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成果表

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成果表

发布时间:2021-03-11 23:17:29

㈠ 地下水功能评价有关术语及意义

地下水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数是指表征地下水可持续性、功能或相关属性状况的指标,是对支撑其所有考核指标耦合的量化评判结果,即下列公式中的R值。

区域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理论与方法研究

式中:R为综合评价指数;ai为考核指标的权重;Xi为考核指标,等于di/dmax或di/d极值;n为考核指标的个数。

地下水优势功能是指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各分区内最强的地下水某一功能,或是资源功能、或是生态功能、或是地质环境功能,它源于支撑其能力的相应属性耦合。

地下水脆弱功能是指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各分区内最弱的地下水某一功能,或是资源功能、或是生态功能、或是地质环境功能,它源于支撑其能力的相应属性耦合。

地下水主导功能评价是指将所有地下水功能作为研究目标(对象)评价基础上确定优先利用或保护地下水功能的方法,它综合反映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各区带优势功能和脆弱功能的区位特征。

地下水目标功能评价是指根据项目要求选择地下水系统中某一功能作为研究目标(对象)进行评价,以期进一步了解该地下水功能分布的区位特征,它系统地表征某一功能在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内各区带区位特征和状态。

㈡ 基本原则与要求

地下水功能区划是将地下水功能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进行有机耦合的过程,是地下水功能评价成果的应用基础和延伸。没有地下水功能区划,难有地下水功能评价成果的更好应用;没有地下水功能评价作为基础,难有地下水功能区划成果的可持续性利用。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是地下水功能可持续性评价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为地下水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与地质环境有效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功能区划是根据地下水功能评价的系统层(1组)、功能层(3组)和属性层成果(10组)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要求紧密结合,进行科学归纳、整合和服务功能分类,圈定地下水的主导功能分区和主要保护对象,阐明各区划分区中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方向性对策。

地下水功能区划总的原则与要求如下:

1)地下水功能区划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目标功能区划;二是主导功能区划。

2)以流域尺度为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单元,以地下水功能评价的系统层、功能层和属性层研究成果作为主要依据,指标层评价结果作为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

3)以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和要求作为地下水功能服务的具体指针,必须重视当代需求和后代需求之间利益平衡关系,以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更新能力和地下水系统承载力作为度量人与自然和谐度状态的基点阈值。

4)在地下水功能评价结果中,优势功能分区的综合评价结果等级不应低于Ⅱ级,脆弱功能分区的综合评价结果等级不应高于Ⅳ级。

地下水的目标功能区划是指从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中选择其一作为区划的对象,以期有针对性地指导某些专项规划或专题设计。这类区划适宜在地下水的目标功能评价模式基础上开展工作,这样实物工作量会减少许多。在地下水的主导功能评价基础上,区划过程较为复杂,实际工作量相对多些,而且对于综合规划的指导性有一定的局限。

地下水的主导功能区域是指将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都作为区划的对象,根据评价出的地下水各功能强、弱分布特征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要求,圈定各功能的主导功能区并阐明其他功能状况,以期指导工作区综合规划和地下水合理利用规划、生态与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等。这类区划只能在地下水的主导功能评价模式基础上开展工作,实际工作量较大,但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关规划或研究更具有指导性。

目标功能区划成果的优势,是它能够立足地下水系统整个区域进行某一功能及其相关属性区位特征的对比分析。例如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作为目标功能区划对象,至少可获得“地下水资源功能区划图”及其所属的“地下水资源占有性区划图”、“地下水资源再生性区划图”、“地下水资源调节性区划图”和“地下水资源可用性区划图”,从每张区划成果图上都可一目了然有关地下水的资源功能可持续利用性状况,而主导功能区划成果图不具有上述特点。

主导功能区划成果的优势,是在一张成果图上就能够清晰可见地下水的优势功能或脆弱功能在整个区域分布的特征,便于从全区综合规划地下水的资源功能利用与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保护之间和谐发展对策,而目标功能区划成果图不具备这一特点。

㈢ 河南省地下水功能划分

一、地下水功能划分目的

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是以地下水主导功能评价为基础,划分全省地下水功能区;根据地下水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要求,确定各功能区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前景。其目的是通过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综合评价,满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国家目标需求,为全省国土规划、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以及更好地发挥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最佳综合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下水功能类型与评价模式

地下水功能是指地下水的质和量及其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化,对人类社会和环境所产生的作用或效用,主要包括资源供给功能、生态环境维持功能和地质环境稳定功能等三大类型,简称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

地下水的资源功能是指具备一定的补给、储存和更新条件的地下水资源供给保障作用或效应,具有相对独立、稳定的补给源和地下水资源供给保障能力。生态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统对陆表植被或湖泊、湿地或土地质量良性维持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生态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地质环境功能是指地下水系统对其赋存的地质环境稳定具有支撑或保护的作用或效应,如果地下水系统发生变化,则地质环境出现响应的改变。

地下水功能评价可分为“目标功能评价”与“主导功能评价”两种模式。地下水目标功能评价是指选择地下水系统中某一功能作为研究目标,系统地表征它在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各区的状况和分布特征,集中反映地下水某一功能的区位特征;地下水主导功能评价是将所有地下水功能作为研究目标,综合反映流域尺度地下水循环系统各区优势功能和脆弱功能的区位特征。

三、地下水功能评价指导思想与原则

(1)立足于地下水自然属性,兼顾长期人为因素影响下的社会属性;以流域尺度地下水系统为主要评价对象,以水循环规律为基础,包括地下水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响应变化。

(2)以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3)重视以往工作资料和成果的基础性,以及未来调查工作的可行性,尽可能地简化功能评价程序,按需评价和分区。

(4)在流域尺度内,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区位特征和相关属性状况为主要任务。

(5)在评价过程中,需要以地下水系统的补给、更新、储存条件及地下水对水环境、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维持或稳定作用的状况为主要依据,以地下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评价为基础,充分考虑地下水储存和埋藏状况及其变化对生态、地质环境影响状况,同时遵循地表水和地下水系统之间相互补给、相互转换的自然规律,兼顾地表水环境功能分区。

(6)在评价成果的应用分析中,需要按合理利用优势功能和保护脆弱功能原则,尽可能地实现多目标保护、多种功能互补和综合作用。

四、地下水功能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地下水功能评价的主要计算方法及分析方法,它是由美国运筹学家T.L Saaty教授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并于1980年在其所著的《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中正式确定。

AHP法虽然应用了许多数学原理,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决策思维方式,它把决策规划过程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一种统一方式进行优化处理。AHP法把评价系统中相互关联的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解成若干层次,并按照上一层的准则对其下属层的各要素进行两两比较(专家经验和咨询系统),确定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矩阵,然后利用数学方法求解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重,与各要素的参数值一道作为综合分析的基础。

以AHP方法为基础,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开发了专业软件——“地下水功能计算系统”(Groundwater Function System,简称GFS)运用于地下水功能评价与区划工作。

五、地下水功能评价区划流程

(1)统一认识,明确任务、目的、要求和对象,建立统一的评价尺度、标准和体系。

(2)评价前资料准备、补充和分析,梳理和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3)构建评价体系A、B、C、D的4级层次结构模型。

(4)数据归类、预处理与分析,建立相关专属数据库。

(5)应用“地下水功能计算系统”(GFS)计算,建立相应成果数据库;应用M AP﹣GIS或其他软件,绘制G FS计算成果的等值线图或分区图。

(6)构建判别矩阵系列。

(7)计算成果综合分析与修正,区划分析、制图及效验。

(8)成果综合与应用分析。

(9)成果报告编写。

具体工作流程,如图3-5所示。

六、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

(一)分区原则

(1)在区域地下水资源评价基础上,进行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分区,并按地下水资源评价的分区要求,确定功能评价范围。地下水资源分区是存在于一定环境之中由各种组成要素的整体,是补、径、排和水循环的统一体,进行地下水资源分区,应考虑储水空间的完整性和水循环的连续性。

(2)按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和环境问题的实际状况,对研究区地下水系统进行分区(带),分区划分至第四级区(即剖分单元)。因资料所限,研究区只限于山前岗地与平原区,山区不作详细研究。

根据以上原则,可将河南省分为四大流域地下水系统,八个功能评价分区(不含山区),如图3-6所示。

海河流域:(Ⅰ)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区。

黄河流域:(Ⅱ)宏农—青龙涧河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Ⅲ)伊洛河沁蟒河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Ⅳ)黄河下游北部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Ⅴ)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Ⅵ)黄河下游南部地下水功能评价区。

淮河流域:(Ⅶ)淮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区。

汉水流域:(Ⅷ)南阳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区。

(二)分区特征

(1)太行山前倾斜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Ⅰ):位于博爱、淇县、安阳一带,系卫河及其支流冲洪积作用形成,地形上包括各支流的山前冲洪积扇及其扇前洼地。地下水为孔隙潜水,水文地质条件差别较大,洪积扇的中上部含水层粒度较粗,富水性较好;扇体的下部及扇前地带颗粒细,富水性差。

图3-5 地下水功能评价工作流程

图3-6 河南省地下水功能评价分区图

(2)宏农—青龙涧河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Ⅱ):含宏农涧及三门峡以西黄河小支流流域,东界为扣门山和三教地阻水断层,西界至省界,南界基本与地表分水岭一致,北界为黄河。水文地质条件较复杂,灵—陕盆地为孔隙水,沿黄河地带受三门峡水库水位变化影响较大,一级阶地及漫滩区有开发潜力,二、三级阶地及黄土塬区等大部分已超采。

(3)伊洛河沁蟒河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Ⅲ):以黄河为界,北部为伊洛河流域及河口附近直接入黄的支流流域,南部为沁蟒河流域大部地区及西部黄河北岸直接入黄的小支流流域。

沿洛河河谷地带,包括洛阳及偃师、宜阳、洛宁等地,地下水补给条件好,水量较丰富,资源模数为(20~30)×104m3/km2,是沿河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

沁河及蟒河冲洪积扇区地下水可采量可达1.89×108m3/a;在济源多青附近,岩溶地下水通过封口断层补给第四系孔隙水。

(4)黄河下游北部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Ⅳ):分布于黄河冲洪积平原北部,岩性主要为粉细沙,从上游向下游颗粒逐渐变细,地下水补给条件较好,含水层富水性较好,补给模数可达16×104m3/km2左右。西北边缘地带岩性为粘性土,与邻区间形成弱透水或隔水的边界。地下水开采量大,超采严重。

(5)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Ⅴ):位于黄河冲洪积平原影响带,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地下水补给条件优越,含水层富水性好,补给模数可达20×104m3/(km2·a)左右,沿黄河地带尚有较大开发潜力。

(6)黄河下游南部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Ⅵ):位于黄河冲洪积平原南部,水文地质条件与北部相似,东南部边缘地带岩性主要为粘性土,与邻区间形成弱透水或隔水的边界。地下水基本处于采补平衡状态。

(7)淮河冲洪积平原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Ⅶ):分布在黄河冲洪积平原以南,含淮河平原及桐柏、大别山山前岗地。本区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平原区地下水相对较丰富,地下水位埋藏浅,含水层富水性较好,目前开采强度不大,尚有开采潜力;岗地区地形起伏大,补给条件差,含水层薄,富水性弱,在岗间河谷地区含水层相对较好,地下水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8)南阳盆地地下水功能评价区(Ⅷ):含盆地内的河谷平原及周边岗地,岗地上部为粘性土,透水性差,地下水补给条件差,富水性弱;唐、白河河谷地带,含水层为砂砾石层,地下水的补给条件好,富水性强,是城市供水的主要水源。

七、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系统评价目标,通过分析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河南省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模型如图3-7所示,模型共有三个层次:

(1)最高层。一般在最高层只有一个元素,是预定的系统评价目标,又称系统层。在河南省地下水功能评价中,系统层为A层,即地下水功能可持续利用。

(2)中间层。包括影响系统目标的若干准则,又称准则层。地下水功能评价中,包含两层中间层:功能B层和属性C层。B层是描述总目标功能准则,由资源功能B1、生态环境功能B2和地质环境功能B3构成;C层是描述各功能层的属性指标,由10个属性指标C1、C2、C3、C4、C5、C6、C7、C8、C9、C10构成,是各功能状况的评价基础,包含资源占有性、资源再生性、资源调节性、资源可用性、景观环境维持性、水环境关联性、植被环境关联性、土地环境关联性、地质环境稳定性及地下水系统衰变性。

(3)最低层。包括影响系统目标各种措施、决策、方案等。对于地下水功能评价而言,最低层往往是一些影响系统目标的各种指标,也可称为指标层,即D 层。D 层是描述各属性指标的最基础对象,是地下水功能评价的根基和具体评价要素。本次评价共选取19个指标,分别为D1、D2、D3、D4、D5、D6、D7、D8、D9、D10、……、D19

图3-7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模型

河南省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等级划分如表3-13所示。

表3-13 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与指标等级

八、地下水功能评价指数的分级与意义

地下水功能评价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目标功能评价;二是主导功能评价。

对于目标功能评价模式,将地下水资源功能、生态功能与地质环境功能作为目标功能,按评价指数进行单项功能分级,不同的评价指数对应不同的功能状况及相应的地下水利用前景。评价指数的分级与意义见表3-14。

表3-14 地下水目标功能单项评价指数的分级与意义

对于主导功能评价模式,在地下水单项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综合比较地下水各项功能状况强弱,将优势功能作为主导功能,兼顾辅助功能及弱势功能,根据不同的功能组合特征,确定评价区内地下水利用的可持续性,并阐明地下水利用前景。综合评价结果的分级与意义见表3-15、表3-16。

表3-15 地下水主导功能综合评价结果的分级与意义

表3-16 地下水主导功能综合评价结果的组合特征与意义

九、地下水功能区划

在地下水功能评价的基础上,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地下水功能区划(图3-8)。其目的是为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地下水功能区划总的原则:在某一优势功能分区内,其综合评价结果的等级不应低于Ⅲ级,否则不宜界定分区。

(一)功能区划技术要求

(1)以流域尺度为地下水系统功能区划的单元,以地下水系统各功能的协调与可持续性利用为总目标。

(2)地下水功能区划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目标功能区划;二是主导功能区划。

目标功能区划:根据评价结果,以不同颜色表示评价目标功能的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

图3-8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资源功能评价与区划图

主导功能区划:根据目标功能区划结果,进行主导功能区划。根据评价结果,同样以不同颜色表示可持续性的强、较强、一般、较弱和弱。

(二)河南省地下水生态功能区划

划分为5个区,参见图3-9。

1.生态功能强区

主要呈小片状分布在兰考至商丘盐渍化地区。该地区位于豫东黄河以南古河道附近,盐渍化现象突出。

2.生态功能较强区

(1)山前岗地;

(2)开封东部至商丘西部地带;

(3)灵三盆地南部及东部。

以上区域植被发育,且植被生态系统对地下水埋藏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

3.生态功能一般区

(1)太行山前倾斜平原,黄河下游北部;

(2)淮河北部汝洪河流域,桐柏大别山岗间河谷地带;

(3)南阳盆地唐白河流域;

(4)灵三盆地黄河阶地;

(5)伊洛河流域河谷地带。

以上区域植被较为发育,且植被生态系统对地下水埋藏条件有一定的依赖性。

4.生态功能较弱区

(1)黄河下游北部盐渍化地区;

(2)黄河下游南部,沙颍河流域;

(3)汝河下游沿岸地带;

(4)淮河南部史灌河流域。

以上区域植被稀疏,对地下水依赖性较小。

5.生态功能弱区

(1)黄河下游影响带;

(2)永城南部。

以上区域植被不发育,局部地区呈裸露状态。

(三)河南省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区划

划分为5个区,参见图3-10。

1.地质环境生态功能强区

(1)安阳至濮阳一带;

(2)孟州至温县一带。

图3-9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生态功能评价与区划图

图3-10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评价与区划图

以上区域地下水超采严重,目前已出现降落漏斗,存在较严重的地面沉降,并伴有水质恶化现象。

2.地质环境功能较强区

(1)山前岗地。水文地质条件差,水位变化敏感,地下水系统容易发生劣变。

(2)黄河下游北部博爱至滑县一带。有较广泛的咸水分布,属于咸水入侵潜在发生区。

(3)长葛南部,许昌中部及临颍北部。地下水水位埋深较大,存在地面沉降现象。

(4)灵三盆地南部及东部。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

(5)南阳盆地新野东南部溧河镇一带。局部存在地下水超采现象,已出现小范围降落漏斗。

3.地质环境功能一般区

(1)黄河下游大部。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现象,地下水位埋深6~12m。

(2)范县西北,台前东部黄河沿岸。地下水质较差。

(3)灵三盆地黄河沿岸二、三级阶地。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一般在6m 左右。

(4)伊洛河上游河谷地带。地下水位埋深6~12m。

(5)南阳盆地。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在6m 左右,且局部地段存在地下水污染现象,水质较差。

4.地质环境功能较弱区

(1)长垣东部至台前一带。

(2)原阳市区至封丘黄陵镇,中牟万滩镇至开封刘店镇。

(3)黄河下游南部岗前平原及淮河流域北端。地下水位埋深较小。

(4)伊洛河下游河谷地带。

(5)灵三盆地黄河沿岸一级阶地及漫滩区。

上述区域地下水位埋深较小,一般在3~6m,地质环境较稳定。

5.地质环境功能弱区

(1)范县西南部;

(2)黄河下游沿岸;

(3)淮河流域汝、洪河中下游,沙颍河下游,及黄河下游南部东侧。

上述区域地下水位埋深0~3m,地质环境稳定。

(四)主导功能区划

根据目标功能区划结果确定各区域的优势功能,并按表3-15以优势功能作为主导功能进行地下水功能综合区划(图3-11)。

1.可持续性强区

(1)黄河下游影响带。资源功能强,地质环境功能与生态功能弱势。

(2)淮河平原大部。资源功能强,生态功能次之,地质环境功能弱势。

图3-11 河南省浅层地下水功能综合评价与区划图

2.可持续性较强区

(1)黄河下游影响带北侧。资源功能较强,地质环境功能次之,生态功能弱势。

(2)黄河下游南部,淮河平原北部。资源功能次之,地质环境功能与生态功能弱势。

(3)伊洛河中下游河谷地带,灵三盆地黄河沿岸一级阶地及漫滩区。资源功能较强,生态功能次之,地质环境功能弱势。

(4)南阳盆地中部。资源功能较强,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次之。

3.可持续性一般区

(1)太行山前倾斜平原,黄河下游北部。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都次之。

(2)开封东部至商丘西部地带。生态功能强,资源功能与地质环境功能次之。

(3)长葛南部,许昌中部及临颍北部。地质环境功能强,资源功能次之,生态功能弱势。

(4)淮河北岸正阳、息县南部,桐柏大别山岗间河谷地带。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都次之。

(5)灵三盆地黄河沿岸二、三级阶地。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都次之。

(6)南阳盆地唐、白河流域。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都次之。

(7)伊洛河上游河谷地带。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都次之。

4.可持续性较弱区

(1)山前岗地。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强,资源功能次之。

(2)安阳至濮阳一带,卫辉至滑县一带。地质环境功能强,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都次之。

(3)范县西北,台前东部黄河沿岸,息县东北包信镇。地质环境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弱势。

(4)睢县中部及太康东北部杨庙至朱口镇,兰考东部张君墓镇,商丘睢阳区一带。生态功能强,地质环境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弱势。

(5)范县西北,台前东部黄河沿岸。地质环境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弱势。

(6)获嘉至新乡一带,延津南部。地质环境功能强,生态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弱势。

(7)吉利至孟州一带。地质环境功能强,生态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弱势。

(8)灵三盆地南部及东部。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强,资源功能次之。

5.可持续性弱区

(1)安阳及汤阴东部至内黄一带,滑县东部,孟州至温县一带。地质环境功能强,生态功能次之,资源功能弱势。

(2)南乐中部。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强,资源功能弱势。

十、地下水功能区划成果应用

(一)区划成果应用依据

根据系统层评价与区划结果及有关标准,对工作区地下水的各功能综合属性——可持续利用性及各功能之间协调性进行区位特征和等级评价,评价综合结论可分为“可持续性强”、“可持续性较强”、“可持续性一般”、“可持续性较弱”和“可持续性弱”,然后结合具体条件进行各分区功能状况及其可利用前景评价,为地下水合理开发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区划成果应用分析

1.可持续性强区

(1)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可规模开采,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其中开封—封丘沿黄地带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地质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可弱化,一般不会出现突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问题。

(2)淮河平原大部。地下水可规模开采,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该地区植被较为发育,水位埋深较浅,植被生态系统对地下水位变化较为敏感,开采过程中应保持地下水位不低于其生态控制水位。该地区地质环境稳定,除浅层地下水(小于20m内)水质污染严重外,一般不会出现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

2.可持续性较强区

(1)黄河下游影响带北侧。地下水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可适度开采。该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地下水超采现象,水位埋深6~12m,应合理开采以避免地下水位持续下降。生态功能可弱化,一般不会出现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2)黄河下游南部,淮河平原北部。地下水可适度开采,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地质环境功能和生态功能可弱化,一般不会出现突出的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问题。

(3)灵三盆地黄河沿岸一级阶地及漫滩区,伊洛河中下游河谷地带。地下水可适度开采,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该地区植被较为发育,植被生态系统对地下水位有一定的依赖性,开采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地下水位。该地区水位埋深较大,一般介于6~12m 之间,在洛阳东北部出现地下水位降落漏斗,水位埋深达16m,并出现地面沉降现象,中心降深达0.14m。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注意控制地下水水位,尤其是在地面沉降区应适当限制开采。

(4)南阳盆地中部。地下水可适度开采,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该地区植被较为发育,且地下水位有持续下降趋势,开采过程中应注意调控地下水水位埋深。

3.可持续性一般区

(1)太行山前倾斜平原,黄河下游北部。地下水应调节开采,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其中淇县—鹤壁东部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该地区地下水位埋深12~16m,且有持续下降的趋势,开采过程中应重视对地下水位的控制,避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的出现与蔓延。

(2)开封东部至商丘西部地带。地下水应调节开采,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该地区植被发育,生态需水量较大,且存在大面积咸水分布与土壤盐渍化现象,应适度限量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3)长葛南部,许昌中部及临颍北部。地下水应调节开采,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该地区地下水水位埋深较大,存在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现象,中心降深目前已达0.17m,且以0.004m/a的速率下降。因此在开采过程中应注意严格控制地下水位,以防止地面沉降范围的进一步扩大。

(4)淮河北岸正阳、息县南部,桐柏大别山岗间河谷地带。地下水应调节开采,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该地区植被较为发育,水位埋深较浅,植被生态系统对地下水位变化较为敏感,开采过程中应保持地下水位不低于其生态控制水位。除正阳—息县南部地下水出现轻微持续下降现象外,其余地区地质环境稳定,一般不会出现突出的地质环境问题。

(5)灵三盆地黄河沿岸二、三级阶地。地下水应调节开采,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该地区由于超采严重,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介于12~16m 之间,且有持续下降趋势,开采过程中应注意调控地下水位。

(6)南阳盆地唐、白河流域。地下水应调节开采,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该地区开采程度较高,地下水位埋深较大,一般在6m 左右,开采过程中应注意调控地下水水位。

(7)伊洛河上游河谷地带。地下水应调节开采,水质良好,适用于各种用途。该地段应注意涵养水源,以保证一定的河流基流。

4.可持续性较弱区

(1)山前岗地。该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差,水位变化敏感,地下水系统容易发生劣变,且植被发育,对地下水埋藏条件有较强的依赖性。因此需要保护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应调减开采地下水。

(2)安阳至濮阳一带,卫辉至滑县一带。以上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地下水位埋深大于16m,且呈持续下降趋势,水质较差,局部地段有恶化现象,因此应调减开采地下水。

(3)睢县中部及太康东北部杨庙至朱口镇,兰考东部张君墓镇,商丘睢阳区一带。以上地区水质极差,不宜饮用。植被发育,生态需水量较大,并存在大面积咸水分布与土壤盐渍化现象,地下水应调减开采。

(4)范县西北,台前东部黄河沿岸,息县东北包信镇。以上地区水质极差,不宜饮用,水位埋深较大,地下水应调减开采。

(5)获嘉至新乡一带,延津南部。该地区水质极差,不宜饮用,地下水应调减开采。

(6)洛阳吉利区至孟州一带。该地区水质极差,不宜饮用,地下水超采严重,出现地下水降落漏斗,并伴生地面沉降现象,应调减开采地下水。

(7)灵三盆地南部及东部。该地区南部水质较差,东部水质极差,且地下水超采严重,水位埋深超过16m,应调减开采地下水。

5.可持续性弱区

(1)安阳及汤阴东部至内黄一带,滑县东部及孟州至温县一带。以上地区超采极其严重,水位埋深达18~20m,已成为地下水位区域降落漏斗中心,且水质极差,不宜饮用,因此不宜开采地下水。

(2)南乐中部。该地区超采极其严重,水位埋深达20~32m,已成为地下水位区域降落漏斗中心,存在较为严重的地面沉降现象,且水质极差,不宜饮用,因此不宜开采地下水。

十一、地下水开发利用建议

(一)挖掘潜力,进一步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河南省平原区地下水资源开发,主要集中在北中部地区,南部、东南部及黄河沿岸地下水开发程度较低,不少地区地下水水位埋藏浅,处于自然补排状态,水资源的利用程度低下。应加强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降低地下水位,改变水循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除开发程度较低的地区需加强开发外,北中部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仍有局部富水地段尚有开发潜力,应挖掘潜力进一步开发。

(二)注重保护,兼顾地下水生态与地质环境功能

河南省地下水开发利用中主要存在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水水质污染、地面沉降、咸水入侵、土地沙化、土地盐渍化等生态与环境地质问题。在安阳至濮阳一带、焦作南部出现了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现象。许昌、开封、洛阳、濮阳等地发生较严重的地下地面沉降。灵三盆地、南阳盆地中部、豫东南等地区水质污染严重。应在生态与地质环境脆弱区限制或调节地下水开采,加大地下水质保护与污染治理力度,重视生态及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涵养。

(三)统筹规划,实现地下水可持续利用

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存在固有的内在规律。无论哪一功能被过度利用,都会引起其他功能的相互变化。因此,应统筹协调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生态与地质环境保护的关系,因地制宜确定地下水功能区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目标,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㈣ 请问谢岗涌的水体功能和简单介绍能否告知,非常感谢!

环境功能区划
(1)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谢岗涌和潼湖(从黄沙水库大坝至惠州潼湖军垦场河段)均属《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Ⅲ类水体功能区,属于工业、农业灌溉用水,项目区域的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

(2)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广东省地下水环境功能区划》,拟建项目所处区域属“东江惠州惠阳沥林分散式开发利用区(H064413001Q05)”,属《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1993)中Ⅲ类功能区。

沥林镇污水厂在惠城区沥林镇罗村鹅室村村民小组社树岗地段(东面、西面、北面均为鱼塘,南面为空地),属罗村鹅室村村民小组集体土地,面积约46.5亩。

㈤ 广东省地质环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典型材料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

在国土资源部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中心工作,针对广东省地质环境脆弱,汛期长台风暴雨频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城镇化率迅速提高,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造成的地质灾害多发的实际,确立了民生优先的地质环境工作思路,不断拓展地质环境工作服务领域,积极创新成果表达形式,及时通报和转化应用地质环境工作成果,积极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统筹部署并组织、指导完成了一批地质灾害、环境地质、农业地质、地下水资源、城市地质调查评价和重要城市活动断裂研究等地质环境基础工作。尤其在干旱缺水地区开展了地下水资源勘查、经济发达地区水土污染调查,城市地质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等方面也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为促进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民生等方面提供了地质环境支撑,得到了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好评。

一、地下水资源勘查

(1)广东省财政出资7242万元,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广东地质局具体实施,经过3年多的艰苦努力,克服种种困难,在广东省粤北岩溶石山地区和雷州半岛干旱缺水地区,通过开展1:5万~1:10万综合水文地质调查,采用遥感、物探、钻探试验等手段,发现了一批具有集中供水价值的地下水水源地,扩大了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利用探采结合孔和大泉,建立了一批地下水开发示范点,勘查期间解决了粤北和雷州半岛严重干旱区12.2万人的饮水难和11.3万亩农田的灌溉问题,受到当地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赞扬(图1和图2)。

(2)为了应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地表水供水水源污染突发事件的发生、帮助解决应急水源问题,广东省财政出资1200万元,广东省地质局具体组织实施,完成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地下水资源应急水源地勘查工作,通过水文地质调查、物探、钻探等综合手段,按水质等级计算了地下水资源量,评价了地下水开发潜力及应急供水水质等,首次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施工建立了47口应急供水备用井,查明了11个地下水应急水源地或远景勘查区(其中特大型水源地5个、大型3个、中型3个),地下水允许开采量7亿米3/年,可解决1820万人的应急饮用水问题,为保障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供水安全将发挥积极的作用,相关新闻媒体对此做了专门报道。

图1 红云中学内钻孔抽水盛况

图2 遂溪县黄略镇深沟村钻井抽水试验

二、地质灾害防治

(1)积极推进地方地质灾害应急技术支撑队伍建设,发挥所在地地质勘查队伍主动发挥技术支撑的作用,配合当地政府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应急调查、巡查、处置、抢险、练习等。至2011年底,已有9个地质勘查单位与14个市、县(市、区)政府共同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的响应机制,工作覆盖面已达20个地级以上市,完成了大量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调查和处置工作,为避免重大人员伤亡起到了重要作用。

(2)珠江三角洲等地区,地面沉降年沉降速率在5~15厘米,部分地区问题突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此,由广东省财政出资3000余万元,2009年,启动了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包括珠江三角洲、雷州半岛、韩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测项目,拟通过水准监测、GPS监测、InSAR监测系统、地下水动态监测网,建立地面沉降地质灾害监控体系与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将为珠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群布局建设提供基础地质数据。

三、城市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

根据广州市城市规划、建设和安全的需求,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广州市人民政府共同出资4000余万元,合作完成了“广州城市地质调查”项目,在断裂构造、地质灾害、地质资源、绿色农业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对广州市软土地面沉降防治、地质塌陷主要风险区域防治、适合无公害蔬菜种植的基地、垃圾处理场选址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项目成果应用于广州亚运场馆建设、白云湖规划、南沙地质灾害防范和治理、岩溶塌陷区城市规划建设、广州市北部水系建设西航道引水首期工程建设、广州“十二五”拟建轨道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会等方面(图3和图4)。为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建设与安全防护产生了较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安全效益。2011年11月,广州市发展改革委认为,在广州城市地质调查成果基础上编制的《广州南沙新区开发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初步评价报告》对“科学规划南沙新区功能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体系、打造宜居城乡环境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即将完成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城市群地质环境综合调查”项目,已编制完成地质环境基础图系,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梳理了重大环境地质问题,初步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为珠三角主体功能区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提供了重要依据。

图3 广州亚运城应用三维地质结构基础资料

图4 广州白云湖建设采用了防范隐伏岩溶的建议

四、农业地质调查

部省合作开展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农业地质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首次获得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71项地球化学指标的高精度调查数据,建立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多元素系列地球化学基准值和背景值,系统查清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壤环境质量家底。依托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进行了现代农业发展区划,开展了四会沙糖橘、江门富硒水稻、从化荔枝等特色农业区生态地球化学、种植适宜性评价和区划,对近海养殖区进行了系统评价,并提出了养殖规划的新建议;首次系统计算了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土壤碳储量及其变化趋势,为区域碳汇、碳储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土壤环境质量地方标准,为科学评价珠江三角洲土壤环境质量提供了依据。

㈥ 是否需要水利部《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技术大纲》请留下邮箱

[email protected],我也需要,谢谢!

㈦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技术分析

李 东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文局)

摘要: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经过三年工作,已初步完成,目前成果正在征求高层专家意见。本次规划在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浅层地下水功能区的划分,按两级划分为三大区八大类,以集中水源地与重点地区控制方案为管理重点,建立监测监督有效体系:地下水开采总量规划目标,消除污染与水质保护,埋深水位控制;深层承压水与浅层水概念区别,岩溶水、傍河井、泉水、矿坑水利用与地表水的利用重复量计算;浅层超采区以压采为主,深层承压水限量使用并主要用于应急与战略储备为主,未超采区以采补平衡增采。工作路线以水规总院技术负责,省区基础工作,流域机构汇总、全国汇总,充分协调与平衡,在坚持大原则下省区保留差异性;规划成果批复实施必将我国地下水综合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紧追世界先进管理水平。
关键词 地下水规划;浅层水功能区;深层承压水;总量控制;监测管理体系

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既是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项规划也是流域综合规划修编的专项规划。本次规划是在水利部领导下,由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作为技术总负责单位,会同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各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项目承担单位共同完成的。
2009年11月《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进行了高层专家咨询会。
具体工作中采取“从下到上”与“从上到下”多次协调协商与平衡,采取坚持基本原则下省区保留差异性、“求大同存小异”灵活的工作方式,某些数据上可以省区与全国(流域)存在差异,不影响整体规划成果;两本账更反映客观现状,因地制宜会利于地方工作的开展。
结合规划工作中技术问题与《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征求意见稿)》高层专家的意见,作者特归纳总结部分规划相关的问题,提出肤浅认识。
1. 功能区
1.1功能区划分
地下水功能区划是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中的重点也是亮点。
根据《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地下水功能区划是地下水利用与保护工作的基础平台。按照《关于开展地下水功能区划的通知》(水资源[2005]386号)文件的要求,全国开展了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工作,明确了浅层地下水的功能定位。对于深层承压水,按照储备为主的原则,不再划分功能区。
以地下水主导功能为基础,划分全国地下水功能区;根据地下水功能区的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要求,确定各功能区维系供水安全的水位、开采总量控制指标和水质保护目标。本次规划在第二次水资源评价的基础上,进行了浅层地下水功能区的划分,按两级划分为三大区八大类。地下水功能区按两级划分。
一级功能区:地下水一级功能区划分为开发区、保护区、保留区共3类,主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用水和生态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体现国家对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总体部署。
二级功能区:在地下水一级功能区的框架内,根据地下水的主导功能,划分为8类地下水二级功能区。其中,开发区划分为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和分散式开发利用区共两类地下水二级功能区,保护区划分为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地下水水源涵养区共3类地下水二级功能区,保留区划分为不宜开采区、储备区和应急水源区共3类地下水二级功能区。地下水二级功能区主要协调地区之间、用水部门之间和不同地下水功能之间的关系。
我国浅层地下水功能区划呈山丘区以保护区为主、平原区以开发区为主的显著特点。地下水二级功能区界线不能跨水资源二级区,基本规划单元面积太小时,根据情况可进行适当归并。
在地下水功能区划工作的基础上,水利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办规计函[2007]409号),要求编制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
1.2地下水功能区与地表水功能区的差异
流域综合规划修编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有水功能区和地下水功能区关系密切。
地下水功能区划分是针对流域面上的地下水,是编制浅层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的基础,规划编制主要以地下水功能区为单元,根据其功能状况,提出分区分类开发利用与保护修复规划方案。
地下水功能区以流域的地下水资源量与可开采量和水质功能定义,水功能区划分地表水水资源状况来定义。
地下水功能区区划采用水资源评价地表水资源评价的面积和分区一致,即采用流域全覆盖的方式进行,包括不透水面积、水面面积及沙漠区面积等。水功能区以干流支流为主河段为单元,已经水利部的批复,待国务院批复。
水功能区划分是针对流域干支流河流,指为满足水资源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的需求,根据水资源的自然条件、功能要求、开发利用现状,按照流域综合规划、水资源保护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在相应水域按其主导功能划定并执行相应质量标准的特定区域。
依据同为水利部水资源不同的批文,分区不同:一级区为3类与4类,二级区8类与7类。
水利部水资源[2003]233号文“水功能区管理办法”第三条:水功能区分为水功能一级区和水功能二级区。水功能一级区分为保护区、缓冲区、开发利用区和保留区4类。水功能二级区在水功能一级区划定的开发利用区中划分,分为饮用水源区、工业用水区、农业用水区、渔业用水区、景观娱乐用水区、过渡区和排污控制区7类。
1.3地下水功能区需完善
如何与水功能区相互协调是地下水功能区需要面临的问题。
其实所谓的水功能区实际是应该准确表达为:地表水(江河、湖泊、水库、运河、渠道等地表水体)大部分干流河段与主要支流水域相应质量标准的特定区域的水功能区。
水功能区是沿河道(湖泊)的一条线,地下水是河道外的流域片。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强烈的地区地表水与地下水的交换也强烈,重复利用量就越大。
无论地表水功能区与地下水功能区都与环保部门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地表水,在中国素有“九龙治水”之称的多头治水管理模式中,水利部门和环保部门是两个重要的行业管理部门,而在水的管理权限中,最主要的就是水质和水量这两大部分。治水的工作概括为:水利部门主要管水量,即水资源的利用;环保部门主要管水质,即水污染。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这样一个部门分割体制:“环保部门不下河,水利部门不上岸”。
管理体制设置上,充分发挥现有流域水资源保护机构的作用,建立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构的体制。
2009年3.22世界水日提出的口号是:“地下水——看不见的资源。”地下水一旦由于开发和保护不当而遭受污染,不但其自净能力极弱,而且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直接对人类及其活动造成危害。因此加强对珍贵的地下水资源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地下水功能区保留区中的应急水源区或储备区也可归于开发区,应急水源区应进行一些基础设备的投资,真正起到应急的作用。
2005年11月松花江污染事件哈尔滨宣布停水4天时,为保证市民生活用水,哈尔滨市已启动应急预案,从黑龙江省内各市县调水,由各区对口送水,大庆石油管理局钻井总公司钻井队来到哈尔滨帮助在哈的大专院校、供水供热企业新打约100口深水井,哈尔滨市启动市区386口备用水源井。单一以松花江地表水为主的供水的哈尔滨市,2009年总库容5.23亿立方米常年一类水体的磨盘山水源地供水工程全线竣工通水,哈尔滨供水格局实现了由松花江水源向磨盘山水源的重大转变,主城区市民即将全部饮用来自磨盘山的优质水。磨盘山供水工程满负荷运转后,哈尔滨市以松花江水为水源的各水厂将作为备用水源,城市供水将变为“一供一备”的格局,正符合国家关于城市多水源保障体系的要求。

2. 深层承压水与浅层水
2.1公报概念深层承压水与浅层水
地下水资源量指地下水体(含水层重力水)的动态水量,用补给量或排泄量作为定量依据。“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技术大纲”中:地下水源供水量是指水井工程的开采量,按浅层水、深层水、微咸水分别统计。浅层水指与当地降水、地表水体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深层水指承压地下水。坎儿井的供水量计入浅层水中。混合开采井的开采量,根据当地情况按比例划分为浅层淡水和深层承压水,并在备注中说明。
由于水资源公报中的深层水根据各省区实际按照大致深度划分,有的省区按100m或80m埋深,而内蒙古草原采用50m。因此,与本次深层承压水概念上有较大区别,一些省区没有统计或较少深层承压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于“水资源公报”成果上报的深层承压水现状实际开采量包含了部分易于补给更新的承压水和岩溶水。
2.2本次规划采用概念
本次将与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有直接水力联系的潜水以及与潜水有密切水力联系的承压水统称为浅层地下水,将埋藏相对较深、与当地大气降水和地表水体没有直接水力联系而难于补给的地下水称为深层承压水。
浅层地下水广泛分布于我国山丘区和平原区,深层承压水则主要分布于松嫩平原、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
为解决在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中深层承压水实际开采量统计不准的问题,根据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对浅层地下水和深层承压水的界定,并结合国土资源部的研究成果,对有关概念做进一步明确:浅层地下水包括潜水、易于补给和更新的承压水,以及岩溶水;深层承压水是指极难更新补给,基本不参与现代水循环的承压水。
2.3极难更新的深层承压水近似可以看做“矿藏水”
本次规划采用2005年为现状年依据2005年全国和流域以及各省区的地下水现状供水量并对深层承压水进行了调整。
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的专题:《深层承压水量计算方法研究专题报告》认为深层承压水除分布于松嫩平原、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三角洲地区外,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河西走廊、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等大盆地也存有深层承压水。由于山前平原的中深层承压水易于接受山前侧渗补给,且多与潜水有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松嫩高平原的中深层承压水亦具有山前平原之特性,故两类地貌区的地下水开采量均划入浅层地下水。所以,仅在松嫩低平原、大盆地中部、华北平原的中东部平原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统计深层承压水实际开采量。
水利部公报编制组在2009年7月中国水资源公报编制汇总协调工作会议上提出的“水资源公报编制有关技术问题”要求注意公报与相关成果,特别是水资源综合规划的比较分析和协调,确定浅层、深层承压地下水供水量的最新概念:浅层地下水包括潜水、易于补给和更新的承压水,以及岩溶水;山丘盆地、山前平原、松嫩高平原。深层承压水是指极难更新补给,基本不参与水循环的承压水。仅统计松嫩低平原、大盆地中部、华北平原中东部、以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等。
“中国水资源公报”的深层承压水新概念实施,需等本次规划批复后正式行文。
本次规划经过多次汇总后确定采用极难更新的地下水作为深层承压水。
由于省区长期应用的概念与这次的无法很快统一,因此,部分省区仍保留原深层承压水的概念,比如河南省涉及四大流域,但省上已经批复规划。
深层承压水让省区接受需要一定的时间,与当地大气降水、地表水体没有直接补排关系的地下水,地质历史时期累积形成的地下水资源量,含水系统中不可再生和恢复的、不能持续利用的水量,“极难更新的深层地下承压水” 储存资源可以解释为埋藏较深的类似于矿藏的这类水,当然“矿藏水”不能完全理解为深层承压水,较容易理解。
我国矿藏水开采量占总储量比例不大。深层承压水既然是“矿藏水”,也像煤炭一样一次性资源,作为战略储备不难理解。作者也倾向于既然是矿藏也是可以适量开采的,比如污染严重地区解决饮水安全,以及特殊行业的用途。

3. 功能区保护指标
3.1开采量、水质和水位
根据地下水的功能要求、现状情况、水资源配置方案以及未来利用保护的需要与可能,合理确定各功能区的地下水保护目标,包括地下水开发利用的总量控制目标即目标开采量、维系供水安全的水质保护目标以及维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合理生态水位控制目标。
功能区保护指标:水质、开采量和水位三类。
水质要根据主导功能的水质要求,严格控制,避免地下水水质恶化。
地下水开采量以可开采量和开采区地下水补给条件来合理确定,实现区域地下水的采补平衡。
地下水水位要根据地下水功能区生态与环境保护目标的要求,合理确定。
地下水保护指标,加强保护、控制目标不低于现状;地下水超采区治理采取三方面措施:节约、替换、增源;加强节水,减少和控制地下水开采量替代水源建设。对于地下水超采量通过水资源配置替换为地表水,压缩地下水开采。增加地下水补给量,提高地下水的可开采量。
3.2水质保护目标
水质类别按照I、II、III、IV、V填报,选择功能区代表性井的水质平均状况作为功能区水质状况;如集中供水水源区按照开采井的水质浓度数据平均确定,分散式开发利用区按照典型井的平均水质代表功能区水质。
以集中式供水水源区保护目标为例加以说明水质标准:具有生活供水功能,水质标准不低于Ⅲ类水的标准值,现状水质优于Ⅲ类水时,以现状水质作为控制目标;工业供水功能的集中式供水水源区,以现状水质为控制目标。
集中式生活水源区根据《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地下水矿化度不大于1g/L;集中式工业用水区地下水水质不劣于IV类水;分散式农业用水区地下水水质不劣于V类水。
水质要求不发生地下水污染或发生恶化,影响到功能区的正常使用功能。针对不同地区,依据地下水水质状况和污染源治理情况,提出不同阶段地下水开发利用与资源量保护的规划目标。在水质目标控制中未受污染的区域保持水质现状,经过改水、替换、调水补源等措施提高水质;受到污染的区域治理保护达到原来的水质状况。
3.2开采量控制方案与水位目标
地下水开发利用量要求以可开采量和开采区地下水补给条件来合理确定,目的是实现开发利用区的地下水采补平衡,实现地下水的良性循环;地下水水位是维持地下水生态环境功能的重要指标,不能太低,也不宜过高,要根据各功能区的实际保护目标要求,合理确定。可开采量根据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进行核定。
水量标准:年均开采量不大于可开采量。
在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成果的框架内,不同水平年的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方案。按照分区规划、有压有增的原则,超采区压采量是规划的难点重点。
集中式供水水源区大部分为城市工业和生活供水,在当地地表水、跨流域调水、再生水利用等方面有相对良好的水资源条件,故未来以压采为重点。
除了浅层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方案外,还要进行深层承压水开采量控制方案。规划报告中列出了重点地区地下水开采量控制方案:黄淮海平原(由海河一般平原、淮河一般平原及黄河下游平原)、黄河中上游能源基地(山西、陕北、宁夏和内蒙鄂尔多斯高原是我国重要能源化工基地)、长三角地区(包括江苏的苏州、无锡、常州、泰州四地市和浙江杭嘉湖地区以及上海市)、东北平原(东北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辽河中下游平原)、西北内陆河(西起帕米尔高原国境线,东至大兴安岭,北起国境线,南迄西藏冈底斯山分水岭)。
地下水水位由于全国无法统一统计最后采用以埋深来代替,并且应有一个高低数据,即一个区间值;超采区一般压采,“退出开采”,中心埋深回升;盐渍化如宁蒙河套及黄河下游沿岸的引黄灌区需要抽取地下水来降低水位,保持一定的埋深;荒漠化地区依据植被的生存要求,要保持一定的水位埋深。如华北深层承压水水位埋深一般不应大于50米,胡杨林地的地下水埋深条件是保持不大于8m的埋深等。

4. 重复水量(岩溶水、傍河井、泉水等)
4.1地下水分类与开采概念
本次规划中的地下水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土空隙中的饱和重力水。根据我国各地区地下水含水层介质、埋藏条件的不同,可将地下水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按照埋藏条件,可将地下水划分为潜水、承压水两种类型。
根据含水层介质的不同,可将地下水划分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水、基岩裂隙水共3种类型。地下水指埋藏在地下孔隙、裂隙、溶洞等含水层介质中储存运移的水体。
岩溶水主要赋存在碳酸盐岩的溶洞和裂隙中,南方岩溶主要以溶洞甚至地下暗河的形式发育,如贵州、广西等地是南方岩溶较发育的省份。北方寒武或奥陶系岩溶水则多呈现溶隙特点,出水量大,开采条件好,水质优良,是一些城市的重要水源,如河北和山西的太行山一带和山东部分地区岩溶水分布较广泛。
地下水开采:采用抽水设备取用地下水称为地下水开采;包括溶洞甚至地下暗河、坎儿井、傍河井、泉水出露的使用等实际是地表水的利用,与此关系密切的还包括矿井水的利用。
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越高,地表水与地下水利用中交换越剧烈,重复利用水量就越多。
4.2岩溶水等地下与地表重复利用水量
对部分比较明确的重复利用水量如岩溶水等,在评价中没有涉及本次规划允许部分省区保留。傍河井开采如关中渭河以及郑州黄河大堤内外的自来水井群等,其利用的实际是地表水量。
西南喀斯特岩溶发育强烈的中心区域,地表涵养水源能力较弱,水资源开发利用难度较大,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岩溶山区由于地表和地下形成的双重空间结构,岩溶地下水较丰富,岩溶大泉及地下暗河是贵州岩溶地下水赋存的主要形式,打深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岩溶水利用采用泉水出露后修建集水设施。
贵州省大约利用量为28亿m3,全国近60亿重复利用水量。
4.3提高水资源耗水率与污水重复利用水量
根据“中国水资源公报”2007年全国总用水(供水)量5819亿m3,用水消耗总量3022亿m3,全国综合耗水率(消耗量占用水量的百分比)为52%,废污水排放总量750亿t;废污水排放量是指工业、第三产业和城镇居民生活等用水户排放的水量,但不包括火电直流冷却水排放量和矿坑排水量。
水资源开发利用率(总供水占当年水资源总量)为23%;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占81.2%,地下水源供水量占18.4%,其他水源供水量占0.4%。供水与耗水相差近2800亿m3、提高其他水源如污水资源化、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量和用水耗水率,将有近1000亿m3潜力,减少大量新鲜水资源量的使用。
按照取水水源不同分为地表水源、地下水源和其他水源三大类。其他水源供水量包括污水处理再利用、雨水利用和海水淡化利用。污水处理再利用量是指经过城市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后的污水回用量,不包括工业企业内部废污水处理的重复利用量。中水又称再生水、回用水,是指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经净化处理,水质改善后达到国家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非饮用水。如果能将这些废污水通过处理转化为中水无疑将是一块巨大的资源。提高污水处理率,增加污水利用量,污水资源化迈入进行大量使用阶段。

5.规划保障措施
5.1工程措施
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的主要措施包括地下水超采治理、地下水污染治理、地下水涵养与修复、城乡供水保障和地下水监测工程。除供水措施属于利用外,其他措施都属于保护方面的内容。
超采治理是本次规划的重点。超采治理的主要措施是压缩地下水开采量,使地下水系统逐步通过自然修复,实现地下水水资源的良性循环和相关生态系统的修复。
5.2管理措施
地下水资源管理措施主要包括法制建设、制度建设、能力建设、机制和体制等方面内容。
编制《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和《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发布并完善地下水功能区划。
地下水功能区划应列入地下水资源管理条例中,作为地下水利用和保护的重要管理依据,赋予地下水功能区应有的法律地位。建立和完善地下水功能区管理制度,分区分类指导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涵养。建立分区地下水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制度,完善地下水取水许可管理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5.3跨流域调水将修复地下水环境
根据本次规划结果,2020年,全国将从跨流域调水工程中,利用118亿m3的水量来支持地下水超采治理,压缩相应的地下水开采量,其中2014年东、中南水北调工程是海河和淮河流域直接受水区,替代的水量也最多,近70亿m3。西北地区利用跨流域调水进行地下水治理的替代水量达29亿m3。
作者通过对黄河流域1919年至2008年天然径流量滑动平均分析将在2013年后将结束自1986年以来较长时段的枯水少水年,有可能出现一个平水年时期,也将对水资源利用紧张有所缓解。
污水资源化的全面使用,结合跨流域调水使相关地区压采与环境修复成了可能,因此,2015年将是北方地下水利用一个一级“拐点”。
5.4规划实施极大提高地下水综合管理水平
在本次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地下水保护的实施方案,落实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的有关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
在地下水利用与保护实施方案中,要建立监测和评估制度,建立适应性管理为原则的动态机制,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
地下水功能区的划分与实施,以集中水源地与重点地区控制方案为管理重点,建立监测监督有效体系,对每个地下水水源地的总量、水位、水质动态管理,甚至对重要地区的地下含水层的管理,以及充分发挥广大用水户或自律协会的节水管水自觉性,规划实施必将我国地下水综合管理水平大幅提高,紧追世界先进管理水平。
5.5建议
本次规划坚持大原则下省区保留差异性,遗留问题留待今后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建议2015年作为基准年进行规划的修订,并且提前到该年之前开始工作避免规划中基准年变动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㈧ 地下水功能区划

华北平原地下水功能区划,主要是针对浅层地下水。根据地下水功能区划的原则和技术要求,突出了综合表征华北平原地下水循环系统中各区、带的优势功能和脆弱功能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目标,按合理利用优势功能和保护脆弱功能的原则,尽可能实现多目标保护、多种功能互补和综合发挥作用;以地下水综合功能评价结果为基础,结合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评价结果,在华北平原进行了二级区划和三级区划。华北平原地下水功能区划结果,如图8-34所示。

(一)地下水资源功能优势区

华北平原资源功能的优势区,主要在燕山和太行山前地带,以及南部的沿黄地带(图8-34),包括地下水资源功能可规模利用区和地下水资源功能可适量利用区。

1.地下水资源功能可规模利用区

地下水资源功能可规模利用区(B1-Ⅰ):主要分布于潮白河、北运河、唐河、沙河等主要河流形成的冲洪积扇地区和南部的沿黄地带。北部主要集中在北京市以北的昌平—怀柔—密云—顺义—平谷;中部主要集中在定州—安国—无极—新乐—行唐一带;南部主要在武陟—新乡—延津—原阳—长垣—台前地带(图8-34)。这些地区是地下水的主要开采区,地质环境功能一般,生态环境可以弱化,需调节地下水开采布局和强度,合理利用区内各种水资源。

2.地下水资源功能可适量利用区

地下水资源功能可适量利用区(B1-Ⅱ):主要分布于燕山、太行山前地带和华北平原南部沿黄地带,包括玉田—丰润—唐山—宝坻、通州—大兴—高碑店—雄县—保定—博野—深泽—辛集—高邑—石家庄和石家庄以南的太行山东麓(图8-34)。这些地区资源再生性和资源调节性强,具有较强的地下水资源补给功能,可适度开采,但需强化补给条件保护,自然涵养水源,使地下水位和资源得到恢复,增强地下水资源功能的可持续利用性。

(二)地下水综合功能脆弱区

华北平原地下水综合功能脆弱区是指可分散利用区(B2-Ⅰ):主要分布于华北平原北部和中部(图8-34)。地下水是该区的主要供水水源,但是地下水的资源功能一般,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较弱,只适宜分散开发利用地下水。

图8-34 华北平原地下水功能区划图

(三)地下水生态及地质环境功能优势区

1.地下水生态功能保护区

地下水生态功能保护区(B3-Ⅰ):该区主要分布在渤海湾北部的唐海县一带和山东河口区以北(图8-34),地下水位埋深浅,为半咸水和咸水,其资源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可以弱化,生态功能强;重在保护湿地自然景观,维持生态平衡,应禁止地下水开采。

2.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保护区

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保护区(B3-Ⅱ):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平原地下水开采漏斗区和东部滨海平原咸水分布区(图8-34)。例如德州漏斗和冀枣衡漏斗分布区。在该区,由于大量超采地下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应禁止开采地下水,采取必要的修复措施,以防引起更严重的地质环境问题。

㈨ 地下水功能区划

一、地下水功能区划目的

地下水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发挥地下水的资源功能、生态功能和地质环境功能的整体最佳效益,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功能区划原则与要求

(一)功能区划总原则

在某一优势功能分区内,其综合评价结果的等级不应低于Ⅲ级,否则不宜界定分区。同时,还需满足功能区划的要求。

(二)功能区划要求

1)以流域尺度为地下水系统功能区划的单元,以地下水系统各功能的协调与可持续利用为总目标。

2)区划可分为两种模式:一是目标功能区划;二是主导功能区划。

3)根据综合评价结果,进行二级分区。在二级区中,以不同颜色表示依次评价目标的Ⅰ,Ⅱ,Ⅲ,Ⅳ和Ⅴ级,分别记作B1—Ⅰ,B1—Ⅱ,B1—Ⅲ,B1—Ⅳ和B1—Ⅴ表示资源功能的相应等级;B2—Ⅰ,B2—Ⅱ,B2—Ⅲ,B2—Ⅳ和B2—Ⅴ表示生态功能的相应等级;B3—Ⅰ,B3—Ⅱ,B3—Ⅲ,B3—Ⅳ和B3—Ⅴ表示地质环境功能的相应等级。

4)根据属性层单项评价结果,划分三级分区。

5)在地下水功能的总体评价方面,可根据总目标层的综合评价指数和表7-2中的标准研判,分别为“可持续性强”、“可持续性较强”、“可持续性一般”、“可持续性较弱”、和“可持续性弱”。

三、功能区划与应用分析

(一)资源功能区划与应用分析

1.资源功能区划

根据资源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对资源功能进行区划(图7-15)。疏勒河流域中游盆地昌马洪积扇区为资源功能强区,记作B1—Ⅰ;中游盆地榆林洪积扇中上部、昌马灌区中南部,下游安西-敦煌盆地疏勒河干三角洲中南部、党河洪积扇东南部,花海盆地石油河洪积扇及花海灌区为资源功能较强区,记作B1—Ⅱ;中游盆地昌马灌区中北部,榆林洪积扇下部及其西部戈壁带,下游安西-敦煌盆地疏勒河干三角洲北部、西部,党河灌区,党河洪积扇中西部与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积坡,花海盆地宽滩山山前洪积坡,花海灌区外围,青山农场为地下水资源功能一般区,记作B1—Ⅲ;中游盆地昌马、榆林两洪积扇交汇区,芦草沟下游及五个泉带,下游安西-敦煌盆地中部,花海盆地中东部为地下水资源功能较弱区,记作B1—Ⅳ;中游盆地兔葫芦-桥子自然保护区中北部,下游安西-敦煌盆地西北自然保护区及北山山前洪积坡,花海盆地北部自然保护区及井灌区为地下水资源功能弱区,记作B1—Ⅴ。

图7-15 地下水资源功能区划图

2.应用分析

根据地下水资源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并结合各属性层的评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按区位特征进行了三级区划和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前景规划(图7-15;表7-4)。在5级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了11种类型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区。

表7-4 地下水资源功能区划应用表

(二)生态功能区划与应用分析

1.生态功能区划

根据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对生态功能进行区划(图7-16)。中游玉门-踏实盆地桥子-兔葫芦-布隆吉林草地区为地下水生态功能强区,记作B2—Ⅰ;中游盆地昌马灌区中部及西北部,黄花农场,桥子-兔葫芦林草外围,芦草沟下游,下游安西-敦煌盆地西湖林草地,伊塘湖草地,疏勒河下游古河道,后坑、湾窑湿地中心地带,花海盆地东北部草地及北石河河道为地下水生态功能较强区,记作B2—Ⅱ;中游玉门-踏实盆地昌马灌区南部与洪积扇交接带,蘑菇滩至七道沟,下游安西-敦煌盆地中部、北部细土平原区,花海盆地中北部细土平原区均为生态功能一般区,记作B2—Ⅲ;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双塔灌区东部、中部,后坑湾窑湿地中部、北部,花海盆地宽滩山洪积扇前缘与细土平原区交接带均为地下水生态功能较弱区,记作B2—Ⅳ;中游盆地昌马洪积扇、榆林洪积扇及其西部戈壁,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双塔灌区中部及北部、西部戈壁、北截山山前洪积坡,党河洪积扇及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积坡,库姆塔格沙漠,花海盆地宽滩山山前洪积扇区均为地下水生态功能弱区,记作B2—Ⅴ。

图7-16 地下水生态功能区划图

2.应用分析

根据地下水生态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并结合各属性层的评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按区位特征进行了三级区划和地下水生态功能的利用规划(图7-16;表7-5)。在5级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了12种类型的地下水生态环境利用区。

表7-5 地下水生态功能区划应用表

(三)地质环境功能区划与应用分析

1.地质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地质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对地质环境功能进行区划(图7-17)。中游玉门-踏实盆地昌马洪积扇区,记作B3—Ⅰ;中游盆地榆林洪积扇中上部,下游盆地党河洪积扇东南部月牙泉补给带,石油河洪积扇中上部,井灌区为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较强区,记作B2—Ⅱ;中游盆地榆林洪积扇下部,榆林、桥子灌区,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党河灌区为地质环境功能一般区,记作B3—Ⅲ;中游盆地昌马灌区,昌马洪积扇西部前缘细土平原区,榆林洪积扇西部,下游盆地伊塘湖南部及其南洪积扇,党河洪积扇西北部及西部戈壁,花海盆地北部北石河下游及干海子区,宽滩山洪积扇带为地质环境功能较弱区,记作B3—Ⅳ;中游盆地兔葫芦-桥子林草地中心区,下游安西-敦煌盆地中东部、北部及西部北山山前洪积坡,库姆塔格沙漠,花海盆地中东部,青山农场均为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弱区,记作B3—Ⅴ。

图7-17 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图

2.应用分析

根据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结果,即地下水系统衰变性属性的评价状况进行分析,按区位特征进行了三级区划和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的利用规划(图7-17;表7-6)。在5级功能的基础上划分了8种类型的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利用区。

表7-6 地下水地质环境功能区划应用表

(四)地下水综合功能区划

根据疏勒河流域平原区盆地的情况,以地下水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为主,弱化地质环境功能,进行地下水功能综合区划,进一步就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进行三级区划。

1.地下水一、二级功能区划

根据对系统层评价结果,并结合功能层综合评价分级及其组合,划分出疏勒河流域平原区以生态功能和资源功能为优势的综合功能区划图(图7-18)。地下水资源功能区:中游玉门-踏实盆地昌马洪积扇区,昌马灌区南部,榆林洪积扇及榆林灌区,蘑菇滩,下游安西-敦煌盆地疏勒河干三角洲,北截山山前洪积扇,党河灌区,党河洪积扇及西部卡拉塔什塔格山前洪积坡,北山洪积坡,花海盆地宽滩山前洪积扇,花海灌区,井灌区。地下水生态功能区:中游盆地昌马灌区中北部,兔葫芦-桥子自然保护区,芦草沟下游及五个泉区,下游安西-敦煌盆地党河洪积扇东南部月牙泉补给区,伊塘湖湿地及其北部林草地,西湖下游疏勒河古河道,党河洪积扇前缘泉水溢出带,玉门关西后坑至湾窑自然保护区,花海盆地北部北石河至干海子自然保护区,盆地中东部稀疏林草荒地区。

图7-18 地下水综合功能区划图

2.地下水二、三级功能区划

在以上划分的基础上,根据资源功能的占有、再生、调节和可用性的强弱,划分为4种类型的地下水资源开采利用区;根据生态功能区地下水对生态环境的维持、调节、保护、关联性划分为3种地下水生态保护利用区(图7-18;表7-7)。

表7-7 地下水功能二、三级区划应用表

阅读全文

与广东省地下水功能区划成果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
国家歌曲版权限制 浏览: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