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艾滋病2015最新突破艾滋病嘛时能治愈
问题分析:
你好,这种情况可能无法预测的,艾滋病病毒容易出现变异,到目前为止尚还没有能够治愈的可能性。
意见建议:
至于说什么时候有能力治愈这个艾滋病,谁也说不了啊,只能说愿意越早越好吧。
『贰』 艾滋病研究成果如何,何时有望攻克
2004年,随着分子医学的进展,有关艾滋病的研究涌现了许多崭新发现——全球艾滋病研究成果集粹
从天花流行探艾滋病源头
2004年2月,科学家发现,中世纪天花流行后存活的一代北欧人,尤其是瑞典人,存在罕见的基因缺陷,使他们具有对抗艾滋病的能力。
如果父母双方都有这种基因变异,儿女对艾滋病几乎具有与生俱来的免疫力。虽然这对艾滋病药物的研究没有直接指导作用,但是有望找出艾滋病的源头,从基因变异的角度预防艾滋病的发生。
艾滋病药物治顽症出人意料
2004年4月,研究人员在积极研制新药的同时,还惊喜地发现,现有的艾滋病药物可能对其他一些顽症有预想不到的治疗效果。在加利佛尼亚召开的美国化学协会年会上有报告称,治疗艾滋病的药物有望治疗病毒性白血病。这种T细胞白血病因尚无相关的治疗药物,目前是死亡率最高的一种白血病。
口腔细菌抑制HIV影响人体
2004年5月,美国细菌协会年会上有研究表明,某些在人体口腔内自然产生的细菌可以抑制艾滋病毒影响人体细胞。伊利诺斯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人们在用口水湿润信封和邮票以用来粘贴信封和邮票时,口水中某种能粘附在糖上的细菌有抑制艾滋病毒入侵人体免疫细胞的作用。这一研究成果使艾滋病的母婴传播渠道有望得到控制。
免疫蛋白提示药物线索
2004年6月,美国明尼苏达州立大学的研究表明,一种被称为APOBEC3F的细胞蛋白质可以使导致艾滋病的HIV病毒发生变异,从而使人对艾滋病产生抵抗能力。HIV病毒对人体内的免疫系统(APOBEC家族)本身有侵害能力,但是APOBEC3F却是个例外,可以躲过HIV病毒的侵害。试验还表明,APOBEC3F和其极为相似的另一细胞蛋白APOBEC3G一起发挥了对病毒的抵抗功能。这为进一步研究抗艾滋病的药物提供了线索。干雯
【相关新闻】
HIV病毒检测列入新加坡孕妇体检
面对艾滋病例的上升,新加坡政府正准备将HIV病毒检测列入孕妇体检的必需项目。新加坡卫生部的高级官员预测,如果所有的孕妇都接受HIV病毒检测,并及时地对HIV阳性的孕妇开展治疗,那么新生儿感染艾滋病的风险将从25%下降至2%。虽然新加坡是亚洲HIV感染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但是2004年前10个月的增长数已明显超过2003年同期。因此新加坡的卫生部门将致力于艾滋病预防的公众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忠实于配偶;强调性交时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有多名性伴侣的人要经常接受HIV检测;艾滋病毒携带者和患者故意传播疾病是犯罪行为。
『叁』 关于艾滋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和迄今为止的成果!
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提高爱滋病病毒的自身免疫识别,即提高T4细胞或CD4细胞当量。取得了版一些进展,但很遗权憾,道路艰辛。最近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是生物治疗,概念有如以毒攻毒,在自然界也发现了一些能克制爱滋病病毒的生物,不过制药效果不理想,筛选和试验工作还在进行中。也有从基因路线走,最有希望的可能是调整所谓的信息识别素,以达到CD4细胞能识别爱滋病病毒,并加以防范。至于最新预测的攻克时间可能会让楼主失望,接近于30年。不过科学有时候有跳跃式发展,请别失去信心。积极配合治疗,现有的手段能把从发病到死亡的时间提升到40年,或者更久,不是个例,所以请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在这里祝福你
『肆』 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的学术成就
1914-1921年乔治·惠普尔与哈佛的乔治·迈诺特和威廉·墨菲因肝脏代谢的初步研究成功治疗恶性贫血而获得193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23年发现维生素E
1963年首先揭示了肥胖与II型糖尿病的关系,这一发现导致糖尿病治疗和预防的革命性的变化
1971年合成人类生长激素,使成功治疗儿童成长障碍成为可能
1971年开发了CPAP持续正压通气技术治疗新生儿肺衰竭
1973年第一个发明了DNA重组技术(与斯坦福大学一起),是开创生物技术产业最重要的一步
1974年发现衣原体是导致新生儿肺炎的主要原因
1974年使用了DBS疗法(深部脑刺激术)来缓解慢性疼痛
1976年第一次完成了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和地中海贫血症的产前诊断
1976年第一个发现正常细胞的基因可转化为癌基因。因此 J. Michael Bishop 和 Harold Varmus 获198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6年发现了一种常见消炎药可以矫正早产儿常见的动脉导管未闭心血管畸形,从而允许婴儿避免手术来纠正这个问题
1977年首次在酵母中克隆表达人胰岛素,作为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是DNA重组技术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1977年开发出胶囊技术来运送药物
1978年在原癌基因的产物中与别人共同发现蛋白激酶。该发现第一个揭示了肿瘤发生、肿瘤形成的分子机制
1978年发现安慰剂是通过人体的自然疼痛控制网络脑内啡系统而发生作用
1979年通过DNA重组技术克隆成功人生长激素,为基因工程的方法生产生长激素打下了基础
1979年克隆成功牛生长激素
1980年第一次发现缺乏一种肺表面活性物质是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原因,并首先合成了替代物用于治疗,大大减少了此疾病的死亡率
1980年首次报道高血糖引发细胞结构异常,在世界上是控制糖尿病策略的先锋
1980年代初第一个确定艾滋病(AID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与恶性淋巴瘤之间的关系
1980年代初开发了第一种DOCK计算机程序来预测哪种现成的化学物质可能与特定的蛋白质或它感兴趣的其它分子进行结合。该程序通过三维旋转的图像来帮助研究人员了解分子是如何结合的。现在已经被研究人员广泛使用
1981年第一次通过DNA重组技术产生了乙肝疫苗
1981年首次成功地对子宫中的婴儿进行手术
1981年第一次成功使用了导管消融技术治疗心动过速,不经外科手术可达到治愈
1981年在小鼠内与别人共同发现胚胎干细胞,并定义这个术语。为全球范围内对人类胚胎干细胞治疗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1982年第一个发现了只含有蛋白结构的病毒称为朊病毒。这一发现获1997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2年发现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
1983年与别人共同发现艾滋病病毒
1984年首先发现毛状粘膜白斑病。该病常常是艾滋病的第一个迹象
1984年第一个克隆类固醇激素受体。该成就及糖皮质激素的后续研究能最完全的了解人类的激素系统
1985年发现端粒酶。该酶在正常细胞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一发现开拓了一个治疗老年疾病和癌症的全新领域。Elizabeth Blackburn据此获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90年首先使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蛋白酶的X射线结构来识别一种能有效阻止酶活动的抑制剂。现在在设计蛋白酶抑制药物上该方法已被广泛使用
1991年发现和克隆了血小板凝血酶受体
1992年克隆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受体
1993年发现了非折叠蛋白反应的监控机制——一个控制细胞内折叠蛋白的信号通道。适当的蛋白折叠对细胞和健康细胞之间的信号是必需的。这一过程的破坏与多种疾病相关,包括癌症、糖尿病、囊性纤维化、血管和神经退行性疾病
1993年发现了秀丽隐杆线虫双倍寿命的基因。这些基因编码组件具有守恒的激素信号通路。果蝇和哺乳动物以及人类的长寿与此关联
1996年和1989年验证了一个研究单个分子马达蛋白的新方法,并且确定了2个主要的马达蛋白家族(驱动蛋白kinesin和肌球蛋白myosin)有相似的结构和原理。Ron Vale博士于1985年在加入UCSF之前发现了驱动蛋白kinesin
1997年证明了炎症和免疫球蛋白IGE过剩是过敏性哮喘发作的关键原因。这个证明导致了治疗哮喘新药物的产生
1998年确定了引起细胞诱导哮喘的2个分子。这一发现为开发更有效的药物铺平了道路
2000年发现了一个能够替代吗啡没有药物成瘾的减轻疼痛的策略
2001年报道了一项里程碑式的研究—微创CT结肠成像技术(CTC)。即CT虚拟结肠镜,能够有效地检测结直肠息肉和癌症
2002年通过临床试验证明一个新的免疫抑制药物成功地停止了1型糖尿病的进展
2002年开发了包含所有已知病毒的DNA的微阵列病毒片段技术,并已经被证明在识别人和动物上的未知病毒方面是一个有价值的实验诊断工具。2003年在识别“非典”病毒中首次使用
2002年证实了外周神经系统细胞中的受体在人体感知冷热上扮演重要角色
2008年成立于1960年代的UCSF器官移植服务被认为是其他移植中心的黄金标准
2009年发现了第一个参与调节人类睡眠最佳长度的基因。这对人类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
2010年第一次使用了一种新技术——监视超极化丙酮酸以及细胞在代谢中产生的天然糖的改变,通过肿瘤的新陈代谢成像快速地评估其侵袭性。这项技术可能戏剧性地改变许多类型肿瘤的治疗方式
2010年证实了能控制精子与卵子结合能力的Hv1分子。证据表明它是治疗男性不育和防止怀孕的关键
2010年在发育的大脑中发现了一种新的干细胞。对这些细胞的进一步研究将揭示自闭症、精神分裂症、大脑发育畸形包括头小畸形,无脑回畸形,神经元迁移障碍以及与年龄相关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教授、及隶属的格拉德斯通研究所(Gladstone institutes)研究员、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因诱导多能干细胞(iPS细胞)的研究而获得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3年一项开创性的研究显示患感觉加工障碍(SPD)的儿童有可量化的大脑结构差异,有别于其它神经发育障碍疾病。第一次显示了SPD疾病的生物学基础
2013年研究人员发现从成人乳腺组织分离出的某些罕见细胞经诱导能够变成几种不同类型的细胞。这一发现可能在再生医学上具有巨大潜力
2014年研究显示大脑特定区域和大脑发育特定时间的单一类型细胞的破坏是孤独症(自闭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该项研究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疾病研究的转折点
2014年UCSF的科学家创建了一些小分子,并证实它们可以不可逆地靶向ras蛋白的一种突变形式并且不会与正常的形式结合(这种突变形式是绝大部分癌症的驱动者)。这一特性使得这些分子有别于所有其它的癌症靶向性药物治疗。根据这种方法开发的药物应该会高度特异性地靶向癌症而不会影响正常组织。这一成就意义重大。专业人士评价它为“攻克30年挑战,靶向‘无药可及’的癌症基因”
2014年结构生物学里程碑——UCSF科学家以近原子分辨率显示了在疼痛和热知觉中起中心作用的TRPV1蛋白的结构
2015年首次开发出用光束精确控制胚胎干细胞分化的新方法
2015年UCSF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Cas9精确修饰了人类T细胞。由于T细胞在人体免疫系统中作用十分重要,这一研究成果将为治疗糖尿病、艾滋病及癌症等提供全新的手段
2015年发现可造成致命脑病-多系统萎缩症(MSA)的新型朊病毒
2015年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化合物滴眼剂, 可以帮助溶解患者眼部中病变的白内障组织从而使得患者可以免于手术
『伍』 艾滋病最近科研成果
目前艾滋病被国际公认为慢性病,国际上已经有药物控制艾滋病情发展,艾滋病是可以治疗版控制权的。魔术师杰克逊感染艾滋22年,便是一个好的例证。日前,我国武汉大学也开始启动科研项目,进行艾滋病研究。相信会有好的结果。
在检测领域,国内也出现唾液艾滋自检产品进入OTC 市场,人们可以去天猫、京东、药店等渠道购买爱卫检测试剂,在家自己检测。
『陆』 2016艾滋最新研究成果
艾滋病染急性期、症状期艾滋病期()急性期:通发初染HIV2-4周左右临床主要表现发热、咽专痛、盗汗、恶属、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及神经系统症状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缓解(二)症状期 期持续间般6-8建议高危朋友别六周两月检测 猫aware唾液检测试纸全球7921例、内3276例临床测试99.84%准确率助您摆脱恐艾 祝您健康
『柒』 艾滋病的最新治疗研究成果。
就目前中国的医疗科技水平,对于艾滋病的治疗方法:早发现、早治疗,一回般情况下都答是联合三种以上的药物进行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可以的话和正常人的情况基本是差不多的 ,当然免疫力肯定是不一样的。不过最近好像在传美国那边八月份左右会研究出来一种艾滋病的疫苗,就和现在的大部分疫苗类似,作用是:打了疫苗后就不容易感染,疫苗在体内产生了抗体,不过具体是真是假就无从考证了。希望能帮到你....
『捌』 目前艾滋病的研究有新成果吗
艾滋病初期症状不是诊断艾滋病的标准,艾滋病初期症状只能作为参考,还需要进行艾滋病检测判断,这样才能确诊艾滋病。
『玖』 2015年有没有对艾滋病新的突破和研究难道得了艾滋病就只能等死,靠药物来延续生命吗跪求好心解答
你好,目前艾滋病研究方面还没有取得重大突破,患有艾滋病的病人需要依靠药物来延续生命,但是最终都会因为艾滋病并发的其他严重疾病而死亡。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拾』 艾滋病最新研究成果
新华网巴黎2月复10日电 法国研制究人员日前报告说,他们研制的一种新型艾滋病疫苗在雌性猕猴身上实验成功。实验结果表明,疫苗能够有效防止艾滋病通过性途径传播。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以及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美国最新一期《免疫》杂志上报告说,为了验证疫苗的有效性,研究人员对5只雌性猕猴进行了鼻部和肌肉注射。结果显示,在疫苗的保护下,雌性猕猴对阴道感染艾滋病产生了免疫,其血清化验始终呈现阴性。此外,进一步的实验表明,这种新型疫苗对预防普遍存在于欧美和印度的艾滋病B亚型和C亚型病毒效果明显。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的摩根·邦塞尔表示,这种疫苗目前仅在雌性猕猴身上实验成功,而且获得这一结果的前提是实验对象的阴道没有创伤,如果要进一步确认疫苗的有效性,还需要对雄性猕猴展开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