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李建华的发表论文
1.《论经济法责任的特征》,《当代法学》1993年04期。2.《试论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矛盾及对策》,《当代法学》1994年03期。3.《论经济法责任的构成要件及承担方式》,《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0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1996-05-01转载。4.《对我国民法调整对象的再认识》,《法制与社会发展》1996年0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1997-02-01全文转载。5.《经济法学体系的开拓与创新》,《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01期。6.《我国经济法立法的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年02期。7.《我国与韩国经济法立法技术的比较与借鉴》,《东北亚论坛》1997年02期。8.《略论经济法立法的模式和体例结构》,《中央检察官学院学报》1997年02期。9.《人权的民法保护机制》,《社会科学探索》1997年03期。10.《经济立法概念的重新界定》,《当代法学》1997年0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1999-07-01转载。11.《建立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思考》,《人口学刊》1997年04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保障》于1997-12-01全文转载。12.《我国经济法学体系的反思与重构》,《社会科学战线》1997年05期。13.《我国经济法学研究的反思与深化》,《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0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1998-01-01转载。14.《我国经济立法中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行政与法》1998年01期。15.《论占有与善意取得》,《法制与社会发展》1998年03期。16.《略论经济法立法权》,《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0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于1999-07-01全文转载。17.《经济法立法的协调性原则简析》,《法制与社会发展》1999年04期。18.《我国民法应建立禁治产人制度》,《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0-02-01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2000-02-01全文转载。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刑事法学》2000年第3期全文转载。19.《论民事活动—兼论我国未来民法典总则结构的设计》,《法制与社会发展》2000年0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0-07-01全文转载。20.《论妨碍型侵犯著作权行为形态》,《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4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1-01-01全文转载。21.《先占制度简析》,《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5期。22.《论表见代表及其运用》,《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6期。23.《论俄罗斯民法典总则的特点与我国未来民法典的借鉴》,《法学评论》2000年0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1-02-01全文转载。24.《法人越权行为原则的再认识》,《法制与社会发展》2001年0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1-08-01全文转载。25.《法人表见代表制度三题》,《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2期。26.《论中国民法的现代性问题》,《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01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2-05-01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于2002-04-01全文转载。27.《论私法自治与我国民法典》,《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0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于2003-07-01全文转载。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3-08-01全文转载。28.《论我国物权请求权诉讼时效的立法选择》,《法学评论》2003年05期。29.《我国土地用益物权体系的立法构造》,《当代法学》2004年01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4-08-01全文转载。30.《论民事习惯与我国民法典》,《中国民法典基本理论问题研究(文集)》2004-01-01。31.《论我国用益物权体系的立法构造》,《当代法学》2004年1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4-08-09全文转载。32.《论民事习惯与我国民法典》,《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02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4-06-09全文转载。33.《论我国法定抵押权制度的立法模式》,《社会科学战线》2004年04期。34.《我国土地用益物权体系重构的逻辑思路》,《中国物权法的理论探索(文集)》2004-09-01。35.《论物权变动的便捷与安全原则》,《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5-06-01全文转载。36.《地役权制度的价值分析及框架设计》,《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1期。37.《罗马法教学改革与民法课程建设》,《高等研究与实践》2005年01期。38. 《专家对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的理论基础——兼论德国新债法对我国民事立法的启示》,《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5期。39.《论我国国家机关职务侵权责任的立法模式》,《当代法学》2005年06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于2006-02-01全文转载。40.《我国法定抵押权制度的若干立法构想》,《当代法学》2006年02期。41.《论知识产权法定原则——兼论我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创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4期。42.《以人为本与中国民法典的价值取向》,《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5期。43.《我国农村集体所有权的立法思考——兼评《物权法(草案)》(四审稿)的相关规定》,《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06-12-01。44.《我国〔物权法〕立法技术若干缺陷的分析与完善》,《当代法学》2007年04期。45.《我国民法典总则编中私权的立法设计》,《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第3期。中国人大复印资料《民商法学》2008年第9期全文复印。46.《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与构成要件》,《当代法学》2008年第6期。47.《侵权责任法立法研讨会综述》,《当代法学》2009年第3期。48.《我国民法典基本原则表述的立法技术》,《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3期。49.《论侵权责任法(草案)结构体例设计之不足》,《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50.《中国民法典应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载于吉林省法学会编《科学发展 改善民生》,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6月版。51.《中国未来民法典总则编私法责任一般条款的立法设计》,《社会科学战线》2009年第11期。52.《论商铺业主经营权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冲突的司法处理》,《法学论坛》2009年第6期。53.《经济犯罪民事责任的界定及其强化》,《法学杂志》2009年第12期。54.《善意转让合同的立法解析与逻辑证成》,《中国法学》2009年第4期。55.《论民事权益——民法保护对象的立法和司法双重确认》,《法学杂志》2011年第1期。56.《论财产性民事责任优先承担规则》,《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8期。57.《论合同相对性原则在处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中的司法适用——基于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及其判决的评判和反思》,《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5期。58.《构筑私权的类型体系》,《当代法学》2012年第2期。59.《我国民法典总则编私权客体制度的立法设计》,《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2年第10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4期转载。60. 中国民法典应构建老年监护制度——兼论中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完善》,《社会科学战线》2012年第11期。61.《大规模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的适用》,《法学杂志》2013年第3期。62.《我国食品侵权潜在损害医疗检查费制度的构建》,《经济纵横》2013年第5期。
Ⅱ 为什么企业所得税里的“转让财产所得”用收入全额-净值的余额作为应纳税所得额呢
企业取得的转让财产所得,以收入全额减除财产净值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这是国家税收规定。
Ⅲ 违法占地建房转让给第三人,处罚谁
你好,违法占地转让住房第三人也是有责任的鼠,于是私自购买没有合法手续的房子
Ⅳ 农村房屋是否可以转让
不能进行买卖,因为农村的房屋宅基地是属于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只有本村经济组织成专员之间才可以使属用,本村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农民、城镇居民都不是合法的购买主体。也就是说,只有本村村民之间的购买协议才是有效的,其他都因违反法律规定而无效。
Ⅳ 宪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为党的领导原则、人民主权原则、人权保障原则、社会主义法治原则和民主集中制原则。
我国宪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宪法精神,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确认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宪法地位,确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成果,确定了国家的根本任务、领导核心、指导思想、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宪法表达。
(5)立法权转让扩展阅读:
我国宪法作为治国安邦的总章程和国家根本法,兼具政治性和法律性。
作为人民国家的总章程,宪法是立国安邦、强国发展、长治久安的总纲领。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引领性和宣示性。
同时,作为国法体系的根本法,宪法是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的基础和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权威、法律效力,具有明显的法律性特征。此次宪法修改完善了宪法实施和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强化了我国宪法的法律属性。总章程与根本法相结合,政治性与法律性相融合,宣示性与规范性相统一,是我国宪法的一个显著特点。
Ⅵ 为什么霍布斯把立法权比作国家心脏
霍布斯认为,人类最初处于一种没有国家,没有统治权,没有私有财产,没有“你的”、“我的”之分的自然状态中,这是一种极可怕的、恐怖的、人与人相互残害的敌对状态。自然状态是一种“人人互相为敌的战争状态”,不存在是和非、公正与不公正的观念。
产生这种互相为敌的混乱状态的原因有两个:第一,因为人类是自私自利的,在人类的天性中便存在着导致人们互相争斗的种种因素。第二,因为人类是生而平等的,任何两人想取得同一东西而又不能共同享有时,彼此就会成为仇敌。
但是,人类本性中还存在着的激情和理性,使人们同意履行一种方便易行的和平条件。这种和平条件便是依据理性力量约束人类行为的自然法,霍布斯称之为“自然律”。
霍布斯提出,自然法最根本的原则是寻求和平。自然法是永恒不变的,需要有某种权威使人们必须遵守它。为了社会的共同利益,为了和平安全的需要,人们在理性的启迪下订立了契约,各人均放弃了自己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交给某人或某个集体,让他们拥有权威来管理社会。这样,公共权力或国家就建立起来了。
霍布斯契约论的特点是:人们订立契约时,交出的是他们的全部权力和权利,被授予权力的人或议会即主权者,主权者没有参加契约,因而不受契约的约束,他的权力和权利是绝对的、至高无上的。
霍布斯将按照上述契约而联合在一个人格里的人群叫做国家。国家的本质就是主权者。他把主权者看作是一个公共人格。霍布斯所说的“人格”不过是公共权力的抽象体现。实际上,他是将公共权力看作国家的本质。这是霍布斯对国家观念的一个重要贡献。
霍布斯已经开始用人的眼光来看待国家问题,他的自然法学说和契约论否定了君权神授肯定了君权人授,指明了国家建立和存在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和平安各是有其进步意义的。但他的契约论却是相当保守的,得出了君主主权的结论,这与他用契约论、自然法解释国家起源和本质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反映了英国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既要求进行一定程度改革,又害怕人民革命,随时准备与封建王权相妥协的政治立场。
(二)霍布斯的主权与政体理论
霍布斯认为,主权是决断和处理国家一切事务的最高权力,是国家的“灵魂”。
主权应包括下列内容:立法权;与其他民族的宣战言和权;对一切参议人员、大臣、地方长官和宫女的预选权;颁赐荣衔爵禄之权和施行各种惩罚之权;掌握和运用国家全部武装力量之权,对一切意见和学说、书籍的审查权和最后裁决权。总之,凡与公共和平及安全有关的一切社会政治经济权力,均属主权的范围。
主权是至高无上的。主权者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主权是不可分割、不可转让的,构成主权的各种权力是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项重大权力的分割和转让都会导致全部权力的丧失。因此,霍布斯反对分权。
霍布斯依据主权者的不同,把国家区分为三种政体:君主政体,主权者为一个人;平民政体或民主政体,由公民全体掌握主权,贵族政体由一部分人掌握主权。
霍布斯把君主政体看作是三种政体中最优秀的国家形式。
(三)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论
霍布斯认为,政治自由即“在法津未加规定的一切行为中,人们有自由去做自己的理性认为最有利于自己的事情。”臣民的政治自由是以遵守法律为前提的,自由与守法是相容的。
臣民的自由与主权者的无限权力是相容的,因为主权者的无限权力是臣民按照“自由意志”自愿交给他的。
臣民自我保存的自由,是主权者不能剥夺的。
霍布斯坚决反对臣民反抗主权者。
霍布斯的臣民自由论,实际上是主张君主有绝对的权力,臣民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任何反抗暴政的权利。这种观点反映了英国大资产阶级和上层新贵族害怕人民犯上作乱的心理,也反映了他们与封建势力调和妥协的保守性。
(四)霍布斯关于主权者义务的思想
霍布斯认为,主权者必须保护公民的人身安全、竞争活动及财产不受侵犯。为了履行这些职责,主权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保持主权的完整,不得放弃和让渡主权。
2 .必须对臣民进行经常性的教育。
3 .必须制定公正的法律,并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4 .应该正确施行赏罚。
5 .必须甄选良好的参议人员。注意驾驭军队和军队的统帅。
霍布斯关于主权者义务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他反对封建贵族骄横暴虐,要求进行有利于资产阶级和贵族利益的政治改革,以满足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展的愿望。
Ⅶ 制宪权是什么性质的权利
制宪权
学者观点
特征
目录
1摘要
2基本信息
3学者观点
4特征
制宪权(constituent power, verfassunggebende Gewalt, pouvoir constituant)是一种创造宪法的权力,具有最高法源,没有上位法律规范,一般不受先前政权之法律所规限,只受法理、自然法、制宪目的和国际法所约束。制宪权不是国家权力,先於国家权力,高于国家权力,也不依附国家权力,并据此产生国家权力。制宪权的原始拥有者和最终拥有者应该是人民,但制宪权一般由军政时期的军人、训政时期的执政者等革命胜利者、政变者或君主来行使,他们成立政治议会(一般称为制宪会议),并以人民的名义,根据法理、自然法、革命目的和国际法的规范,委托部份专业人士起草宪法,之后再由人民的代表通过,最后交由全体国民公决而最终通过宪法,重新确认或创制国家结构和人民权利。由於制宪权的行使人并不是全体国民,因此最终必须经过全民公决才能获得合法性,因此,非经公决之宪法也不是合法的宪法。制宪会议的组成人员、制宪会议成员的提名门槛也直接影响到宪法的民主性和分权性,历史上不少专制政府都借垄断制宪会议、架空人民代表或者无限期押后全民公决来达至其专制统治的目的。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制宪权
外文名
constituent power
定义
创造宪法的权力
类别
统治阶级拥有的最高决定权
学者观点
我国有学者认为,制宪权是国家权力的一种,是统治阶级拥有的最高决定权。关于它的享有者,我国学者认为是国家机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君主,军人专政时的军人),也有人认为是专门机构(制宪会议等),还有人认为是全体国民。
但通说认为,制宪权即创制宪法的权力。制宪权是一种高于国家权力的特殊权力,它产生国家权力。只有它不依赖于国家权力时,才能真正制定出符合宪政的宪法,才能产生有限政府。不过就各国实际运行而看,它的享有者一般是三者共同制宪。
特征
第一,制宪权的正当性。制宪权的 行使要服从一定的制宪目的,遵循宪法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二,制宪权是阶级性与公共性的统一,制宪权反映特定阶级的根本意志,具有阶级性。同时,制宪作为人类治理国家经验的总结与升华,又在客观上反映着社会公共职能,具有公共性。
第三,制宪权的统一性。制宪权作为一种权限,其存在的形态具有完整性和统一性,不可分割转让。
第四,制宪权的自立性。制宪权是主权国家独立意志的体现,它的运用过程与制宪内容,体现特定民族意志的自律性。
免责声明
本词条由网友小小xiao参与编辑。
头条网络的词条系由网友创建、编辑和维护,如您发现头条网络词条内容不准确或不完善,欢迎您前往词条编辑页共同参与该词条内容的编辑和修正;如您发现词条内容涉嫌侵权,请通过 [email protected] 与我们联系,我们将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处理。
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头条网络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www.ke.com。
意见反馈
©2020 ke.com
Ⅷ 材料一 不言而喻:人人生而平等,都从他们的“造物主”那边赋予了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
(1)体现:自由、平等、安全是天赋人权;最高权力属于人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要求:反对专制统治,实行民主政治。 (2)三权分立。 (3)宣传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为资本主义发展确立了法律规范;推动了人类社会民主化的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