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诗教为什么起到宗教信仰的作用
这个当然是因为施教有一定的哲学思想了,这些都是和宗教有一定联系的
⑵ 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①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后世的"文以载道"等强调教育作用的文道观基本上是受孔子"诗教"观的影响;②思无邪成为文学批评的标准;③文学的社会作用,即“诗可以兴、观、群、怨”说,尤其是“诗可以怨”,后世许多诗人、作家正是接受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写出了许多讽刺社会、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形成了我国文学“诗可以怨”的优良传统;④ “辞达”说、“文质”说;⑤“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总的来说,孔子的文艺思想表现了其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入世品格。这种经世致用的文艺观对后世在文学理论批评的最重要的影响是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奠定了基础,对文学干预现实、干预社会提供了理论根据。后世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批评可以说无不受到孔子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理论的积极影响。
⑶ 在诗歌的讲解中怎样能突显团队的特色,赢得好评
这个重点是在教师的讲解还是要发动学生呢??????问题有些不懂。。。。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
最好小组议课时积极和同科老师目互评,有条件的·话做下集体备课吧,对于课堂环节进度构思满有帮助的。这个我想不只是局限在诗歌教学中。
⑷ 唐诗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成就
这一个朝代的发展密切相关,当时唐朝盛行写诗,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唐诗肯定会如春笋般层出不觉,写出的诗肯定是越来越好,唐朝的诗人数不胜数,留下的古诗也很多,被人们广为称颂流传
⑸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课件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这是顺应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尽管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在语文教学中受到了颇多非议,但是也并不能完全否认多媒体课件对语文教学的辅助与促进作用。在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中,我尝试将多媒体课件用于以下方面:
一、展示背景材料,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诗歌
例如学习屈原的《涉江》,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首先,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屈原遭放逐的原因,我向学生展示一幅《战国形势图》,这样秦国、楚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地理位置关系就一目了然,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了解屈原联齐抗秦的政治主张。
《涉江》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通过一幅《楚王放逐屈原行程图》,并配有动画线路演示,可以帮助学生更具体直观的梳理诗歌的线索,把握诗歌的内容,尤其是更利于学生理解诗人徘徊瞻顾,渐行渐远,眷恋故国,忧心君王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⑹ 古诗词教学的教师培训课程有哪些
我有幸参加了在诸暨市教师进修学校和城东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培训活动,听了5位老师的精彩课堂,以及4位特级教师的讲座,我感受颇深。
一、感受经典 :深悟古诗文化底蕴
每一位授课老师以配乐、吟唱、朗诵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了一场精彩纷呈的中华古诗文诵读成果汇报演出,这几堂课让我眼前一亮,心头一震。唐宋、明清的历史脉络,尽显古今诗文的博大精深、醇厚芳香,散发出浓郁的书香气息,荡气回肠,令全体老师如沐春风,如饮甘露。总而言之,从这样一堂集古典与现代、文学与艺术之美于一体的课堂中传递出了中华文化的神韵和不朽魅力,并足见各位老师的功底之深厚!
二、感悟名师:用心细细聆听,尽情领略风采
这次活动有省内特级教师设计全新的观摩课,各位老师虽然授课的风格、运用的教学艺术各有特色,但每位老师都展示出深刻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富有魅力的语言艺术,将我们带到经典诗文教学的神圣殿堂,让我们回味无穷。每一场报告都呈现出老师们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一个个教学案例让我们感到真情荡漾,自然流畅,活泼生动,受益匪浅。们深深折服。整场报告中他旁征博引,妙语如珠,他对古诗词文本独到的理解与深刻的解读,是我在过去的教学中所不曾用心关注过的,这一点让我们望尘莫及,带给大家的震憾是无穷的。张英老师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让听课的人如同走进了一个诗意的天地,整堂课中,张老师始终是如此的沉稳,一字一句,细细推敲,优美的视频,生动并带有回味的声音将学生们慢慢地带入诗境中,学生也在学习过程中领略到了古诗文的经典魅 力,同时用朗读、吟诵、想象、小练笔等教学手段更是将诗文教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四个部分有机组合互为支撑,融为一体,看似简单,却把孩子们学习古诗的积极性极大的调动起来,让他们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既弄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
看到各位名师的风采,使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我的心中对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有了一种新的感受和认识,多了一层深刻的理解。再反思自己的工作,还缺乏更多的思考与钻研,以及厚重的文化积淀,因此要想在教学中不断推陈出新,就必须要注重充分挖掘文本,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脚踏实地,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也只有这样,我们方能点燃和引发教学的火花,不断提高教学的境界,谱写美丽的教育人生。
⑺ 孔子对“诗教”有何看法
孔子文艺思想中最精彩处,是他对诗歌社会作用的中肯概括。
孔子大力提倡“诗教”,把文艺和政治道德结合起来,把推行礼乐教育看成是改良政治,改革社会,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把学习礼乐诗歌看成是人的品德修养的基础。他提出,作一个完美的人应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孔子把新兴的“仁”的意识注入旧的礼乐形式之中,使之有了更具体的内涵。他说:“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意思是说,离开了仁,礼乐便失去意义。又说:“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阳货》)町见孔子把诗乐的道德教化作用看得十分重要,不赞成把文艺当成纯粹的娱乐工具或装饰性摆设。
⑻ 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
从诗歌的朦胧美、古典美、音乐美等几方面展开教学,把诗歌的多元解读作为教学重点,设计得很精致严谨,也很有新意有深度。不过,读了这篇教学设计,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我再一次想到了一个问题:诗歌教学应该遵循怎样的教学规律?对于这个问题,一下子要我说得全面明白,本人的学力又难以达到。我在这里想说的是,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一,切不可把“诵读”这个诗歌教学的法宝丢掉了。很多老师都知道诗歌教学要让学生反复诵读,加强诵读指导,但恰恰是在这个环节上我们常常做得不够,吴老师的设计在这方面也是一个欠缺。戴望舒的《雨巷》是抒情味很浓的一首诗,没有比诵读更好的方法能让学生品味到诗歌的意境美和朦胧美,没有比诵读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忧郁和低落彷徨的情怀,没有比诵读更能唤起学生内心深处的生命律动和情感共鸣的方法了!可以说,教学设计的种种目标的达成,都必须建立在诵读的基础上,对诗歌文本的种种解读,也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反复诵读才得以实现。甚至可以说,《雨巷》的教学,老师一节课即使什么都没做,就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读出韵味,读出情感,读出个性,读出感受,也应该是成功的一节课!例如:“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二句,“悠长、悠长”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学生如果能够读得低沉缓慢且适当延长,便自然能够体会到雨巷的幽深和空寂,同时也就能很好地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绵绵愁思和无限哀伤;“她静默地远了,远了”一句,老师如果能在此指导学生放慢节奏,用失落的语气诵读“远了,远了”,那么,学生一边诵读,一边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一个极富古典文学美的诗歌意境之中,眼前就会出现一个唯美的艺术画面:“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从诗人身旁飘然而去,渐行渐远;诗人久久地驻足凝望着姑娘远去的背影,双眸里贮满了无限的惆怅和失望。试想,在这样的氤氲着美学气息的教学氛围中,该会有多少美好的情感和鲜活的思想生成啊! 第二,切不可把灵动的诗歌教“死”了。诗歌的艺术在于含蓄蕴藉;诗歌的欣赏,讲究的是进入诗歌所创造的艺术境界。因此,诗歌的教学和鉴赏,最忌讳的是教死了和读死了。而吴老师教学设计的第二个环节是“理清‘确定’与‘不定’”,我觉得有些东西过于“实”和“死”。“雨巷”“丁香姑娘”“我”“邂逅”,包括“油纸伞”和“颓圮的篱墙”,这些都应该是作者精心选取的具有中国古典诗词美的意象,它们共同组成一个意象群,共同表现一个苍凉阴冷、清淡素雅的意境,来传达诗人彷徨忧郁的情感,让整首诗浸染着浅浅的一丝愁绪、淡淡的一抹哀伤。这里不能也不必非要分出哪些是确定的,哪些是不确定的。同样,也没有必要当然更没有理由把诗歌中关于人物的刻绘说成是真实的,更不可无端地仅仅凭“希望”一词便推断出诗人的愿望是“虚幻”的。 第三,切不可把学生当成诗歌鉴赏家和评论家来教。中学阶段诗歌教学的目的何在?我想,对十六七岁的少男少女来说,就是要让他们通过接触诗歌这个最适合他们这个年龄阅读的文学样式,来培养他们的审美趣味,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熏陶他们的情感精神,丰富他们的心灵世界,往他们年轻的生命里注入一些纯粹而高雅的东西,使他们现在的人生更加绚烂多彩,使他们以后的人生有可能变得高贵脱俗。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在进行诗歌教学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学生对诗歌的诵读品味和体验感知上,要尊重学生的“最初感受”,要让学生自己品尝“第一口奶”,而不是由教师来灌输或者强加给他们一些东西。《雨巷》这首诗,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最初感受到的就是美好的爱情,就是浪漫的邂逅,就是由邂逅而萌生的恋情和伤感,就是一个男生爱上了女生,没有别的,真的没有,教师大可不必把诗歌研究者几十年的研究成果一股脑儿地全塞给学生,让“理想说”“自我说”“现实说”等等之说冷却了学生阅读诗歌的火热情感,冷漠了学生与诗歌文本的亲密接触,冷淡了阅读诗歌的浓烈兴趣,在他们刚刚品尝到的新鲜的诗歌味道里添加异样的口味。中学生就是中学生,不是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不是研究生,不是博士生,不是从事诗歌理论研究的大学教授。我们主要的任务不是培养诗歌研究专家,而是让学生的身上多一些诗性的东西。当然,我这样说,并非一概反对对文本
的深人多元解读,我只是强调一下应该尊重和呵护学生的最初阅读体验。对于一首诗来说,不同年龄、不同身份、不同阅历、不同文化的人阅读感受是不一样的,我们自己不也是这样吗?我们有什么理由非要在他们这个年龄硬要他们知道一切呢?《雨巷》的教学,主要还是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美、情愫美,古典美,别的可以点到为止,至于碰到一两个喜欢弄个究竟的学生,让他们搞一点研究性学习也未尝不可。
⑼ 诗教的作用是什么
诗教传统源远流长。从《诗经》开始便受到了先贤的重视,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此后,《诗经》成为六经之首,诗教成为典型的传统教育科目。在越来越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诗教也得到了普遍重视,但是对于诗教的意义,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认识。诗教的文化和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教有利于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素质教育,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特别是有利于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文化传统中,一个有文化、有教养、有抱负的人不可能不会赏诗、写诗。正因此,我们才有了数不清的优秀诗歌,形成了诗教传统,激励我们前行。古代的儿童教育书籍也就是蒙学读物,往往与诗歌相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都打上了诗歌的烙印,还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的诗教读物,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起到了非常好的教育作用。如今,我们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发挥新时代下的诗教作用。
第二,诗教有利于促进德育发展。诗教在立德树人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可以更好地培养具有广阔胸怀、崇高理想、优秀思想道德品质的人。自古以来,有着“诗言志”的传统,无数志士仁人少年时以诗言志、以诗抒情,成人后不忘初心,沿着屈原、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先贤的道路,走完了自己光辉的人生。因此,我们应该教育广大青少年,通过诗歌的写作和欣赏,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
第三,诗教有利于促进智育发展。诗教最为突出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概括能力、聚焦能力和表达能力。近年来,教育界非常重视对中小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其实诗歌学习最为重要的能力就是思维能力。当然,这些能力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进行的,有一个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过程,诗歌创作中的炼字炼句就是这一过程的体现。
第四,诗教有利于促进体育发展。体育不仅是竞技体育的概念,更是广泛的身体锻炼活动、社会考察活动。许多古代诗人少年时便走出书斋,结伴游学,体会风土人情,观察社会自然,“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这样的活动不只是达标成绩的项目训练,更是我们今天应当提倡的综合素质培养。
第五,诗教有利于促进美育发展。诗歌是美学的集中反映,所有的美学现象、美学内容都可以用诗歌加以表达。中小学从诗教入手,可以帮助学生认识了解万物之美,并且积极地学习运用诗歌的形式加以表达,从而加深对于美学的认知乃至人生的认知。我们还可以拓展教学形式,将诗歌中美的节奏、美的境界融入课堂之中。
第六,诗教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认识和加强劳动教育。许多学生通过“锄禾日当午”等诗句,了解了劳动的艰辛、收获的不易,从细微处一点一滴积累起对于劳动和生活的认知。
总之,诗教有着独特的作用,不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发展,而且以其进一步丰富的内涵,使学生得到更综合、更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