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成果

发布时间:2021-03-18 09:49:19

A.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体现了哪些政治观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
体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本质是人民当家做主;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具有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我国政府的宗旨是为人民服务,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是它的宗旨;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我国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等等。

B. 依法治国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 初三政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规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思维,基于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认识,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断,基于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到落实党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总抓手的新高度来把握,把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纳入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范畴中来展开,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置放到维护国家治理权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格局中来落实,把建设法治体系、发挥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引领深化改革、促进全面发展、构建有序社会、保证长治久安的具体实践中来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国的要义是,通过反腐治权、依法治官和监督制约公权力,通过尊重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实现人民民主。因此,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政治地位和主权权利,必然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对依法治国的新期待,不仅表现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依法享有管理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权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社会民主与社会权利,如自我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经济民主与经济权利,如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获得财产或企业股份、参加工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带薪休假、适当生活水准权、安全生产等。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权利、民主政治参与,更需要具体实在可参与、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权利;不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权利,更需要兑现实在实惠实用的人身财产权利、经济社会权利、环境生态食品安全权利等具体权益。

C. 党的18大把什么的建成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政治的一项重要目标

扶贫工作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非常重要的。让所有人共享发展的成果

D.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体现在几个方面:

1、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新中国是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的,1952年国内生产总值只有679亿元,2010年突破40万亿元,超过日本,并且稳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持续提升,近三年经济总量连续跨越了70万亿元、80万亿元和90万亿元的大关,占世界经济比重接近16%。

按照不变价计算,2018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175倍,年均增长8.1%。2018年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9732美元,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2018年财政收入达到18.3万亿元,外汇储备在3万亿美元以上,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2、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70年来,我国农业基础不断增强,2018年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长4.8倍。许多工业门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我国已经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当中的全部工业门类,而且工业生产在加快向中高端迈进。

服务业发展也是有目共睹的,刚才北京市的同志也介绍了,很多新产业,包括快递等发展得很快。另外,新型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目前的城镇化水平比建国初提高40多个百分点。区域协调发展稳步推进。

3、创新能力大幅提高

70年来,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才队伍日益壮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诸多领域都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大家在展览当中也会看得到。

2018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达到1.97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2.18%,超过欧盟15国的平均水平。

4、对外开放深入拓展

70年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与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合作,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以更加积极姿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得到16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展现了大国担当。

5、人民群众的生活显著改善

7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2018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万元,比1978年实际增长24.3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高度关注民生和就业,城镇新增就业已经连续6年超过1300万人,2018年末,整体就业人员增加到7.76亿人。

脱贫攻坚成效非常显著,2013年-2018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一共减少了8239万人,相当于一个大国的人口水平。到2018年,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对全球减贫贡献超过70%。

E.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面"体现在哪些方面

1、从宏观上规定了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2、从总体上规定了全社会成员不仅实现温饱,而且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3、要求在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生存性需求的基础上,能够充分享受健康向上、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各种文化娱乐。


4、在促使城乡居民和个人消费水平从初步小康向比较殷实的小康迈进的同时,能够提供足够的、满足广大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5、在提高生活消费水平的前提下,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在人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7、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

(5)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成果扩展阅读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习近平说,从现在到二〇二〇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要按照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要求,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得到人民认可、经得起历史检验。

F. 怎样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高一政治

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发展是小康社会题中之义,没有发展,也就没有小康社会。所以,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靠自己的发展。

1、发展是改革的基础。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社会全面发展。要实现全面发展,客观上要求进行全面的改革。同时,发展的实现,又会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造有利的条件,奠定坚实的基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领域中的改革任务较之从前更加繁重。而要完成这些艰巨的改革任务,离开经济和社会的大发展是无从谈起的。所以发展是硬道理。

2、发展也是稳定的基础。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社会稳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在一个经济混乱、政治动荡的环境里,是根本不可能建成小康社会的。所以稳定压倒一切。然而,要保持安定的政治局面,只有靠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因此,要真正保持稳定,必须加快经济发展。

坚持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所谓全面发展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社会主义认识方面取得的一个重要理论成果就是形成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正确协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社会主义社会是三个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归根到底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伟大实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因此,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的全面建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坚持全面的发展观,三个文明一起抓 物质文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三个文明”一起抓,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就有失去基础的危险。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政治文明的发展要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不仅是促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有力杠杆,而且决定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仅是满足和提高小康社会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客观要求,而且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经济、政治建设的同时,能否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关系经济、政治发展能否获得持续的后劲和扩张力。

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必须把三个文明作为“三位一体”的目标 三个文明中的每个文明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的。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提供物质基础,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可以推动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道德及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规定精神文明的性质和物质文明发展的方向,进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程;精神文明可以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提供思想引导、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把三个文明作为“三位一体”的目标,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十六大报告在总结十三年来的基本经验,确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时,都是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位一体”的角度进行概括和部署的。这就为我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G. 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初中政治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H. 政治辨析题: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实现总体小康水平目标。...

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早在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是这种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实现现代化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I.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国家应怎么做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做答

经济建设
(1) 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性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政治建设
(2)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文化建设
(3) 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社会建设
(4)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生态文明建设
(5)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阅读全文

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成果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