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试用实例说明,如何运用好工作激励,成果激励,和培训教育激励这三种常用的激励方法
作为管理者要成功地话应该做到这样许多管理者常常在思考,人力资源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把人力变为资本,让企业愿景得以实现。”是比较有概括性的答案。因为在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的过程中,企业将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惊人的创新能力。换句话说,假设企业拥有一百位员工,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目标就是把“一个脑袋+99双手”变为“一百个脑袋+一百双手”。 但是,要想调动所有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摒弃人都固有的惰性,并激发员工的潜力和创造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企业发展的加速器。拥有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措施将使“用人”和“留人”等棘手问题不攻自破。 德州仪器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郭江龙有一套著名的ABCD理论:A(accept)接受,B(believe)信任,C(caring)关心,D(devotion)投入。此理论是形容一个员工对企业从认识、认同到认知的进阶过程,同样地,也可以用于形容相爱的两个人从相识、相知到相依的感情变化。员工对企业的感情一般都会经历从陌生到熟悉,最后到热爱、投入的过程,当然,也有从投入再变为麻木,甚至对企业失去信心的可能性。所以,管理者的任务就是要像媒人一样,使员工“爱”上企业,因为“爱”是一切的动力之源。 人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企业的外部世界又存在着太多的诱惑,互联网、猎头公司等等新经济时代的产物都让人才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招聘信息,拥有核心能力的员工或猎头公司的目标更是企业应重点保护的对象。所以,激励的功夫应该做在平时,而不是人才提出辞职的时候。 激励的利器: 利器一:与绩效挂钩的薪酬福利 有一位优秀的业务精英为公司成功地开拓了北美市场,但却并未得到任何奖励,甚至连上司的一句赞扬之辞都没有,结果这位业务精英跳槽去了竞争对手那里。这样的案例在我们的民营企业中比比皆是,薪酬福利永远是激励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企业不要以“多劳多得”为依据建立薪酬机制,而是要以“高绩效、高奖励”为标杆,因为“多劳”并不意味着以“好的结果”为导向。员工的付出与回报如果不能平衡,工作动力也就成了无稽之谈,更不用提激发员工的潜力了。只要竞争对手报出稍高一点的薪酬,企业就可能失去精英员工,而留下来的则是那些低绩效员工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薪酬福利是衡量人才的根本性指标,代表着企业对其能力的认可,只有与绩效挂勾的薪酬福利机制才能使真正的人才留下来并激发他们的潜力。但,对于某些高级经理人或拥有核心技术的员工来讲,比高薪更有诱惑力的也许是成长空间。 利器二:成长空间 在森林里,一棵树十年的时间可以长成大树,但如果把同样的树种在花盆里,十年后的变化不会很大。为什么?因为森林可以提供充分的雨露和大自然的生态循环系统,还有辽阔的土壤可让其根系自由伸展,而温室里的树木没有这样的环境成为有用之“材”,只能被修剪和扭曲成为人们观赏的对象。《中国青年报》曾经做过统计,超过60%的年轻人跳槽是为了更多的成长机会。有一位年轻的经理人说,“我宁可到大城市的外资企业拿八万的年薪,也不愿意呆在小城市小企业里拿十二万的年薪,即使当个副总也没有动力。因为大城市大企业给了我良好的大环境,可以让我学到更多、成长更快。” 是不是大企业在吸引人才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呢?绝大多数情况下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并非绝对。一个工程师放弃了大企业高薪的工作,跳槽到一家小企业担任技术总监,尽管薪酬不高,但他认为他的工作将更具挑战性,必须承担更多责任,领导更多的下属,开始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并获得成就感。所以,企业不论大小,只要有发展潜力,能为员工提供成长空间,员工一定可以充分展示才华。正如给树木一个森林般的环境,它会还你一片绿荫。 利器三:尊重与赞扬 美国ServiceMaster公司总部大楼门口有一座雕塑,是耶稣跪着在为自己的门徒洗脚,底下写了一句耶稣说的话:每天去传播福音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门徒,所以我要为他们洗脚。一线员工为客户服务,而管理者则是为一线员工服务的。尊重与赞扬有时比金钱更能激励员工。一位下岗后从普通餐厅跳槽到麦当劳的女服务员说:“那餐厅老板说干得不好就让我再下岗,又没有给我培训,整天在恶劣的环境中弄得浑身脏兮兮的,还让老板有事没事地骂。但在麦当劳不同,就算从事的是保洁员的工作,工资还低了点,但他们至少给了我起码的尊重,还有一套整洁的制服和专业的工具。有时经理还称赞我干得好,每天看到的都是一个个笑脸,活干起来也有劲。”事实证明充分尊重员工并给予适时的赞扬能使员工更有归属感,因为不管职位高低,人都喜欢听好话和被认可,这可以激励他们攀登另一个业绩的高峰。 利器四:舒适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 企业就像一个舞台,管理者就是导演和幕后工作者,员工就像是演员,而客户则是观众。如何赢得观众的掌声,首先在于节目策划是否成功,再者才是演员的临场表演。从舞台设计到搭建,从节目的编排到选择合适的演员,企业管理者和导演一样需要创建或优化组织结构,挑选合适的员工填充到设计好的职位当中。正如大导演可以吸引明星大腕加盟一样,优秀的管理者也必须能够创建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平台,激发人才的工作兴趣,从而发挥其巨大的潜力。越是高级的人才,对企业的工作环境、人事关系和企业文化的期望就越高。一个舒适的舞台,一个友好和谐的团队,再加上优秀的企业文化在精神上的激励,员工定会奉献出最努力、最精彩的表演。 利器五:人文关怀 民族英雄岳飞曾经亲自为士兵吸出脓疮,结果该士兵舍身相报战死沙场。一个好的管理者会随时随地关怀下属,发现并纠正员工在工作上的错误,关心员工是否可以平衡工作和生活,这样员工会从感动到感激,直至完全投入到工作中去。在工作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想要在工作和生活之间取得平衡是不容易的,台积电的员工援助计划(EAP)则堪称人文关怀的典范。作为一个大型的生产型企业,台积电拥有许多外地员工,但它却能使员工感觉在家中般的温暖——全天候供应的美食街、驻厂洗衣服务、公交车接送及厂区专用车、宿舍保安、员工休闲活动中心、书吧和咖啡厅、健康中心、心理咨询中心、托儿所、电影院等等。管理者还会为表现突出的员工家里寄感谢信,让员工家属一起感受荣誉所带来的快乐,使员工的归属感不断增强。
② 成就激励理论的应用实例
大卫.麦克利兰(David Mcclelland)曾广泛研究过成就激励,尤其是关于企业家们的成就激励。成就激励理论认为,人们被要按高标准工作或者在竞争中取胜的愿望激励者。麦克利兰指出,尽管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有“作出成就的动机”,但是在美国大约只有10%的人受到成就欲的激励。人们受成就激励的强弱取决于其童年生活、个人和职业经历及其所在组织的类型。1、评估成就激励
麦克利兰用投影法来测定人们成就激励的强度,即向被测试者出示非结构性的刺激来引起人们各种不同类型的反应。例如一团墨水污渍,人们可能把它感知为许多不同的东西;或者是一张图画,人们会根据此想象各种故事。这种测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被测试者对于世界的认知,它重点测试个人对刺激物的感知,赋于刺激物的意义以及组织这些刺激物的方式。刺激物的性质以及出示方式,都不能明确显示测试目的,也不许说明会如何解释被测者的反应。根据麦克利兰的说法,尽管不要求被测者谈论自己,但是对其反应的解释常常表现出被测者的世界观、个性结构、需求和感情以及与他人交往的方式。2、成就激励理论的特点
研究表明,成就激励理论对于人们需要成就激励的原因,解释得不够透彻。也就是说,麦克利兰的理论确实清楚地说明了高成就者希望从工作中得到什么类型的相关经验以及那些因素会影响他们对工作经验的需要,然而很难看出如何按马斯洛层次需求的意义把成就视为基本的动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文化背景、组织的习惯做法等环境因素也会影响人们成就动机的发展。
③ 《管理学》中工作激励、成果激励的概念求解答~~~~
工作激励:为引导正确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管理人员针对部属工作表现而进行的管理行版为,根权据时间性质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
正激励:是组织为倡导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而进行的激励。
负激励:是组织为限制的工作行为和工作结果而进行的激励。
成果激励:利用人们对于成就感的追求来激发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对员工尚未满足的需要进行的管理行为。
④ 名人因榜样激励成功的事例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班超(32—102年)出生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后,班昭继承班固事业,完成了《汉书》。然而班超对文学不感兴趣,书香门第竟然出了一位名将,也算罕见了。
在班固入洛阳为官的时候,班超和母亲也都到了洛阳,当时他们家里很穷,班超靠替人抄写文字赚点钱贴补家用,很是辛苦。
落魄的名将大都是不安分的家伙。班超曾经弃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当时在一旁抄书的人都嘲笑他,班超感叹道:“小子安知壮士...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班超(32—102年)出生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后,班昭继承班固事业,完成了《汉书》。然而班超对文学不感兴趣,书香门第竟然出了一位名将,也算罕见了。
在班固入洛阳为官的时候,班超和母亲也都到了洛阳,当时他们家里很穷,班超靠替人抄写文字赚点钱贴补家用,很是辛苦。
落魄的名将大都是不安分的家伙。班超曾经弃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当时在一旁抄书的人都嘲笑他,班超感叹道:“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这句话和陈胜吴广的“燕雀焉知鸿鹄志哉”同样嚣张了。这便是弃笔从戎的典故,倒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班超放弃了一份很有前途的文学工作,年轻人有出人头地的想法并不稀奇,不安于现状的豪言壮语从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但说到做到、成就伟业的就很少,不过千万不能因此而小看年轻人的志气哦。
后来班超以三十六人纵横西域,在艰难的环境下当机立断、百战不殆,写下传奇人生,更创造了中国历史名将之西域神话,扬我中华国威,牵制匈奴保汉帝国太平,制止匈奴在西域的恃强凌弱,更维护西域诸国和平往来。班超既没有陷入内战,也没有屠杀自己人,又不居功自傲,更不为名利而战,其为军人之表率,当之无愧。
⑤ 名人成功的励志案例
事例1:
《陆羽弃佛从文》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事例2:
《少年包拯学断案》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事例3:
《万斯同闭门苦读》
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但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万斯同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事例4:
《唐伯虎潜心学画》
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事例5:
《林则徐对联立志》
这个故事讲的是清代著名的民族英雄林则。林则徐小时候就天资聪慧,两次机会下,作了两幅对联,这两幅对联表达了林则徐的远大志向。林则徐不仅敢于立志,而且读书刻苦,长大后成就了一番大事业,受到了后世的敬仰。
⑥ 中外名人因为榜样激励而成功的例子
唐朝著名学者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智积禅师抚养长大。陆羽虽身在庙中,却不愿终日诵经念佛,而是喜欢吟读诗书。陆羽执意下山求学,遭到了禅师的反对。禅师为了给陆羽出难题,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学习冲茶。在钻研茶艺的过程中,陆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仅学会了复杂的冲茶的技巧,更学会了不少读书和做人的道理。当陆羽最终将一杯热气腾腾的苦丁茶端到禅师面前时,禅师终于答应了他下山读书的要求。后来,陆羽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把祖国的茶艺文化发扬光大!
班超(32—102年)出生于文学世家,他的父亲班彪是东汉著名大文豪、史学家,他的哥哥班固是《汉书》作者,他的妹妹班昭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在班固死后,班昭继承班固事业,完成了《汉书》。然而班超对文学不感兴趣,书香门第竟然出了一位名将,也算罕见了。 在班固入洛阳为官的时候,班超和母亲也都到了洛阳,当时他们家里很穷,班超靠替人抄写文字赚点钱贴补家用,很是辛苦。 落魄的名将大都是不安分的家伙。班超曾经弃笔感叹:“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当时在一旁抄书的人都嘲笑他,班超感叹道:“小子安知壮士志哉!” 这句话和陈胜吴广的“燕雀焉知鸿鹄志哉”同样嚣张了。这便是弃笔从戎的典故,倒也不是我们想象中班超放弃了一份很有前途的文学工作,年轻人有出人头地的想法并不稀奇,不安于现状的豪言壮语从古至今也不知道有多少,但说到做到、成就伟业的就很少,不过千万不能因此而小看年轻人的志气哦。 后来班超以三十六人纵横西域,在艰难的环境下当机立断、百战不殆,写下传奇人生,更创造了中国历史名将之西域神话,扬我中华国威,牵制匈奴保汉帝国太平,制止匈奴在西域的恃强凌弱,更维护西域诸国和平往来。班超既没有陷入内战,也没有屠杀自己人,又不居功自傲,更不为名利而战,其为军人之表率,当之无愧。
⑦ 成功坚持励志的例子
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从童年开始便多灾多难,在母腹中只呆了七个月就早早来到了人间。后来,天花又把他变成了麻子,猩红热又弄坏了他的眼睛。但他凭着顽强、坚毅的品德发愤读书,学习成绩遥遥领先于他的同伴。后来因父亲欠债使他失去了读书的机会,他就边自学边研究天文学。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又经历了多病、良师去世、妻子去世等一连串的打击,但他仍未停下天文学研究,终于在59岁时发现了天体运行的三大定律。他把一切不幸都化作了推动自己前进的动力,以惊人的毅力,摘取了科学的桂冠,成为“天空的立者”。
2.美国发明家爱迪生
在爱迪生发明灯泡的时候他失败了很多次,当他用到一千多种材料做灯丝的时候,助手对他说:“你已经失败了一千多次了,成功已经变得渺茫,还是放弃吧!”但爱迪生却说:“到现在我的收获还不错,起码我发现有一千多种材料不能做灯丝。”最后,他经过六千多次的实验终于成功了。
我可以试想,如果爱迪生在助手劝他停止实验的时候放弃了,我们现在会怎么样呢?可能我们还要点只有豆粒般大小的油灯在夜里照明。其实爱迪生的每次试验失败都可以看作是挫折。这么一算,爱迪生发明电灯也就是遇上了六千多次的挫折,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目啊!
⑧ 成就激励理论的案例
20世纪5O年代末期,赫茨伯格和他的助手们在美国匹兹堡地区对二百名工程师、会计师进行了调查访问。访问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在工作中,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满意的,并估计这种积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又有哪些事项是让他们感到不满意的,并估计这种消极情绪持续多长时间。赫茨伯格以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为材料,着手去研究哪些事情使人们在工作中快乐和满足,哪些事情造成不愉快和不满足。结果他发现,使职工感到满意的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方面的;使职工感到不满的,都是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他把前者叫做激励因素,后者叫做保健因素。 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如果这些因素具备了,就能对人们产生更大的激励。从这个意义出发,赫茨伯格认为传统的激励假设,如工资刺激、人际关系的改善、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等,都不会产生更大的激励;它们能消除不满意,防止产生问题,但这些传统的“激励因素”即使达到最佳程度,也不会产生积极的激励。按照赫茨伯格的意见,管理当局应该认识到保健因素是必需的,不过它一旦使不满意中和以后,就不能产生更积极的效果。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使人们有更好的工作成绩。 赫茨伯格及其同事以后又对各种专业性和非专业性的工业组织进行了多次调查,他们发现,由于调查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各种因素的归属有些差别,但总的来看,激励因素基本上都是属于工作本身或工作内容的,保健因素基本都是属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的。但是,赫茨伯格注意到,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都有若干重叠现象,如赏识属于激励因素,基本上起积极作用;但当没有受到赏识时,又可能起消极作用,这时又表现为保健因素。工资是保健因素,但有时也能产生使职工满意的结果。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有相似之处。他提出的保健因素相当于马斯洛提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需要等较低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则相当于受人尊敬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较高级的需要。当然,他们的具体分析和解释是不同的。但是,这两种理论都没有把“个人需要的满足”同“组织目标的达到” 这两点联系起来。 有些西方行为科学家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的正确性表示怀疑。有人做了许多试验,也未能证实这个理论。赫茨怕格及其同事所做的试验,被有的行为科学家批评为是他们所采用方法本身的产物:人们总是把好的结果归结于自己的努力而把不好的结果归罪于客观条件或他人身上,问卷没有考虑这种一般的心理状态。另外,被调查对象的代表性也不够,事实上,不同职业和不同阶层的人,对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的反应是各不相同的。实践还证明,高度的工作满足不一定就产生高度的激励。许多行为科学家认为,不论是有关工作环境的因素或工作内容的因素,都可能产生激励作用,而不仅是使职工感到满足,这取决于环境和职工心理方面的许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