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以中西医临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为题的论文。论文有五点,其中研究成果要怎么写呢
用中医临床,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发展为题作文论文有点点,其中研究成果要怎么写呢?我觉得你既然要写论文论文的话,你应该研究得很多东西了,而且你研究的东西也应该有很多收货获很多,发现以及成果理解18,这些发现成果有那些研究出来的信息都记录上来,写出来就可以了,如果是别人的话,我觉得别人也帮不了你们什么忙,你自己的论文要你自己实际操作,自己实际去写就可以了。
B. 如何完成中医的科研成果
根据现有的中医情况提出疑问,寻找解决方法,经过实践检验看看是否正确,就可以知道是否完成中医的科研成果。
C. 列举10位医家或著作体现其对中医学开创性的贡献
开创中医学新纪元的一代宗师
——王春晓
本人年近百年,虽然对辩证施治略知一二。但是对很多疑难病症,特别是对癌症之类的疾病,还是无可奈何的,即使当时用药有效,也不能治愈。大多数人都相信‘一病必有一药’,但是现代社会有那么多的疾病无法治愈,所有这些‘药’什么时候才能找到?
今有幸拜在王春晓大师门下,通过短短数日的学习,特别是亲眼目睹王春晓大师治病应手而愈的神奇疗效,使我顿悟到所有的‘药’都在王春晓大师这里找到了。我不敢全部据为己有,特写此文与同道共享,为国人造福。
众所周知,中医学几千年来的各种学说,无不遵从《皇帝内经》之旨。然而,中医的神奇疗效始终不能被普遍掌握,使中医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中面临自生自灭的险境,国人对此既痛惜又很无奈。
王春晓大师,用毕生的精力研究《皇帝内经》和《易筋经》在人体经络方面的奥秘,攻破了《皇帝内经》没有明确的人体经络256条定线,使人类的一切疾病都可以手到病除,立竿见影。无论是常见病还是疑难病,不管是高血压、糖尿病、类风湿、心脏病、股骨头坏死、小脑萎缩症、、、、、、、、还是强直性脊柱炎、运动神经元损伤、多发性硬化症、尿毒症、癌症、白血病、、、、、、只要是人类身上的疑难病症,必能在人体上找到对应的经线和点位。这些特定的经线点位的异常才是引发各种难治病的根本原因。同一种疾病的特定经线和定位是相同的,只要施以适当的手法,即可伸手病去,永除病根。
《皇帝内经》乃至仲景医圣的精髓就在于辨证施治,这个过程包括辨证和理、法、方、药的每一个环节,由于每个人的认识过程和经验上的差别,导致了绝大多数人的辨证施治都很难达到一致的结果。这就是中医的神奇疗效永远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原因。王春晓大师的研究成果突破了辨证施治结果差异的难题,彻底完善了《皇帝内经》在临床实用上的不足,使中医学变得更加精确、疗效更为神奇可靠,其规范的调理手法更加安全,避免了随意按摩引起的副作用。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现,使《皇帝内经》在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并必将与博大精深的《皇帝内经》一起名存千古,随着这一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古老的中医将以崭新的面貌开创一个医学新纪元。
黄帝,孙思邈,李时珍,华佗,扁鹊,张仲景,葛洪,钱乙,宋慈,吴谦
医学在追踪时代最新思想的时候,往往有得有失。医学在汉代建立了五行体系,也带来了许多附会。当医学冷落五行体系,面向实践的时候,同时也否定了必要的理论思维,导致了鬼神迷信观念的侵入。金元时代的医家,都有自己的片面性。然而,医学就在这样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前进了。 历史上,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一个不断发展的事业,保守,都不是它们的主要传统。中华民族能够发展到今天,保守,也不是它传统的主要方面,否则它就无所谓发展。孔子、董仲舒、朱熹等人,虽然他们都创造了令后人非常痛苦的,也是保守的思想体系,但他们本人却并不保守,因为他们所创立的,在当时,都是一种新学说。保守与否,是后人的事情。就是在近代,虽然有慈禧、袁世凯,但也有洪秀全、康有为和孙中山,最后,是共产党和毛泽东。假若保守真是中国的主要传统,那至少不会有这一系列人物和事件,不会有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 就是易学,也是一条不断发展的河。历史上的易学家,都说自已的注解最合《易经》本义,实际上,他们几乎谁也不合《易经》本义。从理解《易经》的角度看,这些易注多没有价值,它不过是随意解释。从思想发展上说,越是不忠实的倒越有价值,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新思想。 字串4 许多人谈论医易关系,自认为谈的是二千多年前或三千年前的那个《周易》,实际上,他们谈的不过是汉易、宋易等等。比如什么先天、后天之学,河图、洛书、阴阳鱼图等等。它们都不是《周易》中就有的东西,而是后来才出现的东西。在本书的适当地方,我们还要涉及这些问题。 任何思想,都受着时代的局限,都必须发展。牛顿力学曾被认为是绝对正确的东西,并为科学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使科学成为正确的同义语。直到今天,当人们说什么不科学的时候,也就是说那个东西不正确。但是,二百多年以后,它就成了相对论的一个部分。特殊情况,不再是到处适用的绝对真理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以后,列宁发展过它,毛泽东发展过它,许许多多的人都发展过它,并且还在继续发展它。当我们谈论中医和《周易》关系的时候,至少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引起我们的思考: 中医是应该主要从现代医学中吸取营养,还是主要从哲学中吸取营养?假如要从哲学中吸取营养,是应该从两千年前的《周易》中吸取营养,还是应该从现代哲学中吸取营养?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周易》?是继续让易学之河流淌,象古人那样,不断用新的思想去发挥《周易》,还是把它作为一件文化遗产去加以研究,而不是崇拜? 字串7 答案应该是十分明确的。《周易》对于古人,是经,是指导他们行动的理论基础,所以他们不得不世世代代地重新解释《周易》,以适应自己时代的需要。现在,《周易》已经成了历史,和长城、故宫一样,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它,赞颂它,但是已不必崇拜它,也不须重新解释它。有些人说《周易》如何如何宝贵,似乎里面藏有无穷无尽的宝藏,然而他们从中挖出的,不过是现代那些最普通的哲学教材中都能找到的那一点点常识,每人能挖出多少,也往往与各人的哲学修养大体持乎。 中医要前进,要继续发展,第一要从医疗实践中吸取营养,第二要从现代医学中吸取营养,第三要从现代哲学中吸取营养。“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周易》再好,也是黄昏之光。“夕照明”之说,只能用于自我激励。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思想体系,从中国古代的《周易》到现在的马克思主义,都有两种因素组成:一是它的结论,二是它的精神,即它得出结论的途径和方法。就象一个人有肉体和灵魂一样。随着时代的前进,它的某些结论会过时、死亡,甚至会全部过时、死亡,它的精神却要长久地存在下去,绐后人以启发和激励。 中国古代能够留传下来的那些学说,往往都是当时的新思想。我们研究古代思想史,主要也是注意这些新思想。真正“述而不作”,只会重复前人结论的那些东西,往往为我们所不屑顾。在古人来说,为了当时的现实需要,他们不得不较多地援引前人的结论,把前人用创新精神所得的东西教条化、僵化,成为束缚人的桎梏。更甚者则只会寻章摘句,以为那就是圣贤说的绝对真理。有识之士,瞧不起这种人,也瞧不起这种态度。从孔夫子时代起,就把这种人叫作“小人儒”,后来又称他们为“俗儒”,“陋儒”,说他们从事的是雕虫小技,甚至说他们的行为是“俗儒破道”,即破坏了大道理,不断流淌的易学之河,是一条日新之河。弃旧图新,是易学之河的灵魂和精神,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灵魂和精神。如果不是要故意糟蹋自己的传统,就应该承认中华民族传统的这个核心和灵魂,否则中华民族只要一个孔夫子就够了,甚至孔夫子也不会有,更不会有今天。如果真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点什么,那么首先是这种日新的精神,面向世界,面向进步,从人类最新的文化成就中吸取营养,来发展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创造民族的新文化。 字串1 近代以来,当帝国主义的炮舰叩开中国大门以后,西方文化也跟着涌了进来。“长袖善舞,良富善贾,”西方人强大,西方文化也一定全是好的,中国文化也一定全是不好的,包括中医在内。在一段时间里,中医甚至被看作巫术迷信。然而中医以其独具的疗效始终没有被消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提倡中西医结合,中医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并且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当中医要为自己的生存而斗争的时候,它有时不得不借重这个,借重那个,以证明自己的价值。现在,中医完全用不着借助别个以自重,更用不着借助《周易》。 所说的医易相关云云,主要是说中医从《周易》取来了阴阳学说。即使这是真的,那么,在二三千年前,中医取来了阴阳啊,五行啊,当时是种先进的思想,在二三千年以后,难道中医还必须眷恋着这个往事,继续讲阴阳五行,并且永远地讲下去吗? 现在的情况,不是中医需要借助《周易》以自重,而是《周易》需要借助中医以自重,所以才讲什么医易同源。中医则完全不必讲这些。它完全应该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挺直腰身,独立地跻身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医现代化,是每一个中医界的人士、每个关心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甚至每一个中国人都关心的事。然而,中医如何现代化?即所谓中西医如何结合的问题,并没有完满解决。所以,有些人甚至产生了疑问,中医能不能现代化?需要不需要现代化?在这里,谁也难以开出手到病除的药方,只能根据历史和理论做一些大致的展望。 字串1 中医和现代医学,面对着同一个对象,抱有同一个目的:为人治病。二者不仅有许多共同的认识(如人体脏器的性质和功能),也有许多共同的作法(如服药),这就是它们联合的基础。在医疗实践中,二者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短。中医自然无法并吞现代医学,现代医学也无法完全代替中医,这就使二者有结合的必要。 这些年来,我们国家为中西医结合曾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大致可分四个层次,第一是国家不仅办现代医医院,也办中医院,第二是现代医医院内设中医科,而中医院内也允许现代医存在,第三是提倡医生们中西兼通,第四是提倡二者在理论上结合。治疗中,一个不奏效时用另一种。一些药物也开始结合:在西药中掺中药,中药中掺西药。这些工作,有些实现了,有些还在摸索中前进。 中西医结合中,最难的还是理论上的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无法完全替代阴阳五行说,中医界则担心,假若抛弃了阴阳五行,还有什么中医?这里的问题在于把二者都看作是完满自圆的理论体系,好象两个玻璃球,只能并排放着,并肩朝前滚,各走各的道。 实际上,无论是中医还是现代医学,虽然都有一些基本理论,但都不象数学那样具有逻辑严密的、自圆的理论体系,它们都有一些裂缝和缺口,甚而象联邦制一样,在主要理论之旁,还有一些和主要理论并存的、少有逻辑关系的理论存在着。因而都可能容纳其他理论
D. 请问目前在医学领域最前沿的科研成果有那些
万方数据库,一查便知道了。没有最前沿,只有更前沿。
医学领域太广了,包括预防医学。所以实在太多,您还是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方向性的去研究更为实际些。
E. 中医药治病的方法是我国的传统医学,也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你还了解哪些关于中医药的研究成果
中医药科学研究取得较大的成绩,有些成果,如针刺镇痛机理、骨折治疗、急版腹症治疗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权,近年来,更重视吸收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例如,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中药或方剂的作用机制,用血液流变学方法研究瘀血和活血化瘀,用放射性核素研究经络,等等。有关肾虚、脾虚的研究,活血化瘀、扶正培本、通里攻下、清热解毒等治则的研究,舌诊和脉诊的研究等方面,均已取得成果。在经络研究方面肯定了经络感传现象的存在,总结出感传规律,针刺镇痛得到了有力的科学论证。在中药药理学、中药化学研究方面,已对150余种常用中药进行研究,从中分离出活性单体500余种,发现一批活性强的新结构成分,如青蒿素、棉酚、鹤草酚、靛玉红、丹参酮、联苯双脂等。其中,从中药青蒿中提取的青蒿素,是抗疟药物史上继喹啉类药物后的一项重大突破,它对抗喹啉型疟疾、脑型疟疾的治疗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F. 为什么近代中医领域没有太大发展为什么没有太大的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什么再难出现《黄帝内经》、《本
中医的春天才开始。我指的是对各种中药,其药性的化学分析、试版验、定论。因为,过去只知权道,药的作用,为啥会有这样的药性、它的有效成分是啥元素组成、怎样更有有效的来用药、煎药、服药?实际上,史书都没有记载。啥时,你见到一味中药下有详细的分子式、成分含量、益害详述,那才到“知药”的阶段。用起来,也会比现在准确有效。现在的情况是:仅知道用了此药管用,为啥管用?还不知到究理。你说:在这样的未知之下,中医所需求的科技量有多大吧?那真不敢想象啊!
G. 在中医中药研究方面,哪些科研成果使用辩证法
我国都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行的
H. 中医药的历史及现代贡献
中医药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研究
--------------------------------------------------------------------------------
[录入时间 2004/07/12 14:46 ]
[浏览次数 390]
黄明达
一、中医药文化的先进性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统称,距今已有3500年以上的发展历史,是在充分汲取了我国汉族及藏族、蒙族、苗族、彝族、傣族、回族、鲜族等各少数民族传统医药学理论及对疾病防治经验系统总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东方医药学体系,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传统医学理论最系统、内涵最丰富、应用最广泛、保留最完整的突出代表。
经过几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中医药学不仅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重大贡献,而且在现代医学和生命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无论是从阴阳互动的平衡观、脏腑经络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观、以人为本的生命观、三因治宜的辩证观对疾病的预防控制上,还是在人类生育、健康、衰老、疾病、死亡等生命现象全过程的科学认识方面,尤其是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延长人类生存寿命,防治慢性病和老年病,对目前现代医学病因不清、疗效不佳的各种疑难杂症及高死亡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肾病综合症、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以及新型的高致病性传染病,如非典型肺炎(SARS)、禽流感,甚至对21世纪有黑死病之称的高致命性传染病如艾滋病等,都显示出了中医药独特疗效和显著优势。对于患有现代社会文明病及占世界城市人口70%-80%的亚健康人群,传统医药学及中医养生学在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尤其是在对于13亿中国人民的卫生保健事业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及独特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西方发达国家对东方医学最具代表性的中医药产生了浓厚而广泛的兴趣,并加大了经费及人员投入,希望能从古老的传统中医药学中领悟其现代生命科学的真谛,寻求解决数量在不断增加的人类疾病的最终方案。与现代西方医学生命科学物质还原论研究相反的方向上,传统中医药学对疾病辨证、动态的宏观认识和对生命现象整体把握,在疾病防治尤其是适应WHO提出的生理―心理―社会及环境适应能力的社会医学模式方面更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可行性。从疾病生物医学到生命医学,从生命医学到生态健康医学,中医药最具有实践应用价值和科学发展价值,是人类医学生命科学价值体系的完整体现和先进文化的突出代表。在未来后现代医药学发展时代,中医药不但不会消亡,将继续为13亿中国人民及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中外医学界有识之士尤其是从事边缘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们已基本达成共识,中医药所代表的先进的生命观和科学的医学方法论将引领世界未来医学生命科学的发展方向并将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重大的贡献。
二、全面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文化
中医和中药是传统医药优秀文化不可分割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要继承和弘扬中医药就必须首先对中医药有一个正确、客观、全面、系统的理解与认识。过去一段时间以来自上而下过度强调了现代中药研究、中药现代化和中药科技产业化的发展问题,而严重忽略了对现代中医研究,中医对中药研究的主体指导地位以及中医产业化开发的问题,出现了“胡子眉毛一把抓”和“一手硬、一手软”的政策导向问题。没有在中医与中药的研究及发展方面实现平行互动。由于中药西制、中药西用、废医存药倾向,并以中西结合为名而实行以西代中为实的策略,导致了如马兜铃酸事件、龙胆泄肝丸事件、小柴胡汤事件等所谓“问题中药”的社会争议,接连不断地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中药信誉危机,这不仅对中药产业经济发展是一个信誉重创,而且在中国加入WTO后将为国外西药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扫平了道路。因此,在弘扬中医药的口号下必须重新审视我们过去的政策导向及具体策略,必须以最大程度地满足13亿中国人民卫生保健的实际需求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必须站在为人类医学生命科学做出更大贡献的历史高度。在促进中药现代化研究与产业化发展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加强传统中医药研究开发并推动中医产业发展。
在发展中医药国际化之前首要目标应是中医药本土化发展的最大化。这不仅是因为中国本土是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而且还因为中医药在中国最具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最具经济可行性。中医药本土化发展应成为中医药国际战略的重中之重,因为它是最大的经济,也是最大的政治。
中医药现代化应在中医药研究与研究中医药两个方面同时展开,相互促进,互为条件。中医药国际化不仅是技术标准的国际化更是民族文化的国际化。偏面追求唯技术论和唯成分论,只有加速中医药的消亡,我们这一代人将成为历史的千古罪人。只有在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之间实现东西方医药学双向接轨,以文化辅轨,以理论接轨,以服务为基础,以产品为载体,才能真正体现中医药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中医药国际合作与发展战略。
中药现代研究方面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以复方中药制剂的方剂学研究与开发为重点,创立具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现代中药复方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疗效两大标准体系。中医现代研究方面应在充分保留传统中医基础理论内涵的同时,以中医现代医学生命科学表述研究为重点,创立具有中医药学科特色的现代中医生命科学理论及其标准语言体系,尤其在经络基础研究及应用技术开发方面是中医最具国际化发展机会的重大领域,应创立具有中国比较优势的现代中医经络文化并以此为基础大力开发具有巨大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全球经络养生产业。
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方面,除以往重视国家各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技资源与技术力量之外,还应加强对民间中医药技术与人才资源的开发,尤其是对散落在全国各地的民间验方与治疗技术及各医院门诊的内部制剂和协定处方的研究开发给予高度重视,在技术、资金以及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
中医药的灵魂在其独特的先进文化,而中医药的活力在于其丰富的临床医学实践经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疗效是硬道理,尤其是中医药人体临床应用的医学实践研究更具有科研开发的可行性和应用推广的实用性。过去以往比较重视对中药新资源、新成分、新机理、新标准的药学、分子生物学研究和实验动物药理学研究,却对在生命整体水平上的医学实践及临床比较学研究重视不够。而且目前所推崇的循证医学研究又缺乏中医药学科特色及文化内涵,不能完整系统地体现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技术优势,需要在未来进一步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并充分体现中医药比较优势的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工作,在此之前不宜将现代西方循证医学研究方法生搬硬套地用于中医药研究,否则将丢失对中医药循证医学研究的科学价值和实际意义。尽管循证医学的初衷有利于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一切传统医学、自然医学疗法及成果在疾病临床治疗规范方案中的应用推广,但不要因为所采用和实施的具体方案有误而影响到我们最终目标实现。
在继承和弘扬中医药方面不仅要重视科技与产业化发展,而且更要努力并加快培养与未来中医药发展相适应的能够真正领会中医药真谛,有坚实的中医理论与实践功底,又具有现代生命科学广泛知识的新型人才。因此必须从加强中医药的传统文化教育入手,不仅要继续重视和加强中医药高等教育,而且还要努力发展传统医学文化的中等教育,甚至从小学开始就要将祖国医学养生文化植入全民素质教育之中。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不仅是中医药行业内的头等大事,也是全民族发展的大事,应在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高度给予重新认识和政策定位。
I. 如何看待中医药的研究成果
人是自然产生的,其生长病死有规律的。中医是经过数千年的积累,无数先内贤的经验总结出来的符合容人类自身的医疗技术。西医药是后来西方发明了抗生素后,衍生出来的急功近利的办法!在治疗上讲快而立竿见影,但不顾人体自身功能,以外来介入代替人体功能的办法去除疾病。但治标不止本,虽给人快速见效的映象,其实病的根本没医治。年纪轻的病人身体强壮,内在的病根虽然没完全解决,但不会有特别影响就以为疾病好了,等年龄偏大就能体会中医的精妙!西医治不好的慢性病太多太多,现在西方自己都在引进中医!而我们拥有如此宝贵遗产的母国的一大批狂妄子孙,因为跪拜洋人太久了,也没心去继承和了解中医,并加以诋毁抛弃,实属忘恩负义,急功近利,鼠目寸光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