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证书转让 > 郭银土教学成果一等匀

郭银土教学成果一等匀

发布时间:2021-03-04 02:44:16

A. 教育部关于批准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的内容

教高[2005]14号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的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已经过异议审理,经教育部裁定,全部有效。
依据国务院发布的《教学成果奖励条例》的规定,报经国务院批准,由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及上海交通大学王大中等合作申报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及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王越等合作申报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等申报的《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等三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教育部批准,北京大学赵凯华等申报的《<电磁学>系列课程的改革和建设》等59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姚津等申报的《会计实验教学的实施及成果》等537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获奖项目名单见附件)。
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是党和国家重视教学工作的重要体现。本次获奖的项目是全国高等教育界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岗位上,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劳动成果,在总体上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获奖成果,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深化教学改革,为培养和造就更多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专门人才而努力奋斗。
附件: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
教 育 部
二OO五年九月二日

B.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学成果

2001年以来教学成果奖获奖情况
一、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
1、国家级5项:2001年二等奖3项,2005年二等奖1项,2009年二等奖1项
2、北京市级12项:2001年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 2005年一等奖3项。 2008年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国家级: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获奖时间 获奖等级 1 面向21世纪的艺术设计重点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建设 张绮曼、郑曙旸、
张月、苏丹、刘铁军 2001年 国家级二等奖 2 世界陶瓷艺术史 陈进海 2001年 国家级二等奖 3 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 柳冠中 2001年 国家级二等奖 4 服装学概论(教材) 李当岐 2005年 国家级二等奖 5 综合造型设计基础 柳冠中、邱松、史习平、刘志国、刘新 2009年 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北京市级: 序号 成果名称 成果完成人 获奖时间 获奖等级 1 面向21世纪的艺术设计重点学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材建设 张绮曼、郑曙旸、
张月、苏丹、刘铁军 2001年 市级一等奖 2 世界陶瓷艺术史 陈进海 2001年 市级一等奖 3 工业设计学系统教材 柳冠中 2001年 市级一等奖 4 外国工艺美术史 张夫也 2001年 市级一等奖 5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改革 尚刚、杭间、邹文、
田自秉 2001年 市级二等奖 6 服装学概论(教材) 李当岐 2005年 市级一等奖 7 形态构成学(教材) 辛华泉 2005年 市级一等奖 8 锐意创新基于实践
── 动画设计学科课程系统建设 吴冠英、张弓、王川 2005年 市级一等奖 9 综合造型设计基础 柳冠中 邱松 史习平 刘志国 刘新 2008年 市级一等奖 10 《西洋服装史》(教材) 李当岐 2008年 市级二等奖 11 《陶瓷造型艺术》(教材) 杨永善 2008年 市级二等奖 12 室内设计课程建设 郑曙旸 张月 刘北光 汪建松 崔笑声 2008年 市级二等奖 二、 清华大学教学工作优秀成果奖 年度 序号 获奖项目 教师姓名 获奖等级 2002年度 1 《传统陶瓷雕塑》课程改革 邱耿钰 一等奖 2 “创意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刘元风、鲁闽、李薇 二等奖 3 “设计思维与方法”课程改革 黄维 二等奖 2004年度 1 锐意创新,基于实践-《动画设计》课程建设 吴冠英 张 弓 王 川 一等奖 2 创立从纺织大国向纺织强国迈进的艺术设计教育体系 田 青 张树新 贾京生
陈 立 杨建军 二等奖 3 文艺复兴美术研究 张 敢 二等奖 2006年度 1 交通工具造型设计专业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 严 扬 柳冠中 刘志国
张 雷 周力辉 二等奖 2 传统陶艺课程建设 郑 宁 邱耿钰 李正安 二等奖 2008年度 1 《综合造型基础》课程建设 柳冠中、邱松、史习平、刘志国、刘新 一等奖 2 《室内设计》课程建设 郑曙旸、张月、刘北光、汪建松、崔笑声 一等奖 3 《纤维艺术》课程实践性教学 林乐成、洪兴宇 二等奖 2010年 1 《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训练系列课程》 苏丹、张月、管沄嘉、梁雯 一等奖

C. 陈英杰的个人成果包括著作、论文、教学成果等

《西周金文作器用途铭辞研究》(上下),线装书局2008年10月。
《文字与文献研究丛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6月。 金文中“叚”字及其相关文例的讨论,《中国文字》新30期,2005年11月
张振林先生的一个重要学术思想和对金文研究的两大贡献,《中国文字》新32期,2006年12月
谈金文中、召、卲、邵等字的意义,《中国文字研究》第9辑,2007年12月
金文中“君”字之意义及相关问题探析,《中国文字》新33期,2007年12月
豳公盨铭文再考,《语言科学》2008年第1期
谈金文中“辟”字的意义,《中国文字学报》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8年12月
商代金文文例研究,《中国文字研究》2008年第2辑
两周金文“器主曰”开篇铭辞研究,《华夏考古》2009年第3期
关于仓颉整理、统一文字说的重新检讨――谈由于文献误读而形成的一个学术观点,《中国文字研究》第13辑,大象出版社2010年10月
金文字际关系辨正五则,《语言科学》2010年第5期
谈金文中一种长期被误释的象形“甗”字――兼论“鬲”、“甗”的形体结构,《简帛》第七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10月。

D. 张丽获得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学成果评比活动教案评比二等奖的署名次序是什么

张丽获得广西中小学英语教学成果评比活动教案评比二等奖的。呃,书名次序可以查找一下资料。

E. 得到了区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对提工资有用吗

职称是指对具有一定学历,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视其从事该专业工作期间的表现情况而给予的专业技术资格。而职称的评定不是有很多条条框框的,不是仅仅干部身份的人才可以,象工人、农牧民都可以!

F. 教师评职称的教学成果奖指哪些

学成果指自己独自撰写的教学论文,在县教科所或市、省级教研室组织的教学实验成果评版比中获奖,发给教权学成果证书。或是,从教科所申请教研课题,经自己的实践实验上报材料后被上级选上,发给教学成果奖证书的。

教学成果奖也是包含有很多的种类,有国家高等教育成果奖、省高等教育成果奖、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市区县教育教学成果奖还有各级的赛课奖。

(6)郭银土教学成果一等匀扩展阅读

正高级教师。

1、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长期工作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为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发挥了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出色地完成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任务,教书育人成果突出;

2、深入系统地掌握所教学科课程体系和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业绩卓著,教学艺术精湛,形成独到的教学风格;

3、具有主持和指导教育教学研究的能力,在教育思想、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取得创造性成果,并广泛运用于教学实践,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4、在指导、培养一级、二级、三级教师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在本教学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同行公认的教育教学专家;

5、一般应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并在高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

G. 郭银土的成就与荣誉

曾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称号、荣获“福建省第三版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权奖”。郭银土教授在校内举办“寓教于画”的小品画展,2009年被评为福建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出版有《郭银土画集》8部、散文集一部及十几本美术作品挂历,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有关画展并获奖,在福州举办过四次个人画展。1999年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贾庆林、布赫、卢嘉锡为画展剪彩,张克辉、彭冲、王汉斌出席了开幕式,著名画家华君武、林锴、林凡和中央14位部级领导参观了这次画展,在京城引起了不小轰动。2011年1月15日在美国纽约举办个人画展获得成功,有三分之一小品画为观众和收藏家所收藏,华盛顿市长格雷及议长夸梅先后接见了郭银土教授,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向郭银土教授颁发《中国画成就奖》。2008年郭银土教授自费建了一幢近2000平方的艺术馆,贾庆林主席为该馆题了“银土薯香苑”。

H. 天津技术师范大学的教学成果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学校创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1996年,学校又培养出我国具有国家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本科毕业生,成为我国培养“双高”人才的第一校。1997年,该校“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的教学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进行“本科+技师”教学改革实践,培养出我国首批获得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大学本科毕业生。2005年,我校“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还与其他单位合作获得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我校“‘教学改革——科技创新——学科竞赛’互动模式的构建与实践”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还与其他单位合作获得2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2000年、2004年我校还获得4项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近四年,该校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科技竞赛,共获得国家一等奖9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2项,天津市级奖151项。2004年,我校获得第三届CCTV杯全国大学生机器人电视大赛第三名。 近年来,学校与美国、日本、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的多所高校开展了合作交流。通过中日政府合作项目,引进18亿日元的国外先进设备和日本JICA 后续援助项目资金。该校是全国第98个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的高校,招收了乌克兰、蒙古、埃塞俄比亚、赞比亚、越南等国家的留学生。我校作为全国首家“教育部教育援外基地”,为发展中国家教育官员进行职业教育管理培训,共培训利比里亚教育部长助理伽麦哈·拜克等教育官员87人;为非洲、西亚、东欧34个国家培训职教师资251人;派出教师赴埃塞俄比亚、也门89人次,参与培养培训学生8000余人。学校还成立了国内首家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系统地开展非洲职业教育研究,埃塞俄比亚联邦议长穆拉图、教育部国务部长温德沃森·可夫罗为我校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目前,学校已成为一所在国内同类院校中领先,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被誉为“中国培养职教师资的摇篮”。学校将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进一步探索特色办学的新路,为保持同类院校领先,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较大影响的职业技术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I. 教学成果奖申报书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怎么写

案例一般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
1、背景
案例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如介绍一堂课,就有必要说明这堂课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是一所重点学校还是普通学校,是有经验的优秀教师还是年青的新教师,是经过准备的“公开课”还是平时的“家常课”,等等。背景介绍并不需要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故事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或条件。
2、主题
案例要有一个主题。写案例首先要考虑我这个案例想反映什么问题,是想说明怎样转变差生,还是强调怎样启发思维,或者是介绍如何组织小组讨论等等,动笔前都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想法。比如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不同的研究课题、研究小组、研究阶段,会面临不同的问题、情境、经历,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写作时应该从最有收获、最有启发的角度切入,选择并确立主题。
3、细节(案例描述部分)
有了主题,写作时就不会有闻必录,而要是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向读者交代特定的内容。比如介绍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就要把学生怎么从“不会”到“会学”的转折过程,特别是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不能把“方法”介绍一番,说到“掌握”就一笔带过了。
4、结果
一般来说,教案和教学设计只有设想的措施而没有实施的结果,教学实录通常也只记录教学的过程而不介绍教学效果;而案例则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代教学的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读者知道了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整个过程的内涵的了解。
5、评析(也就是案例的分析,分析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融入在案例描述中)
对于案例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议论,可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同样一个“问题生”转化事例,我们可以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的理论角度切入,揭示成功的原因和科学的规律。评析不一定是理论阐述,也可以是就事论事、有感而发,引起人的共鸣,给人启发。评析同时也是笔者对案例所揭示问题的诠释与研究,是一个联系实际的提升过程。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对案例作出多角度的解读。通过诠释,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内在思想,揭示其教育规律就显得十分的必要。
案例完整的结构形式: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评析。
1、变式结构:背景--描述--分析
2、案例过程--案例反思
3、案例--问题--分析
4、主题背景--情境描述--问题讨论--反思研究等。
注意:案例撰写中,五个基本要素并不一定面面俱到,但细节与反思(评析)不可少。如果没有这些因素,就不能说是案例。

J. 胡翼青的教学成果

1、专业主干课: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广告学基础、传播学概论、广告创意、广告文案写作
2、专业基础课:基础写作、外国文学、社会心理学
3、全校公选课:西方传播学思潮
4、选修课:消费行为学、传播学名著选读 作为第四完成人的教改项目“抓好实践教学环节,培养高素质新闻人才”获得了南京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及国家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作为第四完成人建设的课题“新闻写作”获得江苏省二类优秀课程。
自2003年以来,连续三次获得南京大学“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入围奖。
曾获得1998年南京大学奖教金三等奖。 A.1999年以来撰写的专著及教材:
1、《传播学科的奠定:1922-1949》,独著,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12。
2、《再度发言:论芝加哥学派传播思想》,独著,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2007。《国际新闻界》、《当代传播》等杂志发表了王怡红研究员、吴飞教授等学者的书评,有较好的社会反响。该书获得南京大学优秀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一等奖,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
3、《受众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第二作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4、《传播学:学科危机与范式革命》,独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出版后,《中国图书评论》、《学海》、人民网、中华传媒网等多家媒体发表了陈力丹教授等学者的书评,对该书以较高的评价。
5、《深度报道原理》,第二作者,新华出版社,2001。该书获得2003年南京大学优秀社会成果二等奖。
6、《新闻采访与写作》,第二作者,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7、《通讯写作》,第二作者,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8、《民生新闻概论》,参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9、《全球中产阶级报告》,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0、《中国中产阶层调查》,参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1、《新闻写作教程》,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2、《加入WTO与中国新闻传播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教育部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3、《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修订版)》,参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14、《网络新闻事业管理》,参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5、《新闻采访与写作》,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该书曾获得江苏省优秀教材奖。
16、《广告文案写作教程》,参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7、《网络传播概论》,参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18、《网络记者》,参编,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
19、《中国实用文秘大全》,参编,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B.工作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未作说明的文章均为独署):
1、“双重学术标准的形成:对批判学派‘夭折’的反思”, 《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7期。
2、“流言背后的结构性因素”,《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8年第3期。
3、“交流抑或控制:对传播内涵的再思考”,《现代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8年第1期。
4、“人本主义范式的兴起:论传播学的科学革命”,《淮海工学院学报》,2008年第3-4期。
5、“互联网上的使用与满足——一项关于大学生网络使用的实证研究”(第一作者),《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6、“无影无形的统治——读《技术垄断》”,《博览群书》2008年第4期。
7、“论传播研究范式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兼论中国传播学30年来的得失”,《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4期。
8、“在希望的田野上:新闻传播前沿课题”学术研讨会综述”,《新闻大学》(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9、“论民生类法制节目的传播形态”,第一作者,《新闻记者》(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9期。
10、“大众传媒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念的传播效果分析”,《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5期。
11、“从芝加哥学派到结构功能主义:论拉斯韦尔的思想转型——兼论美国早期传播思想发展的历史动因”,《中国传媒报告》,2007年第4期。
12、“传播学四大奠基人神话的背后”,《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7年第4期。
13、“传播技术与文明变迁:传播学的永恒母题——基于传播学科的思考”,《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7年第1期。
14、“媒介素养与传播效果研究——基于大众传播理论创新的思考”,《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6期
15、“试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与传播学技术主义范式的建构”,《国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6年第8期。
16、“网络交往行为:一项基于不同阶层的比较研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二届网络传播学年会提交论文。
17、“我国传媒与建设小康社会——基于发展传播学的思考”,《扬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
18、“媒介学习型组织:现状与对策”,《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9、“对数码沟研究的质疑”,第二作者,《广播电视大学报》,2004第2期。
20、“论网际空间的‘使用—满足’理论”,《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6期
21、“新闻工作者的视角:WTO与中国大陆媒体”,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5期。
22、“受众观念变化对传媒发展的挑战”,第一作者,《新闻界》(来源期刊、核心),2003年第3期。
23、“对当前平民化报道的反思”,《新闻知识》,2003年第4期。
24、“对报纸广告的再认识”,《新闻知识》,2002年第4期。
25、“深度报道的文体说与旨趣说”,第二作者,《新闻知识》,2001年第12期。
26、“论深度报道的整合”,《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27、“试论21世纪受众在传播中的地位”,《新闻与传播研究》(来源期刊、一流),2000年第4期。
28、“传播学学科地位的再认识”,《南京大学学报》(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5期。
29、“新闻写作研究的新尝试”,《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3期。
30、“网络的传播学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来源期刊、核心)2000年第4期全文转载。
31、“论传播的经济功能”,《江苏社会科学》(来源期刊、核心),1999年第2期。

阅读全文

与郭银土教学成果一等匀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沈阳盛唐雍景纠纷 浏览:973
工商局生态市建设工作总结 浏览:757
侵权责任法第87条的规定 浏览:553
招商地块南侧公共服务项目批前公示 浏览:208
盘锦公交投诉电话 浏览:607
马鞍山到宿迁汽车时间 浏览:215
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目标 浏览:813
知识产权服务制度 浏览:726
警察管诈骗叫民事纠纷 浏览:650
马鞍山胡骏 浏览:110
推动基层公共服务一门式全覆盖试点工作调研 浏览:680
山东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方案 浏览:349
投诉制凝 浏览:932
黑警投诉 浏览:95
国培预期研修成果 浏览:151
知识产权专利培训心得 浏览:974
工商登记需要提供什么资料 浏览:683
大连使用权房子办产权需要花多少钱 浏览:630
长春工商局投诉电话 浏览:519
湖北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 浏览: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