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太极拳的发展历史有几人知道
太极拳结合了导引术、吐纳术以后,就能在练拳时兴旺发达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而且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
太极拳采取我国古典唯物哲学的阴阳学说,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致。
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缩转折,终始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则是采取了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功能 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练太极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我们说太极拳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综合了、融会贯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养生法、呼吸法、经络学说、古典唯物哲学等优秀成果而说的。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工民间的戚继光(1528-1587年)说起。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各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活动身手,从民间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武艺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种远及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势长拳。长拳短打,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去芜存精。技击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力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供人观赏的华而不实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为一种从群众中来的切合时代需要的武术学派。
就现有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其目的是为当时政治服务,训练士卒掌握"临阵实用"的武艺,成为劲旅,南平倭寇,北固边塞,保卫国家。他的武术为军事服务,军事又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和当时另外两位抗倭名将俞大猷(?-1580年)和唐顺之(1507-1560年)的抱负相同。戚继光不仅虚心学习"临阵实用"的武艺,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学过棍法,向唐顺之学过枪法。他这种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和大胆革新的精神,对后世继承、研究和整理武术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后于戚继光半世纪多,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
甲申年(1644年)明皇朝复亡的前后,陈王廷已年老隐居,造拳自娱,教授弟子儿孙。他的遗词上半有:"叹当年,披坚执锐,……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心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据《陈氏拳械谱》,陈王廷所造拳套,有太极拳(一名十三势)五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势名没有重复)、炮捶一路。单是戚继光(拳经)三十二势,就被吸取了二十九势。
陈王廷是戚继光以后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他接触的武师较多,有利于汇合众长,加以继承和创新。
戚继光于南方抗倭功成后,调防北边,于明穆宗隆庆二年(1568年)"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节制四镇,与总督同"(见戚诈国《戚少保年谱》)。到1583年才调镇广东。《明史》说:"继光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饬,蓟门宴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得无事。"
陈王廷在整理武术套路上,显然受到戚氏的影响很大。戚氏《拳经》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势,综合古今十六家拳法,取精弃粗,以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作为士兵活动身手的"武艺之源"。陈王廷从中吸取了有二十九势之多,编入太极拳套路(注一)《拳经》三十二势以"懒扎衣"(注二)为起势,陈王廷所造拳套七路,也都以"懒扎衣"为起势,所制拳谱(即拳式各称)和《拳经总歌》,也撷取戚氏《拳经》文辞。因此可以说太极拳的编造,是以《拳经》三十二势为基础的。至于从其它拳种吸收了哟些,虽然无法查考,但从七套拳的势名之多,可以推想所采的拳种是相当多的。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方法,在俞大猷、戚继光、唐顺之、程冲斗、何良臣、茅元仪等武术著作中,都未有记载;在现存的各拳种中也没有这种训练方法。这是陈王廷独创性的竞技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否则枪技术的问题,这也是我国武术史上一项创造性的成就。
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名话:"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诸靠"指的是两人以手臂互靠,运用"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方法和劲别,以粘随不脱,引进落空为技术训练的基本原则),概括地说明了"推手"的特点和方法,到18世纪末叶,山西人王宗岳(据王宗岳《阴符枪谱》佚名氏序,王宗岳1791年在洛阳,1795年在开封,职业是教书),以及19世纪中末期河北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李亦畲(1832-1892年),据以发挥太极拳的理论和练法,各自写下了总结性的太极拳论文。陈家沟陈氏十六世的陈鑫(1849-1929年),阐发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用十三年的时间,写成《陈氏太极拳图说》,逐势详其理法,以易理说拳理,结合经络学说;其拳法以刚柔相济,快慢相间,蓄发互变为原则,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些古典太极拳论文,都已成为练习太极拳和练习推手的指导性理论。
『贰』 抽烟对太极拳的成果有损害吗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基本常识。
虽然对太极拳没有什么影响,但对身体不利却是事实。
『叁』 太极拳成功申遗之后,中国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12月17日,太极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谓是为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最大的“正名”。欢欣鼓舞之后,我们仍然需要一些“冷思考”:近年氤氲在太极拳等一些传统武术文化头顶的“无脑式”质疑和“滑稽式”阴谋,乃至无底线的消费,究竟还会持续多久?
从2020年5月在各大平台引发“武林界地震”到11月底视频被下架,“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马保国火出圈子,以过亿级的视频播放量进入“鬼畜之王”榜单。他的“金句”——“年轻人不讲武德”“耗子尾汁”(好自为之)成为年轻网友们剪辑加工的热门素材。有人统计,最火爆的时候,B站网友平均每小时便会上传近50个马保国视频。“武德”二字以这种低级方式“出圈”,究其根本是资本推手和主要渠道传播者的恶意和无知。
在河南省焦作市温县陈家沟太极拳祖祠内,一家太极拳学校的学员在练拳(2020年12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李嘉南 摄
『肆』 陈家沟太极拳的陈氏成就
在这期间,清道光末年(1850)兴起了太平天国起义,陈氏第十五代的陈仲莘在这当中立了大功,陈氏一族的年青人则团结一致固守村庄。这些事在《温县志》、《中州先哲传》、《怀庆府志》等地方志中都有记载。
据《盾鼻随闻录》载,陈氏一族在道光时期连十七岁的陈姓少女都会使枪,可见陈家沟练武之风很盛。
关于陈家沟何时开始练太极拳的问题,说法不一。有力的说法是陈家沟第九代陈王廷创始的,但据史料明确记载的是第十四代陈长兴(1771-1853) 开始的。
到陈长兴一代,同族陈有恒、陈有本二人发展了古传的老套路,创编了新套路,于是老套路就被称为“老架式”,新套路就被称为“新架式”。
不久,从陈有本学了新架式的陈清萍,又创编了新套路,并以陈清萍迁居的地名而称这套路为“赵堡架式”。
陈长兴传的“老架式”传给其子陈耕耘,陈耕耘传给其子陈延熙,陈延熙传给其子陈发科(1887-1957),并在北京公开教拳。
陈有本传的“新架式”传给其侄陈仲莘(1809-1871),然后广泛传给本族子女。
陈卜创拳说
陈氏第十六代陈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写到:“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另外,陈氏第十八代陈绩甫在他写的《陈氏太极拳入门总解》一书中说:在陈家沟西十华里处有一座叫清风岭的名山,多匪,常袭击掠夺村庄,管家苦于无法逮捕。早就精通太极拳的陈卜愤然而起,从村中招募数百人,亲率他们攻入贼窟,贼遂被平。从此之后,来学拳者日多,在村中设“武学社”,从而太极拳得到了广泛开展。
对陈卜创太极拳说,考证家们持否定态度的居多。但考证家张唯中在《武坛》发表的《重振国术武艺,发扬中华文化》一文中,引用了河北省高阳县人传授长拳的李从吉先生的谈话。李说:“我虽原籍河北省,但远祖与陈氏一族一样原来都是山西省洪同县大槐树村的居民。据先祖们说,那个地方每到旧历正月在庙前举行武术大会,颇为盛大。另外,把祖传长拳的技法和姿势,与陈家沟十三势长拳和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的三十二势的图解等一一对照起来看,连名称都大多相同。因此,可以认为所有这些都是宋太祖长拳流传下来的。”
另外,唐豪、顾留馨在《太极拳研究》中也指出:在1936年山西洪同县出版的《忠义拳图稿本》(樊一魁编)的这本书中,技法和名称都与陈家沟传下来的拳书相同。
王宗岳传给陈家说
清乾隆年(1736-1795)前后,山西省出了一个文武双全的人,名叫王宗岳。此人从黄帝和老子的书到兵书,样样皆通,还会巧妙地使枪和刀,他还写了一篇被太极拳研究家视为珍宝的《太极拳谱》。
据记载,王宗岳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到过河南洛阳,并在乾隆六十年在河南开封居住过,以教书为业。王宗岳住过的洛阳和开封两地之间流着一道黄河,但和陈家沟一样都属于河南省,相距极近。
王宗岳写的《春秋刀残谱》和陈家沟传下来的《陈沟春秋刀谱》相同。另外,王宗岳写的《太极拳谱》中的“打手歌”和陈家沟传下来的“打手歌” 一节也相同。这两件事更加有力地证明王宗岳确与陈家沟有过交往。
但从另一方面看,酷爱武术的王宗岳听说陈家沟盛行练拳,也可能去陈家沟学拳,或者陈家沟原有的拳法经王宗岳加工而变得更加精巧。这些情况也是可能的。
对这个问题,中国唐豪认为是“陈家沟传给王宗岳”的,而徐哲东则认为是“王宗岳传给陈家沟”的,两人的说法正好相反。
推测王宗岳住在洛阳可能访问陈家沟,是乾隆五十五年前后的事情。而根据记有陈家沟历代先人的《陈氏家乘》和《陈氏家谱》,陈家沟在当时却早已经在传授拳法和武术,这是有录可查的。
陈王廷创始说
唐豪关于陈家太极拳的起源提出了他的看法。他认为陈家太极拳是陈家沟九世陈王廷研究了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捷要篇》中收录的拳法三十二势图解以后,又吸收了道家的《黄庭经》一书中的呼吸法而创编的。
这个说法的根据如下。
第一个根据是:传到陈家沟的拳法(包括太极拳),与戚继光《拳经》中的拳法图、名称和歌诀大多完全相同。
如果说是陈卜创始了太极拳,那么陈卜是早于戚继光百数十年的人,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当然应该有所记载。
《拳经》是从当时中国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选出优秀的拳技而编写成的,此书并非只登载一个门派的拳法。因此,陈家拳法与《拳经》相同,证明陈家是从《拳经》吸取的。
第二个根据是:陈王廷在陈家沟还留有一首长短诗,诗中还提到了造拳的事。“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寇,几次颠险。蒙恩赐,枉徒然。到如今,年老残喘,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另外,《陈氏家谱》记载:“九世陈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称名手,扫荡群寇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人也。”这段记载,与陈鑫在《陈氏太极拳图说》序中所说的却正好相反。
『伍』 中国当代太极拳成就最高的是哪位
杨振铎,中国武术九段,中国当代太极拳名家,1992年荣获“武林百杰”称号回。出身太极拳世家,杨式答太极拳创始人杨露禅之曾孙,一代宗师杨澄甫先生之三子。自幼随父习练杨式家传太极拳及各类器械、推手等。毕生从事太极拳的普及推广工作,多次赴世界各地进行讲学活动,具有很高的国际声誉,门人弟子遍及海内外。
『陆』 太极拳高手,是怎样一步步练成的
现在太极拳会打的人不少,但真正打得好的人却是凤毛麟角,故有“十年太极不出门”之称。因此,要真正练好太极拳就必须做到内外兼修,身与心、人与拳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练一生太极,就要钻研一生、修持一生、开悟一生。从开始那天起,到不能再练的那天止,不断地研、修、悟,永无止境。
说太极拳的研、修、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三个阶段,也不是互不相干的三个方面,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往复以至无穷的精进过程。“研”是修的根基、“修”是悟的前提。
“悟”是”研”与“修”的成果,不断深入地研修,就会不断地开悟。集小修于大修,才能集小悟于大悟,以达到太极功夫的集小成于大成。
研
“研”就是侧重从理论上进行持续地学习和钻研的过程。学好太极拳首先要对太极的相关特点及技术难点进行认真地研究,力求从原理上搞懂弄通,这是太极功夫曰益精进的根基。不懂拳理盲目苦练终究只能是一介武夫。
“研”什么?这是一个无法回避也不可回避的问题。
研理
就是要多看多读名家、宗师的拳论、拳谱,要反复阅读,细心揣摩,即使是同一个拳理,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新的体会与认识,特别是对于易学、中医学、经络学等难以理解的内容要试着去了解研究,从中汲取精髓。并注意分析辨别,去伪存真。
研形
形指行拳走架时身体各部位的体形特征。包括手,足、身、腰、头各部分的具体要求。记住中正、放长、饱满始终是打好太极拳的根本原理。不但要弄清一招一式应该怎样才算符合要求,还要进一步弄清为什么要这样要求。
研劲
劲是太极拳特有的,也是初学最难理解、最难掌握的。对棚、捋、挤、按、采,捌、肘、靠八种单劲以及缠丝劲、开合劲等复合劲要从原理上弄清各种劲别的产生、特征、相互之关系、引化之方法。
研松
放松是太极拳练习者的终身课题,是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古人关于身体各部位的如何放松、腹肌、膈肌、腰胯、四肢怎么放松的理论十分丰富,为我们学习放松提供了方法论吗,问题是我们要结合实际去细细体会才能有收效。
修
再说”修”。“修”就是练习者修养身心,是一个修炼意志积累功夫的过程。修是一个长期艰苦的磨练过程,但这是功夫精进的必经之路,是任何太极拳练习者都不可逾越的阶段。功夫用钱买不来,也不能无偿转让,只能从勤学苦练中来。
拳谱云:要“苦心志,劳筋骨,使动静相生”。说明修有两层意思一是修心。一是修身。修心才能养身,修身又能养心,两者相得益彰。
所谓“修心”就是要常修四心。
敬畏心
自当从良师,又宜访高朋。拳谱云:“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清王宗岳《十三势歌》)中国历来就有“严师出高徒”一说。说明太极要练到上层境界必须有名师的指点。
古往今来,历代太极大师都有名师的精心培养和严格要求。多年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登太极门庭、得太极精髓,才有今天的功夫纯正,技术全面。一个名师背后必会有一个大师,一个高徒身后必有一个名师,那怕是一点成功都是在老师指点下成长的。老师就如同茫茫航程中的一盏指路灯,可以少走很多弯路。
学太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无师自通。即便是自学成材,也要有前人的指点。尽管现在可以借助很多媒体的手段学习太极,如光盘、书本、视频,但他们也都是先人学习的成果,也是间接的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对老师要有一颗敬畏之心。
平等心
道中之人,无论素不相识,还是师兄弟同练,说话要谦和,切不可目中无人。见功胜己者,要虚心请教,切不可刚愎自用。遇弱者,却不可反唇相讥。有问者,要耐心指导,切不可知而不说。
自满心
修炼太极永无止境。修炼一辈子的太极功夫就得纠正一辈子的错误,不断否定自己,超越过去,才能长进。拳论云:“今之学者,未用功而先期效,稍用力而即期成。”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是不可取的。
清静心
理不明,延名师,路不清,访良友。理明路清而犹未能,再加终日乾乾之功,进而不止,曰久自到。”潜心钻研,战胜困难。”小成则三年,大成则九年,九年之后可以观矣,抑至九年之后,自然欲罢不能。蒸蒸曰上,终身无驻足之地矣!”所以练习太极拳切不可心情浮躁,急于求成。
悟
悟是研修过程中不断增强的领悟能力,是研与修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太极拳谱云:“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王宗岳《太极拳论》这里说了太极功夫不断走向上层的三大阶段,也是招熟、懂劲、神明三次质的飞跃。
每当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总是要经过不断的修与悟。“处处循规矩,一线启灵明。一层深一层,层层意无穷。一旦无障碍,恍然悟太空。”悟的五大要素就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博学
“博学”是解悟的基础,不但要多练,而且要多看拳谱、拳论,多看?e人的体会文章,从中汲取有益之养份,增强领悟力。
审问
“审问”就是要不耻下问,虚心向老师和同行请教。不可不懂装懂,不可放过一点疑问。这样就可以减少摸索时间,不入迷途。
慎思
“慎思”就是要勤于思考,善于揣摩,弄清拳理。
明辨
“明辨”就是要求练习者,不但要明拳理,而且要辨伦理,把做人与练拳贯通起来。拳理即人理,拳理要求”立身中正”,要求“松,沉,静”,这些道理既适合练拳,也同样是做人的道理。也只有放松的心情与沉着的心态、沉稳的个性之上,才能保留一颗能入静的心。只有心正才能身正,心松才能拳松,心静才能拳静,心沉才能气沉,气沉才能身沉的道理。
笃行
“笃行”就是要勤学苦练,严格要求。过渡、折叠、进退、顾盼,时时要到位。在练中悟,在悟中练。没有练就无所谓悟。只有这样才能永不停步达到上层功夫。进入无我无他无手无足,全身浑然一体的境界。
『柒』 静功缠丝太极拳的成就
陈济生先生一生从事武术事业,自从四零年教拳以来先后在济南、上海、无锡、南京专、太原、北京、唐山、日本等地属授徒。五三年受聘到南京药学院任教,评为讲师,当年当选为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五八年曾作为江苏省代表队地领队教练,带队到北京参加全国武术比赛,当年担任全国武术比赛裁判时被评为国家一级裁判。六四年调到济南市委担任武术教练,五八年至八四年曾多次在全国比赛中担任国家级别教练,七三年退休后,又受山东省党校和济南党校地聘请教授武术。他不计报酬,进行义务教学近十几年,不分寒暑,坚持不渝,深爱党校领导和学院的敬重。陈济生先生还曾多次接待过外宾,有日本人、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家,为宣传和推广中华武术做出了应有贡献。
『捌』 太极拳名家王西安主要有哪些成就和荣誉
四次参加河南省武术比赛均获第一名,
1982年参加北京全国首届太极拳推手赛荣获内第一名,
1985年参容加哈尔滨全国首届太极拳推手名家邀请赛荣获第一名。
著作有《陈式太极拳老架》、《陈式太极推手》、《陈式太极拳技击秘诀》,他示范演练的VCD有1988年的《太极神功》;2002年《陈式太极拳站桩》、《陈式太极单刀、单剑》、《陈式太极拳新架》、《综合太极拳》、
『玖』 太极拳国内外研究现状.(写论文)详细点...拜托
太极拳研究的现状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武魂》、《武当》等武术专业期刊03-07年以
来刊登的关于太极拳方向的共885篇文章进行整理归类,统计各分类数量比例,分析研究相关内容,探讨
太极拳研究的现状。
关键词:太极拳分类分析研究太极拳创立于明末清初,创始人综合地继承和发展了传统
武术中的各种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和吐纳术,吸取了古典唯
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是民族智慧的结
晶。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涵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成分和要
素,其拳理映射着中华民族的基本性格。如今太极拳已成为中国
乃至世界习练人数最多的拳种,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被誉为
世界第一健身品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和推广太极拳,并
成立了很多相应的组织机构,呈现出欣欣向荣之势。作为国内武
术界颇具影响力的《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武魂》
《武当》等武术专业杂志多年来为宣传、普及、发展太极拳运动作
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了更详细的了解太极拳研究的现状,笔
者统计了2003-2007年《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等五
家杂志刊登的太极拳类文章,将文章进行了归类分析及数理统
计。经过分析研究,把太极拳类文章划分为:太极文化类;太极拳
综合技术类;太极拳理论研究;太极拳教学与训练;太极人物及
报道等类别。统计各分类数量比例,研究各分类内容,探讨太极
拳研究的现状。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03年-2007年《中华武术》、《武林》、《少林与太极》等五
家最具代表性及权威性杂志刊登的全部太极拳类文章(论文)共
885篇(因武林杂志停刊,故对其只统计至2006年9月)。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2003年-2007年五家武术专业期刊刊登的全部太极
拳类文章(论文)共885篇,研究其内容并进行合理分类。
1.2.2数理统计法
把885篇论文就太极文化类、太极拳综合技术类、太极拳理
论研究、太极拳教学与训练、太极人物及报道等类别进行归类整
理,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结果
统计结果表明,885篇太极拳类文章中关于太极拳综合技
术类(太极杂谈)、太极拳理论研究类、太极人物类研究类等文章
数量较多。其中太极拳综合技术类最多,共122篇,占总数的
13.78%;太极拳理论研究类文章次之,共84篇,占总数的
9.49%;太极人物类文章81篇,占总数的9.15%;太极拳文化类
文章80篇,占总数的9.04%;陈式太极类62篇,占总数的
7.01%;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类文章54篇,占总数的6.10%。以上
分类及数量共占据了文章总量的54.57%。其余类别如练拳感
受、太极拳歌谱要诀、太极健身类等文章为补充,分别为48篇,
占总数的5.42%;44篇,占总数的4.97%;43篇,占总数的
4.85%。值得指出的是关于太极拳器械、太极拳规则等方面研究
文章分别为11篇、15篇,只占文章总数的1.24%和1.69%,点缀
于太极拳类文章中。
2.2分析
2.2.1关于太极拳综合技术和太极理论研究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太极拳综合技术和太极理论研究两个方面
的论文最多,其中综合技术类122篇,占总数的13.78%,太极拳
理论研究类84篇,占总数的9.49%。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
与太极拳运动深受人民的喜爱和推崇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习练人
数最多的拳种,并且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和推广太极拳,成
立很多相应的组织研究机构有直接的关系。说明人们不但习练
太极拳而且研究太极拳,发展太极拳运动。
太极拳综合技术也可以说是太极杂谈类,属于研究太极拳
共性方面的东西,如:太极拳的方法、作用、地位等,研究范围较
广,适合于各类的太极拳。因此文章数量居多在情理之中。
太极理论类属于深层次的对太极拳进行研究总结,包括太
极拳历史、太极拳拳理、太极拳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可喜的是近
年来关于太极拳理论研究方面的文章越来越多,与太极拳运动
越来越被国家重视、被人民喜爱有关。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
理中心每年都举办各种太极拳类活动,包括太极拳培训班、太极
拳比赛、太极拳论文报告会等活动。武术申奥,太极拳也是重要
的内容之一。所有这些,极大地鼓舞了太极拳工作者和广大的太
极拳爱好者对太极拳运动的研究和追求。太极拳理论方面的研
究成果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
2.2.2关于太极人物、太极拳文化、太极拳歌谱要诀方面
调查结果表明,关于太极拳人物方面文章81篇,占文章总
数量的9.15%。宣传、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与太极拳名人效应
密切相关。多年来受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太极拳名人倍出。
无论是太极拳历史传奇人物陈王廷、陈鑫、杨露婵,还是现代太
极拳传人陈小旺、陈正雷等大师都为太极拳运动的发展普及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和贡献。也正是由于这些名人大师们的明星效
应,使越来越多的追星族投入到太极拳运动中来。
调查结果表明,关于太极文化、太极拳歌谱要诀方面的文章
分别为80篇占9.04%和44篇占4.97%,与下面要论述的太极
健身、太极教学与训练类均属于主体论文类。太极拳受中国古典
哲学影响,在形成及发展中始终与古代“阴阳”“、五行”“、太极”
理论密切相关。其“天人和一”、“刚柔相济”“、以弱胜强”等理论
一直是指导人们进行太极拳实践的文化基础。历史以来关于太
极拳方面的论著多是以歌谱要诀等形式流传于世,如王宗岳的
《太极拳论》、杨澄甫的《太极拳说十要》等。研究太极拳史料的一
个重要途径是研究太极文化与太极拳歌谱要诀,值得高兴的是,
近年来关于太极文化及太极拳歌谱要诀方面的论文无论是在数
量和质量上均有提高。如《武林》杂志曾经多次刊登蒋家骏先生
的“陈式太极拳走架打手要诀”类系列文章;《中华武术》杂志连
续刊登范克平先生“中央国术馆写真”类系列文章,均系上乘之
作。
2.2.3关于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练拳感受、太极健身方面
马克思说“健康是人的第一权利”。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
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太极拳作为传
统的全民健身中重要的体育项目,越来越多被人们所青睐。人们
习练太极拳、体悟太极拳。有识之士通过实践总结太极拳健身、
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等方面的感受。这也是太极拳教学与训练、练
拳感受、太极健身类文章分别为6.10%、5.42%、4.85%,占据主体
和补充位置的重要原因。
2.2.4关于太极拳几大流派方面
总体来讲,关于太极拳各流派方面文章,相对于太极文化、
综合杂谈、太极人物、教学与训练等方面相对薄弱,流行的几大
门派中,陈式太极拳方向论文62篇,占总数7.01%,杨式太极拳
44篇,占总数5.16%,属于主体类别。其余如孙式太极拳、吴式
太极拳方向文章只占总数量的2.14%和1.35%。
调查结果表明,885篇论文中,属于研究各式太极拳方向的
论文195篇,占总数量的22.03%。根据统计,195篇文章中研究
陈式太极拳方向的62篇,占流派分类的31.8%;杨式太极拳方
向的44篇,占流派分类的22.56%;和式太极拳类文章33篇,占
流派分类的16.93%;武式太极拳类文章25篇,占流派分类的
12.83%;孙式和吴式太极拳方向文章分别为19篇、12篇,分别
占流派分类的9.74%和6.15%。由此可见,在众多的太极拳流派
类研究论文中以陈式太极拳和杨式太极拳方向为最多,这与陈
式太极拳是其他各式拳的母体拳有关。陈式太极拳从创编之始
经历了400多年的丰富与发展,其技术及理论体系相对成熟。而
由陈式拳演变而成的杨式、孙式、武式、吴式,在习练人数、演练
水平、研究成果等方面逊色于陈式太极拳在情理之中。
关于竞赛套路方面,共有文章33篇,占总数的3.72%。笔者
在进行类别划分时把诸如24式太极拳、42式太极拳等竞赛类
套路划分在一起。统计结果表明,此类文章所占比例较小。事实
上,竞赛类套路在普及程度上远远高于其他类太极拳,这与竞赛
类套路简单易学,易于推广普及有关,太极拳习练初期人们往往
选择16式、24式等简化太极拳类,而简化太极拳类的健身效果
依然明显。因此出现了参与人数众多,研究成果偏少的现象,与
参与者以健身为目的和竞赛类太极拳形成时间较短有关。
至于太极赛事及海外报道方面,属于新闻类报道,虽然分别
占据总量的3.16%和3.39%,但因学术意义偏轻,在此不做评
论。
2.2.5关于太极拳产业、太极拳规则、太极拳器械方面
值得我们思考与关注的是,虽然太极拳作为世界第一健身
品牌,并号称是习练人数第一的健身项目。但根据统计,关于太
极拳产业、太极拳规则、太极拳器械方面的研究很差,分别为17
篇(1.92%)、15篇(1.69%)和11篇(1.24%)。应该值得我们深思。
3讨论与建议
3.1讨论
作为世界第一健身品牌的太极拳运动,其研究现状呈现欣
欣向荣之势,研究成果以太极拳综合技术类、太极拳理论研究
类、太极文化、太极教学与训练、太极拳歌谱要诀等方面为主体。
在太极拳流派分类中以陈式太极拳研究成果最为突出。而值得
一提的是和式太极拳,作为近年来才发展起来的和式太极拳其
研究成果与习练人数一样有后来居上的气势。和式太极拳类文
章33篇,占流派分类总量的16.93%,排在陈、杨式太极拳之后,
列第三位。而孙式、吴式太极拳研究却略显不足,应引起有关方
面重视。与孙式、吴式太极拳研究一样薄弱的是关于太极拳产
业、太极拳规则、太极器械方面。希望有识之士加强这方面的研
究力度。
3.2建议
(1)体育项目科研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该项目理论与实践、
教学与训练等方面的研究水平。我们应该继续加强太极拳理论
与实践、太极拳教学与训练、太极拳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努力提
高太极拳研究的水平。
(2)加强太极拳健身方面的研究力度,广泛宣传太极拳的健
身效果,努力推广普及太极拳运动,使太极拳真正成为世界第一
健身品牌。
(3)各流派太极拳应均衡发展,充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体
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孙式、吴式太极拳应发扬优势,加强
科研力度。各派太极拳从业者及爱好者应相互学习、互相借鉴、
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4)加强太极拳市场化培养及研究,开发太极拳产业建设,
体现世界第一健身品牌价值。
(5)应加强太极拳规则及太极器械方面的研究,使太极拳研
究更加完美。
参考文献:
[1]蔡仲林.武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拾』 太极拳真的是张三丰发明的嘛
张三丰是一个传说中的人物,现在已无从考证了。
关于太极拳的起源问题,曾有创始于元末明初以至唐代的说法,但经过史料的考订,证明这些说法都是假托附会。史料和实地调查都证明太极拳是创造于明末清初,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综合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和各家拳法,结合了古代的导引术和叶纳术,吸取了古典唯物哲学阴阳学说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成为一种内外价俱练的拳术。因此,太极拳基本上是来自群众的、汇合众长的拳种。
几千年来,我国历代劳动人民所陆续创造的技击方法,如踢、打、跌、摔、拿等方法,都曾独立地发展。太极拳创造人把各种不同的技击方法综合吸收在太极拳套路之中,并创造了双人推手方法(推手原来称作揭手或打手),使能在不用护具设备的情况下练习各种技击方法,成为训练周身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一种竞技术运动。于是,人们除分部练习徒手技击方法(踢、打、跌、摔、拿五种方法)以外,到明末清初又出现了人一种新的内容--"推手法"。
太极拳结合了导引术、吐纳术以后,就能在练拳时兴旺发达进行肌肉和骨节的活动,而且能使动作与呼吸协调,从而增强了内脏锻炼。因此,尽管逐步加大运动量以至爆发力,也能够在练拳时汗流而不气喘,拳套熟练后能够"神色不变","面不改色气不喘"。
太极拳采取我国古典唯物哲学的阴阳学说,要求"静中触动动犹静","柔之与刚,相摩相荡",以开合虚实,轻沉迟速兼备互练为极致。
太极拳的动作呈弧形,螺旋式地伸缩转折,终始意识引导气血循环周身;内劲发源于丹田,以脊柱为轴心,转换于腰隙两肾,通过旋腰转脊,上行则为旋腕转膀,下行则为旋踝转腿,缠绕运转达于"四梢"(两手和两足尖端);内脏作轻微的自我按摩运动,则是采取了具有"沟通表里、运行气血"功能 的中医基础理论"经络学说"。
练太极拳时,意识、动作、呼吸三者同时协调地进行,锻炼方法上的整体性和内外统一性,成为太极拳运动的特点。
我们说太极拳是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就是指的它是综合了、融会贯通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拳术、养生法、呼吸法、经络学说、古典唯物哲学等优秀成果而说的。
探溯太极拳的起源,不能不从整理明工民间的戚继光(1528-1587年)说起。
我国武术,历史悠久,由于地大人多,发展到明代,拳种已经很多,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各将戚继光为了训练士卒活动身手,从民间著名的十六家拳法中,吸取三十二个姿势编成拳套,称作《拳经》三十二势,作为士兵练习刀枪剑棍等兵器的"武艺之源"。他所吸取的拳种远及宋太祖(赵匡胤,927-976年)的三十二势长拳。长拳短打,用刚用柔,兼收并蓄,去芜存精。技击方法包括有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其拳法"势势相承,遇敌制胜,变化无穷",大力矫正了当时流行的"满片花草",供人观赏的华而不实的花法套路的弊害,成为一种从群众中来的切合时代需要的武术学派。
就现有武术史料来看,戚继光是研究和整理民间武术的杰出人物,其目的是为当时政治服务,训练士卒掌握"临阵实用"的武艺,成为劲旅,南平倭寇,北固边塞,保卫国家。他的武术为军事服务,军事又为政治服务的主张,和当时另外两位抗倭名将俞大猷(?-1580年)和唐顺之(1507-1560年)的抱负相同。戚继光不仅虚心学习"临阵实用"的武艺,整理了各家拳法,而且向俞大猷学过棍法,向唐顺之学过枪法。他这种锐意进取,不拘泥于古人成法和大胆革新的精神,对后世继承、研究和整理武术套路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后于戚继光半世纪多,研究整理当时各家拳法,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出自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的一个小官僚家庭。据《陈氏家谱》记载:陈王廷。又史奏庭,陈家沟陈氏九世;祖父思贵,陕西省狄道县典史,万历元年升任山东副使。弟王前、易鼎。王前亦名奏君,庠生,有碑。
陈王廷的武术,《陈氏家谱》公记载:"在山东称名手,……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