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成功升天;
2003年10月15日9时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将中国第一名航天员送上太空;
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天成功
近几年国家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1、“天河一号”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11月17日,国际超级计算机TOP500组织正式发布第36届世界超级计算机500强排名榜。排名第一。
2、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ive-hundred-meter Aperture Spherical radio Telescope)英文简称刚好是FAST。 FAST是世界在建的最大射电望远镜,借助天然圆形溶岩坑建造。
3、 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也是中国首个货运飞船。
4、“天河二号”是由国防科大研制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5、C919客机(COMAC C919):学名是 "中短程双发窄体民用运输机"(而C929是远程宽体客机),在中国飞机史上自然是大飞机,但在当代世界客机界属中型(而大型客机是远程宽体)。
6、量子卫星就是以量子信号做为卫星与地面之间数据传输媒介的卫星。
1、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亮相。经过7年设计研发,中国自主研制的首款新一代喷气式干线客机C919的首架机2015年11月2日在上海总装下线,公开亮相。
2、世界首颗 “量子卫星”发射升空
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简称“量子卫星”)发射升空。此次发射任务的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空间科学研究又迈出重要一步。
2. 我国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科学家的努力奋斗。国家的支持
3. 2019年中国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2019年,国家发展起得了重要成就。主要成就有克隆杂交稻种子、盾构机穿海工程、国际顶尖机场、海射型固体运载火箭发射、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人造太阳”等。
1 、造福世界 我科学家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
1月,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克剑团队,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建立了水稻无融合生殖体系,成功克隆出杂交稻种子,首次实现杂交稻性状稳定遗传到下一代。该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生物技术》杂志。
4 、超级装备 最聪明盾构机挑战穿海工程
离大连市中心不远,有个梭鱼湾,大连地铁5号线要穿过这个海湾,考虑到巨轮出入,不能架设跨海桥梁,因此采用海底隧道。而这项工程催生出一台超级装备。
1月18日,海宏号盾构机在大连始发,它堪称中国研发的最聪明的盾构机。海宏号盾构机是中国中铁专门为该工程研发、也是世界上现有功能最全的盾构机,核心部件设计全球领先。
5、 时速600公里 国产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
“高速磁浮列车”成为2019年点击率颇高的关键词。5月23日,我国首辆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在青岛下线,实现了我国在高速磁浮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
6、 中标ITER 中国企业为“人造太阳”装“心脏”
7月16日,中核集团收到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俗称“人造太阳”)组织中标通知书,由中核集团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核工程)牵头,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参与,携手法国法马通公司等单位组成国际联合体,以工程总承包形式正式中标在法国建设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TAC1安装标段。
4. 十八大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取得哪些成果
1、我国TD-LTE产业链日趋成熟,2015年末4G用户数超过3.8亿;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高速铁路技术世界领先,高铁运营总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的60%以上,并进军海外市场;
2、ARJ支线飞机成功实现商业销售和交付运营;油气开发专项再造一个西部大庆;半导体照明技术加快应用推广,2015年半导体照明产业整体规模达4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1%;
3、第四期“超级稻”创造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的新纪录;全球首个生物工程角膜艾欣瞳以及阿帕替尼、西达本胺等抗肿瘤新药成功上市。
(4)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扩展阅读:
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北京、上海积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型省份、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初见成效,区域创新改革试验全面启动。
2015年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等地区研发经费超过1000亿元,北京、上海、天津、江苏、广东、浙江、山东和陕西等地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2013-2014年,我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创新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44%、39.8%、37.9%和26.3%,天津、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地区位居前列。你追我赶、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5. 我国重大科技成果有哪些
中国近年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专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属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
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升天;
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成功升天;
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成功升天。
(5)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1)是新颖性与先进性:没有新的创见、新的技术特点或与已有的同类科技成果相比较为先进之处,不能作为新科技成果。
(2)是实用性与重复性:实用性包括符合科学规律、具有实施条件、满足社会需要。重复性是可以被他人重复使用或进行验证。
(3)是应具有独立、完整的内容和存在形式,如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以及科技报告等。
(4)是应通过一定形式予以确认:通过专利审查、专家鉴定、检测、评估或者市场以及其它形式的社会确认。
中国科学院在《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成果管理办法》中把“科技成果”定义为:某一科学技术研究课题,通过观察试验和辩证思维活动取得的,并经过鉴定具有一定学术意义或实用意义的结果。
6. 我国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我国取得一系列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原因有:
1、国力的强盛,经济不断发展,可以支持科技研究。
2、人才的不断培养,创新能力提高。
3、国家的重视。
4、自身拥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更高目标的精神。
(6)我国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扩展阅读
人才强国
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是建设“人才资源强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必须有“人才资源强国”作支撑,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因此,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心应当落在“人才资源强国”的建设和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
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中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资源强国转变的进程,努力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活力旺盛,既能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大军,为实现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7. 近年来我国取得哪些科技创新成果
神州十一号飞船上天,空间站建立,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奖。
8. 我国近年来科技创新成就
1、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五年来,中国基础研究取得一批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国际论文总数世界排名上升到世界第四位,在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SCI,EI,ISTP)论文总数中占7%,进入世界第二方阵,与英国、德国、日本相当;
纳米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一,工程科学论文数居世界第二。前沿技术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不断缩小。
2、产业技术创新取得多方面突破。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工业、加工制造业以及新兴产业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石油、钢铁、船舶、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和生物技术等领域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产业整体技术素质迈上新台阶。
3、科技走进千家万户、惠及亿万人民。
近年来中国政府把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社会事业放在突出位置,科技进步为人口健康、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杂交水稻的培育和应用,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实施,为解决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能源领域突破一批石油勘探、大型煤液化工程成套设备、大型水电设备、先进核电等关键技术,攻克一批燃料电池、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关键技术,为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奠定了基础。
4、知识产权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
五年来,中国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快速增长,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进一步增强。2002年到2006年,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从3.97万件增长到12.2万件,国内发明专利授权量从0. 58万件增长到2.5万件。
5、科技投入规模和强度持续提高。
2006年,全社会科技支出经费总额4500亿元,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3003.1亿元,居世界第5位;研发投入强度不断提升,全社会研究开发支出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42%。
近5年国家财政科技投入保持了年均17%的较快增长,其中2006年中央财政科技拨款达1009.7亿元,比上年增加25.0%。
6、中国成为世界科技人力资源大国。
2005年,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1位;2006年,中国研究与试验发展全时人员达150万人/年;一支充满活力的中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正在迅速成长,45岁以下中青年科研人员占研究人员总数的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