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毕业论文:媒介素养研究的参考文献怎么写,急啊
推荐去CNKI,清华搞的,那里面是论文数据库,可以随时下载的。你要搞不定的话,去淘宝的//翰林书店//,那里能下载到论文的
⑵ 关于《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的文献综述
这些著作和论文中:田中阳 《传播学基础》 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董天策《网络新闻传播学》陈力丹 《媒介素养与新闻教育》 蔡铭泽 《新闻传播学》
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等著作和论文对媒介素养的含义、核心因素及对如何提高媒介素养提出的措施等进行了综合分析;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传播媒体的总称,包括电视、电影、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大众媒体和互联网、手机通讯等当代媒体。我国学者周红路所定义的媒介是传播信息的载体,是连接传播与接受信息双方的中介物。并认为,媒介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时间、空间的演进和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关于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国外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作了诸多解释。秦莹介绍了美国著名的媒介素养教育专家詹姆斯·波特的观点。詹姆斯·波特把媒介素养看作是学生置身于媒介中解读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张开介绍了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的观点,加拿大安大略教育部认为媒介素养旨在培养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对媒介本质、媒介常用的技巧和手段以及这些技巧和手段所产生的效应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这些论文因为受到篇幅的限制,它们的研究思路和内容则略嫌狭窄,多偏重于对具体现象或个案的剖析上,而对于从宏观的角度,即媒介在大环境下的社会问题关注较少。因此,对媒介的社会问题新闻传播研究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尚未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体系。不管怎么样,这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都有诸多的启发意义。
⑶ 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处理与媒介关系的问题。所以,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在媒介环境中学会甄别、选择和反思媒介内容,促进他们塑造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⑷ 学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方法有哪些
普通类的专业的话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编辑出版、英语、广告学、文化产业管理、还有一些电子信息方面的专业。其他的专业基本上都是艺术类的。
分数的话你可以去省教育网查查,各省的分数都不一样。普通类的考生据说是不能转艺术类的,反正没见过转的。像传媒这类学校,好像除了中国传媒和浙江传媒,比较正式的就没了,有的话都是些专科的吧。
传媒的双播有英汉双播和法汉双播,隶属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是艺术类的。分数的话,由于我不是艺术类的,所以不太清楚。而且艺术类的考生都是先要有艺考的,不知道你们省的考了没有,反正浙江省的前几天考完了。对英语要求应该是比较高的吧(我猜测,毕竟他们是要求用英语播新闻、做主持什么的,口语是一定要的)!说实话,双播的真的很强悍!
推荐专业的话,要看你的兴趣了,传媒的话,专业满广泛的,各个学院有不同的特色,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最好的专业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也是普通类最好的专业),其他的学院布太了解(因为我是新文学院的),艺术类的话,播音专业、还有双播的应该也不错。如果你想报的话,再好好查查其他的相关信息吧。
⑸ 媒介素养教育大致起源于哪个国家
1930到1960年间,西方报纸低俗化倾向严重,电影逐渐成为主流媒体,冲击着传统文化的社会地位,被视为传统精英文化的终结者。一些知识精英们为了捍卫传统文化,对媒体和媒介文化提出了质疑。1933年,英国文化研究学者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和汤普森(Denys Thompson)在《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Culture and Environment:The Training of Critical Awareness)一书中提出了“文化素养”(Culture Literacy)的概念,被认为是媒介素养研究的起点。
⑹ 国内外有哪些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
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各种媒介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素养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的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研究进入顶峰,各省相继建立起专门的媒介素养教育组织,并编写系统的教材投入使用,学者和教师都开始对媒介素养教育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他们提出了加拿大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理念,国家也以法律形式确认了媒介素养教育的课程。
美国也制订了儿童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成人阶段四个阶段的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模式,并根据不同年龄阶段成员的特点和不同媒介的特性来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
除此之外,英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我国台湾、香港等诸多国家和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也已经被积极实践。
⑺ 大众传媒与媒介素养教育
全国首个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在中山拉开
日前,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实践基地正式落户中山。这是全国媒介素养的第一个教师实践基地,媒介素养专项培训也是全国第一次专业化、大规模针对教师群体进行的专项师资培训项目,本项目以专业理论为指导、实践教学为依托,学以致用,教学相长,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全国在媒介素养教师培训方面的空白,也为后来者提供了良好的借鉴经验。
本次“媒介素养”教师专项培训不仅让教师们觉得受益匪浅,同时也吸引了社会的广泛专注,中山电视台、中山日报、中山商报等多家电视报刊媒体连续报道了媒介素养的开班新闻,同时“媒介素养”项目也引起中山教育界人士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山市委党校副校长、市教师进修学院院长梁永正,中共中山市委党校校务委员、市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高科等多次出席“媒介素养“研讨会。
同时,媒介素养教育也受到了中山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山市副市长唐颖高度关注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并责成相关部门负责推进媒介素养教育,中山市教育局于2010年5月向全市各中小学下发了《关于开展市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师资专项培训的通知》,这也是国内第一个将“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培训”最专业化、最大规模推广的城市。
“媒介素养”此次的专项培训授课由中山进修学院与广东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不仅邀请了第一个将“媒介素养”引入中国大陆,被誉为“媒介素养教育第一人”的卜卫教授做了开班专题报告,而且也邀请了具有实践经验的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常务副所长王天德教授及其团队进行了专题讲座和现场授课,中山市教师进修学院在本次培训中依托朱鹏博士工作室的专业师资队伍,借助广东全通教育股份有限公司媒介素养项目组的技术力量,全面打造媒介素养课程体系,此次培训效果在第一期学员引起极大的反响,第一期“媒介素养”教师专项培训完美落幕。
“媒介素养”项目从设想、到立项、认证直到培训的开展,凝聚了一支由专家引领,同时自身又注重自主创新、精诚合作、积极高效、富有创意的团队,历经第一期“媒介素养”培训实践后,让我们有理由相信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⑻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
利用大众媒介特别是新媒介,大学生可以寻找并下载资料,获取新闻信息,也可写博客、玩游戏、购物、网上营销、收发邮件、发送即时信息等。可以说,大众媒介在诸多方面帮助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但在某些方面和某些时候,他们实际上也是“被媒介化”,是不得不接受这些通过电视屏幕、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进入视野的外部世界。还有时候,他们会主动地利用媒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参与信息的传播。所以,怎样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注意的问题。
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教育大众具有批判性地观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信息的能力,包括质疑、欣赏以及回应和利用媒介的能力,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介信息的能力,其最高目标是人人自觉运用媒介服务、完善和发展自我,并以此构建健康、和谐的媒介环境。
在当前复杂的信息传播语境与格局中,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提高他们的媒介批判能力与意识,既是大学生自我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使他们成为信息时代合格公民的需要;既是高校的素质教育工程,也是社会需求。
学校:开设媒介素养课程,提供媒介素养学习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西方国家形成规模。我国的一些高校近些年也开始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如上海交通大学,他们的课程着重从媒介的特征、媒介与社会的互动关系、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能力、质疑评估能力、创造制作能力等方面进行系统讲授。该课程除了作为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之外,还作为选修课向全校学生开放。①其他高校也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传授这些内容。讲座、讨论、学术报告都可以,师资可以是专业的教学人才,也可以是从社会媒介或者校园媒介聘请的从业人员。
要培养、提高学生的分析、解读信息的能力,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通过对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新闻事件的不同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差异点的发现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异;不同的取舍彰显了什么,又隐藏了什么。这样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对大众媒介的生产传播过程有一个更为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提高辨别信息的能力,看到信息背后的信息,发现新闻背后的新闻。
高校还应面向所有学生设置与计算机、网络有关的一系列课程,使大学生完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具备创造传播信息的基本素质、提高创造传播信息的质量。
高校媒介可以让一部分学生参与报纸出版和电视新闻制作。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大学生记者团、大学生通讯社,这些学生可以参加高校报社和电视台组织的采访活动,在报社和电视台人员的指导下撰写新闻稿件,拍摄电视素材,熟悉编辑等工作程序。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了解到媒介上的信息都是经过特意选取、组合、安排的,体现编辑的意图,传达某种声音,而非纯客观的,不一定是事件的真实呈现。
记者团把这种意识和能力进一步辐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比如制作班级小报、DV比赛、校园新闻博客等形式,让广大同学参与到整个制作流程中,从而提高大学生整体的实践能力。
大学生:主动提高自己的媒介知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
大学生只有自己意识到对自身进行媒介教育的重要性,才会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了解不同媒介的特点,积累媒介素养知识,提高媒介道德。
在校园里,学生接触到的媒介主要是大学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和网络。这些媒介各有其传播特点。网络新闻快,信息量也大,访问量大,关注者多。校报出版周期稍长,信息稍微滞后,但内容形式更加多样,关键的是更具有权威性,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广播在校园的多个角落都能听到,方便快捷,内容和形式也可以活泼生动,但转瞬即逝。校园电视台的新闻相对来说单调一些,但是画面对受众能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感染力。对这些媒介的特点,学生应该充分了解,为更好地参与打下基础。
媒介道德原本是指从事媒介工作的人们,在工作中形成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等,是社会职业道德体系中适用于媒介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笔者认为,大学生的媒介道德应包括恪守信息道德规范,自己不制造、不传播假新闻,尊重别人的隐私和权利等。比如在博客上,要建立自身的自律机制,规范博客的传播内容,培养良好的博客素养,自觉维护网络环境等。
要提高媒介能力,除了通过上课或者自学,了解媒介的功能、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商业属性,了解大众传播内容的生产过程,更要积极参加一些活动。比如,参加学校或老师组织的媒介实践活动,积极参加课堂讨论等。学会正确地看待媒介,利用媒介,学会批判性思考,分析接受媒介信息,自觉抵制不良媒介信息,从容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从而学会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积极参与社会发展,建构一个和谐有序的媒介生态环境,最终达到人与媒介完美结合。
警惕“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
“第三人效果”最早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学及新闻学教授戴维森于1983年在《民意季刊》发表的《传播的第三人效果》一文中提出的。“第三人效果假说”指人们倾向于高估大众传播信息对他人在态度及行为层面上的影响。当受众接触到传播的信息时,会预期该信息对他人所造成的影响大于对自己造成的影响。简而言之,就是“受众倾向于认为媒介对其他人的影响大,对自己的影响小”,就是“高估自己、低估别人”。
之所以会出现“第三人效果”,一方面是由于认知不足或偏差,更多地是出于维护个人利益的动机。心理学研究显示, 人有一种 “自助”倾向,很多人不愿意承认自己受到不良信息的负面影响, 因为这是对自身的一种 “批评”, 因为它意味着承认自身缺乏辨别力和抵抗力。因为低估媒介对自己的影响,放松了对媒介内容的批判性解读,可能会让人们忽视了暴力、色情等媒介内容对自身品格的不良影响,放松对于不良信息的批判和抵制;对自己的过分自信,也可能使人失去正确的判断能力。这就是“第三人效果”在媒介素养教育中的障碍。②
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正确的还是虚假的,接受主体都要经过自己的理性判断才能批判性地接受。所以, 明确 “第三人效果” 在人们心理上的误解,在相关课程的教授和实践中注意这种现象的产生,会使媒介素养教育起到更好的作用。
⑼ 如何加强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
今天,影响信息传播形态与模式改变的三大技术已经显现:
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它拓展着信息传播的自由时空,使得人类之间的信息交流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得以实现。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用手机上网的人数达4.64亿。信息传播的物理通道已经发生了结构性改变。
二是智能便携终端的发展,它提供了网络信息技术多元社会应用的个人平台。市场调研机构的调查显示,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社会渗透率达到55%。在各种智能便携终端上运行的各种各样的应用程序,使人的多元社会需求不断延伸、得以满足。
三是云计算服务的发展,它推进着人类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服务共享,在满足多元社会需求的同时,提高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互联网已经把每个人都浸透在信息结成的社会关联之中,整个社会的运行已经被信息传播的强大作用维系。当信息的获取、传播、使用和创造已经成为人们为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求必须从事的基础社会活动之际,信息能力就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拥有的基础社会活动能力之一。
20世纪前叶,西方新闻学者提出媒介素养教育的概念,是基于传媒业对公众的影响日益加大,面对公众实现信息权利和维护自身权益可能面临的障碍,为提高公众的信息能力而生发的建设性思考。时至今日,诸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已经把媒介素养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计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和训练环节。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已经制定媒介素养教育的相关政策,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