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探测火星的成果有哪些
频繁的抄火星探测已使我们对于火星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人类不仅在火星的表面发现了曾有水流经过所形成的地形,最近的探测还发现了怀疑是近期流水作用所形成的地形,这一发现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
另外,从火星环球勘探者拍摄的照片还可以显示火星表面6年之中的变化?如果这里曾经有过水流,那么便可推断在火星的地下至今仍然有水存在?
2. 预期成果怎么写
预期成果指的是自己开始在某个项目之前预想的成果,表达形式可以是一篇论文等,在写的时候可以根据模板往上套就行了。还有就是要说明紫的项目完结时候出来的成果要有个表现形式,比如是公开或者不公开发表的论文,或者是做一个产品(原型之类的)出来。
然后再说说具体的量,比如发表论文,在哪个档次刊物上,几篇。产品的一些基本的条件,然后评审如何进行。
篇一:社会实践活动预期成果
预期成果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我们希望达到这些成果。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针对调查研究的本身,我们本次研究的主要课题是探讨仿建文化遗产类旅游景点的经济价值——就圆明新园个例研究分析,希望可以从各个层面探讨其具有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应,综合利用各种旅游价值评估方法。调查圆明新园的建设开放,看其是否对浙江的经济结构引起蝴蝶效应和其对产业发展的带动效应,还有圆明新园选择的建设地对其经济价值的影响,例如交通等。想要具体考察圆明新园其本身的经济价值,就其门票价值,其中的项目构成,游客的旅游意愿来具体分析;一是针对实践调查小组成员,我们希望通过这次调查可以培养大家的能力,和对知识更多的了解,掌握与运用。能力:培养沟通交流能力:与组员沟通的能力,与调查对象沟通的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培养学术调研和结合分析的能力,提高个人素质,完善个人品质,孕育出更好的团队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意识到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也意识到自己知识层面的不足。
篇二:项目预期成果范本
中国航天产业化从未停步
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本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
10月12日上午9时,在全世界的瞩目下,中国神州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一时间,群情沸腾。颇为敏感的股市也旋即作出回应,当天,持续低迷的沪、深股市场均已上涨报收,其中航天板块涨幅超过大盘的涨幅。
航天产业收入可观
据测算,航天产业的直接投入产出为1:2,而相关产业的带动辐射在1:8-1:14之间,也就是说,在航天领域每投入1元钱将会产生8-14元的回报。航空航天业最为发达的美国,其空间计划已经为美国增值2万亿美元。统计数据显示,2000-2001年度,英国空间工业总收入有29亿英镑,法国大约有200亿欧元,俄罗斯有9亿美元。
根据国际航天商业委员会8月发布的《2005年航天产业现状》调研报告统计:2004年全球航天产业来自商业服务和政府计划的总收入达到1030亿美元,预测到2010年将会超过1580亿美元。更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全球商业航天活动的收入预计将达到5000亿-6000亿美元。而已跨入“航天精英俱乐部”里的中国,未来能在其中切多大一块蛋糕,自然值得期待。
高投入带来高回报
航天产业的投入非常惊人,一架航天飞机仅研制费用就高达100 多亿美元。这也难怪当年美国阿波罗号航天飞机升空之后,一份美国报纸的标题是:巨大的钻石成功升空。但航天业的回报同样不容小觑,其中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这需要一个过程,”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认为,“就像1957年苏联发射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时,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卫星会带来如此巨大的经济效益。”
正如焦教授所说,目前全球仅商业卫星产业每年就创造超过800亿美元的收益。而自1970年中国成功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以来,至今中国已成功研制并发射60多颗人造地球卫星,包括资源卫星、气象卫星、通信广播卫星、导航定位卫星、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等。
在中国,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已在气象、地矿、测绘、农林、水利、城市建设等方面广泛使用,建成了国际卫星通信站和国内卫星公众通信网,海陆空交通、地震监测、森林防火灭火等领域也因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而受益无穷。
中国研制的卫星费用低、质量好、水平高,在世界上排位处于前3-5名。其中,返回式卫星、导航卫星名列第三,火箭发射、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名列第四,通信卫星名列第五。2003年“神五”的成功发射,更为中国卫星出口扩大了市场。
中国航天产业化进程
美国宇航局专家统计,美国有30000多种民用产品得益于研制航天飞机发展出的技术,如GPS卫星导航定位仪、“太空食品”和“太空药品”、卫星电视、电话等。而中国航天技术对未来中国GDP究竟将发挥多大作用,还取决于相关产业民用化程度。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龙乐豪向《财经时报》介绍,“中国从?神一?到?神六?都在研究民用技术,带动了诸如电子、计算机、化工、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
“中国已经有3000多家民用企业参与到载人航天的生产、研制中,包括电子行业、元器件、原材料、飞船材料等很多方面。”航天科技集团空间研究院研究员刘济生说:“目前有些载人航天的研究成果已经反馈到了民用技术中,如热控、遥控、遥测、航天服技术等,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目前还很难测算出具体的经济效益,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离不开航天技术。从长远看,前景无可限量。”中国在航天工业产业化进程中一刻也没有停步。
统计表明,中国近年来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八成是在空间技术的牵引下研制完成的,有1800多项空间技术成果已应用到国民经济各个部门。
“太空的微重力、超洁净、高真空、微辐射的特殊环境,使它成为人类最理想的尖端工业和药品的生产场所,可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医学、新材料学与新工艺学的研究及综合研究提供多种特殊的环境条件。”刘济生研究员说,“在微重力条件下可以研制和生产高纯度大单晶、超纯度金属、超导合金和特种生物制品等,对于许多产业部门都具有广泛适用性。”可以说,“神六”的成功发射不仅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又迈出了重大一步,也预示着中国航天产业的蓬勃发展。
篇三:项目预期成果
项目预期成果:
兼职APP上线初期,通过学院学生体验评价再面向全校学生试用,到后期全面广泛应用,不断积攒用户,商家入驻收取服务费或者承包业务,从中获利。发展到一定阶段,兼职APP会接手广告业务获利,最终扎根市场,开启学生与企业双赢模式。
市场前景分析:
由于大学生消费能力及总量越来越大,高校市场越来越受到企业关注,高校学生对兼职需求量大,商家与学生不能搭建直接桥梁,导致资源浪费,加之兼职中介机构收取高昂信息费,出现资源空缺,因此市场前景一片大好,同时随着科技进步,电子产品普金,智能手机品牌不断扩大,80后90后成为智能手机APP的主要用户,更利于此款兼职APP的扩大推广。
3. 魔兽世界玩火自焚成就怎么做
这个是随机成就。
特意去做真的就算到4.3都没办法。
谁也不知道死亡内之翼会在什么时候在容哪出现啊?
目前来说根据被喷者经验,奥丹姆和暮光的几率较高。
我自己有次在暮光做任务的时候遇见了。
画面突然变红,然后死亡并获得这个成就。
被喷那是瞬间的事= =、
4. 什么叫火柴最新研究成果
什么叫火柴最新研究成果,这个火柴的最新研究成果就是说他从一根小小的火柴研发出了很多的东西。比如说现在的打火机等等。
5. 火是怎么样的
人类对于火的认识
人类究竟何时开始懂得用火,至今众说纷纭,据考古表明,人类约在300年前就懂得用火,火的力量给人类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而火的利用给了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变化,例如火能用来照明,烤熟食物,烤暖身体,驱走猛兽,保护安全等等。化学也是随着火的利用中发展起来。人类对于火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由神话到传说,发展至燃素说到后来的燃烧理论。
人类用火约经历了以下几步:
第一,使用天然火。火山爆发、雷电轰击、陨石落地、长期干焊、煤和树木的自燃等等,都可以形成天然火。这种过程反复多次,使人们看到了火的威力和作用,逐步学会了用火,可能是把火种引到洞,内经常放入木柴,形成不易熄灭的火堆供人们使用。
第二,钻木取火。通过钻木摩擦生火,再引燃易燃物,取得火种,点燃火堆。
第三,用火石、火镰、火绒取火。传说是原始的人们,打猎时用石块投掷猎物,因石块相碰冒出火星,欠而久之,学会用石头互相撞击,打出火星,再引燃植物的绒毛取火。后来,这方法经多方改良,形成了火石、火镰、火绒的系统取火工具。
人类由于懂得利用火,因而逐步学会了烧制陶瓷、冶炼金属、制造玻璃等。
燃素说
人们很早就探索火的本质,欧洲的燃素说曾在十八世纪的时期占着统治地位,并内流传了100多年。
在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科学家达芬奇曾指出:物质燃时,若无新鲜空气补充,燃烧就不能进行,这已十分接近得出“空气助燃”的结论。
1630年,法国医生雷伊发现,锡和铅与空气进行燃烧后,都增加了重量。
真正提出燃素说的是德国化贝竭尔和医生施塔尔。他们都认为,燃烧是由于燃素的作用,因为可燃物都含有燃素,燃烧时,燃素于,出所以公式应如下:
燃烧物-燃素=灰烬
但是,试验发现,大部分物质燃烧后,重量变轻,而金属则不然,它们燃烧以后,重量反而增加,所以燃素说又有如下的公式:
金属+火的微粒(燃素)=灰
这两个公式是互相矛盾的,因此造成了燃素学说的悖论。后来一些理论家们为解决这个悖论,提出了种种说法,其中一种说,燃素有负重量,因此,金属燃烧时,负重量跑了,所以灰的重量增加了。
燃素说虽然有些牵强,但能说明了当时所知道的大多化学现象,并流行了100年。在这段时间所累积的化学知识,使化学供燃素说从炼金术中解放了出来。燃素说把化学的映像当作原形,使真实的化学关系被颠倒了,造成了许多错误。
燃素说还使“素”和“力”的概念变得空洞无物。物质为甚么会燃烧——因为有“燃素”。至于生物为甚么活着呢——因为“生命力”。物质之间为甚么会化合——因为“化学亲合力”。如此等等,看来把问题都回答了,事实上甚么也没有回答。这和神学说“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从本质上没有甚两样,因此实际上还仍是把科学禁锢在神学之中,只不过用臆想出来的东西代替了神的意志。
氧气的发现
十七世纪以后,人类逐步发现了许多气体,懂得了空气的复杂成分,例如:1755年发现了CO2,知道了以下公式:
石灰石-固定空气(CO2)=苛性石灰
苏打-固定空气(CO2)=苛性碱
还有卡文迪许及后来的勒每里等发现了氢;舍勒发现了氮等等。但是给化学带来革命性变化的是氧的发现。
氧的发现应归功于普利斯特列和舍勒。
1733年,普利斯特列出生在英国费尔特赫德附近近的农村,收入微薄,生活清苦。小时,被寄养在姑妈萨拉家中。12岁入学读书,1755年以优异作绩毕业于神学院,并在萨尔菲克教当当了神父。1767年着<<电的历史>>,同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学会会员。
1774年,开始研究用聚光镜加热各种化学物质。同年8月1日,普利斯特列用聚光镜加热汞 灰(HgO)。他把汞 灰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放出气体。起初他为这气体是一般的空气,后来好奇心驱使他对这种气体进行认真的研究。
普斯特列在经研究发现,蜡烛在他制得的气体中燃烧,火焰非常明亮。后来,他又把老鼠放在这种气体中,发现,一开始老鼠并无异常,但过了一会,这些老鼠都很活跃。他自己试着吸入这种气体,觉得这种气体使身心特别舒畅。
普利斯特列在解释他所发现的气体时,却犯了错误。因为他是一个燃素说的信奉者,所以认为他所获得的空气是所谓“脱燃素的空气”。是他发现了氧,但他却不承认氧。错误的燃素说,使他从歪曲的、片面的、错误的前提出发,循着一条错误的理论道路前进,使得在真理碰到鼻子尖的时候,还没得到真理。他的蜡烛试验,本应而易举地得氧气助燃的结论,但他却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是设法用新的试验成果.为旧理论做注释,错过了现真理的机会。
同时发现氧的另一位科学家是瑞典的舍勒。舍勒早年是一个药店的学徒,1773 年以前他利用业余的时间做了许多实验,较系统地研究过燃烧现象,1775年着成<<论火与空气>>,但一直到1777年才出版。他制取氧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其一是加热某些含氧的化合物,如硝酸钾、氯化汞、碳酸银等;其二是用黑锰矿(MnO2)与硫酸反应制取。
舍勒发现了氧气,但对他自己发现的解释犯了和普利斯特列同样的错误,因为他也相信燃素说。他认为是空气中火气成分与燃物中燃素结合的过程,火是火气与燃素结合的化合物。他一味地去给错误的燃素说做批注,从来也不想自己的发现中,引出合乎实际的结论。
真正对燃过程进行理论研究的是法国化学拉瓦锡,他的学说给化学带来了一次革命。
拉瓦锡的燃烧理论
拉瓦锡于1743年8月26日出生在法国巴黎,18岁以优异成绩毕业于马特兰学校。1761年入蓬尔索纳学院读法律,1763年毕业,他虽然学的法律,但对法律不感兴趣,工作时每天在法律事务所打盹,回家以后却自己做化学实验。在拉瓦锡23岁时,撰写了,一篇解决城巿照明问题的论文,受到科学院奖励。
1766年,拉瓦锡放弃了律师工作,专心研究化学,初期是研究石膏的性质,并撰写了两篇论文,1768年被选为科学院助教。
1771年,拉瓦锡经多次实验证明:物质反应前后的总重量不变,这是著名的质量守恒定律。他的主要贡献是证明了空气共不是单一的简单物质,而是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
拉瓦锡实验证明,空气主要是由维持燃烧和不能维持燃烧的两部分组成,他把可维持燃烧的部分称为“活的部分”,他叫“好气”,后来改称为氧气。
拉瓦对空气成分的研究与普利斯特、舍勒都不同。特点是使用天平和密封,严格定量研究。经研究,木炭、铝、汞以及其它金属,在密封的玻璃容器中燃烧以后,不论其灰烬的质量是增加或减少,但总质量保持不变。由此他认为:燃烧只是物质进行化学反应的现象,根本不存在“燃素”,所谓“燃素”只是因为人们对燃烧现象不暸解而臆造出来的东西。
在研究燃烧过程中,拉瓦锡还研究了空气中二氧化碳、氮等其它成分,指出:敝口的实验设备,不能隔绝空气的干扰,必须封闭起来,才能严格定量说明问题。
拉瓦锡经对氧化过程详细研究,提出了氧化燃烧理论,推翻了统治人们头脑100多年的燃素说,给化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但是,他的理论起初得不到承认,还有人指责他剽窃盗了普利斯特列的研究成果。1785年,拉瓦锡的燃烧理论得到了著名科学家拉普拉斯的支持,终于得到了承认。
6. 从一夜爆红到逐渐过气,成果到底经历了什么
“诸葛大力”让成果一夜爆红加入三个新成员的《爱五》,虽然很多人抗议,收视率和热度在播出的时候,都是非常好的。诸葛大力、咖喱酱、赵海棠三个新的小伙伴中,最受欢迎的就是诸葛大力了。和张伟是CP,高材生,没有她不会的,名副其实的学霸。角色形象近乎完美的一个人,一开播就关注度超级高。
营销过度,不喜欢她就是酸,越是这样大家越会对她没好感。她要是颜值绝对身材绝对演技绝对,大家还会认可,关键是每个方面她都不是特别出色,没有一点特点。这样的女艺人,你让所有的女生都去酸她,不好意思,只有黑没有酸。她要是有实力过硬的某个方面,即使再黑也有闪光点,可是除了诸葛大力这个角色,目前没有亮点,过气是必然的。
7. 火是怎样形成的
简单地说,火是等离子态。详解如下:
我们的地球虽然身为宇宙的一员,但在浩瀚的宇宙中却显得孤傲不群,像一座孤独飘零的岛屿。不要说它诞生了宇宙中极为罕见的智慧生命(而这样的生命在宇宙中其他地方却难以生存),就是它上面的物质形态特别的与众不同。地球上司空见惯的物质三态——固态、液态、气态,在宇宙中却极为罕见,物质第四态——等离子态,是宇宙中极多的状态。这实在是个奇怪的现象。
更有意思的是,当我们让物质不断地冷下去、冷下去……不可思议的新物质形态又出现了。这种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于条件严格的实验室中的物质形态,会在宇宙的某个角落随意飘荡吗?
从物质三态到第四态
石头、铁块等物体既坚硬又不易挥发,这就是作为固体物质的基本特性之一。我们人类居住在一个绝大部分由这些固态物质组成的天地里。当然,我们一样离不开水和空气,它们分别属于液态和气态物质中的一类,相比较而言,这些柔软而易挥发的物质在我们生存的环境中占据的比例更大,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其实也更大:在科幻故事中,人类依然可以生活在未来水世界上,却无法生活在全部由岩石构成的世界之中。
物质的三态之间的转换很早就被人类认识到了,它们是不同温度下的状态,由所谓的冰点和熔点决定各自产生转换的温度。100多年前,人类对物质状态的认识基本上仅只于此。虽然亚里士多德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世界的组成除了这三态以外还包括火,但他也不清楚火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其实这就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等离子体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果把气体持续加热几千甚至上万度时,物质会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时,气体原子的外层电子会摆脱原子核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失去外层电子的原子变成带电的离子,这个过程称为电离。所谓“电离”,其实就是电子离开原子核的意思。除了加热能使原子电离(热电离)外,还可通过电子吸收光子能量发生电离(光电离),或者使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获得能量与气体原子碰撞发生能量交换,从而使气体电离(碰撞电离)。发生电离(无论是部分电离还是完全电离)的气体称之为等离子体(或等离子态)。等离子体的独特行为与固态、液态、气态截然不同,因此称之为物质第四态。
等离子体的存在机理是怎样的呢?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组成的,而分子也是由原子组成。原子都由原子核和绕核高速运动的电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正、负电数量相等,整个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电子之所以绕核运动,因为它的能量不足以挣脱核的束缚力。如果不停地给物质加热,当温度升高到数十万度甚至更高,或者用较高电压的电激,电子就能获得足够逃逸的能量,从原子核上剥落下来,成为自由运动的电子。这就像一群下课后的学生跑到操场上随意玩耍一样。这时物质就成为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一团匀浆,人们戏称它“离子浆”。这些离子浆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因此又叫等离子体。
等离子体的物质密度跨度极大,从10的3次方个/立方厘米的稀薄星际等离子体到密度为10的22次方个/立方厘米的电弧放电等离子体,跨越近20个数量级;温度分布范围则从100 K(—173.15°C)的低温到超高温核聚变等离子体的10的8次方—10的9次方K。
等离子体在我们的宇宙中大量存在,从一根蜡烛燃起的火苗到滋生万物的太阳,从闪烁的星星到灿烂的星系。就在我们周围,在日光灯和霓虹灯的灯管里,在眩目的白炽电弧里,都能找到它的踪迹;另外,在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里,在美丽的极光和流星的尾巴里,也能找到奇妙的等离子态;放眼宇宙,更是等离子体的天下,宇宙中大部分发光的星球内部温度和压力都很高,这些星球内部的物质差不多都处于等离子态,像太阳这样灼热的恒星就是一团巨大的等离子体。只有那些昏暗的行星和分散的星际物质里才可以找到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物质。据印度天体物理学家沙哈的计算,宇宙中99%的物质都处于等离子体状态,而地球上常见的物质状态在宇宙中却成为稀罕宝贝。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地球演化到今日,已成为一颗冷行星。实际上,室温下物质的电离成分完全可以忽略不计,即使温度上升到一万度,电离成分也不过千万分之一!
等离子体的研究主要分为高温和低温等离子体两大方面。
高温等离子体中的粒子温度高达上千万以至上亿度,可以使粒子有足够的能量互相碰撞,达到核聚变反应。氢弹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应用高温等离子体的产物。氢弹是用原子弹作为“引信”,发出高热,从而产生高温等离子体,引发猛烈的核聚变,释放巨大的破坏性能量。
核聚变如果用于和平目的,把其变成一种新能源,那么核聚变就必须是缓慢地、持续地、可以控制地进行,这正是半个世纪以来高温等离子体物理研究的重点。
空间等离子体研究也是高温等离子体研究的一个重要部分。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均是等离子体,而我们的太阳也就是一团巨大的等离子体,因此空间等离子体研究在宇航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般来说,人们把温度在10万度以下的等离子体称为低温等离子体,低温等离子体大多是弱电离、多成分、并与其它物质有强烈的相互作用。低温等离子体能够由人类的技术来产生,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和工业的许多领域。现在,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已经成为非常先进的工业加工技术,例如未来所有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都将依靠等离子体加工;航天、冶炼、切割、喷涂等领域都需要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超级大原子——物质第五态
如果物质不断冷下去、冷下去……一直冷到不能再冷下去,比如说,接近绝对零度(-273.16℃)吧,在这样的极低温下,物质又会出现什么奇异的状态呢?
这时,奇迹出现了——所有的原子似乎都变成了同一个原子,再也分不出你我他了!这就是物质第五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下简称“玻爱凝聚态”)。
这个新的第五态的发现还得从1924年说起,那一年,年轻的印度物理学家玻色寄给爱因斯坦一篇论文,提出了一种关于原子的新的理论,在传统理论中,人们假定一个体系中所有的原子(或分子)都是可以辨别的,我们可以给一个原子取名张三,另一个取名李四……,并且不会将张三认成李四,也不会将李四认成张三。然而玻色却挑战了上面的假定,认为在原子尺度上我们根本不可能区分两个同类原子(如两个氧原子)有什么不同。
玻色的论文引起了爱因斯坦的高度重视,他将玻色的理论用于原子气体中,进而推测,在正常温度下,原子可以处于任何一个能级(能级是指原子的能量像台阶一样从低到高排列),但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大部分原子会突然跌落到最低的能级上,就好像一座突然坍塌的大楼一样。处于这种状态的大量原子的行为像一个大超级原子。打个比方,练兵场上散乱的士兵突然接到指挥官的命令“向前齐步走”,于是他们迅速集合起来,像一个士兵一样整齐地向前走去。后来物理界将物质的这一状态称为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BEC),它表示原来不同状态的原子突然“凝聚”到同一状态。这就是崭新的玻爱凝聚态。
然而,实现玻爱凝聚态的条件极为苛刻和矛盾:一方面需要达到极低的温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原子体系处于气态。极低温下的物质如何能保持气态呢?这实在令无数科学家头疼不已。
后来物理学家使用稀薄的金属原子气体,金属原子气体有一个很好的特性:不会因制冷出现液态,更不会高度聚集形成常规的固体。实验对象找到了,下一步就是创造出可以冷却到足够低温度的条件。由于激光冷却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制造出与绝对零度仅仅相差十亿分之一度的低温。并且利用电磁操纵的磁阱技术可以对任意金属物体实行无触移动。这样的实验系统经过不断改进,终于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理论提出71年之后的1995年6月,两名美国科学家康奈尔、维曼以及德国科学家克特勒分别在铷原子蒸气中第一次直接观测到了玻爱凝聚态。这三位科学家也因此而荣膺200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后,这个领域经历着爆发性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己有近30个研究组在稀薄原子气中实现了玻爱凝聚态。
玻爱凝聚态有很多奇特的性质,请看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原子组成的集体步调非常一致,因此内部没有任何阻力。激光就是光子的玻爱凝聚,在一束细小的激光里拥挤着非常多的颜色和方向一致的光子流。超导和超流也都是玻爱凝聚的结果。
玻爱凝聚态的凝聚效应可以形成一束沿一定方向传播的宏观电子对波,这种波带电,传播中形成一束宏观电流而无需电压。
原子凝聚体中的原子几乎不动,可以用来设计精确度更高的原子钟,以应用于太空航行和精确定位等。
玻爱凝聚态的原子物质表现出了光子一样的特性正是利用这种特性,前年哈佛大学的两个研究小组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使光的速度降为零,将光储存了起来。
玻爱凝聚态的研究也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例如,利用磁场调控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在物质第五态中产生类似于超新星爆发的现象,甚至还可以用玻色-爱因斯坦凝聚体来模拟黑洞。
随着对玻爱凝聚态研究的深入,又一次彻底的技术革命的号角已经吹响。
突破第五态,创造第六态
物质形态到此就结束了吗?还没有。
在过去几年内,玻爱凝聚态只能由一类原子形成,这就是玻色子,而费米子是不能形成的。什么是费米子?什么是玻色子?我们需要先走入由基本粒子组成的原子世界。
很早以前,人们就知道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而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20世纪初,物理学家们发现了正电子和光子,开始探寻更小的粒子,发现原子核还可以分成更小的“小不点儿”:中微子、介子、超子、变子等等,物理学家把它们统称为“基本粒子”。早期发现的基本粒子根据各自遇到的“力”可以被分为4类:光子,轻子,介子和重子。20世纪80年代又发现了胶子,W玻色子和Z玻色子。这些基本粒子在宇宙中的“用途”可以这样表述:构成实物的粒子(轻子和重子)和传递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胶子、W和Z玻色子)。在这样的一个量子世界里,所有的成员都有标定各自基本特性的四种量子属性:质量、能量、磁矩和自旋。
这四种属性当中,自旋的属性是最重要的,它把不同将粒子王国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就好像这个世界上因为性别将人类分成了男人和女人一样意义重大。粒子的自旋不像地球自转那样是连续的,而是是一跳一跳地旋转着的。根据自旋倍数的不同,科学家把基本粒子分为玻色子和费米子两大类。费米子是像电子一样的粒子,有半整数自旋(如1/2,3/2,5/2等);而玻色子是像光子一样的粒子,有整数自旋(如0,1,2等)。这种自旋差异使费米子和玻色子有完全不同的特性。没有任何两个费米子能有同样的量子态:它们没有相同的特性,也不能在同一时间处于同一地点;而玻色子却能够具有相同的特性。
基本粒子中所有的物质粒子都是费米子,是构成物质的原材料(如轻子中的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的夸克、中微子);而传递作用力的粒子(光子、介子、胶子、W和Z玻色子)都是玻色子。
玻色子在我们的宇宙只占了一半的份额,剩下一半是由费米子组成的物质世界。玻爱凝聚态只能由玻色子来形成实在是太遗憾了。那么为什么费米子无法形成玻爱凝聚态呢?
意大利物理学家恩里科·费米和美国物理学家狄拉克指出:由于费米子具有半整数自旋,他们的相互作用会遵循泡利不相容原理(这条规则不适用于玻色子)。这条原理指出:任何两个费米子都不可能具有同样的量子态,从而在空间排布上,无法处在同一位置,当一个费米子占据了最低的能级以后,其它的费米子只能依次往外排列了。这条非常重要的原理排除了很紧密地挤在一起的费米子群的可能性,所以即使在绝对零度时,这些费米子仍然不能达到全同而凝聚起来,这些细微的差异导致他们走在一起时总是先来靠里,后来者往外排队的现象。
但是费米子占据了我们宇宙太重要的地位,它是物质世界的基石。此外,人类长久以来寻求的高温超导梦想仍然无法从理论上得到突破,至今人类一直无法突破—135°C以上的界限而使超导发生。电子作为费米子的一类,如果了解了原子费米子凝聚的机理,对电子费米子的凝聚秘密将彻底揭示出来。并且费米冷凝体中的可见实物原子对非常相似地模拟了超导体中电子对的组成,成为一个看得见的工具,人们再也不必从纯粹的想象中寻找超导秘密的暗道。
比梦更离奇的狂想曲
当前世界,粒子与凝聚态物理学领域的顶尖物理学家梦寐以求的这种物质状态就是所谓的“费米子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从语意分析来说,费米子的物理含义是不能被聚集在一个量子基态的粒子,而凝聚态则表示粒子沉积在一个能量级别上。这个名词本身是一对矛盾,但奇妙的就是现实与理论的矛盾冲突被天才的技巧平复了。
解决这个矛盾首先来自超导现象的启发。巴丁、库珀和施里弗(他们共同荣获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提出一个对金属的超导进行解释的理论——BCS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在极低温下的金属中的电子费米子,会彼此结合成对,这种电子对称为库柏对。结合成库柏对的电子费米子表现出玻色子的特性,这样,物理学家就找到了一个制造“费米子凝聚态”的方法。他们将费米子成对转变成玻色子,两个半整数自旋组成一个整数自旋,费米子对就起到了玻色子的作用,所有气体突然冷凝至玻爱凝聚态。
既然电子可以这样行事,为什么原子不可以呢?运用这个理论,科学家们开始对另一种费米子3He同位素进行实验。后来果然发现了3He的玻爱凝聚态所导致的超流现象:超流液态氦被小心注入烧杯的中央时,它会立即从底部沿着烧杯壁向上“爬出”杯口而漫溢出来!但是这种冷凝所涉及的机理非常复杂。
这毕竟是一个成功的开始。德博拉·吉恩坚信采用这个途径可以达到目的。他们首先成功地实现了钾-40原子气体的费米冷凝,这些被冷凝的气体有一个特殊的名字——简并费米气体。简并费米气体中包含有两种不同自旋方向的费米子,它们可以用来形成原子对而成为类玻色子的二元体。这是一种非常规意义上的量子气态物质,是通向费米冷凝体的必经之路。制造它们也是一个高难度的冷凝过程,当温度降到10亿分之一K以下时,这些原子仍然没有由于过强的原子作用而形成凝聚态。
如何将这些信奉“终身独立”的费米子劝说组成库柏对,进而形成凝聚态呢?他们采用了一个魔术般的磁场,50纳开氏温度(与绝对温度只差0.00000005K)下,当磁场达到某一个特定的频率时,超冷的费米子气体开始发生核磁共振,好像在一场交谊舞中慢慢地寻找各自的舞伴。此时磁场快速撤离,外围尚未成对的费米子因失去束缚迅速散开,携带走热量导致中心部位进一步冷凝。一个奇妙的现象终于发生了:穿过费米气体中心的探测光波像打到一个晶体上一样发生了衍射,而气体是不会对光波产生衍射的。德博拉·吉恩相信:一种神奇的固体物质一定已经诞生了。后来的原子阵列显微观测发现,冷凝体中约50万个钾原子费米子确实形成了一对对的库柏对。
费米子凝聚态与超导中的电子费米子冷凝体不一样的是,前者是实实在在的原子冷凝,后者是没有质量的虚空的电子冷凝;前者是一个可见的原子超流流体,后者则是金属中的电子超流体。科学家们把这样的物质状态又叫做超导体与玻爱冷凝体的中间状态。
费米子凝聚态与超导体有哪些不同呢?首先,费米冷凝体所使用的原子比电子重得多,其次是原子对之间吸引力比超导体中电子对的吸引力强得多,在同等密度下,如果使超导体中电子对的吸引力达到费米体中原子对的程度,制造出常温下的超导体立即可以实现。超冷气体中形成费米体为研究超导的机理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物质工具,因此,这项成果有助于下一代全新超导体的诞生。而下一代超导体技术可在电能输送、超导磁悬浮列车、超导计算机、地球物理勘探、生物磁学、高能物理研究等众多领域和学科中大显身手。
当然,现在的技术并不能使所有费米子都可以发生费米冷凝,而且所获得的冷凝体还相当脆弱——比玻璃还要脆!但这只是技术问题。
[资料]
一位获得2003年“天才奖金”的科学家
世界上每天都有新的发现和发明,但我们的眼睛最关注的只是那些给人类的认识与创造能力将带来革命性改变的伟大发现。在2004年1月28号,有一位科学家向全世界宣告了这样一个革命性的创举,创造出世界上一种全新的物质。这种物质是对一个基本理论的挑战,是彻底实现量子世界宏观化的前夜。她就是——
德博拉·吉恩,一位年仅34岁的美国女科学家,因为领导她的研究小组在1999年创造出一种新的量子气体物质——简并费米气体,在2003年获得了被全世界科学家通常认为只有天才才能获得的“麦克阿瑟奖金”。这个奖金选择获奖者具有三个苛刻的条件:超乎异常的创造力;已经做出重大成就,并承诺将取得更大的突破;其工作将促进一系列极具创造性的工作产生。
这种使当年被誉为分子年的神秘量子气体——百万分之一绝对温度下濒于冷凝的费米子,究竟有什么特点呢?这是人类首次将理论上预言不可冷凝的一类原子极度接近凝固而变得像可以发射的光波,朝着突破理论的极限迈出了一大步。这个成就所带来的世界改变,人们粗略预测,仅仅最近几年,一种从未制造过的极度精准的原子钟和由实体原子物质组成的激光将因此而被发明。刚刚迈入2004年,这个已经处于世界前沿的科学壮举在这位天才科学家的努力之下,让人惊异地又前进了一大步:人类首次创造出理论上预言不可实现的费米冷凝体固体物质。这是继人类于1995年创造第五种物质形态——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英文缩写为BEC)以后,创造出的第六种物质形态。人类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常温下的超导体,将会按照这项工作所指明的方向很快被制造出来。在惊叹一个新世界诞生之际,我们再一次信服“天才奖金”名不虚传。
来源:大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