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发布时间:2021-03-04 10:22:50

㈠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具体是什么

全称——“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是由国家教育部设立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励委员会办公室(设在社会科学司)负责组织评审,经资格审查、通讯评审和会议评审, 最后以无记名投票, 2/3 多数通过方式产生。在1995 年的首届、1998 年的第二届和2003 年的第三届优秀获奖成果中,共有164 所高校获奖。2006年进行第四届。

参评成果包括:
(1)在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表一年以上(含一年)的专著、编著工具书与参考书、古籍整理研究著作、译著、论文或其他形式的成果( 如计算机软件、音像出版物) 等, 不包括教材。
(2)未公开出版、发表,但被政府、企事业单位采用,对实际部门管理决策起了重要咨询作用或产生重大社会效益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
基础研究成果强调学术上有所创新,理论上有所建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概念;在国情、社情调查,资料搜集整理等方面有突出成绩;填补空白,纠正了前人错误结论,推动了理论发展和学科建设,受到学术界重视和好评等。
应用研究成果则注重对解决社会实践和改革开放中的重大问题,对党和政府、企事业单位的重大决策,提出了具有重要价值的意见,被吸收采纳,收到良好客观效果与社会评价。

㈡ 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奖金知多少

正式公布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获奖名单。本届经专家评审专、面向社会属公示和奖励委员会审核通过,共产生获奖成果830项,其中一等奖45项,二等奖250项,三等奖518项,成果普及奖17项。

㈢ 如何申报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1.每三年评选一次,具体时间不定。
2.所有推荐材料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回”进行公示。
3.拟答获奖成果名单自公布之日起在“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网”进行为期1个月的公示。
4.奖励委员会向教育部报告评奖结果,由教育部批准、公布评奖结果并授奖。
申报成果包括著作(含专著、工具书、古籍整理、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含调研报告、咨询报告等)以及普及类成果(教材、教辅和文学艺术类作品除外)。
“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般包括省、市政府、哲学规划办、社科联等部门颁发的关于你在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有突出成果的奖励。比如你正式出版的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含专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或公开发表的论文、调研报告,以及被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采纳的未公开发表的调研咨询报告等研究成果,都可以申报该奖。一般情况下,优秀成果奖分著作、论文、调研咨询报告三大类,每类设一、二、三等奖。

㈣ 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获奖成果汇编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34项)
1. 第一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5年/8项)
王 力(一等奖):工具书《同源字典》;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林 庚(一等奖):著作《天问论笺》;
孙钦善(一等奖):著作《中国古文献学史》;
陈贻焮(二等奖):著作《杜甫评传》;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古汉语词汇纲要》;
乐黛云(二等奖):著作《比较文学原理》;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2. 第二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何九盈(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王福堂(集体,二等奖):著作《汉语方言词汇(第二版)》;
裘锡圭(二等奖):论文《释殷墟卜辞中的“▲”等字》;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袁行霈、孟二冬(二等奖):著作《中国诗学通论》;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
沈 阳(三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陈平原(三等奖):著作《千古文人侠客梦——武侠小说类型研究》;
乐黛云(集体,三等奖):著作《世界诗学大辞典》。
3.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3年/2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
陈保亚(三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
4.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006年/6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沈 阳(二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
李 杨(三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孟二冬(三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夏晓虹(三等奖):著作《晚清女性与近代中国》。
5.中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2009年/9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三卷)》;
袁行霈(集体,二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四卷)》;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s in Contact-The Distillation Method and the Case of Bai》;
孔江平(二等奖):著作《Laryngeal Dynamics and Physiological Model》;
刘勇强(三等奖):著作《中国古代小说史叙论》;
陈泳超(三等奖):著作《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现代轨辙》;
陆俭明、沈阳(普及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李 零(普及奖):著作《兵以诈立——我读〈孙子〉》。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67项)
1. 第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87年/8项)
王 瑶(荣誉奖):论文《鲁迅〈故事新编〉散论》;
朱德熙(一等奖):论文《自指和转指》、《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
裘锡圭(一等奖):论文《战国货币考》;
陈贻焮(一等奖):著作《杜甫评传(上卷)》;
严家炎(二等奖):著作《求实集——中国现代文学论集》;
徐通锵(二等奖):论文《宁波方言的‘鸭’[e]类词和儿化的残迹》;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野草〉研究》;
葛晓音(二等奖):论文《论初盛唐诗歌革新的基本特征》。
2.第二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1年/7项)
裘锡圭(特等奖):著作《文字学概要》;
袁行霈(一等奖):《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褚斌杰(二等奖):教材《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葛晓音(二等奖):著作《八代诗史》;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古典文艺美学论稿》;
吕德申(二等奖):著作《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
陆俭明(二等奖):论文《“V来了”试析》、《“VA了”述补结构语义分析》;
3.第三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4年/6项)
徐通锵(一等奖):著作《历史语言学》;
孙钦善、倪其心(集体,一等奖):古籍整理《全宋诗》;
金开诚(一等奖):著作《屈原辞研究》;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魏晋诗歌艺术原论》;
方锡德(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小说与文学传统》;
张双棣(二等奖):工具书《吕氏春秋词典》;
4.第四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6年/5项)
何九盈(一等奖):著作《中国现代语言学史》;
商金林(一等奖):著作《叶圣陶传论》;
沈 阳(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
蒋绍愚(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研究概况》;
夏晓虹(二等奖):著作《晚清文人妇女观》。
5.第五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1998年/9项)
张双棣(一等奖):著作《淮南子校释》;
钱志熙(一等奖):著作《唐前生命观和文学生命主题》;
孟 华(罗芃等,集体,一等奖):著作《法国文化史》;
张联荣(二等奖):著作《汉语词汇的流变》;
徐通锵(二等奖):著作《语言论》;
佘树森(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散文报告文学发展史》;
马 真(二等奖):著作《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
沈 阳(二等奖):论文《汉语句法结构中名词短语部分成分移位现象初探》;
郭 锐(二等奖):论文《过程和非过程》。
6.第六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0年/7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国文学史》;
王洪君(一等奖):著作《汉语非线性音系学》;
张 健(二等奖):著作《清代诗学研究》;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语言的认知研究和计算分析》;
张少康(二等奖):著作《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孙玉石(二等奖):著作《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褚斌杰(二等奖):著作《诗经全注》。
7.第七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2年/7项)
张少康(一等奖):著作《文心雕龙研究史》;
沈 阳(一等奖):著作《生成语法理论和汉语语法研究》;
詹卫东(一等奖):著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
杜晓勤(张燕瑾等,集体,一等奖):著作《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丛书》;
张 健(二等奖):著作《元代诗法校考》;
傅 刚(二等奖):著作《文选版本研究》;
王岳川(二等奖):著作《中国镜像:90年代文化研究》。
8.第八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4年/7项)
袁行霈(一等奖):著作《陶渊明集笺注》;
郭 锐(一等奖):著作《现代汉语词类研究》;
孟二冬(一等奖):著作《登科记考补正》;
董秀芳(二等奖):著作《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
胡敕瑞(二等奖):著作《〈论衡〉与东汉佛典词语比较研究》;
李 杨(二等奖):著作《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
顾永新(二等奖):著作《欧阳修学术研究》。
9.第九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6年/4项)
陈平原(一等奖):著作《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韩毓海(二等奖):论文《所谓无词的言语》;
陆俭明、沈阳(二等奖):著作《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杨荣祥(二等奖):著作《近代汉语副词研究》。
10.第十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08年/4项)
袁行霈(集体,特等奖):著作《中华文明史》;
严绍璗(一等奖):著作《日藏汉籍善本书录》;
温儒敏(二等奖):著作《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
汪 锋(二等奖):著作《Comparison of Language in Contact》。
11.第十一届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010年/3项)
陈平原(二等奖):著作《历史、传说与精神——中国大学百年》;
陈晓明(二等奖):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袁毓林(二等奖):著作《基于认知的汉语计算语言学研究》。
■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1. 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及指导教师(5项)
孙玉文(导师郭锡良):博士论文《汉语变调构词研究》(1999年);
詹卫东 (导师陆俭明):博士论文《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2000年);
张 赪(导师蒋绍愚):博士论文《汉语处所介词词组和工具介词词组词序变化》(2001年);
陈 剑(导师裘锡圭):博士论文《殷墟卜辞的分期分类对甲骨文字考释的重要性》(2002年);
姜 涛(导师温儒敏):博士论文《“新诗集”与新诗的发生研究》(2003年)。
2. 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3项)
陆俭明:第一届国家教学名师(2003年);
蒋绍愚:第二届国家教学名师(2006年);
温儒敏:第四届国家教学名师(2008年)。
3.国家级精品课程(7项)
陆俭明等:《现代汉语》(2003年);
蒋绍愚等:《古代汉语》(2005年);
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2005年);
洪子诚等:《中国当代文学》(2006年);
袁行霈等:《中国古代文学史》(2006年);
商金林等:《中国现代名著导读》(网络课程/2008年);
陈保亚等:《理论语言学》(2009年)。
4.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4项)
陆俭明等(一等奖):“现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理论与实践”(1996年);
王福堂等(二等奖):“汉语方言学系列课程”(2004年);
蒋绍愚等(一等奖):“古代汉语系列课程建设的新开拓”(2005年);
温儒敏等(二等奖):“建立严格的博士生教育管理制度”(2005年)。
5.国家级教学团队(1项)
沈 阳等:“现代汉语”国家级教学团队(2008年)。

㈤ 宋乃庆的科研成果

项目
项目来源 项目类型 项目编号 项目名称 负责人 开始年月 结束年月 项目
总经费 本人排名 立项批文
其它 重大项目 渝社联函【2011】21号 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研究 宋乃庆 2011/06 2013/11 20万 1/1
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BGP018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报告 宋乃庆 2011/10 2013/12 10万 1/1
部委级科研项目 重大项目 11JHQ001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 宋乃庆 2011/11 2013/12 20万 1/1
国家社科基金 重大项目 AHA120008 中小学理科教材难易度国际比较研究(小学数学) 宋乃庆 2012/12 2013/12 20
二、论文
作者姓名 通讯作者 题目 期刊名称 年卷期 起止页码 收录类型 影响因子 扫描上传
宋乃庆、李光树、康世刚、张辉蓉、于波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育教材新体系 重庆日报 7 7-8 CSSCI
廖晓衡,唐恒钧,宋乃庆 宋乃庆 顶岗实习中师范生专业素质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39(01) 63-69 CSSCI
黄燕苹,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西藏初中数学教育现状调查与思考 民族教育研究 2012,23(4) 57-60 CSSCI
李玲,宋乃庆,龚春燕,韩玉梅,何怀金,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012(02) 41-48 CSSCI朱黎生,宋乃庆 宋乃庆 格式塔美学对数学教学的启示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6) 10-12+87 CSSCI
李国强,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钟摆现象与省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2(5) 30-33 CSSCI
唐小为,李佳,宋乃庆 宋乃庆 课堂科学辩论实施探究——以中美中小学科学课堂案例比较分析为例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05) 105-110 CSSCI
朱黎生,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课程标准“双基”内涵延拓的教育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12,32(5) 41-45 CSSCI
廖晓衡,李岭,宋乃庆 宋乃庆 城乡统筹下的职业教育战略发展地位与对策研究——以重庆为例 教育与经济 2012(02) 22-26 CSSCI
王标,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三级课程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38(04) 53-62+174 CSSCI
邝孔秀,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双基教学的传统文化基础刍议 中国教育学刊 2012(4) 46-51 CSSCI
宋乃庆,凌琳,邝孔秀 宋乃庆 关于造就教育家的思考 今日教育 2012(09) 32-34 CSSCI
黄燕苹,李富洪,宋乃庆 宋乃庆 古典算术问题解题策略探析 数学通报 2012,51(3) 35-41 CSSCI
陈燕,宋乃庆 宋乃庆 美国中小学共同核心标准的建立及探析 比较教育研究 2012(3) 37—41 CSSCI
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的编写 数学教育学报 2012,21(03) 17-19 CSSCI
杨欣,张辉蓉,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育的障碍与对策 中国教育学刊 2012(11) 1-4 CSSCI
李静,刘志扬,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多元表征发展代数思维的教学模式研究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6(03) 268-271 CSSCI
杨慧娟,黄燕苹,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基础教育在改革、继承与自信中前进——数学教育家张奠宙先生心声及启示 中国教育学刊 2011(11) 9-11+36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尽快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数学教育的研究和发展 名族教育研究 2011(06) 18 CSSCI
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中小学校长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办学角色定位 教育研究 2011(06) 23-27 CSSCI
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国际民俗数学研究: 特点、趋势及启示 名族教育研究 2011,22(06) 32-35 CSSCI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问题的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模式 电化教育研究 2010(01) 36-38+47 CSSCI
陈碧芬,宋乃庆 宋乃庆 藏族初中数学教师 PCK 及其影响因素探究 名族教育研究 2010(03) 62-68 CSSCI
李静,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新小学数学教学参考书编写的思考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3) 78-81 CSSCI
沈南山,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应试观争鸣现象的文化审思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1) 58-60 CS宋乃庆,唐恒钧 宋乃庆 我国义务教育中的“减负”问题探析 今日教育 2010(9) 18-20 CSSCI
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五年级“分数的意义”教学结构研究 课程·教材·教法 2010,30(04) 54-57+78 CSSCI
徐兆洋,宋乃庆 宋乃庆 检视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论争 数学教育学报 2010,19(05) 17-20 CSSCI
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教师教学决策的主要问题及其思考 教育研究 2010(09) 85-89 CSSCI
张奠宙,宁乃庆 宋乃庆 六十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小学教学(数学版) 2010(02) 53-54 CSSCI
徐兆洋,廖晓衡,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西南农村地区义务教育质量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10(1) 1-4 CSSCI
于波,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我国中学数学课堂教学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点 第三届数学史与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2009/05 9-15 CSSCI
张奠宙,宋乃庆 宋乃庆 60 年数学教育的重大论争 人民教育 2009(18) 52-55 CSSCI
宋乃庆,唐智松 宋乃庆 试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 西南大学学报 2009,35(2) 123—127 CSSCI
鲁庆云,宋乃庆 宋乃庆 我国数学试题难度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 数学通报 2009,48(4) 47-49 CSSCI
温涛,彭智勇,许洪斌,宋乃庆 宋乃庆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测度:重庆的证据 改革 2009(05) 81-87 CSSCI
朱福胜,宋乃庆 宋乃庆 基础教育对公民素质提高的显示度研究——基于重庆市四区县的调查 中国教育学刊 2009(06) 16-19 CSSCI
黄梅,宋乃庆 宋乃庆 基于三维目标的教学目标设计 电化教育研究 2009(05) 99-103 CSSCI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网络课堂协作知识建构的群体动力探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9(2) 55-58 CSSC
仲秀英,宋乃庆 宋乃庆 经验学习理论对数学活动经验教学的启示 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9,35(06) 129-132 CSSCI
沈南山,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学业成就评价测查试题编制研究 教育研究 2009(9) 57-63 CSSCI
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与对策 课程·教材·教法 2009,29(04) 39-43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素质教育观下的教与学 中国教育学刊 2009(8) 1-1 CSSCI
李明振,喻平,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建模的一般认知过程研究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6) 45-48 CSSCI
朱哲,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史融入数学课程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4) 11-14 CSSCI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宋乃庆 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4) 38-42+46 CSSCI
宋乃庆,程广文 宋乃庆 用科学发展观审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青年教师 2008(12) 20-21 CSSCI
庞坤,李明振,宋乃庆 宋乃庆 GX 实验是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成功范例 西 南 大 学 学 报 ( 自然科学版) 2008,30(02) 161-164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教育研究中值得关注的问题—热点与反思 数学教育学报 2008,17(1) 75-78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因洗尽铅华而美,因回归自然而真 今日教育 2008(11) 55 CSSCI
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教学案例引发的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7(06) 43-45 CSSCI
谢幼如、宋乃庆 宋乃庆 网络环境下课堂合作学习的 电化教育研究 2007(10) 44-47 CSSCI
杨豫晖,魏佳,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教材中数学史的内容及呈现方式探析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04) 80-83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高等教育本质与高等学校管理科学性 大学(研究与评价) 2007(07、08) 12-17 CSSCI
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1) 96—99 CSSCI
童莉,宋乃庆 宋乃庆 彰显数学教育的基础性——美国数学课程焦点与我国“数学双基”的比较及思考 课程·教材·教法 2007,27(10) 88-92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平实·朴实·真实 人民教育 2007(19) 44—44 CSSCI
宋乃庆,李士锜,巩子坤,何文忠,张奠宙 宋乃庆 2006—2007 数学教育高级研讨班纪要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3) 99-102 CSSCI
李铁安 宋乃庆 宋乃庆 高中解析几何教学策略——数学史的视角 数学教育学报 2007,16(2) 90-94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活动教学两面性 教育学报 2007,3(4) 35—38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育本体与生活世界 西南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7,33(01) 123-127 CSSCI
李明振,庞坤,宋乃庆 李明振 认知弹性理论指导下的高师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教育学报 2006 234-238 其它
王宽明,宋乃庆 宋乃庆 解题教学中的直观性原则 数学教学 2006(03) 3-16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标小学数学教科书总复习设计的原则与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2006,26(08) 33-37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几个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与启示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6(05) 59-61 CSSCI
李明振 庞坤 宋乃庆 宋乃庆 高师院校“数学建模”课程教学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31(01) 175-179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统计与概率”的教学: 反思与建议 人民教育 2006(21) 24-27 CSSCI
杨新荣 李忠如 王洪 宋乃庆 宋乃庆 初 中生数学学 习观性别差异的调 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6,32(02) 178-182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智慧 教育研究 2006(09) 30-36 CSSCI
品洁,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教学幽默的本质与特点 课程·教材·教法 2005,25(05) 26-30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学的范畴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5,30(4) 755—759 CSSCI
李红婷,宋乃庆 宋乃庆 变革课程理念 创生课程文化——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教育学刊 2005(10) 32-35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中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与独立学院的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研究 2005,2(03) 1-4 CSSCI
杨新荣,宋乃庆 宋乃庆 中美高中学段数学课程标准几何内容的比较研究 数学通报 2005,44(08) 14-16 CSSCI
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算法教学策略初探 中国教育学刊 2005(5) 41-44 CSSCI
但琦,宋乃庆 宋乃庆 大学生数学建模障碍分析与对策 大学数学 2005(05) 25-29 CSSCI
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双基”教学中的误区及其成因 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17(02) 89-91+101 CSSCI
杨豫晖,宋乃庆 宋乃庆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编写设计探究 当代教育科学 2004(01) 59-60 CSSCI
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回归生活世界 凸显自主选择——从两个教学实例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的自主选择 中国教育学刊 2004(07) 30-32 CSSCI
宋宝和,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双基”是对“双基”的误解——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人民教育 2004(11) 12-13 CSSCI
巩子坤、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优秀生培养中需明确的几个观点 当代教育科学 2004(21) 61-62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师范院校发挥人文优势的思考 重庆行政 2004(6) 80—82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数学新课标实验教材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调查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4(3) 33-36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高等院校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13(02) 1-2 CSSCI
宋宝和 宋乃庆 宋乃庆 多元视角下的“双基”解读 山西教育(教学版) 2004(16) 1 CSSCI
张奠宙,张国祥,宋乃庆 宋乃庆 东西方数学课程概览——2002重庆数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侧记(英文)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28(01) 1-10 CSSC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建构主义的全息性概念 中国教育学刊 2003(05) 40-42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袁顶国 宋乃庆 数学新课程在西南地区适应性调查研究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6) 998-1003 CSSCI
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数学复习的教学策略 数学教学通讯 2003(12) 1-3 CSSCI
宋乃庆,朱德全,袁顶国 宋乃庆 “六连”结构:民族地区农村中学教育的有效模式 中国民族教育 2003(03) 33-36 CSSCI
刘福林,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小学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的编排 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3(10) 11—13 CSSCI
肖红,宋乃庆 宋乃庆 实施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3,28(2) 337—340 CSSCI
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图形计算器支持下的数学学习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7(4) 622-625 CSSCI
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学习就是创新学习 人民教育 2002(12) 29-30 CSSCI
宋乃庆 罗万春 宋乃庆 创新学习误区析 人民教育 2002(01) 32-33 CSSCI
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关于高中数学课程学习的比较研究——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与分析 学科教育 2001(08) 23-28 CSSCI
宋乃庆,闵兰,张广祥 宋乃庆 中学数学区别化课程研究 沪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03) 12-41 CSSCI
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20 世纪探究教学理论的发展及启示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27(4) 92-97 CSSCI
刘静,宋乃庆 宋乃庆 西南地区高中数学学习及其相关因素的调查报告 数学教育学报 2001,10(1) 62-64 CSSCI
罗万春,宋乃庆 宋乃庆 极限概念的表征及教学策略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4(03) 102-104+43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罗万春 宋乃庆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 中国教育学刊 2001(6) 37-39 CSSCI
徐学福,宋乃庆 宋乃庆 探究教学的模拟问题研究 中国教育学刊 2001(4) 46-48 CSSCI
程广文,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课堂交往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1) 28—32 CSSCI
袁爱玲,宋乃庆,张希希 宋乃庆 农村初中“文化农技并进”课程改革实验 课程·教材·教法 2000(6) 14—17 CSSCI
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论数学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数学教育学报 2000,9(2) 26—30 CSSCI
张希希,宋乃庆 宋乃庆 “文化农技并进”刍议 中国教育报 2000(1447) 4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数学教育现代化与素质教育观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26(1) 76—81 CSSCI
李玲 宋乃庆 龚春燕 韩玉梅 何怀金 阳泽 宋乃庆 城乡教育一体化:理论、指标与测算 教育研究 2 41-48 CSSCI
宋乃庆,朱德全 宋乃庆 试论数学异步教学原则的特殊性 数学教育学报 1998,7(2) 58-61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论素质教育观下的数学教育 教育研究 1998(5) 23—27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谈数学教学中的问题解决与元认知开发 学科教育 1997(6) 32-34 CSSCI
朱德全,宋乃庆 宋乃庆 中学数学教学中思维场情景的表征及其创设策略 课程·教材·教法 1997(04) 17-19 CSSCI
陈重穆,宋乃庆,曾宗燊 宋乃庆 21世纪的初中平面几何 数学教育学报 1997,6(04) 6-8+12 CSSCI
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提高课程效益(GX)实验研究简介 数学通报 1996(8) 21-23 CSSCI
宋乃庆,陈重穆 宋乃庆 再谈“淡化形式,注重实质” 数学教育学报 1996,5(02) 15-18 CSSCI
宋乃庆,曾崇燊,段泽勇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21(增刊1) 88-92 CSSCI
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从素质教育看21世纪的高中数学课程 课程·教材·教法 1995(09) 40-42+34 CSSCI
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义务教育中的数学——大众数学——兼论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学大纲 川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5(04) 1-4+26 CSSCI
陈重穆,曾崇燊,宋乃庆 宋乃庆 “GX”为什么能减轻负担,提高质量,又能节约时间? 数学教学通讯 1995(03) 2+41-42 CSSCI
宋乃庆 宋乃庆 变教训为财富,把整顿当机遇——走出误区的回顾 高校编辑出版文集 1995(12) 257-263 其它
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浅谈提高课堂效益(GX) 数学教学通讯 1994(01) 1-2 CSSCI
陈重穆,曾宗教,宋乃庆 宋乃庆 减轻负担、提高质量——GX(提高课堂效益)实验简介 数学教育学报 1994,3(02) 1-4+61 CSSCI
陈重穆,宋乃庆 宋乃庆 淡化形式,注重实质——兼论《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 数学教育学报 1993,2(02) 4-9 CSSCI
陈重穆,罗介玲,宋乃庆 宋乃庆 《初中数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简介(初稿)——《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中数学试验课本》介绍之一 数学教学通讯 1990(04) 2+1-2 CSSCI
罗四维,宋乃庆 宋乃庆 教材要多样化 数学教学通讯 1989(05) 2 CSSCI
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研究——综合运用教材,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1987(02) 97-107 CSSCI
王秀泉,宋乃庆 宋乃庆 配合中学、开展数学教学改革实验 数学教学通讯 1984(04) 2-5 CSSCI
三、获奖
奖励名称 获奖项目 证书编号 本人排名 获奖年度 获奖等级 参与单位数 本校参与学科数 获奖类型 证书扫描
“第三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等奖(教育部) 《教育实验研究》 0 2/3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
重庆市第五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 西南贫困地区“双证式”教育扶贫模式探索咨询报告 0 2/3 2006 省部级 1 1 科研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西南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适应性研究 0 1/1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
“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国家新课程在西南地区的适应性研究(系列研究咨询报告)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等部门采纳2001-2004年使用 0 1/5 2006 国家级 1 1 科研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构建西部教学团队,深化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积极服务基础教育”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教学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 教育对重庆经济发展贡献的研究 0 1/1 2009 国家级 1 1 科研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数学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研究 0 1/1 2009 省部级 1 1 科研
“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0 1/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
“第三届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三等奖(重庆市人民政府) 中国西部农村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0 2/5 2011 省部级 1 1 科研
“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三等奖(教育部) 西南农村地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研究——“三方联动实习支教”工程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的行动研究 0 6/6 2013 国家级 1 1 科研
四、著作
类型 名称 作者姓名 第一主编 出版年月 出版单位 参与单位数 本人排名 封面
教材 教学设计 徐学福,宋乃庆 徐学福,宋乃庆 2008/02 重庆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新编初等数学选读 宋乃庆 宋乃庆 2007/12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数学课程导论》 宋乃庆,徐斌艳 宋乃庆 2010/03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小学数学教育概论 宋乃庆,张奠宙 宋乃庆,张奠宙 2008/01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教材 教育统计与测评技术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 2007/08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课程教学模式论:中学教育与农村建设 朱德全 宋乃庆 朱德全//宋乃庆 2011/05 人民教育出版社 00000 12/30
教材 《数学教育概论(第二版)》 张奠宙、宋乃庆 张奠宙 2009/09 高等教育出版社 0000 12/30

㈥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是国家奖吗

是国家奖,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奖,真正的国家奖只有国家科技进步奖,但是属于自然科学的。所以你说的这东东就属于国家奖了。

㈦ 请问: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简介

第一袭届(1995)一等奖103项、二等奖395项、三等奖(空缺)

第二届(1998)一等奖32项、二等奖143项、三等奖237项

第三届(2003)一等奖47项、二等奖124项、三等奖234项

第四届(2006)一等奖26项、二等奖106项、三等奖294项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参选学科共分24大类,包括马克思主义,管理学,哲学,逻辑学,宗教学,语言学,中国文学,外国文学,艺术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民族学,新闻学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港澳台问题研究,国际问题研究,综合研究/交叉学科等。

㈧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是国家级奖励还是省部级奖励三年一次,09年是第五届。

是省部级奖励,不是国家级

阅读全文

与第六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