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成果充电

成果充电

发布时间:2021-03-12 23:35:47

❶ 充电法应用实例

(一)利用充电法求地下水流向的方法确定岩溶地区地下分水岭的位置

某灰岩地区水库工区,用追索等位线法在五个钻孔附近测定地下水的流向,图5-1-5(a)为H2号钻孔附近测量成果图,地下水流向为北西50°;根据各钻孔附近的测量结果确定地下水分水岭位置如图5-1-5(b)所示。在分水岭两侧,地下水流向发生明显变化。

图5-1-5 某灰岩地区H2号钻孔测量成果图

(二)利用充电法探查岩溶暗河的位置

图5-1-6为某铁路工区实例。在工程地质勘探过程中,为了解地下岩溶暗河是否经过铁路下方,并查明暗河的具体位置。用充电法电位梯度装置进行测量,绘成电位梯度平剖图。从图中见异常曲线的零值点呈规律分布,它的位置就是地下暗河在地面的投影。区内有一铁管,为防止干扰,事先将它架空。

根据物探推断成果,在异常a处布置了2个验证钻孔,均发现暗河。在推断为支流或冲水裂隙带的c处亦布一孔,未遇到暗河,但见有溶蚀现象。

(三)利用充电法测定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和滑动速度

在滑坡体上的钻孔中,在不同深度放置数个金属球,并分别利用导线连接引到地面,每个金属球就是一个充电电极,它们分别为A1、A2、A3、A4、…,详见图5-1-7。然后用土将钻孔填满,另一供电电极C放在“无穷远”处接地(为最深A极道地面距离的20~50倍)。

按一定时间间隔测量金属球充电体的等位线。如果没有滑动现象,各等位线重合;反之,若有滑动,等位线产生相对位移,从位移的方向和速度可以推断滑坡体的下滑位置、方向和速度。

从图中见,滑动面深度(H)等于A3和A4之间深度。

图5-1-6 充电法探查岩溶暗河成果图

图5-1一7 充电法测定滑坡体滑动位置、方向、速度示意图

❷ 锂电池充电器和其他充电器的区别,国内外研究锂电池充电器成果,注意是充电器,不是电池,最好具体点,急用

锂电池和其他电池充电器最大的区别就是锂电池充电器有保护板,因为锂电池的锂离子本身就很活泼,外力或者不正当充电的行为都会导致电池爆炸,所以充电时,如果没保护板的过充过放保护就会很危险,第二个问题,国内的充电器我没见有这方面的新闻,不过锂电池有,国内现在炒得很热的水锂电池,据说冲10秒可以让电动汽车跑400公里,国外的也类似,不过不是水锂电池,是那个石墨烯锂电池,也是冲的很快!具体你可以搜搜网页!

❸ 全球先进充电技术成果展有何亮点

2018年6月15日,由广东省充电设施协会、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协会、新能源汽车产业网、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城市公共交通学会和振威展览股份共同主办的第十一届深圳国际充电站(桩)技术设备展览会在深圳会展中心正式开幕,近千款全球先进的充电桩新技术新产品亮相本届展会。

现阶段,充电技术平台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大功率快充产品逐渐成为市场主流。在本次展会现场,120千瓦的充电桩几乎成为了每家参展桩企的标配产品。除了展出7千瓦至200千瓦的系列充电桩产品外,科士达还推出了15千瓦和20千瓦充电模块。据了解,其15千瓦恒功率充电模块,可实现从400V~750V电压段连续恒功率输出,确保可以为乘用车、大巴车等各类车型进行最大功率充电。此外,该产品还具备极强的环境适应性,可以满足从零下40度到高温55度实现满功率输出。

来源:中国新闻网

❹ 成就3490和成就5490的充电器是不是一样的

是的,充电器都是一样的,现在很多电气设备充电器都可以统一使用

❺ 重要成果

(一)找矿成果的总貌

根据《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提供的史料,物探或物探为主与化探综合发现及扩大的大、中型金属、非金属矿床549处,其中金属矿465处,非金属矿84处。

物探曾在铁等54种金属、非金属矿上进行过工作,大量工作且效果较好的矿种是铁、铜、铅锌、铬、镍、锡、钨、钼等金属矿,以及石墨、硫铁矿、磷矿、金刚石和各种盐类矿等非金属矿,在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和稀有金属矿方面工作较少且效果也不如化探。物探、化探及物探化探综合方法的找矿效果见下表(表3-1)。

(二)重要的成果

下面所引用的数据及事例主要根据《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所列物探发现矿床是指经物探或以物探为主与化探共同工作后发现、圈出主矿带或主矿体,为确定其是否为大、中型矿床提供了依据,而非仅发现矿化点或矿点,还不能确定其规模者。扩大是经物探工作后矿床由小型升为中型或由中型升为大型者。

1.铁矿(含钒钛磁铁矿)

寻找铁矿是物探最有效果且工作量最多的工作,几乎磁性铁矿上均曾采用过物探方法。物探发现的大、中型矿164处(大型46处),另扩大者62处(其中大型25处)。在矿区的详查、勘探中圈定矿体、研究产状、发现打丢的盲矿等方面工作也十分出色。最为知名的例子,如辽宁鞍山-本溪地区(特大型)铁矿,内蒙古白云鄂博铁-铌-稀土矿(特大型),四川西昌地区特大型钒钛磁铁矿田,湖北大冶地区铁矿田,河北迁安-滦县及武安-沙河铁矿田,山西五台山地区铁矿,江苏南京梅山铁矿,安徽庐江罗河、大包庄、龙桥铁矿和马鞍山地区的铁矿田,福建龙岩马坑铁矿,山东莱芜地区铁矿田、淄河铁矿,河南舞阳、许昌铁矿,湖南祁东铁矿,云南新平大红山铁铜矿,陕西柞水大西沟铁矿,新疆哈密天湖、磁海等铁矿。其中一些矿床的发现和储量扩大物探起到了关键作用,特别是第四系覆盖区的找矿和深部盲矿的发现,全靠磁法为主的物探,个别使用了重力、电剖面及电测深方法。20世纪60年代后期,井中磁测在找深部盲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类实例十分普遍),研究复杂和弱磁异常的技术进步为找深部矿和形体复杂的矿提供了有效方法。在验证异常中走过一些弯路,积累了不少经验。磁法定量推断磁性铁矿的埋深、倾向、大体形态十分有效,早期主要用垂直、水平磁秤得到磁异常场的向量,可确定矿体顶部位置及埋深,后期多使用特征点等解析法。进入20世纪80年代,则多用计算机进行各种定量反演,有时可给出矿的截面形态。磁法用于其他磁性矿的效果也与铁矿同。

表3-1找矿效果表

注:黑色金属矿中的铁矿和铀矿系按矿床数统计。

2.铬铁矿

在大多数找铬矿的地质项目中,物探均开展了工作。最主要的工作是用磁法发现覆盖区的超基性岩,并圈定和划分岩相,一些地区还用重力和电法研究其产状。早期物探主要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以及全国有超基性岩的地区圈定岩体工作。进入20世纪60年代,高精度重力测量技术的日趋完善、成熟,在直接找铬矿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物探在直接发现和圈定铬矿方面还是起到了作用,共发现和扩大矿床6处,其中小型2处。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新疆托里鲸鱼铬矿,早在1959年就以磁法发现了可能为岩体引起的磁异常,直到1962年才用磁法详细圈定;1963年用高精度重力圈出了可能为铬矿引起的重力异常,当年验证见到铬矿体。这是我国物探首次找到的隐伏铬矿。而后,陆续在西藏安多东巧和依拉山铬矿,甘肃肃北大道尔吉铬矿,西藏曲松罗布莎、香嘎山铬矿用重力和磁法开展了工作,除详细圈定岩体外还圈出了若干矿体群,为扩大储量起到了作用。在内蒙古进行了大量铬矿物探工作,圈定岩体效果好,但因致密铬矿少而小,重力找矿效果不佳。在方法上,大比例尺高精度重力方法得到发展和完善,并达很高水平;还试用过电法和磁法直接找铬矿;井中无线电波等方法也曾试用过。

3.锰矿

物探寻找锰矿的工作并不多,收入《中国矿床发现史》物探化探卷的仅有四处(两处为发现,两处属扩大)。湖南洞口江口锰矿系1972~1974年由磁法发现,湖南彬县玛瑙山铁锰多金属矿为1957年由磁法、自电发现,山西晋城上村锰菱铁矿是1965年经电测深、激电工作后扩大,福建连城锰矿经多年(1965~1980年)工作后用激电扩大了规模。

4.铜矿(含铜镍矿、铜钼矿、铜钴矿、铜多金属矿)

物探寻找铜矿效果仅次于寻找铁矿。物探及以物探为主共发现大、中型矿床55处(大型21处),扩大为大、中型矿床9处(大型5处)。在大量的铜矿勘查工作中,物探往往是圈定矿体、确定产状,以及追索矿体走向。较重要的矿床,例如辽宁红透山火山沉积变质型铜矿(大型)是1956~1958年磁法、化探、电法发现,安徽西马鞍山矽卡岩型铜矿(中~大型)是1958~1960年磁法发现,江西武山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大型)是1959~1963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湖北铜绿山矽卡岩型铁铜矿(大型)是1953~1959年磁法发现,江西永平矽卡岩型(或沉积改造型)铜矿(大型)是1965~1966年磁法发现,湖南七宝山沉积热液叠加型铜、多金属矿(大型)是1958~1966年磁法发现,广东石荨矽卡岩型铜矿(大型)是1960年磁法及化探发现,青海铜峪沟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铜矿(大型)是1958~1959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青海德尔尼岩浆岩型铜钴矿(大型)是1965年自电、磁法发现,吉林红旗岭和赤柏松岩浆岩型铜镍矿(大型)分别是1959年和1970~1971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西藏玉龙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的主盲矿体(大型)是1967~1972年磁法、电法发现,新疆喀拉通克岩浆岩型铜镍矿(大型)是1978~1980年磁法、电法发现,新疆阿舍勒火山沉积-喷气型铜、多金属矿(大型)是1984~1985年电法、磁法发现,新疆小热泉子火山热液型铜矿(中型)是1993~1995年重力发现,云南大平掌火山热液型铜、多金属矿(中—大型)是1997年电法圈定了主矿体,新疆哈密土屋斑岩型铜矿(大型)是1996~1998年激电圈出矿化带发现。另外一些铜矿经物探工作发现盲矿或找到主矿体从而扩大为大型矿,如江西城门山矽卡岩-斑岩型铜矿(大型)是1959~1962年重力、磁法及化探发现了二、四矿带,甘肃金川岩浆岩型铜镍矿的Ⅲ、Ⅳ号矿是1959~1961年磁法、电法发现,四川李伍沉积变质热液改造铜矿(大型)是1965~1966年充电法圈出了主盲矿体。

由于不少铜矿具有磁性,所以磁法找矿效果较好,且有不少铜矿是在为找铁矿中发现的。电法找非磁性矿的效果较明显,特别是激电法。对于浅部块状硫化物矿自电也有效;这种矿有露头时,充电法效果也好。几种井中物探方法找盲矿及研究矿体形态效果也较好。早期物探以直接找矿为主,而后在找深部矿时,直接与间接找矿并举,异常研究重视了综合方法运用。电法找铜、多金属矿等矿床时的解释,主要是定性、定平面位置,对产状能有所判断,对矿的顶部埋深也可半定量或定量给予一定精度的推断,但均不如磁法对磁性矿的推断精度。对于良导或高极化的矿体,用测深类电法时能给出较好的反演断面。

5.铅锌矿(含铅锌、多金属矿)

物探寻找铅锌矿效果较好,次于寻找铜矿效果。物探及以物探为主共发现大、中型矿33处(大型15处),扩大为大、中型矿18处(大型9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湖南黄沙坪热液型铅锌矿(大型)是1954~1955年自电、磁法发现;青海锡铁山火山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大型)是1957~1958年自电、电阻率法发现,广东大宝山沉积改造型铅锌、多金属矿(大型)是1956~1958年自电及化探发现,甘肃小铁山海相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多金属矿(大型)是1953~1956年自电、电阻率法发现(1993~1996年电磁法又发现深达800m层厚17.7m的富矿),河北蔡家营火山-热液型铅锌矿(大型)是1977~1980年激电发现,河北北岔沟门热液型铅锌矿(大型)是1989~1995年激电及化探发现主矿体,福建梅仙矽卡岩型铅锌矿(大型)是1972~1992年磁法及化探发现,内蒙古甲生盘沉积变质型铅锌矿(大型)是1970~1972年磁法发现,新疆可可塔勒火山喷气-沉积型铅锌矿(大型)是1985~1986年自电、激电及化探发现。

另外还有一些矿,例如内蒙古白音诺尔、孟思陶力盖铅锌矿等,江苏栖霞山铅锌矿,湖南李梅铅锌矿,陕西西成铅锌矿田等均经物探工作而扩大为大型或增加较大的储量。

铅锌矿类型较多,热液型,矽卡岩型,火山岩型,有的还是铁锌矿。因此,磁法效果也较好;但主要使用的还是电法,早期自电曾取得不错的效果。

6.锡、钨、钼、锑、汞等多金属矿

物探找锡、钨、钼矿效果较好,工作也较多;但次于找铜、铅锌矿的效果。锑、汞等矿物探工作少,效果也差一些。物探及物探与化探综合共发现大、中型矿31处(大型13处),扩大为大、中型的7处(大型2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内蒙古黄岗矽卡岩型锡、铁矿(大型)是1964~1965年磁法发现,内蒙古大井次火山热液型锡银多金属矿(大型)是1983~1986年激电、电磁法、重力、磁法、化探等多种方法发现并不断扩大,江西香炉山类矽卡岩型钨矿(大型)是1967~1979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江西曾家垅矽卡岩型锡矿(大型)是1966~1968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江西阳储岭斑岩-角砾岩简型钨、钼矿(大型)是1971~1977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河南夜长坪斑岩型钼、钨矿(大型)是1973~1974年磁法及化探发现,湖南界牌岭高、中温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大型)是1977~1982年化探、激电发现,广西芒场热液型锡、多金属矿(大型)是1964~1984年磁法及化探发现,云南个旧外围几个锡石-多金属硫化物型锡多金属矿区(大型)是1957~1965年电测深、电剖面、磁法等方法研究隐伏岩体及构造后发现的盲矿,甘肃西和崖湾沉积再造型锑矿(大型)是1959年电法及化探发现。

另外还有的矿,如重庆兴隆锶矿(大型),江西驼背山锑矿(中型)是通过X荧光法和电法扩大了储量。

由于矿种和矿床类型多且复杂,物探所用的方法也很不相同,主要还是磁法和电法。对钨、锡、钼矿是以磁法为主要方法,锑、汞矿以电法为主,在找矿中均要与化探综合使用。有时物探是检查化探异常和在化探圈定的矿化地段找深部矿。

7.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

物探寻找金、银、铂(钯)等贵金属矿的效果不如寻找有色金属矿,总的工作规模也较小。基本上是属于间接找矿,有些可以直接圈定矿的范围、确定产状。虽然如此,物探及物探、化探综合在发现和扩大储量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有71处。

金矿。大部分系统的金矿物探工作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进行的,80年代中后期,特别是90年代以来物探在金矿上的工作主要是检查化探异常,个别情况在覆盖区追索矿化带或含矿构造、地层等。物探及物探化探综合在发现某些金矿和扩大规模方面还起到了重要作用,发现大、中型金矿38处(大型17处),扩大为大、中型金矿11处(大型6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辽宁猫岭蚀变岩型金矿是1986~1987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内蒙古红花沟混合热液型金矿是1957~1962年磁法、电法发现,吉林小西南岔富硫化物型金(铜)矿是1967~1975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黑龙江金厂破碎蚀变岩型金矿是1965~1980年激电、磁法及化探发现,安徽马山高中温热液型金矿是1964~1971年磁法发现,山东胶东新城、河东、马塘、寺庄、东季、仓上等焦家式金矿床是1967~1979年电法、磁法发现,河南老湾、银洞坡蚀变构造岩型和热液型金矿是1974~1979年磁法、电法及化探发现,湖北鸡冠咀、鸡笼山矽卡岩型金、铜矿是1961~1980年磁法、重力、电法及化探发现。

银矿(含规模较大的伴生银矿)。以找银矿为专门目的的物探工作很少,多是在综合找矿中,主要是找铅锌矿中发现银矿。物探化探综合发现和扩大为大、中型银矿18处。例如,山西刁泉矽卡岩型银、铜矿是1972~1990年磁法、电法、化探发现,内蒙古额仁陶勒盖热液型银矿是1986~1987年激电法发现,吉林山门低温热液型银矿是1981~1985年激电法、化探发现,河南破山热液型银矿是1957~1979年激电、磁法、化探发现。在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上用自电、激电等方法找到盲矿,扩大了规模。山西灵丘小青沟-流砂沟银、锰多金属矿是1986~1989年化探、激电发现。

铂(钯)矿(含铂镍矿)。我国铂(钯)矿少,物探在这类矿上工作更少。物探在寻找这类矿中有4处发挥了找矿作用。用磁法圈定可能含铂(钯)或铂(镍)的超基性岩体,进行间接找矿。在黑龙江五星铂(钯)矿、河南湖阳铂(镍)矿、四川杨柳坪铂(镍)矿、云南金宝山铂(钯)矿的发现、扩大方面发挥了作用。

8.稀有和稀土矿

物探在稀有和稀土矿上进行的工作不多。单独由物探发现及扩大者有6处,物探与化探共同发现的有2处。

铌钽矿。物探在铌钽矿上工作很少,曾在江苏苏州善安浜铌钽矿、江西横峰黄山铌钽矿用磁法、重力、电法圈花岗岩体及其某些特定部位(如隆起部位、接触部位等),起到间接找矿作用。

稀土、稀有矿。物探曾在内蒙古白云鄂博特大型铌-稀土-铁矿上工作,主要作用是用磁法、重力发现深部盲矿体(与稀土矿共生的铁矿)。湖北竹山高垭铌稀土矿及内蒙古札鲁特旗“801”稀有、稀土矿均为放射性法发现。

9.非金属矿

非金属矿种类很多,物探在找矿中起发现或扩大作用的矿种不多。按发现数目依次排是硫铁矿、石墨、金伯利岩、磷矿、盐矿、石膏、钾盐、芒硝矿、硼矿、蛇纹石(滑石)。其他如膨润土、硅灰石、萤石、石棉、水晶、高岭土、云母、砷(铜)矿、石灰石矿等仅有一二个矿床。物探共发现或扩大的非金属矿床为85处。当然,在详查、勘探中用物探圈矿体、测井划矿层等方面的作用有许多,难以数量化。

在硫铁矿、石墨矿上物探可以直接发现或圈定矿体,其他一些非金属矿上主要是间接找矿。物探在非金属矿上的找矿效果较寻找贵金属矿要好。

硫铁矿。物探发现和扩大的大、中型矿28处。主要使用的方法是磁法和电法,特别是自电法。较重要的矿床如内蒙古甲生盘、霍格气等沉积变质型硫铁矿是20世纪60~70年代磁法及化探发现,安徽何家小岭火山岩型硫铁矿是1957~1961年磁法发现,安徽马山火山喷发-热液型硫铁矿是1953~1954年磁法、自电发现,江西铁山矽卡岩型硫矿是1960~1968年磁法发现。

石墨矿。物探发现和扩大的大、中型矿床8处,主要用电法。例如,黑龙江云山石墨矿(磁法、自电),山东臧格庄石墨矿(电法)。

金伯利岩。物探发现或圈出7个岩管、1个岩脉。在辽宁瓦房店主要用磁法圈出30号、42号、50号岩管,山东蒙阴圈出1号、28号、31号、33号岩管和30号岩脉。在山东郯城用电法为找金刚石砂矿圈出了可能含砂矿的范围。

磷矿。磷矿类型多,所用的物探方法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共发现或扩大矿床6处。较重要的矿床,例如河北承德罗锅子磷矿上用磁法和井中磁测找磷铁矿盲矿,河北涿鹿矾山、承德头沟、马营磷矿均是用磁法找磷铁矿或含磷辉石岩,江苏锦屏沉积变质型磷矿上是用重力圈含矿层位,福建洋墩沉积变质-热液改造型磷矿是用磁法、放射性法发现的。

盐类矿(含钾盐矿)。因属沉积类型矿,不论是否含钾,主要采用的是重力和电测深法圈盆地,研究盆地构造和圈出可能含盐的部位;测井划出盐层及钾盐层位。重要的矿床,例如安徽定远东兴盐矿,湖南衡阳盆地盐类矿,江苏金坛盐矿,四川盐源井沟盐矿,云南富民者北盐(芒硝矿)及云南江域钾盐、岩盐矿,西藏贡觉油札盐矿等。近年航空γ能谱圈出了新疆罗布泊罗北钾盐矿。

石膏矿。属沉积类型矿,多数是在找煤或找石油中发现。物探用电法,个别还用重力圈石膏田范围及含膏层位,测井划层位。物探工作过并发挥了作用的矿床有河北隆饶双碑石膏矿,湖北当阳高店子石膏矿,湖南临澧合口和歇驾山石膏矿。

芒硝矿。属沉积类型矿,往往在找油气中发现。重力或地震圈含矿层,测井划层位。物探在江苏洪泽-淮阳无水芒硝矿,四川新津金华钙芒硝矿上工作并圈定了矿层范围。

硼矿。因硼矿中的矿石有硼镁铁矿物,在这类矿上磁法及化探找矿效果好,测井划层位。物探在辽宁宽甸砖庙沟硼矿,湖南常宁七里坪-场市硼矿上发挥了作用。

蛇纹石矿。因属基性、超基性岩中含矿,所以磁法的圈矿效果好。例如,江苏赣榆岗尚,福建莆田长基和建阳崇雒北坜的蛇纹石矿。

其他非金属矿上物探工作少,但在有些矿上(如石棉、云母、水晶、萤石矿)的找矿效果较明显。主要使用电法,在石棉、硅灰石矿上采用磁法,在萤石矿上还用测井划矿层。

10.物探在金属和非金属矿产详查及勘探中的作用

物探在发现和扩大金属和非金属矿床的作用已如前述,而在矿床发现后的详查及勘探中使用物探进行工作,成果也十分显著。主要工作任务是用地面物探方法详细圈定矿体的平面展布及形态,了解矿体的埋深、截面形态、下延及矿体间是否相连等;用井中物探方法探查孔底及孔旁盲矿;有时还可用测井方法划分钻孔岩性及矿层。

在这类工作中要求物探的定量解释能达到地质工作的需要。较为有效的方法是磁法,成功的实例也多为磁性矿产的勘查,电法(主要是充电法、电测深法及电剖面法)、重力法也有成功的实例,但均较磁法为少。

例如,用充电法在不同矿体露头上充电,解决了青海德尔尼铜钴矿床中多个矿体间是否相连的问题;用中间梯度激电法圈定了云南思茅大平掌铜矿矿体的平面分布,据此合理布置了详查钻孔;用井中三分量磁测及电阻率测井在新疆富蕴喀拉通克铜镍矿区圈定了富矿体及井旁盲矿,有效地指导了钻探;安徽庐江何家大岭铁矿曾根据已知钻孔地质和物性资料,对实测磁异常计算过矿体截面,后经补充勘探表明反演成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河北、内蒙古、辽宁等地区的铁矿,在详查、勘探中均根据井中磁测找到了盲矿,使矿产详勘工作受益;在四川红格钒钛铁矿的勘探中根据磁化率测井求得全铁含量,解决了钻孔岩心采取率不高的问题,并得到全国储委的认可[1]

❻ 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主要成果

无线充电对手机、电脑、相机等电子产品而言,只是个锦上添花的新功能,但对电动车产业,却有可能是启动整个市场的关键。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没有外露的连接器,彻底避免漏电、跑电等安全隐患。采用无线充电,可以将电源和变压器隐蔽在地下,让汽车在停车处或街边特殊的充电点充电。
众多电动车厂商都在积极探索这项技术商用的可能。比亚迪早在 2005 年 12 月就申请了非接触感应式充电器专利。他们今年七月卖给犹他大学一辆 40 英尺的纯电动巴士,这款巴士装配着最新的 WAVE 无线充电垫。这是一位在犹他州州立大学能源动力学实验室的领导者研究出来的。司机将巴士停在充电垫上,经历数分钟的等待就能充满电。德国、日本等国也十分积极。在德国慕尼黑,早就开始进行家用无线充电的测试。日本丰桥技术科学大学在研究能够透过 20 厘米厚的混凝土砖块将电力传输给汽车的道路充电装置。研究下一代无线充电技术的两家公司 witricity 和富尔顿科技(Fulton Technologies)都赢得了不少主流电动厂商合作伙伴。
witricity 公司研发了能够隔空充电的电动汽车充电器。那是个放置在车库地上的半米宽的板子—从上面开过去,汽车就开始充电了。
Witricity 与许多公司一起合作,把这项技术推向市场。许多汽车制造商对他们的技术感兴趣,如奥迪、丰田等。它与 Toyota 签订了价值数百万的合同来开发靠电池供电的汽车充电器,并宣布与台湾的电子产品制造商联发科技(Mediatek)合作来开发为可移动设备充电的产品。
另一家新创公司富尔顿科技公司的技术可以穿透几厘米厚的大理石或车库地板给电动车无线充电。
这些技术都比现在已有的感应充电更实用—现在已有的技术能够让你在自家车库为汽车无线充电,但你必须刚好停在特定的位置上,与充电线圈校准。
富尔顿已经被美国芯片设计公司高通收购。从今年初开始,高通联合法国雷诺及英国德尔塔汽车公司在伦敦东区科技城进行了街头无线充电的商用测试。高通设想在购物中心的停车场和公共道路停车点建设无线充电设施,采用半动态充电,比如在交通警示灯处、十字路口、计程车停靠点和公交车站都可以设立充电点,每次充电没必要充满,保持 40%-80% 的电量即可。伦敦政府正在考虑建造覆盖整个城市的建造网络。
目前,阻碍无线感应式充电技术大规模运用的瓶颈主要是对于辐射的担忧,因为无线充电会产生强大的磁场。当人或动物位于电动车和充电装置之间时,有可能带来电磁伤害。所以确保无线充电系统的安全性也是一个关节点,在这方面,各家公司还需要大量的测试和改进相关技术。

❼ 手机充电一般充电是几v几a 快充2.0是几V几A 快充3.0是几V几a

快充2.0是5V 2A,快充3.0是5V 3A.

❽  充电法

10.2.1基本原理

充电法(Excitation-at-the-Mass Method)以不同岩性的电性差异为基础,研究对象是相对围岩为良导体或导电性较好的地质体。

实际工作中,在钻井、槽探、坑道等人工揭露或天然露头上接—供电电极(A),另一供电电极(B)置于远离充电体的地方,然后向AB线路里供电,这时充电体为一等位体或似等位体,电流由充电体流入围岩,形成稳定电流场,该电场的分布特征与充电体的形态、大小和产状等因素有关。在地面、坑道或钻井中观测充电电场,研究其分布特征,查明充电体的空间分布形态、产状、延伸等,从而为解决诸如地下水流速、流向、渗漏通道、滑坡位移等地质灾害提供依据。

10.2.2观测方法

充电法主要有两种观测方法,即电位观测法和梯度观测法。

电位观测法是将一个测量电极 N置于远离测区可视为无穷远处,另一测量电极 M沿测线逐点移动,观测相对于N极的电位值△U;同时观测供电电流强度I。观测结果用规一化值△U/I表示。

电位梯度观测法是使M、N测量电极保持一定距离(通常等于1~2个测点距),沿测线同时移动,逐点进行电位差△U和供电电流I的观测。结果用(△U/I)·MN表示,记录点为MN之中点。

10.2.3技术要求

(1)测区范围要使异常场能在较完整的正常场背景上显示出来,测浅长度应为勘探对象长度的2~4倍;

(2)测量电极最好用不极化电极,电极间极化电位差不得大于±2mV;

(3)测线布置应垂直勘探体走向,当勘查体与围岩电阻率差异不大时,还应设计一定数量的斜交剖面;

(4)采用电位测量方式时,无穷远处电极至测线中心的距离应大于测线长度的2倍以上;

(5)在进行普查时,预计的异常范围内至少要有一条测线穿过异常,异常范围内测点不得少于3个;在详查时要求有3~5条测线穿过异常带,在异常范围内测点不少于5个。在井下或坑道工作时,比例尺一般为1∶500~1∶1000,点距为2.5~5m;

(6)为确保成果质量,系统检查工作量一般应为测区总工作量的3%~5%,不能确定观测精度时,允许增加检查工作量,但增加至20%时仍然证明观测质量不符合要求时,则受检范围内的工作量应予以报废。观测工作总精度以均方相对误差衡量,其分级及误差要求见表10-3。

系统检查观测结果应按下式计算均方相对误差,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

表10-3充电法质量分级及误差表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

地质灾害勘查地球物理技术手册

式中:Ii为第i点原始观测电流值;I′i为第i点检查观测电流值;Ui为第i点原始观测电位值;U′i为第i点检查观测电位值;△Ui为第i点原始观测电位梯度值;△U′i为第i点检查观测电位梯度值;ui为第i点检查点相对误差;△为平均绝对误差;n为参加统计检查计算的点数;MN为梯度观测时测量电极距。

各检查点的相对误差ui的半值分布应满足如下要求:①超过实测精度的测点数应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32%;②超过两倍实测精度的测点数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5%;③超过三倍实测精度的测点数不大于受检点总数的1%。

10.2.4成果表达形式

(1)梯度测量的剖面平面图及纵向梯度平面图;

(2)电位测量的剖面平面图及等位线平面图;

(3)典型剖面上的综合剖面图;

(4)地质推断解释成果图。

10.2.5资料解释原则

10.2.5.1异常的定性解释

(1)正确区分正常场和异常场。均匀各向同性介质中点源场的电位和梯度曲线有如下特征:H=0.3q或H=0.7p

其中:q为电位曲线半极值间水平距离;p为梯度曲线两极值间水平距离;H为充电点深度。

充电点深度已知,从实测曲线量出p、q,依据上述公式,可区分正常场和异常场。

(2)单条剖面异常点不少于3个,并且剖面平面图中异常有规律可循。在充电体地表投影范围内,各剖面横向梯度的两极值点之间距离变化较小,其强度也大致相同,而在充电体两端之外电位梯度的两极值点间距离迅速增大,强度迅速下降,点源场则不具备上述稳定部分。

(3)从等位线分布特征来看,异常体在地表投影部分电位变化较慢,而在异常体边缘电位急剧变化,可根据等位线梯度变化密集程度确定异常源。

10.2.5.2异常的定量解释

定量解释的方法主要有特征点法、数值模拟法和物理模拟法等。解释的目标体与围岩电阻率都应较均匀,几何形态近似为规则体(球、柱、板状等),各种干扰因素影响较小,并有足够的已知参数资料。应正确选择解释剖面,所选的典型剖面异常应满足定量解释异常的条件,地质条件比较清楚。

10.2.5.3地质推断解释

推断解释时,还应识别各种干扰因素,如天然场源的变化、地形起伏、各向异性以及覆盖层不均匀等导致电场畸变形成的假异常。

10.2.6仪器设备

充电法仪器设备见表10-2。

❾ 成果解释

原始资料经过整理,在确信可靠的前提下,对工作成果进一步分析,正确的判断异常是解释推断工作的基础,现将解释推断的初步认识略述如下。

(一)异常的圈定

确切的圈定异常段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系统的测定出露于地表的岩(矿)石的电性参数,经仔细分析,对工区内背景值及异常的强度值进行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2)在覆盖地区,可通过野外观测的几条典型剖面结合工区内掌握的电性参数,分析确定背景值。

(3)当背景值(即正常场)确定后,如果背景值稳定可按观测误差和异常所包括的点数来确定异常的下限。通常认为

应用地球物理教学实习指导

式中:M为均方相对误差;A为观测值ρs(或ηs)。

以上分析只作参考。还应与其他物化探资料对照判断,结合地质情况,并认真分析电测剖面平面图,圈出正确、可靠的异常。

(二)真假异常的判断

当把异常圈定之后,还要认真分析,把由人为因素造成的假异常区分出来。如出现的个别跳跃异常、局部急剧变化等,应核实原始记录,若确实无误,还应到现场检查有无地下管道、变压器地线、钻孔套管等情况,因为这些因素均可引起曲线的局部变化。

对于中间梯度装置供电电极附近的异常也要慎重研究,增加部分工作量找出真正异常体的位置。在移动供电电极更换测区时,如脱节点处出现高值,也应将AB对称于脱节点布置,重新观测作出正确判断。

(三)异常性质的判断

现阶段激发极化法还不能区分极化体的矿物成分。存在有非矿异常的干扰,如炭化、黄铁矿化,地表呈散状金属矿化、强蚀变的火山岩、磁铁矿化超基性岩等。如与要找的矿床有成因上的联系,可作为间接找矿标志,否则为干扰。因此要加强地表地质,地质构造的研究,选出较有意义的异常进行验证。

判断有意义的异常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与有利含矿地段相吻合的电测异常;②与其他物化探异常相比有意义的电测异常;③在已知矿体和干扰体上进行观测,分析其特点,与所获的电测异常相比较,为识别矿与非矿异常提供资料,选出有意义异常。

(四)异常体产状的确定

异常体产状指:异常体走向、倾向、平面位置、延伸、埋深等。

1.异常体走向的判断

平面剖面图上,异常在各剖面上连续出现的方向即为异常体走向方向。

平面等值线图上,等值线形态的拉长方向反映异常体走向。

2.异常体倾斜方向的判断

用不同极距的联合剖面曲线交点位移特点来判断倾斜方向。较大极距的交点相对于较小极距交点的位移方向即为异常体的倾向。

同一极距联剖曲线交点两侧极小值的高低,两侧两条曲线所包围面积的大小等判断异常体倾向,但应注意当地表干扰存在曲线跳跃时可造成误解。

异常体有露头时,可采用充电法判断异常体倾向。

3.异常体延伸的判断

中间梯度法异常值(ηs)两侧出现明显的极小值时,表示异常体延伸不大;两侧无极小,而加大AB距离时ηs峰值明显升高,表示延伸较大。

4.异常体埋深的判断

异常体埋深的确定,如激发极化法是采用测深曲线转折点的AB/2值作为异常体的埋深。

阅读全文

与成果充电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