盛行。罗马帝国不久就在全国建造了教堂,通常为长方形,如罗马古老的圣彼得教堂;或为圆形或多边形,如伯利恒圣诞教堂。大规模的雕塑当时还不流行,仅制有石棺浮雕(如死于359年的朱尼厄斯•巴苏斯〔Junius Bassus〕的浮雕)、象牙板和书籍封套。教堂墙壁用绘画或镶嵌画装饰,用以教育信徒。罗马马焦雷(Maggiore)圣母院教堂的镶嵌壁画内容丰富,涉及《旧约》和《新约》中的许多故事,作于432年。绘画也用作宗教书籍和其它手抄本的插图。这一时期的艺术虽然有意背离早期的自然主义,但仍产生了很大力量和直接影响。
罗马式艺术 (Romanesque Art):11~12世纪西欧艺术风格。11世纪时,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稳固,修道院制度也更加完备。随着1096年的十字军东征及大规模的传道活动,在欧洲掀起了宗教的热潮。统治者都为各自的城市兴建宏伟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马式。而此期的其它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等,也都成为与建筑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美术史上遂将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统称为罗马式。其成熟于11世纪中叶,盛行于12世纪末,但有些国家则延续到13世纪以后。
图雷真纪念圆柱[Column of Trajan]:公元 113 年 大理石浮雕圆柱,总高 38 公尺 罗马,意大利。图雷真纪念圆柱外围装饰有螺旋形浮雕带,从柱子的底部盘旋而上,总长达 244 公尺。为了矫正自下而上的视差,浮雕带的宽度越向上越宽。浮雕上出现的人物有 2500 多个,图雷真皇帝出现 90 多次,其场景之复杂、人物之众多、以及对君主个人颂扬都是史无前例的。如此复杂的场面,在罗马艺术家的笔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显得浑然一体。
拜占庭镶嵌画(Byzantine art):拜占庭镶嵌画继罗马时代之后又一次获得繁荣发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镶嵌画由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色彩鲜明璀灿是它的基本特点之一。在拉韦纳的一些教堂可看到拜占庭第 1个黄金时代的镶嵌画。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约504)连拱廊两侧的镶嵌画分别描绘了走向基督和走向圣母的男女天使行列。作品的形式处理强调装饰性,不表现背景,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姿势的人物造型很少有三度空间感。圣维塔莱教堂祭坛两侧的镶嵌画是拜占庭美术的著名作品。画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美的理想,他们有着纤长的形体,端正的面孔,专注的大眼睛,庄严的神态和华丽的衣饰。这些人物被赋予神圣的特质:带有圣光环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现为基督和圣母的尘世代理人。画中人物面部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这在拜占庭美术中是罕见的。后期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强调严格的秩序,以及画像几何关系的完美与和谐。教堂装饰统一化,作品的主题处理及其在教堂里的布局都须遵循一定的模式。在绘画形式上,风格化的线条描绘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空间观念更加抽象,色彩更加单纯,人物形象失去了肉体的存在,成为精神的象征。作于10世纪末的圣索菲亚教堂镶嵌画是这种风格的作品。帕里奥洛加斯时期,镶嵌画和壁画的纪念性减弱,宏大的构图让位于纤巧而精微的细节描绘。绘画题材增多,题材处理更加自由;但是,整个装饰体系却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性和整体感。镶嵌画减少,壁画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君士坦丁堡乔拉教堂的壁画和镶嵌画,其中的镶嵌画《玛丽亚的生涯》以优雅细腻的色调着称。晚期壁画的代表作品还有狄奥凡(希腊人)作于诺夫戈罗德的基督变容教堂的壁画(1378)。狄奥凡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拜占庭(Byzantine)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公元 1453 年当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后,有很多拜占庭的学者向西逃难到意大利,并且将希腊古典的学说引入,刺激当地人对古典的研究,最后催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简单来说,拜占庭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它承续早期基督教艺术风格,内容表现受到宗教的限制,大都描述圣经的故事或基督的神迹,富于装饰、抒情与象征性。因此散布在各地的教堂,成为拜占庭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场所。与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比较,拜占庭艺术所强调的是对耶稣神性的描绘,而不是对人性的着墨。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从公元四到六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九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哥特式美术(Gothic Art):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法国。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但已不是城堡式,而是由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垂直轴的骨架结构承载建筑物的重量。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包括钟塔也和教堂的轻巧 、垂直的形体一样,高耸云霄。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各个城市显示其强大蓬勃生机的反映。当时人们曾称赞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立面,亚眠大教堂的本堂,夏特尔大教堂的塔,兰斯大教堂的雕刻是哥特式教堂完美的典范。德国马尔堡的圣伊丽 莎白教堂,以3个半圆 室代替有礼拜堂花冠的法国圣坛,并在正面结构中采用严格的垂直处理,而且塔楼也从基础分离获得独立,成为其后德国哥特式建筑仿效的主要样式。英国哥特式建筑受到法国影响,但很快形成所谓英国风格。法国教堂那种紧张上升的趋势在英国变成一种拉长、降低、水平伸展的形式,且更强调体积感的结构特征,同时很注意巧妙地利用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沙利斯伯里大教堂、林肯大教堂等都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此外,诸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的哥特式建筑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哥特式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与罗马式雕刻对建筑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从而较自由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尤其是开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不仅对宗教传统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赋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法国亚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 ,流露出仁慈而诚挚的感情。南十字耳堂的《镀金的玛丽亚 》,则充满了慈爱的母性。德国班保大教堂的雕像《玛利亚与伊丽莎白的会见》,人物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意大利雕刻家G.皮萨诺为普拉多大教堂作的圣母像,动势十分优美,故被称为哥特式倾斜,这种姿势影响到整个欧洲。哥特式绘画 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其作法是用铁条把窗子分成方棂,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然后镶进彩色玻璃。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手抄本插图画在哥特式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在法国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如巴黎图书馆藏的圣路德维克的诗篇插图,装饰的是哥特式尖顶发券。而世俗性的抒情诗与讽刺寓言的插图也很发达,如法国林堡兄弟以时令为题描绘的《美好的时光》以及英国的《大动物寓言 》等。德国马奈斯手抄本书籍中的情歌书,则表现了骑士恋爱的题材。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为壁画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天地 ,最重要的画派有比萨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他们吸取拜占廷的艺术原则,并结合哥特式因素,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经过奇马布埃、卡瓦里尼、杜乔直至乔托等画家的努力,最终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哥特式工艺美术 哥特式时期的工艺美术以法国为最突出。如教堂内的圣体盒、圣物盒和枝形灯架,以及家具安乐椅、洗脸台等,其装饰都表现出对哥特式建筑或建筑装饰纹样的极大兴趣。此外,巴黎的镶嵌的珠宝、涂彩的骨雕,以及绘制的壁毯等也都享有盛名。
沙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沙特尔大教堂位于法国沙特尔城,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教堂坐落在一个土山丘上。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教堂西面正门入口是一组三扇的内凹尖拱大门。门西侧原先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是1145年-1155年间的作品。教堂有两个高低不同令人瞩目的尖塔,其高度均超过91米,构造简单。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30年代。另一座则构造精巧。
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2 .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作家的使命在于尽可能表达这种绝对概念。古典主义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3.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4.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 5.古典主义认为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
欧罗巴:欧洲是欧罗巴洲(Europe)的简称,“欧罗巴”一词据说最初来自闪语的“伊利布”一字,意思是“日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
⑻ 中世纪西欧城堡因何而兴起,又将走向何方
首先要知道城堡是私人建筑,而不是公共建筑,只有皇室成员或实力强大的贵族才有财力,建筑一处既有防御功能又有民用功能的要塞。城堡的主人是贵族,为贵族干活的平民,都居住在这个城堡中,城堡中有粮仓、马厩、酒窖、磨坊、医院以及日常生活起居居所,一应俱全。
15世纪以后,由于欧洲各国王权的兴起,贵族修建城堡的势头开始减缓,甚至有些地区成出现了摧毁城堡的运动,比如说像英国。随着火炮的出现,城堡慢慢被要塞所取代,因为城堡是阻挡不了火炮的。自此城堡的军事功能越发降低,而城堡作为权力的象征以及其生活设施功能逐步提升,文艺复兴以后。原先的城堡多被改建为花园式的休闲娱乐生活居所。
⑼ 意大利中世纪的建筑成就
中世纪(Middle Ages 约395~1500):处于古典文明的结束与复兴之间。很多人认为中世纪艺术怪诞、迷惑,甚至贬为丑恶,也有人认为此间艺术丰富,反映出了东方文化,希腊罗马文化及蛮族文化的融合。中世纪基督教占主要地位,于是图画也为之服务。包括五个部分:一.早期基督教绘画(2-5世纪);二.拜占庭绘画(5-15世纪);三.蛮族及加洛林文艺复兴;四.罗马式(10-12世纪);五.哥特式(12-15世纪)。
早期基督教艺术(Paleo-christian Art或Primitive Christian Art):亦称古代基督教艺术。从基督教创始时期起到大约6世纪早期的建筑、绘画和雕塑,特别是这一时期意大利和西地中海一带的艺术。基督教是罗马帝国后期流行的神秘主义和唯灵论思潮的一部分。能够确认的最早的基督教艺术作品,是2世纪罗马墓穴的壁画和天顶画,这种墓穴的装饰大体是按照古罗马印象主义所形成的一种简略风格,一直持续到4世纪。它们为了解基督教艺术的题材发展的某些方面提供了重要材料。早期基督教的图像运用偏重于象征。单画一条鱼就足以暗指基督,饼与酒引起圣餐的联想。最早的基督生平场面都取材于《圣经》所叙述的一些神迹。耶稣受难,特别是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的经历,在基督教盛行之前一般避而不提。早期基督教艺术在基督教受迫害时期就已存在。直到313年,后来继承皇位的君士坦丁大帝信奉了基督教,为基督教成为国教铺平了道路,从此基督教开始盛行。罗马帝国不久就在全国建造了教堂,通常为长方形,如罗马古老的圣彼得教堂;或为圆形或多边形,如伯利恒圣诞教堂。大规模的雕塑当时还不流行,仅制有石棺浮雕(如死于359年的朱尼厄斯•巴苏斯〔Junius Bassus〕的浮雕)、象牙板和书籍封套。教堂墙壁用绘画或镶嵌画装饰,用以教育信徒。罗马马焦雷(Maggiore)圣母院教堂的镶嵌壁画内容丰富,涉及《旧约》和《新约》中的许多故事,作于432年。绘画也用作宗教书籍和其它手抄本的插图。这一时期的艺术虽然有意背离早期的自然主义,但仍产生了很大力量和直接影响。
罗马式艺术 (Romanesque Art):11~12世纪西欧艺术风格。11世纪时,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封建制度日趋稳固,修道院制度也更加完备。随着1096年的十字军东征及大规模的传道活动,在欧洲掀起了宗教的热潮。统治者都为各自的城市兴建宏伟的教堂和修道院,建筑史上称这种新形制为罗马式。而此期的其它造型艺术如雕刻、绘画等,也都成为与建筑不可分割的装饰部分。美术史上遂将这个时期的艺术风格统称为罗马式。其成熟于11世纪中叶,盛行于12世纪末,但有些国家则延续到13世纪以后。
图雷真纪念圆柱〔Column of Trajan〕:公元 113 年 大理石浮雕圆柱,总高 38 公尺 罗马,意大利。图雷真纪念圆柱外围装饰有螺旋形浮雕带,从柱子的底部盘旋而上,总长达 244 公尺。为了矫正自下而上的视差,浮雕带的宽度越向上越宽。浮雕上出现的人物有 2500 多个,图雷真皇帝出现 90 多次,其场景之复杂、人物之众多、以及对君主个人颂扬都是史无前例的。如此复杂的场面,在罗马艺术家的笔下都安排得井井有条,显得浑然一体。
拜占庭镶嵌画(Byzantine art):拜占庭镶嵌画继罗马时代之后又一次获得繁荣发展,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镶嵌画由小块彩色大理石或彩色玻璃拼嵌而成,色彩鲜明璀灿是它的基本特点之一。在拉韦纳的一些教堂可看到拜占庭第 1个黄金时代的镶嵌画。圣阿波利纳雷教堂(约504)连拱廊两侧的镶嵌画分别描绘了走向基督和走向圣母的男女天使行列。作品的形式处理强调装饰性,不表现背景,有着几乎完全相同的姿势的人物造型很少有三度空间感。圣维塔莱教堂祭坛两侧的镶嵌画是拜占庭美术的著名作品。画中正面站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一种美的理想,他们有着纤长的形体,端正的面孔,专注的大眼睛,庄严的神态和华丽的衣饰。这些人物被赋予神圣的特质:带有圣光环的皇帝和皇后被表现为基督和圣母的尘世代理人。画中人物面部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特征,这在拜占庭美术中是罕见的。后期拜占庭镶嵌画和壁画强调严格的秩序,以及画像几何关系的完美与和谐。教堂装饰统一化,作品的主题处理及其在教堂里的布局都须遵循一定的模式。在绘画形式上,风格化的线条描绘成为造型的主要手段,空间观念更加抽象,色彩更加单纯,人物形象失去了肉体的存在,成为精神的象征。作于10世纪末的圣索菲亚教堂镶嵌画是这种风格的作品。帕里奥洛加斯时期,镶嵌画和壁画的纪念性减弱,宏大的构图让位于纤巧而精微的细节描绘。绘画题材增多,题材处理更加自由;但是,整个装饰体系却失去了原有的统一性和整体感。镶嵌画减少,壁画大量出现。这一时期的重要作品有君士坦丁堡乔拉教堂的壁画和镶嵌画,其中的镶嵌画《玛丽亚的生涯》以优雅细腻的色调着称。晚期壁画的代表作品还有狄奥凡(希腊人)作于诺夫戈罗德的基督变容教堂的壁画(1378)。狄奥凡发展了一种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绘画语言。拜占庭(Byzantine)式建筑的主要成就与特征:拜占庭式建筑的特点是十字架横向与竖向长度差异较小,其交点上为一大型圆穹顶。穹顶在方形的平面上,建立覆盖穹顶,并把重量落在四个独立的支柱上,这对欧洲建筑发展是一大贡献。东正教教堂的特征是堂基由长方形改为正方形,但在建筑艺术上仍保留拜占庭式风格。东欧的教堂是突出穹顶,提高鼓座,使穹顶更加饱满。公元 1453 年当拜占庭帝国灭亡之后,有很多拜占庭的学者向西逃难到意大利,并且将希腊古典的学说引入,刺激当地人对古典的研究,最后催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简单来说,拜占庭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它承续早期基督教艺术风格,内容表现受到宗教的限制,大都描述圣经的故事或基督的神迹,富于装饰、抒情与象征性。因此散布在各地的教堂,成为拜占庭艺术家创作的主要场所。与古希腊与古罗马艺术比较,拜占庭艺术所强调的是对耶稣神性的描绘,而不是对人性的着墨。
圣索菲亚大教堂:拜占庭式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东西长77.0米,南北长71.0米。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直径32.6米,穹顶离地54.8米,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圣索非亚大教堂内部的装饰,除了各种华丽精致的雕刻之外,也包括运用有色大理石镶成的马赛克拼图。从公元四到六世纪开始,教会逐渐对教义与救赎的观念有渐深的认知,同时希腊罗马文化圈重视肖像与肉体美的传统也逐渐对基督教产生影响,信徒除了透过传统的谕言故事与象征手法来理解教义,也逐渐产生将圣母、圣子、圣徒等人物画像化的需求。教会中认为圣人的人物画像就等于触犯圣经中不得膜拜偶像的规定的一派,与另一派认为人物画像可以让信徒更容易理解神的精神、有助传教,两派间的歧异日渐加深。公元692年教会会议中授与基督人像化的合法性,但公元730年罗马皇帝里奥三世(Leo III)颁布禁令,禁止圣母、圣子、圣徒、天使以人物形象出现,自此揭开了两派人马长达二百年间的血腥斗争,教堂里的画作遭破坏,画像的持有者和作画的工匠们也都遭到各种形式的迫害,更糟的结果是造成人与人的信赖关系瓦解,社会动荡不安。一直到九世纪中叶,教会重新解释,愿对画像给予敬意、信仰崇拜,这才逐渐消揖两派间的纷争,而这个日子也被称为“正统的胜利”(The Triumph of orthodoxy),每年在信仰东正教的国家里被盛大庆祝。然而雕刻艺术从来不曾得到教会的认可,因此可以说拜占庭艺术里,雕刻艺术并不存在。
哥特式美术(Gothic Art):12~15世纪的中世纪欧洲法国。意大利文艺复兴学者认为此期美术野蛮怪诞,缺乏艺术趣味,故用“蛮族”——哥特人一词,称之为哥特式。其最早产生于法国,之后风靡整个欧洲。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但已不是城堡式,而是由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以垂直轴的骨架结构承载建筑物的重量。所有的门窗券顶都设计成尖拱状,包括钟塔也和教堂的轻巧 、垂直的形体一样,高耸云霄。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的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各个城市显示其强大蓬勃生机的反映。当时人们曾称赞法国巴黎圣母院的立面,亚眠大教堂的本堂,夏特尔大教堂的塔,兰斯大教堂的雕刻是哥特式教堂完美的典范。德国马尔堡的圣伊丽 莎白教堂,以3个半圆 室代替有礼拜堂花冠的法国圣坛,并在正面结构中采用严格的垂直处理,而且塔楼也从基础分离获得独立,成为其后德国哥特式建筑仿效的主要样式。英国哥特式建筑受到法国影响,但很快形成所谓英国风格。法国教堂那种紧张上升的趋势在英国变成一种拉长、降低、水平伸展的形式,且更强调体积感的结构特征,同时很注意巧妙地利用建筑物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沙利斯伯里大教堂、林肯大教堂等都是英国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此外,诸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地的哥特式建筑也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哥特式雕刻 雕刻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装饰,与罗马式雕刻对建筑的依附性不同,哥特式雕刻大量运用半圆雕和高浮雕,从而较自由地表达人物的动态并加强了空间感。尤其是开始追求世俗情感的表现,不仅对宗教传统模式有所突破,而且赋予人物以生命的活力。法国亚眠大教堂的基督雕像 ,流露出仁慈而诚挚的感情。南十字耳堂的《镀金的玛丽亚 》,则充满了慈爱的母性。德国班保大教堂的雕像《玛利亚与伊丽莎白的会见》,人物表现出丰富的内心活动。意大利雕刻家G.皮萨诺为普拉多大教堂作的圣母像,动势十分优美,故被称为哥特式倾斜,这种姿势影响到整个欧洲。哥特式绘画 哥特式绘画以错综复杂的方式,在13世纪中叶出现在彩色玻璃窗、手抄本插图、北欧的板上画和意大利的湿壁画中。它与哥特式雕刻一样,经历了日益自然主义化的演变。彩色玻璃窗镶嵌画随着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的变化而发展。其作法是用铁条把窗子分成方棂,再用铅条在格子里盘成图画,然后镶进彩色玻璃。玻璃的色彩以深暗和强烈的为主,常用几种不同颜色重叠,颜色层次加多。法国夏特尔教堂、兰斯教堂和亚眠主教堂横厅上的彩色玻璃窗画最为著名。手抄本插图画在哥特式时期又有新的发展。在法国常采用建筑物上的装饰纹样为创作题材,如巴黎图书馆藏的圣路德维克的诗篇插图,装饰的是哥特式尖顶发券。而世俗性的抒情诗与讽刺寓言的插图也很发达,如法国林堡兄弟以时令为题描绘的《美好的时光》以及英国的《大动物寓言 》等。德国马奈斯手抄本书籍中的情歌书,则表现了骑士恋爱的题材。意大利哥特式建筑为壁画提供了赖以发展的天地 ,最重要的画派有比萨派和佛罗伦萨画派,他们吸取拜占廷的艺术原则,并结合哥特式因素,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经过奇马布埃、卡瓦里尼、杜乔直至乔托等画家的努力,最终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哥特式工艺美术 哥特式时期的工艺美术以法国为最突出。如教堂内的圣体盒、圣物盒和枝形灯架,以及家具安乐椅、洗脸台等,其装饰都表现出对哥特式建筑或建筑装饰纹样的极大兴趣。此外,巴黎的镶嵌的珠宝、涂彩的骨雕,以及绘制的壁毯等也都享有盛名。
沙特尔大教堂〔Chartres Cathedral〕:坐落在法国厄尔——卢瓦尔省省会沙特尔市的山丘上。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沙特尔大教堂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沙特尔大教堂位于法国沙特尔城,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之一。大教堂坐落在一个土山丘上。教堂的三重皇家大门和其壮观宏伟的罗马尼斯凯像,早期的珠宝光彩的玻璃装饰的窗户,无一不是十二世纪法国建筑史上的经典杰作。教堂西面正门入口是一组三扇的内凹尖拱大门。门西侧原先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是1145年-1155年间的作品。教堂有两个高低不同令人瞩目的尖塔,其高度均超过91米,构造简单。其历史可追溯到12世纪30年代。另一座则构造精巧。
古典主义(Le Classicisme):1.基本精神是“理性”至上,注重正常情理,要求作家正常地理解世界,并且用明确的方式加以表现。2 .心中要有不变的原则,因为在一切变幻无常的现象后面,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原则,一种关于“美”的绝对概念。作家的使命在于尽可能表达这种绝对概念。古典主义不着重抒写个人的思想情绪,而着重于写一般性的类型。3.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4.古典主义要求“逼真”,但并不要求写真实,因为真实的事物有时并不使人赏心悦目;与此同时,古典主义要求“得体”。 5.古典主义认为任务在于道德说教,在于劝善。
欧罗巴:欧洲是欧罗巴洲(Europe)的简称,“欧罗巴”一词据说最初来自闪语的“伊利布”一字,意思是“日落的地方”或“西方的土地”。
⑽ 魔法城堡成就单局吃到18个大熊头怎么完成,求大神解答
朋友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
跑2.5万米以上就可以完成。
后面重复地图有个地方有熊头,
差不多要跑2.5到3万米才能完成
真诚希望能够帮助您,如果满意请采纳,祝您好运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